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偏离表现为冲突表现有哪些

2015教师《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0.1小学教师的角色
  如您在打印准考证中遇到什么问题,请添加老师微信(herensi0902)(edutantan)帮您解决。
第十章 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   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教师人格发展、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良好健全的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标志着教师自我完善的程度。本章重点阐述了教师角色的特点、人格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教师人际关系处理的策略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   1.识记教师角色、教师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等概念。   2.理解小学教师的角色特点、人格特征。   3.掌握教师人际关系的处理策略。   4.应用心理学原理及教育实践分析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教师人格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教师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一、小学教师角色的特点   (一)角色理论   1.角色类型。在英语里,“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后指生活中人们所发挥的作用。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早把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用以分析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应有的行为方式。角色标明了人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个体行为的基本准则。人们划分的标准不同,角色类型也有所差异。   (1)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区分)。前者是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做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讲演者等。后者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上区分)。前者指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教师、公务员等。后者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等。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从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区分)。前者指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实现效率目标的功能。后者指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色,如学者、教师、宗教信徒、公务员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的功能。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角色的过程与活动。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者说需要经过“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等与其承担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色确定也常有失误的情况,如不能胜任角色、未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角色等。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2)角色距离。这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的现象。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既包括那些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名实不符的教授,也包括那些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色距离。角色距离表明,自我与理想的角色模式是分离的,它妨碍一个人进入角色。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问就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角色再现。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一方面,它们起着象征作用,既作为角色表演的标志,也是角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实用性,与社会表演者联系更密切的是仪表和言谈举止。前者是角色的外部再现,后者是角色内在品质的反映。角色表演有台前、台后之分。台前表演指人们正在扮演某种角色;台后表演指正式表演前的准备活动。   (4)扮演过程。角色表演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   3.角色失调。角色失调指在角色扮演中发生矛盾,遇到了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1)角色冲突。这是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在不同承担者之间有不同的冲突,如师生冲突、家长和老师冲突等。它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偏离角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例如,在角色承担者自身内的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要求,使其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时出现角色冲突,他称“角色紧张”。其次,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间出现了行为规范互不相容的情况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防止角色冲突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角色紧张就应减少过多兼职,解除过重负担;针对角色规范冲突就应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该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清楚。在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范围。在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出现,社会还没来得及对其权利义务做出规定,这也会造成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处在某一角色地位的人,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不能将该角色扮演到底而出现的中途间断的现象。它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人们在承担角色的前一阶段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履行的角色义务做好充分准备,如在业职工突然失业;或者是因为角色的前一阶段的一套行为规范与这一阶段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直接冲突,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不能继续充当原来的角色。   (4)角色失败。角色失败也称角色崩溃。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是指角色承担者被证明已不可能继续承担或履行该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不得不中途退出舞台,放弃原来角色的一种现象。   (二)小学教师角色特点   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教师角色下过不同的定义,有过不同的解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地官司传序》)。“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类将许多形象、生动而感人的比喻和称谓赋予了教师:辛勤的园丁、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教师是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家,是年轻一代智力资源的开拓者,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是现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对小学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1.教师是学生的“家长代理人”。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他们经常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像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也迫切希望教师像父母那样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化身,把对父母的期望寄托转移到教师身上。从家长角度来说,他们已将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地移交给教师,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同时,也会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扮演“家长代理人”这一角色,能促使他们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和信心,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关怀;在安全上给予保障,使学生得到家庭式的耐心辅导和帮助,得到父母般的温情和爱护。   但教师又不等同于家长,他们对学生关爱的同时,又会尽教师的职责去严格要求他们,使许多学生为满足自己不合理的需要而在家长面前表现出来的发脾气、哀求、要挟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会在教师面前遭到拒绝,使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得到抑制。教师这一角色过失的表现是家长制作风。有的教师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处置;有的教师采用家长管教子女时不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独断专行,滥施惩罚,以绝对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整治、训斥,甚至是讥笑、挖苦等,以此解脱自己的困境,树立个人权威形象,但却易于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出现障碍,甚至导致失败。   2.教师是“学生楷模”。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仿的楷模,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对象,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那样:“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着示范。同时,小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却较差。因此.教师应该给他们做出正确的示范,对他们施以积极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担当起“学生的楷模”这一角色。知识链接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琅琅。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面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名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你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气一下子熄灭了。这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黑板演算.写完后随手将粉笔往讲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   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清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资料来源:傅道春:《情境教育学》,第40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他向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展示成人的行为样式,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我国教师身为教育者,深知典范楷模作用对于受教育者身心影响甚大,历来高度重视这一行为角色。“师者,人之模范”。①“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作为人的榜样,中国教师还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刚毅、坚忍宽厚而又乐观向上的教育性格。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角色,在“教育情境”内完成得普遍比较好。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这个角色.表现为另一个样子。比如,在家里私下与学生的谈话.有时就不注重教育意义,可能给学生一个很低的思想情调.使学生感到与那个在课堂上宣教伦理道德原   则的教师判若两人,从而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其实,教师的榜样色应能经受各种时空的检验,在校内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校外是一个模范公民。   教师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教师的“学不可以已”、“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能经常而巧妙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断增长他所教学科和有关方面知识的人。学生最为钦佩、最愿效仿和追随的榜样是品学兼优的教师。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启迪、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像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这是一位作家在晚年时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刻影响的肺腑之言。   3.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教书这一工作形式达到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的功能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年轻一代获得发展的较高起点。同时,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探求知识的宝库,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他们获取知识、增长才智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头脑,开阔学生的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所教授科目的最新情况、最新动态去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有积极学习的愿望。教师要能做到这些,必须不断地探求新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   教师应不断探求新知,刻苦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师以此就能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准确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   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若不进行知识的加快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更为重要。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这些都对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了解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广泛涉猎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确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并具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4.教师是“组织管理者”。教师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既是行使权力又是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是与其他管理者不完全相同的角色心理特点。   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品德、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教师把他们组织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些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打基础的时期,知识经验少,自理能力差,各方面都比较稚嫩,更需要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教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精神振奋和团结一致的集体里学习比在涣散的集体里和个别学习更有效。这些都要求教师来承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好班集体,管理好班集体。   教师承担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者”角色,就要发挥其组织和管理职能,要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集体;创造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和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有效的管理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他们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个性,最终形成优秀的班集体。   教师作为组织管理者,享有一定的权力,如奖励和惩罚的权力、安排班级活动的权力、维持教学秩序的权力等。教师要恰当使用这种权力,发挥其管理作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和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切忌“以权压人”、“命令主义”、“独裁高压”等不当的管理倾向,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担当起“组织管理者”的角色。   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许多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中得分较高的一项就是教师耐心、温和、容易接近。他们不仅希望教师知识广博,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而且也非常希望教师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真诚和无话不谈的挚友。同时,如果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会有助于形成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快的情绪气氛,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驱力。学生也因此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完全消除了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的角色。   教师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的角色,就要充分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务和学习任务,不存在身价高低之分,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此外,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理解和认可学生的不同意见与分歧,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友好相处,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喜悦,分担他们的痛苦和忧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样。学生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苦闷、烦恼、欢愉、兴奋及过失尽情地与教师倾诉,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倾吐给教师,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紧张、焦虑得到排除,从而以积极的情绪投人学习生活之中。   教师担当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应特别注意教师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单纯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时,虽然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但绝不能把教师等同于学生.如果教师与学生过于亲密、打得火热,对他们的过失一概持不批评或容忍的态度,往往会使学生误认为是教师对错误的赞同和谅解;如果教师为取得学生的好感而放弃原则也是不恰当的,这样会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败。   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在教师眼里,“学生”除具有血肉之躯,还是具有思想情感的“社会人”。学校教育,既要考虑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对于精神健康,我国前卫生部长陈敏章曾解释说:健康包括社交健康,能融洽愉快地从事健康性的工作和学习及其他个人活动;精神与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其价值相当一致。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寻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之水,常做常新。教师作为学生的保健者,应当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丰富内涵。   二、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   角色冲突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人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包括角色问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主要是指同一角色集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同时也包括满足所有角色期望的不可能性构成的角色紧张所引起的角色期望的不一致而导致的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或角色本身对角色期望模糊不清等引起的角色冲突。   (一)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①  1.不同的社会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际中,人们(家长、部分学校领导)仍把能否升学看成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升学导致激烈的竞争,升学率已成为不少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绩效标准,有的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教学工作首要的或唯一的条件。这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分歧、脱节,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角色冲突。在升学的压力之下,有时教师所做的(只抓智育、培养尖子)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所想的(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往往无法实现。两种角色期望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常使教师感到苦恼。   2.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既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又是一个普通的公民。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被社会看成是德高望重的偶像。社会期望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师表,还要做公民的楷模。楷模就意味着十全十美,带有理想化色彩,甚至是毫无瑕疵的“圣人”。但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们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普通人,教师具有的真实个性与其角色要求也常有矛盾。如果社会用与其他专门职业者不同的标准去过分苛求教师,也会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要表现出规范的职业行为,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一些带有个性的个人行为。但这样的个人行为往往不被有传统观念的人所接受、认可。这种由于对教师的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心理冲突在青年教师身上经常发生,并相当突出和典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完善和角色行为水平。   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教师在工作中要将许多角色加以组织和融合,也常常遇到他所担负的两个角色同时向他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的情况。教师在这种日常遇到的大量的冲突中,一时很难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只有否定一个才能满足另一个只有否定一面,才能肯定另一面。例如,教师作为纪律执行者与心理医生之间的冲突就是如此。教师一方面要迅速处理课堂上某些学生突发的、影响正常教学进行的事件(如两个学生因挤地方而争吵打架),另一方面又需考虑用耐心、细致的方法,不得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这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很难两全其美。还有,教师一方面要严格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要有亲近感,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常常使教师陷入困境。   4.教师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我国小学教师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大约要占80%左右。她们既要负起传统角色(家庭主妇),即家庭的责任.包括家务管理、家务劳动(买菜、洗衣、做饭之类)、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等;又要承担起现代职业女性的角色,要在事业上有所发展,要努力工作,要进修学习,要参加职称评定等等。角色就等于压力,女教师承担了这诸多的社会角色,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她们常常感到时问、精力分配上的矛盾,甚至觉得身心很疲惫,“顾东顾不了西”。这是由于多种社会角色的互相干扰而使教师产生的角色冲突。   5.教师角色内部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社会舆论和宣传对教师职业的劳动价值给予较高的评价,很多教师对此产生认同,并产生很大的自尊。这种心理状态与整个社会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尊师重教的现实,产生了较大的抵触。高的职业评价与低的职业劳动报酬的矛盾引起的角色冲突.使教师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感、成就感、事业心与责任感;另一方面又会产生自卑感、失落感、不公平感,产生牢骚与抱怨。由此,产生了自尊与自卑的心理冲突。很多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怀疑,产生职业倦怠。当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喜爱而是出于无奈时,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其言行表现必然与社会的角色期望产生很大的差距,这种心理冲突非常不利于教育工作。   (二)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①   角色冲突使教师在实现角色期待时感到困难,它会降低教学效果,降低教师工作效率,甚至也会在教师集体和师生之间引起紧张,造成对立,使个人产生焦虑。教师的角色冲突越深,职业的满足感就越低,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克服。   1.适当分离,缓解冲突。教师的多种角色在时间和场合上经常有延缓和交叉,教师有时在家里也要备课,批改作业,节假日还要家访,于是就模糊了学校与家庭的角色关系。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在同一时空中不能共容,要**时间性或空间性分离,暂时或长久地解除一   角色任务,从而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表现不同的角色行为,便会缓解或减少发生角色冲突的机会。   教师在学校(空间)时(时间)为“教师”,回家(空间)之后(时间)可能为父母或其他角色。但教师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不像一个演员或战士那样,有严格的工作时间界线。   2.分清角色的主次,增强角色转换的能力。教师面对多种角色引起剧烈冲突时,应根据具体情境,分析引起冲突的主要矛盾,采取恰当的方法,选择重要角色,暂时放弃其他次要角色,然后寻找机会给以适当的补救。教师还可以运用心理学方面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冲突的强度,对角色冲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及时转换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同注意提高角色扮演的技巧,积极地解决某些角色冲突。   3.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为使教师减少角色冲突.教学管理者不要随便对教师横加干预。教师在教室里有不可忽视的独立自主的权力,校长在学生面前不可以公开批评、指责教师。教学管理者应增强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使教师能有一个自由宽松的业务活动范围,以便把角色冲突降至最低。   4.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重角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增强角色意识,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积极地投入到教师角色中去。教师应**对《教师法》(1993)和《义务教育法》(1986)等有关教师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学习教师角色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正确认识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及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教师应保持对角色地位的客观、实事求是的看法。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制约,要由教师的劳动价值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们对其所持态度来决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正视现实,对教师工作尽量减少功利色彩。   角色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往往伴随着角色的互动,角色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社会角色都是在与其相对应的角色互动中扮演的。教师的角色伴侣是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3月考试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角色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