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会计制度下行政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工作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与会计制度操作指南-中华会计网校
第一章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概述
第一章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概述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解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经国务院批准,日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日起施行。新《财务规则》体现了财政改革方向,将有助于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确保其更好地履行职能。
  第一章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概述
  第一节 制定背景和主要改革内容
  第二节 总则和附则
第一节 制定背景和主要改革内容
  一、制定新《规则》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以及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中的一些规定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各项财政改革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编制综合预算为核心内容的部门预算改革打破了原先按经费类别编制预算和进行财务管理的模式,对行政单位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预算收支内容以及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对此,行政单位所有的收支,不论经费性质,都应当纳入新《规则》的规范范围,并且按照部门预算的新规定加强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明确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单位的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财政部在行政单位财务制度层面予以明确。
  (三)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是促进行政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能的需要
  近年来,行政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越来越重,而其财务管理水平与履行职能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相关内容,体现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等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总之,原有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行政管理和改革的需要,制定独立、统一、规范的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势在必行。
  注:行政单位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
  二、制定新《规则》的基本原则
  制定《规则》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
  厉行节约,控制不合理的行政成本过快增长是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地讲,行政单位厉行节约的潜力也确实非常大,关键在于管理是否规范、到位。因此,这次新《规则》修订也进一步强调了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
  的财务管理原则,并在新《规则》的相关章节中体现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
  (二)反映财政改革成果,体现财政改革方向
  结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的成果吸纳、体现到新《规则》中来,使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能够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各项财政改革的要求。
  (三)保持原有框架体系,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框架体系基本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并且大部分规定现在仍然适用。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原《规则》的框架体系不变,只对与财政改革和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三、新《规则》的结构和主要改革内容
  修订后的新《规则》分为十一章六十三条,十一章分别是: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管理,资产管理,应缴和暂存款项的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相比原《规则》,新《规则》在基本维持原《规则》结构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改补充,具体包括:
  (一)扩大了《规则》的适用范围,明确各级各类行政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执行新《规则》
  新《规则》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
  政党组织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不是行政单位,但由于它们的财务活动与行政单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其所需经费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财政供给,新《规则》将其财务管理纳入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新《规则》对参公管理事业单位适用财务制度的问题未作明确规定,但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说,各级党委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且执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内设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社会团体在进行财务活动都应当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此外,对于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的相关会计处理也纳入了新《规则》的范围,做了具体的规定。
  (二)增加了行政单位决算管理内容
  在第二章预算管理中修改了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将“结余留用”改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并增加了决算的编制、管理的内容。
  将“结余留用”改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主要是根据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行政单位结余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所作出的修订。
  同理,除结转结余管理外,修订后的新《规则》
  关于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其他相关内容的表述,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原《规则》完全一样,而是结合财政管理改革和行政单位发展改革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核定收支就不是原《规则》收支范围了,而是包含了行政单位的所有收支。其次,定额或定项补助,也不能用简单的或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理解,一定要根据不同行政单位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财政管理的要求来选择。
  (三)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
  删除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明确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了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管理。
  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行政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乃至财政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一是规范了政府资金的分配秩序,保证了预算的完整,推动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二是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减少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不良现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三是强化了财政资金管理,有利于加强人大和社会各界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和依法理财水平。
  (四)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
  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的分类,将行政单位支出范围修改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强化了支出管理要求。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是中央部门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按其性质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所发生的支出作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管理,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并通过国库直接支付,使政府采购行为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切实解决重复采购、“暗箱操作”、收取回扣等问题,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现象。
  “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和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其现实意义。因为,部门预算、国库直接支付和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核心内容,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犹如三驾马车,只有并驾齐驱,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快速前进。特别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没有部门预算和国库直接支付改革的支持和保障,恐怕难以获得成功。
  (五)规范了行政单位结转和结余管理
  对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分别作了规定,同时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关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可能存在的差异,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仅作原则性规定。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结转资金在规定使用年限未使用或者未使用完的,视为结余资金。
  (六)规范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
  根据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鼓励行政单位开展资源共享、装备共建工作。
  新《规则》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证工作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防止行政单位超标准、超范围配置资产,造成奢侈浪费等问题。
  (七)规范了行政单位负债管理
  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规范了应缴款项管理。原《规则》没有设立“负债管理”一章,主要是考虑到,虽然“负债”作为会计要素,对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都适用,而且不同类型的单位都可能有“负债”的资金存在。
  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引入了负债的概念是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的,也有利于保持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一致性。但新《规则》中所说的负债不等同于债务,在理解行政单位负债的问题上,要注意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新《规则》中所说的负债是与资产相对应的一个会计要素,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与行政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举债形成的债务是有本质区别的。
  (八)充实了行政单位财务监督的内容
  具体规定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目前,在一些行政部门和单位中,财务管理十分薄弱,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方面有章不循而且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致使违反财务规定和财经纪律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例如,江西省鄱阳县近亿元财政资金被侵吞案。新《规则》针对财务监督薄弱问题,具体规定了行政单位财务监督的范围、监督的内容,特别是明确规定了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从制度上确立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体系。
  此外,《规则》还对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指标作出了新的规定。
&&&&&&&&&&&&&&&课件形式:
知识点测试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解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经国务院批准,日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日起施行。新《财务规则》体现了财政改革方向,将有助于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确保其更好地履行职能。
  第一章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概述
  第一节 制定背景和主要改革内容
  第二节 总则和附则
第一节 制定背景和主要改革内容
  一、制定新《规则》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以及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中的一些规定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各项财政改革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编制综合预算为核心内容的部门预算改革打破了原先按经费类别编制预算和进行财务管理的模式,对行政单位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预算收支内容以及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对此,行政单位所有的收支,不论经费性质,都应当纳入新《规则》的规范范围,并且按照部门预算的新规定加强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明确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形势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单位的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财政部在行政单位财务制度层面予以明确。
  (三)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是促进行政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能的需要
  近年来,行政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越来越重,而其财务管理水平与履行职能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相关内容,体现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保障重点、兼顾一般等要求,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总之,原有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行政管理和改革的需要,制定独立、统一、规范的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势在必行。
  注:行政单位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
  二、制定新《规则》的基本原则
  制定《规则》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
  厉行节约,控制不合理的行政成本过快增长是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地讲,行政单位厉行节约的潜力也确实非常大,关键在于管理是否规范、到位。因此,这次新《规则》修订也进一步强调了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
  的财务管理原则,并在新《规则》的相关章节中体现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
  (二)反映财政改革成果,体现财政改革方向
  结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一系列财政改革的成果吸纳、体现到新《规则》中来,使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能够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各项财政改革的要求。
  (三)保持原有框架体系,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框架体系基本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并且大部分规定现在仍然适用。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原《规则》的框架体系不变,只对与财政改革和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三、新《规则》的结构和主要改革内容
  修订后的新《规则》分为十一章六十三条,十一章分别是: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管理,资产管理,应缴和暂存款项的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相比原《规则》,新《规则》在基本维持原《规则》结构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改补充,具体包括:
  (一)扩大了《规则》的适用范围,明确各级各类行政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执行新《规则》
  新《规则》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
  政党组织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不是行政单位,但由于它们的财务活动与行政单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其所需经费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财政供给,新《规则》将其财务管理纳入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体系。
  新《规则》对参公管理事业单位适用财务制度的问题未作明确规定,但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说,各级党委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且执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内设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社会团体在进行财务活动都应当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此外,对于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的相关会计处理也纳入了新《规则》的范围,做了具体的规定。
  (二)增加了行政单位决算管理内容
  在第二章预算管理中修改了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将“结余留用”改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并增加了决算的编制、管理的内容。
  将“结余留用”改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主要是根据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行政单位结余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所作出的修订。
  同理,除结转结余管理外,修订后的新《规则》
  关于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其他相关内容的表述,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原《规则》完全一样,而是结合财政管理改革和行政单位发展改革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核定收支就不是原《规则》收支范围了,而是包含了行政单位的所有收支。其次,定额或定项补助,也不能用简单的或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理解,一定要根据不同行政单位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财政管理的要求来选择。
  (三)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
  删除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明确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了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管理。
  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行政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乃至财政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一是规范了政府资金的分配秩序,保证了预算的完整,推动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二是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减少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不良现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三是强化了财政资金管理,有利于加强人大和社会各界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和依法理财水平。
  (四)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
  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的分类,将行政单位支出范围修改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强化了支出管理要求。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是中央部门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按其性质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所发生的支出作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管理,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并通过国库直接支付,使政府采购行为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切实解决重复采购、“暗箱操作”、收取回扣等问题,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现象。
  “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和大力推行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其现实意义。因为,部门预算、国库直接支付和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项核心内容,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犹如三驾马车,只有并驾齐驱,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快速前进。特别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没有部门预算和国库直接支付改革的支持和保障,恐怕难以获得成功。
  (五)规范了行政单位结转和结余管理
  对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分别作了规定,同时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关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可能存在的差异,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仅作原则性规定。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结转资金在规定使用年限未使用或者未使用完的,视为结余资金。
  (六)规范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
  根据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鼓励行政单位开展资源共享、装备共建工作。
  新《规则》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证工作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防止行政单位超标准、超范围配置资产,造成奢侈浪费等问题。
  (七)规范了行政单位负债管理
  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规范了应缴款项管理。原《规则》没有设立“负债管理”一章,主要是考虑到,虽然“负债”作为会计要素,对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都适用,而且不同类型的单位都可能有“负债”的资金存在。
  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引入了负债的概念是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的,也有利于保持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一致性。但新《规则》中所说的负债不等同于债务,在理解行政单位负债的问题上,要注意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新《规则》中所说的负债是与资产相对应的一个会计要素,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与行政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举债形成的债务是有本质区别的。
  (八)充实了行政单位财务监督的内容
  具体规定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目前,在一些行政部门和单位中,财务管理十分薄弱,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方面有章不循而且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致使违反财务规定和财经纪律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例如,江西省鄱阳县近亿元财政资金被侵吞案。新《规则》针对财务监督薄弱问题,具体规定了行政单位财务监督的范围、监督的内容,特别是明确规定了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从制度上确立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体系。
  此外,《规则》还对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指标作出了新的规定。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在我国,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重要的一个职能单位,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要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健康而稳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被多种因素影响着,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的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制约了单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预算不准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的过程中,一旦要检查初期财务收支的情况,需要对大量的会计报表进行嗽姆娇闪私猓诙匀我荒甑牟莆窠谢阕苁保鼋黾扑愠龅蹦甑牟莆锏氖罩榭觯莆裢臣坪懿煌晟疲杂诖蟛糠肿式鸬睦茫悠浼窃厥莘治鼍懿磺宄A硗猓诮胁普墓芾碇校行┑胤街葱械暮懿坏轿唬绕涫窃诘ノ弧⒍兜ノ坏幕峒苹崴阒校荒苁肿既返慕泻怂恪
(二)在对于所进行预算的执行力度
上,约束力和严肃性较弱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一些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在支出的控制上比较松散,具有严重超支、浪费等现象,有的利用高价购买一些汽车,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旅游,花着国家钱,办着自己的事情,政府部门在群众的眼中已经开始变味了。第二个方面是,有一些预算单位,在项目的支出上,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方面,没有对于支出的项目进行详细地界定,导致出现了很多糊涂账目,一旦出现经费的不足等现象后,就使用其他项目的资金来填补,以此当做事业单位的日常的公共支出资费,实现不了专款专用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内部人员对集体利益
和个人利益的思想意志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意志具有一定的偏差,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不一致。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那些财务管理的内部人员,尤其领导,把自己的意志作为核心,而对财政的收支与管理,总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在与下属处事时,把高层领导作为中心,这样一来,由领导来签字决定支出还是不支出,只要领导签字了,支出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没有把审核这个步骤做好,也就是说不存在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一次财务的签署和审批,从而导致了单位中的某些人借着其它名义将国家的公物拿来挪用。
二、新形势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对财政“重使用、轻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切实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性,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有关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资金收支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水平以及经费管理的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质量。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保障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其次,为了做好对资金收支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保证单位的每一笔支出的去向都清晰明了,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对资金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做好对开支的预算工作,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从而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下的人为因素。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当中,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刻不容缓。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夏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2]张宝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0(16)
作者:邓子荣 单位:新郑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局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任编辑:沈应婷&&&&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行政事业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行政事业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单位财务报销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