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福建泉州附近乡镇早市人比较多的泉州菜市场店铺转让。

查看: 10976|回复: 57
这些年,我们的泉州。
如题,一楼送审。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9:05 编辑
1.jpg (152.62 KB, 下载次数: 2)
17:39 上传
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泉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2.jpg (137.05 KB, 下载次数: 2)
17:39 上传
3.jpg (105.99 KB, 下载次数: 5)
17:39 上传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改设鲤城区。从此,泉州踏上了跨越发展的传奇之路。
泉州行政体制调整
改革开放前的晋江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经济相当落后。1978年以前,总面积上万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竟没有一尺柏油路。那个年代,这里的人们以地瓜填饱肚子,以至于方言都被人戏谑地称为“地瓜腔”。
然而,上天眷顾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个命运的转折点,迎面走来。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改设鲤城区。同年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翌年元旦,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日—9日,政协泉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延续原届次)举行市管县新体制后首届会议。1月6日—9日,泉州市第十届(延续原届次)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2006年4月,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日被正式确定为泉州撤地设市起始纪念日。
发展活力被激活
翻开彼时的《泉州晚报》,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地改市”赋予这片土地的激情和活力。“如今,泉州是对外开放的闽南三角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地带。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合乎全市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愿望,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发挥优势,振兴泉州市经济……”刊发在日《泉州晚报》二版这篇名为《我区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的报道,详细阐述了“地改市”后的泉州,在协调各县、区,统领经济发展,凝聚侨乡资源,促进两岸往来,建设历史名城方面所具备的前所未有的优势。
这篇报道的观点,为今后的历史所佐证。拥有了更高平台的这片土地,开始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传奇故事。被侨资侨力激活的泉州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一个个创新创业草莽英雄的故事在这片热土联袂上演。“地改市”一年后,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苏东水正式提出了被称为中国沿海经济三大模式之一的“泉州模式”。在他看来,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经营道路、侨洋式的生产条件、灵活的经济管理和地、亲、文、商、神“五缘”经济网络关系,正是“泉州模式”的关键特点。
近30年峥嵘岁月,溯其源头,正是“地改市”所释放的发展活力和注入的无限可能。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7:50 编辑
泉州电话号码升至7位
1.jpg (76.23 KB, 下载次数: 1)
17:42 上传
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员工测试光网络线路
1932年,泉州只有固定电话,号码只有1位。日0时,全市固定电话号码从6位升为7位,日从7位升至8位,并沿用至今。电话号码的升位,是泉州通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移动通信、宽带网络迅猛发展,不仅带动了整座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推进着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
通信市场广阔 号码一路升位
早在1993年7月,泉州市邮电部门就开始筹备固定电话号码升位工作,并做了两次预升位模拟试验。日晚上,泉州市邮电局举行升位割接开通仪式。3月6日0时,全市电话号码从6位升为7位,成为泉州邮电通信史上第一个跨世纪工程。我市形成了全省最大、首个完整的以地区电话网为中心的C3网,这在当时的全国也是少有。固定电话升位意味着通信的进步,更意味着泉州经济大发展阶段的到来。
10年后的日,我市固定电话号码从7位正式升为8位,与福州一起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固定电话升8位的城市,成为泉州通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市城市信息化和“数字泉州”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推进信息化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
除了固定电话外,我市电信运营商也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其中根据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电信天翼用户年度净增12.8万户,总数达232.2万户;宽带用户(含无线宽带)年度净增12.9万户,总数达156.15万户,用户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近几年来,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等多家通信运营商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数字政务、数字城管、数字医疗、数字厂区、数字社区、数字家庭、城市一卡通、翼支付等项目建设,为城市管理、经济运行、行业服务、居民生活等提供各种服务,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14年,各大通信运营商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信息化的战略方针,积极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智慧泉州建设总体框架为指引,致力于基础设施、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经济建设,强化与政府部门规划协同、多级联动,构建以“云—管—端”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架构,努力为智慧城市工程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采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并融合IT-CT能力,充分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一体化智能分析、跨终端用户体验等能力,统一规划,集中资源,协助政府各部门做好智慧城市工程落地和推进工作,促进我市信息消费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助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泉厦漳被列入 沿海经济开放区
1.jpg (88.19 KB, 下载次数: 4)
17:44 上传
2.jpg (136.76 KB, 下载次数: 3)
17:45 上传
泉州,素来是一个畅怀拥抱世界的城市。1985年的泉州,离世界又近了一步。□本报记者 朱娟娟
泉州走上全面开放
当年2月18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金字招牌花落厦漳泉。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纸《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把泉州带上了全新的开放里程。
在国家的开放版图里,原晋江地区的泉州市(现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县(现南安市)、晋江县(现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等成为首批开放的范围。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紧紧握住了时代给予的“金钥匙”。
他们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乡镇民营企业,迈开了向“正规军”转化的步伐;
他们把制造出的丰富物资向内地销售,“国产小洋货”一时风靡全国;
他们将“三来一补”的步伐迈得更大气,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工业,将国际市场纳入视野。
天助自助者!
几个月后,泉州接连迎来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礼包:根据福建《关于贯彻中央开辟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决定的意见》,泉州可以成立经营地方产品出口的外贸公司,可以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试行给予直接出口经营权;区内供应港澳地区的鲜活商品,可直接对外销售,自负盈亏……此外,泉州还赢得了在税收减免、自主审批、购置国外材料、设备方面的特别优待。
泉州乡镇 企业大发展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发展的骏马便不再收缰:1985年南丰针织厂成立了泉州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工会;泉州市大竹岛辟为隔离区,作为引进良种、良畜的试验消化基地;恒安集团以大手笔注资136万元成立,并且从香港购进生产线;惠安崇武、肖厝,南安洪濑等多个镇区入选经济开放区的第一批工业卫星镇。
一年时间里,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多,工业比重开始超过农业。这片未来的“民办特区”,自此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8:20 编辑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通航
1.jpg (20.45 KB, 下载次数: 1)
17:47 上传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市对外交流发展的重要窗口
日,《泉州晚报》头版头条以《泉州晋江机场通过总验收》为题,对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通过总验收并交付使用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这意味着泉州几代人盼望已久的“空港梦”终于成为现实。斗转星移,自1996年首航到现在,泉州晋江机场几经改扩建,已经发展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伴随着航空口岸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泉州对外交流发展迎来崭新的机遇。
建立民航站初期 仅能停一架飞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前身是军用机场,始建于1955年8月。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民航使用空军晋江机场,建立民航站。日正式开通民航航线,使用安-24型飞机,开辟福州—泉州—广州航线。当时的晋江机场总建筑面积仅1628平方米。候机楼、商务值机室、航行调度室、航管塔台均为临时改建或者临时搭盖。简易候机室前修建一停机坪,仅能供一架安-24型飞机停放。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泉州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到泉州投资经商、旅游探亲的客人日益增多。日,泉州晋江机场航站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标志着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始。扩建工程一期于日通过总验收并交付使用,并于当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我印象很深刻,正式通航那天,我们一共飞了5个航班,分别飞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和宁波。”机场党委书记林光荣回忆。
升格为国际机场加强对外交流
2009年,泉州晋江机场启动总投资9.09亿元的第二轮改扩建,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际机场。今年5月,机场启动更名手续,并收到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函,泉州晋江机场正式更名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这有利于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进一步开拓境外航空市场。
前不久,国家民航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达成的《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航发展会谈纪要》,把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列为与台湾地区直航的三个骨干机场之一。
据林光荣介绍,如今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总占地面积207万平方米,其中候机楼面积55159平方米,有8个登机廊桥,停机坪面积104300平方米,设置了15个停机坪,可停靠波音757等同类机型。目前,在机场飞行的机型主要为波音737系列和空中客车320系列,这也是国内及国际的最常用机型。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23条,覆盖了华北、华中、华南及中西部区域,国际和地区航线6条,包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每周进出港航班达450班次。
将进行第三轮扩建新增停机位
按照规划,至2017年,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将形成聚焦国内、放眼东南亚的航线网络,届时将新增航线15—16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2—3条;旅客吞吐量达到37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占16%。
2020年新增航线18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新增2—3条,与国内干线机场通航率达90%。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50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占18%。
同时,林光荣还透露,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还将以飞行区为主,进行第三轮的扩建,计划再新建停机位,并根据机场发展的需求,对滑行道等机场设施进行新一轮改造。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2 编辑
“飞天迎宾”城雕落成
1.jpg (75.28 KB, 下载次数: 3)
17:48 上传
竖立十几年来,城雕向四方来客展示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魅力。
在老泉州人的记忆里,1996年有一件不能忘却的大事——“飞天迎宾”城雕落成,泉州终于有了自己的市标。当年10月16日,《泉州晚报》头版以“飞天迎宾:泉州城市的文化象征”为题,对这一盛事进行了报道。十几年来,经过几次修缮改造,城雕以更加动人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展示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魅力。
历时4个多月建成
“飞天迎宾”城雕位于温陵南路与泉秀街交会处,是一座高25.8米、直径3米的立柱,柱体上塑有8尊用紫铜锻造的“妙音鸟”铜像,其中最顶端2尊作捧物状,下方6尊手持“南音”乐器作吹奏状。柱体下有圆形水池和喷泉,四周花草环绕。
据了解,城雕历经4个多月建成。当时刺桐大桥还未建成,泉州大桥是进入泉州的主要通道,许多人一过桥进入市区,远远就能望见这座雕塑,所以该城雕也被称为“飞天迎宾”,寓意迎接八方宾客。
展示海丝起点魅力
“飞天迎宾”城雕的设计者是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先生。1994年,钱教授到泉州开元寺参观,在该寺大雄宝殿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处,见到了24尊“妙音鸟”。
当他受邀创作泉州城雕时,就把“妙音鸟”请出来,用在了城雕上。他觉得,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飞天迎宾”更准确地说是“妙音迎宾”,很好地表现了泉州中外交流发达的特点。而且,大柱子给人一种冲天直上的感觉,象征泉州一直向上发展。
今年初启动修缮
“飞天迎宾”城雕建成后就移交由市园林管理局管理和维护。该局工程建设科吴科长介绍,2009年9月,在城雕建成后13年,首次对它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当时清洗分三步进行,首先清洗城雕石柱和铜雕,铜像的清洗工序很复杂,先清洗、再去污渍、去锈、养护、喷金属漆等。清洗花岗岩材质的石柱,使用的是专用的化学药水,清洗完后,还用白萝卜抹上一遍,防止花岗岩被腐蚀。当时清洗还不忘对城雕进行修葺加固,即在铜雕与石柱之间重新用防腐漆固定好。
“当时修葺共耗资40多万元。”吴科长介绍,城雕石柱和铜雕清洗完后,还铺设了城雕周围的喷泉电缆,修补了周围的水池。重新喷洗后的“妙音鸟”铜像焕然一新,给许多来泉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年初,园林部门再次启动修缮工作,改造城雕周围的喷泉喷头174个、管道301米,安装彩灯234盏。改造后,城雕拥有五个主题喷泉,分别为“八方迎宾”、“齐鼓奏乐”、“雪松迎宾”、“孔雀开屏”和“彩虹飞桥”,喷泉在水池内分三圈分布,可以同时喷放。如今城雕喷泉在周末、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以及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密集的时段会喷放,市民可以欣赏到“飞天乐伎”的曼妙身影。
泉州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大城市
1.jpg (94.48 KB, 下载次数: 3)
17:52 上传
图为2001年泉州市区远眺(陈英杰 摄)
2001年6月中旬,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泉州和厦门、福州一起被列入大城市。晋江、南安被列为中等城市里的县级市,安溪、惠安被列为较大的县,永春、德化被列为中等县。
列为我省大城市
2001年为做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按照各地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等情况,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全省23个市分为大城市、中等市和小城市三类,厦门、福州和泉州被列为大城市,晋江、南安被列为中等城市里的县级市,安溪、惠安被列为较大的县,永春、德化被列为中等县。
翻看2002年泉州晚报上刊登的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1年泉州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5.1亿元,比增11%。晋江、石狮、南安、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前50名。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完成城东、北峰丰州、洛阳秀涂分区规划和泉州古城控规修编。新增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0.6%,绿化覆盖率33.7%。次中心城市和山区县城建设各具特色,完成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总体规划报批或审查工作。小城镇建设中完成13个镇总体规划调整、30个乡镇小区详细规划编制,培育30个重点中心镇,石狮蚶江获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权,南安水头获“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称号。
经济总量连续16年居全省首位
经过14年时间,泉州晚报见证了这个城市从最初列入大城市序列,到其后多年发展的历程。2014年泉州市实现生产总值5733.36亿元、增长10.1%,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首位。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开,晋江新型城镇化工作获中央肯定并成为国家级试点,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泉港和南安沿海“三镇”产城联动等试点取得新进展。16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5个中心镇获批省级“小城市”试点,省市试点镇建设完成投资390.6亿元。启动石结构房屋五年改造计划,完成拆迁1807万平方米、基本建成1103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62.9%。
城市建管同步加强。在深化“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中,427个项目完成投资477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197.6平方公里。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沈海高速复线泉州段、机场连接线建成通车,泉州湾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厦沙高速泉州段开工建设,泉州动车站开通始发列车。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开展晋江洛阳江两岸景观整治规划编制,江滨北路绿道慢线全线贯通。完成市政提升“五千工程”787.5公里,建成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示范片9166亩。环湾建成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
“三农”基础得到夯实。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88亿元,远洋渔船总吨位和捕捞产量跃居全省第二。115个水利项目完成投资45.1亿元,白濑水利枢纽项目被列为国家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七库连通”山美至惠女水库段全面动工。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公路安保工程953公里,提级改造农村公路137公里,建设升级农村配电网828公里。25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完成投资6.35亿元。
泉州金门客运直航开通
1.jpg (60.36 KB, 下载次数: 2)
17:52 上传
开设“中秋团圆通道” (洪燕森 摄)
日上午10时30分,泉州金门客运直航正式开通,首航式在泉州港石井港区举行。这是继5年前厦门—金门、马尾—马祖两条航线启动之后的第三条对台客运航线。
“黄金水道” 拉近泉金同胞距离
当日,来自泉州各地的130多名游客冒着大雨兴高采烈地登上了簇新的金门籍客轮——“泉州”轮,在一片欢呼声中,客轮从泉州港石井港区缓缓驶离码头,驶向金门;与此同时,由金门水头码头出发的“新金龙号”客轮也向泉州港石井港区驶来,从而标志着泉州与金门全面实现了客货运直航。
石井距金门最近距离仅6海里,石井港与金门之间的航线仅为14海里,普通客轮的航程时间仅需50分钟左右,整条航线皆为内海区,风浪小,船行平稳舒适,是闽南沿海距金门最近的海上“黄金水道”。泉金客运直航的开通,对于在闽台胞、台商来说,意味着又多了一条回台的便捷之路———从泉州到金门再返回台湾。作为泉州港对金门直航口岸之一和台轮停泊点,经过几年的建设,石井港区已基本形成了中小系列泊位的码头群体,开通了国内各大中港口城市货运航线。
促进泉台经贸合作发展
泉金航线开通是厦金、两马航线“小三通”功能及航线的进一步扩大,扩大了两岸的交往。“小三通”对方便两岸居民往来和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存在物流、客流的需要,在金门客运直航正式开通的同一天,还举行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交流洽谈会暨首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展洽会,现场签约项目66项,总投资20.5亿元。
泉州金门客运直航开通后,进一步促进了泉金经贸的合作与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以下简称农订会),农订会作为商务部6个定点对台专业展会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签订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同时,借助农订会举办闽台农市场的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农产品公共保税仓库、2.3万吨冷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软硬件设施,也为台湾农产品进入福建提供交易平台,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泉金航线开通后,许多台湾同胞选择这一“黄金水道”往返于海峡两岸。 泉金航线开通9年来,相关部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通关效率,并采取一系列“温情服务”贴近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坎,让大家更加喜欢通过这一航线往返海峡两岸,截至目前已运送旅客近70万人次,其中台胞超过50万人次。
泉金航线至今已开通9年了,这里有爱情故事,也有亲情故事,更有割舍不断的两岸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航线伴随着一代代台湾同胞的成长,将成为他们对“回家路”的最初记忆。
泉州市图书馆落成
1.jpg (77.91 KB, 下载次数: 2)
17:53 上传
泉州市图书馆新貌 (资料图片)
2.jpg (81.13 KB, 下载次数: 1)
17:54 上传
泉州市图书馆前身—明伦堂 (资料图片)
这座于1990年底建设完成的图书馆可以说是当时泉州文化设施建设上的一个大手笔。该馆总投资360万元人民币,占地9.6亩,建筑面积8011平方米。内设办公室、采编部、外借部、中文图书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报刊室、古籍地方文献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少儿室等。 □本报记者 郭雅莹
泉州有了真正意义的图书馆
“新馆落成开放后,市民蜂拥而至。当时图书馆每天都要接待读者几百人次,迟来一点的市民都找不到座位。”回忆起刚开馆时的那段日子,现任图书馆馆长许兆恺仍然有些兴奋:“从那以后,我们泉州人总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了。”
然而,泉州市图书馆并不是泉州最早的图书馆,而是现在泉州市图书馆的前身——明伦堂。这座坐落在府文庙旁古建筑内的图书馆古香古色,书香气息浓厚,一经开放便广受市民好评,当时还被评为“全省先进图书馆”。
但明伦堂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一部分古籍、重要档案及部分藏书外,大部分的书籍都被红卫兵损毁,场所也被改成泥塑收租院展览厅,无奈之下,市图书馆一度选择闭馆。直到1977年初,明伦堂图书馆复办,藏书10万册,复办图书馆并不顺利,由于场地、环境等原因,馆内许多藏书甚至古籍都遭到破坏,建设一座新馆舍迫在眉睫。
1981年,图书馆方面建设新馆舍的申请获得当时市政府的批准,并获得省里有关部门的基建费支持,最终选址东湖公园北侧,建设新的图书馆。1988年10月,新馆舍正式动工。“当时,为了防止珍贵的藏书再次受到破坏,我们决定先盖两层书库,把书先搬进去整理。”许馆长笑着告诉记者:“于是,建设工人在上面加紧盖房,工作人员就在下面抓紧整理图书,你追我赶,像在比赛似的。”
据许馆长介绍,当时图书馆的条件十分简陋,工作人员就在四周都是钢筋水泥、砖头石瓦的环境中办公。“恶劣的环境没有难倒大家,可是资金紧缺却让我们一筹莫展”。原来,仅凭政府130万元的拨款很难完成6000多平方米的工程,好在一位名为黄达群的旅港侨胞得知消息后,动员家属伸出援手,以“林文彬基金会”的名义捐赠了100万港币,再加上图书馆自筹的65万元,这才解了新馆建设的燃眉之急。
“精神粮仓”名副其实
终于,泉州市图书馆新馆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于日正式开馆。在此后的25年间,泉州市图书馆年均购书25000册,截至2014年年底,馆藏总量已达80万册,成为泉州人民名副其实的“精神粮仓”。
为了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阅读,泉州市图书馆还自建了“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泉州人物库”等14个数字资源库,构建了泉州区域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泉州文献之窗·数字图书馆”、APP移动图书馆,将“知识的海洋”搬上网络,让市民可以随时查阅。同时依托图书馆,常年开展图片展、书展、读书活动等服务读者的活动,特别是已经开设多年的“温陵讲堂”,如今更是成为泉州市图书馆的文化品牌。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5 编辑
泉州获评“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1.jpg (76.02 KB, 下载次数: 1)
17:55 上传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宝库。 (资料图片)
日《泉州晚报》报道,15日,泉州市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收入囊中,而全国只有10个城市获此殊荣。从“申魅”到入围,从获得提名城市到最终摘得桂冠,报社记者持续跟踪记录了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者中,泉州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六百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全过程。多年以后,翻看当年那段 “申魅”之路的报道,依旧激动人心。
泉州“申魅”折桂胜出
日,中央电视台启动“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行政特区以外的600多座城市为参选范围。“如果泉州能当选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对提升泉州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为旅游产业和城市投资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业内人士分析。
6月15日下午,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了参选魅力城市的相关工作和报名条款,指出泉州已经具备参评魅力城市的相关条件,评选活动进入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对手如林、竞争激烈、独具魅力、志在必得”的心态作出快速反应,成立了由泉州市主要领导、市委宣传部主要成员以及文化界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参评组委会,并以“申魅”作为全市下半年工作重点,展开紧张的筹备工作。
7月,泉州进入了复赛,成为40个入围城市之一。
此后,值得关注的是,在魅力城市评选中,祖籍泉州永春的乡愁诗人余光中接受泉州方面的极力邀请,成为魅力城市推荐人。
9月,“申魅”展示现场,“城市瑰宝”部分锁定在我市国宝级木偶大师黄奕缺身上。90秒钟的展示,融合了黄老的代表作《钟馗醉酒》和《驯猴》,黄老手中细细的丝线灵活地跳动着,于是钟馗举杯仰饮、拔剑驱鬼、甩手接酒罐等场景栩栩如生,引来满堂喝彩;而《驯猴》中顽皮的猴子弹吉他跳“迪斯科”等动作也活灵活现。“表演者运用视觉和听觉交感手法,让钟馗大壶大壶地倒酒、喝酒,让小猴欢呼雀跃,带给观众以惊奇的美感效应。黄老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征服了现场评委和观众”。
在时长150秒的城市宣传片中,古厝前的新娘、老人和嬉戏的孩子、郑成功雕像前打太极的人们,一幅幅画面静谧而祥和、古韵留长却充满着现代活力;南音、木偶、茶艺等泉州民间传统文化在片中交织演绎,令人心驰神往。而在1分钟的城市速写中,则着重表现德化陶瓷、惠安石雕、安溪铁观音、南音四种最具泉州独特魅力的文化元素。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和激烈角逐,泉州终于迎来了“申魅”的成功。10月12日晚6时40分,北京居庸关长城广场,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颁奖晚会现场,时任泉州市长郑道溪从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手中接过了“CCTV2004年度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奖杯。
晚报记者助力“申魅”之路
“作为央视首次举办的魅力城市评选活动,受全国关注度高、权威性强、可信度大、影响力广,不仅是入围城市展示魅力的舞台,更是一次宣扬城市名片的绝佳机会。”当年参与报道的泉州晚报记者分析,对于泉州而言,参与评选魅力城市,将有力吸引台湾同胞、海内外广大侨胞的关注。
翻看当年的新闻报道,日,泉州晚报社记者刊发《我市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第一时间传递了泉州获评“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喜讯。此后,《分会场锁定崇武古城》《十佳“中国魅力城市”花落谁家》《我们为泉州自豪——市民热评泉州魅力》《泉州申报“魅力城市”大事记》《“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大展示》等一系列重磅新闻信息持续推出,既有对“申魅”进程的不间断跟进,又有“申魅”背后的细节实录等,全面反映了泉州“申魅”之旅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还发挥报社之力,推动“申魅”的进展。
“根据‘CCTV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组委会’的要求,参与城市要确定一个能够反映城市定位和特色,同时简短上口的口号。”上述记者记忆犹新,泉州“申魅”组委会通过《泉州晚报》重金向市民征集口号,短短几日,组委会便收到上千条市民制作的口号,在群策群力、反复筛选推敲之下,最终敲定“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作为“申魅”的口号。
推动文化旅游热升温
“申魅”过程中,泉州获得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面前全方位地展现自身独特魅力的机会。而在“申魅”成功后,“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从此成为城市的一张烫金名片,对促进泉州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较之于其他的荣誉称号,‘申魅’成功更直接地提升泉州的旅游品牌,因为魅力代表个性,个性是旅游发展的生命。”泉州一位旅游业业内人士分析。
如何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品牌效应转化为泉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业内人士认为,应当发展泉州的民俗产业。
如今,极具厚重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古迹景点,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深度旅游体验的焦点。据了解,近年来,清源山、崇武古城、牛姆林等重要景点景区游客量节节攀升,而体验式民俗风情游也展示出了广阔的可挖掘空间。
公交车首试无人售票
1.jpg (89.4 KB, 下载次数: 2)
17:56 上传
公交车无人售票运行首日,市民上车自行投币。 (资料图片)
日,22路、24路、26路三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无人售票公交车,这在泉州历史上尚属首次。此后几年时间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交线路不断增多,公交车数量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公交车无人售票线路范围逐步铺开。到了2013年,随着10路公交车采用无人售票,泉州中心市区最后一条人工售票公交线路消失了。 □本报记者 黄文珍
记者现场体验 无人售票
日,泉州晚报社派出多路记者登上22路、24路、26路三条线路的公交车现场体验。
参与当年新闻报道的记者回忆,甫一上车,在车门不远处多了一个投币箱,司机和随车的乘务员提醒上车的乘客准备好零钱投币。对于泉州来说,无人售票公交车仍属新兴事物,为了引导乘车市民逐渐适应这一新的乘车方式,三条线路公交车仍然配有跟车乘务员,以帮助、提醒乘客主动投币,以及车辆拥挤时有序向车后移动。
市民王先生说,在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之前,一上车可见到一个售票员端坐在最靠近上客门的座位上,拥挤而上的乘客伸长了手,将车钱递给售票员,人多的时候,售票员便有些手忙脚乱地收钱、找钱、递车票。而采用无人售票后,对于乘客来说最大变化是,上车前要自己准备好零钱。适应之后,当投币成为一种习惯,乘客上车的秩序和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刚开通无人售票公交车时,公交车上的报站器只播报普通话,对于年纪大一些的泉州人或者习惯用闽南话交流的市民来说,经常会因为一时没有听清或听不懂导致下错站。”上述记者坦言,那时还没有安装下车铃,再加上没有售票员的提醒,人多拥挤的时候,到站下车也是件费劲的事情,“当时,我们也在报道中将这些问题提了出来”。
无人售票公交车度过了刚上线时最初的忙乱:报站器增加了闽南话播报,下客门处设置了下客铃,相关服务在逐步完善。同时,无人售票的公交线路也在逐年覆盖,到了2013年,在最后一条人工售票10路公交车也采用无人售票之后,中心市区公交车人工售票已成为历史。
业内人士介绍,预计今年,泉州公交发展公司所有线路公交车将全部实行普通话、闽南话、英语三语报站。
无人售票公交引热议
从2004年泉州首尝螃蟹,试水无人售票公交车,如今11年时间过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人们对于公交车采用无人售票的方式,心情依旧有些复杂。
熟悉公交企业的业内人士分析,公交车营运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车辆折旧、汽油消耗、修理费用和人工费用。无人售票对于公交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公交运营成本,更具体来说,随着人力成本的攀升,无人售票节省了司售人员的人力费用。
“无人售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市民黄小姐认为,现在无人售票公交车外形美观大方,车内设施整洁,宽敞舒适,还安装了空调,炎热的夏天里,乘车不再是一种受罪,也提升了城市整体文明形象;同时无人售票和刷卡相结合,不再有准备零钱的烦恼,很方便。
但是也有市民反映,过去人工售票的时候,售票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车内的秩序,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公交车作为客流的集散地,乘客携带的物品比较繁杂,这时就需要有乘务员能够协助司机解决好安全问题。
“对于没有办卡的乘客来说,上车自备零钱确实不方便,付钱乘车本身就是购买服务,乘车找零也应当是服务之一。”市民张先生觉得。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无人售票公交车在相关服务上仍有完善的空间,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乘坐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前确实发生了无人售票公交车安全事故事件,但毕竟是个案,同时在人多拥挤的车厢里,要靠一个乘务员保障安全也不太现实,还是要提高个人安全意识;而有人认为自备零钱不方便,可通过普及乘车卡或者完善投币设备等途径改善。“不能因为碰到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更关键的是应当寻求解决之道”。
公交服务 日臻完善
多年来《泉州晚报》持续关注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方便市民出行基本交通工具的公交车服务日臻完善。据了解,目前,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营运线路共有67条,去年总客运量达1.04亿人次,共新增8条公交线路、优化9条,延长服务时间10条,其中开通夜班线路5条。去年,泉州中心市区已基本消除公交盲区。
同时,80辆LNG(液化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用于加密班次和更新旧车。预计今年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还将购进100辆新能源公交车,用于新开的3条公交线路,并针对那些发班时间间隔长、市民反映等车难等公交线路适当加密班次。
此外,“定制公交”已经进入市民的视线,它扩大了普通公交的服务群体,弥补了普通公交高峰期出行难的问题。
更引人关注的是,泉州公交卡已经实现了在全国47个城市互联互通,极大方便了市民乘车出行。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6 编辑
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
1.jpg (43.77 KB, 下载次数: 2)
17:57 上传
泉州金改有力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更加便捷。
日,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年多来,泉州金改着力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在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的同时,有力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6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提高6.8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授信户比年初增加2.17万户,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金改突出 扶持实体经济
获批金改,泉州正式成为继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泉州金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泉州金改效应的逐渐显现,中央部委和省政府持续加大对泉州金改的政策支持力度,赋予泉州金改更重的先行先试任务,人民银行将泉州列为首批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批准泉州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及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等三项试点;银监会支持泉州设立村镇银行实行特殊挂钩政策,批准泉州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支持申报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证监会接受泉州设立泉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申请,支持泉州设立泉港合资证券公司;省政府支持泉州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有效打通融资对接通道
泉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导入13万多家中小微企业、近600万条基础信息数据,实现分散在工商、税务、质监、水电气等17个条块部门单位及准金融机构的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帮助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过160亿元,有效打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对接通道,破解银企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全国率先创新无需还本、直接续贷的金融产品,推动银行创新信息共享,鼓励银行加大创新力度,泉州银行推出“无间贷”产品,首开“续贷无需还本”先河,破解了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和实际经营用款周期不匹配的矛盾,带动银行机构从贷款还款、贷款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创新金融产品5大系列、151项,“无间贷”、“流水贷”、“连连贷”等产品在全省推广。在石狮市设立全国首个县级金融公共服务平台,集社会信用信息、民间融资登记、中小微企业融资推介、产业金融对接等功能为一体,向社会提供常态化、一站式金融公共服务。在省内率先出台《泉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暂行规定》,建立民间融资登记备案制度,对融资额度、借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对当事人利益有较大影响或社会面影响较大的民间融资推行登记备案,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至4月底,已登记民间借贷2702笔、融资金额108.5亿元。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渠道拓宽。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设立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360家,8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013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17家,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达93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新增发债企业28家,累计直接债务融资191.8亿元。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地方法人银行发展,辖内11家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民间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例超过90%;辖内10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9家实现民间资本控股;已开业的村镇银行非金融企业发起人全部是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加快进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由民资新设准金融机构86家,1家小额贷款公司拟赴港上市,2家小额贷款公司拟在“新三板”挂牌,准金融机构累计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551.26亿元。
此外,泉州还引入菲律宾首都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新设银行机构网点120家,实现村镇银行县域规划全覆盖,新开业和拟开业村镇银行5家、获批筹建3家。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7 编辑
泉州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1.jpg (61.65 KB, 下载次数: 3)
17:58 上传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开幕式上节目众多,图为《惠女风情》节目表演。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于日在北京终审,泉州市从入围的十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最终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城市。
文都风采世界绽放
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泉州以88.92分的全场最高分,在苏州、杭州、青岛、武汉、西安、黄山、济宁、咸阳、桂林等实力强大的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当年9月,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同当选,成为中国首个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
2014年,泉州启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文都”泉州在对外交流互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牌打造上处处留下动人笔墨,绽放满城鲜妍。这一年,泉州、光州、横滨26个文化交流项目,让海洋精神浸润下的三座城市携手并肩,擎起了传承弘扬东亚文化的大旗。文都效应还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等更广的领域。世界泉籍商会会长联谊会上海年会暨“东亚文化之都”的传承与经营高峰论坛、“东亚文化之都”建设论坛、“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等高端对话陆续举办,文化建设进而成为带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有力引擎。以文都为引,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风貌。
“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惠民之风,从假期吹向平日,从中心市区吹向偏远乡村,持续加固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县域活动周自2014年盛夏六月启幕,到深秋十月谢幕,泉州12个方阵轮流主宾西街旧面粉厂,在文化“大麦仓”中展示非遗,烹制美食,展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伴手礼,用一场场可感可触、活色生香的文化活动,让市民触摸城市文脉,感受文化走向。与此同时,全新的木偶剧院建成投用,影剧院、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高甲剧场等文化场馆逐一得到改造提升。在东海新区,包括图书馆、大剧院、科技与规划馆、东海工人文化宫等在内都在加紧建设。在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刺激下,闽南文化街区、鲤城东亚文化广场、石狮城隍庙闽台民俗文化街区等30多个“文都”招商项目全面铺开推介。
而在2014年春节泉州市经贸文化项目对接推介会上,文化产业首次被单独作为招商项目向外推介。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泉州收获项目17个、签约金额42.02亿元,投融资文创项目27个、总金额166.25亿元。在“文都”和“海丝”双重光环的辉映下,泉州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国内外许多媒体都对泉州进行了全方位播报。
继续讲好“文都”故事
对于“泉州获选东亚文化之都”后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在《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一文谈道:“泉州获选‘东亚文化之都’,这是一个联结古老辉煌与崭新未来的契机。在新一轮发展中,随着‘文都’品牌的持续发酵,泉州将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经济与文化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增强文化自信,重塑现代城市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讲述‘泉州品牌’、‘泉州故事’、‘泉州价值’。”
“‘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对于泉州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和创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礼哲表示,在2015年中,泉州则将继续全力以赴做好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努力把亚洲艺术节办出水平、办出亮点、办出特色。同时,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泉州还将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文化中心、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市民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市民的参与性,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切实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瑞统说,以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为契机,泉州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继续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推动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打造国际城市文化品牌,同时在全球视野中进一步审视自己,通过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播,抓眼球、寻商机,而这一切的努力也将有利于“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知名度转化为实际效益,合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促进泉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7 编辑
世界闽南文化节盛大举行
1.jpg (63.76 KB, 下载次数: 4)
17:59 上传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馆中关于泉州古港船模的展示。
日,万众瞩目的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泉州盛大开幕,来自世界六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嘉宾共襄盛举,文化节通过全方位的活动展示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节汇集闽南风情
作为第五届海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举行,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为主题,规模空前。在文化节举办期间,海内外嘉宾和广大市民不仅欣赏到了梨园戏、高甲戏和闽南歌舞等精品剧目展演,还看到应泉州国际友城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之邀前来的土耳其国立民族舞蹈团献上的精彩节目,享受到了丰富的视听艺术盛宴。同时,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闽南语电影周、惠女风情精品展、泉州风情精品展、闽南画派精品展、首届泉州当代工艺大师作品邀请展、闽南文化书法展、诗情画意访古船展、500罗汉特展、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展和参观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示范园区)等精彩活动也在此期间逐一呈现,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闽南文化的风采。
此外,在此届文化节中还包括了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揭牌仪式、闽南文化论坛、招商推介洽谈会等多项内容,而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和泉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泉州晚报社承办了“全国晚报聚焦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来自全国13家晚报都对其进行全程参与宣传报道。
本次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看来,意义非凡,它不仅搭起了闽南文化交流桥梁,也充分展现了闽南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部部长蔡武则盛赞:“闽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海内外宾朋因闽南文化节相聚,一同共商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可谓意义深远。”
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交流合作”为主旨,2013年6月的泉州通过将千年闽南文化,用70多场次的活动,浓缩成活色生香的闽南文化大观园。
也正是在闽南文化节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350多名记者齐聚一堂,利用传媒资源的立体式联动、文化资源的传播力转换,形成了泉州助推活动顺利进行、不断做大做强的整体合力,在利用人文资源撬动全球华人的眼球,使得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让世界各地人们第一时间了解闽南文化节。
此外,闽南文化节期间推出的一系列活动,其后续发展也在不断为市民带来新的文化享受,尤其是位于泉州市博物馆内的“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综合采用现代技术、文物史料、美术设计、影视音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闽南文化的“五美”——“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渊源,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长期开放,永不落幕。海内外征集来的文物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不绝如缕叙述这片闽南人“原乡”故事。
“通过2013年闽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泉州也充分利用传媒运作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元素对接起来,不断强化并刷新了泉州的地域形象。”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感叹说,虽然有形的闽南文化节已经落幕,但说具有积极的成果效应正在产生、发酵、转化。以泉州市木偶团为例,通过2013年闽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在2014年以后,剧团的对外交流工作也随之产生了新变化,不仅前往卡塔尔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演出,剧团更是先后在此一年中先后前往美国、加拿大、印尼、柬埔寨、横滨、光州等地参加闽南文化交流活动。在王景贤看来,正是通过闽南文化节与之后续的一些活动,闽南文化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的同时,也不断在国际上提升着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世界闽南文化节,不仅仅是将闽南文化推向世界的契机,更是对闽南文化的一次科普。”在王景贤团长看来,通过文化节的举办,可以让市民在游玩中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让大家发现闽南文化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本帖最后由 金刚郎 于
13:08 编辑
泉州获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jpg (80.87 KB, 下载次数: 1)
18:00 上传
泉州历来有改革的胆略和气魄,1993年3月,经国家体改委批准,泉州市被列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市民营经济振翅腾飞,呈现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资本化等显著特点。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福建省泉州莆田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我市成为全国六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
获批“综改试点” 产业布局优化
改革开放后,我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拉开乡村工业化序幕。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从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区率先兴起,逐步扩散至全市各地。随后我市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民营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
1993年,泉州获批为全国首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后,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股份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全市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泉州的进步,吸引了省内其他城市的目光。1995年,泉州被列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
进入21世纪,我市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程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暂住证、务工证、计生审验证等“多证合一”,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等“多措并举”,公安、劳动、计生、房管等部门“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经过10年的探索,我市在综合配套改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省政府出台支持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十条措施,将泉州列为省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完善扶持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创新金融服务、健全土地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优化政务环境等配套方面提出改革要求。
去年2月,泉州实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召开千名企业家大会,动员广大企业继续专注实业、永远创新、爱拼敢赢,并配套出台推进民企“二次创业”等实施意见和专项行动计划,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市县两级安排5亿元,逐年增加,推动泉州新一轮的创业发展,带动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去年3月,我市成为全国六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
1993年至今,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我市已制定出台《泉州市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细化分解了46大改革项目、179条具体内容。前路漫漫,泉州民营经济将继续加快转型升级,力争到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00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5家以上;私营企业10万家以上;个体工商户25万户以上。
推进“二次创业” 加快转型升级。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泉州菜市场店面出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