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底发了多少只委外基金到底是什么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2016年委外基金大爆发&成拼规模“法宝”
日08:23&&来源:
原标题:委外基金大爆发 成拼规模“法宝”
  2016年委外基金的崛起,让不少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实现了巨大的突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刚刚起步的新公司,都将委外视为弯道超车的一大“法宝”。
  委外基金大爆发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公募基金超过千只,其中,疑似委外基金占比超过一半,其规模占比则更高。特别是四季度以来,多只百亿级委外定制基金密集成立,推动年内新基金首发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连续两年新基金首发规模超过万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依据募集时间、成立规模、认购户数等对相关基金进行筛选后发现,委外基金有几大特点:首先是基金类型,虽然委外基金出现风险偏好的变化,但多以债券基金及灵活配置型为主;其次是募集时间,委外基金大多都是短时间内成立,如一日或数日。第三是基金成立时户数仅为200多户,规模一般为数亿元,后面会跟一个千元或万元左右的零头,这也是业内公认的委外基金的特点。
  所谓委外,即委托投资业务,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机构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委托方即资金提供方,可以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以是企业类法人;管理人即资金实际投资运作方,一般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阳光私募,部分商业银行现阶段也充当委外投资管理人。
  今年,由于银行理财的大幅度收缩,不少商业银行无法完成一定标准上的收益率任务,便将这部分原属于银行理财资金池的资金大规模委托给公募基金来进行定制化的管理。
  从投资范围来看,一般商业银行自营类委托资金投资范围主要以货币市场类及纯债类资产为主,理财类委托资金的投资范围一般还会加上债券基金、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
  从投资期限来看,目前委外市场以1年期限的委托资金为主,一般到期会有续期条款;期限还可根据委托人的需求定制,一般还有3月、6月及18个月等非标准期限。
  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根据产品投资范围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会高于银行发行同期限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从收费模式上来看,一般为固定管理费率加上超额业绩提成。
  记者统计后发现,有不少基金在成立后短时间内其中某份额出现爆发式规模增长,疑似先成立后注资的委外基金,如安信新回报C,成立时规模仅为12.9万元,但三季度末规模突然变为1513.37万元,暴涨117倍。
  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中欧琪丰,最新规模较成立时增长了301万倍,中欧瑾通A、光大睿鑫A也分别增长了177万倍和132万倍,安信新动力A增长13万倍,招商丰享A增长1万倍。此外,交银活期通A、招商丰融A、国富新机遇A、国投瑞银新活力A、国投瑞银新收益A、东方红策略精选C、易方达龙宝A、广发安瑞回报A、广发聚惠A、长盛盛鑫A、鑫元鑫新收益C和红塔红土盛金新动力C也都在1000倍以上。
  百亿级委外基金
  影响基金公司规模排名
  据统计,今年来发行疑似委外产品超过20只的基金公司共有11家。从成立规模来看,位列前五的均为“国家队”定制的基金,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作“委外”性质的产品。此外,工银瑞信泰享三年也首募超过300亿元,中银悦享定期开放、建信恒安一年定开、建信恒瑞一年定开、建信恒远一年定开和中银丰润也都首募超过200亿元,且这些基金募集天数都是10天以内。
  在今年10月之后成立的疑似委外基金中,不乏多只首募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基金,这或许对基金公司年底的规模排名有较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十大基金公司之争历来是季度和年度基金业的重头戏。
  从三季度末的数据来看,除了天弘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的规模有一定优势外,随后的几家基金公司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即使是第12名的招商基金,与第5名南方基金也仅仅相差1200亿元的规模。
  记者从渠道处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天弘基金最新规模遥遥领先,规模超过4000亿元的有工银瑞信基金、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有南方基金、建信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等。
  据悉,其中数家基金公司在年底前依然有多只委外基金的发行计划,渠道方面已经为这些公司做出了充足的准备。距离年底不足一周的时间,基金公司之间的排名竞争会更加激烈。
  委外的发展变化
  仔细深究,委外基金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已出现了一些变化。
  最初的委外基金大多满足上述三个特点,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渐变化,委外基金也开始“与时俱进”,最显著的是募集时间的变化,原本委外大多在数日内募集结束,但现在有不少疑似委外的基金产品募集天数都在30天以上。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现在越来越多的委外基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2亿元为目标的到点成立,更多的公司都将委外作为最后的底牌。有的公司会正常发行一只基金,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不能募集到一个满意的规模,就会在募集期结束前找一些委外的资金进来迅速成立,这样无论是募集时间和成立户数,都会跟一般的委外基金区分开,这也使得委外基金越来越难分辨。
  另外,据记者了解,今年成立的委外基金的约定收益率也开始下滑,记者从一家基金公司处拿到的去年成立的一只专户委外产品的契约书中发现,当时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为5.6%,预期费后收益率为6%~7%,超额收益提取比例为15%。
  根据最新的情况来看,目前委外基金的约定收益率大多不超过5%,随着近期债券市场的调整,明年这样的约定收益率将会再次降低。
  四季度以来,多只百亿级委外定制基金密集成立,推动年内新基金首发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连续两年新基金首发规模超过万亿元。
  委外大潮静思录:
  潮起潮落 爱恨交织
  中国基金报记者 王瑞
  今年公募规模增加的最大推手就是银行的委外资金。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委外占据半壁江山,规模占比更是绝对领先,所谓“得委外者得天下”绝非虚言。不过,经历了大规模扩张以及年末的债市调整,无论是银行还是公募,都在重新考量委外的利弊以及自身的应对之策。
  银行资金之所以委托给公募,一方面是自己人手不够,公募在投资上也颇为专业;另外一方面,银行自己买债券获得分红需要交纳25%的所得税,通过投资公募能够免税。
  委外基金特征如下:募集时间短,多为一天或者两天;持有户数200户-400户之间;规模较大,动辄几十上百亿的委外资金为公募带来的管理费收入也非常可观。
  银行委外产品绝大部分是纯债基金,公募产品管理费率普遍在千分之三左右。如果有其他附加条款,对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类产品的管理费率约为千分之六。公募专户的“定制化”特点更为明显,不同于公募产品,专户产品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即管理费和业绩提成。
  委外定制基金的涌现,无疑对基金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显著的影响,顺势而为也是大多数基金公司的选择。从合作方式上看,委外机构与基金公司之间是双向选择,委外机构会依据自身资金池的配置需求对全行业基金公司进行筛选,最终通过基金产品实现投资理财需求。面对众多持有委外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需要坚持在控制风险、合规操作的基础上与委外机构合作。
  委外使得公募规模的分化更为严重,银行系基金公司享近水楼台之利,规模大幅扩张,而不少非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规模不升反降。一位中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今年也非常重视委外,但公司较小,很难撬动大行,只能去拓展一些地方的城商行,但规模确实有限。
  据了解,银行在选择委外机构的时候,更加看重基金公司的整体规模排名,比如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会进入银行的委外白名单。他们认为,大公司普遍有着更强的风控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雄厚的资本背景,安全边际更大。但在一些基金经理看来,近两年公募行业基金经理变动较为频繁,不少曾经在大公司工作的行业“大牛”转战中小型基金公司,在争取委外资金上,他们似乎被忽略了。一位债券型基金经理表示,很多银行选择管理人的随意性较大,委外主要还是看关系,主观权重大,而不是看客观呈现的业绩。
  债市风险爆发之前,还有不少人相对乐观,认为有委外资金托着,即便收益率已经很低,债市也会在高位震荡,不会出现太大风险。然而,当风险真正到来时,委外资金却成了债市公认的风险点所在。
  今年大量委外资金通过基金进入债市,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是在4月份进入债市,当时债市已处在高位。高位建仓注定收益率不会太高,因此,公募只能通过加杠杆来增强收益,而高杠杆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11月份以来的债市调整,让不少债券型基金净值迅速回落甚至告负,大部分委外定制产品很难达到4%~5%的预期收益水平,从而出现了银行赎回委外资金的尴尬局面。
  一位债券型基金经理表示,市场上的委外资金中,90%以上的投资需求是纯债。这部分委外资金之前投的是收益固定的非标产品,但监管层已经严控非标产品,银行多数选择往债券方向进行投资,公募就成了他们委托的重要资管机构。由于仓位的限制,系统性风险到来时,高位“站岗”的往往是他们。
  北京一位债券型基金经理认为,委外话题是个悖论,因为银行是配置户,公募基金是交易户,现在基金替代银行,变成了一个配置性的账户或者半配置性的账户,不可能不考虑核心成本,尤其是当规模大了以后,不可能单靠波段挣超额收益。而债券市场是以机构为主的市场,很多时候大家的预期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可能赚不到钱。
  有业内人士表示,委外对公募行业是“利近害远”,短期内可帮助公募扩规模,但实际上,也把风险转嫁给了公募,债市风险一来,好多产品未达到银行期望的目标收益,基金公司不仅收不到管理费,还会影响自身声誉。此外,遇到风险时,这些委外资金在赎回上更为一致,基金公司就会面临更大考验。
  “刹车”
  随着委外定制基金的大量出现,其“类通道化”、信披违规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此外,代销、零售客户和银行渠道在投资上通常是趋势性的,注重短期收益,什么好买什么。对于公募而言,普遍的心态是,如果别人做而我不做,我的规模会下来,至于风险,暂且另说,而且风险也没真正发生过,即便是有风险的苗头,监管会收紧,出问题也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
  据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已经收到针对委外基金的监管文件,最重要内容涉及两点:一是要求在基金募集申请文件中,说明是否为“委外定制”基金;二是要提交一系列承诺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此前,监管层要求基金公司一个月内上报基金产品数量不得超过10只。
  据媒体报道,根据央行关于MPA的调控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表外理财业务,从今年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业内人士解读,这会导致银行理财规模的缩水,也是制约来年委外资金进入公募的重要因素。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委托方或是被委托方,来年委外资金不可能再像今年这样盲目扩张。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银行有钱却找不到好的资产,转而大规模投资债券,遇到系统性风险谁都不好过,“基金公司慢慢就会体会到这里面的利害,未来委外不会在公募里面那么大规模的扩张了。”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不少银行尤其是一些城商行,没有自己的交易员,或者投资经理管理不了这么多资金,该委外的还得委外,有避税需求的也会继续寻求委外,不过,对实际效果会重新考量,选择也会更加理性。
(责编:章斐然、李栋)去年到底发了多少只委外基金?
手机上阅读文章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一直持续关注委外定制基金。虽然我们不是最早关注的,但我们肯定是最执着的。  因此今天来做个总结吧。  本周,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审慎发布了《中国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委外定制产品管理能力及公平交易观察报告》,但是谢绝媒体索取。作为媒体,我很自觉,没有索取。  不过在他们公众号上还是提了这么一段,“按照此类基金的发展过程,产品的形式主要有纯金、灵活配置、二级债基,共计三类。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基金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753.5亿元,其中,委外定制基金(类)的占比约为80.53%。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具有如此体量的一个行业现象,我们必须多多关注。”  济安金信指出,“由于对于委外定制产品都没有明确的特征标注、类型提示,为了稳妥,故用‘约为’二字。”  而有基金公司向我们独家友情提供了一份内部报告,也是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规模和数量。两者有一定出入,不过差距不算大。  内部报告显示,2016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587只,募集规模493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51%、46% 。年末总规模9038亿元,增长4107亿元,增速8 3%,增速和增量集中债券基金。而2015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177只,募集规模3396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21.53%、20.66% 。从2015年到2016年,足见是一个翻倍的态势。  不过,除去三家系公募之后,整体上委外定制类产品的首募规模并不大。有5家公募所发的机构类产品数量占比均超过50%。当然他们都是大公司。  综合起来看,2016年公募一共成立了600只左右的委外定制产品,截至年末的总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当然这也为年末公募总规模突破9万亿元立下汗马功劳,已经占到差不多九分之一规模。  和基金公司吃着火锅聊着天的时候他们也说过,如果没有大银行“当爹给钱”,而是和其他商业银行谈,钱本身的成本就很高,有些甚至还会带一堆票据,风险也很大,管理起来其实难度不小,而管理费又低,根本就很难挣钱。  那么为什么还要咬紧牙关做委外呢?确实就是为了规模。  如果基金年度排名两个榜单放在面前,一个排规模一个排业绩,公募更加看重的肯定是前一个。  我们去年抨击了不少次委外定制基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最让人觉得五味杂陈的是公募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真的上帝,后者顶多是上帝的附属品。前者可以随时随地地以资金进出要挟,仍然被捧在手心;后者即便是去股吧骂破喉咙也不会有人理你的。  在农历鸡年即将到来之际,有两个新年愿望,第一个是公募发委外请正地发,在基金缩写里也带上委外二字,让大家都轻松。第二个愿望是第一个愿望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DF058)
[热门]&&&[关注]&&&
ABCDFG H JMNPQRS XYZ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客服邮箱:|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CopyRight&&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沪ICP证:沪B2-&&网站备案号:沪ICP备号-1
ABCDFGHJMNPQRSTWXYZ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委外资金是基金业的救药还是慢性毒药?有四大隐患
201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资产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追逐“狼多肉少”的优质资产,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委外基金开始进入基金行业。
而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委外基金的增长速度完全不亚于前几年的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在每个季度末的规模排名战中,有不少基金公司凭借委外基金奠定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但是随着委外基金的逐渐发行,似乎越来越多的风险点也慢慢暴露出来,同样如同发展了数年的基金子公司,监管层似乎已经开始有了担忧的情绪和控制的动作。
委外基金,对于基金行业来说,到底是第二春还是慢性毒药?
监管层窗口指导,四大隐患待解决
近期,有基金公司传出消息,称其已被证监会“窗口指导”要求减缓委外基金产品的上报节奏,基金君随即向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求证,亦有几家也表示,虽然合规部门未下达相关窗口指导的内容,但销售部门已经开始放缓节奏。
委外要迎来严管?
在这里,基金君也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委外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委外基金?
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些机构例如银行、保险、民营企业等对于闲置或其他资金有较高的收益要求但自身又无法做到,而选择公募、券商、私募等机构进行委托投资。
一家城商行的部门老总对基金君表示,近一年来委外基金的爆发式增长完全就可以得益于银行在资产荒下的无奈,“银行本身有非常高的负债成本,但另一方面有需要将资产做到高于这个负债成本以上的收益,凭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才会有委外这块的需求。”
当然,委外基金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标识,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曾经表示,一般能够满足几个条件,即募集时间短,有的甚至一日售罄;有效认购户数较少,刚好能达到不少于200人的成立要求;募集金额一般为整数亿元加上几百万的一个零头,而这是识别委外基金的最重要方法。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承认,委外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投资目标明确,操作满足《基金法》关于基金成立的一切规定,表面上来看完全满足合规要求,合法合规。
基金君向不少业内人士咨询后发现,委外基金目前主要面临的有四大问题:信息不透明,恐有利益输送;机构占比过大,基金数量过多,大额赎回恐引发业内规模大变;全员委外,主动管理核心被冷落;推高债市泡沫,风险较大。
风险一:信息不透明,恐有利益输送
这一点或许基金君不用说的太明,大家都理解,毕竟任何一只委外基金都不会在名称或是基金招募书中标榜自己,投资者也很难从一堆基金中准确分辨出委外基金。
信息不透明正是不少投资者诟病的地方,基金君随意查询了几只疑似委外基金的公告后发现,除了一开始发行期的招募说明书和基金成立公告,大多数委外基金甚至在官网上都不存在披露,甚至有基金公司销售人员直接对记者表示,“想要知道哪些基金是委外?很简单,去大型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搜索,搜不到的大多就是。”
这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委外确实有一点基金公司与机构之间自high的感觉,任何关于基金的调整只需要于委托方进行沟通即可,完全无必要披露公告。
利益输送也是这样情况下非常容易滋生的一种现象,正如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表示,现阶段并没有真正针对委外基金的制度或者标准,监管层也只能进行窗口指导来控制,即使是随着业务的发展,监管层也很难直接出台刚性文件,最多是一些约束性的条规,“因为市场有市场的准则,既然商业银行可以把这块委托给基金公司去做,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的流程,但是证监会要对委外产品中的规范性的东西做出约束,比如不能有利益输送,这个利益输送不仅是基金公司自己的产品和委外产品之间,同样也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委外产品之间,要做好在具体运作方面的规范。”
上述基金经理也表示,利益输送只是理论上的隐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可能并不如市场担心地那样突出,“因为委外基金一般有明确的投资目标,并不完全以业绩为导向,因此基金公司拼业绩的动力可能比较小,似乎又缺乏利益输送的土壤。”
风险二:机构占比过大,基金数量过多,大额赎回恐引发业内规模大变
这一点在今年已有多起事件发生,动辄可见一只规模不大的基金在无任何市场特殊推动的情况下净值暴涨50%以上甚至翻倍,这都是由于机构赎回造成的。
这也不难想象,毕竟委外基金中机构的占比往往在90%甚至95%以上,一旦机构出现赎回,大量的赎回费即被计入基金业绩中,势必会提高基金净值的走势,虽然看上去这对于留守的基金持有人是个利好,但是从深层次意义上来看,在机构赎回后,剩下的基金规模该如何正常地开展投资操作,往往没有很好的办法。剩下的往往是一个有一个空壳基金。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例如今年市场下多家基金公司动辄发行数十只委外产品,一旦在未来这些机构或因为业绩达标或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进行赎回,基金公司就不得不面临数十只的迷你基金,不单要承担高额的基金维护费用,可能连正常的日常操作都无法开展。
“我是希望市场能够逐渐接受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终止这些产品的运作,近些年基金公司对于产品的清盘逐渐增多其实也是一种好的发展方向,只要能够做好剩余投资者的工作,维护其利益,相信不少投资者也会同意清盘这一举动,但是一旦市场同时出现过多的基金清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高管称,该公司正考虑在定制型基金合同中提及自动清盘机制,这比“迷你基金”清盘机制要求更低,可能连续数周甚至数日低于红线便可以主动清盘,由于机构大额赎回后剩下的都是原先凑户数的投资者,预计清盘难度并不大。
但这一隐患却是委外基金目前真正需要解决的。
风险三:全员委外,主动管理核心被冷落
其实从委外基金的发展路径来看,一开始仅有大型基金公司参与其中,当然也有不少银行系基金公司凭借着股东的优势也积极参与,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在规模考核之下,委外似乎变成了全行业都大举参与的一项业务。
在基金君的了解中不难发现,不仅大公司对委外热情巨大,不少小公司也纷纷把委外当成了自己翻身的一种手段,就基金君知道的,近几日已有数家规模不足百亿的基金公司纷纷透露了年前将发行数只委外基金的打算。
这一点一度被不少业内人士怀疑同样与利益输送有关,“不少基金公司是完全不具备合格的管理能力和人员配置的,但依然进入了银行的委外白名单中,这样的风险就更多地出在银行的风控上。”
在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眼中,在基金行业其实是有很优质的公司可以选择的,靠前的十数家基金公司是有足够的能力吃下大规模的委外资金的,为何要放给一些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投资实力垫底的基金公司,这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委外的白名单一直是基金公司争夺的方向,如果你有能力进入这个白名单,说明是符合这个资质,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这个资格,我觉得容易出风险,比如说银行给了一家不太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基金公司准入白名单,那当时这个人员是怎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事后出风险又由谁来担责任。”
上述基金公司高管也坦言,不少基金公司的心态是先把钱拿进来,如何管理是之后的事,“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投研,能力跟得上才能做这个事,如果业绩、人员都够不上,但为了赚钱,去接委外,这也是个大问题。”
基金公司的核心价值是投研,在各大资管行业中,投研也是基金公司的优势所在,丧失了投研能力的基金公司,在未来还有什么竞争力,是否会变成像子公司那样沦为渠道。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其实,委外作为机构定制的业务,对基金公司业绩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弱,对规模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强,因此可能更会利好大公司,但基金公司太依赖委外,可能会把太多功夫放在管理之外,甚至有逐渐丧失作为资产管理行业核心能力的“管理”能力的风险。
风险四:推高债市泡沫易发流动性风险
这一点也是近期基金公司和行业最为关注的,作为低风险基金产品,委外基金在固定收益尤其是债市上的投资力度非常之大,近1个月债市整体已然进入下行通道,但这依然未能阻止基金在债市上的大规模布局。
根据基金经理的解释,委外基金大规模进入债券市场会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不断推高债券的价格,由于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是反向的,债券价格上去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就降低了。
在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纷纷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债券市场的投资出现拐点,从基本面上看,宏观经济缺乏亮点,债券违约的压力较大,但债市委外资金踊跃,好多产品都在通过加杠杆、买流动性差的债券来抬高收益,市场交易相当拥挤。
上述基金经理也坦言,最近由于利率不断走高导致的债市下跌确实会对已成立的委外基金造成影响,但大风险并不存在,“首先整个市场不会一直是一个单边市场,而且委外的规模相对债市来说依然有限,委外增长的体量无法跟债市相比,并且原来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也有大部分是在债市中的,只是换了一个投资管理人,总容量并不会增加太多,除非是银行真正地把非标转标,这个目前来看并不会有太多银行操作,因为相对来说银行资管的非标收益率较高,不会轻易转出。”
但是这一块的风险在于,银行资产对投资标的风险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分资金大多只能投资于固定收益领域,单纯的从投资角度上看只会单方面提高票面本身的价格,但如果同时发生大规模赎回,就很容易造成踩踏事件,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的风险。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委外基金的发展,毕竟不少基金行业人士都表示,委外在大方向上并不存在问题,真正需要提防的是细节上的风控体系标准。
据上述城商行部门老总表示,其实严格来说银行的委外最后的结果都是由银行来承担,即使说没有委外基金,一样会有资管的风险,委外本身不应该承担风险,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托关系,反过来说,如果银行现在27万亿的理财都不做委外,全部留在银行资管自己来做,从系统性风险来看肯定是更大。
“但我觉得监管层的表态是对的,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基金公司是有很大的动力去追求越来越大的规模,从监管层的角度当然是要控制背后的风险,虽然确实客观上有这样的需求存在,但监管层也要形成一些自己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募基金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