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手册系列(二):为什么存在货币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是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田素华,以中国经济实践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货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共13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货币理论,主要涉及货币范畴、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以及利率理论和汇率理论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理论,涉及货币政策的需求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供给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运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实施管理的有效性问题。第三部分为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涉及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丁具、货币政策规则,以及开放经济因素对一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影响等内容。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脉络清楚,各章节环环相扣,由浅人深,由理论到实践,每一章都有本章小结、关键词和思考题,便于教师授课安排和学生复习,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进一步思考所学内容。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基本介绍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内容简介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适合于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课程学习时使用,也可作为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参考书使用。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作者简介
田素华,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美同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有《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效应》、《东道国国际资本流人结构的成因与管理》等多部著作公开出版。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第2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   第3节 货币经济学课程框架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2章 货币   第1节 货币范畴   第2节 货币的职能   第3节 货币形态   第4节 货币层次   第5节 货币总量统计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3章 货币供应过程   第1节 货币供给系统   第2节 多倍存款创造   第3节 基础货币模型   第4节 货币供给的资金流量模型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总考题】     第4章 货币供应控制   第1节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第2节 基础货币的变动   第3节 货币的内生供给   第4节 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与货币供给   第5节 政府政策目标与货币供给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5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1节 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   第2节 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   第3节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   第4节 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   第5节 不确定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   第6节 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   第7节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第8节 基于微观交易行为的货币需求理论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6章 货币需求实证   第1节 检验货币需求时遇到的问题   第2节 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第3节 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需求的实证检验   第4节 经济冲击与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性   第5节 缓冲存货模型   第6节 对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怀疑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7章 利率   第1节 利率测算   第2节 利率变动   第3节 利率结构   第4节 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8章 汇率   第1节 汇率与经济运行   第2节 汇率的长期变动   第3节 汇率的短期变动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9章 总需求变动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1节 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   第2节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   第3节 ISLM模型   第4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   第5节 长期中的ISLM模型   第6节 总需求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10章 经济均衡与宏观经济管理   第1节 菲律普斯曲线   第2节 总供给   第3节 经济均衡与总产出决定   第4节 通货膨胀   第5节 为何会出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第6节 就业压力与政策干预   第7节 理性预期与卢卡斯批判   第8节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附录理性预期理论的数学说明     第11章 货币政策工具   第1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第2节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   第3节 货币市场调控机制   第4节 公开市场操作   第5节 贴现政策   第6节 存款准备金管理   第7节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的国际经验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12章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   第1节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第2节 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第3节 汇率目标区管理与货币政策   第4节 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第5节 国际股票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   第6节 跨国银行进八的货币政策效应   第7节 改进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建议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第13章 货币政策规则   第1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   第2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设计   第3节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   第4节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   【本章小结】   【关键词】   【思考题】   附录一动态不一致性的数学说明   附录二泰勒条件的图形解释   参考文献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文摘
插图:         一、货币与总产出波动   一国的经济产出水平有时会有超过10%的大幅度增长,有时会有不足1%的微幅增长,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一国GDP的高速增长与微幅(负)增长交替出现的现象,被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性波动经常表现出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加班加点,为了满足定单要求被透支体力,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经济繁荣有时也被叫做经济过热,常常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使得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源难以获得恢复休养的机会,很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没有工作机会,设备闲置,产出水平低下,工人工资下降,物质供给严重不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我们所希望的是经济能够持续地平稳增长。   那么,宏观经济为什么会经常大起大落呢?关于这一点有许多解释。比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则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有了货币以后,人们开始关心货币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对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所作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衰退以前,银行的信贷投放出现了显著下降。银行信贷投放减少抑制了企业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少生产,使得经济中有效需求下降,并引发全社会需求不足,最终引发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除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外,几乎每次经济危机发生以前都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降现象。所以,尽管我们不能证明货币就是导致经济出现萧条的罪魁祸首,但至少有许多迹象表明,货币在经济运行到低谷时期往往会在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上推上一把,使得经济进入更加严重的萧条状态。或者这样讲,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往往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经济高烧不退;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往往是雪上加霜,使得经济活动陷入到更深的低迷状态。   图1.1给出了年,中国年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名义GDP年增长率以及实际GDP年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相对较快。每次经济衰退之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货币供应量顺经济周期变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货币经济学序言
在理论界,关于经济活动是否需要实施政府干预以及如何实施政府干预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长期存在失业,无须进行政策干预。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在短期中会存在非均衡状态,建议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主动干预。凯恩斯学派认为,在货币被当作价值贮藏手段持有以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在经济萧条时期会变得很大,难以通过货币扩张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水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活动会自动实现均衡,无须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管理经济运行。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给变化对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各种资产相对价格和收益的作用,主张实行一种与货币收入(名义)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给稳定增长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两者则强调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条件的干预。   其实,经济运行过程需要政府干预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市场价格调节过程比较缓慢,政府干预可以缩短经济活动恢复到有效均衡状态的时间,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很显然,这个理由的成立取决于市场自我纠正机制的效率与政府经济干预效率之间的比较。而理性预期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盛行,使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遭遇到了广泛质疑。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由之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①宏观经济为若干个微观经济活动的加总,包括了许多部门经济和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家庭。个体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使得经济均衡过程和达到均衡的时序千差万别,并且会相互影响。即使简单地将整个经济活动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金融)市场两个部分,也有这样的问题。个体经济的最优化行为,往往难以达到社会整体所期待的最优状态。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对其所能够及的市场因素加以管理。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由之三是,经济体系对大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和对小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家庭和企业都会有(买者和卖者)大量的货物贮存和金融资产贮存。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最新公告:
本站所有期刊杂志信息均包含杂志社真实投稿电话,以及投稿邮箱,投稿请点击以上期刊栏目选择相应期刊直接联系杂志社。
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新货币经济学主张将传统的统一于一种货币中的记账职能和交易职能相分离,来解决传统的&二分法&问题,并提出了&精密的物物交换体系&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方法。同时认为如果取消法律限制,传统的货币将消失。
  Friedman和Schwarz(1963)对名义货币存量与实践产出之间的统计剖析发现,两者存在正向关系,并且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化抢先于实践产出的变化。在此之前,Phillips(1958)描绘了通货收缩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Okun(1962)描绘了产出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即奥肯定理。综合以上这些著名的研讨结果,能够描绘一条货币存量与实践产出之间相关性的逻辑:货币存量增加DD通货收缩率上升DD失业率降落DD实践产出增加。这条逻辑解释了弗里德曼等的统计发现,并成为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根底:货币当局能够经过支配货币存量,抚平经济周期。
  但是,无价值的纸币为什么可以影响实践产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也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理论的开展。本文在回忆历史文献的根底上,着重引见货币经济学理论近年来的新停顿,剖析货币经济学各学派理论之间的联络,以及对货币政策的意义。
  一、外在货币与内在货币
  要研讨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货币。依据Mishkin(2007)的定义,货币是一种被群众所承受的用来购置商品和效劳或者归还债务的资产。但是,这个定义在实践的货币统计中并不好操作,在理想中,许多资产都在一定水平上具有支付的功用,因而货币的边境并不明晰。在现代货币统计中,货币主要包括法定货币(现金)和存款。法定货币是政府(央行)用国度信誉保证的纸币,在法律的支持下强迫流通;而存款则能够看作是银行发行的信誉凭证,这类凭证能够很便当地兑换成法定货币来流通,以至也能够直接流通,因而又被称为&准货币&。从作为买卖媒介的职能来看,现金和存款没有太大的差异,因而在货币存量的统计上常常不加区别。
  但是,从货币发明的角度来看,现金和存款具有实质上的差别。由于法定货币不可兑现,不需求相应的价值来担保,并且政府不需求为其支付利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货币的发行是完整可控的,不受发行者归还才能的限制,因而又被称为&外在货币&。存款需求相应的价值作担保,并且银行要对存款支付利息,因而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遭到其归还才能的限制。实践上,银行对存款的需求量取决于公众对贷款的需求量。银行吸收到的存款是下一轮贷款的根底,而公众取得贷款以后,很大一局部又转换成了银行存款,存款和贷款亲密相关,是借贷关系这个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准货币表现了人们之间的借贷关系,信贷数量与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方案,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亲密相关,而不是任何人能够客观控制的,因而又被称为&内在货币&。在现代社会,由于金融体系的开展,内在货币的存量大大多于外在货币,前者常常是后者的数倍,因而内在货币对外在货币有放大作用,称为货币乘数。
  由于货币乘数是不稳定的,假如在剖析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时分,货币的界定包含了内在货币,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络实践上主要反映了信贷数量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信贷数量又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因而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仅仅反映了预期产出与实践产出之间的联络。这时,货币存量的变化抢先于实践产出的变化,只是由于人们调整内在货币余额的速度比调整消费的速度更快(坎普和弗里曼,2001)。可见,这种剖析并没有太大的政策意义。
  在考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分,货币应该界定为外在货币,而不应该包括内在货币,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能够作为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一个中间指标。假如外在货币存量的变化灵活地影响了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阐明货币政策发挥了效应。依据以上剖析,能够描画出货币供应对产出影响的途径。(图1)从图1可见,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关键在于两个环节:一是外在货币供应变化可以惹起内在货币供应的变化;二是货币供应的变化可以惹起总需求的变化。根据对这两个环节的研讨偏重点不同,货币经济学理论构成了两大学派:货币学派和信誉学派(Jaffee and Stiglitz,1990)。前者以为经过对外在货币的调控能够有效控制内在货币的供应,因而把货币供应的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把研讨的重点放在第二个环节;后者则以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在一定的外在货币供应量下,信贷数量的变化可能相当大,因而外在货币对内在货币的影响是不肯定的,取决于信贷的可得性。随着金融体系的开展,近年来信贷学派的理论日益遭到注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货币学派&不只指货币主义,而是包括一切的主流宏观经济学,例如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由于这些学派都努力于研讨货币供应量对总需求的影响,而不注重信贷市场。
  二、货币供应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如货币存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体价钱程度,而没有惹起相对价钱的变化,那么就不会影响总需求,不会突破原来的经济平衡。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是:货币供应变化影响相对价钱,相对价钱的变化招致总需求的变化。在这里,价钱包括各种商品的价钱、劳动力价钱(工资)、货币运用的价钱(利率)。
  主流宏观经济学努力于经过&价钱粘性&假定来解释货币供应变化对相对价钱的影响;近年来开展起来的&新货币主义&经过买卖摩擦这一事实来解释货币供应变化对相对价钱的影响。
  (一)来自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解释。凯恩斯主义理论引入了价钱粘性假定,来解释货币供应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凯恩斯主义以为,货币供应变化招致的利率变化快于商品价钱和工资的变化,从而改动了投资本钱,到达了在短期内调控总需求的目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价钱粘性存在的缘由进行了大量研讨,主要有三类模型:一是信息不圆满模型;二是交织价钱调整模型;三是菜单本钱与价钱调整外部性模型。
  1、信息不圆满模型。Lucas(1972)提出了不圆满信息模型来解释货币供应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价钱粘性现象。其主要思想是:消费者察看到价钱变动的时分,无法肯定是某些产品的相对价钱变动,还是总价钱程度的变动。这时,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是把局部归因于相对价钱的变动,而把局部归因于总价钱的变动,消费者对相对价钱变动的最优反响是改动供应量,而对总价钱程度变动的最优反响是坚持原来的供应量不变。因而,当货币供应增加,惹起总价钱程度上升时,产出会增加,同时价钱上升滞后于货币供应的增加。
  Lucas(1976)同时指出,从久远来看,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不会呈现系统性偏向。假如当局依据一定的规则运用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将会被人们预期到,于是所谓的&价钱粘性幻觉&不会重复呈现,货币政策将会失效。理性预期理论提示政策制定者,虽然货币供应量与实践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但是当人们试图应用这个规律的时分,这个规律将会消逝。
  但是,在当今工业化国度,货币政策和价钱信息曾经十分透明,但是货币政策对实践经济变量的影响仍然存在,因而价钱粘性的产生不应全部归结为信息不圆满问题。
  2、交织定价模型。在交织定价模型中,价钱是前定的,例如由合同肯定下来,在合同到期之前无法进行调整,因而价钱是粘性的。这类模型包括费希尔模型(Fischer,1977)、泰勒模型(Taylor,1980)等。交织定价模型内含了不完整竞争的假定,即价钱高于边沿本钱,所以即便总价钱程度小幅度上升,厂家依然可以在不调整名义价钱的状况下取得足够的利润。消费者具有的市场力越大,价钱高于边沿本钱越多,价钱粘性越明显,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越强。
  但是,该模型面临的艰难是,在现代社会,人们能够以很小的本钱得到准确的通货收缩信息,假如在合同中把价钱指数化,那么频繁调整名义价钱的本钱将很低。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付出这些很小的信息本钱,而宁愿承当经济动摇的宏大本钱呢?
  3、菜单本钱模型。新凯恩斯主义努力于讨论很小的名义不圆满(菜单本钱)能否足以形成大的经济扰动。Mankiw(1985)指出,由于存在定价的外部性,垄断厂商的价钱调整将招致较大的菜单本钱和较小的收益。因而,菜单本钱可能形成经济扰动。
  但是,罗默(1996)对Mankiw的菜单本钱能否足以形成价钱粘性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粘性可以加剧菜单本钱对价钱调整的限制。Golosov和Lucas(2007)的剖析证明,菜单本钱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可能是无足重轻的。因而,能否把货币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很好地树立在小小的菜单本钱之上,依然存在质疑。
  综合主流宏观经济学各派的观念,价钱粘性可能是由一系列很小的市场不完善要素促成并放大的。各种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存在一个共同的特性是:把经济体看成了一个整体,以为货币供应同时向一切人群浸透(helicopter drop),同时在一切人群中发作效应。这种整体剖析的办法固然使得剖析过程简明明晰,并且有助于人们整体性地洞察经济现象,但是也疏忽了买卖过程中的多种摩擦,而这些摩擦也可能招致相对价钱的变化;并且这种整体剖析的办法无法提醒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行为和福利的影响。
  (二)来自&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为了克制买卖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而呈现的,因而许多学者坚持在买卖过程中来调查货币的效应,而不是采用整体剖析的办法。这类模型的中心机想是:每个商品在定价过程中并不存在粘性(或者价钱粘性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买卖过程中的摩擦(例如搜索商品的本钱、买卖时间等),以及货币持有者的偏好,货币活动过程中存在粘性。一笔货币注入经济体后,由于活动粘性,货币会在部分汇集,惹起商品相对价钱的变化。
  搜索和匹配模型(searching and matching models)很好地提醒了以货币为媒介买卖过程中的摩擦,但是模型呈现的内生的货币余额散布函数过于复杂,难以求解,限制了它的应用。许多学者为这类模型的开展做出了奉献,如Trejos和Wright(1995)、石寿永(1995)、Green和Zhou(1998)等。Lagos和Wright(2005)在搜索和匹配模型的根底上引入了准线性偏好,并且提出了集中决策市场和分散决策市场的模型(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Markets Model),由此简化了货币余额散布函数,使得模型容易求解。
  Williamson(2008)在搜索模型的根底上,提出了分割市场模型(segmented markets)。该模型以为,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只要一局部人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另一局部人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在分割的金融市场下,货币供应的变化首先影响利率,然后向商品市场扩散。另外,商品市场也是分割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和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所偏好的商品不同,于是货币供应的影响首先会在局部商品市场汇集,然后向整个市场扩散。因而,两个商品市场的相对价钱发作变化。由于利率和商品价钱之间的相对价钱发作变化,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钱发作变化,这两个人群的经济行为和福利情况也将发作变化。
  最近,Williamson和Wright(2010)在综合已有研讨的根底上,描绘了这类基于买卖的货币经济学剖析的普通框架,并给其命名为&新货币主义经济学&(New Monetarist Economics)。&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用货币活动粘性取代了价钱粘性,放弃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中采用的信息不完善、不完整竞争、菜单本钱等假定,使得货币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具有分歧的剖析框架。另外,&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引入了偏好冲击和功效函数,使得福利剖析成为可能。在分割市场模型中,提醒了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产生的财富分配、收入影响,以及福利影响,由此提示政策制定者,由于同一货币政策将对不同人群的行为和福利可能形成相反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比传统宏观经济学所以为的弱,并且政策的本钱(福利损失)可能比人们通常所以为的大。
  主流宏观经济学和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对价钱变动的缘由,前者主要把其归结为信息不完善、菜单本钱,以及不完整竞争,然后者把其归结为买卖摩擦和偏好招致的货币活动粘性。或许在货币政策施行过程中,这几类要素共同招致了总需求的变化。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我们的服务
杂志申请收录邮箱:; 投诉建议邮箱: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81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联系邮箱:
优先推荐期刊
电话:010-货币经济学手册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货币经济学手册
本《手册》是手册性质的系列著作,其目的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学位的研究生提供最有权威性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和阅读素材。本系列手册中的每一本系对经济学中的第一门分支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面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领先学者。总结的范围不但包括已被认同的成果,而且也涵盖来自职业杂志和探讨性文献所代表的较新近的发展。虽然各章含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面的和较易于看懂的总结。本《经济学手册》不但能为专业者的文库提供比较有用的参考著作,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生的高等课程提供有待于选用的阅读教材。
第6篇 、其他资产与经济活动
第14 消费与投资
3、耐用消费品
4、流动性约束
5、利率与财富对消费的效应
6、政府债券与李嘉图等价
8、公司税与通货膨胀
9、不确定性
11、结束语
第15章 为什么货币会影响产出?一个综述
1、从凯恩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
2、不完美信息
3、不完全竞争
4、不完全竞争(续)
5、指数化和其他问题
第16章 信贷配给
第17章 政府融资的宏观经济学
第7篇 货币、通货膨胀与福利
第18章 通货膨胀:理论与实证
第19章 通货膨胀的成本
第20章 最优货币量
第8篇 货币政策
第21章 货币政策的规则与相机气抉择之争
第22章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23章 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