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么监测舆情规避厦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风险

法制网首页>>
公共政策发布如何规避舆情风险?【】【字体:
】【】发布时间: 10:32:19【舆情综述】
  临近2016年高考,湖北、江苏分别计划调出4万和3.8万高考招生指标支援中西部地区的信息被贴上“减招”标签,引发考生家长连续多日在当地省政府、市政府门前进行群体聚集表达诉求,迅速引爆舆论。整个过程中,涉事官方通过官微回应、接受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招生指标调控方案作出详细说明,并承诺不减少省内招生计划。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发声强调“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目前,舆情逐步稳定。
  尽管此次事件的舆情涉事主体和应对主体不是政法机关,但从公共政策发布如何规避舆情风险的角度来看,相关经验、教训及启示都对政法机关重大事项舆情风险评估及应对处置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舆情事件】
1.“减招”讨论促舆情升温
  早在4月22日,教育部就通过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包括12个省市向中西部10个省区调剂共16万指标的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相关数据显示,湖北、江苏分别计划调出4万和3.8万高考招生指标。
  5月5日,媒体报道《江苏2016高考人数创新低 将大幅增加省外招生计划》就曾提及“江苏高校调出招生计划3.8万人”,但与5000余次的阅读量相对应的是“0”评论——没有网民提出异议。
  然而,5月10日起,知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却悄然兴起“湖北减招”“江苏减招”等讨论话题。两地考生家长在政府门前举牌抗议的图片也在网络广泛流传,引发网民愤愤不平地通过转发、评论进行强烈谴责。
2.首次回应未获舆论关注
  11日10时05分,江苏省教育厅官微“@江苏教育发布”对调出计划作出详细回应,称“3.8万的调出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既可安排本科也可安排专科”,“省教育厅具体安排为本科9000人和专科29000人”。该说明强调,“2016年江苏承担国家专项计划名额较2015年增加26350个”,“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则比2015年下降3.25万人”,以此证明“2016年调出计划不会影响考生本专科各批次录取比例”,且“预计今年高考录取比例不低于去年,甚至略有提高”。该说明还称“录取期间,省教育厅还将积极加强与‘985’、‘211’院校沟通,商请其提高江苏省考生本科录取比例”。
  用专家的话说,打比方讲就是“今年虽然少摆了2桌酒,但是却少来了将近4桌人,所以每个人不但不会少吃,相比去年反而会吃得更好”。然而,官方通报转评量仅4890次,未能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3.二次回应未能消解质疑
  12日至13日,“减招”话题热度不降反增,几乎所有参与讨论的网民仍将“3.8万调出计划”等同于“江苏生源计划大量缩减,将导致考生上大学比例严重降低”。
  13日23时50分,江苏省教育厅再次通过官微发布204字公告称,“在江苏生源减少3.25万的情况下,统考生计划总数和本科计划数均有增加,不存在‘减招’问题,江苏考生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该公告转评量达12211次,但网民评论显示,舆论关注焦点已不仅仅是调出计划与本省高考录取率之间的关系,而是提出了“北京等所谓的‘高考特权城市’为何不承担16万调出指标”、“中西部考生即便被江苏高校录取,有几人会回去支援当地发展”等质疑。
4.群体聚集倒逼厅长表态
  14日,大量考生家长在江苏省教育厅门前聚集的图片、小视频等通过微信、微博渠道广泛传播,舆情迅速被引爆,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报道,“减招”议题正式成为全国性舆情事件。
  当晚,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通过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回应“减招”事件,称“在招生中做到三个‘不减少’: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规模不减少;本一本二等各批次招收江苏学生的计划规模均不减少;重点高校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计划不减少”,并表态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江苏考生本科录取率进一步提高、确保江苏考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增加、确保江苏考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也明确表态“湖北高考招生不减少”,并称“在鄂7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的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去年,本科录取率不低于去年,一本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全省总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同时,有网民发布小视频称特警暴力维持秩序、殴打考生家长,后被“@泉州网警巡查执法”辟谣。
5.教育部强调不降录取率
  同样是在14日晚,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微“@微言教育”发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强调“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是协作计划的基本前提”,并以数据说明“支援省份高考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并逐年提升”。
  15日,教育部表态和两省教育厅的回应被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对平息舆论质疑起到积极作用。
6. 江苏6所高校作出表态
  16日,江苏省教育厅就高考“减招”召开紧急发布会,江苏6所211高校负责人出席并表示不会减少在苏招生数量,南京师范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校方正在向教育部申请,在江苏增加招生计划”。
  此后,全国多地均针对高考招生调出计划发声,明确调出名额不影响本省考生录取率尤其是本科录取率。但山东、河北等地“减招”游行等不实信息也在社交媒体中流传,各地警方积极出面辟谣。
  截至5月20日,微博话题“#江苏减招#”阅读量达6017.4万,讨论量7.5万人次;微信公号文章3704篇。
【舆情解析】
1.解读缺位致舆论误读
  高考一直是舆论场热点议题之一,“一考定终生”更道出了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本案例中,多年来一直在实施的跨省生源调控和招生协作计划,在被贴上“减招”标签后迅速引发调出省份考生家长的不满和抗议。而官方对政策权威解读的缺位,直接导致此次事件成为公共政策遭误读而引发舆情危机的典型案例。
在缺乏具体数据支持、政策出台背景、官方公开表态的情况下,生源调出计划被考生家长视为降低本省录取率、剥夺考生受教育权、加大省内考生竞争的“不公平”政策。直到涉事官方对一系列问题予以厘清并郑重承诺“不减招”、“维护本省考生利益”,舆情才逐渐平稳。可以看出,“3.8万”和“4万”两个简单数据的不同解读方式对舆论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官方主动发声进行专业、准确、全面的解读才能化解舆情。
2.多重问题裹挟引热议
  在关注两省“减招”这一具体事件的同时,舆论焦点已不可避免地延伸至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地域发展等宏观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最丰富、一本录取率最高的北京不参与调出计划”、“就算名额给西部学生毕业后也不会回去”等言论在微博中响应者众。此外,微信深度解读文章中,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南北榜案、美国“平权行动”在高校录取时产生的诉讼等都被频频提及,进而引发舆论场围绕国内高考制度如何平衡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进行深入讨论。可以说,“减招”事件激活了公众对于教育资源、录取名额分配不公平的积怨。
3.疑似幕后推手在助推
  梳理舆情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教育部公布调控方案的4月22日至5月3日期间,并无媒体进行报道,直到5月4日和5日才分别有一篇报道进行介绍。而维权家长也普遍反映5月10日起才开始在微信群、QQ群上知晓“减招”政策,之后湖北、江苏就爆发了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所喊口号“反对减招”、“还我985”、“还我211”也高度一致。这不得不让人产生存在幕后推手的猜测。网络上最先发布“减招”信息的是谁?号召家长到政府门前聚集的人又是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提示有关部门需在事后倒推事件发展路径,查清是否存在煽风点火、故意误导公众的幕后推手。
4.处置瑕疵引发次生舆情
  整个事件中,江苏省教育厅的应对处置脉络最为清晰,一系列举措层层递进,对扭转公众误读、平息舆论质疑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在媒体沟通、信息发布等环节出现了瑕疵,引发次生舆情。如维持现场秩序的特警被指殴打家长,大量知乎网帖被删、QQ群被强制解散,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副主任薄其芳被指不正当提拔,标注了“此件不予公开”的《关于在高考招生计划调整集访问题应对处置中切实做好干部职工工作的紧急通知》仍被发在网络上等。这些次生舆情中,有的反映出网络不实信息泛滥,有的说明机关干部需加强对网民心理的认知,有的则提示有关部门需加强内部信息管理。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6年第18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钟杏梅 牛佳宇
查看更多评论&
·····
········您的位置: &
网络舆情风险的表现及规避策略
优质期刊推荐某公司舆情风险管理办法201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某公司舆情风险管理办法2016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舆情检测及处理办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