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城市超市卖场设计比卖场甚至便利店都贵

(77)(166)(47)(3)(8)大卖场老去便利店受宠 商超转型“小”里求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地冒出许多“小而美”的便利店。这些家门口的小店,商品精致多样,还24小时营业。当你凌晨饿醒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只要溜达到这些温暖的小店,就能吃上冒着热气的关东煮或者茶叶蛋。
当网购大潮席卷而来,很多年轻消费者发现,去大卖场购物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去便利店的次数却有增无减。购物习惯悄然变化的背后,是走过20年黄金时代的大卖场业态逐渐褪色,小而美的便利店成为活跃的下一代。
大卖场日渐式微
放眼整个北京城,望京应该是大卖场竞争最激烈的区域。沃尔玛、物美、家乐福、乐天玛特、欧尚等著名超市几乎全方位覆盖,若要算上去年停业的华堂商场和卜蜂莲花,赫赫有名的零售商在望京基本聚齐了。
位于望京麒麟社的物美大卖场是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2013年春天开业。相比其他兄弟门店,环境更舒适,商品更丰富,经常被首次进去购物的顾客评价为“不像物美”。尽管如此,它的生意却算不上红火。住在附近慧谷阳光小区的王阿姨,几乎每周都有两三天吃完早饭后到物美去买菜。“新鲜,价格也不贵。”王阿姨说,她和小区里几个老姐妹比较过,周围几个大超市都有早市特价菜,价钱比菜市场还便宜。可她始终搞不懂,为什么只有特价菜区域热热闹闹,在其他货架前就很难看到顾客了。
就在几天前,在香港上市的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物美商业将实现私有化,从香港正式退市。对于退市的理由,物美方面表示,集团的盈利状况一直受到日益上涨的人工及租金成本,以及源自线上及线下运营商竞争的不利影响。2015年上半年,尽管物美营业额上升约11.4%,但利润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约19.5%。
物美并不是个案。大卖场的洗牌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了,2014年则被称为是转折点。联商网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至日,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至少关闭120家,超市卖场业态是重灾区,共计关闭95家,其中包括华堂商场右安门店。在此前的一年里,华堂已经关闭了望京店、西直门店、北苑店三家店。
没有关店的并不代表活得很好。就在几天前,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股价创下2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起因是沃尔玛在当天召开的投资者大会上预计,2017财年的利润可能环比下滑6%至12%。而在中国,9家沃尔玛分公司以1元的价格被华润抛售,其中8家合资公司去年亏损。它的老对手日子也不好过,家乐福最近公布的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大幅下滑11.2%。
“小而美”正在上位
昨天中午十二点一刻,麒麟社物美大卖场只开了三条收银线,每条线都只有一两个顾客在等待结账。
位于同一栋建筑里的711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家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小店收银台前排着一条十来个人的队伍,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已经选好的商品,有的是包子和酸奶,有的是关东煮和饭团,还有的是盒装麻辣香菇拌面和饮料。不同于物美卖场中老年顾客为主的景象,小小便利店90%以上的顾客都是年轻的上班族。
在对面SOHO上班的张静是这家711的常客,一杯热咖啡或者豆浆,配上饭团或三明治就是她的早餐。“上班时顺路就买了。”张静告诉记者,除了午餐时段,早饭时间也是客流高峰期,她经常遇到店里挤满人的情况。“虽然东西不如大卖场多,但都是年轻人喜欢的,货架一目了然,三分钟就能选好,”张静说,现在去大卖场购物的次数越来越少,“光停车就得半天,太不方便。”
目前她的购物习惯是这样的:需要大量囤货或者不方便搬运的从电商网站购买,一来价格优惠,二来可以直接送货上门,比如卫生纸、米面粮油等;日常随时需要的一些东西就下班时拐个弯儿从便利店买了。
“大卖场高速扩张的势头已不再,高增长、低成本时代一去不复返,渠道下沉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这就意味着粗放式的经营进入了一个阶段的淘汰期。”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他同时解释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时尚与个性化消费,传统大卖场购物环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面临行业内的重新洗牌。
作为传统零售业态的两种模式,大卖场适合于家庭较长周期的集中采购,便利店则针对个人零散消费。由于租金价格和人工成本的飞涨,城市中大卖场效益普遍在逐年下滑。有业内专家预计,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大卖场将会逐渐由市中心向郊区转移,城区内将以家庭社区超市为主。
零售业进入“小时代”
“超市都在小型化,超级卖场的模式在中国已经断路。”北京晖邑零售商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曾经这样断言。与大卖场不同,社区便利店的发展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随着卖场业态的不断调整,零售已然进入“小时代”。
从去年11月开始,家乐福在上海陆续开出了四家名为“Easy Carrefour”的便利店。它们更像是一家生活方式分享店,在以橙色红色为基调的店铺里,除了各类商品,还有免费的WiFi、可以微信扫描打印照片的机器、简单的咖啡吧,而靠近临街窗户的桌子上还配有数量不少的充电电源。利用场地之便,其中一家店还和河狸家合作,在店内开展一些做指甲的服务,未来还计划利用二楼空间定期举办青年白领油画沙龙活动。家乐福方面表示,便利店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果运营得好,也会考虑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开店。如此看来,北京的街头不久后也有可能出现“迷你家乐福”。
即便是拟退市的北京物美,大卖场和便利店并行的业务结构,也使其免受大规模关店的冲击,很多扎根社区的中小型物美门店,依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业界分析,在经历了前几年大规模扩张后,物美退市或为新的业务整合做准备。
另一家零售巨头麦德龙也确立了业务转型的方向。麦德龙中国区电子商务总经理陶源透露,麦德龙未来在中国区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对社区商超电商的渗透,将依托社区电商和连锁便利店,重点发展O2O合作伙伴。(记者 肖丹)
[责任编辑:为什么超市的商品价格比便利店便宜?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超市的商品价格比便利店便宜?
【的回答(43票)】:
问题背景:
大卖场的综合毛利率约为10~14%左右,便利店综合毛利约为28~35%左右,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便利店不是街边杂货店,是指集团运作的现代CVS。
带来这个现象,最主要是运营成本差异,其核心是单位店面租金差异,也就是租金差异。
运营成本差异除了人力水电等小头,最重要的就是单位租金差异。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各种“零售点”的情况。便利店业态多是30~100平米左右的街铺。大卖场在都是2、3楼全层,一般占地7000平~20000平。
因零售业是非常具体的行业,没法给出一个平均日平米单价来给大家参考。但是我们能轻易的从常识上知道,楼层越高生意越差、楼层越接近地面大街房租越房。所以,便利店占据了黄金位置,便利店的单位租金比较贵。
便利店购物多是冲动型购物,大卖场多是计划性消费,这是因为集客力不同造成的。如果把一个便利店放在2楼以上,那它的生意肯定不怎么好;如果把一个大卖场放在上海南京路的三角区,那它也活不下去。
同样道理,因单位租金差异,服装品牌的专卖店数量远远小于其百货商场专柜的数量。因为百货商场通过各种活动各种运作,成功把大楼不怎么值钱2~7层全部变成了有效楼层,换成用扣点的方式计算佣金,从而让品牌商、百货公司、顾客达到三赢。
国美苏宁也是同一道理,宜家、玩具反斗城也是同一道理。
——————————————————————————————————————————
没错,我们在便利店里多付的钱,大部分都贡献给“一铺养三代”的房东大人了。
——————————————————————————————————————————
楼下几个说法值得商榷的回答
大卖场采购成本更低?
因为大卖场采用的是单店存贮制采购制,便利店采用的是总仓存贮采购制度。一般都是大家直接找同一个中盘商大盘商等,数十家便利店采购量也不比大超市低。所以家乐福进价不一定比全家、7-11便宜,就算有差,差异很小。(活动除外)。
便利店因为便利所以贵?
虽然便利店因为便利而有溢价,但是所有的buyer都愿意东西卖得更便宜,带来更大的营业额。虽然可以说因为便利成本高所以卖得贵,但我们不能说便利店因为趁火打劫而卖得贵。
大卖场盈利能力较强?
给大家参考一个数据,便利店客单价:12~20元左右、大卖场客单价:30~50元左右。
来客数差异各单店差异较大,无法比较。
像不能光比GDP,要人均一下才能知道国际标准差异。如果按面积换算,毛利润/㎡,大卖场毛利获得能力远不如便利店。大卖场的钱是省出来的。
大卖场因规模效应赚钱?
规模效益是指因为规模扩大,使可变成本下降而产生效益。零售业的可变成本实乃小头,无非人力、水电、损耗等等。大卖场能靠规模省下来的钱,顶了天占销售额3%。但是毛利一项可能差出20%呢。
New:便利店因为稀缺独家产品而卖得很贵?
便利店的采购不是无良商家,价格设计只要能够满足毛利率的基本水准,价格越低越好,越低顾客才愿意尝试新购买。
虽然便利店是冲动型消费,但是整个业态生存条件是顾客的多次重复消费,强调的是顾客的终身价值。和旅游景区一生宰你一次是两个概念。
附带一提:在下曾经是7-11调理面包类采购,左边位置是好炖采购,右边位置是面包类采购MM。
而且7-11为了保证高品质 面包类都是一些独家的面包厂制作。
的说法,我从来没听说过,也不太可能执行。
【赵轶佳的回答(5票)】:
我来回答下吧~~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就是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更高。
一般而言便利店的营业时间都比大型超市要长(甚至有些是通宵营业的),这部分的人力和运营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而且,就单位租金来说(总租金除以单位面积),也是便利店比超市要高。
就采购成本而言,倒是不一定。如果便利店的店数规模够大,采购成本也能压低。
但是一般客单价而言,肯定也是大型超市比便利店要高,而且,留住一个顾客的成本也要更低。
综上,便利店商品价格一般而言都比超市要高,当然也会有特例~~
【thinkind的回答(3票)】:
便利店因为便利而更贵
=== 补充的分割线 ===
黄老师客气,可是不知道您还有哪里不清楚啊?
“便利”二字需要更高的营运成本和费用,
转嫁到消费者,很好理解啊。
超市更有规模经济,
比便利店更有效率。
【肖称祥的回答(3票)】:
曾经在东莞做过一段时间某洗衣粉牌子经销商的业务员,对这块有所了解:1.超市一般是大部分日用品比较便宜,其他的未必;2.超市采购未必更便宜,以我所做的那个品牌为例,我们供货分为三块:批发部最便宜,小店第二,超市最贵(只是单纯的供货价)。当然新开发的产品会可能有所不一样。听说某些知名度不大的牌子可能会包下超市的某些好的货架与堆头,除了给一笔端架费以外还会与超市一起分成,一般的超市都是经销商供货很少厂商供的而且不允许串货(知名度不大的牌子不知道,特大超市除外,比如说沃尔玛,好像现在大润发也是我们供的,嘉荣也是)3.供超市需要一些特别的费用,比如说进场费,端架费,促销费,有些货要返利等等,附上一个链接
【Peter的回答(3票)】:
算了,码了很多字,我觉得这两者的差异不用搞得这么麻烦
这是两种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业态差异
一个采购便宜,平均总成本地,以价低量大取胜
一个采购不算很便宜,运营成本与物流高,以精确的客户分析达到便宜的东西贵着卖取胜
【linkinmars的回答(2票)】:
关于大卖场采购成本低这一点是一定的
除了批量这个因素以外
各品牌大卖场为了抢夺用户和维护低价形象
采购在和很多品类的供应商沟通时 会进行负毛利促销
说白了 赔本赚吆喝&
我以前在某外企超市做过一段时间采购所以略知一二
这套策略是便利店完全玩不起的
因为便利店的目的是商品盈利和以店量多打品牌
比如上海我的印象比较深
上海几乎每个街的拐角都会有一些便利店 而且是同一家的
大型超市很少很外围
便利店几乎满足了市民的基本需求
和北京不同 品类特征都会有所区别&
一些大品牌分南方北方的品类 都会有差异
比如康师傅 可口可乐公司等等
与其说因为便利所以贵不如说是因为品牌和品类特征所以贵
这一点很容易分析
7-11为例 好炖 7-11自有品牌 以及一部分进口商品 都是7-11特有的
这是其他便利店甚至超市都无法提供的 所以物以稀为贵
而且7-11为了保证高品质 面包类都是一些独家的面包厂制作
这是一个曾经做过在某外企超市自有品牌的朋友告诉我的 真实性很高
【Bloom的回答(0票)】: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说,便利店东西更贵,实则是用户在为"便利"买单,而便利的表现就是距离和营业时间
【赵奇伟的回答(0票)】:
采购成本: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大型城市本身就代理了很多品牌,加之采购量远大于便利店,自然进价便宜。很多小品牌还要交入场费。就像如今的京东与国美等竞争越来越力不从心,就是渠道问题,采购量相差巨大。
【徐康的回答(0票)】:
这里能发自荐信息吗?如果不能,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了
发表评论:
馆藏&5908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市卖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