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的分析

分析陈寿对马超的评价
&作者:神威天将軍
  “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此话如何理解,因为前面已经有鸭子的大作,故此作为推陈出新之举措。
  一。“阻戎负勇”
  “戎”古代多指兵戈,
  戎,兵也。——《说文》;
  以习五戎。——《礼记·月令》;
  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延伸意为军事,
  戎右少师。——《左传·桓公七年》。注;军右也。
  戎成不退。——《诗·小雅·雨无止》
  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字还有其他解释,但是大多与以上三个的疑似相关。我们看“阻戎负勇,以覆其族”。阻戎指的是阻挡戎羌还是曹操的军事行动呢?这个看后面的“以覆其族”就明白,阻挡的是曹操的军事行动。
  “以覆其族”这个好理解,马超家族“夷三族”。“负勇”这个鸭子解释的很好,依仗勇力。但是要注意,兵勇的用法只有在清朝才出现,所以“负勇”绝对不是依仗士兵。
  二。“因穷致泰”
  “因”作为动词或者介词在古汉语的意思中应该是
  动词:
  1依靠;凭借;。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根据,按照;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
  介词:
  1从…出发如:因命守时
  2趁着;乘便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
  3。通过,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看整句话,明显是一个好与坏的对比过程,所以取义“从…出发”更为合理
  “穷”穷,困也。其反义词:达(通也)见《十三经注疏。小雅。小明》。《易》(周易)此诗是令其友,听天之处分,任命之穷达,不汲汲求仕之辞也。又例:勿以穷达而易辙,勿以夷险而易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又见山阳公记载,备曰:“人穷来归我”:裴注:“臣松之按以为超以穷归备”。
  “泰”泰,安也。――《字汇》;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以祈国泰民安。――吴自牧《梦粱录》。这些都是安定和平的意思。
  三。“不犹愈乎”
  “犹”如同,好比之意。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还,仍然是。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愈”这个是本人要解析的重点,通常有三种意思
  1、更,越:愈甚。愈加。愈发。愈益。愈演愈烈。
  2、较好,胜过:孰愈(哪个好)?彼愈于此。
  3、病好了:痊愈。病愈。
  我们排除掉第三种,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第一种是更加的意思,然而“不犹愈乎”肯定是对于“能因穷致泰”的评价,所以第一种也能够排除。那么就剩下第二种意思,更好,胜过。
  我们再看看陈寿对于张绣的评价:“绣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于彼为愈焉。”这句话是说,张绣舍去群盗的身份,列入功臣的行列,远离了危险和死亡,保护祖宗或者宗族后代血脉,对于他来说是更好的情况。
  古代人祖宗观念很重,而这其中不仅要对祖宗尽孝道,更要保住宗族的血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古代的“孝”更注重血脉的传承,血脉有延续,才是对于祖宗的最大孝道。
  陈寿对于马超和张绣的评价前部分是相反的,后部分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用了“愈”,就是胜过,更好的意思。
  前部分对比:
  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
  张绣:绣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于彼为愈焉;
  马超抗曹,“夷三族”;张绣降曹,家族得保。前部分陈寿对于马超是“惜哉”,对于张绣我想陈寿会说“幸哉”。
  陈寿本人既是蜀官,自己的祖国破败归降,陈寿作为一个文人小吏,无力挽回这局面,只能苟安,得保性命和家族,也为幸事。但是他,对于蜀国史料秘而不言,只说残缺稀少,史学界终是不解。个人揣测,估计蜀史多与魏史相悖,晋朝又以魏为正统,陈寿迫于压力,隐晦其言也是一种可能。
  所以陈寿基于个人苟安立场,基于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立场,只能说马超入蜀和张绣归魏都是很好的归宿。但是马超的好归宿是因为“因穷致泰”,西凉根基已失,家族被屠灭殆尽,入蜀却位至汉室骠骑将军,封侯拜将,兴复家族,所以“不犹愈乎”,不也是更好的么。
  另外,有评论说“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前面应该加上“若”如果等假设条件的词汇,个人表示不通。“穷”“泰”明显是一个过程的对比,而不是一个行为到结果的过程。同时,对于能在三国志中有传记的马超,位至季汉骠骑大将军的马超,用一个小人物的评价极其不当。
  综上,陈寿对马超的评价是惨痛而欣慰的。“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意思应该是:能够从穷困的境地而至安定和平的处境,不也是非常好的结局么?
本文相关人物:[]&[]&[]&[]&[]&[]&
&(111.174.109.*)文盲不要出来秀智商,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到底什么意思先搞清楚再来发帖,实在不懂就去百度搜一下,看看别人懂文言文的怎么翻译的,不会不要紧,在这秀你的无知就是你的不对了。 12:18<font id="zan_view_
曹操是阉宦之后,年轻时品行不佳,他&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地方上的士人颇看不起曹操,沛相袁忠甚至打算法办他。后来曹操为入仕途,极力扭转负面形象。...&[曹操]&[许靖]&[陈蕃]&[孔融]&[荀彧]&[何晏]&君主时代帝王死后,会依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他一个定性类的称号,对于一些重要的大臣来说,也会得到这样的待遇,称之为谥号。这是一种盖棺论定,尤其对于大臣,能获得谥号表明位高权重或者是功...&[赵云]&[刘禅]&[刘备]&[陈祗]&[庞统]&[诸葛亮]&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东汉旧臣,曹魏元勋,历世三朝,位列三公,道德、学问均著称于世。他不仅为曹魏名臣,也是三国时代著名学者。一、策...&[钟繇]&[曹操]&[荀彧]&[郭援]&[曹丕]&[张既]&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得其二,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充裕,所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以名士为主体的曹操&智囊团&竟有93人之多...&[曹操]&[崔琰]&[曹植]&[杨修]&[孔融]&[荀彧]&三国时候,有三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军团,分别是马超的西凉军,刘备的白毦兵,以及蜀国的无当飞军,这三支勇猛善战的部队其事迹散见于史册,如《三国志》《华阳国志》《诸葛亮集》中。马超的西凉军...&[张嶷]&[诸葛亮]&[费祎]&[王平]&[张郃]&[姜维]&氐族和羌族有同样悠久的历史。《诗经&商颂》言:&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放不来王&。《竹书纪年》亦言成汤及武丁时,曾两次有&...&[千万]&[夏侯渊]&[马超]&[阿贵]&[韩遂]&[刘备]&羌族是同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史记》卷15《六国年表》言:&禹兴于西羌&,《后汉书》卷87《西羌传》言:&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韩遂]&[董卓]&[姜维]&[诸葛亮]&[曹操]&[刘禅]&首先登场的这位人物,名叫刘伶。刘伶这人,&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晋书》)。按照现代的测量标准,这个身高大约一米四左右。这样的小身材,如果生在当代,倒也可以...&[曹操]&[嵇康]&[刘伶]&[王粲]&[周瑜]&[崔琰]&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演义中并没有对他有过多大扔描写,只在曹丕争嗣时才从侧面描写了他。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小的时候,因为他才高智广,所以被人孤立,没有人能理解他,只有...&[贾诩]&[张绣]&[曹操]&[曹丕]&[李傕]&[段煨]&在三国这卷色彩缤纷的英雄人物谱中,东郡人程昱似乎并不常为人留意,他没有郭嘉那般神奇、诡异的计谋,也没有司马仲达那样阴忍、狡诈的手段,更没有孔明手中的那把标志性的鹅毛扇,可以供其上镜...&[程昱]&[曹操]&[刘岱[东汉]]&[袁绍]&[刘备]&[曹丕]&
if (_url.indexOf("cul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game") > 0 || _url.indexOf("news") > 0 || _url.indexOf("flash") > 0 || _url.indexOf("zq")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ot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audi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index.html")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ortrait")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iograph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librar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download")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magazin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ide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ic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search") > 0 || (location.search).indexOf("k=")>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cartoon")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0 ||
_url.indexOf("thread") > 0 && _url.indexOf("html")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1 ||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thread") ==-1) {
document.write("");
function ad(){
baidu_inc.innerHTML=baidu_view.innerHTML;
google_inc.innerHTML=google_view.innerHTML;查看: 13701|回复: 3
三国演义2000字人物评论我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分析字
三国演义2000字人物评论我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分析字
《三国演义》,人物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张飞勇猛无比,曹操奸诈多谋,这些人物各个让人不能忘记。
书中描写的人物大约有四百多位,其中生动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还有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认为称的上大智的有:诸葛亮、周瑜、曹操、司马懿。不过这四个人都有指致命的弱点:诸葛亮太过于谨慎,周瑜心胸狭窄,曹操疑神疑鬼,司马懿阴险。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曹操。曹操是大智大勇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敢作敢当,是非分明。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曹操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董卓一直认为曹操是他的心腹,虽然董卓对曹操很好,可董卓对天下百姓却坏透了。有一次,董卓带人出城打猎,村民在赶集,他兽性大发,将男女老少全都包围起来,将男的全杀了,一片混乱,血流成河。曹操看不过去,众将也是恨之入骨,可都是敢怒不敢言呀!曹操暗地里和王允商量,王允将七星宝刀给了曹操,让他去行刺董卓。可是没有杀成,到害的曹操把宝刀献给了董卓。曹操这次没杀成,但他是非分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我十分佩服曹操。
曹操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他有致命的弱点:太过多疑,就因为这个,他错杀了他的伯父。曹操的伯父吕伯奢好心收留了曹操,他去镇上买了点酒菜,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曹操以为他去报了官,就杀了吕伯奢全家。曹操虽然凭他的智慧收回了许多失地,可也有失策的地方呀!比如有一次,曹操听了庞统的计策,将军中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觉得心里才踏实多。可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却对大家说如果吴军要用火攻,我们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在一起,到时侯不是一条船也跑不掉了吗?而曹操说现在是在深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假如他们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吗?晚上,黄盖登上火船,乘风而行。曹操在在大船上观望,曹操心想一定是黄盖带着粮食来投靠,于是便命人去查看。而黄盖的船行驶的速度快,一个劲的向曹操这边驶来。黄盖接近曹军,便下令点火,霎时火船借东南风,向前飞奔,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直奔曹操的水寨。人被困在船中,不能逃跑,全被烧死了。而曹操侥幸逃脱了。
曹操不听谋士的话,损失惨重呀!就因为太过多疑,不听谋士的话,所以没赢得天下。
我崇拜英雄,关羽的义重如山,张飞的有胆识,赵云的高强武艺,曹操的雄才大略……虽然我不是男儿,但我长大以后也要报效祖国。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
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这是妇孺皆知的事。但是孔明的这些失误却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话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以至让我们误认为这种事就是靠天决定的,实际上是孔明的用人不当。毛泽东主席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如来佛,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第三,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主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阿斗平庸,无德无才,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在是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司马懿则相反,他敢诈病赚曹爽,使魏主政权归司马氏。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立为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第五,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的不明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现在以重归于好,诸葛亮口头上说联合东吴,行动上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一次两次还可以原谅,但其它几次的失败就只能说明他的不智了。
下面我们来拿他和曹操对比一下。尽管在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曹操一直是个“反派人物”,但毛泽东对曹操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有一次,毛泽东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反驳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看人看事要从两方面看,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虽然在军事上谈不上什么技艺高超,但在政治上的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第一,《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最后下总评道:诸葛亮为相国,安抚百姓,倡导礼仪规范,裁减官员,尊崇制度,开诚心,布公道。做事尽忠而有益社会者,虽是仇人也必有奖赏;违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虽是亲人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努力改过向善,虽是重罪,也会加以原谅;巧辩脱罪,变本加厉,虽是轻罪,也必加以诛杀。善再小也必会受到奖赏,恶再小也必会遭到惩罚。处理行政工作以精练为主,重视事情的本质,要求事事确实,对虚构好表现者常公开责备是以邦域之内,皆敬爱又热爱之,刑法和政令虽严峻却毫无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劝戒明确也。称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长才,即使管仲和萧何,也比不上他。
第二,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第三,政治方面,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田园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第四,诸葛亮的发明创造能力也是很强的。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既然说到孔明灯了,那就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第五,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政治严正的典范。
& &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被人们一再传诵。然而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勇于自责的精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诸葛亮喜爱马谡,让马谡守街亭。马谡却自作主张,终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严守军令,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
& & 马谡失了街亭,责任由他一人承担也就是了,诸葛亮又何必请求“自贬三等”呢?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马谡骄傲自大失了街亭,固然当斩。但不妨再往深里想一想,镇守街亭,事关国之安危,选派何人镇守,理当慎之又慎,更何况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诸葛亮还是错误地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所以街亭失守,诸葛亮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诸葛亮能够从“领导”的角度痛悔自责,自贬三等,动了真格,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刘备
我是一个三国迷,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不下七八遍,对三国的历史多少也有些熟悉。我没看过评论三国的文章,我个人认为刘备是我最喜爱的人物。
刘备先祖是大汉王室,但因为家道没落,刘备的出场在一个小镇的布告前,一个 “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背着几双草鞋的人,这便是刘备的出场形象。而刘备的落幕也是在一个小小的白帝城中。刘备的一生好的坏的都做过,但总体来说刘备是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刘备的第一大优点是他关爱兄弟,他于关羽,张飞虽然是结义兄弟,但却比亲兄弟还亲。在创业早期,三人互相关爱,互相勉励,一起生活,真可谓是情同手足。而刘备对二位弟弟的关怀更是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书的中后期,刘备挥兵七十万攻打东吴,不顾诸葛亮的阻拦,也完全是为了两位弟弟的死。最后打得无尽人亡,这其实也是最后蜀国灭亡的一个原因。
他的第二个优点就是他很会用贤。他不但任用了诸葛亮,庞统等有用之文才,连武将也看得十分准。将军赵子龙,向宠,都是刘备十分看重的人才,在最后,这些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谡,这个被刘备在死前所最不看中的人,在镇守街亭时的表现,也印证了刘备的观点,马谡是一个现代版的赵括。
刘备有不少优点,但刘备的缺点也有,而且是那种最可耻的缺点。
缺点一:不关爱家庭。刘备这个人事业看的太重,家庭看的太轻。老婆、儿子不当回事。刘备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刘备眼中老婆不算什么,想衣服一样,破了再换一件。所以他没事就把老婆乱扔,自己打了败仗一个人开溜,谁在自己身边,自己老婆就给谁(这一点刘备倒是挺大方)。儿子不当回事,为了笼络赵云,拿着儿子阿斗就往地上扔。刘备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缺点二:刘备这人太虚伪。不关爱家庭也表现了他虚伪,为了自己而断送全家。而刘备在种白菜这一段更是彻彻底底的把刘备这人的虚伪表现的生动形象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别说刘备会哭,那是装的,还不是为了拿江山。
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就是刘备,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不错不错!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论述题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名词解释 《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rdquo......2.名词解释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3.名词解释 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产生于元明之交时。因讲史等内容较复杂的故事一次讲......4.问答题 《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5.问答题 《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如何看待三国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