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尘:为什么小米突然慢下来 会精彩作文了

致力于打造家电行业领先网络媒体
当前位置:
  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这几天,小米又火了,但这样的火不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仅有约4000万台,国内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五,降幅高达36%,被华为、OPPO、VIVO、苹果等一众品牌集体超越。  而去年的这个时候,小米还在与华为喋喋不休地争论“到底谁是国内手机销量第一”。  还有,日前雷军公布小米2017年目标,“实现销售额超1000亿元”,亦引发网友关注,被讽刺为“放卫星”。  这几天,雷军依旧“雷语”不断:“华为的成功有小米的贡献”,“华为骨子里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们认不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干到黑”……  我发现,和三年前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不同,这一次,小米收获的更多是质疑。  但我必须说,小米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做出了贡献,小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中国发起了一场“互联网思维”启蒙运动,启蒙国人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与视角,看待、认知、经营企业。  而且,雷军提出的“极致”产品理念,亦对中国制造起到推升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走的都是机海战术,全面撒网,只要产品款式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小米的荣辱乃至生死,均系于互联一网。  但是,擅长互联网的雷军,已有迷于互联网之虞。雷军说,“我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互联网思维”,显然,雷军可以夸大了互联网的价值。事实证明,这也是以“互联网”自诩的公司共同的症状。  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互联网思维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事实上,即使“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者雷军,其前后解释也不一致。比如,雷军一方面说“专注”是互联网思维的要义之一,一方面不断进入新的领域,美其名曰“互联网生态”。  而我们发现,国际互联网巨头鲜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类似的表述,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如何对硬件与技术孜孜不倦地创新。难道是他们错了吗?非也,是他们摆正了互联网和硬件的位置而已。  雷军说华为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事实是,互联网大厦的基石正是华为这类企业奠定的。  为什么2016年小米突然慢下来了?雷军的解释是小米不可能一直快下去。没错,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发生在2020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之后而是发生在今天?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企业的快与慢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必须看到,慢下来并非小米主动调整的结果,而是市场强加给了小米一个“慢”的结果。  显然,小米出了问题。  但是,雷军不这样认为,他在2016年11月明确表示,“失败者才需要反思,我不需要。”没想到,小米堕落成了一家拒绝反省的公司,很多关心小米的人表示失望: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还有,雷军说所有人都劝他把小米产品卖贵,他很孤独。  我不知道雷军是否思考过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所有人都劝你把手机卖贵?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二,为什么小米手机卖不贵?原因是什么?  在小米手机要不要卖贵这个问题上,我站在“所有人”一边。海量的事实证明,廉价路线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难以赢得人们对品牌的尊重。  事实上,小米手机并非不想卖贵,而是卖不贵。一直以来的低价格策略,已经培养了公众“小米就是廉价产品”的认知,一旦公众形成这一印象认知,你想卖贵都不可能。高价向低价走易,低价向高价冲难,好比水往低处流易,往高处流难,是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品牌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绝不是那些以廉价冲量的品牌,而是那些售价高还能销量大的品牌,比如苹果。  目前,小米在中高端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将小米手机牢牢困死在2000元以下市场空间的,既有公众对品牌认知层面的原因,也有小米产品自身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后一点更多一些。  别人有的小米手机都有,但小米没有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小米手机谈不上真正意义上创新,更缺乏重大产品创新,小米一直跳不出模仿者、跟进者、整合者的角色。  雷军一直很想把小米打造成手机界的“无印良品”,但除了低价这一点相似,小米和无印良品实在没有什么共性。  人们想到无印良品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格调乃至文化理念,品牌的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想到小米的时候,大多数想到的只是廉价和营销,品牌内涵过于苍白无力。  不是廉价的产品都可以改头换面叫“无印良品”,在过去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小米都没有给我们呈现出无印良品的品牌气质。  全球只有一个无印良品,而小米式产品遍地都是,就看你会不会包装。  我一直认为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小米的成功绝不是产品与技术的成功,而是营销推广的成功,小米不仅没有跳出“营销主导型企业”的窠臼,甚至将互联网营销推向了极致。过,则不及。  回看过去几年,雷军一直沉湎于高性价比(实为廉价)带来的小米产品销量猛增的喜悦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对盛世危机的忧虑,更没有看到他为小米品牌再造做出什么。  过去五年,雷军有意无意地犯下了两个疏忽(姑且不称之为“错误”吧):一是没有趁小米形势大好的时候,将小米从营销主导型企业往技术主导型企业(我们俗称的“科技型企业”)方向转型;二是没有及时对小米品牌实施形象提升,而是任由其在廉价的路上一直滑行。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因为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向前的动力――产品与技术。小米、乐视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技术主导型企业刚好相反,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因为它前期埋头于技术攻关,一旦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则企业很容易获得后续支撑力。华为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营销主导型模式情有独钟?因为这类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过于强烈,企业领导人境界不够高;还有就是信奉“天下功夫无快不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内在成长规律,你必须尊重这个内在规律,揠苗助长只会让苗死得更快。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一年甚或半年发布一款极具创新性(甚至有企业不惜使用“革命性”、“颠覆性”这类令人咂舌的形容词)产品,如果我们五年、十年之后回头看它们推出的所谓“创新”性产品,你会发现竟然没有一款产品沉淀在你脑子里,其技术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重大创新。  基础技术、原创技术、重大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苦攻关很难出成果。为什么中国企业鲜有革命性产品问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普遍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意志,我们总幻想着今天投入明天就有收获,焦急的心态不可能出重大创新。我为什么一直对华为抱持敬重的心态?在我看来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具备国际企业思维的中国企业,任正非“28年只进攻一个城墙口”的精神意志,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不具备。  今天,在经历了差不多长达十年的互联网崇拜之后,互联网热潮终于显现出退潮的迹象。乐视引入168亿元战略投资却拉不出一个涨停板,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互联网的风停下来,当年那些借助风势飞起来的猪怎么办?这是我担心2017年有可能是乐视、小米“本命年”的原因。  目前,互联网可用来传播的话语资源已被厂家挖掘殆尽,除“农村电商”之外互联网可以拿来炒作的话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公众对互联网的兴趣正在逐步从互联网向“硬件”、“实体经济”、“工业4.0”、“中国制造”转移。遗憾的是,对此互联网精英们对此并无觉察。有心人已经发现,2017年以来,媒体关于乐视和小米的报道,明显少了很多。  还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因素也将影响人们的判断,主流国家都在将发展实体经济与制造作为未来发力重点,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而德国、日本一直如此。  当雷军替华为担心的时候,我建议他不妨多替自己想一想,如何突破小米成长乏力的困局?我的建议是:向科技型企业转型。这是小米唯一正确的选择。
扫一扫,最新最热家电行业动态,权威数据、专家观点、新闻热评尽在掌握。微信搜索“上海家电网”/“shjiadian”即可关注,期待您的点赞或拍砖!
责任编辑:
【】【】【】
本周热点文章排行|||||||||||||||||
&>>&&&&&正文
美的和小米牵手 董明珠急发“呛声”
  前日晚间,美的抛出小米12.66亿元入股的公告,引发市场关注,与此同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一场论坛上发出火药味十足地“呛声”并“希望雷军走好”。
  尽管炮火越来越猛烈而且双方都互不服输,但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抛开具体企业不谈,10亿元赌局代表的其实是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两种模式之争,最终的结局很难说谁输谁赢,或会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
  文、广州日报记者张毓
  美的和格力是家电行业的老对手,而格力和小米的“恩怨”得从一年前的一场“赌局”说起。去年12月,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同台领奖的雷军与董明珠就商业模式打起了嘴仗,雷军以1元打赌称“小米营业额五年内将超越格力”,董明珠却赌10亿元坚称其不可能超过格力。
  此后,这个著名的赌局便不时地出现在媒体上,双方在接受采访时也往往要隔空交锋一番。如今小米和美的正式牵手,不免会让人再次联想到这一赌局,甚至有人将小米和美的合作戏称为“(格力的)敌人和敌人终于在一起了”。
  就在同一天,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演讲中又提到了10亿元赌局,并称“肯定我赢”,表示格力有1.4万项专利,嘲讽小米“侵犯了别人专利”,希望雷军“做到全球手机老大”。对于小米和美的合作,董明珠也火药味十足地公开“呛声”:“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如果有一天你的专利比我多,你的质量比我好,我要加油了”。
  面对董明珠的炮轰,在当晚登场的雷军笑言对赢得赌局有信心,也否认了和美的合作与赌局有关的说法,“我们俩之间的关系就是怎么能够推行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合作,把它说成是跟格力打赌的副产品,好像把事情说小了”。
  业内:10亿元赌局实为两种经济模式之争
  尽管炮火越来越猛烈,而且双方都互不服输,但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抛开具体企业不谈,这场10亿元赌局代表的其实是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两种经济模式之争,最终的结局很难说谁输谁赢,而是会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
  家电业资深人士刘步尘认为,传统家电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以前已经有不少浅层次的合作,如在产品、内容等方面,但随着家电产品全面向智能化转型,未来的合作将上升到战略层面,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会越来越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刘步尘预计,像小米和美的合作模式还会在行业中出现,向互联网转型是必然趋势,格力、海尔等巨头都很有可能引入互联网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互联网企业。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984亿元,同比增12.07%,全年目标是实现1400亿元营收。美的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90.8亿元,同比增长16.36%。而小米去年营收300亿元,预计今年营收700亿~800亿元,虽然和前两者尚有不少距离,但其快速的成长性不是传统制造业所能实现的。
  “虽然对于输赢业界也有很多争论,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更猛,格力今年出手打价格战也体现了传统制造业对未来成长的焦虑感。”刘步尘表示,在这方面,德国工业4.0革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是传统经济和新经济融合的成功模式。
  预测:智能化时代中小企业受冲击
  今年以来,白电企业纷纷发力智能家居市场,美的、海尔、长虹均发布了其家居系统及智能产品,其他企业也不甘落后。此次小米和美的合作也主要瞄准了智能家居产业链。但从上市公司财报数字来看,短期内智能产品不仅难以对企业贡献利润,还将加大研发费用压力。
  对此,家电/IT业资深分析师梁振鹏分析指出,虽然国内智能家居还在推概念、战略的阶段,产业链、产品都不成熟,但未来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包括三星、苹果、谷歌都在跑马圈地,建立自己的标准,因此哪怕现在不赚钱,企业也要提前进行布局,3~5年后智能家居产品的比例或会快速提升。
  但另一方面,在向智能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小家电企业受到的冲击会进一步放大。刘步尘认为,大量的二、三线品牌由于产业布局不完善,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机会相对也少,未来转型会比较困难。
  小米科技财务数据首次曝光
  2013年净利约3.47亿元
  小米投资美的将小米神秘的财务数据揭开了“面纱一角”。美的集团发布的公告显示,小米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的营收约为265.83亿元,净利润约为3.47亿元。截至日,小米科技总资产约64.52亿元,总负债约为60.57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3.95亿元。其中,雷军拥有小米科技77.8%的股份,是最大的股东,剩余22.2%的小米科技股份由其他自然人持有。不过,小米科技只是小米公司的运营实体之一,上述数据并不能代表小米公司的整体情况。
责任编辑:hn_新闻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114网址导航刘步尘:为什么小米突然慢下来了?雷军没想清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这几天,小米又火了,但这样的火不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仅有约4000万台,国内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五,降幅高达36%,被华为、OPPO、VIVO、苹果等一众品牌集体超越。
  而去年的这个时候,小米还在与华为喋喋不休地争论“到底谁是国内手机销量第一”。
  还有,日前雷军公布小米2017年目标,“实现销售额超1000亿元”,亦引发网友关注,被讽刺为“放卫星”。
  这几天,雷军依旧“雷语”不断:“华为的成功有小米的贡献”,“华为骨子里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们认不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干到黑”……
  我发现,和三年前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不同,这一次,小米收获的更多是质疑。
  但我必须说,小米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做出了贡献,小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中国发起了一场“互联网思维”启蒙运动,启蒙国人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与视角,看待、认知、经营企业。
  而且,雷军提出的“极致”产品理念,亦对中国制造起到推升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走的都是机海战术,全面撒网,只要产品款式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小米的荣辱乃至生死,均系于互联一网。
  但是,擅长互联网的雷军,已有迷于互联网之虞。雷军说,“我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互联网思维”,显然,雷军可以夸大了互联网的价值。事实证明,这也是以“互联网”自诩的公司共同的症状。
  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互联网思维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事实上,即使“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者雷军,其前后解释也不一致。比如,雷军一方面说“专注”是互联网思维的要义之一,一方面不断进入新的领域,美其名曰“互联网生态”。
  而我们发现,国际互联网巨头鲜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类似的表述,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如何对硬件与技术孜孜不倦地创新。难道是他们错了吗?非也,是他们摆正了互联网和硬件的位置而已。
  雷军说华为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事实是,互联网大厦的基石正是华为这类企业奠定的。
  为什么2016年小米突然慢下来了?雷军的解释是小米不可能一直快下去。没错,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发生在2020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之后而是发生在今天?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企业的快与慢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必须看到,慢下来并非小米主动调整的结果,而是市场强加给了小米一个“慢”的结果。
  显然,小米出了问题。
  但是,雷军不这样认为,他在2016年11月明确表示,“失败者才需要反思,我不需要。”没想到,小米堕落成了一家拒绝反省的公司,很多关心小米的人表示失望: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还有,雷军说所有人都劝他把小米产品卖贵,他很孤独。
  我不知道雷军是否思考过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所有人都劝你把手机卖贵?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二,为什么小米手机卖不贵?原因是什么?
  在小米手机要不要卖贵这个问题上,我站在“所有人”一边。海量的事实证明,廉价路线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难以赢得人们对品牌的尊重。
  事实上,小米手机并非不想卖贵,而是卖不贵。一直以来的低价格策略,已经培养了公众“小米就是廉价产品”的认知,一旦公众形成这一印象认知,你想卖贵都不可能。高价向低价走易,低价向高价冲难,好比水往低处流易,往高处流难,是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品牌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绝不是那些以廉价冲量的品牌,而是那些售价高还能销量大的品牌,比如苹果。
  目前,小米在中高端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将小米手机牢牢困死在2000元以下市场空间的,既有公众对品牌认知层面的原因,也有小米产品自身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后一点更多一些。
  别人有的小米手机都有,但小米没有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小米手机谈不上真正意义上创新,更缺乏重大产品创新,小米一直跳不出模仿者、跟进者、整合者的角色。
  雷军一直很想把小米打造成手机界的“无印良品”,但除了低价这一点相似,小米和无印良品实在没有什么共性。
  人们想到无印良品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格调乃至文化理念,品牌的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想到小米的时候,大多数想到的只是廉价和营销,品牌内涵过于苍白无力。
  不是廉价的产品都可以改头换面叫“无印良品”,在过去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小米都没有给我们呈现出无印良品的品牌气质。
  全球只有一个无印良品,而小米式产品遍地都是,就看你会不会包装。
  我一直认为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小米的成功绝不是产品与技术的成功,而是营销推广的成功,小米不仅没有跳出“营销主导型企业”的窠臼,甚至将互联网营销推向了极致。过,则不及。
  回看过去几年,雷军一直沉湎于高性价比(实为廉价)带来的小米产品销量猛增的喜悦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对盛世危机的忧虑,更没有看到他为小米品牌再造做出什么。
  过去五年,雷军有意无意地犯下了两个疏忽(姑且不称之为“错误”吧):一是没有趁小米形势大好的时候,将小米从营销主导型企业往技术主导型企业(我们俗称的“科技型企业”)方向转型;二是没有及时对小米品牌实施形象提升,而是任由其在廉价的路上一直滑行。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因为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向前的动力——产品与技术。小米、乐视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技术主导型企业刚好相反,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因为它前期埋头于技术攻关,一旦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则企业很容易获得后续支撑力。华为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营销主导型模式情有独钟?因为这类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过于强烈,企业领导人境界不够高;还有就是信奉“天下功夫无快不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内在成长规律,你必须尊重这个内在规律,揠苗助长只会让苗死得更快。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一年甚或半年发布一款极具创新性(甚至有企业不惜使用“革命性”、“颠覆性”这类令人咂舌的形容词)产品,如果我们五年、十年之后回头看它们推出的所谓“创新”性产品,你会发现竟然没有一款产品沉淀在你脑子里,其技术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重大创新。
  基础技术、原创技术、重大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苦攻关很难出成果。为什么中国企业鲜有革命性产品问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普遍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意志,我们总幻想着今天投入明天就有收获,焦急的心态不可能出重大创新。我为什么一直对华为抱持敬重的心态?在我看来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具备国际企业思维的中国企业,任正非“28年只进攻一个城墙口”的精神意志,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不具备。
  更有一些企业幻想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显得很幼稚了。至此,我猛然想起一个故事:当年,拉登对沙特国王夸口说他能打败敌人,国王问他用什么打败敌人?他说“用真主的力量。”
  今天,在经历了差不多长达十年的互联网崇拜之后,互联网热潮终于显现出退潮的迹象。乐视引入168亿元战略投资却拉不出一个涨停板,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互联网的风停下来,当年那些借助风势飞起来的猪怎么办?这是我担心2017年有可能是乐视、小米“本命年”的原因。
  目前,互联网可用来传播的话语资源已被厂家挖掘殆尽,除“农村电商”之外互联网可以拿来炒作的话题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公众对互联网的兴趣正在逐步从互联网向“硬件”、“实体经济”、“工业4.0”、“中国制造”转移。遗憾的是,对此互联网精英们对此并无觉察。有心人已经发现,2017年以来,媒体关于乐视和小米的报道,明显少了很多。
  还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因素也将影响人们的判断,主流国家都在将发展实体经济与制造作为未来发力重点,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而德国、日本一直如此。
  当雷军替华为担心的时候,我建议他不妨多替自己想一想,如何突破小米成长乏力的困局?我的建议是:向科技型企业转型。这是小米唯一正确的选择。
  作者介绍:刘步尘,新浪专栏作者,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策略总监,原彩电新闻发言人,国内著名家电产业研究专家、企业新闻传播专家。
责任编辑:任倩倩 SF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生活慢下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