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镜头和索尼蔡司镜头头的区别

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切换到宽屏
浏览(2790)│回复(6)
蜂鸟网用户等级和积分规则改版啦!
积分换礼活动已开启,您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详情请点击:
如何看MTF图并比较客观评价镜头---Carl Zeiss 实验室文章
这里推荐这里对单反技术细节感兴趣的网友看两篇文章。是由Carl Zeiss 实验室的测试工程师撰写的,发表在Zeiss 官网
上camera lens News 第30期和第31期上题目叫
Measuring lenses objectively - Part 1:
Why do we need MTF curves? (30期)
Measuring lenses objectively – Part 2 (31期)
大家可以下载PDF和相关JPG图片阅读。
由于内容写的比较专业也不很长,我就不全文翻译了,因为本人不是学光学的,有些细节还不是很明白。
这里简单和色友们介绍一下基本内容和结论。
PS : 你点击我给的链接是第33期的内容,你要向前找到30和31期才能找到相关内容。
本帖赠分共1人加分,共加4分
已有1人赠分
引用游走边缘发表于1楼的内容
Measuring lenses objectively - Part 1:Why do we need MTF curves?
第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生成MTF 线,为什么要用MTF图来评价镜头。以及如何客观的用MTF线来评价镜头。
这里特别指出,
1.镜头MTF图有的厂是直接用光学方法测试得到的,如Carl Zeiss ,应此不同镜头只要在同一个地方做测试,相互结果可以比较。但是这样MTF线不代表最后的图像的质量,因为数码时代感光元件成像因素要考虑,因此只代表镜头成像的能力。另有一些厂家,MTF线,是根据所生成的图像计算而来的。这样MTF线其实不直接反应镜头性能,比较直接的反应了图像的质量,这里提到的日本相机制造商 Canon 和Nikon都是用计算得到MTF线的(这个我记得不是太清楚,各位有兴趣进一步查证)
2.文章详细说明的MTF线能做什么?
对镜头的反差,分别率,以及通常提高的锐度(这个其实只是感觉,非科学的指标,有许多影响因素)MTF可以评价。
对色散,畸变等因素MTF不能评价,要配合其他测试才能比较全面的完成评价镜头。有意思的是用MTF图还可以看出大光圈镜头可能的Focus shift,通俗说就是跑焦。
3.文章里举了Carl Zeiss ZA 85/1.4 和Carl Zeiss ZF 50 /1.4两个镜头做了详细说明,Zeiss一般最大光圈下测三组,10线对,20线对,40线对。然后缩小光圈以后再测三组。文章详细解释了MTF图各项物理参数,并教你如何阅读。这些内容对新手很有帮助,一般老鸟也可以作为参考。这里由于举了ZA镜头的实例,从侧面可以看出,Zeiss和Sony的合作是不错的,基本上所有光学的设计和测试都是在Zeiss实验室里完成的,文章中提供了关于这个ZA镜头非常丰富测试参数和评价。从此来看,那些购买ZA镜头的朋友大可以放心,所谓“血统”问题,ZA镜头确实正宗Zeiss 光学产品,和Sony的关系反而不大。同样ZF,ZE等手动头也是Zeiss比较新的设计并对数码进行优化,planner 50 1.4 和 Contax版本相比,对焦无穷远处进行优化,MTF线就是焦点在无穷远处的结果。
还有其他很有意思的技术内容,大家有空自己看吧,有心得和不同见解多交流。
引用游走边缘发表于2楼的内容
Measuring lenses objectively – Part 2
第二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进一步讲MTF线的应用,这里谈了如何根据MTF 的测试,回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1.MTF和成像之间的具体关系,有什么影响。这个内容太多,有大图下载,大家自己比较看。这里只说一点,两个图像的MTF线可能差不多,但是视觉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2.评价了利用相机成像得到MTF线的特点,以及对某些性能评价方面的不足
3.主要谈了高像素。现在的高像素(2400万)是否超过了135镜头的解像能力.结论是超过了一些镜头的解像能力,但是很多好头的解像能力依然高于现阶段像素。
4.高像素的感光元件(这里的例子是2400万像素)是否比低像素(1200万像素)的感光元件,成像更具优势?(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此经常打口水仗)
在Zeiss 实验室的测试条件下,分别用高像素CMOS+优质镜头, 高像素CMOS+普通镜头,低像素CMOS+优质镜头,低像素CMOS+普通镜头四种组合测试结果。
得到如下结论:
1.甚至在像素大于镜头分辩率的情况下,高近乎一倍的像素还是实质性提升了MTF图。(Doubl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improves the transfer function even if the sensor resolution is better than the resolution of the lens)配合测试图来看。四种组合获得的MTF测试成绩,从高到低为高像素CMOS+优质镜头&低像素CMOS+优质镜头&高像素CMOS+普通镜头&低像素CMOS+普通镜头
2.The curve for the poor lens on the 24 MP sensor is almost as good as the curve of the good lens with the 12 MP sensor. 即根据测试可以认为,24MP像素和较差的镜头配合成像上和12MP像素和好的镜头配合的效果几乎一样好。(现在看来像素提高的时候,狗头也可以发挥的比较好)
3. We expect differences between 12 and 24 MP to be visible but we also see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overestimated (see Comparison 4). The differences are not as large as the numbers 12 and 24 may suggest.
这里说明,1200万像素和2400万像素的MTF测试差别是明显的,但是这种差别不该夸大,即他们的差别没有像素值差别那么大。
之后还进一步,比较了2400万象素和1200万像素在镜头不同光圈下的MTF测试,结论类似。
4,最后介绍了MTF测试的有关历史,有兴趣可以研究。
引用游走边缘发表于3楼的内容
由于本人光学知识比较有限,只是大致介绍了内容,希望水平高的朋友进一步补充,另外,如果介绍有误的欢迎更正。谢谢大家。
另Pin 版,本人知道你的光学知识比较了得,希望你有时间看看这两篇文章,如果觉得比较值得介绍,还希望你来写点详细的介绍,如果觉得没有什么意思,那就算了。谢谢。
引用游走边缘发表于4楼的内容
支持LZ~~~~~~~
期待更全面的翻译~~~
引用TiGi发表于5楼的内容
关于日镜MTF如何得到似乎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即日镜的是设计值;另佳能等镜头的MTF的条件与蔡司是不同的。
引用cdada发表于6楼的内容
!学习了!
引用a1188885发表于7楼的内容
也许风再起时我也会悄然离去,轻轻的和你挥手。我问你:风过有痕吗?你说:风过时有痕,风过后无痕。
如何看MTF图并比较客观评价镜头---Carl Zeiss 实验室文章
焦圈,为摄影而生
您可以发表新主题
您可以回复主题
您可以上传附件
您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论坛启用HTML代码(花儿开了)
第三方登录:查看: 6054|回复: 18
数码帝请进,德国蔡司和日本索尼精工这些镜头比起来哪个质量好一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日本的镜头品牌比较多,索尼,精工,富士等
德国蔡司很专业
德迷联盟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签到天数: 256 天[LV.8]以坛为家I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smzjh 发表于
熊猫不做功课,蔡司顶级玩意,比日本的尼康、佳能好很多
请问 你什么叫做好很多 是解像力 还是色彩 还是什么 你也就是个一知半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现在的蔡司镜头全部都是日本确善能代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看你用什么机身 机身匹配镜头比迷信什么高档牌子好
签到天数: 256 天[LV.8]以坛为家I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smzjh 发表于
本人确实一知半解,蔡司和尼康、佳能比,德国的光学玻璃是自然降温,日本的是强制降温;如果强制降温效果 ...
自然降温 和 强制降温 出来的就完全不会是一样的东西 整个物理特性都会不同&&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但是我觉得这个完全就是扯 都是光学玻璃 只可能是物理特性有差异而完全不可能是不同&&
蔡司的强项是早年的镜头研发能力 基本镜头的结构都是它确立的 而在材料上远远不如徕卡(r和m 松下的徕卡不算) 和佳尼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
关于价格上 你可以去比较一下市面上的同规格镜头 佳能 尼康 的牛头确实是不比蔡司便宜
签到天数: 256 天[LV.8]以坛为家I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蔡司,莱卡强在光学方面,六几年就造出0.7的超大光圈,而且镀膜技术也很早应用。
日系强在数码技术方面,赶超也是在数码单反崛起的这几年。
而且主营都不是民用相机领域,这个领域其实差别不大,蔡司的镜头比较出名的还是手动头,价格比较亲民的属于东德的蔡司耶拿系列
另外,索尼没有自己的镜头,之前是蔡司认证镜头,之后是收购了柯尼卡美能达,才有了α系列。
该用户从未签到
蔡司望远镜可是顶呱呱
该用户从未签到
1在数码机身上,这些镜头除了成像风格不同没什么本质区别。
2蔡司在135机身上没什么优势,不管是早年德产还是现在日本代工。现在日系的佳能镜头已经属于顶级水准,尼康稍逊。
3中幅才是蔡司的天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人2001年开始数码摄影,2005年开始用数码单反,上过几次报纸杂志和获奖。应该有一小点发言权……
卡尔·蔡司的产品很多,不只包括镜头,一般玩摄影的人也就讨论他们家的镜头,蔡司的镜头我觉得可以分为5个阶段:
1、二战结束前
2、二战后,东西德分家产生蔡司AG(西蔡)和蔡司耶拿(东蔡)
3、授权日本Cosina制造的镜头
4、索尼单反贴牌的所谓ZA蔡司镜头
4、目前蔡司刚刚发布的全新数码时代单反镜头
1和2这个我不喜欢讨论,网上现在多数是可笑的讨论。主要说下后面3个。
日本Cosina制造并且目前还在生产的ZF.2(尼康口)、ZE(佳能口)、ZK(宾得口)系列镜头是采用以前Contax RTX镜头复刻的,
镜头是新的,但是设计和镀膜工艺是老的,毕竟是胶片头,在数码单反上表现是眩光、锐度、边缘、色差等方面无法和新的数码镜头相比。
即便是最好的21、35、50微、百微焦段,都无法强于尼康和佳能的新头,这从thedigitalpicture、photozone、DxO等网站的量化值可以看出来。
ZA镜头是索尼收购柯尼卡·美能达的数码相机部门后推出的贴牌产品,设计和制造都是柯尼卡·美能达。
采用的是基本以前柯美高端的G头直接改为ZA、或者换代中的产品,例如:85/1.4是柯美未发表的换代产品。
和蔡司一点关系都没有,前不久蔡司中国发布会上负责人明确说明ZA不是蔡司的产品。
所以索尼ZA系列镜头,不可认为是蔡司镜头,这点要明确一下。
上个月蔡司集团正式宣布了进军数码单反镜头市场(言外之意,以前的都不算数),只做高端,第一个推出的是55/1.2,售价2000欧元。
下一个是85焦段,楼主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新闻。
该用户从未签到
蔡司21,锐度和色差、层次感都不如尼康14-24,简直不可思议,蔡司最好的头不如尼康的变焦头,都怪尼康14-24是用最变态的思维来制造的。
35不如佳能的35L
百微比较有意思,2.0大光圈,并且超长的对焦行程极为精密。
但是蔡司cosina的镜头都有很好的做工和手感,这点一般认为完爆佳能尼康索尼等品牌是没问题的。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Young 发表于
本人2001年开始数码摄影,2005年开始用数码单反,上过几次报纸杂志和获奖。应该有一小点发言权……
恰恰1和2才是蔡司的民用镜头精髓(当然包括东德的耶拿)
至于索尼贴牌的ZA镜头,你好像搞错了,索尼717是02年就上市了的,收购柯卡是在06年,这个只是蔡司认证,和蔡司没关系,手机相机还有蔡司认证呢
蔡司民用镜头主要用于手动对焦的胶卷相机,数码算法所还原的颜色和图像和胶片的宽容度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在数码相机时代会出现各种问题,但不代表要弱于针对数码相机所设计的新镜头。这样比较有失公允。
另外蔡司被诟病的多是东蔡耶拿的镜头,这类价格便宜,比起动辄万元起的AG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东蔡的镜头年代久远,且需要转接环,还有成色和使用方法问题导致问题比较多。举个例子,有人加个CPL也会出眩光和暗角,这不是镜头的问题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CrazyT 发表于
恰恰1和2才是蔡司的民用镜头精髓(当然包括东德的耶拿)
胶片头到了数码时代变得不适用、镀膜工艺无法在数码下表现最佳效果(数码头14-24等装到F100胶片机身上却一样优异),胶片百分、数码及格,这个当然是缺点了。
我觉得在网上老头被神话有点过头了,玩好手中的东西、自己体会即可,所以早期的老头没兴趣讨论。
ZA系列我的说法好像没问题,就是贴牌,不是认证。索尼早就与蔡司合作,但是蔡司官方发布会上明确表示ZA不是蔡司的产品、不能代表蔡司。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Young 发表于
胶片头到了数码时代变得不适用、镀膜工艺无法在数码下表现最佳效果(数码头14-24等装到F100胶片机身上却一 ...
时代不同了,成像不仅仅是镜头素质的问题了,胶片镜头到数码单反机身上,得不到CMOS, expeed/digic数码处理器的有效支持,仅靠光学成像和配套的数码镜头来比,难道是镜头不好?另外,你会为了蔡司头,放弃多点自动对焦,换装裂像屏手动对焦,手动测光?
说白了,蔡司光学镜头的优势完全不足以弥补没有匹配的电子设备和数码单反机身的缺陷。
既然蔡司要发力数码镜头,自然会有合适的产品用来比较。
没兴趣讨论的话就此打住,你觉得神话过头也无所谓,引用你的话 ‘玩好手中的东西、自己体会即可’
但是ZA镜头,我还得说一下,索尼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镜头,也不是收购柯尼卡美能达之后才推出的贴牌产品,F717 的ZA头是02年上市的,收购柯卡是06年,G头也不等于ZA,是Gallant现在还有,独立系列
和蔡司的合作也只是联合设计镜头(蔡司负责光学系统,索尼电子系统)并给与认证,代工厂作的。要是合作深早就把蔡司头用在当家的摄像机上了。
困了,回得乱了点,凑合看吧
要研究就请吃透,F717是的镜头ZA吗?&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我就知道实验室的电镜菜丝的要比日本电子和hitachi的贵n倍。。。
该用户从未签到
CrazyT 发表于
时代不同了,成像不仅仅是镜头素质的问题了,胶片镜头到数码单反机身上,得不到CMOS, expeed/digic数码处 ...
探讨一下……
您发的有些乱,不知道您是否认为镜头的好坏要看镜头本身+机身?我有无理解错?
镜头和机身电子系统(CCD/CMOS、图像处理器)的关系:镜头是如实传递光学成像,电子系统再予以数码处理。
那么,镜头的好坏是否能“弥补”机身的不足呢?或者机身的不足是什么呢?
我认为:CCD/CMOS和菲林物理结构上区别不能说绝不能说是“缺陷”,是区别。
而且由于现在数码照片人人都可以在电脑上放大到100%、甚至300%以上来看细节,
而菲林时代一般人很少去冲印超过10寸的照片。大幅照片主要产生于专业摄影,这个市场又通常使用中、大画幅菲林。
这就出现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老镜头的“好”是局限于小幅照片的,厂商会偷懒,不主动提高锐度。
(例如现在尼康D800就是个照妖镜,很多牛头在这机身上都无法达到满意的锐度)
但锐度只是一方面,如果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色彩,那么……
我认为老镜头被神化过头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菲林时代的产品,没有为数码成像做优化,主要是结构和镀膜,表现是色散、眩光等。
(老头最好的玩法就是用菲林机身,不要用在数码上,否则被眩光、色散锐度折腾一遍后再来PS……意义何在呢?)
而有数码化的镜头(太狗的除外)是专门为数码机身设计的,镀膜和工艺都比老镜头适合,并且数码头用于菲林机身同样是100%一致的表现。
(我是标头迷,蔡司的ZF标头50/1.4、50/2我都有,但现在在产的公认最牛标头是适马50/1.4,我自己也检验过,锐度、边缘、色散、焦外柔和、色彩可人……这些都完整的吧所有各家在产标头比下去)
我不愿说蔡司早期和两德时期的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网上很多人重要拿数码机身来说老头画质,非常可笑。
……老头在数码上用,万不可说有多好,只能说这样玩有乐趣。
至于索尼镜头,您的了解有部分是错误的:
·索尼和蔡司合作很久了,但是索尼本身也是有自造镜头能力的,AF技术来自于尼康,镜头的代工是尼康、柯美等。(所以倒不如是说蔡司提供贴牌、尼康提供电子、索尼提供销售)
·蔡司的合作关系仅仅是贴牌,技术方面并没有设计和制造,是工艺流程的管理和技术授权。说白了,就是蔡司多赚点钱,索尼贴金后更好卖。
·ZA头是索尼的可换镜头,固定镜头没有ZA。
·G头和ZA是2个系列。(前面我提到85ZA是说它原本是柯美计划中的一个G,归于索尼帐下后,索尼觉得推出更高端的ZA系列,于是这个头贴牌为ZA)
·索尼摄像机上也是有蔡司贴牌的镜头的。
就说这么多,多多交流
我个人很喜欢蔡司,不过在产的这12个镜头(用于数码静态照片)都不怎么样。
我有其中2个,其他21、35、85、百微等也都在剧组里用过,没话说,只输出2K和4K画面的前提下,都是神镜。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Young 发表于
探讨一下……
您发的有些乱,不知道您是否认为镜头的好坏要看镜头本身+机身?我有无理解错?
朋友,这个问题扯远了,而且越聊越大了,求同存异吧
CCD CMOS和菲林是在物理结构上有区别,而且是本质区别,但是现在估计没什么人用菲林的机身了,所以,我说的‘缺陷’是指蔡司和其他镜头都用在数码机身上作对比对蔡司镜头来说的
毕竟菲林成像是化学反应,数码成像是通过算法实现的,电子系统对没有优化的光学成像结果的识别处理都要打折扣,所以要客观比较蔡司头还是要等蔡司真正意义上的数码头出来再说。这样说可否同意
我本身对你的大部分观点都是认同的,只不过我觉得你认为老头被神化可以,不过因此而来贬低也没有必要,毕竟很多不是镜头本身的问题。如果我针对你说的适马50/1.4品评一下,又要掀起一番争辩了。好吧,就聊这么多吧,现在器材选择多,不过玩好手中的镜头就好,狗头不狗才是高手。
至于索尼的蔡司认证镜头的问题,我提717 是为了证明在收购柯卡之前就有蔡司认证的专业镜头。收购之后才有了索尼真正的数码单反产品α系列,这也是收购柯卡的目的。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尔蔡司镜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