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名词解释知多少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
【摘要】:近年来,连续发生的财务欺诈案使许多的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因此受到牵连。本文在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存在广泛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造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此来提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以便于增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度,进而降低投资者以及决策者的信息风险。
【作者单位】:
【分类号】:F832.51;F275;F239.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丽蓉;牛艺琳;;[J];财会月刊;2010年20期
王建新;;[J];当代财经;2008年11期
常志安;赵兰芳;;[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万丽;;[J];财会通讯;2013年16期
成颖;杨朝丹;;[J];财会通讯;2013年34期
王宁宁;蔡学玲;吴俊岭;;[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23期
何秀英;;[J];商业经济;2012年23期
李瑛玫;戴荣华;;[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年09期
任秀梅;王立娇;柳汶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李晨霞;;[J];现代商业;2011年08期
林琳;;[J];China's Foreign T2011年06期
孙明涛;;[J];中国商贸;2011年27期
阚兴伟;张柯贤;尤嘉;;[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瑛玫;戴荣华;苑立萍;;[A];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艺琳;[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黄娅妮;[D];吉林大学;2011年
任华;[D];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
杨鹏;[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吕慧;[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叶本顺;[D];苏州大学;2010年
李艳君;[D];长安大学;2010年
丁杨;[D];吉林大学;2012年
王立娇;[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朱志明;[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翼;刘巍;龚六堂;;[J];金融研究;2005年09期
刘峰;[J];会计研究;2001年07期
曾颖;叶康涛;;[J];会计研究;2005年10期
吕先锫;王伟;;[J];审计研究;2007年01期
娄权;[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六耀;[J];经济师;2001年11期
刘国栋;[J];广西审计;2001年01期
王丽梅;[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1年12期
任立英;[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张芳,张霞;[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年09期
陈小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02期
钟和;[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04期
沈维华;[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07期
周英顶;[J];财会月刊;2003年09期
赵新刚,廖涌泉,袁晓波,李学伟;[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磊;顾奋玲;;[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屠海燕;[N];证券日报;2004年
编译;[N];中国会计报;2013年
梁惠元;[N];深圳商报;2004年
证券时报记者
徐婧婧;[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 季松;[N];中国证券报;2005年
周翀;[N];上海证券报;2007年
文;[N];金融时报;2003年
李容;[N];证券时报;2005年
;[N];财会信报;2008年
;[N];中国财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军;[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管亚梅;[D];江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良柱;[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张佞;[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付东雪;[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崔利华;[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姚伟华;[D];中南大学;2006年
王明;[D];江苏大学;2005年
谢海燕;[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孙衍征;[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邹晴;[D];暨南大学;2007年
郭磊;[D];暨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咨询热线:400-676-8333
手机找法网
您的当前位置:
来源:未知
时间: 17:08:12
为了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通知》(会协函[2007]8号)要求,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
为了做好2006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通知》(会协函[2007]8号)要求,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应把握好审计准则的六个重要事项,此外,还应对7大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关注。   实施审计准则应注意六事项  2007年是贯彻实施审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年,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切实把握审计准则体系对执业理念和专业技术的新要求,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牢固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的执业理念,修改审计规程,严格质量控制,强化质量监督和复核,切实把审计准则体系贯彻落实到位。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审计风险准则的要求,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二)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发现舞弊准则的要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特别地,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并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时,按照审计报告准则的要求,采用新的审计报告格式出具审计报告。  由于上市公司2006年度的会计报表仍然按照原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时,仍需提及上市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适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可不提及&所有者权益(或)变动表&。  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准则的要求,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  (四)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要求,形成明晰的审计工作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应当在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档。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订政策和程序,使业务工作底稿保存期限符合准则的规定。对于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业务报告日起至少保存10年。对于原准则形成的永久性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保存,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永久保存。  (五)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与治理层沟通准则的要求,就自身责任、独立性、计划的审计范围和时间以及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等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直接沟通。  (六)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修订并贯彻执行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执业质量,防范执业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指定内部独立的机构或人员对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注册会计师只有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完成,且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处理意见分歧的程序解决重大事项后,才能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中应当关注7大高风险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2006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要警惕某些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新旧会计准则转轨之机操纵损益的行为,并对下列高风险领域保持职业谨慎:  1.重大的关联交易;  2.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  3.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4.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  5.、资产处置或置换;  6.异常的;  7.境外分支机构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快速发布问题
声明:我们将对您的联系信息严格保密
22030161116
热门律师: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法律知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为了帮助做好会计报表审计工作,针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将不定期发布审计技术提示。审计技术提示不属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规则范畴,仅供注册会计师。现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予以印发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会协[号
为了帮助做好会计报表审计工作,针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将不定期发布审计技术提示。审计技术提示不属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规则范畴,仅供注册会计师。现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予以印发。
附件: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
财务欺诈作为舞弊的主要形式,导致会计报表不实反映,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巨大的危害。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制定审计计划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存在由财务欺诈导致的重大错报。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或表明公司存在财务欺诈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应当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威胁
1.因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
2.主营业务不突出,或非经常性收益所占比重较大;
3.会计报表项目或财务指标异常或发生重大波动;
4.难以适应技术变革、产品更新或利率调整等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
5.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日益增多;
6.持续的或严重的经营性亏损可能导致破产、资产重组或被恶意收购;
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且利润不断增长,但经营活动没有带来正的现金流量净额;
8.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获利能力过高或增长速度过快;
9.新颁布的法规对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0.已经被证券监管机构特别处理(ST)。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管理当局承受异常压力
1.政府部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投资分析人士等对公司获利能力或增长速度的不合理期望;
2.管理当局对外提供的信息过于乐观而导致外界对其产生不合理的期望;
3.为了满足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对外筹资的条件;
4.可能被证券监管机构特别处理(ST)或退市;
5.急于摆脱特别处理(ST)或恢复上市;
6.为了清偿债务或满足债务约束条款的要求;
7.不良经营业绩对未来重大交易事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8.为了实现设定的盈利预测目标、销售目标、财务目标或其他经营目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管理当局受到个人经济利益驱使
1.管理当局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成果挂钩;
2.管理当局持有的公司股票即将解冻;
3.管理当局可能利用本公司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谋取额外利益。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特殊的行业或经营性质
1.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主要来源于研发而非生产过程;
2.市场风险很大,很可能在投入了巨额研发支出后却不被市场接受;
3.产品寿命周期短;
4.大量利用分销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协议条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特殊的交易或事项
1.不符合正常商业运作程序的重大交易;
2.重大的关联交易,特别是与未经审计或由其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联方发生的重大交易;
3.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量涉及难以证实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事项,如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
4.尚未办理或完成法律手续的交易;
5.发生于境外或跨境的重大经营活动;
6.母公司或重要子公司、分支机构设在税收优惠区,但不开展实质性的经营活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公司治理缺陷
1.董事会被大股东操纵;
2.独立董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难以识别对公司拥有实质控制权的单位或个人;
4.过于复杂的组织结构,或涉及特殊的法人身份或管理权限;
5.董事、经理或其他关键管理人员频繁变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内部控制缺陷
1.管理当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2.有关人员相互勾结,致使内部控制失效;
3.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合理或执行无效;
4.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变动频繁,或不具备胜任能力;
5.会计信息系统失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管理当局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
1.管理当局对公司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倡导不力,或灌输了不恰当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
2.非财务管理人员过度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或重大会计估计的确定;
3.公司、董事、经理或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曾存在违反证券法规或其他法规的不良记录,或因涉嫌舞弊或违反法规而被起诉;
4.管理当局过分强调保持或提高公司股票价格或盈利水平;
5.管理当局向政府部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投资分析人士等就实现不切实际的目标作出承诺;
6.管理当局没有及时纠正已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7.管理当局出于逃税目的而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减少账面利润;
8.对于重要事项,管理当局采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并试图将其合理化。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的通知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异常或紧张
1.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2.在重大的会计、审计或信息披露问题上经常与注册会计师发生意见分歧;
3.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对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作出不合理的限制;
4.对注册会计师施加限制,使其难以向有关人士进行询证、获取有关信息、与董事会进行有效沟通等;
5.干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如试图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或审计项目小组的人员安排施加影响。
二00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注会《审计》易混淆知识点: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 - 中华会计网校的日志,人人网,中华会计网校的公共主页
中华会计网校网校名师2013年注册税务师考试考前温馨祝福与提示:
共4812篇&&
注会《审计》易混淆知识点: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
  网校论坛版主精心为大家分享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科目里的易混淆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学习注会有帮助。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 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 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 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 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 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 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 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 会...
阅读(712)|
这个有什么易混淆的!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以公司战略为主线,深入分析公司的运作模式及规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跳出就财务论财务的局限,以价值为核心,提出“公司战略+重在执行=财务价值”的分析思路。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会计视野网站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