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清代五彩龙纹梅瓶光绪帝六钱三分白银元宝硬币,背面有龙纹,值多少钱?那里有收购的?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您当前的位置: &
&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目前市值最高最贵的银元&
最小起订量: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1 天内发货
发布时间:
14:07:33&&有效期至:长期有效
更新时间:
收购拍卖私下咨询热线& 何总
&我国自铸银币,数额巨大,种类、版别极多。其中有些品种,如湖南、福建、浙江&七钱二分&主币、广东&七三反版&(俗称&七三番版&)、&七二反版&(俗称&七二番版&)等铸额甚小,传世甚少;有些品种,如广东、北洋&一两&银币、四川&缶宝&银币、光绪二十二年壹圆&大清&银币、宣统二年壹圆&大清银币&、宣统三年短须龙&大清银币&、孙像&三鸟&银币、孙像地球银币、袁像共和、飞龙&签字版&银币等,均属试铸样币,均极稀贵;近二三十年来又有一些新发现的稀见之品见诸报刊,如&奉天一两&、陕西省造&光绪元宝&银币、戊申&吉&字一两银币、喀什道&大清银币&等。上述各种银元,都是价格昂贵的名珍或大名誉品,都是中外集藏家追求的目标。
(图20、宣统三年短须龙&大清银币&,无定价)
(图21、民国十八年孙像地球试铸币,33万)
(图22、陕西省造&光绪元宝&银币,136万)
&(图23、戊申&吉&字一两&大清银币&,无定价)
&&&&下图(图1)是目前市值最贵的银元:宣统元宝,价值上百万。是宣统二年(1910年)云南造币厂曾试铸的,因为当时是作为样币试铸造,该币存世不到十枚。
&(图1、云南庚戌春季宣统元宝,价值265万元)
&&& 据日《重庆晨报》报道:温州的代先生十年前花2000元买来的十块银币中,有一枚被故宫专家鉴定为&庚戌春云南造宣统元宝&真品,目前世上仅存两枚,其中一枚2002年在北京拍出了108.9万元的天价。当得知这一消息,代先生一家高兴坏了,准备将这枚银币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而这枚价值百万的银币是代先生在北京出差时偶然在一位老人手里买到的,不懂银币知识的他将银币随便放在家里,直到有一天,当代先生的孩子从电脑上搜索,他这才知道此银币的价值。&
&&& 最初,流通于我国市场的银元是从国外输入的。明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我国。及至清代中期,海禁渐开,对外贸易日趋繁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外国银元开始深入我国内地城镇,且数量与日俱增。有关资料表明,当时我国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多达几十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西班牙的&本洋&(重27.07克,成色90.3%)、墨西哥的&鹰洋&(重27.58克,成色90%)、英国的&站人洋&(重27.44克,成色90%)、日本的&龙洋&(重27.59克,成色90.1%)、美国的贸易银元(重27.64克,成色90%)。
&&& 由于外国银元制作精巧,格式划一,重量、成色标准统一,以枚计值,便于交易与计算,故此不胫而走,广为流通。其间,一些外商为套购中国的白银,从中渔利,竟用重约七钱、成色90%的一枚银元交换成色为93.5%的一两纹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损失极大。加之,鸦片贸易剧增,流入的外国银元日益减少,流出的中国白银日益增多。面对&白银恐慌&,清廷决定顺应时势,自铸银元。
&&& 实际上,此前地方政府或民间业已用土法打制银元。据史书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在西藏拉萨设立宝藏局,开铸宝藏银钱(图2)。此钱分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一钱五分(5.6克),直径30.5毫米;中者重一钱(4克),直径26毫米;小者重五分(2克),直径22毫米。正面纪&乾隆宝藏&四个字,边缘纪年,背面铸藏文,内容与正面汉文相对应。这是流通于我国境内的最早的本国正式银元。乾隆以后,又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银钱面世。这两种银钱,亦为土法打制,传世极少。其他地区也曾自铸银元,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福建省在台湾发行的寿星银饼(图3),咸丰八年(1858年)福建漳州发行的有曾国荃签字的漳州军饷足纹通行银饼。这两种仿制银元,由于铸工不精,花纹粗劣,流通不广。咸丰年间民间也曾自发的仿制数种银元。
&&&&&&& &&
图2、西藏乾隆宝藏银币,20万
&(图3、台湾寿星银饼,48万)
&&& 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机器官局试铸的吉林&厂平银币&,币值共五种,即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正面中央为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十二字,在文字两侧各有一蛟龙图案。背面铸有满、汉纪值文字和云纹。这是中国第一套机铸银币。这套银币只限于流通吉林一带,且所铸无多,因此未曾对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 中国最早大规模正式机制的银元&&&光绪元宝&开始于广东。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经清政府批准在广东使用外国造币机器自铸库平七钱三分银币。这种新式银币,正面纪&光绪元宝&四字,其中央以满文纪&光绪元宝&,周围以英文纪省名、币重;背面饰蟠龙图案,其周围环书&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外国银元一般重为七钱二分,而此种银元重为七钱三分。其所以略重于一般银元,目的在于驱逐外国银元。正因为重量的差别,&七钱三分&银元行用不久,即多被私毁或收藏。这种以库平七钱三分为准,并将英文印于正面的银元,钱币学上称为&七三反版&。因首铸的&光绪元宝&银元背面铸有龙的图像,故俗称&龙洋&。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三反版&停铸,改铸库平七钱二分的&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银元只减轻重量,图案未变,并仍将英文置于币的正面,因此引起一些清政府官员的非议。光绪十六年,广东造币厂根据户部所定体制,将正面的英文移于背面,背面的中文移于正面,正式铸发普通版的&龙洋&。一元主币直径39.40毫米,重27.2克,成色88%。同时还铸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四等辅币。
&&& 普通版的广东龙洋,成色良好,商民乐用,成效显著。因有利可图(银元币值比较高,壹圆合制钱千文),各省相继设局,以广东龙洋模式铸造本省银元。银元数量激增,流通顺畅,迫使陈旧的银两货币急速退出流通领域。
&&& 龙洋的广泛铸行,必然与传统的银两制度发生矛盾。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主币银元重量的大争论。对改铸一两银元的意见,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各有主张,各有理由。争论的结果,主张用&两&者暂时占了上风。当时清政府虽通令铸造一两银币,但各省多怀观望,并未认真遵行。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二年(年),除湖北所铸的一两&大清银币&(图4)曾一度流通于市外,其余所铸一两银币,如户部所铸的一两&光绪元宝&、一两&大清银币&、北洋机器局所铸的一两&光绪元宝&(图5)、广东所铸的&寿&字一两&光绪元宝&(图6)等,均未行用流通,均属试铸样币。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主张&七钱二分&的一派得势,从此&七钱二分&成为定制。
&& &光绪三十二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年),四川曾铸&卢比&银币。这种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帝肖像,以三钱二分为主币,一钱六分及八分为辅币(图7)。这是我国最早有人物图像的银币,也是唯一有我国帝王像的银币。
图4、湖北一两大清银币,168万
(图5、北洋一两光绪元宝,180万)
图6、广东&寿&字一两光绪元宝,300万
&&&&&&&&&&&&&
(图7、四川卢比银币,58万)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首先开铸壹圆&大清银币&,但未流通。宣统二年(1910年),天津造币总厂试铸壹圆&大清银币&,但也未通用。同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收回中央,正式规定银元为本位币,以&圆&为单位。次年,由户部天津造币总厂开铸壹圆&大清银币&。&大清银币&,亦为一种龙洋,直径39毫米,重26.56克,成色88%,其正面中部纪&大清银币&四字,下部纪&宣统三年&,上部以满文纪&宣统三年&;背面饰蟠龙图案,中央纪&壹圆&二字,下印英文&ONE DOLLAR&即&壹元&。主币&壹圆&尚有&签字版&,铸&G&L&英文款志。民国初年,因局势不稳,币制未定,所以续制&大清银币&。民国三年,袁世凯像银币制出,&大清银币&停铸。
&&&&宣统二年,清政府正式规定&大清银币&以&圆&为单位,从而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称量货币单位的成式。此后,&圆&便正式成为我国的货币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 宣统元年至二年(年),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山西等省曾先后铸发少量的&宣统元宝&银币。清末自铸银元大多成套,一元以下小银币,俗称小洋。小洋面额分为五角、贰角、壹角等数种,其中贰角者(即所谓双毫)因大小适中,便于交易,流通尤畅。作为辅币的小银币,成色比一元币略低,一般为82%(图8)。
(图8、宣统三年辅币:壹角,108万)
&&& 相对落后的银两制度而言,银元是一种先进的币制。因此,清末自铸银元无论对于抵制外国银元还是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满清政府被推翻。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造币厂首铸孙中山像开国纪念银币。此币重26.6克,成色90.4%,直径39毫米,正面珠圈内有孙中山小头侧面半身像,珠圈上下环列隶书&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九字;背面中央有隶书&壹圆&二字,珠圈外上下环列英文&中华民国一元&,缘部两侧各有一&五角星&(图9)。不久,因袁世凯篡位而停铸。
&& (图9、民国元年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58万)
&&& 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公布《国币条例》,整顿、统一银元的铸造。按照《国币条例》的规定,本位币仍然以&元&为单位,将铸发的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定为国币,全国通用。初由天津造币厂开铸,后各省纷纷仿铸(图10、11、12)。面值有一元、中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镍质)五等,其中有的等级又有数种版别又有一种&签字版&,即在头像右侧刻&L.GIORGI&英文款志(意大利雕版师之名)此币为试铸样币(图13),未经流通。作为流通中的主币,袁头币重量及成色划一(重26.6克,成色90.4%,直径39毫米),图案新颖,识别方便,官民乐用。从发行收效看,袁头币是我国铸造最成功、流通最广的银币。它的广泛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取代了外国银元。
&&(图10、袁世凯像试铸银币,89万)
&(图11、民国三年袁世凯像银币,68万)
(图12、民国三年袁世凯像中圆银币,106万)&&
(图13、袁世凯像银币&签字版&,180万)
&&&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铸袁头像银币,改铸孙中山像银币。但因时间急促,国币图案尚未规定,不能及时铸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对民国元年孙币旧模略作修改继续铸造。继铸的这类&孙币&,其背面英文改为&中华民国诞生纪念&,&五角星&改为&六角星&。1927年所铸的另一种版别,即泉界称之为&上五角星&者,传世较少。作为国币的孙中山像银币(俗称&孙币&或&船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铸,枚重26.6克,成色90.4%,39.5毫米,正面为孙中山正侧面半身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图14)。
&(图14、民国二十三年孙像帆船图银币,140万)
&&& 民国年间,一些省曾一度铸发地方性质的银币,如四川于民国元年至三年(年)铸发的&汉&字&四川银币&(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币值)(图15.35);直隶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铸发的龙凤银币(有二角、一角共两等币值),云南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铸发的双旗银币(有五角、二角共两等币值)等(图15)。
(图15、云南省造双旗银币,80万)
&&& 民国初期,天津、南京造币厂还曾先后铸造属于纪念性质的金银币,诸如孙中山纪念金银币、黎元洪开国纪念金银币、袁世凯共和纪念金银币、曹锟宪法成立纪念金银币、段祺瑞执政纪念金银币、张作霖大元帅纪念银币,等等(图16、17、18、19)。
图16、黎元洪开国纪念币,68万
(图17、袁世凯共和纪念银币,38万)
图18、段祺瑞执政纪念银币,25万
(图19、张作霖大元帅纪念银币,98万)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宣布废两改元,即革除银两制度,以银元为法定货币;规定主币重26.6971克,成色88%。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新的法币政策,禁止使用银元。我国以银元为本位的币制至此终结。
收购拍卖私下咨询热线& 何总本产品网址:/b2b/hedadaboke/sell/itemi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龙纹特征图片欣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