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商人,职业投资者,比如一个项目比较赚钱吧,我就和老板一起谈,怎样资本运作 顶级商人怎样分工怎样赚钱,

对于投资人或分析师来说,怎样才算真正「看懂」了一个行业?
【尚之森的回答(779票)】:
不满于现有答案,冒泡一答。
投资人“看懂”的标准。我划出3个大方向。
一、懂行业逻辑
包括: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影响行业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外部因素;行业需求、增速和市场空间;行业盈利模式、进入壁垒以及行业集中度、竞争结构等。
要投一个行业,总得行业吧,总得知道什么因素会导致这个行业怎样的变化吧。
必然绕不开此类分析,但是分析是有深浅区别的。
比如,你要投二手车金融,你得串起一套逻辑:北京的置换补贴政策怎样影响这个行业的,为什么外地开始限迁,北京置换补贴到期又如何影响北京的二手车市场。了解这些之后你才能知道什么因素导致了二手车市场忽起忽落,你才能对于人人车这样的产品做一个合理评估。
还是以二手车金融为例,你得了解这个行业怎么赚钱:原有车主把车卖给二手车贩之后,这辆车走了怎样的流程才能流到买主处,以及这个过程中谁在赚钱,谁赚得多。你要了解到这个行业原来是CBBBC这样一个长链,才能看懂车易拍、开新帮卖、车王二手车、精真估、平安好车相互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才能看懂淘宝二手车对现有二手车电商到底是打击还是福音。
假如一个分析师分析得很浅,只发现各地二手车市场size存有差异,判断为各地经济发展差距所致,那么在置换补贴到期之后,对可能到来的市场变化他会反应迟钝。
例子不要太多……资本市场上有各种古怪失策,其中大部分就是看不懂行业逻辑或者看得不深入导致的。
假设真正的逻辑是A & B & C & D → E,某投资人只看到A → E,那么如果有一家公司待研究,这个人会不会发现了它的A很强就投它,不顾BCD?
假设真正的逻辑是A → B → C → D → E,某投资人只看到A → E,那么即使此人因针对A的投资获得了成功,当BCD发生变化,此人会不会意识不到变化?
呵呵呵呵。
二、建立好企业评价标准
因为是针对某个既定的行业进行分析,那么应当知道怎样的企业在行业里算是表现优秀,怎样的企业在行业里算是表现中等,怎样的企业表现废柴。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根本没法称之为
【看懂】这个行业。
最通用的标准是财报。不多解释,都懂。
当然也有其他数据能反映企业运营情况。
以零售业为例,去年新开了什么业态的多少店面?销售额增长是多少?店均销售额增长有多少?这三个数字能回答很多问题。
其他指标诸如快消业的库存和周期,网站的黏性用户数量(原先主要看点击量,后来都改用用户数进行分析了,为什么?),等,都可以反映出企业运营状况,然后可以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评价。
三、建立好对人/团队评价的标准
对于新出现的行业/模式而言,无法分析行业逻辑。
对于新出现的公司而言,无法分析企业状况。
怎么办?天使们是不是只能瞎投了?
这时候就看人吧。
知道怎样的人能在这个行业里取得成功,怎样的团队能在竞争中有更大的胜算,也算是看懂行业的一部分。
你肯定不会在真功夫内部撕逼的那个时点给它投资。
泡面吧这个产品团队分裂的时候我不看好它。
都属于此类。
徐小平在天使之中算是非常懂看人的,毕竟在新东方跟学员谈了多少年人生……他的投资成功率非常之高,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建立了完善的对人评价标准。
【高晓虎的回答(89票)】:
我很钦佩的一个投资人,他只看3个垂直领域(一主两辅),其他一概不看。
在最主要的那个垂直领域里,他用了5年多的时间去集中积累,他几乎认识所有的牛人,其中一半都是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出来谈很久甚至彻夜的。他对领域里的模式和重点细节了如指掌,能够提前行业2年发现新的热点。他投资了这个领域过去几年重点项目的1/3,还有1/3他看到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和已经投的是竞争对手)没能放钱进去。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见了他都觉得不虚此行,很想让他成为自己公司的董事。投资会上,这个领域的项目,所有人都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的判断。
这就是真的懂。
这种懂还能衍生到其他类型领域,成为判断另外两个行业的准则。
他也是我的榜样,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庄明浩(rosicky311)的回答(216票)】:
关注问题2天,一直忙活别的事情,现在已经请了年假准备开始春节假期;
在假期开始前的这点时间里我来好好回答下这个问题吧;
我的回答仅限于TMT早期VC行业,中后期、非TMT以及二级市场的内容不在我回答范围之内;
提前说明下,“懂行业”在很多时候和真正投到好案子,实现大退出之间可能没有那么相关;这个观点看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之前在很多关于VC决策的回答中提及过,VC的决策类似群体决策,必然要面临所谓的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博弈,加上基金的定位与打法、所处的阶段、“懂行业”的这个人在基金内的决策地位、估值/价格等等诸多因素,“懂”和最后投到NB案子之间有非常远的距离。这也是为什么在VC这个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
“好案子不一定是懂的人投的,懂的人不一定投出好案子”。
大家可以先感受下……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懂?
举几个例子:
这是工厂 老师对新内容早期投资的总结;
2、 这是Bluelake合伙人胡博予对社交产品的理解;
3、 原红点高级分析师 对二手车的行业梳理;
4、 E龙投资李刚强对在线旅游行业的整理;
作为同行,我觉得他们对各自所在领域的理解都达到了“懂”的程度;很多人这时候会问,这就算懂了?写篇文章,做个PPT,画几张图就算懂了?文章、图表甚至PPT都是表现层的东西,他们所承载的是投资人对细分行业理解的一套规则和逻辑,这套规则和逻辑最直接的用途是让他们继续寻找该细分方向上的新项目;规则和逻辑如果细化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行业格局、上下游行业影响力、合理的团队配置,以及最重要的是综合自己所在基金的打法如何挑选合适的团队投资。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的是,我上面列的东西都是写出来的东西,所有人写东西都会有所保留,尤其是压箱底的内容,所以上面的几个例子中确实说出了一些门道,但还是有很多人会觉得其实也没什么所谓的“干货”。我作为一个常年写东西的VC从业者,对这样的朋友想说的一句是:“干货我凭什么都告诉你?”……
还有我上面说“我觉得XXXX懂了”,这里“我觉得”异常重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对,很多时候怎么评价一个投资人是否真的懂这个行业,作为同行想看这个行业,或者这个行业内的创业者创业,除了亲情友情关系和光环之外,你第一个想找的投资人就是“懂”的投资人。
比如手游行业创业者,尤其是知乎上的创业者,你创业之初不去找 聊聊就是不对的;他投不投你是后话,你可以通过他了解下现在主流手游行业早期投资人的心态,了解下现在早期团队的一般估值、打法,你甚至有可能了解到是不是有公司在和你做类似的东西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他“懂”的特征。
还有再举个例子,我们基金是按照行业分工做投资的,每一个细分组里其实都有1-2个绝对意义上的“懂”的人;他们见过茫茫多该领域内的项目,和茫茫茫茫多靠谱的不靠谱的该领域内的创业者聊过,如数家珍般的知道这个行业内重要玩家的核心数据,甚至经历过一个行业的多次波峰波谷的过程,大大小小的公司投过诸多,退出过也血本无归过……当有其他同事遇到非自己擅长项目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的那个擅长的人就是“懂”的人。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话,什么叫真正懂了?
有一种懂叫别人都觉得你懂。
【何子垠的回答(243票)】:
我从盘手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
因为我主要做商品期货,都是基础原料,反映的是全行业基本供需状况。无论哪个行业,源头都是这些东西。哪怕是服务业,不生产产品,只提供服务,供需双方所用的资源,付出的资金,也是来源于一二产业。基础原料价格是对全行业的反映,也就是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反映。上行周期,需求旺,原料就是涨,下行周期,需求弱,原料就是跌。无论对前景如何预期,现状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对于周期性行业,或者类似地产、制造业这样,回笼资金慢的,你就得想想,在下行周期,能不能抗得住。
举个例子,我看一个行业,比如汽车,先从原材料入手。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影响供需,相互作用,没必要研究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只需要知道两者相互影响就行。
汽车行业原材料有哪些?钢材,橡胶,有色金属,塑料,玻璃,皮革等等。现在原料价格什么样,还是在弱势中,也就是价格比较低。第一反应,需求疲弱,第二,车企成本中,原料这块成本低了。这里,需求疲弱是主导地位,是全行业需求疲弱。低位买入原料,无论是现货商,还是车企这样卖附加值的,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把东西在相对高的位置卖出去并获利。在整体需求疲弱的环境下,你就不要企图销量、利润能有多好。
原材料价格分析有了,再看其他成本费用:包括人工,运营销售,研发,物流等等。凡是能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销售,物流这块,看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有没有偏差。高了,就有缩减空间,低了,再缩减就要有损行业发展了,造成停滞。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人工,运行,研发,这就要看行业对这些分类的需求程度,哪个是最重要的。对于汽车行业,研发和维护(包括对市场的维护)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其他都可以降,这几个不能降,或者说不得已的时候再做有限度的降。
整体成本费用分析有了,再看整个行业的利润点。汽车行业,卖的是附加值。整个行业的最重要的附加值,或者说整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适用性与技术。
汽车造出来,是为了让人们出行有个更便利工具,这是根本。所以首先要看汽车行业能不能持续满足这个根本条件,这也是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如果能满足,那么整个行业就还会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技术,是为该行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做了保障。有了这两点分析,再观察行业是不是把重点放在这了。如果能满足,就好说,停滞了,就比较危险。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认识,再看标的企业的现状。用以上这些标准,观察标的车企,挨个对照比较,哪些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哪些低于;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车企是不是在做优化工作。
成本费用方面有没有可降低的空间;核心点——技术研发上,处于什么水平,有没有持续并增长的投入;销售服务上,有没有领先于平均水平;次级附加值,比如品牌价值等,处在什么水平,有没有提高的空间。所有这些,是现状反映,关键看车企是不是一直在做这些事,还是把精力放在其他不相关且没什么用的地方了。
比如法拉利,现在进军奢侈品市场,卖眼镜卖衣服,这个对她有多少帮助?只是扩展一个盈利点,而且是靠她的品牌做营销,你说她做的眼镜、衣服又能好到哪去?核心是,她还是是卖车,主营跟不上,其他扩展再多也没什么用。
车企在达到这些标准后,再观察除基本附加值外的个体附加值,这也是标的企业炒作的噱头。劳斯卖品质服务,法拉利卖性能,特斯拉卖概念,这是个体附加值,不是行业的附加值。行业就是造车卖车的……
有了这些认识,再看个体基本现状,比如财务报表的时候,就能知道她的利润来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行业附加值上,还是个体附加值上。也就是说,是靠走量盈利(像大众,通用这样的,薄利多销),还是靠品牌价值、技术、概念噱头(特斯拉这样的,单纯从纯电看,又能比BYD好多少?这里没有太多技术瓶颈问题,时间长了,水平就差不多了。所以你想想,你的钱大部分是花在了技术上,还是牌子上……)等等盈利,就能知道这种盈利方式能不能持久。选择长线持有,标的营收主体一定是在行业附加值上,并高于平均水平;如果低于平均水平,或者较自身也是有下降趋势的,单靠卖眼镜赚钱可不行。噱头只是短线炒作用的。
总结一下。
观察行业,首先看整体经济环境,任何行业都摆脱不了束缚,东西再好,老百姓没钱买也白费。基础原料价格是个先行指标,由此可判断整体需求的真实状况。行业附加值盈利水平,顺整体需求趋势而行。行业的上下游分析,也是看这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趋势相同,但会有背离,也就是会出现上下游需求分化的状况,但不影响趋势。
需求决定行业存在的价值,先有需求存在。行业的兴起,是发现了需求,而不是创造了需求,这点要明确。行业引导需求的能力也是一个考量标准,但都是以该行业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做扩展,而且要有主次之分,且不能过分。你可以引导消费者买某个牌子的车,并买下该牌子的眼镜,但引导不了他们去做变性手术……
行业替代,仍是在发现并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做的。比如内燃机,可以用电动机替代,但基本需求是有轮子的车。火电可以被风能,太阳能,核电等等替代,但基本需求是电力,所以说火电厂建太阳能电站,就不是跨行,提供的都是电力。基本需求是无法替代的,所谓行业替代,只是形式的转变。
跨行,是发现并满足其他需求的过程,就像法拉利卖眼镜,这就不是该行业的评判标准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对照本行来说,跨行经营不是必须要走的路。本行做不好,跨行就能做好了?收益只是短期的……不偏离本行,是因为有需求在那。
其次,看行业本身的附加值,是不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偏离了多少。附加值收益覆盖成本费用的能力有多强。能不能稳定。
再次,看标的企业,是不是达到了行业附加值的平均水平,自身附加值占比多少,是可以长线持有,还是只能短线炒作。看财务报表等等,是用数据体现上面这些项目的对比情况,而不是看数据本身绝对值高低,所以要摆正数据的位置。
吃透一个行业,核心是吃透需求——这可能是唯一有用的话……其他的,包括人的因素,理念等等,对行业来说,还真不是特别重要,只是对标的企业重要。行业利润空间大且稳定,企业团队做的不好,可以换人。行业不行,利润空间持续萎缩,企业团队再好,也没多大用……所以,需求第一。
以上,我只是通过另一个视角看这个问题……
补充一点,对一个行业来说,大部分朋友喜欢看盈利点和能力。这里需要说一下,先看需求,再看成本,最后看盈利。只要需求在、成本可控,盈利就在,不要本末倒置……
===========================补充回答==========================
现在有大神的回答了,朋友们如果想细致学习了解,就看看大神们的回答,毕竟是专业的。我也只是站在交易者的角度说,因为普通交易者没有这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去把某个行业研究透了。其实大神的意思是说,想研究透一个行业,就得用时间耗,见的多了,也就明白了。
对于我来说,得到的资源有限,只能靠这个方法,以基础商品价格,倒推行业现状。基础商品,就是各个行业的上游,上游商品价格走弱就是全行业需求弱了,再根据行业平均成本状况,推算行业盈利状况,以及可能继续维持现状的时间。行业回暖,首先要反映在基础商品价格上,因为下游企业订单量上来,需要增加开工率,备货补库存。而企业产生利润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销售获利得有个过程。这段时间差,就是交易进场的好时机。
如果只看行业发展,尤其是新兴行业,或大行业中的新的细分行业,首先要看的就是需求,俗称市场。有需求就有发展,这没问题,只要成本可控。
行业标准,是一个考量项目,但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现行标准也未必合理。阿里出来之前也有电商平台,但标准还是在其出来之后定义的。这玩意是可以改的,怎么改我不知道,但合理不合理可以判断出来。就用成本标准评判,如果行业标准合理,那么成本控制范围必然稳定,接近全行业平均水平。
这个全行业平均成本怎么来的,首先有数据可以查。再有,还是用基础商品价格推导。一定时间内的平均价格,加上平均劳动力成本,加通胀率等。
这里少了很多部分,比如设备折旧,运营销售成本等等,为什么可以不算,因为上面这些是所有行业成本直接间接都有的部分,其他部分不同行业是不同的。只抓住几个共同的部分,算一个基础平均成本,再找数据供应商,得到的各行业平均成本,与这个基础成本比较,长期稳定在一个比值内的,就是合理的,适应行业发展的。另外,这个比值以基础制造业位基准。高于这个比值,如果遇到经济下行,那么它的容错性就差。
新兴行业初期的平均成本与基础成本比较,比值肯定大。但如果比值是保持持续下降的,那还好说,如果是长期处于高位的,那出错性就更差,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受损,所以,夭折的行业,企业,其实从这里就可以预测出来结果了。即便能熬到进创业板,如果这个比值始终降不下来,即使有利润,风险也是极大的,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变故,可能瞬间就衰落了。而且随着注册制的到来,挑选标的应该怎么挑,是吧……
=============================第二次补充回答=========================
评论区有朋友问关于怎么分析基础原材料成本占比小的行业的问题,比如手机,或者非生产实物产品的行业,类似互联网行业等等。我把回复贴上来。
手机,或是其他电子类消费品,行业附加值是实现音视频、文字、图形数据的有效传输。像iphone这种,首先是要满足行业附加值,之后再实现个体附加值——品牌,工艺,使用体验等等。
行业成本核算,是基于满足行业附加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制造一部iphone手机,究竟要多少钱?富士康知道,我不知道,他们也不会告诉我。怎么算,专业人士可以算出来耗材的成本,基础原料价格是知道的,再加上行业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等,这些数据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这就是行业基本成本,无论哪个厂商,做一部同级别的手机,成本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可降低的余地,已经基本稳定了。
除了行业基本成本,剩下的就是各个厂商实现个体附加值所要花的钱了,品牌,运营销售,维护,还有必须要付的专利费用等等。所谓要算个体成本(从财报中查)与行业基本成本的比值,就是对各个企业的容错性的比较。比值越低,容错性越好。像苹果,她的总成本与行业基本成本的比值不算小,但不能看绝对数值,要和其他厂商,比如三星,华为,小米等等做比较。
iphone的售价平均是三星的两倍,但行业基本成本是一样的,虽然利润很高,但容错性,苹果就一定优于三星吗?苹果付出的个体附加值成本要高于三星。个体附加值,是靠企业自身定位,或者说目标决定的,而不是必须的。
这个是比较麻烦的事,就是说,在消费者认可你的个体附加值的时候,你可以赚的很多,哪天不认可了,容错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苹果花在体现个体附加值上的成本要高,这个想降,可以不是马上就能降的,缩减成本并不能对销售造成影响。
实际上,个体附加值是把双刃剑,一旦势头不对,对企业自身伤害会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三星,小米等等,可以与苹果抗衡的依据。技术这个东西,并不是拦路虎,各个厂商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来源于个体附加值。
所以在挑选长期持有的标的时,要找容错性好的,像苹果这样,虽然很能赚钱,但也不要配置的太多,因为一旦转势,速度会很快。
容错率,也就是基础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倒数。基础原料价格,决定了各行业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价值。无论怎么折腾,只要干这行,这部分成本就必须要付出。
像运营,销售,研发等部分,同行业的各个企业是不一样的,虽然占比大,但没有一个衡量标准说一定要花多少钱能才产生多大的收益。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因为这些成本是花在人身上的,人工作效率,决定这部分资本的产出比。这个无法判断。同样的研发费用,有的企业可以做更多事,有的企业可能只做一件事,但能把这件事研究到极致,能说没有价值吗?更多的企业是钱花了,事也没干成。
算容错率,只要确定基础成本是多少就可以,其他成本,不需要过度的分析构成或者使用效率(必要的分析还是要有的,只是不要只以此来判断行业,或企业发展预期)。除基础成本之外的成本,都是浮动的,可变的,也就是企业适应市场不同状况时的进攻与退守余地,但基础成本是企业自身无法改变的。
这个容错率对非基础成本占比大的行业,企业来说,指导意义在哪?容错率预测不了总体营收,但可以指出,企业向内还可以挖掘多少利润。拓展市场,扩大销量是企业的主攻方向,但影响因素太多,无法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比如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预期很高,但今年一月在华销售只有120多辆。
企业可以预期销量,但无法控制实际结果。如果销售形势迟迟不能转好,要保证利润不大幅缩水,怎么办?只能向内挖掘,在不造成过度伤害的条件下,适当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缩减的成本就是非基础成本之外的部分。如果缩减的是基础成本,降低耗材质量,数量,也就降低了产品的品质,这种伤害是致命的,产品品质低了,无论营销能力有多强,消费者还是不会买账的。
再比如,没有基础原料成本的,像手游,电商等互联网企业,或是其他不生产实物产品的服务行业,比如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类似这样的行业的容错率怎么算?算这些行业、企业的总成本与全行业平均基础成本的比值就可以。因为这些行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得先有手机,才能有手游;先有生产企业制造商品,才能有电商平台;先有企业运行、个人工作的需要,才能有OFFICE这样的软件。
容错率对这些行业的指导意义在哪?除了可以向内挖掘外,平均基础成本的走势,间接影响了这些行业的需求前景。人的需求是分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做了一个概括。脱离实体产品越远的,她满足人的需求层次就越高,但前提是老百姓手里得有钱。
只预备花五六千,是买一台iphone,还是买台三星,用余钱买点别的?消费者个体无法判断,但总体消费行为,是用一定的钱,买到品质差别不大的,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苹果销量增速升高,但手机行业销售增速趋缓的原因。
而在强势经济周期中,老百姓手里钱多了,一定会买iphone吗?没准就买Vertu了。企业间竞争会更加残酷。
无论在弱势还是强势经济环境中,脱离实体产品的企业,拼的是自身附加值。关键这个自身附近值能不能持续是无法判断的,因为对个人的依赖性太强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准后面三星或小米就能超过苹果。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老先生不买互联网企业股票的原因。预判前景的难度太大。
当然我是简单说说,具体的分析工作是挺复杂的,基本面分析很难。
【陈磊的回答(3票)】:
其实最好从人类的需求出发,和科技的发展速度, 来研究未来行业的变动,而不是固定不变地研究“行业”。你要深刻理解自己的需求,通过理解自己来理解人类。 互联网产业从占中国经济0%到占中国经济5%只用了十多年时间。蒸汽的发明,电的发明,电话的发明,飞机的发明,每个变动都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 看未来,才是看行业的关键。
【孙志超的回答(68票)】:
怎么才9个赞……在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下灌水都不止这么多。怒了,决定每50个赞更新一次。
怎么真的50赞了……看更新直接跳到最后。
----------------------------------
看了@庄明浩(rosicky311)的答案,作为入行新人,无法反驳。
懂行业不是跳大仙,预知一切未来,也不是算大命,洞悉前因后果,再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对发生的事情有准确的、符合实情的见解;对已然发生的变化和将要发生的变化非常敏感,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一件事情、一个产品、一位人物都有清晰的好坏评价并相对客观……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投资不能以结果来论断。拿游戏来说,有的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也确实投入玩过游戏,做过RMB玩家,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懂”;同样,有的人懂行,也不一定做投资人就一定能赚大钱,比如说让KK来做投资不一定会好过老派的VC。
要搞懂一个行业,最基本的是要花上足够长的时间,即便没有从业的背景,至少要看足够多资料,接触足够多的人,体验足够多的产品。这件事,恐怕需要热情和兴趣,如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要做到扎得比别人深恐怕会在意愿上难上很多。
但时间有限,找人交流,就一定要找已经成功的、之前成功的人来聊,每次聊完再嵌入到自己的分析体系当中去。再在之后的交流中印证自己的判断。随着时间推移,再观察自己对人或事的判断是否持久正确。久而久之,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感觉。
最后一条建议是——
了解一个产业,最好是从这个产业的起始点开始追溯,把前尘往事都梳理一遍,会有更完整的认识。我对游戏行业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加入的早。
----------------------------------
什么叫从产业起始点追溯?虽然我不怎么看网络小说,但之前把整个发展史都过了一遍——
萌芽:开创新文学先河(991-1997年)
互联网发源于美国,最早能在网上用中文写作的必然是中国留学生。他们也许思恋故乡,也许想念亲人朋友,互联网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空间,催生了最初的网络文学。顾名思义,网络文学是靠网络新媒体为载体而传播,本意为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性文学。网络的开放性给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并且由于网络内容不需要排版印刷,写作和阅读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
网络文学的形式以小说为主,也有诗歌、散文等形式。但真正使网络文学发扬光大的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崛起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它在短时期里形成的规模和声势在文学史上前所未有。
由于许多原始资料已经不复存在,因此确定谁是第一位网络诗人、第一位网络作家,第一首网络诗歌和第一篇网络小说是什么,甚至哪一家网络媒体是最早的纯文学媒体等常常引起争议。
互联网上最早的中文纯文学媒体可以追溯到1991年创立的“中国诗歌网络”。这是一个利用电子邮件交换自己喜爱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兴趣小组,由中国留学生王笑飞创立,“是为诗歌爱好者分享和讨论诗歌而建立的,不设编辑,也不定期出版,大家随时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发送到该网络上”。
中国诗歌网络现存的文稿中最早的原创诗歌是图雅1991年创作的一组短诗。图雅是早期中文网络媒体的活跃人物,在《华夏文摘》、中国诗歌网络和ACT中文新闻组中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到了1993年,海外华人为了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一个以中文交流的地方,在USENET上开设了ait.chinese.text(简称ACT),这是国际网络中最早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可以说,有了ACT才有了中文国际网络。
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与此同时,诗阳、鲁鸣等人于1995年3月创办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由遍布世界各国学校的中国学者联谊会主办的中文电子杂志开始出现,如北美的《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等。
1996年以后,网络文学终于逐渐转向国内。起初国内最早的一批网民多聚集在四通聊天室,将多数时间消耗在网络争吵上,直到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使他们如梦初醒,至此,一个新的写作时代才悄悄来临。
转折:理想时代终结(998-1999年)
1998年,痞子蔡的名字传遍整个中文互联网,《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情节简单的爱情故事经BBS的传播,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征服了无数青年网民的心。小说讲述了在现实中腼腆保守的男主角痞子蔡和女主角轻舞飞扬通过网络相识,在现实中相爱的故事。小说结局“很韩剧”,女主角死于绝症,留下一个变得自信开朗的男主角继续寻找感情。
现在看来,这部网络小说的开山之作除了书中涉及网络之外并不带有多少现在网络文学的特色,但这不妨碍它成为带动网络文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至今影响最大的网络小说——激发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雄心,加速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一词开始集中出现于媒体报道之中,众多文学爱好者开始关注网络文学,并从此走上网络写作之路。文学门户网站如黄金书屋,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网络书站纷纷而起。
初期的网络书站主要以转载为主,版权意识薄弱。部分网站是通过将武侠、言情等实体书扫描到网上来充实网站内容,而更多的网站则是直接从别的站转载。在这种情况下,各站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在这个时期,《大唐双龙》、《星战英雄》等连载作品就成为各书站拉拢读者的杀手锏。很多读者都是为了追看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而接触互联网,哪个站上传得快,哪个站扫校质量高,哪个书站就能吸引更多读者。
1999年,博库在美国硅谷成立。因为有美国产业资本的支持,以及资深的书业人士坐镇,博库的前途一度被业界看好——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北大等单位联手合作,推出“走马黄河”、“敦煌行”等活动;大量收购作品电子版权,与王朔、陈村等大批作家签约合作等。但是,博库所倡导的收费下载与收费阅读精神,与免费成为通行法则的互联网年代格格不入。盗版风行,其最重要的上游资源——与几乎所有的中文知名作家、作者、学者签约的几千本电子书——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另外,上网人数少、网速慢且贵,且没有便捷的支付条件成为其败走麦城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便是“榕树下”的辉煌年代。“榕树下”连续三年举办“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的评选,邀请知名传统作家如王安忆、贾平凹、白烨等人担任评委。到了2001年,“榕树下”日均浏览量达到550万,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日均投稿量达5000篇,存稿逾65篇,成绩斐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
2000年,“榕树下”连载癌症病患陆幼青《生命的宣言》,确立了其高品味的形象,孕育出被誉为内地网络文学“五匹黑马”的李寻欢、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和安妮宝贝等第一批网络写手。这个时期的“榕树下”是非营利性的,以原创的精神在诸多网站中脱颖而出,第一代网络写手也多不以功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此时的文学网站尚未开发出网络阅读的收费机制,然而日渐庞大的网络流量,使文学网站脱离了类似于个人网站或交流平台的性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入口网站,为了负担因网站使用人口增加随之上扬的网站运作成本,大量网络书站倒闭,幸存的网站也不得不开始想尽办法盈利,理想时代逐渐结束。而随着互联网免费泡沫的破灭,网络书站的黄金时期也宣告结束。
百家争鸣:商业化滥觞(000-2007年)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阅读和写作。文学网站在经历了发展、整合、兼并,以及其他困难和波折之后,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走向成熟。此后几年,个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断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各大文学网站也开始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
创办于1999年的天涯社区,以论坛、博客为基础交流方式,以其开放、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特色受到了网民的推崇,出现过不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注册用户——《武林外传》总编剧宁财神是天涯社区第一代网友;写出《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慕容雪村在此走红;著名时评家十年砍柴自称在天涯社区找到了人生价值;在天涯社区首发、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一举成名天下知……
网络写手的写作题材一般分为四个方向:一是青春言情类,譬如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赵赶驴的《赵赶驴电梯奇遇记》等;二是奇幻武侠,譬如萧鼎、步非烟等,步非烟开创的“华音阁”系列,气势极大,文字也优美华丽;三是鬼话,写家众多,譬如燕垒生的《道可道》、纳兰元初的《断龙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等;四是历史传奇,譬如十年砍柴的《闲话水浒》、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众多天涯写手见证着中国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天涯社区见证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无穷生命力。
老派劲旅榕树下通过版权转让、联合出版,以及高点击率给予的广告服务,对文学网站的商业运作有了初步的实验,从而开启了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滥觞。这种通过图书出版、广告收入中拨取大笔经费支撑网站运营的商业模式,在当时已是文学网站中所独有的。但在缺乏有效网络阅读收费机制的情况下,加之“榕树下”没有自行出版的生产和运输体系,通过实体出版营利的管道受制他人,无法掌握营利方式的困境,再加上版权意识不彰导致盗版猖獗,使不少知名写手为保障获利而离开网络创作空间,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探索仍在继续。
在起点中文网建立之前,同类型的文学网站并不少见——黄金书屋、龙的天空、幻剑书盟分别统治了网络文学商业化之前的洪荒时代,其中盟主是幻剑书盟。那时的网络文学曾处于一种原始阶段,作品良莠不齐。作者之间经常出现过关于写作目的之争——是文以载道,朝纯文学的方向努力,还是走纯商业化写作之路、只为用户服务?这个争议,在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圈里普遍存在。
然而,血红、唐家三少们的出现,结束了这种争议——这些小说不再追求严谨的文笔,不再重视精巧的结构,甚至也不会传达深度的思想,它们只推崇娱乐精神。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他们开创了网络文学作者日产万字的时代——唐家三少的《光之子》上线仅一个月,就排名幻剑书盟点击、推荐首位。然而,尽管幻剑书盟发崛出了《诛仙》、《新宋》等口碑之作,却始终在文学化和商业化间摇摆不定——十年之后,资深书友们用“文青不懂小白需求”来表达这种差距。
2004年,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当年,起点中文网的流量排名已经打入全球前200位。在起点中文网建立之前,尽管小规模的收费已经在书站里试行,但无论是作者还是网站本身,很少能从网络付费中盈利。在21世纪初,龙的天空做过一个错误的判断:放弃网络上的市场,全力进入出版市场,买断网站上大批作品,放弃网上更新,进行实体出版运作。这个与潮流相左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直到起点中文网成功运作VIP收费阅读模式,成为网络文学转向商业化的最根本标志。VIP收费阅读指的是网站以一定的价格向读者出售网络作家的部分作品章节,价格为每千字2分钱,网站与作者间为三七分成。这个看起来低廉的价格,成为网络小说最早的“明码标价”。在那个时代,千字2分钱的低廉价格,已经足以促使更多读者开始尝试付费正版阅读,时至今日,这个价格依旧是网络文学市场的标准定价。
在众多的文学网站中,最早做VIP收费阅读的并不是起点中文网,但却是第一个成功的,这使得众多文学网站纷纷跟风效仿,一场文学网站的商业革命爆发,但已无法跟上起点中文网扩张的脚步,大量的读者开始向起点中文网聚拢。2004年以后,文学网站间争夺优秀作者与作品的战争渐渐地平息,“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2004年10月,起点中文网被盛大公司收购,盛大利用其铺设到全国近70%二级城市的渠道,将点卡卖到内地每个有电脑地方的能力,加上网络银行等渠道,让众多喜欢看书并有付费能力的读者成了起点VIP会员。短短3个月,读者群的增加使得大量作者涌入,起点中文网拥有了业内90%的作者资源和读者资源。2005年6月,起点中文网开始启动职业作家百万年薪计划,使起点中文网当月稿酬发放就突破100万元。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起点中文网获得了有形和无须的巨大回报——常年市场覆盖率和知名度第一,并培养出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年收入千万以上的大神级作者。接下来的一两年,起点中文网又首创保障年薪、发放奖金和年金等作家福利,颠覆过去文学网站的经营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商业及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它文学网站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家福利计划,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众网络作家、写手安心写作,为网站创造出更大的商业利润,让网络作者职业化。至此,网络文学彻底完成了其商业化蜕变。
由于网络阅读收费制的推行,这个时期的创作开始出现以长篇为主、类型化发展的趋势,以武侠、言情和玄幻为此时期的主要文类,如结合玄幻与武侠的《鬼吹灯》、《诛仙》,带领穿越网络小说风潮的《步步惊心》、《梦回大清》等,都是当时轰动网络文学阅读市场的佳作,形成“男盗墓、女后宫”的写作风景。
这批写手大多在阅读收费制尚未推行的时期便开始进行网络写作,创作时大多仍以娱乐的心态出发,而非功利性。直到网络阅读收费制推行后,写手收益获得保障,才凸显了第二代写手与第一代写手的最大不同。这一时期的写手大多在网络上持续写作与发表,在网络文学世界中拥有极大影响力,知名度较日后新兴的写手高,获得的经济获利也较上一批的网络写手可观,加之后续作品多进行影视改编,整体收入相当惊人。
立体运营:向产业化迈进(2008年至今)
2008年,盛大公司通过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并投资成立盛大文学,后又收购晋江原创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开启了网络文学商业化之路,占领了中国网络文学收费阅读业务9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盛大文学成为网络文学产业中最具号召力的企业,一枝独秀,其余各自独立的文学网站几乎无力与其竞争。网络文学产业形成由少数企业把持的市场结构,同时借由垂直以及平面整合,盛大文学拥有了多元的内容资源和出版管道,形成强大的市场进入障碍以及生产优势。盛大文学成立之后,便希望从单纯的文学网站,转型为版权运营中心,让文学网站的经营模式,走向“全版权运营”的目标,也就是发扬“一次写,多次开发”或“一次生产、多次使用、全套服务”的精神,以解决往日过于依赖单一收入来源的弊病。为此,盛大文学的经营规模除了过去的电子出版(文学网站、云端书库)甚至成立影视、编剧、图书出版等公司,将企业经营触角、纸本出版产业甚至是剧本编写。
同时,盛大文学还与华数传媒合作,结合手机网、电脑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进行营销,通过手机阅读的运营规模正快速成长,已是文学网站中的第二大业务。但整体而言,阅读收费制仍是目前网络文学产业中,文学网站最为仰赖且最为普遍的收入项目。同时,除了借由合作的方式与不同产业进行平面整合外,盛大文学还创立数字出版、图书出版、影视公司等相关事业。目前盛大文学主要营收方式包含:阅读收费、广告收入、无线作品开发、版权合作、线下出版和影视改编六种,以原创内容和多元营销管道组成网络文学产业的“长尾效应”,将文学网站所生产的文学作品延伸出最大的应用可能。换言之,文学网站变成了版权生产的基地,再借由版权交易与其他产业形成链结。
2011年,盛大文学宣布把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当产业”来做后,影视界便掀起了网络文学潮。当年10部最热门的电视剧中,4部与网络文学有关。陈凯歌的《搜索》、湖南卫视收视第一的《步步惊心》、江苏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裸婚时代》、湖南卫视开年大戏《小儿难养》皆根据盛大文学旗下作品改编。随后的《甄嬛传》、《致青春》等更是掀起收视热潮。
归根到底,产业化是网络文学得到各方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这种娱乐倾向并不是随着网络文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泛娱乐化是商业化的产物,也是商业与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泛娱乐化即产业融合的现象,即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对影视剧产业而言,拥有庞大内容资源的网络小说也成了最佳合作对象,几乎每家影视制作公司都有专属的网络文学平台窗口,例如改编《步步惊心》造成轰动的唐人影视公司,与图书出版社并没有固定的合作关系,却与盛大文学有固定联系。在唐人影视的剧本库中,有30%-40%是来自网络小说,还有员工负责挑选合适的网络小说进行改编。
事实上,网络文学的IP价值日益为互联网巨头所重视,游戏开发者与影视剧制作公司开始争相追捧网络小说IP,不遗余力地用高价购买热门IP、挖掘IP价值,开发网络文学的衍生品——影视、游戏、动漫等,打造完整的网络文学立体化产业链,将一条产业链首尾相接,环环相扣。作为产业链上游的网络文学,可以通过IP授权,将内容拓展到游戏、动漫、影视等一系列衍生产品,撬动更大的产业发展。这种多版权的运作方式,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因为网络文学采用读者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能够为文字掏钱的粉丝们,大多也愿意为游戏、影视剧付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以及对作者、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同作品一样,也有着相当大的挖掘空间。他们可能是作品改编游戏的潜在玩家,也可能是作品改编影视的潜在票房。毫不夸张地说,谁拥有庞大而活跃的粉丝群,谁就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网络文学走向何方?资本时代来临
2013年,盛大文学的重要基石起点中文网的创始团队集体请辞,年底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挂冠而去,这意味着网络文学的格局正在从盛大的一家独大逐渐过度到寡头纷争。也许是因为在网络文学产业化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其他互联网巨头也愈发意识到网络文学的价值,并开始发力。
日,腾讯文学正式亮相,并于日宣布以子公司形式独立运营。作为腾讯互娱旗下重要的“泛娱乐”业务之一,腾讯文学布局“全文学”发展战略:以男性阅读为主的“创世中文网”和主打女性市场的“云起书院”;移动端应用“QQ阅读”和触屏网站“QQ书城”两大移动阅读产品,以及以手机QQ阅读中心为代表的综合内容拓展渠道。同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众多知名出版社、发行商签约合作;与华谊兄弟等影视公司和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优质剧本影视扶持联盟”,推动文学作品泛娱乐开发。
同年,百度以近2亿元从完美世界手中购入网络文学市场排名第二的纵横中文网。日,百度文学宣布成立,同时发布了“纵横中文网”、“91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子品牌在内的完整构架,整合了百度贴吧、百度游戏、百度音乐、百度视频、91无线等百度系资源支持,并现场签约游戏、影视等多家合作伙伴,打造完整产业链的雄心不言而喻。
“小而美”的多极化格局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近20年,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作品潮流几经更迭,各种网络文学创作形态随着它的基础平台——文学网站的变迁,有的壮大、有的迁徙、有的退出。变化是主旋律,网络文学成为蕴藏着各种可能性的文学。
当下的网络文学主流——收费阅读模式下的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未必是将来网络文学概念的唯一核心。因为还有很多新的人群、新的思想、新的模式还没有出现。
未来,一些如今的网络文学“大神”会从流水线上“退休”,谋求商业化以外的成功和发展,比如创建新平台、文学史位置等;一些网络作家未必在网络收费模式下爆红,却可以走向影视改编、脱口秀;还有更多不在网络收费模式下“日更”、“周更”当码字民工的,却以在豆瓣等网站写作中短篇小说赢得小众拥趸;更多网络“微文学”将以微小说、微散文、微童话和诗歌的名义应运而生,产生“小而美”的美学效果和碎片化的便利传播;超文本、超媒体文学将在动漫、视频、微电影、听书等大发展的过程中酝酿着新的崛起……
这才是未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文学发展趋势,网络文学会因各种力量的萌动,更多年龄层、文化层的介入,出现“多极化”的格局。
主流文学地位确立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网络文学就相当于明清时的小说。明清小说发源于民间,网络文学发迹于草根,从根本上讲,两者的相通之处就是都是通俗小说。就目前阶段来说,网络文学的主要题材还是小说,网络小说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转化率也最高。
虽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种种差异是传媒的因素,并非文学本身。然而,传媒对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媒体诞生之后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由于传播媒介的变更,势必带来文学在传播方式和速度上的改变;带来文学主体与受众群体的改变;也带来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改变;最终带来文学作品在构思、叙述、文字、审美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事实上,当下网络文学的声音逐渐变得强势,拥有强大经济支持的网络文学,正逐渐将自己的声音渗入主流话语和公共认知。
而目前的中国网络文学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它粗糙、海量和“哗众取宠”的姿态正好说明它刚刚开始。写手们以读者的好恶为安排情节的标准,为了增加收入不惜破坏小说应有的结构。大量的跟风创作,情节人物设计都是相似套路——优质原创内容犹如沙里淘金。写手们为了千字两分钱在浪费自己的天份,最终会把自己牺牲。同时,对于某种程度上依靠新技术平台而崛起的网络作家而言,如有更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如果读者对现在的阅读方式和速度疲倦了,他们该何去何从?
值得乐观的是,未来的网络文学,既不会回归到正统文学,也不会永远是现有的“网络文学”,而是经过渗透融合之后的新型文学。一方面,长年品读商业作品的读者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品味的提升,另一方面新一代作者自小在网络中成长,深谙网络新媒体的特征但具备更深厚的功底,终究会生产出更有新意和质量的网络作品。那时,文学的审美标准、价值体系和评论框架都将随之改变。新一代作者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其一,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二,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其三,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具备宽阔的视野。
相信在这一格局之下,网络文学会加快步入盛期的步伐,并最终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流形态。同时,由于“未来”维度的出现,关涉到人类生存的热点问题将导致科幻文学、生态文学的兴起,终极关怀将赋予他们重要的使命和关注度。而随着文学网站的多元化和主流化,网络时代的莫言、余华们也将出现,文学青年们将会选择网络作为他们作品的首发地。
----------------------------------
从大里说,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态势,需要了解行业本质;从小里说,判断微观的成长或衰亡,需要判断供需关系。了解这两者,大多数事情都迎刃而解。
除非行业发生了大的跃迁,否则其本质是根本属性,它的形式不会随便变化,虽然“内容”在不同的阶段往往有所不同。把握内容是应对市场的基础,但不是行业本质,只有形式才可以概括行业本质。
所以,行业本质的基础是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及其延伸。抓住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才是解析行业本质的基础。同时,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周期和规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不一样,其竞争的方法和策略就不一样,价值链各个环节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也不一样。了解行业的演变规律,也就是产品和服务的演变规律、精神文化的演变规律、价值需求的演变规律、行业周期和核心能力的演变规律。
比如我们看一个小细分行业,如女装。最初级的需求是遮羞保暖;款式的需求体现的精神内核是时尚、个性,对应的产品服务便是设计;再网上发展会希望衣服与人和谐,精神内核是追求自我喜好,个性品牌就此诞生;终极的需求则是精神归宿,即“依赖”,这就过渡到了终极的品牌文化之上。
对于某女装品牌来说,如果定位于时尚,那么对快速反应的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定位于生活方式,那么对品牌的塑造就要下很大的工夫;如果定位于一个持续的品牌,就要让消费者产生精神依赖感,找到精神的归宿,这就要求从更高的层次持续宣扬品牌文化。
一个品牌定位的群体往往不是单一的,并且不同的群体表现不一样。这就要对每个群体进行分析,甚至将细分的群体进一步分解。在进行群体细分时,往往是根据不同的价格区间甚至是不同的子品牌来进行区别。同时,在不同的行业周期,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行业价值链环节的商业价值更是千差万别。在不同的行业,规律演变的内容会有所变化,这就是行业的特殊性,也是行业本质体现的价值。
精神内核是一切的根本。全球人类的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0km/h,在空旷道路风驰电掣,在许多人来说其实只是虚无飘渺的浪漫遐想。自动驾驶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热门话题,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纷纷表示从驾驶中未能感受高度喜悦。驾驶汽车在美国生活中体现的精神内核几乎不太可能遍及全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老新闻,比如这个——《浅析游戏行业的变化趋势》
“页游的人才需求走势上其需求会由批量转至精英:制作人(主导过完整的游戏并有一定生命周期,成功项目为佳)、主策(同前)、产品经理(同前)、主程、资深程序(AS3、PHP、Java、C++)。其变化趋势为:纯页游类公司已涉猎手机游戏甚至大型页游的研发或运营;中小型页游公司会渐渐沦为页游平台商或大型游戏公司(尤其是未在页游领域有突破的这类)的研发工作室,这或许也将会是页游公司的新出路,比如前不久动网先锋被掌趣收购的案例;3D页游呼声持续上涨,市场也会有这类
型页游突破从而带动人才需求,而相应的:Unity3D、Html5等人才持续走俏;海外人才走俏,原因主要是出口,所以有语言优势的商务、市场、运营会占优势。由此可见,页游人才队伍己趋稳定,不大可能再出现恶意挖角或者团队整体高价出售这种现象,同时对应聘者而言,其稳定度、学历、是否拥有成功项目等都将上升为招聘企业的关注点。电商或其他拥有流量平台想利用游戏来转换流量的企业,对于运营、市场、商务层面的需求量会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如果有一家企业尝到了甜头后,而相应的也会带动开发人才需求。”
你看,和实际情况很不相符。问题出在哪?
首先,页游和端游的精神内核并不相同。网页游戏初期提供的是轻量级娱乐,占时间少,操作简单。所以玩魔兽的玩家,并不会排斥玩网页游戏。但中国市场上的游戏一定会越来越往重度发展,只是时间早晚,参见:
一个浅根系生长出来的植物,向着高处不断攀升,所以网页游戏很快会顶到天花板,然后平行地扩大生长。无论采取什么技术,如果不能基于原有精神内核往同一纬度延伸,最终都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所以页游并没有出现端游那种产品形态不断演进的状态,参见:
很多人说手游上的微信游戏和当初的偷菜一样属于社交游戏,就是典型混淆社交性和游戏性两种内核的表现。
前述新闻中提到的产业和人才的变化,为何也没有依样发生,这就是由微观上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位于其中的生产者的心态或行为表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当一种产品价格上涨时,一部分生产者的直接反应是尽可能增加该产品的生产规模,以便在下一年出售时获得更多利益,该类决策者称为顺势者;而另一部分生产者分析到价格上涨,势必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为以防来年收益受损而做出缩小产品生产规模的决策,该类决策者称为逆势者。两类生产者的博弈过程最终决定了来年市场上的总供给量,新的供需变化将会导致产品价格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决策者在下一生产周期中的决策行为。产品起始条件为供过于求时,逆势生产者占总生产投资者的比例在小、中范围内,市场可走向平衡;供不应求时在任何比例下市场均会达到平衡。并且 ,只有两类生产者数量所占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促使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生产者投资行为选择的盲从性即选择一种投资模式的生产者占据主导地位时市场最终将走向崩溃。
对中国很多产业而言,看上去和美国市场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本质完全不同:中国是过度生产,美国是过度消费。我们的生产者,大部分是顺势者,于是乎非常容易产生大冷大热,并极易走向垄断。页游的产业利润分配体系,和手游有很多地方接近,参见:
所以3D页游不能发展起来,原因是多样的,技术的瓶颈、精神内核的错位、供需关系的恶化……种种因素。加上手游的兴起,没有留给产业任何等待转机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电子竞技,正是由于长年产业链的不完善,导致没有产生严重的供过于求。长久以来,电子竞技的资金有两个来源:厂商投资是主要来源,次要来源是比赛本身,例如票务产生的少量收益。次要来源并不能像演唱会一样收回大量成本,而厂商投资主要是硬件厂商,其次是媒体自身,再次是运营商。在金融危机的那几年,对电子竞技的投资大量减少,更是雪上加霜。但正因为供需关系没有恶化,所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力量对比和分配机制并没有完全进入过快或者过激的发展节奏
电竞圈子很长时间都维持在很狭窄的范围内,从这个小圈子到向产业链中注入资金和人力的大圈子之间的通路一直没有建立好。偶尔有幸运者可能误打误撞地进来了,但他只是一个游客,连自己也没觉察到就离开了。一旦这个通路逐渐被打开,积蓄的价值必然会逐步释放出来。至于电竞相比其他类似行业所缺乏的带入感被新出现的、能增加互动的产品来弥补,则仅仅是微观层面的小演进罢了。
1950年代很多人预言飞天汽车和核能出租车会在今天大行其道。以古鉴今是我们常用的伎俩之一,可是只要想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便会发现无古可鉴。很多人倾向采取线性思维,顺着骨牌效应的因果关系来观看未来,但真实世界的发展更像是池塘的涟漪效应。举例说,我可以假设天下太平百业昌盛,然后揣摩这种局势对业界有何意义、代表什么机遇。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方法揣摩一个完全相反的剧本,比如假设全球动荡不安,恶化至前所未见的地步,经济跳水、社会不靖。这一切会对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影响消费者?这样一来,你手上就有一好一坏两种假设,接下来就是按着不同假设解答一个问题一一遇上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怎么办。
【吴捷的回答(0票)】:
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甚至超过了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管理者。那么你应该自己创业或者去当智囊去了,做什么投资人、分析师啊。
所以对于一流投资人来说,理解一个行业的目的只是为证伪提供基础——我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程度是否能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恰同学少年的回答(8票)】:
从二级市场的角度试着回答一下。明确一下,是二级市场的角度,买一个公司股票我并不需要全方位的了解这个公司,我的目的是看懂,知道股价背后的驱动因素,知道什么时候投资,什么时候撤退。
1、明确这个行业发展的阶段,初创期/泡沫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公司属性,是题材股、成长股、周期性成长股、周期股还是价值股,这也决定了在投资时钟的不同阶段应当优先配置哪类股票,回避哪类股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对应了行业目前发展的增长速度和长期成长空间,也对应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估值体系。所以个人以为这是第一位的。
2、供给面:明确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主要壁垒。你需要仔细研究这个行业里的龙头公司,目前的竞争格局怎样,处于怎样的一种集中度,未来集中度的趋势会怎样。壁垒的研究决定了行业现有的格局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化,盈利好的公司会不会被新进入的公司把盈利拉下来。
3、需求面: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对于大部分周期股来说,宏观经济就是需求变动的直接驱动;对于成长股来说,目前的渗透率、技术商业化的路径是需求的驱动。需求的对象是居民还是企业,对应需求的变动是居民收入驱动还是企业盈利推动,比如研究消费品需要观察个人收入,研究投资品需要观察企业盈利。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也要研究,刚需和弹性消费对应的弹性差别也很大。
总体上,二级市场上,供给面的影响是中长期的,而市场的认知趋于接近;需求面的影响需要主观判断,是股票波动的主要来源,所以研究需求是研究好这个行业的关键。
【李夭夭的回答(26票)】:
我抛砖引玉说一下我在看一个行业的时候,着重看的一些问题:
1.这个行业怎么赚钱?
including:商业模式,周转时间,行业利润率(毛利,平均利润率,最高,最低)
2.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
including:制造业——上下游分别是什么;服务业——服务对象是谁;
3.行业的现状如何?
including:其他人在看这个行业的时候着重看什么指标;行业目前有什么样的八卦;行业的前沿是什么——技术进步?跨行业结合?升级改造(例如: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改造)?
挖坑待补……
【不保的回答(5票)】:
了解一个行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析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
1. 行业领头羊:这个行业过去和现在靠什么赚钱,什么方式最有效,消费者最喜欢什么,比如苹果...
2. 行业的明日之星: 这个行业未来靠什么来赚钱,行业的趋势是什么,比如小米(苹果是个奇葩,也能算明日之星吧)。
1)挣扎的小玩家:这个行业的主要风险在哪里,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赚钱方式是什么,这个行业最容易被模仿的部分是什么,啊...比如说...锤子....
【赵木木的回答(2票)】:
弄懂这个行业的主流产品,你基本上就把握住这个行业的主脉了,然后围绕着它做数量化工作。
一个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是围绕着产品来的,产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也是分析工作的核心,所有的分析维度都是和它相关联的。只有通过它,才能把碎片化的分析组合成一个整体,把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完整的描绘出来。
另外,产品是非常难懂的。
【姚旭峰的回答(5票)】:
商品研究构架
1. 供应平衡表——供求状态(静、动态)
2. 库存状态(库存/消费)、各种库存
3. 基差、价差、仓单
4. 季节性、生产消费周期,商品替代
5. 利润(生产利润、进口利润)
6. 商品政策、交易政策
7. 资金因素(FTC、国内持仓)
8. 生产状态(天气、联合减产等)
以上为8因子分析法(权重+平分)
某个行业研究
宏观经济——行业背景——公司资源禀赋——公司治理结构(大方向)
宏观经济研究不赘述了。
行业背景个别行业个别分析。
公司资源禀赋:公司战略——(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其他经营管理)——财报信息——表外信息。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框架、公司领导层能力、公司战略等等。
行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1. 形成对未来的合理判断
2. 找到合理的估值方法和参照系
3. 行业对比,找到合理的配置策略
4. 形成合理的宏观预期以及评价经济结构。
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1. 供求关系基本分析
2. 成长阶段分析:(初创、成长、成熟、衰退),发展天花板、速度以及行业结构的变化
3. 宏观性研究(强周期、弱周期、反周期)
4. 行业判断(增长速度、盈利能力)
5. 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6. 行业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关键来了,怎么算看懂了一个行业。私以为,认知风险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目的。到真正能认知风险时,才算看懂了一个行业。
当然,看懂一个行业是一回事,投资又是另一回事了。我爸都会和我说3D打印、新能源、云计算、工业4.0了。
就期货来说,价格变化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说什么供求变化啊,政策变化啊,我个人觉得其实都是金融投机炒作,哦,本来就是投机对吧。。
【张不同的回答(0票)】:
当然是买买买啊!
【体验狮Ethan的回答(4票)】:
同意楼上一位知友说的,“投资人更多的不是看行业,而是在行业里看人”。
大道至简。
做过多年IBD,以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如果特指是看创业团队有无胜算,我一般看三个方面:
1.进入的行业市场够不够大。
2.切入的点是否够巧妙。
3.团队的搭建合理否,执行能力如何。
有了这三点,剩下都好说。
【张白菜兔的回答(4票)】:
楼上各个用户的回答,反映了不同层次的分析人士。
个人非常赞同说的,一切分析在于对需求的分析。
尽管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了非常多的业态形式和企业,但是不管你是O2O还是B2B还是B2C还是======,商业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商业的本质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其他一切的变化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人的需求其实就是吃、穿、住、行、玩、性。
对人的需求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人性的理解,所以搞投资的,最后都去看哲学了。
SO,怎么才算看懂一个行业?我的回答就是你把人性看懂了,那就算懂了。
所以把技术层夯实后,上升到战略层,最后走到哲学层,应该就算看懂了。
注意,本人以上废话都只指”看懂“。但是你看懂,不代表你就会做成功的投资。
------------------------华丽丽的分割线-----------------------------------------------
正如庄明浩所说,看懂的人不一定投资成功,不懂的人也不一定投资失败。
投资和创业这活,虽然前期做了各种铺垫,但是真正动手的那一刹那,都是血往上冲,要冲动一把的,都是赌徒。不赌一把,哪行。
投资就是投少量的本金挣到更多的钱。所以只要你有各种方法能保本乃至挣到更多的钱,那就是成功,管你懂不懂。SO,资源很重要。。
------------------------华丽丽的吐槽线-----------------------------------------------
越来越觉得其实一切都是挺简单的,说白了就是那么个事,所以少整幺蛾子。
很多创业者现在都很浮夸,很爱给自己打上各种标签,其实不就是解决那么个事情,叨逼毛线。
想脱单的、想约炮的、想相亲的,其实还不就是那么回事。男的关注女的长相,女的关注男的钱包。所以开门见山最好,少叨逼叨逼。
做人也是。但无奈我大中华搞各种儒家文化,讲究各种含蓄美,擦。装什么装。
【Candlefoot的回答(2票)】:
三个层面:行业运行逻辑和周期性影响因素(如果能对突发性影响因素有前瞻性的预见就是高手了),行业内标杆企业经营范式和财务状况(真实的财务状况很考验尽调技巧),另外对于宏观经济的理解与分析也很重要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作为投资人更重要的是看准趋势,而不是看现状。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举两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诺基亚当初看到第一代IPHONE的时候(07年),也没觉得对方有多了不起。这个时候有几个人会想到4年后苹果能成为手机老大?
当网易股价跌破1美元,媒体拿“退市”说事的时候,谁会想到丁磊将来会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趋势比现状重要。那么怎么看出趋势呢?有人说看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有人说看相关技术发展速度,有人说看消费者需求变化。理论上说这些都对,但是就算你看清了这些,也不代表你能看透这个行业。
一个行业的发展,是以某些企业的新模式突破老模式为标志的。你光研究老模式,能说自己看懂这个行业了么?
再举例子。意大利咖啡馆全球闻名,意大利人觉得自己的咖啡是最正宗的。无数人去意大利调研学习,然而这些人再怎么学习再怎么研究,能预感到未来有个叫星巴克的改良意式咖啡并火遍全球么?难。
只有你找到了突破口,找到(或者亲自做出)成功实践的案例,你才敢说看透了这个行业。
那么如何找到突破口,研究新模式呢?第一步找到本质(核心)需求。这话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未必容易。商业领域没有人不知道”客户需求“,互联网行业领域没有人不知道”客户体验“,这是本质(核心,或者说非常接近本质、核心的东西)。实践中很多人在这样看似简单的东西上面犯错误,比如前面说的诺基亚。诺基亚当初不看好IPHONE,据说是因为IPHONE不耐摔容易损坏。但是,问题来了,不易损坏是客户对手机的本质/核心需求么?(“不易损坏”和“使用方便”,两者谁更接近客户的本质/核心需求?)
只找到需求是不够的。第二步用创新思维满足客户需求。同样的需求一千个公司就有一千种理解。基于不同的理解,而诞生出千姿百态的创新。通过创新,让你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匹配顾客需求;通过创新,让你的产品/服务/体验与同行产生明显的差异,从而让你领先,取得突破。这个案例太多了,多到让人无法想象。举个的例子。大家都网购,都收过快递包裹吧。快递的包装盒怎么创新?《电商品牌定位》上有一个案例(是国外的),某服装品牌对包装盒进行创新。纸盒本来是装衣服的,消费者把衣服拿出来以后,盒子可以“变形”,最后成为一个环保的衣架。是不是让人眼前一亮啊?
以上说的两步,只是简单的概述。希望抛砖引玉,给大家一点启发。实际上还有大量内容要细分,还需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比如,需求除了核心/本质需求之外,还可以分为重要需求和一般需求(我自己的分级标准,不太科学,仅供参考)。
接着前面手机“不易损坏”的需求来说,我自己用安卓手机好几年,也摔了N次,一次都没坏过。所以我认为“不易损坏”连重要需求都算不上,只能算一般需求。
【易姐的回答(1票)】:
我从金融分析师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从一个行业的门外走进门内。
第一,看到行业的位置,看懂行业的数据。
这还是停留在行业门外,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看到行业的光鲜“位置”。这个行业处于社会的哪个层级,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普通人的利益切合点在哪里。
每个行业都有它在社会产业链的生存法则,吸收一定的资源,释放出一定的产品。如果生产的产品影响力远远大于生产资料,那么就是前景行业了。那么就必须要知道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情况,这个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为何物?
每个行业都有其关键指标,比如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投资人数;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净利润等。当然还要知道行业的痛点,比如P2P跑路、银行不良贷款率等。一个核心的数据发布很关键,需要赢得市场信任,这可能也是很多公司上市,透明公开的重要,同时也是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监管的重要性了。
第二,找到行业的龙头,找准标杆,发现黑马。
相信二八原理的正确性,只有行业内的少数群体占领着多数的资源。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领头羊,可能不是一只,那就研究两只,或者五只,实际就够了。这样就可以找到大部分行业内的信息了,更需要注意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足够创新持久耐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另一个看懂行业的关键是能够发现黑马,行业内一定会存在后来居上者,这就是黑马,如果能发现黑马,这也能说明,看懂了这个行业。这些仍然还是站在行业的门外。
第三,参与行业的发展。
尤其经济、金融行业,是具有不可逆转性、具有时效性,不同于文学、或者酒类,储藏越久越值钱或者说越散发魅力。在当下这个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抓住了就会赚钱,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好比说房地产行业的最佳赚钱时代是在几年前。
可是大多数人身处天时地利时,无法完成“人和”。因为进入行业太冒险,不进入怕错过。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能够参与到行业的发展,涉及自己的利益时,才能更深入看懂这个行业,否则都是关乎自己皮毛,微乎甚微的东西,每个人都是没有足够的毅力去维持了解它的,除非它的行业兴衰和我的利益密切、紧紧关联。
第四,了解行业内“潜规则”。
行业内说的词语和普通对外宣传的一般都是稍有不同的,行业内的专用词语,最新动态,名人名事、奇闻异事….俗称“潜规则”。当能够先行获得行业的小道消息,并加以分析运用。那么对于这个分析师或者研究员来讲,就确实是看懂了这个行业。
当一个研究分析员,做出了一个行业标准,发表了行业观点,被市场认可的时候,那就是看懂了这个行业。这个过程有捷径也需竭尽,是竭尽全力的学习!
置身行业,可进可出,可圈可点。
【付强的回答(0票)】:
让客户觉得你懂了。
【高德坤的回答(0票)】:
能忽悠不懂的人的时候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游戏的商人最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