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 土炮 第几集里有没有提到汤山炮校

扫二维码浏览器手机版
打开微信,扫一扫我吧
当前位置: >
炉石传说铜须地雷战卡组推荐 一炮双响
地雷战,我们要说的不是抗战的战术,而是炉石传说里一套黑科技套路。所谓的地雷战就是利用战士的职业橙卡钢铁战蝎,来达到给敌人塞炸弹的目的。上周新卡布莱恩铜须的加入,又给地雷战带来新的套路。一起来看看这套铜须地雷战卡组吧。前言:大家好,我是最后的毁灭者,是一个常年游走在天梯之外致力于研究卡组的玩家。随着探险家协会副本的不断开启,很多卡片成为了如今天梯卡组的核心,尤其是宇宙套牌。第二周出来的布莱恩·铜须也是不少人看好的一张牌。但是纵观瑞文戴尔男爵的下场,铜须大概也就只能火一段时间吧。不过铜须对于娱乐卡组来说是非常好的素材之一。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套双响战的卡组。铜须地雷战卡组卡组分析与某鱼的主播狗贼的铜须地雷战不同,这套双响地雷战偏向于疲劳战。依靠强大的苟活能力,铜须+地雷战蝎的comb是很强大的存在,足以在后期给对手压力。当然必要时候铜须+盾甲侍女这样的comb也是很好的保命手法,毕竟10点护甲。原本最早的卡组里是携带了熊猫和雷诺杰克逊这两张牌的,但是通过多次试验发现,雷诺这张卡与疲劳战的相性并不高,后文会对这张牌进行解释,熊猫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卡位还是有些紧张。对战思路1、疲劳战的打法,相信大家都知道,起手必留小斧头和328的死亡领主。2、虽然有两张乱斗,但在场面劣势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收益最大化的时候使用。3、吼爹并不是单纯的斩杀手段,必要时是重要的解场卡。4、不要单纯纠结铜须+地雷战蝎的comb,必要时,铜须+盾甲侍女是很好的保命手段。5、永远记得自己是慢速的战士,不要妄图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手。6、除非情况特殊,不要随意卖掉铜须或地雷战蝎。7、这套卡组缺少过牌,但是要记得,我们是疲劳卡组,合理利用手中的每一张卡片,胜利一定会眷顾选择忍耐和等待的人。卡牌替换1、痛苦寺僧就像文章最前面说的那样,这套卡组是偏向疲劳战的卡组,因此苦痛侍僧没有添加的必要。不过如果此套卡组经过修改后,变成偏豪战或防战的卡组是可以携带的。2、凶暴猿猴这张牌是探险家协会副本中我最喜欢的卡牌之一,本来这套卡组最开始的版本是用这两张猴子取代死亡领主的,但是发现死亡领主消失之后,第一是失去了让对手早进入疲劳的意义,另外身材方面,死亡领主确实非常好用。3、雷诺·杰克逊这张牌是探险家副本里最受欢迎的卡,以这张牌为核心的卡组不计其数,原本卡组的初期是带雷诺的,结果发现,手顺的时候这张牌基本没有出场的机会,因为战士有强大的护甲作支撑。在场面失控的时候,一张杰克逊拯救不了这套战士,因为太缺少过牌一回合看一张的话,场面依然控制不住。 4、寒光智者铜须配合寒光智者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卡位过于紧张,因此抛弃了寒光智者。 5、血吼血吼对于疲劳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张卡,无奈我只有一张,因此卡组里只加了一张,建议添加两张。6、年轻的酒仙这张牌其实是很建议加入一张到牌组的,在卡组初期可以使用熊猫+地雷战蝎,将战蝎回收,后期再靠铜须+战蝎打出三发地雷,或者回收受伤的随从。无奈卡位过于紧张。结语正如开篇说的那样,铜须是很好的娱乐卡组素材,随着探险家协会副本的逐渐展开,最后两个副本获得的卡片一定也会在未来的天梯中大放异彩。最后希望大家玩的开心,我是最后的毁灭者,我们下次再见。 &
【责任编辑:末日的魔术师】
相关推荐标签:[转载]南京东郊汤山炮校
南京东郊汤山有一座军事学府,俗称汤山炮校。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民国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办公大楼和两座大门,以及靶场内的四座观测塔。该建筑群可以说是中国军事教育史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枚特殊“印章”。
  一.写就一段凝固的历史音符
  “汤山炮校”校址具有70多年的历史,校园内的民国建筑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音符。
  1931年,国民党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兵种学校——“陆军炮兵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在以温泉著称的汤山镇之内,“汤山炮校”的名称由此而来。
  1931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决定创办“陆军炮兵学校”,筹建工作先后在南京南门大街璇子巷7号、三牌楼校门口营房、丁家桥33标营房展开,12月1日炮校正式宣告成立。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炮校在汤山修建校舍和炮兵射击场。经过工程设计制图和招标,分别由天津建隆营造厂和上海利源公司营造厂和姚记营造厂。1934年大部工程竣工,炮校开始陆续迁入办学。
  校园内小山坡上有主体建筑办公大楼,包括主楼和南大楼、北大楼,互相间有走廊连接,从空中照片上南北方向看就是个“王”字,共有149间房。而主楼中间围着小礼堂,小礼堂南北各有一个天井,空中看去就像一个“日”字。头几回进入这座建筑群,就会像到了迷宫一样,不留意会找不到方向和出入口。办公大楼建筑风格为希腊多立克式,门前有六根大立柱,楼顶有大钟楼,四周几公里外都能听到这里的钟声。1937年,“汤山炮校”沦陷时,办公大楼曾被日本鬼子烧毁,是两年后又修复的。从留存的历史照片上看,大钟楼最初建筑样式尖顶形,1937年又变成方形,被日本鬼子烧毁了,以后再未恢复。其中具体细节,远近村庄的老年人都不得而知,这成了一个历史的谜。
  另外,一直流传着办公楼下有地道暗洞,未经科学探测,是真是假也不得而知。办公楼前原有用一棵树木做成的旗杆,高达16.6米,在风吹雨打日晒中矗立了60多年,曾经挂过旧“汤山炮校”的青天白日旗,也曾挂过新“汤山炮校”的五星红旗。1996年发现旗杆严重裂缝,才换成了今天的金属旗杆。
  学校两座大门形状相同,为三开间式,高9米,宽13.4米,到21世纪的今天也不算落后。从宁杭公路看到校园两座大门,再向里面了望坡上的办公大楼,“风水”不错,很有气势,也让人们对校园的历史沿革留有许多的神秘。
  1949年,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9日,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进驻“汤山炮校”旧址。特科学校是日在山东省沂水县,由“抗大”四分校和九分校逐步整合建立的“华东军政大学”的炮兵大队为基础组建的,她的根在“抗大”。1950年这里改名为“第三炮兵学校”一直办学至今。学校1986年更名为“南京炮兵学院”。
  二.印成一张特殊的“名片”
  中国近代与现代的社会发展史、军事教育史仿佛将“汤山炮校”的民国建筑印成了一张特殊的“名片”。
  特殊点之一:新旧中国持续办军校的唯一校址。
  翻遍中国军校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境内,新旧中国都办过军校的地点仅有三处,其中,南京汤山是持续办学时间最长知名度较高且为办同兵种院校的唯一一个地方,这里的建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侧面的特殊见证和文物。
  外军院校与我国的地方院校都比较重视历史的传承,不少院校的校址稳定形较强。
  我们先把视线伸向国外,看看部分外军在19世纪以前建校并延续至今还在办学的情况。俄军有1701年建校的圣彼得堡海军专科学院到1832年建校的总参军事学院等9所(前苏联范围内,从十月革命胜利前一直办学至今的军校还更多,如乌克兰1898年建校的苏梅炮兵学院等);美军有1802年建立的西点军校等4所;英军有1741年建校的桑德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等2所;法军有1803年建校的圣西尔陆军军官学校等2所。如果再统计20世纪的情况,数量还会更多。
  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地方院校,许多著名大学都有在一个地址上长久办学的历史。如北京大学建校于1898年,南京大学建校于1902年。除高等院校之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学的校史也都在七、八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如此比较看来,保护好“汤山炮校”的民国建筑并一直持续办学,也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了。
  特殊点之二:海峡两岸的“汤山炮校”——世界军校发展史的一个特例。
  人们都知道北京有“清华大学”,台北也有“清华大学”;南京有孙中山纪念馆,台北则有“国父纪念馆”,但鲜为人知的是,南京有“汤山炮校”,台南也有“汤山炮校”。这不仅在我国独一无二,在世界军校发展史中也算是一个特例。南京──台南,抹不掉的“汤山情结”成为联系海峡两岸的又一情感纽带。国民党政权去台以后,于1952年在台南市恢复了“陆军炮兵学校”,1985年更名为“陆军炮兵飞弹学校”。台南“汤山炮校”在公开资料中,除了一再将后来的台南校区称为“汤山营区”之外,其中校史部分“饮水思源”栏目的背景也用了原南京“汤山炮校”的大门(即现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大门)的照片。可见,在台南炮校以及海峡对岸炮兵同行的心目中,始终有一种抹不掉的“汤山情结”,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学校的根在南京,在汤山。
  GCD“汤山炮校”培养了近5万名学员,其中有许多同志成了战斗英雄、功臣模范,如王工一、金近和黄忠民等。还有我军射击理论权威吴大梁;全国优秀教师、中共十四大代表、全军初级指挥院校第一位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教授;被誉为“军中保尔”的全军优秀教员张战平等。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还先后走出了熊志生、卢伟如、隋绳武等70多位将军和军级以上领导干部。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出自国民党“汤山炮校”的知名人士中,曾担任过国民党副主席的1人、“行政院长”1人,“国防部”正副部长和常务次长、次长共6人,正副参谋总长7人,总统府参军长1人,“陆军总司令”5人,“联勤司令部司令”2人,宪兵司令2人,东南行政公署长官兼台湾省主席1人。可见“汤山炮校”在台湾影响之大,地位不一般。
  特殊点之三:最早的开放单位,一直在向外国人展示。
  南京炮兵学院早在1951年就开始接待外国代表团访问,是1957年中央军委最早正式批准的对外开放的军事单位,已接待过60多个国家100余批外宾参观访问,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和军兵种司令等。此外,还为许多国家培养过留学生,有的留学生后来还成为所在国的高层军官。外宾合影往往以办公大楼为背景,所以“汤山炮校”的民国建筑早已为世人所知了。
  特殊点之四:虽说是军事单位,却早已向国人“广而告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拍摄过《渡江侦察记》和《侦察兵》两部联系“汤山炮校”故事的电影,后来又有《钟山风雨》、《宋氏三姐妹》、《虎踞钟山》、《追日》等许多部影视剧在“汤山炮校”校园内拍摄,这里的民国建筑的个性化形象早已录入镜头向亿万观众“亮相”。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校园内“双拥活动”、“军民共建”,发扬优良传统,军民交流频繁,成千成万的人观光过这些民国建筑的历史风貌。今天,如果再有艺术家以“汤山炮校”为题材创作摄制影视剧,相信也会有较好的收视率。
  “汤山炮校”这张“名片”能宣示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爱护这张“名片”,就要认真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挖掘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好这里的人文教育资源。
  三.记载无数特殊的故事   70余年的风云沧桑,“汤山炮校”的民国建筑记载了无数特殊的故事。
  蒋介石曾于1935年春至1947年夏兼任“汤山炮校”的校长,学员毕业时,蒋介石亲自到校训话并检阅官兵,还要在办公主楼东南角的会客厅接见个别优等生,单独谈话,以示关怀器重。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训练总监部长唐生智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人,也曾到炮校巡察并讲过话。
  国民党“汤山炮校”培养输出的人员中,由于政治立场与所走道路的不同,分化为几种类型。有一些是反动到底的,如该校的第二任教育长项致庄,抗日战争时期投降汪伪政权,担任过“军委会”参谋次长、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省长,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大汉奸,1946年被处决。有一些人则成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甚至是“党政军”的核心人物,如郝柏村、郑为元、彭孟缉、张国英、马安澜等。
  在国民党“汤山炮校”早期的官兵里面,多数人曾奔赴当年抗日前线,有的牺牲在战场上,为捍卫民族利益献出了生命。曾任“汤山炮校”教育长、校长的邹作华上将,1937年率部分官兵开赴上海,参加了“8?13”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军委会”的炮兵总指挥。
  “汤山炮校”还有一些人士,由于受GCD的影响而较早地接受了进步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人民革命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代表就是曾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顾问、全国政协常委的陈锐霆将军,他是国民党“汤山炮校”第二期的毕业学员,却又是GCD“汤山炮校”的第一任校长。他1935年考入“汤山炮校”,毕业后回到国民党部队任炮兵连长,1937年秘密加入GCD,在抗日战争中升任营长、团长。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向新四军大举进攻,他率领一个团英勇起义,身负几处重伤,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电报嘉勉和慰问,成为传奇式的英雄。陈锐霆将军今年已101岁高龄,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爱戴。
  江苏黄埔同学会原任会长段仲宇和现任会长胡念恭这两位建国前的地下GCD员都与新旧“汤山炮校”有着不解之缘。段仲宇黄埔九期炮科毕业,曾在中国远征军赴印度参加抗日,后来调到“委员长侍从室”任上校高参,他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以及之后调入“国防部”,都分管过军事院校的工作,“汤山炮校”重大事项自然在他管辖范围之内。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新“汤山炮校”的训练部副部长。胡念恭黄埔十七期毕业,也是旧“汤山炮校”高级班的毕业学员和教官,曾在中国军队赴缅甸参加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曾当过新“汤山炮校”的射击教员、教研室主任。他曾三次到台湾探亲访友。
  在这座以民国建筑物为主要标志的校园里,曾先后留下过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军委首长的身影。1950年这里更名为炮兵学校时,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风尘仆仆,亲临学校授旗和阅兵,阅兵总指挥是段仲宇。刘伯承、张震、迟浩田、许世友、陈锡联、张爱萍、郭伯雄、曹刚川等首长都曾到这里视察过工作,做过许多重要指示。
  在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南京的年月里,校园见证过血腥,见证过仇恨。日,侵华日军在“汤山炮校”的松树山屠杀过一百位同胞,侵华日军士兵上羽武一郎当年在日记中写到:“向这些人齐射后,顿时出现了一片血海,有的人还挖出肝来,拎在手里。”这一事件是侵华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预演和序幕。“汤山炮校”的土地上留下过中华民族的斑斑血泪和深仇大恨。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三批日本人要求到校园内“旧地重游”,未经上级批准外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军事管理区的,我们将他们拒之大门之外。其中第三批是在1992年秋天,带队的中方同志与学院军务部门的杨光参谋联系后,要求一定和院长通个电话,联线后他对我讲:“日本人已经看到当年住过的房子了,他们恳切希望能进去看一眼”,我就答应让他们进入大门后,在操场边看看了事。后来我想,如果有东史郎先生一样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维护正义的人士在行列之中,当然可以报经上级批准欢迎他们来参观访问。
  也有一位日本人曾于年两次到“汤山炮校”“回娘家”,他叫日向胜,在参加侵华战争中于1943年被我新四军俘虏,经教育后参加了“反战同盟”在新四军和解放军里一直当到炮兵营长,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汤山炮校”当教务科副科长,后来调入北京和上海工作,1958年回到日本。日的《扬子晚报》曾以“从对手到战友”为标题报道过这位日本老人与中国老将军的传奇故事。
  四.寄托无限的历史情结   民国建筑与人物事件,过去、现在与未来,物以人添彩,人见物生情。
  2005年春天,中国国民党当时的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在海峡两岸及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连战在到北京大学演讲参观时,校长将他母亲赵兰坤女士20世纪3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的照片和学籍资料赠送给他,并陪同参观了当年他母亲上课的教室和住过的宿舍。连战访问西安时,他读过书的后宰门小学的小学友朗诵到:“连爷爷,您回来了,欢迎欢迎,您终于回来了。”连战夫妇激动不已,感动至极。谁都能明白经过较长的历史变迁的学校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老学校某些方面的作用是其它能量、信息形式无法替代的。
  近些年来,国民党“汤山炮校”培养输出的人员中,有的不止一次回大陆探亲访问;有的子女辞掉高官,成为大陆台商,往来于海峡两岸或奔赴于海外侨胞当中;有的在大陆设立专项“助学基金”,出巨资用于大陆故乡经济文化建设及慈善事业,造福家乡人民;有的积极发扬黄埔爱国革命的传统精神,为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及反“台独”而奔走呼号。
  有的台胞也曾到南京“汤山炮校”参观访问过,他们纷纷在校园内民国建筑前合影留念,万分激动地倾诉着“汤山情——故乡情——同学情——海峡情”,共同发出无限的感慨:我们多么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的统一啊!时光流逝,物在情在,如今的南京“汤山炮校”,楼中楼,园中园,更美更绿更亮,民国建筑与现代建筑相映生辉,和谐成趣,的确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往来的纽带和桥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雷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