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model x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如何打造企业品牌?看看特斯拉们是怎么做的
拉斯穆斯·本奇·汉森是伦敦的独立品牌顾问,他还是一位企业家、作家和品牌设计师。在文章中,汉森介绍了新型的「品牌技术型」企业通过建立线上社区使自身品牌增值的案例及实现方式。
「网络效应」指的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和技术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网络效应催生了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但其影响范围远不止是科技领域。一群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的消费品牌便一直受益于「品牌网络效应」,它们会运用特定技术为自己的产品搭建规模庞大的活跃在线社区。随着在线社区的成长,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也会得到爆发式的提升。
广告大师大卫·琼斯(David Jones)把这类技术和品牌的融合体称为「品牌技术」(brandtech),特斯拉(Tesla)就是一家非常突出的品牌技术型企业。近年来,特斯拉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高端汽车品牌,目前特斯拉的市值已达 300 亿美元,而在行业内打滚多年的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福特汽车(Ford Motor)的市值则分别为 570 亿美元和 590 亿美元。特斯拉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巧妙地将科技元素融入到产品和销售之中,例如特斯拉公司会选择对所有汽车经销商进行剔除,并将与顾客的交互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之上。特斯拉会在网络平台上投放一些便于客户作出选择的信息,比如汽车的详细参数以及和其他车型的对比等等。通过这个平台,特斯拉大大地简化了买家的购买过程,客户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络平台上对自己需要的车型进行定制。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互动并搭建起更大的在线社区,特斯拉会推出一些可供用户分享的内容,它会鼓励客户对自己的购买体验进行分享,还会在平台上推送关于新产品和活动政策的消息,这些措施使得特斯拉的买家在无意中成为了特斯拉公司的营销人员。
特斯拉公司和传统高端汽车生产商的区别
特斯拉公司
·公司的品牌价值随着软件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公司的网站是一个社交平台
·无需举行过多的营销活动
·无需付费让名人代言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原始信息
·CEO 就是品牌的象征
·会选择在大型零售商附近开设旗舰店
传统的高端汽车生产商
·公司的品牌价值依托所生产车型的稀缺程度
·公司的网站为单方面输出平台,不具备与用户进行沟通的功能
·会时常投入资金举办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会投入大量资金从事赞助活动
·与用户之间不存在良性的沟通渠道
·CEO 普遍较少露面
·拥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
笔者曾经对突出的增长案例进行过深入研究,也曾经和世界 500 强企业进行过为期数年的紧密合作,期间笔者观察到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品牌技术型企业快速建立规模庞大的在线社区。
以创造性的方式运用技术
品牌技术型企业会运用技术来创造能够给用户带来感动的产品使用体验,因为用户会乐意对这类使用体验进行分享。不论是社交化健身应用(像运动服装企业 Under Armour 的健身应用)还是所谓的「沉浸式使用体验」产品(为什么特斯拉汽车给用户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智能化的驾驶助手而不是普通的轿车?),产品的软件层(software layer)都是至关重要的。软件层能够使产品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从而给用户传递产品的价值。
音响设备制造商 Sonos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高端音响设备制造商的品牌价值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设计、音质以及大型营销活动等因素。Sonos 推出了一款用于连接音响设备和音乐服务平台的应用,通过这款应用,用户的音响设备可以与 Spotify 及 Pandora 等音乐平台进行连接。除此之外,这款应用还会通过算法计算给用户推荐个性化的音乐歌曲,因此,用户在家中聆听音乐的时候便与 Sonos 公司有所交流。用户可以通过 Sonos 公司提供的应用关注其他音乐平台,还可以创建自己的音乐歌单或者查看其他用户的动作。随着应用用户数量的增加,Sonos 公司的品牌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在 2013 至 2014 年度,Sonos 公司的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 10 亿美元的规模。Sonos 公司的音响系统仅在美国便拥有超过一百万用户。
在这个由智能手机统治的世界,没有什么比面对用户的软件应用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它能够连接用户群体,从而使公司的品牌更具价值。那些不具备软件应用开发能力的公司应该考虑对标的企业进行收购。Under Armour 在上一年便在两款健身社区应用上投入了超过 5 亿美元的资金,进而让自己的社区用户数量增长至 1.2 亿。
以方便用户的方式与用户进行接触
传统型企业会使用一劳永逸的信息交互方式,它们会对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交互方式。但具有颠覆性的品牌技术型企业说使用的方式恰好与传统型企业相反:它们倾向于在多个平台上分享分布式、定制化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贴近用户的需求。这些品牌技术型企业已经掌握了用以建立在线社区的社交媒体技术。
红牛公司(Red Bul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更好地打造 YouTube 平台,红牛公司使用了一系列的专用通道来对极限特技以及音乐活动进行陈列。现在红牛公司已经拥有了 400 万的 YouTube 注册粉丝(可口可乐公司仅拥有 50 万)。红牛公司会在 YouTube 平台上给 800 万人直播「超胆侠」费力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的极限挑战运动。实际上,分享正是用户选择在 YouTube 上发布内容的根本目的。
Under Armour 则选择在 Facebook 上营销女装运动服饰的故事也是大同小异。Under Armour 成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营销内容的阅读量达到了 50 亿次,并获得了 3500 万的「免费媒体报道」(free earned media,用于衡量在社交平台上对内容进行分享的人数)。
和热衷于宣传活动的传统型企业不同,品牌技术型企业更倾向于持续地向用户推送与产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内容,和传统型企业的模式相比,这种推送模式更像是全天候的宣传活动。品牌技术型企业不会选择电视广告等昂贵的宣传方式,它们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或实体化的自有渠道。例如特斯拉在放弃汽车经销商模式的同时选择在知名零售商店的附近设立高技术含量的陈列室,通过这种方式,特斯拉可以直接和潜在买家进行沟通,买家也不必转向汽车经销商再进行征询及对比。
与传统型企业相比,品牌技术型企业在围绕自己的产品设立在线社区时所采用的方式有着质的区别,传统型企业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希望迎头赶上并和品牌技术型公司一样设立在线社区的现有企业需要好好利用品牌网络效应。现有企业需要为它们的产品搭建具有革新性的软件层,并采取更加大胆的市场策略。为了更好地与用户进行互动,它们选择恰当的渠道发布原始信息。
消息源:&& 编译者:阮嘉俊
&后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梅花网·今日热门搜索:
  原文链接:
  终于,特斯拉走出扩大自己边界的那一步。
  大多数人觉得,它是一家汽车公司,一小部分人觉得,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昨天它又进行了一次自我定义:一个能源生态公司。
  特斯拉昨天发布了让人猜测已久的神秘新产品:powerwall――一个家用储能设备,以及面向商业、公共用电的解决方案: Energy。
  汽车公司的储能产品
  先来说说 powerwall。这是一个储能装置,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固定在墙上的「移动电源」,它的本质和
所使用的电池组没什么区别――相同的架构,相同的技术,相同的电池管理系统。只是容量变得更小:分为 7kWh 以及 10kWh 两个版本。
  它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获得能源:太阳能、公用电网,以及
  这些储存起来的能源,有什么用呢?首先,电网是有峰谷电价机制的,利用 powerwall,可以在非峰谷电价时储能,在峰谷电价时段使用 powerwall 提供的电力,节省电费。其次,在公用电网停电的时候,powerwall 可以作为应急电源。在看不到的层面,它起到的是管理供电需求,增强电网供电弹性的作用。
  如果把一台 powerwall 看成是一台,那么它实际上就是把我们通常所说的 G(Vehicle to grid)技术进行了商品化。二者的诸多概念以及技术,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个「」并不能移动。
  如果把若干个 powerwall 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储存多得多的电量,这就是特斯拉的商用、公共储能方案。比如他们今天的发布会上,使用的电力就全部来自于这种储能装置捕捉到的太阳能,0kWh 的电量被储存下来,来供应发布会时所需要的灯光、Wi-Fi 和音乐等。
  这种商用、公共事业储能设备的单体基本容量为 100kWh,它能够组合扩容至 kWh,直到 10Mwh+。通过和电网绑定的双向逆变器,这些系统可以提供 2-4 小时的持续电力输出。
  让我们反推一下它们的产品逻辑:终极目标是实现零排放发电,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然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要使用这样的能源,就需要有储能设备把这些能量储存起来,然后再供人使用。
  当然,储能只是一个作用。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于太阳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和公用电网的协同交互能力。它可以分担电网的压力,进行峰谷管理,为公共电网扩容,等等等等。而如果这样的设备足够多,那么太阳能就会代替化石燃料,成为主要的电力来源。
  未来, Energy 所使用的电池都由位于内华达的超级电池工厂生产。据特斯拉称,这个工厂年产量的 30%都会供给储能业务,相当于每年 100-150 亿瓦时。但是,如果据此把特斯拉定义为「电池公司」,显然是低估了 Elon Musk 的野心。
  特斯拉的未来:一家能源生态公司
Energy 推出之后,我们越来越不能把特斯拉的割裂的来看了。如果把特斯拉当成是一个能源生态公司来看待,那么电动汽车毫无疑问也是他们整个生态的构成部分之一。储能装置解决的是发电用电的问题,解决的是工具的问题。
  显然,一个能源生态公司,相比一个汽车公司,更配得上 Elon Musk 的格局。、储能设备,再加上 Solar,Musk 的「零污染世界」拼图游戏正在一点点的完成。如果还只是把特斯拉当做一个汽车公司来看待,就有些太过局限了,尽管它的美国官网域名还叫做 。就像曾经我们以为苹果只是一家电脑公司,但是后来它变成了一家生态公司,它的名字也从 Apple Computer 变成了 Apple。
  对于 Elon Musk 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同时也是非常有「钱景」的生意。
  太阳能在美国的市场有多大?光是 Solar 一家,就有上百万的用户。如果要使用太阳能给 powerwall 这样的设备储能,就必须要借助太阳能板,这些庞大的用户,都有可能成为
Energy 的潜在用户。反过来说,有了这样的储能装置,Solar 这样的公司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GeekCar,次世代汽车科技新媒体。专注于汽车智能化、新...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作为一名国内的车辆工程学生,对特斯拉这个公司充满了兴趣?有没有已经在那工作的前辈能介绍一下在那里工作的经历呢?其实我更加想要了解,这个公司的工程师队伍更多来自于机械领域还是电气领域?
**1. 特斯拉有多少员工?工程师团队有多大?**
在最近一次总部firmware组会中,我们的director和我们简单说明了公司现在的人员部门情况,所有的在职人员(包括intern, contractor, full-time, assembler, 和公司后勤人员)的数量一共在9000人左右. 大家可以猜猜工程师有多少人? 其实之前的回答中也给了大家一个笼统的数字,但大家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可能估计的数量也会有不同,但从这次会议中我得知公司的engineer人数在1000人以下. 这里的工程师包括了在Fremont办公的工程师,所以可见公司的工程师只占了员工很少的一部分.
**2. 特斯拉应该被定义为一个怎样的公司?**
总的来说, 特斯拉现在应该被定义为一个start-up, 可以理解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公司. 个人总结原因如下:
1)公司还处在非常迅猛的发展时期.
2)公司企业文化非常开放, 员工自由度非常高,公司阶级制度不明显,员工之间非常之平行.
3)全公司人员的工作融入度和积极度非常非常的高.
4)全公司人员的平均年龄较为年轻(平均年龄27岁).
5)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特斯拉公司大吗?**
从地理面积来说,Palo Alto部门在硅谷科技公司中算是非常小型的了. 房屋的面积大概只有1-1.5个足球场的面积.建筑里面一共三层楼.但是从员工密度来说,公司却可以算是非常拥挤的了.我们的标准停车位有大约500个, 但是在Palo Alto工作人员工将近两千人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车位的紧张程度.是的没错,早晨9点上班的已经很难找到停车位, 只要早晨过了9:30才来上班的基本就找不到停车位了. 大家可能会问, 开车来了找不到车位怎么办呢? 现在公司请了专门的 valet parking 公司, 专门派人过来帮助员工valet parking.大家可以理解为你把车开到正门门口, 甩个钥匙给工作人员, 拿个票你就可以进门上班了, 工作人员会帮你找位置停车的~下班了把票再给工作人员, 他们又帮你把车开到你面前了~
**4.在特斯拉工作累吗?**
说实话,在特斯拉工作的人都非常的拼,我很同意之前的回答,大家都非常热爱公司,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在公司工作充满自豪感,当然这也作为招人的一项behavior标准。正因为大家对工作的热爱,大家会比较自愿的在公司待比较久的时间,自然工作量就会上升。公司正处于非常快的发展之中,非常的高新的科技项目不断的出来,大家为了同样的目标和对公司,科技,未来和完美产品的热爱,期待和追求都奋不顾身的解决很多cutting edge的技术难题。当然,同时也带来了高强度的工作。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工作是累且快乐和充满成就感的。
**5.在特斯拉工作的员工水平如何? 员工之间的交流如何?**
我想大家应该很关注这个问题, 同时这个问题也代表着整个科技公司的实力水平 别的类似财务,人事, 生产线方面的员工我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我只就工程师团队讲讲自己的感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我所接触的其他工程师和其团队都是非常非常高水平且高专业水准的. 这里真的非常客观的说,在工程师团队里面,员工无论在专业素养, 工作素养和为人素养都非常的高水平. 每次我有问题想要请教别人的时候大家都会愿意为你进行细心的解答,并且给你更多的资源让你更深的了解.
我的导师基本就是百科全书, 每每有关于工作上的技术问题,向他请教都会得到有帮助的回答(有时候会直接演示,有时候会给出答案,有时候会给你指引, 如果实在不了解会告诉你可以给你帮助的人的联系方式). 我的manager也非常的专业, 每周都会和每个员工做1对1面谈了解近况和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等. 对非技术性的问题都会给出细心的解答, 等等等等.
我自己是在charging system里面工作的, charging system里面的一位老资历(employee number 前50)的固件工程师在半个月前被提拔为Principal Engineer,就是首席工程师.全公司仅有他享有这个最高的头衔. 虽然头衔是最顶的,但是如我前面所说的, 工程师团队的阶级基本不存在,所有人都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大家可以理解成在足球场上放置多个办公桌子凳子,大家可以自由走动到不同人的桌子前, 并直接和他们交谈. 包括之前答案说的, Elon的桌子就是完全开放的.这种环境的设定也是Elon的决定, 他觉得这样开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 打断公司阶级的存在更是让员工之间的交谈变得更加直接,快捷.
没错,我可以直接拿着手提电脑直接放到 Principal Engineer的桌上和他说我找到了一个bug, 我也可以说这个地方设计我觉得不合理,让他解释一下这部分的架构和设计理念. Elon 和公司的CTO 就坐在公司的一角, 离我的直线距离不到20米. Elon每个星期二会到Palo Alto部门工作, 所以当天只有站起来就能看到他在工作, 他也很鼓励员工和他直接对话, 让员工讲述对公司的想法(当然大部分时间他会在会议室开会,或者在办公桌接见客人, 基本很少有空闲的时间的).
**6. 特斯拉公司的员工待遇如何?**
这里仅仅说说自己的观点,员工的待遇不能只看工资水平,待遇还应该综合考虑如日常生活补助,401K计划match,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员工工作自由度,带薪假期,等等等等。
综合来说,我也比较同意之前几个答案中的观点,特斯拉的员工待遇相比于其他大家熟知的公司还是处于中等水平。现在公司在扩张自己的工程师团队但是同时带来的是员工座位的拥挤和不足。停车位的紧张也是一个公司比较头疼的问题,要知道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如果palo alto有车的员工每天在停车的问题上总共需要花费了50小时,对于公司来说也会是很大的生产力损失。
员工总体薪资水平并没有同行和一些成熟的科技公司高,但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大部分工程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会因为这个因素而影响自己工作的动力,我想大家稍微想想也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
这里我想向大家解释一下我个人对公司员工待遇的见解。如之前所说的,公司正在迅猛的扩张,大家也能从新闻上知道,特斯拉现在工厂正在装配全新的生产线以增加Model S的产量和应对未来Model X的生产。不要小看一个汽车生产线的成本!更不要小看一个将是全自动机器人的准自动化生产线的成本,这条生产线的成本会在一至三亿美金左右。也许你觉得1亿美金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并不多,也许对成熟的老牌公司如苹果,Intel来说不多,但对特斯拉来说,真的很多!给大家做一个极端的计算, 假设我们年产量30000辆并全部售出,每辆车平均价格为80000美金,那么这个生产线的成本就占了年销售额的10%。 还有大家都有耳闻的Giga factory的投资和建设,对于一个2011年才对市场投入第一个产品的公司来说,大家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当然这里仅仅做泛泛之谈,并为更多的列举其他成本,也是想简单给大家一个笼统的概念,有不对之处请指出)。 总得来说,作为公司CEO的Elon不可能不想提高员工的待遇,但因为其对市场的敏锐察觉力,他以及公司决策层认为用现在的营收给未来投资会是对公司和员工未来更好的选择。我包括很多工作员工也坚信未来的特斯拉在员工待遇上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成绩。
**7. 特斯拉有哪些牛逼的技术?**
其实在特斯拉里每一项技术都非常牛逼的,这个真的一点都不假。我是做firmware方面的,公司在firmware方面从集成电路的设计,信号传输,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都是自己一手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的,甚至连PCB的layout都是人工纯手动一线一线自己连接并做最优化的(几乎不用auto routing)。每一次的merge都会让同组人进行code review。每一次design都会有很多老资历的工程师做review。在特斯拉里每一项技术,每一个component都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并不是外界说的什么仅仅BMS牛逼,没了BMS什么都不是。我们生产的是跨时代的汽车,在做尖端科技的同时,安全可靠和完美都是员工反复反复再反复强调的头号标准。所以说牛逼的不仅仅是技术,牛逼的更是人,和他们对待自己产品的责任感和那份炽热的心。
**8. 如何看待比亚迪说管理层说的:&我分分钟造出个特斯拉来,技术不是问题?&**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都听说过这样的报道:“亚迪的王传福说过,比亚迪分分钟可造出特斯拉,技术不是问题。” 我想在这里不对事不对人,仅仅对这句话发表一个自己的观点。 我同意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技术确实不是问题,在如今这种信息技术交流通畅,人才市场相对流通的环境下, 在纯电动车研发上并不存在,或者说很少存在技术瓶颈。
现在也许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技术瓶颈就是电池的能量密度,这个确实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才能达到质变,我相信有特斯拉一定会推动这一项技术的突破并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 除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外其他的类似电池管理,电驱动马达,动力系统和散热系统不应该算是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技术瓶颈应该是指类似稳定核聚变,高效太阳能,DNA编程这类真正需要尖端科研,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出现突破的技术瓶颈. 而对于纯电动车技术来说,电池管理,充电系统,动力系统,超级充电器等等都不再是需要专注尖端科研, 需要时间才能突破的障碍。 大家可以理解为,所有可以运用的零部件,类似集成电路元件,硬件,软件,固件,电路,高强度铝合金材料都已经发明并存在于市场中了,特斯拉只是用一种非常合理,高效,稳定且“酷炫”的方式将他们整合成了一部纯电动车。这好比手机的各种零部件如电池,外壳,按钮,屏幕都是现成的,但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却在这些年将整个世界的大部分手机销售份额揽入怀中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生活的方式。可见技术并不是成就一个产品的唯一因素。
**那么,在技术并不存在瓶颈的时代里又是什么造就了特斯拉呢?是灵魂,产品的灵魂。**
既然讲完了后半段话,那么我想再说说前段话。 这句话的逻辑似乎想告诉人们,只要有了技术,那么我也一样能产出同样的产品。这里我不妨类比几个例子:
1.当今市场上的手机技术对大部分公司来说已经不再是秘密,但是客观一点说,有多少公司能够做出苹果手机这样再次让全世界一部分人奋不顾身的产品?
2,名牌服饰的制作更不会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但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造就今天的成就,而有些品牌却日渐衰弱?
3.网站编程是人人都能学习的技术,但为什么有些网站可以让人流可以经久不衰,而有些网站却变得门可罗雀?
**这都应该归结于一个因素:产品的灵魂.**
有人想问,产品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那么告诉大家一个我个人的观点, 当你使用一个产品使,你触摸它,使用它,感受它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对你说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心情: 当使用一个产品时你会不自觉的在心里说,嗯,这个产品很用心! 如果有,那么这个产品就有了灵魂. 那么我在这里说说特斯拉, 当你踩下电门的时候,你感受它平缓且瞬间的加速,当你触摸使用中控屏的时候, 当你充电的时候, 很多很多很多细节都是特斯拉的产品灵魂在对你倾诉, 让你觉得,这真是一台用心制造的产品,每一个细节都会感动你, 而不是只把科技当做噱头的空壳.
你可以复制特斯拉的空壳,你可以同样造出续航很久的纯电车,但它并没有特斯拉的灵魂, 你需要自己为这个身躯注入灵魂,一个让全公司为之奋斗的灵魂.
**9. 特斯拉公司和他的工程师在硅谷社区是一个怎样的地位?**
很诚实的说,特斯拉的工程师确实在硅谷社区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尊重. 我同意之前答案说的, 很多时候,当素不谋面的人知道你是特斯拉的工程师,他们都会给你很美好的微笑并且夸赞你们的产品. 也会有人和你谈论他对特斯拉未来的见解并祝你有愉快的一天.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说几个切身的例子, 我来硅谷租房的时候物业经理会做背景和工作offer的调查,他们亲自对我说希望我能租他们的小区因为他们小区里有google的工程师,有facebook的员工,有....的员工,但他很希望有一位特斯拉的工程师加入. 我在买咖啡的时候收银小哥会说他很喜欢你们的产品, 这杯咖啡不收钱,并祝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完美的产品.
实不相瞒, 有这种独特的尊重并不会让我感觉骄傲自负, 我觉得用自豪这个词或许更加贴切. 同时这是我们特斯拉工程师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 我们愿肩负推动世界纯电动车发展的使命, 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成特斯拉永不褪色的灵魂!
/***********************************************************************************/
PS: 抱歉大家留言中的很多问题我并不能做出十分详细的解释,一是整个车的系统和构造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特斯拉作为纯电车,其车载系统我敢说不比一辆小型商务客机的系统简单。再者身为公司一员很多问题是不便做出详细分析和解答的,还望大家海涵。
那么我想在这里给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非常简洁的回答。
**1.真的可以找Elon直接对话吗?**
Elon会不定期给全公司员工发送邮件,鼓励你直接Email或直接到他的办公桌交谈,提出对公司现有政策,状态的积极意见。 但事实是,大家其实都很忙,Elon更忙,以至于很难看到他长时间在座位上,千万不要觉得CEO只是坐在豪华办公桌读读邮件的人,况且Elon同时担任着3家上市公司的CEO职位。
**2.特斯拉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不做更多评论,只说两句,1)车载系统在苗头出现前就修复了问题或安全的切断了电源。2)媒体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煽风点火的能力是很厉害的,你懂的。如果你感兴趣,多读读各方面的报道,尝试理解事情的真实经过。
**3,员工的构成?**
公司的运作是需要很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的,人事部,市场部,门店销售,生产线,装配工人,设施管理,保洁人员,管理层,合同工,实习生,等等等等,最后再算上研发部门。其实不到1000人的工程团队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对于科技研发团队来说,其实人数多了反而产生更多难以想象和潜在的问题,这里咱们就不多赘述了。
**4,特斯拉开放专利以后的影响?**
首先很希望大家能够用严谨的思维理解“开放专利”这个短语。Elon的意思是:“我们鼓励大家从positive的角度借鉴我们的技术,对于合理的应用我们不会起草专利诉讼,但如果进行恶意的利用,我们的法律权利一直握在我们手里。” 实在抱歉我觉得自己的的思想并不能达到Elon Mask这般的深远,不敢轻易发表拙见,但可以肯定告诉大家的一点是,我们是衷心的希望全世界的纯电动车发展能在我们的引领下越走越好,同时也给我们自己,Tesla Motors,立下了永久的挑战书。
在tesla 做过半年 intern。感觉公司还是处于发展期,所以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问题也就是你立功的机会,所以升值相对于在大公司来讲还是很快的。这边实习生都被当做全职在使,并且工资奇低无比,硅谷随便找个公司30-40美元一小时那都是平均水平,特斯拉可以给出15刀一小时。。虽然之后加到了27美元,但还是很低。虽然有点廉价劳动力的感觉,但是同时也给了实习生很好的锻炼==但我想说的是特斯拉的实习生没有什么培训的机会,感觉第一天就要跟上特斯拉快速发展的节奏,所以确定自己能hold住。。我一开始有点力不从心,后来习惯了快速的节奏project也都算按时完成了
不过年轻人嘛,在乎那点钱干啥呢……主要是个经历。我在工厂做的是车上各种硬件的测试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计。之前在学校做FSAE 电车,是电子系统的leader,,虽然fsae车队很多问题,没搞起来,花了太多时间,但是相关技术还是学到了。面tesla的时候就问到一些电力电子的问题,bms的问题,虽然我答的比较粗略但是大方向是对的,感觉还不错。
前面说到公司工资给的低,其实福利好像也很烂。。。新公司嘛,一定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每天中午就是food truck,餐车==在工厂和palo alto总部都有,主要都是印度菜啊==越南菜啊,,我最喜欢的就是越南奶奶的beef rice plate了==也就6刀嘛。公司有个小健身房。。感觉很闷--
Elon Musk的桌子跟大家在一层,下去买饭的时候就会经过,,谁叫他坐在楼梯口呢 =。=他的桌子也就是3张办公桌拼起来呢。。。elon人还是蛮nice的,我有几个实习生同事在停车场围着一辆改装了的M5看,这个时候后面传来一个声音:hey what are you guys looking at? 众人转头一看是elon,于是他们就开始聊M5怎么怎么样。。
恩总之,我觉得特斯拉工作还是蛮有挑战性的,现在好像也蛮缺人的,大家多多申请啊,
像一楼所答,最好是有各种FSAE车队的经验,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才是比较好的背景。学霸更适合申好的research……我不是学霸,但是gpa还勉强过得去。。另,我不是湾区学校的。。我是网申的..
Tesla总部在Palo Alto,主要负责研发,工厂在Fremont,主要负责生产。我在总部工作,就随便说说这边的情况。签了NDA,详细的没法写。就说说直观的感受。
Tesla全球只有三间有墙有锁的办公室,给三位法务人员用的。包括Elon在内的其他人都只有完全开放的desk,没有office。Iron Man在Fremont的桌子听说在生产线的起点。
Tesla的员工自豪感很强,感觉都非常以公司为荣。说个段子,我们组常常会把测试车开回家,我一同事有次开在路上等红灯,旁边正好停了一辆公司的巴士,里面坐了一车的tesla员工。他们看到有人开Model S,全车人都手舞足蹈,把工牌拍在窗户上,说:“We designed this car”。我那同事只有低头默默说Me too。当然这事情现在肯定不会了,因为现在湾区的Model S太多了。
不知道苹果谷歌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我每次带着工牌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总有一大堆人来搭讪,和我讨论特斯拉的未来。包括超市收银员,的士司机,各种路人。我有同事还被警察在路上拦下聊天的经历。
想必大家一定很关心钢铁侠的情况。我的桌子离他距离很近,但能见到Elon的机会很少,因为他起的很早。这边早上9点上班,他常常7点就走了。要见他只有坚持天天早起。
最后说一句,看了知乎上关于tesla的讨论,大多回答都是从网上胡乱搜索然后自行想象的。典型的比如Tesla和别的厂相比只有BMS很牛。这样的回答也太人云亦云了点吧。当然大部分工科专业的知友的答案还是比较靠谱的。
还有几点,刚刚想到。第一,tesla员工买车没有优惠,所以Model S真的是良心价。第二,公司帅哥美女很多,穿衣也比较讲究。当然T恤短裤也不是没有,但相对来说比较少。总的感觉,同事都是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这点之前在谷歌的工作体验的回答里面也看到有知友提到过。
最后的最后,现在特斯拉扩张迅速,状况非常好。
**很遗憾错失了在特斯拉工作的机会。回答一下面试经历。**
2012年底投递作品集申请实习,少数公司会在收到申请之后立即回复申请者“已收到”, 一部分公司会在最终没有选择申请者的情况下回复“谢谢您的兴趣”。Tesla两者都不是,而是一家HR高傲忙碌死也不做任何回应的公司。
距申请时间一个半月左右,我完成了学期课程,开始了寒假。寒假最初的某一天,我到学校去观看结课较晚的班级的结课汇报,其实就是闲着没事回学校玩。汇报结束后,被莫名其妙告知有三个男的在找我。然后两个欧洲口音的男的向我介绍他们来自tesla ,收到了我的申请,对作品很有兴趣,但是目前没有名额,问我以后什么时间可以实习。刚好当时我已经拿到一个offer, 往后排一个学期刚刚好。于是,他们告诉我继续努力,新作品随时更新给他们,13年夏天我们再见。就这样,第一次会面就在完全没有被通知,完全偶遇的情况下结束了。
之后,任何邮件,包括作品集更新,询问名额进度,等等等等,没有任何回复。当时我也有连着来的又一个实习,所以他们不回我也接着发,你不慌着买我也不急着卖。
整整一年过去了,13年秋,我回到学校开始了新学期。在一个洛杉矶典型的阳光刺脸的冬日下午,久违的tesla终于毫无预兆地发来一封内容简短的邮件告知有一个机会想要跟我沟通,让我第二天中午等电话。电话的内容让我始料未及,对方提出两个选择,一个是签约入职,一边上班一边念书毕业,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实习。我很犹豫,工作对我来说太快了,当时我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半,夏天还有一个很想去的欧洲的实习,如果直接工作有点像男朋友没交过几个立刻就相亲结婚的感觉。这时候对方补了一刀,职位是内饰设计,我马上回复说我对内饰设计职位不感兴趣,作品集里面根本没有内饰啊,我想专注在外形设计,于是她邀请我前去面试,亲自跟主管讨论细节。
**其中面试时间改了一次,也是没通知我,打电话去询问具体时间的时候才告诉我。**
面试流程就是把全公司的设计部门全见一遍。设计团队非常小,内饰大概四五个人,外形就见到两个,加一个主管三个。最后还有两个统领全局的大头。过程就是我介绍背景展示作品集,提问互动。主管介绍了公司项目,工作内容,以前的实习生的情况。结果内饰设计职位就是个乌龙,本来招的就是外形。主管还强调了加班非常频繁,我说没关系我最喜欢加班了。 下一拨进来重复这个过程。整个跟设计团队沟通的过程非常愉快。然后hr再次进来了,说这样吧,我们先实习一年,我说一年啊,我夏天有个欧洲的实习,我可以先干四个月,回来之后再接着干(没有经验,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犯了什么禁忌)。她愣了一下表面说好啊,那我们尽快安排你入职,这个周末我们会通知你进一步的情况。
然后等我回去,一直到另一个公司给了offer,入职实习,结束实习,又来欧洲,都再也没收到过来自tesla的任何消息。
就这样,各种乌龙,各种莫名其妙,就没了。我没有经验,不知道这种不回复不通知的行事风格是不是普遍,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时间不合适没办法接纳我,为什么还要说尽快安排我开始上班。总之hr这一块用户体验差评。之后也后悔也不后悔,江湖这么大,you never know.
好像很啰嗦无趣。。
**更新一点:**之后再也没有申请过实习工作,但是听申请的同学反馈,Tesla还是每学期都放招聘启示,选好了一批校园面试名单之后面试当天宣布取消。这些hr工作方式专业度也真是无语。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
最新活动 :
浏览: 1738关注: 6 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esla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