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索斯人,努比亚和中兴的关系人与犹太人有什么关系

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哪里?_百度知道
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哪里?
我有更好的答案
?犹太人(希伯来语,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 现当代 19世纪末期,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 所罗门死后。到1924年,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大德意志帝国时期达到顶峰。 3、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生活习惯不同,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称为犹太人,两教虽然有联系但却是不同的宗教,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吃猪肉,被中国人误称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并逐渐和其他回族混淆。 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巴勒斯坦一带)。从广泛的角度,犹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 从民族宗教上讲;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虽然我们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但却要想想为什么犹太人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受歧视,但基督教的“新约”将“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信仰上的区别在欧洲多年来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犹大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以色列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 中世纪及近代 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这就不光是某一个宗教原因所能解释的,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斗的人”、迫害和杀戮?)乃是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也被称为犹太民族),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优待。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 4、基督教说犹太人出卖了耶稣,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引人反感。 2。但根据基督教《圣经》记载,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只能归咎于犹太人自己的缺陷了。为富不仁,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据记载他们历史的《圣经·旧约》传说。人民被虏到巴比伦成为奴隶。 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到了公元1世纪、犹太人喜欢在本民族内部小群体交往,和外族不大往来,不被外族理解,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在德国,而以实玛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终,斤斤计较蝇头小利,而且为富不仁,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47,这是全世界所有犹太人中唯一特例,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根据《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宗教信仰也不一样,犹太人信奉犹太教,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并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也陷入困境。 到21世纪初,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长期以至于完全失去了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传统,次子雅各是犹太人的祖先,欧洲民族一般信奉基督教。 1、犹太人擅于经商,喜欢放高利贷赚钱,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因为耶稣自己都是犹太人。 一般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圣殿被拆毁,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东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丁诺文”??,社会背景下不断被利用,造成犹太人在欧洲国家长期受到歧视,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对所属国缺乏忠诚大概是犹太人受排挤的主要原因。 远古代 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
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犹太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犹太人的起源和它的历史大分散事件_百度知道
犹太人的起源和它的历史大分散事件
犹太人的起源和它的历史大分散事件历史
我有更好的答案
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称为犹太人。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大多数投奔美国。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个支派,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派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太王国,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犹太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掳到巴比伦成为奴隶,并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也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据传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优待(约公元前15世纪)[7]
,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东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到了公元1世纪,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大卫(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
采纳率:73%
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在德国,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吃猪肉,被中国人误称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并逐渐和其他回族混淆,1948年犹太人仅占6%。由于战争以及以色列政府的驱逐,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太王国,信仰了伊斯兰教;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血缘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很近,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因当时美国社会对待犹太族群的态度相对比东欧而言更加宽容。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二,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以色列国家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阿拉伯称为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王位。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以色列王国,并推举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为王,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近代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以色列政府担心。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ם&#8206,进入迦南,就是后来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当时的迦南人把外来的人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来的人”(“河”是指幼发拉底河);ּ&#1491,并致使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国家的近90万犹太人也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虽然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与犹太教《圣经》的内容几乎相同,但基督教的“新约”将“旧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延伸并使得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区别。三、现当代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此地,并人为复兴口语希伯来语的正式使用。但以色列建国的地点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导致和当地定居已久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矛盾激化,使中东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根据《圣经·旧约》的历史记载,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加拿大和西欧。到1924年。变迁历程一,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被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丁诺文”,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他们在摩西(阿拉伯发音为穆萨)的带领下逃出埃及,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于犹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又有犹太人从以色列移民到欧美等国,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作王四十年,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雅各生有12个儿子,由于约瑟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埃及,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ה&#1493、古代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到2009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占总人口的76%,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Yehudim),它在公元前三世纪时游牧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草原,公元前二千纪中叶。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大卫(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称为犹太人。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犹太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虏到巴比伦成为奴隶,美国和以色列是犹太人的主要集中地。以色列建国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比例占绝大多数,长期以至于完全失去了犹太人的信仰和习俗传统,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圣经》和《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波兰的犹太人语言为“意第绪语”,是自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近2000年来成立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י&#1456,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种族来源古希伯来人属于闪族的一种。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到了公元1世纪,大多数投奔美国;ִ&#1497。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转变为农业民族,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优待(约公元前15世纪),居住在尼罗河下游犹太人(希伯来语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读史笔记本: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5)
我的图书馆
读史笔记本: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5)
&&  第五章 摩西与出埃及    5.1a 圣经之中的兄弟情:哥哥卖弟弟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讲到过《圣经》创世纪前半部分的内容。在开天辟地的神话之后,创世纪讲的是长老亚伯拉罕一家的故事。他得到上帝的指令,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叙利亚向南迁移至伽南,在荒漠上放牧为生。上帝给了他两个许愿:其一是子孙满堂,让他“成为大国”;其二则是将伽南许给他的子孙。经过一番周折之后,上帝的祝福由亚伯拉罕传给儿子以撒。以撒的小儿子雅各,用计谋骗取了原本应该是传给大儿子以扫的祝福。为躲避哥哥的责难与报复,雅各出走叙利亚老家,娶两位表妹为妻,生下十二个儿子。他后来带妻儿回到伽南,途中与神灵有一段奇特的遭遇,改名为“以色列”。他的十二个儿子日后要生出十二支部落,实现了上帝子孙满堂的第一个许愿。第二个许愿的实现却是后来的事。雅各与儿子们要先去埃及定居,在那里繁衍好几代子孙,形成一个以他的新名字命名的“以色列”部落联盟。由于埃及人将以色列人当成奴隶,这才出了一位名为“摩西”的英雄,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回到伽南边缘。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征服伽南的城邦,变成当地的主人。我们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写在《圣经》之中的这一出埃及的过程。至于说出埃及有几分历史真实性,则要等到下一章中再做评述。    创世记共有50章,前36章之中有神话,传说,与家谱。从第37章到结尾,讲的是雅各的孩子们去埃及定居的故事(其间只有第38章插了一段犹大与儿媳他玛的故事)。伽南地处两河流域与埃及之间,同时受两地的影响。在语言与文化上,伽南属于闪语地区,受两河地区的影响更大。创世纪开篇的神话,可以看到许多两河地区神话的影子。亚伯拉罕的家族也据说本来就是来自两河地区。在政治与经济上,伽南更受埃及的影响,因为二者在地理上更为靠近。亚伯拉罕到伽南不久,就因为灾荒漂去埃及,在那里赚下许多金银、牛羊,才又回到伽南。雅各与他的儿子们,也要为同样的原因漂去埃及,只是内中的情节更为曲折一些。
  雅各的两个太太,利亚与拉杰,本是姐妹。雅各娶利亚是因为被舅舅设计,他心中真正喜欢的是拉杰。姐妹俩都嫁过来之后,拉杰自然是倍受宠爱,但是肚子更争气的,却是姐姐利亚,一口气生了好几个。颇费一番周折之后,拉节才生下了排行最后的两个儿子,约瑟与便雅悯(Joseph/Benjamin;现在用作人名通常翻成约瑟夫/本杰明)。约瑟是最受雅各宠爱的孩子,父亲曾经专门给他一件颜色鲜艳的彩衣。这不单是因为他的母亲拉杰受宠,也因为约瑟自己外表英俊,聪明伶俐。父亲的宠爱却使他与几位哥哥的关系紧张,一来他会将他们在外边做的坏事密报给父亲,二来他有一种自大的优越感,总觉得这一家大小,不论父母还是兄弟,将来都要靠他。    有一次,哥哥们出去放羊,父亲打发约瑟前往查看。哥哥们看见荒漠之中走来的约瑟,怒从心关起,恶向胆边生。大家一轮商量之后,动手将他绑下,脱光衣服,扔在干枯的储水坑之中,准备杀害。赶巧有一队以实玛利商队路过(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亚伯拉罕的小妾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的后代),哥哥们就把约瑟当奴隶卖给了商队。过后,他们再把约瑟的那件彩衣撕碎,杀一只公羊,将血沾在彩衣上,回去骗父亲说约瑟被野兽给吃了。雅各听后,伤心欲绝,哀痛良久。
  5.1b 圣经之中的成功故事:解梦发迹    被卖到埃及的约瑟,先是在一位大臣家当奴仆。女主人看中他外表英俊,要与他同寝。约瑟不从,因而遭受女主人的诬陷,被关入监狱。凭他的机警过人,在牢里的约瑟还是受到司狱的赏识。不久,法老身边的司酒官与御膳官,也被关进这座监狱。行事机灵的约瑟,领命在监房中伺候两位落难的官员。这一晚,俩人都做了怪梦,百思不得其解。约瑟却能给他们解释怪梦的意思。司酒官梦见三根发芽开花的葡萄枝,显示他三天之后便会官复原职。御膳官梦见头上顶着三筐食物,引来飞鸟争食,显示他会在三天之内掉脑袋。二者都一一应验。过了一段时日,法老自己也做了怪梦,先看见七头肥美的母牛,又看见七头瘦丑的母牛,醒来后问各位大臣是什么意思,却无人知晓。这时已经官复原职的司酒官,向法老推荐约瑟解梦。在法老面前,约瑟解释七头肥美的母牛预示有七个丰年,七头瘦丑的母牛预示随后又有七个荒年。丰年时要建粮仓存储粮食,到灾年时才拿出来救济百姓。法老听后大喜,封约瑟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不但掌管粮仓,还兼任王室的大管家。    果然,过了七个丰年之后,来了七个荒年。埃及有存粮,倒没有大问题。但是伽南也闹粮荒,雅各派儿子们去埃及弄些粮食,度过难关。在粮站里负责发粮的正是约瑟,认出了这些曾经出卖自己,现在来排队领粮的几位哥哥。只是哥哥们做梦都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埃及大人竟是被他们背叛的弟弟。既激动又委曲的约瑟,几经曲折之后终于吞下内心的怨恨,与哥哥们相认,重归于好。之后,他派人将父亲雅各及全家老小都接至埃及,享受荣华富贵。雅各后来在埃及安度余生,临终前将祝福派予十二位儿子。约瑟居功至伟,得了长子该得的两份,分别给了约瑟的两个儿子,属于孙辈的以法莲与玛拿西。排行老大的流便,老二西缅与老三利末,都因为各自犯错而受到某种诅咒[1]。其他各位弟兄则受到祝福,其中以老四犹大及约瑟得到的福气最多(创世纪49)。雅各还预言,他的子孙只是暂住埃及,将来还是要回到上帝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之地,也就是伽南老家(创世纪50:24)。
&  伽南就在埃及的东北边,自然要比希腊更早与埃及接触。在旧王国时期之前,埃及墓葬的壁画上就已经有“亚洲人”,也就是来自伽南与叙利亚的闪族人。他们留着胡子,长长的头发梳成辫子,用头带扎在耳朵后边。穿着齐膝的短裙,有点像后来的苏格兰男子。冬天会披上一件厚斗蓬,或是羊皮袄。从语言上来说,伽南以及更靠北的叙利亚都是西部闪语地区,在埃及人听来都是“叙利亚语”。伽南虽然有农业有市镇,但是规模都无法与埃及相比。这些小市镇的外围,有许多游牧的部落,时常在寻找水源与草地的过程之中,走到下埃及三角洲地区。入海前的尼罗河,分出许多支杈,有的地方可以种田,有的地方长着杂草,只适于放牧。亚洲人有时会与埃及人发生零星冲突,也是预料之中的事。以埃及人自大的“***”心态,“亚洲人”的前边所加的形容词时常是“野蛮”二字,是出没在文明边缘的蛮夷。遗留下来的记录之中,偶尔也会提到某位埃及国王“击溃亚洲人”[2],作为国王显赫功绩的一部分。    于此之外,双方还有贸易上的联系,埃及有富余的粮食,伽南周边有铜矿、木材。对周边地区来说,埃及始终像一块大磁铁。特别是在闹灾荒的时候,只有埃及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不论是在旧王国时期,还是到后来古罗马统治时期,埃及都是周边逃荒者或是逃难者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这一点,也反映在《圣经》之中。旧约中的亚伯拉罕及其子孙们,到埃及是逃荒。新约中的耶稣出生之后,也曾随父母流落埃及,却是逃难。在古埃及的第二次过渡期,这些亚洲人干脆就占领了三角洲地带,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希克索斯),而上埃及底比斯的本土王朝还得向这些外邦人俯首称臣。与耶稣差不多同时期的犹太人约瑟夫斯,骄傲地声称希克索斯就是犹太人的先祖。这一说法,却不大为他人接受。如果确有其事的话,那就很难理解这么荣耀的一段历史在《圣经》上完全没有提及。
&  5.1c 圣经之中的古埃及:听乡亲们讲那京城的事情    到新王国时期,伽南与叙利亚是埃及帝国的属地,双方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首先是征战带来许多战俘,这其中不但有伽南守军将士,有时也包括他们的家属,被攻破市镇的妇孺老幼。带到埃及之后,他们多半是以奴隶的身份在神庙之中做体力劳动。以埃及官僚体制的严格管理,逃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以埃及丰足的粮食,他们也不见得就愿意逃走。他们的姓名与埃及人不同,基本上都是由闪语音译成埃及语,所以从出土的记录上,还可以辨认得出来。更有一些人被送到更南边的努比亚,帮埃及人平定当地的黑人,应该算是埃及版的“以夷制夷”。还有的则是像约瑟那样,被奴隶贩子卖去埃及[3]。    在伽南的王公们,成为法老在当地的代理人之后,要把直系亲属送往埃及当人质。他们的地位自然是比战俘们高出许多,由王宫直接管理,接受教育,训练,有的参军,有的在王宫当卫士,还有的为法老的马车开路或是当跟班。到异端法老阿肯那顿时期,在出土记录上开始看到亚洲人在显贵人家当家奴,甚至管家。那些有一技之长的金匠,铜匠,造船木匠,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与待遇,甚至在工地上当工头或主管。到新王国时期后期,偶尔也有法老的高级官员,从名字看上去像是亚洲人。    随着埃及帝国版图的扩大,埃及与各地的贸易往来也相应增加[4]。原本是完全由国家控制的对外贸易,到此时也开放授权给神庙,甚至高级官员也可以自己从事私家的贸易活动。相应的,在埃及也出现更多外地来的商人。从埃及去两河地区,有一条陆上的通道,要穿过伽南,因此增强了伽南的战略地位。埃及的市场上,一定有不少讲着西部闪语的伽南人与叙利亚人,以至于埃及人说“你在讲叙利亚语”,意思就是“你在讨价还价”。游牧的亚洲人,当然还会继续在埃及出现。在一般埃及人印象之中,他们穿着脏乱,举止粗鲁。不过,在一些年轻人眼里,这些浪迹天涯的牧人,却代表着不受权威管制的自由生活,很有几分浪漫。    亚洲人还带来他们自己的宗教与神灵,其中有流行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力神与他的妻子阿娜特[5]。埃及与伽南信的都是多神教,双方神灵们相互的融合倒不是一件难事。在埃及人看来,他们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证明阿蒙神在众神之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伽南人被埃及人征服,那么伽南的神灵也该认识到埃及人的不凡,自愿将他们的神力扩展到埃及人身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阿肯那顿的父亲),还曾写信给米坦尼国王,请他送来伊丝塔女神的神像(也就是向吉尔伽美什求婚而遭拒绝的那位天神的女儿),帮法老解除病痛[6]。这些亚洲的神灵,大多有着与埃及神灵不一样的性格与神通,逐渐在埃及众神榜中占有一席地位,直到后来罗马帝国后期一神崇拜的基督教出现,才将他们逐一清除。
&  雅各全家入埃及的故事,从总体来说符合当时埃及与伽南之间相互交往的情形。到新王国的后期,亚洲人当上埃及高官也完全有可能。可惜的是,故事之中没有提到法老具体叫什么名字,其中的一些细节也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说约瑟解梦,教法老建粮仓备荒,难免有吹牛之嫌。从考古证据来看,储粮备荒在古埃及文明一开始时就有,是埃及形成大一统政治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他们完全不需要一个伽南的释梦者来教导。到约瑟入埃及的时候,他们建粮仓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圣经作者封在约瑟夫身上的官职,也显现出他们并不了解古埃及政治机构的组织分工,堂堂大宰相与掌管法老家务事王宫主管怎么可以混为一谈?李鸿章与李莲英,一个大臣,一个家奴,身份地位还是相当不一样的。再者说,不论是大宰相还是王宫主管,都不需要去管仓库,亲自为灾民发放粮食。这种事,交给低级官员们办就有了。创世纪中的描述,倒是有几分乡间传说之中的夸张与憨厚。乡村中出了一位子弟在京城里当大官,乡亲们谈起他来不免有些添油加醋:听说他在京城当大宰相,皇帝家的事都得问他,粮仓更是不在话下,肯定归他管!    《圣经》虽然时常被基督徒们夸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但是认真读起来却很是有几分费力,其中的叙述时常是语焉不详,跳来跳去,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大顺畅,人物与细节的描写相当粗糙。但是,约瑟入埃及的故事却有些例外,是《圣经》中难得的一段文学水平比较高的描述。故事情节连贯,有许多人物对话,对人物感情与心理的把握相当细致,也不再动不动就把上帝牵扯在内,基本上都是凡人的故事,读起来有几分小说的味道,不再是前边章节之中那种朴实的民间传说。因此,有人认为[7],这些故事出自以色列立国之后,王宫之中的御用文人的手笔。现代还有人将整个故事编成音乐剧,搬上舞台,取名为《约瑟的神奇彩衣》。但是在《圣经》的结构中,这段故事的目的是加入一个引子,引入下一段在旧约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摩西与出埃及。    ======    5.1节注释:    [1.] 参见2.7节    [2.] 参见Donald B. Redford, “Egypt, Canaan, 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 p.29-4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参见Donald B. Redford,同上,p.221-227.  [4.] 参见Donald B. Redford,同上,p.227-229.  [5.] 参见3.10节  [6.] 参见Donald B. Redford,同上,p.231  [7.] 参见Roland De Vaux,“The Early History of Israel. To the exodus and covenant of Sinai”, translated by David Smith, p. 295-296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8)
  5.2a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漂其一轮    以色列(也就是雅各)的子孙们在埃及的具体经历,是《圣经》叙述上的一段空白,没有任何有用的细节可以提供给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们做考证或是比对。他们在埃及居住的时间,一说是430年(出埃及记12:40),另一说是400年(创世纪15:13)。二者虽说不完全一致,却都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按照旧约的排列顺序,“创世记”之后就是“出埃及记”,后者的开篇有几句简短的描述,说以色列人在埃及“生养众多”,应该是过得相当兴旺。只是后来继位的一位法老,“不认识约瑟”,开始迫害以色列人[1],让他们做苦工,施用各种虐待手法。接下来的叙述,讲的是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之下,从埃及出走,逃脱奴役生活。“创世记”与其后边的四卷书,“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及“申命记”,合称为“摩西五经”。后边这四经,讲的都是出埃及这一件事。可以说,出埃及是旧约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摩西则是旧约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在圣经的其它各卷书中,摩西与出埃及经常被提起。    《圣经》中模糊的描述,却给后人留下了借题发挥的空间。许多基督教的传教读物上,号称以色列人所做的苦工,就是在法老的逼迫之下,为建造宏伟的金字塔流血流汗。好莱坞更是绘声绘色,在这一故事上添油加醋,拍成一部大受欢迎的故事片《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于1956年发行。一直到现在,每年复活节晚上都有美国的电视台把《十诫》拿来重播。1977年,以色列总理贝京访问埃及,在参观开罗博物馆的时候,竟然说:“金字塔是我们修建的”,让当地舆论一片哗然。以电影中的情节或是传教资料为历史,免不了要闹笑话。古埃及那些宏伟的金字塔,都是建造于旧王国时期,公元前2500年间。其后的中王国时期,就已经不再兴建金字塔,最多只是在葬祭殿修个小四方锥,意思一下。到新王国时期,为了防止盗墓,法老用的是专门的建筑队伍,在帝王谷修建王陵。《十诫》将摩西说成是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的养子,拉美西斯二世的兄弟,应该在公元前1300年之后,离金字塔的修建差了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当然,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虽然不建金字塔,却肯定还在大兴土木,或是建神庙,或是建新都城。在这些工地上,有被拉去做苦工的亚洲人,倒是合情合理。
&  &&       图四十五: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经典风格画家普桑的油画,埃及公主在河边发现漂在河中的摩西。《圣经》中的许多故事都成为欧洲古典绘画的题材。画中人物的外表与装扮都是欧洲人,风景也多半是欧洲的景色。这幅画中,远处有一座小金字塔,标明这是发生在埃及的故事。    ==========    成为以色列人领袖的摩西,在出生时就是一个传奇(出埃及记2:1-10)。按《圣经》所述,当时的法老,忌于以色列人生养众多,下令将所有新生的以色列男婴都扔到河里去,只有女婴才能存留下来。按族谱来算,摩西属于以色列的利末部落。他出生之后,母亲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只得将他放在箱子里,放入河中漂流。正巧,法老家的公主来河边洗澡,看见箱子,令手下的婢女捞上来,打开一看,是一个男婴。公主知道这是以色列男婴,心生怜悯,将他认养下来,取名为“摩西”,意思是“从水里拉出来”。从箱子下水时就一直跟在一旁的摩西的姐姐,趁机推荐自己的妈妈当奶妈,也得到公主的答应。因此,摩西仍然喝着以色列的奶水,却是在法老的王宫之中长大成人。     这段故事很显然模仿的是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传说中的身世。比摩西早一千年的萨尔贡出身贫寒,却通过篡夺的王位,成为两河地区的第一位霸主。据说,他生下来也是被放在摇篮中在幼发拉底河里漂流,后来被人救起,显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2]。套在摩西身上的故事却有几处唐突的地方。其一是既然法老想要以色列人当奴隶做苦工,就没有必要忌讳以色列人多,杀死这些将来都是劳动力的男婴。其二是法老家的深宫内院,礼数多规矩也多,公主跑到河边去洗澡实在是不成体统[3]。这只有在山寨林立的伽南,山大王家中的闺女或许还有可能。其三是“摩西”名字的释义不大准确,“Moses”的确应该是埃及名字,意思是“出生”,常在法老的名字中看见[4],我们在讲古埃及时已经遭遇过几次。比如说拉美西斯(Ramesses)是“太阳神出生”,图特摩斯(Thutmose,女法老哈采普苏特的父、兄、子都采用的名字)是“图特神出生”(图特为古埃及的智慧之神)。“摩西”是这些名字的变形,去掉了前边神灵的称号,只留下了后边的“出生”,肯定不应该是“出水”的意思。     新王国时期,伽南是埃及的势力范围。许多伽南本地的山大王都将自己的儿子送往埃及当人质,在那里接受埃及式的教育。圣经作者给摩西安上一层被法老公主收养的关系,为的是在他的经历之中,进一步加强将来可以承担大任的资格。短短一段摩西的身世,用的是两河地区传说的模板,写的是伽南人的角度,同时还要沾上埃及法老家的显赫,可谓用心良苦。欣赏西方艺术家画笔下的“公主救摩西”    &    第一幅:拉菲尔 Raffaello Santi () – Moses Saved from the Water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圣经的故事时常成为艺术品的主题。发现摩西,将小摩西从水中救出来,是许多画家都尝试过的题材。这里将笔者在网上搜索到的作品,选出几幅与大家分享。    第一幅,出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菲尔之手。画的背景较为简单,但是人物的表情与身体的动作都很生动,看得出这几个女孩子发现水中漂来的摩西时,内心的惊奇与关切。    =============    &    第二幅:普桑 Nicolas Poussin () Moses Saved from the Water      这张图我们在前边已经看到过。现在可以拿来与第一幅做一个对比。从颜色上来说,这一幅要比上一幅更为艳丽,笔触也更为细致。但是普桑的笔下却少了感情的张力。公主及她的同伴们,看见摩西时仍然保持优雅的举止与自在的表情,就好像仆人从水里捞上来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只是一件玩具。姐几个随手指点一下而已。    这幅画在论坛上贴出来的时候,&君指出画的左边,背对着大家坐着的老头,应该就是上帝本尊,虽说其他人对他的存在都没什么知觉。      ==============      第三幅:Romanelli, Giovanni Francesco ()The Finding of Moses      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画家Romanelli,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颜色的运用。注意左边抱着摩西走上岸来的女子,脚,腿与手臂上裸露的部分都可以看出是湿漉漉的。画面中的公主,红色披巾不大整齐地披在身上,像是刚刚才将衣服穿好。围在她周围的侍女的动作,显出的是一场忙乱。公主的表情虽说也有几分吃惊,却显得很有主见,一手撑在腰上,一手放在胸前,已经拿定了收养摩西的主意。      ===========        第四幅:Gaspare Diziani () – Finding of Moses    另一位巴洛克风格画家Diziani笔下的发现摩西。虽说摩西的故事发生在古埃及,当时的欧洲人对古埃及还没有多少了解,画中的背景,人物及装扮也都是取自当时的欧洲。伸开双臂就要接过小摩西的公主,是欧洲贵族女士。她与她周边的人,都没有一点埃及的味道。人物的衣着华丽,正式,不像是去河边沐浴,倒像是摆着贵族庭院内的排场。    ======      &    第五幅:Frederick Goodall () – The Finding of Moses    十九世纪英国画家Goodall的水彩画。不同于以前的画家,Goodall曾经在埃及旅行居住,知道埃及是什么样子。虽说画中的景色很埃及化,侍女也是埃及人,但是两位主角,站在岸上的公主与躺在篮子里的小摩西,仍然是欧洲人的模样。公主的身形体态很优美,却只是漂亮的旁观者。打动人的故事,是那两个小心翼翼走在水中,弯着腰,准备抱起孩子的侍女。    ============        第六幅: Lawrence Alma Tadema () – The Finding of Moses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荷兰画家Tadema,以他对细节的处理著称。画的背景的确让人想起尼罗河畔的景物,坐在轿上的公主却让人想起殖民地欧洲官员的贵夫人。在仆人前呼后拥之下,她无忧无虑地在外游乐,把操心与吃力都交给了抬轿,举扇,扛着篮子的男女仆人。在路上拣到一个婴儿,对她来说就好像拣了个小动物,远远地看上一眼,算是她今天出游的收获,笑意与惬意都写在脸上。为这幅画,Tadema花了不少精力,仔细研究在埃及发现的考古文物,风土人情,从始至终,用了两年时间。作品完成的时候,他太太说,小摩西应该已经会走路了,不用再躺在篮子里。      ============    &    第七幅:Edwing Long () – The Finding of Moses    另一位十九世纪英国法家Long,也热衷于研究考古发现的古埃及文物。他笔下的公主,与上一幅相比,少了轻佻,多了沉思,甚至有一丝忧郁。她伸出手指,让摩西的小手握着,像是在与婴儿进行无声的交谈。周边人的姿态,眼神,进一步加强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诗意。略显昏暗与朦胧的背景,还给画作带来几分神秘的色彩。    ==================    &    第八幅:Paul Delaroche () Moses in the Bulrushes  &  十九世纪法国画家Delaroche换了一个角度,描绘小摩西漂在芦苇丛中的情景。画中的女孩不是埃及公主,而是摩西的姐姐,一直远远跟着漂流的篮子。与前几幅相比,这一幅的场景、服饰比较简单。摩西在画中有着突出的位置。一缕阳光穿过芦苇丛,照在他的额头上,也照在涟漪的水面上,增添了几分动感。可惜婴儿的表情太过警觉。如果婴儿是一乎天真无邪,于惊险之中而不自知的模样,与他姐姐的警觉与担心放在一起,会让整幅画更有感情上的层次。现在画中的姐弟俩都是一脸的警觉,倒像我们连环画里,在芦苇荡中为游击队站岗放哨的抗日儿童团了。
  5.2b 圣经的道理靠的不是思考,而是显灵    长大成人后的摩西,很有几分正义感。一次,他见到一位埃及人殴打以色列人,一怒之下将埃及人打死。被人发现之后,摩西离开埃及,逃到米甸(Midian),得到当地一位祭司的照顾,娶祭司的女儿为妻,生了儿子,过着牧羊人的生活。也是在米甸当牧羊人的时候,摩西第一次看见上帝显灵,并得到上帝的指令,要他回埃及,把在当地受苦受难的以色列人领出来,带去“流着奶与蜜”的伽南。    “米甸”肯定在埃及的东北方,伽南周边的区域,但是具体在什么位置,是一个有许多争论,却没有肯定答案的问题。它第一次出现时是人名,在创世纪25:2中,亚伯拉罕在原配撒拉去世后,娶继室又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的老四名为米甸。这些孩子们后来都被亚伯拉罕打发到伽南东边的沙漠之中,免得他们与得到上帝祝福的以撒抢地盘。约瑟被哥哥们绑下扔在坑里的时候,也是有一队“米甸的以实玛利人”从那里经过。他们买下约瑟之后,才把他当奴隶带去埃及贩卖。写在创世记中的这段故事却是有些不清楚,一会儿说是“以实玛利人”,一会儿不经说明又把他们说成是“米甸的商人”(创世纪37:25-28)。有人因此认为米甸人与以实玛利人没什么分别,都住在阿拉伯半岛,红海的东岸,是当时活跃在阿拉伯沙漠之中的商人,后来的阿拉伯穆斯林认成他们的先祖。也许亚伯拉罕小妾所生下的大儿子以实玛利的后代,曾与米甸的后代相互通婚,圣经作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也有的人说,米甸应该是活跃在伽南东部,现代约旦周边的游牧部落。摩西出逃后,生活在米甸部落之中,这才脱离埃及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重温老祖宗以前的游牧生活。还有人说,米甸应该在西奈半岛之上,因为在后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途上,摩西的老丈人还要再与摩西相聚[5]。    摩西的老丈人与众不同,在《圣经》之中特别指出他是米甸的“祭司”,有特殊的宗教身份。老丈人与出逃的以色列人相聚时,还称颂耶和华的伟大,向耶和华献祭,并给摩西出主意,教他如何更好地组织部落(出埃及记18:1-27)。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所敬奉的耶和华,有可能来自米甸[6]。摩西生长在多神教的埃及,要到米甸牧羊时期才开始接触一神教。可是到后来,以色列却又数次与米甸发生严重冲突(民数记31:1-20,士师记6:1-40)。其中有一次发生在前往伽南的路途上,摩西还下达极为残忍的命令,对米甸人进行大屠杀。(民数记31:17-18)。二者时友时敌的关系,让人读来很有些纳闷。这些与以色列为敌的米甸人或许生活在其它地方,属于与摩西的老丈人不同的部落。只是圣经作者语焉不详,没有将这些部落之间的分别与关系说清楚,把他们都称为米甸人,让人无法弄清内中的恩怨情仇。
  在米甸的逃亡生活,对摩西的思想与心理有什么冲击,在《圣经》中完全没有叙述。接下来讲到的是一段奇迹般的故事(出埃及记3:1-4:17):摩西在野地放羊,遇到上帝显灵,把解救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的重担,交给摩西。我们现代人读《圣经》,碰到这种与神灵的直接对话,多半会感到别扭。我们通常的思维经历,可以是冥思苦想,也可以是心有灵犀,还可以是胸潮起伏,由此做出相应的判断或决定。《圣经》之中最常提到的,却不是思维过程,而是上帝的显现。亚伯拉罕决定搬去伽南,理由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创世纪12:1)。摩西担当起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任,是因为上帝的嘱咐。而以后的先知们,也都是与上帝通话,或是看见上帝显灵,直接从上帝那里得到嘱咐或是指示。    古人与现代的我们一样,也有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使用符号,比喻,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进而抽象出概念,推而广之,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特有的能力。但是古人的观察与思考用的是更为拟人的神话角度,把自然现象,社会秩序与日常生活都看作是由带有意志与精神的神灵控制。在两河地区的神话之中,不论是宇宙的开始,人类的起源,习俗的形成,城邦的命运,还是天体的运动,都与神灵有关。在古埃及,沿着尼罗河的大一统政府形成之后,树立国王权威的方法是把他奉为神灵,政治的合法性直接建立在对神灵的崇拜上。产生于同样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圣经》,也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不论是对旧约之中的摩西或先知们,还是对新约之中的耶稣,圣经作者要确立他们在宗教、道德、思想上的权威地位,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教诲与主张说成是上帝的意志。要到孔老夫子与苏格拉底之后,才会形成另一种思想方式,从哲学概念上用推理的方法去厘清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思索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与政治主张。虽然以色列人进入历史的时间要比两河地区、古埃及晚了有两千年,但是《圣经》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传统与旧约写作的开始,都离我们有三千年的时间。圣经作者所乐于使用的奇迹与神迹的表达叙述方式,正是孔老夫子与苏格拉底出现之前所流行的风格。    ****    5.2节注释    [1] 出埃及记中时而将雅各的后代称为以色列人,时而将他们称为希伯来人。以色列是雅各后来的名字,希伯来则是他们的语言,属于西部闪语的一个小分支。在后边的叙述中,将基本使用“以色列人”的称号。  [2] 参见3.3节  [3] 参见Roland De Vaux,“The Early History of Israel. To the exodus and covenant of Sinai”, translated by David Smith, p. 328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8)  [4] 参见Michael D. Coog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p. 6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参见David Daiches, “Moses Man in the Wildness”, p.41-42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5)  [6] 参见Roland De Vaux,“The Early History of Israel. To the exodus and covenant of Sinai”, translated by David Smith, p. 330-338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8)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html
&  5.3a 现代神学不研究超自然或外星人  &&       图四十六:在梵蒂冈的宗座皇宫(教皇所住的宫殿),墙壁与天花板上的壁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菲尔绘制的壁画,源自摩西在放羊时,第一次遭遇上帝的故事。火焰中的上帝,在天使的簇拥之下,向跪在面前用手遮挡眼睛的摩西下命令,让他回埃及解救受苦的以色列人。    =====    摩西第一次遇见上帝,是在他独自外出放羊,赶着羊群经过何烈山(Mount Horeb)的时候。其过程按照《圣经》之中的描述,还是有几分曲折。上帝召唤摩西时,首先就使用了神迹,在灌木丛中放了一把火,让灌木被火烧着却不会被烧毁。摩西好奇,前往查看,上帝才开始呼叫摩西的名字,表明自己是摩西祖辈所信奉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知道上帝就在面前,赶紧用手蒙住眼睛。接着上帝说,他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要解救他们,派摩西去见法老,要求法老释放以色列人,由摩西将他们从埃及领出来,带去流着奶与蜜的伽南。    摩西却心存犹豫与恐惧,觉得自己凭什么去见法老,难以担当这一重任。他担心连以色列人都不一定会相信他是上帝的使者,如果有人问起上帝的名字,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摩西询问上帝的名字,要知道他是哪路神仙。上帝的回答就是那四个著名的字母,YHWH, “我就是我”,在中文《圣经》中被译成“我是自有永有的”,在中世纪被欧洲的基督教士们误译为“耶和华”(出埃及记3:14)。接着,上帝具体教导摩西该如何说,如何做,保证大家会听从摩西。    但是摩西依然是心里没底,怕大家不肯信他。上帝又教了摩西三道神迹,可以用来示人,大家看过之后,肯定会信。第一样是让摩西把牧羊棍扔在地上,可以变成一条蛇,纠住蛇尾巴,又会变回棍子。第二样是让摩西把手臂从怀里拿出来,上边白花花的长着麻风,再伸进怀里重新拿出来,又全都好了。第三样是从河里取水浇在旱地上,会变成血。摩西还是不肯领命,推说自己“拙口笨舌”,讲话吃力。搞得上帝都有些生气了,说,你不是有个能说会道的哥哥亚伦,让他与你一起去。摩西这才不吱声,算是接下命令。
&  发生“火烧灌木”的“何烈山”到底在什么位置,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圣经》之中的描述不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指认证据,所使用的地名还前后不一,在出埃及记之中把这座在宗教上意义极为重大的“神的山”,时而称作“何烈山”,时而又称作“西奈山”(Mount Sinai)。其地点有一个流行的指定,来自古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转信基督教,内中有一个原因是受他母亲海伦娜的影响。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她曾以皇太后的身份造访巴勒斯坦与西奈半岛,所到之处随手一指,竟然就认定了《圣经》中的好几个重要遗址。在巴勒斯坦,她找到耶稣的出生地与受难地。在西奈半岛,她找到西奈(何烈)山的位置,因而这位皇太后在现代考古界被人戏称为历史上“最富有成果的考古学家”。她的指认在现代学者看来并没有什么根据,但是却得到广大信众们的认可。在她所指认的西奈山上,后来修建了一座修道院(St. Catherine Monastery),是基督徒们去得最多的朝圣场所之一,现在依然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修道院中还留有一小片灌木,号称就是当年在摩西眼前燃烧起来,却不受损伤的那片灌木。    至于说为什么会发生烧而不毁的现象,也有多种解释。保守的基督徒会说,上帝的奇迹就是超自然现象。从自然角度解释的人也有,说那是因为沙漠地区的干燥造成的静电现象。更有人从心理角度来解释,说摩西可能是服用草药,因而出现幻觉[1]。在通常的神学讨论中,这把火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些故事当作文学诗歌来读,理解其中的含义[2]。以前创世记讲到上帝向亚伯拉罕显灵的时候,描述起来直接简练。上帝让他举家迁往伽南,他马上就照着吩咐去了。上帝让他把一百岁才得来的爱子以撒拿去燔祭,他带上儿子,走到指定地点,二话没说,就把孩子绑在柴火堆上。相形之下,上帝让摩西做事却很费了些周折,先得起一把火向他显示上帝的身份,摩西认了上帝,却不肯领命,要询问上帝的称呼。上帝教过他三样神迹,他还是一再推辞,说自己口舌不伶俐,弄得上帝都有几分不耐烦了。圣经的作者,是用神话的形式,来描写摩西复杂的思索过程。孤独一人,浪迹在荒原上,从原本埃及养尊处优的生活,到现在亡命天涯只有羊群为伴,心里不免会想到法老对他的通缉,也忘不了依然在埃及受难的同胞。那把火,不是烧在灌木丛中,而是烧在摩西的内心,是油然而生,立志救同胞于水火之中的使命感。但是开初的热情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对自己能力的疑虑。在以宗教来理解一切的古代,摩西内心的矛盾与思索被戏剧化地描写成上帝与他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用心理、精神与思维过程,以比喻的方式去解释《圣经》之中的奇迹与神迹,给神学的解释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基督教神学不至于沦为古代、中世纪的迷信。在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西方大学之中地位最高的是神学院,不但教授地位最高,收生质量也是最好的,而哲学(包括科学)与艺术都只是“神学的侍女”。到后来文史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兴起,《圣经》失去神圣的地位,神学院越变越小。神学的解读方法也变成史料研究,哲学辩证与文艺批评,这才让神学在现代学术之中还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类似于“火烧灌木”这样的奇迹,在西方大学的宗教讲堂上与神学讨论的会议之中,仍然经常成为话题。但是,任何要讨论超自然,特异功能,或是外星人的信徒,肯定会被请出课堂或是会场之外。他们当然有他们的信仰自由,但是他们的解释已经超出宗教研究的范围[3]。迷信与宗教不是一回事。
  5.3b 一本《圣经》,两个闹矛盾的派别    在圣经研究来说,“火烧灌木”的故事还引入另一个严重问题,摩西竟然不知道上帝的名字。当他特意询问之后,上帝才说了一句YHWH,“我是自有永有的”(或者“我就是我”,出埃及记3:13-14)。这一说法在其后(出埃及记6:3)还得到进一步加强,上帝说:“我从前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显现为全能的神,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可是,大家只要随手翻一下前边的创世记,“耶和华”的名字到处都是。不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曾经呼唤过“耶和华”,连他们的妻子都曾把这个名字挂在嘴边(参见创世纪15:1-8,27:20,28:16,29:32-33等等)。这个明显的矛盾,曾经让中世纪的教士们感到十分困惑。    十九世纪后期兴起的源本分析,仔细对比《圣经》各章节的行文、称呼与风格,才将谜团解开。创世记一开始,讲“神”如何创造世界,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将第七日定为圣日,休息一天(2:3),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是,紧接其后(2:4),天地与人类的来历,又重新讲述了一次,只是创造者是“耶和华”,这一神灵的名字从此就经常出现在创世记之中。耶和华创世纪的故事,讲的是造出亚当、夏娃,看管伊甸园,他们俩偷吃禁果,受到惩罚的过程,其情节、风格都与前边的故事不一样。到大洪水的故事,创世记第六章开始几段讲的是“耶和华”(6:1-8),而后又突然变成诺亚在“神”的面前蒙恩。神吩咐诺亚造方舟,为大洪水做准备,说(6:18-19):“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到七章,变成耶和华又吩咐一遍,将有的动物改成了七公七母(7:1-3),“耶和华对挪亚说,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在这世代中,我见你在我面前是义人。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可以留种,活在全地上。”
  在创世记与出埃及记之中,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重复地讲两遍。如果把称上帝为“神”的段落拿出来放在一起,可以得到一轮完整的叙述,在圣经研究中称为“神本”,内中的上帝显得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接近,摩西见到神的时候还要将眼睛蒙起来。如果把称上帝为“耶和华”的段落拿出来放在一起,可以得到另一轮完整的叙述,通常称为“耶本”,其中的上帝显得更为生动,具体,会直接与人交谈,交往。圣经作者在写作时,手头有“神本”与“耶本”两套文件。以此为基础,他们抄一段神本,再抄一段耶本,将两套文件揉合成一套,进行编辑整理,形成后人读到的《圣经》。只是他们的整理工作做得不大细致,上帝的称呼没有统一起来,两套叙述之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之处也没有厘清。在神本之中的何烈山,到耶本之中却成了西奈山。在耶本之中从一开始就使用的名字“耶和华”,在神本之中变成一直没人知道,直到火烧灌木时才告诉摩西,才开始用“耶和华”来称呼上帝。    耶本与神本的具体来历,要到以色列建国之后的历史中才能说清楚。但是从摩西的故事之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摩西对上帝托付的使命,感到力不从心,推说自己拙口笨舌,于是上帝让他能说会道的哥哥亚伦帮助他。这件事在出埃及记之中也讲了两次,神本的叙述在3:10-16,耶本的叙述在7:1-2。在整个出埃及的过程中,摩西是灵魂,也是领袖,可以说他是一神教的奠基人。但是,故事到这里却突然冒出一个前边从来没有交待过的哥哥亚伦,给摩西当口舌。更为蹊跷的是,将来以色列立国,建成圣殿之后,宗教地位最高的大祭司,却是亚伦的直系后代,而不是摩西的后代。如果把出埃及当作一场“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的一开始,其领导者却已有摩西与亚伦两位,他们的后人要形成两个派别。功劳最为卓著的当属摩西,但是革命胜利之后主导以色列宗教的却是亚伦派。《圣经》最后成文,也是由后来居上的亚伦派主导,他们对过去的回忆与解释不同于摩西派,由此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二者之间相互较量、妥协、混和,才形成我们所读到的《圣经》。
&  5.3c上帝的称呼,扯上英语的时态    前面已经说到过,现在通用的上帝尊称“耶和华”,本身其实是翻译上的错误。摩西问上帝的称呼,得到的回答是YHWH(“我就是我”),严格来说是一句话,并不是一个名称。犹太人在圣经中看见YHWH,读为“Adonai”(我的主人),以示尊敬。不难想象,用“我就是我”来当神灵的称呼,会有多么别扭。大家可以随便在《圣经》中找几个句子,把“YHWH”换成“我就是我”试试,比如说,“YHWH是我的牧者”,变成“我就是我是我的牧者”;或是“YHWH,我的力量啊!”,变成“我就是我,我的力量啊!”;或是“YHWH呀,我爱你”,变成“我就是我呀,我爱你”。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士们是不明就理的欧洲人,硬是把“Adonai”一词中的元音塞进只用辅音字母的希伯来语句子YHWH之中,无中生有造出一个上帝的尊称“耶和华”(Yahowah,德语中作Jehovah)。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对他们来说,反正“耶和华”只是个发音,没什么意思,塞在《圣经》行文中读来一点都不别扭。不过,西方近年最新出版的《圣经》,大多已经不声不响地把绝大部分“耶和华”换成“主”(大写成The LORD),遵循犹太人的习俗[4]。但是在华人中使用最广的中文《圣经》合和本,出版于二十世纪初,内中仍然沿用“耶和华”的尊称。    创世记之中记载有一位神灵(可能就是上帝本尊)与雅各摔跤,过后雅各也曾询问神灵的名字,却没有得到回答(创世记32:29),反倒是神灵把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古代中东的文化习俗中,名字含有某个人或是某位神的本质,换个名字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可以轻易告诉别人。这一回,上帝遇见摩西同样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只是有几分不耐地说“我就是我”,里边包含着另一句潜台词,“放肆!这也可以随便问的?” 照字面上来读,这应该是最为直接的解释。我们的古代,对皇帝、长者的名字,都有避讳一说。笔者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小伙伴们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父母亲的名字,因为下一次发生争吵的时候,必定有人会把你父母的名字拿出来,说“某某某是大坏蛋”,甚至“打倒某某某”。看来,类似这种问题,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  当然,这样的解释在神学家们看来,肯定是不满意。成天读《圣经》的他们,总得读出更加深层的意思,也就免不了要多做几轮咬文嚼字。一句“我就是我”,也就只有“是”这个字可以做文章。要做出好文章,却要跳出中文。比如说在英文中的“be”,有“是”与“存在”双重意思,而且还可以有时态,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将来时,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读出各种各样的寓意[5]。有人说“是”(Be)是“存在”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切存在都是上帝创造的。也有人说,不同于埃及或是伽南那些会随季节、时局而起落的众多神灵,上帝是永恒的,永远是无敌的,中文《圣经》中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正是这个意思。还有的人则把“是”读成将来式,变成“Will Be”,意思是从上帝见摩西开始,上帝要解救与指引以色列人,监督与判断他们的举止。从这些不同的解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神学的奇妙之处。    附图:    &&      St. Catherine修道院,座落在西奈半岛南端的荒山之中。君士坦丁的母亲,罗马皇太后海伦娜将此处指认为摩西遇见火烧灌木之地,使之成为基督徒朝圣的地方,后人还在当地建了一座修道院。现在则多半为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不少游客。    ===========   &&        修道院内部,有一株灌木(右边),号称当年被上帝点燃却没有烧坏,是奇迹之树来着。       *******    注释:    [1] 参见Wiki对“Burning Bush”的解释,   [2] 参见Bernh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Old Testament”, 3rd ed., p.50-52(Prentice-Hall, 1975)  [3] 参见Mark Oppenheimer, “The Burning Bush They’ll Buy, but Not ESP or Alien Abduction”, New York Times, Nov. 12, 2010,
  [4] 参见冯象“我乃我是者”,南方周末;John Sandys-Wunsch, “What have they done to the Bible?”, p.48 (Liturgical Press, 2005);Bernh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Old Testament”, 3rd ed., p.53-54(Prentice-Hall, 1975)    [5] 参见Bernhard W. Anderson, 同上, p.54-56
  5.4a 出埃及的十灾:在奇迹中求解放    ====  &&      图四十七:十九世纪法国雕刻家Gustav Dore在图版《圣经》中描绘摩西与亚伦面见法老,为以色列人请假时的情景。 Dore将埃及法老的装束画成了阿拉伯人的样子。  =====    摩西回到埃及,与亚伦一起去见法老,替以色列人请假三天,说是要去旷野之中祭拜他们的神灵耶和华。法老答道,他根本就没听说过还有一个名为“耶和华”的神,以色列人这是找理由偷懒。法老下令,加大以色列人的工作量,以示惩罚。根据上帝的指示,亚伦把手中的棍子扔在地上,变成一条蛇,让法老见识一下耶和华的神力。法老却呲之以鼻,他手下的法术师们也会这一招,扔下他们的棍子,变出好几条蛇来。    法老的傲慢为下边十轮较量拉开了序幕(出埃及记7:14-12:42)。这些较量既不是浴血奋战,也不是斗智斗勇,而是彰显神力。确切地说,是由摩西、亚伦代表上帝,向法老展示上帝的神力。第一轮,在法老与众臣面前,亚伦将棍子往河中一击,上帝随即将全埃及的水都变成了血,不但河里的水是红色的,连池里、塘里、容器里的水都变成了血。水不能喝,河里鱼都死了。可是埃及的法术师们也可以把水变红,法老坚持不肯让以色列人离开。接下来第二轮,上帝在全埃及布满了青娃,法老的法术师也如法炮制。
&  图四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画家John Martin笔下的第七灾,“摩西向天伸杖,耶和华就打雷、下雹,有火闪到地上,耶和华下雹在埃及地上。”(出埃及记9:23)    ====    就这么一轮接一轮,上帝降灾于埃及。第三轮,亚伦用棍子击起地上的尘土,埃及遍地的尘土都变成虱子。第四轮蝇灾,让埃及遍地苍蝇。第五轮是畜疫之灾,让埃及的牲畜全都病死,但是以色列人的牲畜却安然无事。第六轮是疮灾,让所有埃及人及他们的牲畜身上都起泡长疮。第七轮下冰雹,加上打雷,闪电,打死田间所有的人和牲畜,毁坏所有的树木与田里的蔬菜。第八轮闹蝗害,黑压压的一大片,把水果、蔬菜啃了个精光。第九轮是黑暗,整整黑了三天,什么都看不见。从第三轮虱灾开始,埃及的法术师们便已经无法重复神迹。法老却依然是固执己见,不让以色列人离去。有几次法老震慑于天灾的威力,动摇了态度,但是过后又出尔反尔,还是扣住以色列人不放。照《圣经》中的说法,其实是上帝故意让法老的心“刚硬”,以便上帝有机会向大家显示神迹(出埃及记10:1-2)。    有神学家声称,这九轮灾害都可以用自然现象来解释[1]。虫灾、病灾不足为奇。所谓尼罗河水变成血,只是河水从上游带下的有机质,显出红色。至于黑天暗日,可能是由于火山爆发,造成气候反常,甚至使少雨的埃及都发生大范围的冰雹。但是这些说法却无法解释《圣经》描述之中的前后矛盾。各轮灾害之间有矛盾,比如说第五轮畜疫之灾后,所有牲畜都已病死[2],何以第六轮会让牲畜身上长疮,第七轮的冰雹会打死牲畜?一轮之中,自身也有矛盾,比如说第一轮河水变成血之后,埃及的法术师怎么可以“也用邪术照样而行”?(出埃及记7.22)第二轮整个埃及都布满了青蛙,法老手下“行法术的用他们的邪术照样而行,叫青蛙上了埃及地”(出埃及记8:6-7),同样是不合道理。
  5.4b 犹太人的逾越节与我们的端午节    在《圣经》旧约之中,上帝降灾的事还不只是在出埃及记中提到,后边的诗篇中也分别提到过两次(诗篇78:43-51,105:27-36)。一般认为,诗篇来自以色列人中流传的民歌,在时间上早于《圣经》其它各书,而且在成书时也没有经过大幅修改。两首诗之中的叙述也有出入,要么只有八个灾,要么在顺序、内容上有所不同,与出埃及记中的描述也无法完全对上[3]。这些证据显示,出埃及中的叙述也是一个混合体,含有不同的源本,只是具体哪一段应该划分至哪个源本却是各有各的说法。分析创世记,以行文之中对上帝的称呼来划分耶本与神本,比较直接。到摩西碰到火烧灌木之后,上帝的名字在神本之中也时常写成耶和华,不同源本之间的区分要困难许多。总体来说,上帝降灾是典型的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孔明借东风”故事的加强版。在讲述两河地区与古埃及时,我们已经提到古代的人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保护神的威力,神灵之间的较量。《圣经》在这一点上更进一步,奴隶的解放不是经过浴血抗争,而是由上帝演示奇迹,在神迹之中求解放。各种自然灾害被汇总在一起,一轮接一轮,推向高潮。圣经作者在这里所追求的,是戏剧化的情节,而不是历史的真实[4]。    ========   &&     图四十九:生活在英国的十九世纪著名荷兰画家Lawrence Alma-Tadema的成名之作,描绘法老抱着在第十灾中死去的长子,王后扑在孩子身上悲痛不已。右边背景中的俩人为摩西与亚伦,正准备离开埃及    ========    第十轮,也是最后一轮降灾,最为神奇。上帝嘱咐摩西,他将在半夜挨家挨户走遍埃及,杀死每户家中的长子,及头生的牲畜,从法老家到奴婢家无一幸免。而以色列人家,则遵照上帝的嘱咐,事先杀一只小羊羔,把血涂在门框上,作为记号。上帝去各家杀人时,看见血记,就会越过这户人家。当晚,以色列人将羊羔烤熟吃掉,并备好数日的无酵饼,为登上离开埃及的旅途做好最后的准备。半夜过后,埃及上下一片哭号。天还没亮,法老就将摩西与亚伦召来,让他们带着以色列人赶紧离开。在圣经的作者看来,这大概是埃及人杀死以色列男婴的报应。其中所体现的道德思维,却只有冤冤相报的原始水准,没有半点对滥杀无辜的忌讳。
&  按照《圣经》中的规定,后来的以色列人为纪念出埃及,把上帝越过以色列人家门的这一晚订为“逾越节”,日子定在每年春天(通常是春分之后)的第一个满月的晚上。一直到现在,逾越节都是犹太人每年都要庆祝的最重要节日。就故事本身来说,就连教士们都不大容易找到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如何造成每家长子与头畜的死亡。但是圣经研究者们却对一点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它是一个类似于我们的端午节起源的故事。端午是民间原本就有的一个拜龙神的节庆,后来的文人们把它与屈原投江挂上了钩,变成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圣经作者却是把出埃及套在了当地两个民间庆节之上。其中一个是中东游牧部落每年春季的节庆,春暖花开之季,要收拾行装,带着妻儿与牧群,去寻找夏天的牧场。接下去的旅程既有希望也有危险。路途的状况,能否找到草场,都在未定之数。牧民们把这其中的危险拟人化,变成“灭命的恶魔”。出发前,宰一只春天出生的头羊,献给神灵祈求保护。羊羔的血也因此有了神力,抹在门框上,恶魔就无法进门,可以保护家人的健康与生命。这一说法,在《圣经》中被改编,杀人者成了上帝或是他手下的天使,抹羊血成了让上帝识别以色列人的标记。另一个节庆却属于定居伽南的农民。伽南的种植周期与埃及一样,也是在春天收获,因为当地适合作物生长的降雨多半在秋冬季节。最先收获的谷子,磨成粉,不经发酵以保持其原有纯洁状态,在祭拜仪式上奉献给神灵。仪式过后,这些“神化”的无酵饼最终还是由大家分食。到了出埃及之中,就变成以色列人准备出发,要带上无酵饼。《圣经》写于以色列立国之后,当时以色列人的大部分已经定居务农。这两个不同的节庆正好都在春天,与传说之中的出埃及时间相近,因而被联系在一起[5]。    在现代人读来,这一系列奇迹,特别是杀死埃及每户人家长子的做法,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古代虽说有令人诟病的株连九族一说,至少受罚的人都还沾亲代故。出埃及的十灾从字面上读,却是将以暴制暴与滥杀无辜,推到了极致,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按西方人的说法,旧约之中的上帝是一位残忍的上帝。这样的描述,既反映出圣经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残忍,也反映出他们的地域局限。他们所生活的伽南,地处交通要道的近旁,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地势险恶,山头林立,当地的部落、宗族之间也时常兵刃相见。部落之内原本就多少带着血亲关系。征战动员起来,几乎是人人有份。而战败之时,也几乎是家家遭殃。当地的部落虽说后来结成国家,但是依然只是偏执一方的小国。圣经的作者,无法想象古埃及那样一个超越部落的大国,有多大的幅员,有多少家口。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部落的规模之上,还以为可以挨家挨户地报仇血恨。这种荣辱兴败由集体承担的心态,贯穿整部圣经旧约。
  5.4c 红海就这样分开了  &    图五十:好莱坞电影《十诫》中展示的红海分开的景象。上图是摩西按上帝的嘱咐举杖的镜头,下图是紧接着海水被分开的镜头,一条干路,出现在两道水墙之间。    =====    十轮降灾过后,以色列人终于得以离开埃及。可是没过多久,上帝又让法老的心刚硬起来,使法老转变了念头,派兵追赶以色列人,想把他们抓回来。此时,以色列人正好走到红海的边上,前边是一片汪洋,后边有坐在战车上的法老亲自率领的埃及追兵。正当大家惶恐不安,万分危急的时刻,上帝让摩西面对海水,举起手中的棍子。大家眼前的海水立刻分开,中间露出一道干地,两边竖起两道水墙,以色列人得以穿越红海。其后,埃及的追兵赶到,也沿着海底干道追了上来。上帝又让摩西将棍子指向红海,两道水墙坍塌,海水复原,法老的车辆、兵马全部淹在水中,一个都没有剩下。埃及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终于发生了一场战役。其过程却依然是一场不动一刀一枪的神迹,再一次凸显上帝的威风。
&  看着被水淹没的埃及兵马,摩西的姐姐米利暗(Miriam),手里拿着鼓,带着妇女们跳舞庆祝。摩西也带着众人,向上帝歌唱(节选出埃及记15:2-13)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他。    耶和华是战士,他的名是耶和华。    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他特选的军长都沉于红海。    深水淹没他们,他们如同石头坠到深处。    耶和华阿,你的右手施展能力,显出荣耀,耶和华阿,你的右手摔碎仇敌。    你大发威严,推翻那些起来攻击你的,你发出烈怒如火,烧灭他们像烧碎秸一样。    你发鼻中的气,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    仇敌说,我要追赶,我要追上,我要分掳物,我要在他们身上称我的心愿。我要拔出刀来,亲手杀灭他们。    你叫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他们如铅沉在大水之中。    耶和华阿,众神之中,谁能象你。谁能象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    你伸出右手,地便吞灭他们。    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    这首收集在出埃及记之中的诗歌,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虽说它的最后几句(15:14-18)有后来被修改的痕迹。从风格上说,它与古代中东的胜利赞歌相似。其中所谓敌军被水淹没,是一种通用的比喻说法,意指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通过文本分析,在红海分开的叙述中可以找到两套各自完整的故事[6],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本。第一套其实只说到刮了一夜的大风,水位退下(14:21),以色列人得以通过。到早晨埃及追兵赶到,他们的战车却陷在泥泞之中,动弹不得(14:25),因此以色列人有了取胜的机会。不少学者也认为事发地点并不是Red Sea(红海),而是在Reed Sea(长满野草的湖),水位本来就很浅。第二套,则把这一故事夸大,将诗歌中水淹敌军的比喻当真,变成奇迹般的叙述,海水分开,成为两道水墙,以色列人得以通过,埃及兵马却被淹没其中。两套故事编织在一起,织成旧约之中最著名的奇迹。
  5.4d 上帝是纠缠着历史的“龙王爷”         图五十一:十九世纪德国画家Wilhelm Hensel笔下,米利暗打着鼓,领着妇女们跳舞庆祝法老的兵马被淹没在复原的红海之中。背景上用棍子指着水面的,正是摩西。    ====    过红海之后的这一段欢歌畅舞,还给我们理解上帝的来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上帝向摩西显灵时,说自己是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之所以会费这么多字句来解释一番,像是因为这一神灵与创世记中的神已经不大一样了。在希伯来文版的创世记之中,老祖宗曾把上帝称为“El Shaddai”(高山之神),或是“El Elyon”(最高的神)。在3.10节我们已经提到,“El”正是地中海东岸神话传说之中的神中之王的称呼。出埃及记中的上帝却与El的形象有所不同。按前一段诗中的描述,上帝“大发威严”,“发出烈怒如火”,是在描述打雷闪电。“你叫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是在描述刮风的威力。这些风暴式的描述与伽南的巴力神非常相似。伽南神话之中,巴力神是后起的神灵,掌管雷、雨、风,经历一场与海神的搏斗,才确立众神之中最高的地位。两河地区巴比伦的创世纪神话之中,后来居上的马杜克也是风神,也是在击败海水神之后才获得众神之主的位置。出埃及记中的上帝,有着相似的神力。红海分开的神话,讲的也是上帝用大风将海水吹开。而《圣经》后边还有许多类似的描述[7],说上帝坐在云端,上帝掌管下雨,上帝击溃水中怪物等等。因此,出埃及记中的上帝新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于伽南的巴力神。以后我们还会讲到,定居在伽南的以色列人,有不少人崇拜巴力神,从而威胁到对耶和华的信仰,巴力神也因此将被圣经作者列为头号敌人。与我们的神话相比,上帝相当于一位超级龙王爷,在翻云覆雨之上,还带着雷公电母的神力。
  作为闪族的一个分支,以色列人在宗教、神话上会与别的闪族神话相互借鉴是自然的事。但是有一点,《圣经》却是与众不同。不论是在两河地区,还是在古埃及,神灵的争斗大多发生在神话之中,神灵之间。《圣经》之中的这位神,却总是跟人怄气。创世记中他教训的是亚当、夏娃及他们的后代,出埃及时他整的是法老,到以后他还要对以色列人生气。也因此,上帝时时刻刻都与人间的俗事纠缠在一起,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事情都是被当着历史事件记载在《圣经》之中。在大家都信鬼神的中世纪,这自然不是大问题。但是,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却要非常小心。他们一方面得承认《圣经》之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历史,只是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得坚持上帝显现在历史之中,《圣经》的故事之中还有那么一段历史的核心。这二者之间的界线划在哪里,在神学教育之中有许多讲究[8]。至于说在一般的教徒之中,许多人倒是没那么多讲究,时常直接把《圣经》故事当作历史与真理来读,却不知道这种读法与迷信没有多少差别。
  图五十二: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北墙上的壁画,描绘已经渡过红海的以色列人,看着埃及追兵被水淹没。这幅画由Cosimo Rosselli完成于公元年间。摩西在画的左侧,身着红衣,手拿棍子,岸上跪在他身边的女子为米利暗。
  ****************
  [1] 参见Bernhard W. Anderson, 同上, p.60
  [2]《圣经》中文译者显然意识到这一矛盾之处,翻成“埃及的牲畜几乎都死了”(出埃及记9.6),并在“几乎”二字下加点。英文译者(KJV)则翻成“all the cattle of Egypt died”。
  [3] 参见Bernhard W. Anderson, 同上, p.61
  [4] 参见Roland De Vaux,“The Early History of Israel. To the exodus and covenant of Sinai”, translated by David Smith, p.365-370 (Darton, Longman & Todd, 1978)
  [5] 参见Roland De Vaux,同上, p.361-365,以及David Daiches, “Moses Man in the Wildness”, p.75-78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5)
  [6] 参见Roland De Vaux,同上, p.381-388
  [7] 参见Christine Hayes,耶鲁大学网上课程“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Hebrew Bible)”, Lecture 8.
  [8] 参见Bernh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Old Testament”, 3rd ed., p.59-66(Prentice-Hall, 1975)
  5.5a 听拿破仑的口气,摩西比耶稣更伟大
  图五十三:逃出埃及之后的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及周边的荒野之中流落了四十年,才走进伽南。关于他们的途径,有好几种不同说法,现在都难以考证。西奈半岛基本为荒漠,有几座高山,特别是在最南边的尖端处。但是《圣经》上所说的“神的山”,西奈山的具体位置,却没有大家都接受的说法。蓝色“西奈山”所标之处,为罗马皇太后海伦娜在公元四世纪随手指定的位置。
  埃及与伽南之间,有一个西奈半岛,夹在东边的亚喀巴湾与西边的苏伊士湾之间,呈三角形。半岛基本上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其地貌有凹有凸,并不平坦。在北部地中海沿岸,有两条“驿道”,是商人与法老的军队往来于埃及与伽南之间的通道。从埃及逃出来的以色列人不大可能走大路,只能亡命于荒漠之中。至于具体是什么线路,《圣经》却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已经难以考证,只有各式猜测。按照《圣经》的说法,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要在荒野之中流落四十年,才走到上帝许给他们的伽南。
  甩脱埃及追兵之后,逃亡的以色列人仍然要面对许多麻烦,缺粮,缺水,还有敌对部落的堵截。难题浮现时,大家的矛头时常指向摩西,抱怨说还不如死在埃及,“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埃及记16:3)按照现代神学家们的解释,这些抱怨显示的是圣经作者的坦白:他们不单记录各式奇迹,也诚实地写下以色列人信仰的动摇。不论在古代或是在现代,据说都很少见到人们这样坦白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圣经作者记载的,不是以色列人在历史上的成就,而是上帝对他们严格的评判[1]。
  不管这些评判来自圣经作者还是来自上帝,最后出面解决问题的,还是上帝通过摩西之手造就的各式奇迹。没有食物,上帝告诉摩西,他会“将粮食从天降给你们”。第二天掉下的有鹌鹑,还有一种称作“吗哪”(manna)的“如白色的小圆物”(出埃及记16:4-14)。以色列人浪迹在荒凉的西奈,就以此为食物,吃了四十年(出埃及记16:35)。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吗哪到底是什么食物,有人说是植物,有人说是小虫子,还有人说是蘑菇。没有食水,摩西用棍杖在岩石上打两下,水就从石头之中流出来(出埃及记17:5-6)。当以色列人与敌对部落对阵的时候,摩西站在后边的山坡上。他的手举起来,以色列人就占上风。他的手放下去,以色列人就占下风(出埃及记17:8-11)。连以色列人的行军路线,也都是由上帝亲自带路:白天有一团移动的云柱走在队伍的前边,晚上云柱还会变成明亮的火柱(出埃及记13:21)。  如果抛开《圣经》字面上的这些神迹,从中挖掘历史,倒是不难想见以色列人一路的遭遇应该是极其艰辛。后面有埃及人的追捕,前面有其他游牧部落的搔扰,所经过的西奈半岛是沙漠地带,食物、饮水都是不易解决的大问题。这一切不可避免要引起内部的不满,争执,甚至反叛。作为领袖的摩西,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一定是一位超凡的政治与军事天才。看在他人的眼里,倒真有可能像是仓天有眼之下的奇迹。据说,拿破仑曾经感叹过:“《圣经》中谁都比不过摩西伟大”。按照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习惯,凡是有点道理又不大好听的话多半是要放在拿破仑嘴里。这句话好像暗示连耶稣都比不过摩西,让基督徒们听了肯定有些不是味道。
  5.5b 圣经旧约中的上帝,爱吃醋!
  到此为止,《圣经》之中的叙述有神话,也有传说,却还没真正成为一门宗教。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显示的是上帝无穷的威力,却没有订立一套系统的清规戒律,说教信条,祭礼仪式。这些宗教内容的订立,也是在浪迹荒野的旅程中,由摩西主导下完成。出埃及满三个月的时候,以色列人走到了西奈山,也就是以前摩西放羊时遇到火烧灌木的地方。上帝让摩西向以色列人传话,说上帝手中的奇迹你们都看见了,如果你们愿意立约,听上帝的话,那你们会成上帝的祭司,圣洁的人。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上帝与历史的紧密关系,以色列人对上帝的认知不是来自哲学思考或密宗冥想,而是来自这一段出埃及的历史,特别是其中上帝显示的种种奇迹。摩西领命回去后,让民众做好准备,等待上帝降临。当日密云滚滚,烟雾腾腾,电闪雷鸣,地动山摇,上帝降临在西奈山顶。在这么巨大的威力面前,普通民众无法上山,立约的内容还得通过摩西转达。这些威力,有的人认为是一场风暴,正适合上帝是风暴神的身份,有的人却认为那是火山爆发。可是西奈半岛上没有活火山,最近的火山要到亚喀巴湾东岸。因此他们划出来的出埃及线路(图五十三的中路),要一直划到阿拉伯沙漠之上。
  上帝颁布的要以色列人遵守的约定,后来被称为摩西律法,成为犹太教的核心。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部分,是最前面的十诫(出埃及记20:2-17)。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摩西后来时常被人称为一神教的创始人,证据就在十诫之中立下的这第一诫,不许崇拜别的神。但是,第一诫虽然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却不否认其它神灵的存在。它只是说你们已经领教过耶和华的神力了,以后想要耶和华的保护,就得忠心耿耿。它在神学上只是播下了一神教的种子,却还没有达到一神教的高度。相较之下,埃及异端法老阿肯那顿的神学才更具有一神教的架势。他的太阳光轮滋润万物,是世间生命力的源泉,那才是独一无二地主导了整个世界的运作。
  耶和华所需要的忠诚,在十诫的第二条讲得更为具体,“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造神像在古代中东,以色列的邻居之中,是普遍的现象,这第二诫否定了其他人的崇拜方式,给耶和华添了几分抽象的感觉。但是它也同时关闭了视觉艺术发展的空间,绘画,雕塑,装饰,工艺,甚至连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都有造偶像之嫌。不过,对流浪在荒野的游牧民族来说,这些艺术倒是可以算作奢侈,并不是那么重要。至于说“忌邪”的神,在英文《圣经》之中通常更为直接的说成“爱嫉妒的神”或是“爱吃醋的神”(a jealous God),再次清楚表达上帝不容信徒们崇拜其他神灵。
  5.5c 上帝与凡人可以立契约吗?
  上帝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立下的约定,应该称为“圣约”或是“誓约”。在创世纪之中,诺亚、亚伯拉罕也曾分别与上帝立过圣约,但是通常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对诺亚,上帝只说彩虹为证,以后不再用洪水来屠杀生灵了。与亚伯拉罕立约,则更像一个许诺,许他子孙满堂,成为一个大国,占有伽南。西奈山前的圣约,内容更为丰富全面,形式也更为正式。从格式上来说,它很像是当时流行于中东地区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所签订的条约[2]。它有一个引言,说明签约人身份,以及之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耶和华,以色列老祖宗所信的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显示各式奇迹。)接下来是条款,附属一方表明要忠心耿耿,忠于宗主;宗主则答应会保护附属不受他人的欺负。(以色列人必须遵守摩西所传达的律法,只崇拜耶和华。上帝承诺让以色列人得到伽南,并予以保护。)其后是条约该如何保管,通常都要郑重其事地放在圣殿之中。(摩西律法之中有许多相应的规定。)最后是以神灵的名字发誓,不守约者当受诅咒与惩罚。西奈山约定基本上是遵从这一模式,只是宗主的一方变成了上帝,而附属的一方则是以色列人。在这一框架之中,不可以崇拜其它神灵的第一诫也不难理解,宗主只能有一个,一心事二主当然是不忠。
  国内有些作者喜欢把这一约定称为“契约”,听过去像是“社会契约”,有着“契约精神”,很有几分现代的感觉。这样的翻译却忽略了约定的形式与内容,有严重的误导之嫌。契约的双方是平等的,可以讨价还价。双方是利益的关系,任何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追究责任,也可以解约。与上帝如何可以订这样的“契约”?谁可以跟上帝平等?谁又可以跟上帝讨价还价?有谁承认自己信上帝是为了得到利益?上帝有违约的可能吗?作为信徒,遇到坎坷,只能怪你自己,你还能责怪上帝吗?
  十诫只是一个开头,跟在后边的还有许多法规,内容复杂,既有道德伦理,也有法律条文,还有清规戒律,祭礼仪式。道德伦理方面包括禁止杀人,保护婚姻,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财产等等,在任何古代文化之中都可以看得到。法律规定主要是处理奴隶,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等,与考古发现的两河地区的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同态复仇法(以牙还牙),亲属必须承担伤害的责任,打骂父母会遭受严惩等等,都与汉谟拉比法典相似[3]。这其中的许多规定,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免会觉得有些原始,诸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财产等等。现在若有哪个学校的老师用这些规定来教育学生,恐怕会遭到家长投诉:这岂不是把孩子们当贼来看待?产生《圣经》的社会,却是在三千年前,才刚刚脱离原始状态,还正在建立文明的基本规则。
  两河地区的法典,通常由国王颁发,处理的只是世俗的日常事物。写在《圣经》之中的摩西律法,却据称是上帝制定的,法律的基础是对上帝的崇拜,世俗事物与清规戒律混成一谈。到以色列人定居伽南,从事农业生产时,遇到新情形,新问题,相关的法规还得投影回西奈山上。在出埃及记里,有的法规很明显处理的是定居农民的问题,例如这家的牲口吃了那家田里的庄稼该如何赔偿(22:5-6),种六年地之后要休耕一年(23:10-11)等等,与旷野中的流浪生活完全搭不上边,显然是后来的增补与改动,以满足他们定居下来之后的新需要。在增补过程之中,以色列人会借鉴周边已经定居的闪族部落的法规,是自然的事。但是,摩西律法也有与汉谟拉比法典不同的地方,对商业纠纷,职业,阶层的触及较少,因为当时伽南的经济相对落后。
  5.5d 古代的祭祀台像现代的主席台
  在西奈山前停留,接受律法,是出埃及过程中的重头戏。从出埃及记第19章开始,一直到第40章结束,加上紧接其后的利末记(共27章),还要加上民数记的前9章(到民数记10:11),讲的全是跟西奈山有关的事件。内中虽然也有前边提到的道德伦理,法律条文,但是最多的却是关于宗教仪式的种种清规戒律:如何设祭坛,行祭礼,做祭仪,备祭器;怎么安排节庆,安息日;谁可以当祭司;什么食物可以用来献祭;多少收成献给上帝;什么是神圣的,什么是普通的(非神圣的),什么是洁净的,什么又是玷污的,等等,一条条不厌其烦地仔细罗列。对现代人来说,不管是信徒还是非信徒,这些三千年前的繁礼琐节都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但是在古代,礼仪却是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就连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孔老夫子,也对“周礼”推崇至致。《圣经》之中,虽然不允许偶像崇拜,但是对祭祀同样是极为讲究,用的都是金银珠宝,最为稀有贵重的材料,内中少不了奢侈排场。人类社会有着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