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性改革是什么 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有意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供给侧改革后,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关键,是凝聚社会共识,要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阶段忍受阵痛,争取把疑难问题在“十三五”期间解决
  文|姚余栋
  去年11月份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了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这一概念也成为了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 “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央为此密集地提到“供给侧改革”?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应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首先还要从“供给侧”以及与它相对应的“需求侧”的内涵说起。“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合理配置条件下可以提高中长期潜在增长率。“需求侧管理”主要是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调节的是短期经济波动,依靠需求侧不断加杠杆,最后往往要经历金融危机去杠杆,和欧洲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经济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供给侧改革”这一思路的提出,实际上正是吸取了此前我们在宏观调控上的一些教训以及后危机时代国外经济恢复带来的启示。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从供给侧入手,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持续提升。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需求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不应排斥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依然任务艰巨,必须为经济托底。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手软。我们只是应当强调,在使用需求端工具时,应把握好度,控制好杠杆。此前我们4万亿元投资计划留下了不少“后遗症”。面对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政策应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需求管理”是西医,见效快,但有副作用;“供给侧改革”是中医,疗效慢,但能够“治本”。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一定要果断使用西医。除了遇到这种情况外,其他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应该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供给侧改革”这种疗效慢但能够“治本”的方式,还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短期内要打一场“攻坚战”。这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的几个突出问题以及关键点,即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要化解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具体到房地产方面,我觉得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证价格没有大的下跌,涉及到控制金融风险以及经济稳定问题;二是要避免买不起房的现象出现,毕竟住房是民生问题。我建议政府应当适当补贴,或者通过推行共有产权的方式,在解决住房需求的同时去库存。
  此外,还应该将房地产去库存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深化户籍改革的同时,政府可从开发商手中购买库存房屋,以补贴方式低价卖给农民工。让城市新市民能安心住下来,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之举,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化解产能过剩也是一个切入重点。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常务会议强调,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的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不过,其中涉及到《破产法》的修改,过程非常艰难。另外,企业破产之后应如何妥善安置职工?虽然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比上世纪90年代末完善了很多,但这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中期要加快放开准入,增加有效供给。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八双五并重”,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深挖,具体来看,凡是服务业都要加大放开力度,例如医院、银行、学校等,都要放开,让民营资本进入。
  比如医院,社会的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6%左右,这一数字在我国是5.2%,差距很大,好的医院不能只有大城市有,要加大医院间的竞争。再比如说民营银行,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5家民营银行,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其实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学校,可以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投入。
  共享经济也要放开。出租车行业就是一个正在寻求再平衡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既要保护现有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又要增强行业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不能让这些行业维持行政性垄断,这是不符合中国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所以必须加大准入,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
  上述领域都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中产阶级把钱都花在了国外。为什么充满活力,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开了准入。需要提醒的是,在放开准入的同时,风险也要控制好。
  长期要进行要素市场的改革。中国人口众多,工作机会很重要,所以一定要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不错,《劳动合同法》也基本能够起到应有作用。但我想强调的是,不能让这个市场僵化,相关也要根据大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使劳动力在各城市间、各企业间自由流动。此外,还应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给企业减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
  在资本这一市场要素方面,要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而且直接融资的比例要更高。当下,应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股权融资市场以及场外市场。
  为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定要让直接融资比例超过间接融资?因为可以观察到,凡是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国家,例如匈牙利、等,都出现过大的金融危机。美国直接融资占融资市场三分之二的比例,但即便如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产生于占比三分之一的间接融资。
  尽管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依然健康,但防病防风险是改革的关键。一些银行的坏账要及早剥离处理,“僵尸”企业不能再续贷,要抓紧出清;对于一些非“僵尸”企业,鼓励探索债转优先股、高息银行贷款转成债券等方式激发经济活力。
  防范危机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遇到危机“跌倒”后靠什么站起来,我觉得应该靠资本市场。现阶段可以发行高收益债券,扩展优先股,降低资本负债率,尤其是鼓励高科技企业发债,买者自担风险,打破刚性兑付。
  攻坚克难的改革一定要做,不能拖着。改革攻坚就是要敢于承受短期阵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脱胎换骨的长远发展。
  最后,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热炒”的供给侧改革有意思吗?
  我的回答是: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供给侧改革后,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关键,是凝聚社会共识。
  如何使中国经济2035年后摆脱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宿命”,“向滞而生”,是摆在当代国内经济学界的一个主要挑战。尽管“供给侧改革”方向正确,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仍需国内经济学家们在此方向上集体“解难题”。
  (介绍)
  姚余栋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
02/01 10:2302/01 09:1302/01 00:0901/31 22:2101/31 15:1501/31 10:5401/30 15:5701/30 01:3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
南方日报评论员
日08:31&&&来源: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头戏。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供给侧。
  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并不意味中国将实行需求紧缩,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同时,也并不意味要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就是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五大重点任务”。“五大发展理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的关键点。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深化认识、下定决心,硬碰硬地干下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干部认识还不到位、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有的还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对此,我们都要照照镜子,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同时较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到了结构性改革的必经关口。无论是排头兵的使命,还是现实形势倒逼,都要求广东在供给侧改革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摘编自1月5日《南方日报》,原题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工作》)
  《 人民日报 》( 日 05 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供给侧改革的理解_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_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学习啦【范文大全】 编辑:春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那么,我们要如何解读供给侧改革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的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 世纪70 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70-80 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里根学派的核心是减税。以&里根经济学&为例,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其中,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 ,也推动消费上行;而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也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供给侧改革含义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区域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例如,有些地方享有很多&特权&政策,有些地方发展严重滞后。为此,需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区划体制改革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解决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投入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 排放结构
  中国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特别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动力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分配结构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_供给侧改革是什么]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529人看了觉得好
5799人看了觉得好
692人看了觉得好
【范文大全】图文推荐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中金财经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徐诺金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我国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中一些重点、难点和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制度变迁中的金融理论及政策主张》、《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回归恒等式——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新范式》、《中国优势——经济增长的路径抉择》、《优势突围——论中国优势与金融改革》等;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各种专业论文80余篇。有关著作和论文多次荣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高层近段时期密集地提及供给侧改革,引发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供给经济学有何关系、新供给经济学所主张的新供给有何特点等问题的热烈讨论。经济学家徐诺金是国内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近日他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对相关热点问题展开深入阐述。今天,为读者呈现的是访谈下篇,徐诺金重点阐述了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指新思想供给、新制度供给、新财富供给,是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实现短期稳增长、长期大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嬗变,宏观经济的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尽快从主流的需求管理,更自觉、更积极地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从对不同增长范畴的认识中去理解新供给
  记者:有人认为,供给侧改革和保增长只能二选一,因为长期供给改革和短期增长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对于这种理解,您是如何看的?
  徐诺金:我之所以认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及其主张,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主张与我多年的一贯理论认识和主张是内在一致的。我一直主张用好投资这个内在的连结短期需求与长期内形成供给的变量。这种内在的一致要从对两种不同增长范畴的认识中去理解。
  我认为存在现实增长和潜在增长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从现实增长来看,经济增长主要由需求拉动,所以人们形成了经济增长由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决定的假象,“三驾马车”论和需求管理理论也由此而来。但事实上,真正的经济增长是指由供给侧生产要素和制度函数决定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增长。现实产出受生产潜力的终极制约,现实产出无法超过生产潜力,真正决定一国长期增长趋势的是潜在能力的增长。
  潜在增长与现实增长存在着差别,也存在联系。这种差别既是潜力与潜力实现程度的差别,也是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的差别。同时两者又是统一的。潜在增长是现实增长的基础,现实增长是潜在增长的目标和动力,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为追求短期的增长最大限度的接近增长潜力,我们需要凯恩斯主义,对政府支出、消费、投资及出口等经济的需求侧进行管理;但为了追求长期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则必须从供给侧着力,加大投资促进资本积累,加快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努力促进制度变革等。虽然劳动力数量和土地数量不易调控,但也可以通过提高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更市朝的土地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也属于供给侧的范畴。
  在潜在增长和现实增长中,我历来主张投资变量非常关键,起的作用非常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到底起什么关键作用呢?先来看长期增长。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决定经济潜在意义上的长期增长中,土地、劳动、资本投资、技术、制度等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的增长。但每个要素的作用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差异很大。在农业社会阶段,经济产出主要取决于劳动和土地。但进入工业社会后,资本逐渐成为决定经济增长快慢的根本变量,把长短期结合起来看时更是如此。首先,劳动力变量是一长周期变量,取决于人口生产周期,短期内甚至中期内都没有多大的调节弹性。制度变量也多是一个渐进性的变量,大的制度变革通常只能通过长时间很多小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并且制度一旦趋于成熟和稳定,对经济的影响也将趋于常态。再看技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离不开资本的前期投入,技术的使用也必须具体化在新的工厂、设备和工具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投资,技术才能内化到生产过程中。因此,在所有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生产要素和制度结构因素中,只有投资变量才是最活跃、最关键、最可调节的变量。
  从短期看,投资同样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因为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越大,潜在生产能力就越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现实增长也就越快。同时,消费主要受长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也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制约,可调控的空间有限。出口来自于外国的需求,可调控性更校因此,从短期来看,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影响现实增长的需求引擎中,也只有投资是最活跃、最可控、最关键的因素。
  正是由于投资的这种特性,即对长期增长和短期增长、潜在增长与现实增长的连结特性,使投资在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供给中起了特殊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那种认为长期增长和短期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稳增长只能二选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合理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既可以增加短期需求,稳定短期增长,又可以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空间。因此,从长短结合来看,投资是决定两种意义上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最关键最活跃最可控的因素。
  对中国经济的国情特点需要有理性的认识
  记者: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时,我们应当基于中国经济的哪些国情特点?
  徐诺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从1978年至2000年前后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需求大于供给,政策着力点在供给侧,落脚点在满足需求。这一时期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增加国内投资和生产能力建设,提高满足需求的能力。正是这些供给侧的政策措施,使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高增长。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高投资,高投资的条件是高储蓄,高储蓄的源泉是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所以,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供给侧发力时期。第二阶段在年左右,国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在凯恩斯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储蓄剩余增加,在国内表现为供给超过需求,剩余生产能力扩大,为寻求供求平衡,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外向型平衡道路。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外需下降,剩余出口受阻,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新的考验。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节节下滑,GDP增速连下四个台阶:10%→9%→8%→7%,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预测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速不超过7%。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我认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只能从供给侧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鼓励生育的政策,带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丰富的青壮年劳动力;随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对人口生育进行控制,带来了中国人口抚养比的大幅下降,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巨大的人口红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则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激励,激活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由此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正是这种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的历史性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高储蓄条件,为中国的高投资创造了条件。此时,中国适时地采取了正确的高投资政策,抓住了历史机遇,促进了中国高储蓄向资本的转化和积累,最终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针对我国过去的成功和当前现实的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本应植根国情这个现实从中深究原因、探寻对策。但可惜的是,我们的主流经济学采取了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进行简单的套用,主要体现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现象是中国问题,不是中国优势,主张提高消费,降低储蓄,控制投资,放慢增长;认为消费可以促进增长,主张用消费取代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认为中国的储蓄率太高,基于对中国高储蓄形成原因和投资高低判断标准的错误认识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投资恐高症、投资厌恶症,普遍反对中国的高投资……
  记者:这些观点还是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性的,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我们确实相应出台了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只是效果不如预期,您认为原因何在?
  徐诺金:我认为原因在于消费不足并不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的消费率一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年还存在下降的趋势,但主流经济学据此就得出我国存在消费不足的结论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中国的高储蓄中,有相当部分源自人口年轻化的人口红利,而对应的则是人口老龄化的抚养负担,是不能轻易拿来消费浪费掉的。中国消费率的下降其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人民收入快速提高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其实,中国的绝对消费水平是一直在快速上升的,据统计,2014年全国消费水平是2000年的4.8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6.2倍。再加上我国的消费数据持续存在着低估问题,学者们推算,全国真实的消费率也要比官方的统计高6-8个百分点。这一点从中国每年网购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的事实中也可以得到印证。2011年到2014年的四年中,中国网购规模增长率分别是70.2%、51.3%、59.4%和48.7%,可以称得上飞速发展。今年双11购物节,阿里巴巴一家网站包括淘宝和天猫当天交易额就达912亿元,比去年的571亿元增长了76%。同时我们也不断听到中国游客在国外大量购物的消息。中国每年有1亿人次出国旅游,每人在海外的平均购物金额为5000美元,日本马桶盖、韩国的彩妆、澳大利亚的奶粉都成为中国游客暴买的对象。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经济的关键问题不是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国内供给满足不了日益丰富多样和升级了的消费需求问题。
  准确来说,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国外周期性因素和国内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也与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不准确、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某些不到位的问题密切相关。当前主流经济理论有很大的误区,主要是把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环境对立起来,简单否定过去30多年所形成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轻视投资,甚至轻视增长。就是在这种错误理论的影响下,把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中国优势看成是中国问题,否定投资、片面强调消费,带来我国近年投资率下降,同储蓄率的差距越来越大,结果不但没能缓解反而加剧了经济的下行。
  全面认识与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记者: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如何才能全面认识与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徐诺金:为我国的政策实践找到正确的经济理论已经非常迫切。要真正从各种错误认识中走出来,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的特点,正确认识过剩储蓄形成的真正原因、储蓄充分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和中国目前仍处发展中阶段的特点,重新回到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上来。一是要重视新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二是要重视新的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即重视增加潜在生产能力;三是要重视增加新财富,形成资本新积累。可以预见,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会有更多的供给侧管理政策,致力于改革体制机制中经济发展的障碍,搞活微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管理的放弃,更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收缩、投资会下降。由于投资在短期内是需求因素在长期内是供给因素,扩大投资同时具有稳定短期增长和促进长期增长的作用。所以我国还应继续扩大投资,保持高投资率。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前阶段我国的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还有最后10-15年的人口红利期,改革开放红利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仍在释放,储蓄率也仍然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加上巨量的外汇储备,我国仍然存在高投资的资金来源;同时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经济还有适度加杠杆的空间,中西部地区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研发、新产业形成、农民工转型等领域还有更多的投资需求和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中国优势的最后阶段,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图片 辛可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