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站电影什么时候哪个战是什么

你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16-53 南京保卫战--愤死抵抗悲壮自杀之战
我的图书馆
你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16-53 南京保卫战--愤死抵抗悲壮自杀之战
日军决心攻克南京结束战争1937年11月,大熔炉一样的淞沪大战,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国军,国军总撤退而结束了。精疲力尽的国军主力已无力再战。11月22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向大本营报告,必须要攻克南京,才可以迅速解决事变。随后日军地面部队分3路进攻。经过混乱的外围战,很快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12月6日,国军宣布南京全城戒严。12月7日,国军宣布南京为战斗地区。南京背对长江,日军可以在北面用军舰封锁,炮击。在地面上从芜湖突进的日军已经从西面包抄上来了切断了南京与后方的联系。东面和南面也被日军合围。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死城。国军守城部队临时拉壮丁入伍南京国军卫戍部队包括,第2军团徐源泉第41师,第48师。第66军叶肇第159师,第160师。第71军王敬久第87师,第72军孙元良第88师,第74军俞济时第51师,第58师。第78军宋希濂第36师,第83军邓龙光第154师,第156师。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3师,第112师等14个师。宪兵司令萧山令的2个宪兵团。炮兵第8团1营,炮10团1营,轻战车10辆,城防通信营,防空司令部27门高射炮,特务队。 参战的部队基本上全部都是淞沪大战的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部队。说白了,全都是残破部队,根据当初在南京参战的首都警戍总司令部参谋长处长谭道平将军所写的南京卫戍战史话一书,我们了解到南京的14个师国军实际上只有8.1万人,其中还有3万人是临时拉的壮丁,全然没有受过任何训练。而且火力贫弱,实力上根本无法阻挡日军重集团一击。(因为谭道平将军在当时负责统计南京各部队人数,以便作为作战和发放补给的依据,所以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南京守军8.1万的数字比较准确)国军的防御工事设计制造落后南京的环形阵地是南京警备司令部修建的,但是设计者缺乏现代战争的经验,工事的位置不隐蔽,不大注意斜射和侧射以及纵深。大多在高处的山顶和陵线等位置设置,而且枪眼做的也太大。很容易被炮火摧毁和突破。 国军的部署是,第74军防御牛首山,第88师防御雨花台,第87师防御江南铁路以北,教导总队防御紫金山,第2军团防御乌龙山,第36师防御幕府山,第66军防御大水关,第83军和第36师1个团在青龙山,龙王山掩护。镇江的第103,112师向南京增援。
外围战国军第74军首当其冲从12月1日开始,日军持续轰炸南京城,将中华门,水西门附近炸的没有1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 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阴沉的冬日中,日军便衣侦察队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南京作战外围战从此开始了。12月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在几处阵地上甚至出现国军全部打光的壮烈场景。国军无法阻挡日军的联合进攻12月7日,日军华中方面军下令,于当日开始向南京外围第一线防御阵地进攻;突破该阵地后,继续向南京城复廓阵地攻击;集中到达战场的全部炮兵火力,用以摧毁并夺取城垣。 日军开始发力了,日军首先以40多辆战车为先导对将军山发起进攻。国军第74军在上海连战80多天,疲惫至极,现在连续作战守卫牛首山及附近阵地。早晨,日军继续进攻淳化镇,第74军第302团奋起反击,虽然击退日军10多次进攻,战斗中自己也损失900多人。12月8日,日军升起了高500米的气球进行战场观测。刚刚拂晓,日军第6师团就对牛首山的第74军第58师开始了攻击。随后日军飞机飞临上空进行 轰击。当天夜里,双方继续激战,经过2天1夜的战斗,国军的主要阵地工事都被日军的炮火和航空兵摧毁。
日军平射炮单向屠杀国军机枪火力点6辆日军战车直接掩护大量平射炮连续轰击摧毁了国军的大部分机枪掩体,掩体里的机枪手都被炸的 四肢具断,脑浆迸裂。日军一面正面进攻,一面对国军后面的口山袭击包抄 国军。淳化镇的国军第74军第51师第301团的代团长纪鸿儒身负重伤,连长伤亡9名,排以下伤亡1400余人,该团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第58师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也受了重伤.,该团伤亡连长5人,排长 以下600多人。74军第58师阵地被突破,部队向麻田桥,水西门撤退。同日,日军在京杭国道方向,与老虎洞突出部的教导总队第5团鏖战。在日军的空地火力协同下,发起了攻击,到了9日,日军大量发射燃烧弹攻击,国军守军罗雨丰营长和部下大部分阵亡。教导总队第5团损失过半,向后撤退。日军向南京守军发出劝降书被国军拒绝12月9日,日军松井石根大将发出最后通谍敦促国军投降,限在明10日正午开城投降的劝告书。被国军拒绝。 随之,日机亦在南京上空大量空投了这项文告:劝告文日军百万既席卷江南,南京城亦在包围之中,战局大势已极明显,故今后之抵抗,有百害而无一利。况江宁之地,为中国往日之京畿,民国之首都,明孝陵、中山 陵等均集于斯,诚为东亚文化精髓之区。日军对抵抗者,将采取极严峻之手段,决不宽恕,但对中国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将予以宽大,以示对东亚文化保护之 热意。若贵军继续抵抗,南京之战祸势必难免,千载之文化将化为灰烬,十年之建设亦全成泡影。本司令官代表日本部队,向贵军提出劝告,希按下列步骤进行联系,以和平开放南京城。
国军宪兵光华门反击日军此时日军已经抵近了南京城墙,日军第9师团的1个大队攻击了光华门,并且取得了突破。国军第88师第524团的1个营立即发起了反击。战斗中,宪兵第2团也组织了1个加强排带着6挺捷克式机枪乘坐6辆公共汽车赶来助战,这些宪兵打的很聪明,城下9辆日军战车随时枪打炮击敢于露头的国军,宪兵们用绑1个小圆镜子的木棍伸出去观察日军。激战过后,国军第88师第524团仅存的17人。在通济门,明故宫,中山门国军宪兵第2,第5,教导团也与日军激战中。夜晚的南京,一片漆黑,行人稀少,只有照明弹和信号弹不时升起。国军对日军发起连续反击损失惨重12月10日,日军的飞机编队对雨花台和中华门进行轰炸,并且炸塌了部分城墙。下午4点,日军开始重点进攻雨花台。上午日军剧烈的炮击轰塌了光华门两侧的城墙,下午,日军在战车掩护下突破了第87师第259旅的阵地,已经突入光华门内100多米。占据街道两侧的房屋作据点掩护日军后续部队突入继续扩大战果。黄昏时分,第87师第259旅旅长易安华亲自带领1个团在通济门外向东北方向的光华门反击,第361旅旅长陈颐鼎也带领2个营从清凉巷发起反击夹击光华门之敌。经过连续8个小时的激战,四周的房屋被战火打的一片废墟,日军在炮火轰击的支援下疯狂的连续反突击,国军第259旅旅长易安华头部,右臂,腰部多处负伤的情况下 还鼓励部下,我是堂堂中国军人,绝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最终日军被赶出了城。但是第87师第259旅旅长易安华,第3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人也战死在了这片废墟之上。
日军重炮轰开了南京城墙双方反复争夺突破口同日拂晓,日军也教导总队发起了攻势,教导总队常驻孝陵卫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号称铁卫队,一切装备都是全国182个师里最好的。但是在淞沪战场这个大熔炉里,教导总队损惨重,虽然紧急补充了一批新兵,但是缺额还是很大。战场上,日军在气球的观察和指导下,日军炮击逐渐准确,猛烈的枪炮声震撼山谷。午后,日军战车冲到光华门外,使用重炮轰开了光华门城墙,教导总队第2团,军士营和反坦克连发起猛烈反击恢复了阵地。 晚上8点,日军再次突入光华门,有1个军曹带领10多名日军已经到了城门洞内,5辆国军战车也配合发动反击,第2次收复光华门后,国军彻底用沙袋把城门堵死。 并且国军在五龙桥到光华门布置了5道沙包组成街垒。并连夜调来汽油,把汽油桶放在城外城门洞内,还派了1个团长带领1个排携带10多挺轻机枪埋伏在城墙 上。11日拂晓,日军再次进攻,国军突然打开城门,谢团长带领1个排端着十几挺机枪一阵猛烈射击,汽油桶爆燃,日军全部死亡,只1人被俘。日军重炮是国军防御工事的开罐器从11日夜到12日中午,日军在紫金山的攻击日趋激烈,日军直接以加农炮使用穿甲弹射击国军的机枪堡垒,国军的堡垒纷纷被炸成碎渣。随后日军的开始延伸炮击后方的明孝陵,吴王坟。在炮火直射中幸存下来的国军教导总队2团指挥所是应为隐蔽在陵墓墓道里才躲过一劫。在近现代战争中重炮就是防御工事的开罐器。夜晚,在南京郊外的田地,战斗还是继续,黑夜中到处都是手榴弹的爆炸声。国军依托稀稀拉拉的洋房使用机枪不断的向外射击。子弹铺天盖地地从四处飞了过来。迫击炮弹“嗖嗖”地从日军的头上飞过,就在日军的后面不远处爆炸。很快双方的炮弹来回穿梭,子弹四处飞窜,发出狂风一般的吼叫。日军的轻型坦克冲上来机枪扫射,炮弹连发。日本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奔跑, 躲避国军的子弹。
国军2位将军同日在雨花台殉国12月12日上午7点,日军从雨花台右侧突入,10多辆战车,20多架飞机掩护日本步兵猛击第74军第151旅赛公桥阵地,经过3个小时反复争夺,第74军恢复了阵地, 阵亡第74军第302团团长程智以下伤亡1700多人。上午9点,日军在中华门和水西门之间轰塌了数段城墙。有200多日军突入。第74军第51师第306团第3营长胡豪选拔100名敢死队亲自带领向缺口反击。日军炮火很快就覆盖上来。死亡是令人恐惧的,但74军敢死队依然发起了一次有一次坚定的反击。如同火炬一样让世人看到他们的勇气。战斗中第74军胡豪营长和团副刘历滋在反击中阵亡,团长邱维达负伤,这一天,仅第74军就损失超过3000多人。第2天在城外雨花台,日军第6,第114师团的部队已经冲上了雨花台,在最后时刻,国军把所有的手榴弹全部打开盖子用 绳子把导火索连接,摆在阵地前。当日军再次发起冲锋到达阵地前沿的时候,爆炸声阵地动地。最后的时刻第88师第262旅旅长朱赤和他的部下一起在雨花台殉国。随后协防雨花台的第88师第264旅旅长高致嵩也在阵地上殉国。在雨花台上88师用牺牲证明了他们从不轻易放弃。
国军师长殉国日军成功突破中华门由于日军已经占领了制高点雨花台可以俯射南京城内的国军,国军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日军与国军第74军展开反复争夺,直到到下午5点,水西门内外的民房都被日军的炮火打烂。到处起火,阵地岌岌可危。12点20分日军第6师团47联队的第1大队第3中队长三明保真大尉带领部队冲进了中华门。安东军曹把一面日章旗挂在了中华门上。随后太平门也被日军突破了,守军第83军第153师师长姚中英阵亡。下午4点,唐生智口头向大家宣布撤退,但是唐生智却没有任何具体详细的撤退计划,其基本精神就是各自自己找出路。只规定了他自己带来司令部人员从下关撤退。国军宪兵副司令战死在长江边当宪兵司令部副司令萧山令将军指挥宪兵教导团赶到江边却发现自己的船一艘也没有。日军舰艇倒是来了。最后萧山令将军和几百名宪兵在日军两面夹击的炮火下全部阵亡,只12人在紫金山被俘。而在前边打头阵突围的第112师副师长李兰池也在战斗中中弹阵亡。日军继续前进,街头巷战仍在继续,比如日军的1只独立机关枪队遇到一所被国军占据为火力点的房子。日军步兵大队所属的70mm步兵炮第一发炮弹打到了房子的后面,第2发穿进了房顶在房屋里爆炸,第3发炮弹在窗户里爆炸,房子里的国军冲出房子,正被堵在房门前的日军机枪侯着,跑出来的国军都被打倒在地。仅仅3发炮弹,国军的火力点就被消灭了。
唐生智无计划的撤退导致国军失去组织本来南京国军司令唐生智在战前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并没有控制船只。但是唐生智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阵前撤退,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其所制订的撤退计划毫无可行性可言,并且根本就没有安排撤退船只,并且在撤退安排上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也没有人通知担任督战任务的第36师。结果第36师为了阻止国军各部队撤退,双方还发生了交火。马嘶人喊,人员嘈杂,伤兵勉强拄着棍子也跟在后面。码头上的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是没有船。幸亏第74军司令俞济时有路子找了1艘小火轮1次可以装300多人,经过12日1夜的忙活拉走 了第74军的5000多人(后又有2000人归队),第88师第264旅的辎重营在下关控制着一批木船把第88师抢运出去2000多人,教导总队突围 4000人,第36师突围人。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国军将领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乱。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等等诸如此类的人还有很多。日本海军对横渡长江的国军进行残酷射杀方圆几十里的南京城已经被五路日军围个水泄不通,沟沟坎坎到处埋伏着日军机枪的交叉火力网,别说是一支大部队,就是一只兔子也难以逃脱日军的火力封锁线。只有南京城北面没有日军,可是却有一条汹涌的长江断绝了归路。没有桥梁、没有船只,只有滚滚的江水奔腾而去,无数散兵,难民一片混乱,大家的心理已经完全崩溃,惊嚎不绝,纷纷趴着木头盆,门窗,木棍子等等一切的东西想要飘过滚滚长江。很快,日军第16师团的先头部队第30旅团第33联队冲到下关,和江面上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的5艘炮舰,4艘驱逐舰,4艘海巡艇一起两面射击,射杀拥挤在下关和江面上的军民。日军在下关等地俘虏了很多国军,按日军记载这些俘虏“有十二三岁的小兵,也有四十岁左右的老兵,服装形形色色,不禁让人怀疑,这些人是军人吗?”。里面那些青壮年士兵有的是南京城里卖茶碗的小贩被抓壮丁,有的是流浪汉被抓壮丁。第2天,12月14日,日军首先屠杀了4200名无法行动的国军伤兵,随后是屠杀俘虏和以抓逃兵为由到处抓捕男性,南京大屠杀开始了。如果对照整部二战史我们也无法苛刻的要求南京守军可以在背靠长江天堑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起有序的阵前撤退。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被对方合围的部队失败率也是很高的。比如著名的鲁尔,法莱斯,基辅合围战都是如此
南京战役日军充分发挥了重炮和机动优势12月13日,日本读卖新闻:特派记者浮岛于南京城头13日急电,今晨以来,构成南京攻防战最后一幕的大巷战和大歼灭战正在展开。城内各处火光冲天,奏起了远东有史以来凄惨无比的城池攻陷曲。在南京决战对国军是不利的,江浙已经基本沦陷。工业已经向西转移。意味着国军的所有后勤都至少需要从湖南,湖北通过长江运输过来。而这条长江是很容易被日本航空兵和军舰封锁的。如果在陆地也被三面合围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死地。而南京背靠的上海港口,日本的补给线则变的很方便,从本土来的轮船可以轻松卸货。在世界军事史上,在没有取得火力,尤其是炮兵重火力优势和机动力优势的前提下,就贸然进行战略决战是没有取胜的先例的。日军在南京使用了毒气炮弹战后日本老兵藤原审尔说“我目睹过堆积在一起的数千具中国正规军士兵的尸体。看到如此多的正规士兵阵亡的尸体,在我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死亡的样子很奇怪,首先看不到外伤.....他们可能是毒气熏死的”。 其实在天皇的军队和南京事件里已经有记载,11月30日,日军第10军向中支方面军和陆军总部呈送了关于攻克南京的意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对南京使用芥子气和燃烧弹了。而参战的日军里就的确有野战瓦斯部队和野战化学实验部队等专业化学人员。
南京之战,8万国军残兵与30万日军激战10天,战死达40%,受伤无数。作为一只军队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这是战斗不力吗?百万德军据守的柏林也不过只守了1个多星期。论战斗意志,二战欧洲战场那些被对手合围的部队也没有几个可以打到死亡40%还不投降和崩溃的。至于后面那场无序混乱的撤退,那应该由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和那部分提前逃跑的将领负责,而不应该苛责那些为首都保卫战曾付出自己生命的官兵。为何日军占领南京后要进行屠城。而德军占领巴黎,苏联占领柏林,美军占领东京,都没有爆发屠城。原因在于日军想利用屠杀威慑中国民众,用恐怖高压来瓦解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无论南京是战是和都难逃屠城厄运,只因它是首都。但是日军这一暴行,这却激发起了中国更坚强和持续的抗战决心。南京守军面对强敌虽然没有成功的保卫住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在直面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敌人的时候,已经用牺牲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
&&附表:南京保卫战将官阵亡名单(共计8人)&&&&& 萧山令: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1937年12月担任)。南京保卫战时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全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该日夜于仪凤门外又指挥宪警与追敌激战,渡江时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殉国。后追晋中将。&&&&& 杨膺谓:首都卫戍总司令部中将高级参谋,日视察南京郊外阵地时遭遇日军空袭阵亡。&&&&& 朱 赤:国军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在光华门攻击失败。逐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猛烈攻击262旅防守阵地。守军奋勇死战,阵地也逐渐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 易安华:国军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12月参加战斗。与88师262,264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日在光华门附近力战殉国。&&&&& 罗策群:国军第66军159师少将副师长。率部与日军在汤山激战。日夜,为掩护来自广东的83军,亲自率整师残部在紫金山冲锋的时候和全师两千将士殉国。&&&&& 姚中英:国军第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日,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为掩护其他友军。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身先士卒,殉国。&&&&& 司徒非:国军第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日汤山阻击战开始,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日,因弹尽身中数弹后与数千将士全部殉国。&&&&& 高致嵩:国军第88师264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与88师262旅死守雨花台,光华门重要阵地。12月12日下午,因弹尽与全旅大部官兵殉国。
南京保卫战的反思&&&&对于中国方面,南京保卫战是一次遭到惨重损失的、非常失败的战役,其教训是深刻的。首先南京保卫战在战略上完全没有必要,当时中国的大部份将领也反对死守南京。死守南京的计划是唐生智打出爱国主义旗号的“极左”路线的产物。保卫南京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赢战争,而仅仅是为了保卫和塑造“爱国者”的面子。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有人提出这样“极左”的爱国口号,没有人能够或愿意出来阻止,因为大家都怕承担卖国或汉歼的罪名。蒋介石之所以不肯不战而放弃南京也是害怕承担"卖国“的罪名。但以几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来塑造”爱国“的形像,实在太残酷了。&&&&然而令人震惊的还是中国官僚的腐败程度。唐生智在公共场合上信誓旦旦的宣布要与南京共存亡,并销毁一切船只,断绝了南京军民的所有退路。但暗地里却为他自己准备了逃跑用的船只,并在关键的时候带头逃跑。对于唐生智的撤退命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生智自己下的撤退命令;另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向唐生智发出“若不能坚持可以撤退”的命令。但不管怎么说,唐生智都付有无法逃避的责任。&&&&军队司令在下达撤退命令时,一定要说明向哪个方向撤退、以什么方式撤退、谁先退谁后退、谁来断后掩护,这是司令官的起码责任。绝不能说一声“撤退”,就扔下军队不管自己首先逃跑。如果唐生智能够少贪生怕死一些,指挥南京的军队有组织地撤退,绝不会死那么多人。抗日战争中,象唐生智这样口头上最英勇无畏,实际上最贪生怕死的腐败官僚,绝对不是少数。后来唐生智又投靠共产党,作了一个"花瓶"的政协委员,1967年被红卫兵迫害而死。&&&&当时南京城中大量的中国士兵扔掉武器、脱掉军装逃跑,被西方和日本人作为中国士兵贪生怕死、没有爱国心的笑谈。但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些中国士兵之所以这么做,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对出卖他们的腐败官僚的愤恨。守卫南京的中国士兵在唐生智逃跑以前并没有人脱掉军装逃跑,大家下了与南京共存亡、与指挥他们的司令官一起牺牲的决心。当他们得知要求他们战死到最后一个人的司令官带头逃跑时,其被欺骗的愤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扔掉武器、扔掉军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示他们不再为那些欺骗他们的腐败官僚去卖命的决心。还有一些军队得知唐生智带头逃跑后主动向日军投降,后来成为汪精卫政府的“伪军”。&&&&鸦片战争后的历次对外战争中,中国军队往往是望风而逃。其原因并不是中国士兵的贪生怕死,而是指挥他们的腐败军官们贪生怕死。在朝鲜战争中,由于指挥中国军队的不是怕死的腐败军官,所以中国军队也赢得了不怕死的声誉。中国近代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其根源还在于腐败的官僚。对于那些一切为了钱的贪官们,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够在战场上经得起生死的考验。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历史眼:战前只有20万人?南京可是世界最早百万
参与评论()人
村濑守保拍摄的下关江边的大批屠杀死难者
对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为何至今不肯认罪?为何公然敢在国际上混淆试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言论,就是声称&南京战前只有20万人&,&怎么可能有30万人被屠杀&。这个数字被广泛引用,知名度极高,因此对历史事实的损害也非常严重。
从直观角度看,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超过5亿的全国人口,1930年代的国家首都只有区区20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事情。何况南京本身拥有两千年历史,城市发展规模绝非一个新兴城市可以比拟。
据历史记载,南京甚至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还早于西安和开封。据记载,南北朝时代作为梁朝都城,建康(南京)&城中二十八万余户&。随着侯景之乱,建康一度衰落,但唐宋之际再度繁华起来。特别是朱元璋在建康建立明朝,命名为南京后,人口很快再次突破一百万,奠定了今日南京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历史上南京曾有多次衰落,但城市的发展基础非常扎实,只要政治经济条件达到,很快就能容纳百万人口。
清朝的太平天国之乱,导致南京人口大幅减少,直到1912年南京人口只有26.9万人。但此后,南京人口逐步回升,特别是国民政府1928年定都南京后,城市人口发生暴涨。1935年南京人口再次突破100万,达到37年战前的不完全统计,南京常住人口则有1016814。甚至,就连南京周边的江宁县都有433300的人口,句容县也有227300的人口,所谓&南京战前人口只有20万&纯属无耻捏造。
抗战爆发后,南京的7个城区、4个乡区均发生明显的人口迁移,大批人口逃离南京(从1937年8月到11月,城区人口迁出概率为48.9%,乡区为17.6%。)。尽管如此,由于贫困和交通困难,仍有半数以上的南京人口留在本地,据估计有54.7万人(其中城区大约38万)。甚至有日本情报人员在战役前都有报告称,南京仍有53万人口。
更需要指出的是,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下游的大批逃难人群(包括了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等诸多人口密集的城镇)在这里涌进涌出,数以万计的难民在围城时滞留城内,因此1937年12月的城内人口远远不止限于本地居民。
特别还有,坚守南京的中国军队也应该统计在内,这些部队包括第10军、第66军、第71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第83军和教导总队,以及宪兵三个团和要塞部队等,至少有14个师。
战斗中,仅有第78师第36师整建制撤离。其余部队中,只有第74军组织得力,成功撤离5000余人。第66军、第83军有三个师英勇从正面突围,有数千人成功突破日军防线。其余部队则几乎全部困死在城内和江边。
有文章声称,南京守军只有8万,被日军屠杀的只有3-4万,然而一些日军的&战报&却完全不支持这个观点。南京外围的幕府山,区区一个日军第65联队,就吹嘘俘虏中国军人&一万三千五百个&。这一地不过是南京保卫战的偏僻角落,被俘中国守军也不过是教导总队两个师的一部分。日军在南京战役中宣称&缴获枪支12万条&,可见被俘中国军人数量不下十万。而且,大屠杀的首要对象,正是这些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日本右翼和一些历史翻案者,无视日军自己的战报,有意无意均漏掉对中国军人的屠杀事实。
可见,南京发生大屠杀的前夕,城内外的中国人数量至少在70万上下(54万居民、数万难民、15万军队)。而屠杀发生后的南京,人口恰恰只有20万。大屠杀遇难者的真正数字,昭然若揭。(西陆历史眼 陶慕剑)
<a href="#" id="go_top" onclick="_hmt.push(['_trackEvent', 'ZXZDY', 'click', '向上'])"南京之战(清朝和南明的作战)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清朝和南明的作战
(清朝和南明的作战)
南京之战又称郑成功北伐金陵,是指从十四年(1657年)四月到1659年(顺治十六年)六月,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的联合西南地区的和东部的一起北伐抗清的军事行动。
南京之战背景
1658年(顺治十五年),清军三路进兵西南,等战败,永历朝廷形势危急。郑成功见清方主力集中于西南,认为这是扩大以自己为首的东南抗清基地的大好时机,决定率领主力乘船北上,展开长江战役。五月,中提督甘辉统领前军乘船进至沙埕;二十七日在桐山(今福建省福鼎县,与浙江省接境)一带征粮。郑成功亲自带领的主力也到达距沙埕三十里的岑屿。六月初十日起,张煌言、甘辉、马信等集中兵力进攻温州府属的瑞安县城。清政府除集中浙江驻守军加强防御外,还从河南、江西、山西、山东抽调兵马增援。郑军在温州地区征集粮饷后,即移舟北上,准备入长江,攻取南京。八月初九日,郑成功统领大批兵马乘船由浙江舟山进抵羊山(今大洋山,属崎岖群岛)。这里是“海道必由之路”,“南至定海,北至吴淞,皆一潮可到,盖江、浙之交界也”。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陡然之间乌云滚天,狂风骤起,大雨如注,波涛汹涌,郑军舟船对面亦不相见,互相撞击和为大浪颠覆,翻沉损坏的很多。郑成功的六位妃嫔,第二、第三、第五个儿子都被淹死,兵将、船艘、器械损失巨大。
郑成功遭到这一意外打击,说:“今船只兵器损失,长江难进矣。须溜回舟山收拾,再作区处。”八月十四日,他督师回到舟山进行整顿。由于该岛一片荒芜,大军难以久留,九月初,郑军船只分三帮经舟山群岛与镇海县之间的海峡南下。这次动员的兵力据清方档案记载至少有船舶一千余艘,陈应泰揭帖中竟说有“五千余艘”,留守金、厦一带的兵力自然比较单薄。“重兵劲卒尽数而出,所余留守老巢者虽有三镇、五镇之众,不过老弱病养并在其中。”清福建提督马得功乘机出兵于六月初四日攻占了泉州附近的郑军基地白沙(即归隐地)。
郑军中一些清方投降过来的北方兵将不习惯海上军旅生活,被羊山飓风吓坏了,纷纷逃走。郑成功一面整顿队伍,制造器械,修补船舰,筹集粮饷,准备明年再举;一面在南返途中攻克台州、海门卫、黄岩县、磐石卫、乐清县等浙江沿海要地。大致来说,在第一次北征受挫到次年五月入吴淞口进攻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郑军主力一直驻于浙江沿海一带,郑成功本人也往来于磐石卫、沙关(今浙江、福建交界处之沙埕)二地。
到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二月二十日,郑成功由沙关来到磐石卫,下令各提督、统领、总镇“速办船只,催完饷务,限三月内齐到磐石卫听令”,着手部署北伐。
南京之战过程
南京之战郑军北伐
1659年(顺治十六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亲统大军北上。二十八日到达浙江定海,经过两天激战,全歼镇守该地的清军,夺取了定海炮城,焚毁清水师船只一百余艘。这样,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制造了进攻浙江宁波府的假象,吸引江苏、浙江清军来援。
五月十九,郑军抵达吴淞口,郑成功派人秘密联络守卫此地的清朝苏松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马逢知。马逢知按兵不动,实际上是心怀观望,要看郑成功是否能攻下南京才决定公开表态。
六月初一日,郑军进至江阴,清朝文武官员凭城扼守。郑成功接受诸将建议,以县小不攻,率师西上。十六日进攻瓜州,阵斩清游击左云龙,破敌满汉兵马数千,截断清方用铁链、船只连结而成的锁江防线“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又称木城)三座,夺得谭家洲大炮数十门,使清方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郑军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抚朱衣助投降,郑成功命援剿后镇刘猷镇守该城。
接着,郑军于六月二十二日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派来的援兵,清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献城投降。郑成功命右武卫周全斌、后冲镇黄昭入城防守,降将高谦以熟悉地利留之协守,其部下兵马调随主力进攻南京。又派工官冯澄世为常镇道,戴可进仍署知府事。六月二十六日,带领的一支为数不多的舟舰已进抵南京城下。
南京之战清军死守
1659年(顺治十六年)七月初七,郑军主力才乘船到达江宁城北的观音门外。观音门坐落于燕子矶附近,是明代南京外郭18座城门之一,距离江宁主城尚有一段距离。初九,郑军船只进泊江宁城西北角的仪凤门外江边。初十,郑军大队人马上岸,在仪凤门外扎营。很快,郑军相继在江宁内外城郭的观音、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神策、太平等门外扎营,共立83座营寨。在各处营寨都安设大炮,并准备了云梯、藤牌、竹筐、铁锹、凿子等攻城器械。郑军于七月初十扎营于仪凤门外,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并没有对江宁城发动进攻。
七月初八,冷静下来的派出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官名)赖塔等人率八旗军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宁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但对江宁城中的清军来说,这些人马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两地的清军。
在郑成功兵临城下的10多天,江宁城里空气紧张。八旗指挥官喀喀木担心城中的百姓为郑成功充当内应,想要大开杀戒,以绝后患。经两江总督郎廷佐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当时江宁城中家家户户紧闭门窗,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肃杀死寂。城中粮价飞涨,百姓们又不敢出门买米,甚至有人因此饿死在家中。
江宁清军一边望眼欲穿地期盼各地援兵迅速赶到,一边加强城防建设。首先,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城外靠近城墙的房屋烧毁,扫清视野和射界,并把近城1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城中。其次,郎廷佐等人贴出告示,安定民心,同时强令商家出售粮食,稳定百姓情绪。允许百姓进出水西门和旱西门两座城门,购买粮食、柴草,运入城中。第三,派兵严密查访,杜绝内应,并严惩乘机盗抢作乱之徒。第四,加紧储备粮草,置办武器,搜集整修船只。此外,增修船桨、绳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为将来的水陆反攻做准备。
南京之战清军回援
1659年(顺治十六年)七月中旬,清军援师陆续赶到南京。苏州水师总兵于六月二十八日率四千兵卒由崇明出发,在苏州与巡抚蒋国柱的抚标兵会合,七月十四日进至丹阳,傍晚时分连续接到总督郎廷佐四次调兵入援南京的羽书。化凤知道南京危急,连夜进兵,十五日上午到达句容县,这里是已经向郑成功纳款投降的地方,当天深夜即到达南京城下,郎廷佐等非常高兴,开正阳门让梁军入城。
郑军云集南京城下后又满足于附近州县的纳降,并没有派出部队切断清军入援之路。在“围城”的十二天里,不仅梁化凤部长驱直入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驻防清军也相继赶到,“至七月十五日苏松水师总兵官梁化凤亲统马步官兵三千余名至江宁,又抚臣蒋国柱调发苏松提督标下游击徐登第领马步兵三百名、金山营参将张国俊领马步兵一千名、水师右营守备王大成领马步兵一百五十名、驻防杭州协领牙他里等领官兵五百名俱抵江宁”;
浙闽总督赵国祚和驻防杭州昂邦章京柯魁派镶黄旗固山大雅大里、甲喇章京佟浩年带领驻防杭州披甲满洲兵五百名,浙江巡抚佟国器派抚标游击刘承荫领精兵五百名也“星驰赴援”
;分驻南京上、下游的清军也源源到达。当郑成功沉浸于守城清军即将投降的梦幻之中时,清方却在不断调集援兵,力量的对比逐渐发生变化。
南京之战战局逆转
1659年(顺治十六年)七月下旬,清方守备南京的兵力已经大大加强,而郑成功顿兵坚城之下不攻不战,士气难免低落。就在清军反攻前几天,郑成功命户官杨英巡视部队,竟发现前锋镇余新部下的士卒离开汛地到江边捕鱼。郑成功得报后很耽心余新轻敌“偾事”,说:“取鱼者伙兵则可,或战兵则事去矣。”二十二日晚上,南京城里的满、汉官员认为时机已到,派汉族绿营兵打头阵,由梁化凤率领部下骑兵五百余名出仪凤门、管效忠领兵出钟阜门于次日黎明时分突然对郑军营垒发起冲击。驻守在这里的余新等部盔甲器械都来不及披挂周全就仓促上阵,很快被清军击败,余新被俘。
清军初战告捷,收兵在城外扎营。
  当天晚上,郑成功依据形势的变化,重新部署军队,以观音山至观音门一带为集结地点,准备同清军决战。派左先锋镇杨祖统率援剿右镇姚国泰、后劲镇杨正、前冲镇蓝衍屯扎大山上,作犄角应援;中提督甘辉、五军张英伏于山内;左武卫林胜、右虎卫陈魁列阵于山下迎敌;他自己督右虎卫陈鹏、右冲镇万禄在观音门往来策应;后提督万礼、宣毅左镇万义等堵御大桥头大路;右提督马信、宣毅后镇吴豪、正兵镇韩英由水路抄蹑其后;左冲镇黄安专门负责水师,防止清军由水上来犯。郑成功的这一临战部署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清军已出城扎营,次日即大举进攻,郑军连夜移营,将士必然感到疲劳,也不可能熟悉地形,做好迎战准备。
南京城中的清方大员在梁化凤、管效忠出战得胜后,决定在第二天全力出击。具体部署是:昂邦章京喀喀木、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总兵梁化凤等率领主力由陆路出战;提督管效忠等领军由水路配合;总督郎廷佐等在城留守。二十四日晨,清军从观音山后分路直攻杨祖部军,郑军四镇虽顽强抵抗,终因兵力不敌,几乎全线崩溃,前冲镇蓝衍阵亡,杨祖、杨正、姚国泰领残兵逃窜,山头遂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派右虎卫陈鹏、右冲镇万禄登山援救,但为时已晚。清军乘胜由山上以压顶之势向明军猛扑,一举包围了驻守山谷内的中提督甘辉、五军张英部,二将领兵死战不得脱,甘辉被俘,张英阵亡。列营于山下的林胜、陈魁两镇也全军覆没。后提督万礼等在大桥头遭到清兵首尾夹攻,兵败,万礼被俘,万义泅水逃出。郑成功见陆师已经全线崩溃,命令参军户官潘庚钟站在表示统帅驻处的黄盖下面,自己率领亲随卫士赶往江边调水师。但是败局已定,有限的水师既要保护随军眷属,又要为撤退留下后路,没有力量扭转形势了。清军乘战胜之威进攻郑成功的指挥所,潘庚钟挥众力战直至阵亡。至此,攻取南京的战役完全失败,郑成功只有收集残兵,另图他策。
南京之战后续
郑成功军在江宁城下战败后元气大伤,船队向东退去。不久前占领的瓜洲、仪征、镇江等地也先后弃守。江宁清军起初在后方紧紧追赶,但因缺乏战船,鞭长莫及。七月廿八,在收复镇江之后就撤回了江宁。
1659年(顺治十六年)八月初八,当郑军撤到崇明岛附近时,郑成功决定先夺取崇明县城作为根据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江宁。但崇明之战中,郑军士气不高,不善攻城的弱点再次暴露。初九,郑军乘坐2000余艘船只抵达崇明,分20路登岸。当时守城的清军只有绿营军3000人,他们施放火炮、弓箭,给郑军重大杀伤,还主动出击,缴获了郑军的多门。郑成功只好率船队离开崇明,从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厦门。
兵败江宁,让郑成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陆战之短,此后也不再把大陆视作进军的主要方向,为寻找更巩固的抗清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与金门、厦门隔海相望的台湾。
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大军东渡台湾,并在次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台湾。
南京之战评价
南京之战,郑成功军的前锋镇、左先锋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宣毅左镇、左武卫、左虎卫等陆军部队先后被重创或歼灭,其他部队也有多少不等的伤亡。以每个镇的人数为2500计算,郑军的损失至少在2万人以上。同时,还失去了提督、镇将等高级将领多人。可以说,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张煌言总结此战失败的原因说:“延平大军围石头城者已半月,初不闻发一炮姑射城中,而镇守润州将帅亦未曾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阳实南畿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苏、松援兵得长驱集石城。余闻之,即上书延平,大略谓顿兵坚城,师老易生他变,亟宜分遣诸将尽取畿辅诸城,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击歼之,否则不过自守虏耳。俟四面克复方以全力注之,彼直槛羊阱兽也。无何,石头师挫,缘士卒释兵而嬉,樵苏四出,营垒为空,敌谍知,用轻骑袭破前屯。延平仓猝移帐,质明军灶未就,敌倾城出战,兵无斗志,竟大败。”这段话对郑成功的骄傲轻敌,部署不当,作了总结。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顺治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候代浙江巡抚陈应泰揭帖中报告据被俘郑军供称:“前被飓风,国姓淹死亲子三个,内一个六岁,一个五岁,一个一岁;又淹死老婆三个。”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四三○页。杨英《先王实录》写作“六位妃嫔”,按明制延平王正妻可称妃,时成功妻董氏不在军中,杨英称其妾为“妃嫔”,显为僭越。
杨英《先王实录》
杨英《先王实录》记:“十九日,移泊吴淞港口,差监纪刘登密书通报伪提督马进宝,合兵进讨。以前有反正之意,至是未决,欲进围京都时举行,故密遣通之。未报。”按,《清世祖实录》卷一三九记审讯时马逢知招认:“将海逆差来伪将刘澄不即诛戮,仍行放回。”“阴附逆贼是真。”又记:“江南巡按马腾升与逢知结为兄弟,同谋隐徇。”同书卷一四三又记:“海逆郑成功曾遣伪副将刘澄说令逢知改服衣冠,领兵往降。逢知声言欲杀刘澄,而实未杀,反馈刘澄银两,又差人以扇遗成功,又将申报成功投诚本先示成功……。”
佟国器《三抚捷功奏疏》,顺治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为恭报投诚伪帅仰祈部从优叙用以彰鼓励事”题本。按,马龙原为鲁监国下张名振部将,张名振死时嘱咐所部兵将由张煌言领导,马龙部被改编为郑成功藩前军的情况不详,但杨英《先王实录》纪,郑成功部署入江战役时令五军张英督首程大船,“拨就都督罗蕴章、马隆船引港”(见该书排印本第一九○页)。马隆当即马龙之误写,罗蕴章也是张名振旧部,郑成功凭借兵力优势,改编原鲁监国军队,任命嫡系将领接管,罗蕴章、马龙等仅充向导领港之偏裨。
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清两江总督郎廷佐题本、驻江宁府昂邦章京喀喀木奏本、梅勒章京噶褚哈、玛尔赛、吴孝力等奏折,均见《满文兵科史书》,引自安双文《清郑南京战役的若干问题》,此文收入1989年版《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一五—一三一页。按,张煌言《北征录》记,攻克瓜州后郑成功本拟直攻南京,煌言建议应先取镇江。成功采纳了他的建议亲领主力攻镇江,让煌言率舟师先往南京。煌言军抵南京观音门下“乃六月廿有八日也”。
.凤凰网&#91;引用日期&#93;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二四二页,“江南总督题海寇异变税课委无可征残本”。
佟国器《三抚捷功奏疏》,书首识语。
《明季南略》卷十六《郎廷佐大败郑成功》记余新之败是因为有奸细输情于清方,说“廿三日为成功生日,诸将卸甲饮酒,乘其不备,可破也”。清兵如计而行,遂获大胜。成功生日为七月十三日,与此不合。郑军懈怠是失利的原因。
南京城下双方交战的开始诸书记载不完全一致。《先王实录》云:“二十二日午,虏就仪凤门抬炮,与前锋镇对击。我炮架并堵塞路口,俱被击碎,官后无站足。虏齐拥大队冲来,或由厝项爬下,前锋镇余新、左营董廷并各大小将领官兵全军战没,中冲镇副将萧拱柱亦战阵亡,萧拱宸浮水而逃。时藩见前锋营炮响,必是虏警,催左提督迅援不及,虏破前锋镇营,随蜂拥出城住扎。”按,二十二日及二十三日两天的战斗在清方档案中均作二十三、二十四日。
.国学导航&#91;引用日期&#93;
.凤凰网&#91;引用日期&#93;
.凤凰网&#91;引用日期&#93;
张煌言《北征录》,这里的引文据查继佐《鲁春秋》附录本,文字与《张苍水集》所载稍有不同。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北站电影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