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武汉是有毒有害工种目录十年,下岗后受聘到一家央企做现场管理,交北京社保,我能享受北京提前退休吗?

[转]我凭什么为你的脸色买单?职场老司机:十年换十几份工作,多么痛的领悟
我凭什么为你的脸色买单?
作者:西风南浦
西风南浦:杂志编辑,自媒体人。一枚游走在感性和理性边缘的90后摩羯女,煲得了鸡汤,走得了四方,想听世间故事,请关注公众号:西风南浦(ID:xifengnanpu)
中午,我和同事到楼下吃饭。那是一家环境不错的连锁餐厅,暂不说味道如何,单看空调开得很足这一点,就吸引了不少客源,常常需要排队才能有一席之地。
我和同事幸运地坐到了窗边。在等餐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尖细刺耳的声音——
“你吃完就赶紧走,别占着地方,这么多人呢!”
我循声望去,发现在我左后方,一个拿着抹布的服务员正站在桌旁催一个单独吃饭的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很不悦:“我这餐刚上来还没吃两口呢,吃完我就走!”
服务员没说话,瞥了他一眼,甩甩抹布走了。好在中年男子脾气不大,没有呛声服务员,也没有骂骂咧咧,而是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其实中年男子坐的是仅能容纳两个人的小桌子,这是餐厅里最小的座位,他并没有占用多余的空间,而且,餐厅没有用餐时限,别说他的餐真的是刚端上来,就是吃完了想坐着休息一会儿,也无可厚非。
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错,却被无缘无故地指责了一番,花了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还买了份闹心。原因无非就是店员觉得一个人消费金额少,故而不怎么尊重吧。
我和同事说起刚才的见闻,问同事:“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生气吗?”
同事说可能会不高兴吧。
我说:“我会非常生气。”
因为我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
大学时候,据说学校附近有家煎饺特别好吃,我和室友就慕名而去。
由于第一次去,不认识路,路又不好走,我俩跌跌撞撞摸索前行,恰好中途又下了雨,心情差到极点。
好不容易看到了那家的牌面,我们大喜过望,狂奔而去。大概是由于下雨的原因,这家小店挤满了人。眼尖的室友发现了一个角落里的四人小桌还空着,就把我拉过去,说:“挤是挤了点,有座就不错了,凑合着吃吧。”我看着外面的暴雨,觉得也是,知足常乐。
谁知我俩刚一坐下,就有一个店员大妈急急忙忙地走过来,说:“这里有人了,你俩吃什么?打包带走吧!”
我和室友面面相觑,两脸懵逼。
我环顾了一下小店,发现并没有等候的其他客人,另外,就算这个桌子已经被预定了,店员也没有理由赶走我们吧?
“可是这也没看到别人啊?凭什么让我们走?”室友问道。
“现在正是饭点,一会可能会来很多人嘛,你们两个占四个人的位子太浪费了。”店员大妈一脸嫌弃。
毕竟当时年轻气盛,我对大妈的言论十分不满,站起来就想走,却被室友一把拉住。室友笑意盈盈地对大妈说:“您看外边的雨下的那么大,我俩又没有伞,我们就点两盘煎饺,吃完就走。”大妈犹豫了一会儿,同意了,临走还叮嘱我们要快点吃。
我愤愤不平地对室友说:“我们是来消费的,又不是看她脸色的,干嘛装孙子啊?换别家不行吗?”
室友说:“你看外面雨那么大,我们也不好走啊,来都来了,为什么不吃?”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可真不假,这一波刚平,转折就来了,跟折子戏似的。
我俩的煎饺刚端上来吃了两口,店里就来了三位客人。这下好了,让地儿吧!果然店员大妈又火急火燎地奔过来,对我俩说:“你看没地方了,你们去那边坐吧!”我和室友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尼玛,居然是收银台!收!银!台!你再怎么地也得把我当个人不是?
室友也坐不住了:“你看这得讲究个先来后到吧,我们先点的餐在这吃着了,你没有理由赶我们吧,那也不是吃饭的地方啊。”
“你们两个人,人家三个人,点的肯定比你们多啊,要不你们再点几个菜?”大妈挑着眉毛,一副你们不走我就看这你们吃,把你们看走的架势。
“不点。”我一身傲骨。
嗯,有骨气的结果就是最后我们和别人拼了个桌。那绝对是我有生以来吃的最难吃的一顿饭。
有些时候,我们花了钱,没料到买的却是别人的脸色。这还不算最差,最闹心的一种情况是要主动花钱去买别人的脸色。
有次,我在某专卖店的试衣间遇到一个姑娘。她试了三四件裙子,好像都不满意,把衣服全部还给了售货员,售货员笑得很僵硬:“我看你穿着挺好看的,多合身啊!拿一件吧,又不贵。”
姑娘面露难色,说:“不合适,我不怎么喜欢。”然后准备离开。
这时售货员翻了翻白眼,撇着嘴,“不经意”地对旁边的售货员说:“试了那么多件,一件不买,买不起还试什么,切!”她的声音很大,话也很刺耳,我在旁边听了都觉得很尴尬,更别说那位姑娘了。
果然,姑娘又走回来,红着脸对售货员说:“要不你把那件黑色的裙子给我包起来吧。”
你以为售货员又会变脸似的露出迷人的微笑吗?没有。她还是嘟嘟嚷嚷地拿着那件衣服去帮姑娘打包了,好像姑娘欠了她什么一样。
你可以说这位姑娘虚荣心强,为了面子而买一件不喜欢的衣服,可是,在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年龄,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这样的言论指责,谁又能淡然离去呢?她最终为售货员的脸色买单,带走了一肚子的心酸。
我曾很诧异地问小青:“现在的服务人员都这么厉害了吗?她们原本是拿钱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为什么还经常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呢?”
小青过了一会儿,认真地问我:“你做过服务员吗?”
我一愣,摇摇头。
小青说:“我曾经做过服务员。其实每天的工作非常累,但是工资却很低,对于拿绩效的服务员来讲,多卖出一点,他的工资就多一点,如果辛苦推销半天一件没卖出去,耽误了时间不说,还影响自己的收入,当然会不开心。而对于没有绩效的服务员来讲,他们不管做的好不好,都是一样的收入,当然也不会刻意去给顾客好脸色,甚至有时会把内心的不愉快发泄到顾客这种陌生人身上。”
看到这里,你以为我要发散“圣母玛利亚之光”,开始为服务员们叫委屈,卖“鸡汤”了吗?不,相反,我恰恰不能接受这个理由。
你说你工作辛苦,请问这世上谁活得不辛苦?
你说你工资很低,请问有谁嫌弃过自己工资高?
你说你心情不好,请问有谁能每天都高唱《欢乐颂》?
你说你影响业绩,请问我凭什么为你的脸色买单?
消费是我的权利,服务是你的义务。一行有一行的难处,但是我不能为了哄你开心就委屈自己吧?我劳累了一天去行使自己的权利,难不成还得倒贴着笑脸递银子?
既然选择了一项工作,就表示你能接受它带给你的所有,不论是工资还是压力。与其带着一种排斥心理去做,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有人升职加薪,有人毫无起色,差距就在这每天的工作态度中。
其实,每个人都很累,都有自己的心酸,与其把负能量,坏心情传递到别人身上,倒不如用微笑换微笑,用体贴换赞扬,用负责换业绩。上天从来不会亏待每一位积极向上的人。
所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宣泄,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色好不好,如果好,请继续保持微笑;如果不好,请把它调成微笑。
永远不要让别人为你的脸色买单,因为那样的你,真的很丑。
PS:本文不针对任何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我是说所有给别人甩脸色的都是……
武云溥]职场老司机:十年换十几份工作,多么痛的领悟
作者:武云溥
转自微信公号 六根(ID:liugenren)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职场“老鸟”的干货心得。
这位在传媒业深耕10年,熟悉各工种,并多次跨界的资深媒体人——武云溥,用他十年的职场摸爬滚打历练,为我们总结了9条职场定律。
10年,老武从吃着泡面煎饼ctrl+c、ctrl+v的北漂网编,做到如今的风生水起,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但同样是10年,为什么有些起点比老武高的人却没有实现蜕变,达到人生新高度?
或许,老武的心得,能给我们带来些启发。
我这十年经历过十几份工作,很多工作之间跨度还挺大,连我自己都“万万没想到”。
从2005年来北京开始,我的工作轨迹大致是这样的:
某老牌门户网站小编。(干了几个月)
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夜生活为己任的一本城市生活杂志记者。(干了一年多,杂志倒闭了)
电视购物领域曾经很大的一家广告公司文案
。(多半年)
刚创刊的一本人物类杂志记者。(创刊几个月宣告创刊未遂)
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一家都市报。(五年,从记者、编辑做到部门总监,我打时间最长的一份工)
头号中央级媒体旗下刊物的执行主编。(一年)
著名媒体大佬领衔的一本财经商业类杂志主笔。(一年,投资方撤资,杂志又倒闭了)
国内最好的电影资讯网站之一的副主编。(几个月)
在创业创投领域非常活跃的媒体和培训机构高级编辑。(多半年)
世界五百强排名很靠前的超大型央企的外宣和危机公关经理。(一年)
国内最好的出版集团之一的新媒体副总编辑(一年)
以上,这还都是我实际干过一段时间的活儿,不包括那些试了十天半月就打住的——已经两只手数不过来了。
这还都是给我发工资的公司,不包括我自己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公司——已经两只手数不过来了。
这还都是大小有点名气的公司,避免吹牛逼之嫌,我把公司名字都隐去了——虽然有些你们能猜出来是哪家。
每次新的公司HR让我填入职资料表,我都很犯愁。
表格上“工作经历”一般只有两三栏,最多四五栏。
像我这样经验丰富的老鸟,这么小的表格怎么填嘛?
不过,想起这些曾经养活我的公司,心里是满满的感激。
职场定律第一条&永远不要说你的公司坏话,当面和背地里都不说。
很简单,受人恩惠,不能损人,这是基本操守。
职场是个江湖,江湖中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风水轮流转。
你今天说A公司不好,A公司老板不知道。
但是B公司的老板看到听到,也会判断“此人不可用”:谁知道你背后怎么叨叨我们?
B公司的大门也对你关上了。
职场的路越走越窄,友谊的船说翻就翻。
我见过很多满身负能量,说起自己公司和老板咬牙切齿的职场中人。
有些牢骚我能理解,但我不喜欢爱发牢骚的人。损人不利己,何必呢?
有些朋友说,你是运气好,遇到好的公司好的老板,可是很多公司真的让人不能忍呢。
不能忍你就走啊。
再说了,真是坏公司,你当初为何来?
说说“为何来”这个问题。
也可以翻译成“为什么选择一份工作”。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钱啊!
不要上来就跟我谈理想,虽然没有理想不行,但是没有钱更不行啊。
职场定律第二条&不谈钱的老板是耍流氓,不谈钱的员工是耍滑头。
为钱工作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金钱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有的人困惑:“想找一份本专业的工作,发现并不好找。”
你先别考虑什么专业不专业的,大学毕业找工作的首要出发点是能挣钱,至少解决温饱。
首先要活下去,以后再考虑活得更好。
等到衣食无忧了,再考虑为理想做事。
我来北京第一份工作在门户网站当编辑。
最初级的网编工作,当年就是Ctrl+C、Ctrl+V,真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但是我认真做。就算是Ctrl+C、Ctrl+V,刚毕业的学生也不如老编辑手快,也得勤学苦练。
第一个月发到手800块钱。原因是没有正式入职,临时工就这点劳务费。
那是2005年,我在北京的房租是每月2300元,一个小开间。
800块钱当然活不下去,不吃不喝也活不下去。
那几个月我就是在啃老,靠父母给的生活费活着,太丢脸了。
最穷的时候,3块钱的煎饼,1块5的方便面,这两样东西我连吃了一礼拜。
现在北京的煎饼果子都均价5块钱起步了,哼,味道还越来越差。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是煎饼和方便面的狂热爱好者。
所以人家问我当年靠什么活过来的,我都是含泪答道:没有穷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也不会懂得珍惜机遇。
当然,没有见过钱的人,也不足以聊人生。
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这个问题我放在后面说。
先说“机遇”这个东西。
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但也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
那时候每天吃完煎饼和方便面,我就在网上到处发简历。
四肢健全的大小伙子,总啃老不是个事儿啊。
面试过很多公司,除了媒体相关的,还有房地产啊保险啊销售啊,各行各业,五花八门。
别小看任何一种职业,没有哪个行业和哪家公司是轻易混饭吃的,都大有学问。
职场定律第三条&你干不了的事情,不是事情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
我后来的工作基本都还是在传媒、广告、公关这个圈子里,从事创意型事务。
跨界跨的是公司不是行业,这很重要:
一方面是我的兴趣和技能,不适合做别的行业。硬要做的话,需要投入很大的学习成本,还不一定能做好。
另一方面,在同一个行业里摸爬滚打,时间长了总会有积累,会成长。
所以,选工作只需要确定大方向,具体哪家公司和具体做什么业务,倒可以灵活些,不妨多尝试。
跑题了,职业积累这个问题也是要放在后面说的,还是回来说“机遇”。
我投了数不清的简历,其中有一家正在筹办的杂志让我去面试。
就是我说的“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夜生活为己任的一本城市生活杂志
面试官是这本杂志的出版人江先生,他一共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你好”。然后他开始看我带去的一大摞杂志。都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发表的文章。我大学时候给江苏很有名的一本流行文化杂志做专题撰稿人。我其实不是什么文学爱好者,我写字是为了赚钱。大学生也是要喝酒泡妞的,没钱怎么行?
赚钱是原始动机,但客观上,我在大学时代就接受了严格的媒体写作训练。
本世纪初那几年,是中国纸媒黄金年代的尾巴,我有幸赶上了。
文章怎样写才能吸引人,怎样设置悬念,怎样设置笑点,怎样做娱乐,怎样做新闻,怎样做评论。都是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学不到的。课堂跟实践真的两码事,差别太大了。
这里解释了有些人的困惑:“企业一般都要有工作经验的,能为企业立刻创造效益的 。”
我觉得这很合理啊。你没有经验,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为什么要花钱雇你?
职场定律第四条&上手工作,越快越好。
大学刚毕业没有经验怎么办?
唉,谁说工作经验一定要大学毕了业才能有?
看完这摞杂志,江先生抬起头对我说了第二句话:“你明天来上班吧。”
我就这样获得了第一份纸媒的工作,从此入行。
我的经历没法解决别人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可复制。
也不是每个行业,都能在面试时拿出一摞现成的作品来证明能力。
比如学土木工程的,总不能现场盖个房子给人看。
但是每个行业一定有证明能力的方式。
你不能拿出成品,至少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吧。
要是说不出来,证明你没有做足功课。
机遇不会给没有准备的人。
职场定律第五条&你可以没有任何能力,不能没有学习能力。
我觉得所有的成才,本质上都是自学成才。
你自己不学,再牛的人教你都没用。
你自己会学,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你眼下所在的公司,眼下所做的事,都能让你学到下一家公司、下一个项目可能需要的技能。
比如我在纸媒从文化口做起,逐渐涉足财经、时政等很多领域:
从简单的豆腐块新闻,到专题策划、深度报道,到独立操作大型选题和特刊。
从记者、编辑、评论员,到后来做品牌策划、创意营销。
从专注做内容,到开始服务客户,用商业的逻辑思考问题,站在客户的角度解决问题。
我一个人做遍了报纸和杂志的几乎所有工种。
只要时间足够,我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儿。
我自己就是编辑部、校对部、摄影部,甚至技艺比较马虎的排版设计部,体力不太好的发行部,不能出卖色相的广告部。
不是我不想出卖色相,实在是卖不动啊。
真的,报社组织过编辑记者上街卖报纸。
我吆喝得很专业,嗓门够大,表情够生动,几乎声泪俱下。
结果把很多路人吓跑了,远远的绕着我走。
唉不提伤心事了,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停止学习。
要感谢媒体这个行业,打开了我的眼界,接触到很多人,很多新鲜事。
我真喜欢这种每天充满激动与冒险的生活,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生活。
职场定律第六条&永远好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好奇害死猫,但好奇能成就人。
我换过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工种,都是因为好奇。
我遇到的每一次职场提升的机遇,也都拜好奇所赐。
因为我不愿意放弃每一次尝试新事情的机会,也就总会有新事情来找我。
我最怕过上那种一眼看到老的生活,那种从参加工作到退休进棺材,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生活。
我害怕稳定。
稳定意味着一个人不再进步,不再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不再珍惜时间。
反正每天都一样嘛,时间多的是。
这是我跟父辈人对待职业态度的最大不同,可能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抱有的想法。
我父母每次听说我又换工作了,就是一声长叹。
我爸说,你这孩子对单位不忠诚,为什么不能从一而终呢?
我就跟我爸耐心解释:
第一,现在的单位不叫单位,叫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下,连公司都会消解,人与人的自由组合是必然趋势。其实未来已来,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产业,并且把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推上风口。
第二,商业公司不需要死守式的“忠诚”,而是崇尚价值。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就是忠诚的员工。不能创造价值还呆在位置上,那叫资源浪费。
第三,现代商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很多公司里从老板到员工都是身兼多职,而这种多面手的能力只能来自大量多元化的工作经验。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职业积累问题,过去人们觉得一份工作不干个十年二十年,好像就谈不上有什么积累。
但是现在商业进化速度这么快,互联网经济三年就换一茬人了。五年前的工作经验放到现在,基本没用。
有些老朽的经验,不仅无用,甚至有害。
我妈说,原来的饭碗端得好好的,扔掉多可惜。
我就跟我妈耐心解释。
职场定律第七条&铁饭碗不值钱,走到哪里都有饭碗,才是金饭碗。
这块不展开说了,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反正我从来不担心失业这回事,我只担心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不得不放弃很多。
而且做过媒体的同行都知道,有时候一篇文章发出来,手里的饭碗就掉了。
所以这块不展开说了,一说起来就没完。
既然说到饭碗值钱不值钱的问题,就再聊一下我的金钱观吧。
开头我就说找工作首先要考虑挣钱,但是如果眼里只盯着钱,其实你会离钱越来越远。
因为钱是通过做事挣来的。
职场定律第八条&做眼前的事,挣眼前的钱;做未来的事,挣未来的钱。
挣眼前的钱,可以温饱,可以小康,但财富积累的速度通常比较慢。
看趋势,看风口,多做事,做新事,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职场里,大家努力工作,想的无非是有朝一日实现财务自由嘛。
当我挣800块钱时,除了煎饼和方便面我不敢想别的。
当我挣8000块钱时,我可以再加把劲,憧憬一下月入万元的美好生活。
当我拼命写稿,一个月挣到两三万块钱时,我想的是……
妈蛋再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写一个字挣一块钱,在媒体圈已经算是高收入。
写一个字挣一万块钱,放在广告圈不算个事,请不动大咖。
当然,出来几个字几张图是表面现象,背后下的功夫烧的脑细胞没法算。
当我挣到人生第一个100万时,才稍微有点开窍了。
职场定律第九条&找对人,做对事,让别人赚到钱,你自己才能赚到钱。
可以吃点小亏,偶尔让别人占点便宜,都没关系。
斤斤计较自己得失的人,爱耍小聪明占点小便宜的人,职场里很常见。
想想看,只要超过十个人的团队,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有时想起,觉得这些人可笑得很。
我的态度是,一旦发现耍小心眼的人,永不合作。
我还会提醒所有伙伴,不和这样的人合作。
他们得到一棵树木,却失去了整片森林。
不知不觉说了九条,终于快结尾了。
下面是最重要的问题。
十年职业生涯,换过十几份工作,我收获了什么?
前面九条总结,都是我的收获。但最重要的收获,其实是一种直觉:一种判断未来的能力。
也就是对这个终极问题的回答:面对工作,我们该如何抉择?
综合一下前面讲到的这些话,其实可以梳理出若干标准:
比如,选对行业很重要,跨界很好,只要往风口上跨,往爆发力领域跨。
比如,要选刺激、好玩的工作,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
比如,要选能挣钱的工作,更要选能做事的工作。
比如,要选老板和同事都很open,沟通无障碍的工作。
比如,要选颜值高的工作——这条前面没讲过,这里稍微展开一下。
一来这种工作可遇不可求,
二来很多人不理解这里边的科学道理:颜值其实也是生产力。
回顾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你没发现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看吗?你不觉得人类比猿类颜值高吗?
有学者做过统计研究(出处不记得了,不信你们自己去查,肯定有),美女帅哥确实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机会。
同理可知,你如果看到某个公司颜值普遍较高,基本可以判断这家公司发展不错,否则美女帅哥不会来——
人家选择机会多的是,你以为都是胸大无脑吗?
你随便穿穿的样子,真的会影响你的前程
作者:丁是丁
丁是丁,简书签约作者/某连锁企业HR,写实用的职场和走心的情感文章。自媒体公众号“丁是丁(
ID:dsd555555 )
图片来源:《欢乐颂》
时隔五年,Lily当年到公司面试时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
干练的米色小西服套装,脚踩一双黑色高跟鞋,再加上她举手投足间的自信、有亲和力的气场,用职场上评价一个人最妥帖的词来说,就是——很职业。
跟另外几个打扮得比较卡哇伊的女孩比起来,她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当年招聘的职位是HR助理。发布在招聘网站上的“职位说明书”中,明确写明了此职位要负责人力资源模块中的招聘、培训等工作,所以职业形象很重要。
因为Lily之前有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背景,也因为她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就象个职业HR,通过了初试、一面二面和复试等环节,她留在了公司。
现在,她是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任何人都没有第二次给别人第一印象的机会”。如果是去求职,最好穿的就像是“干那一行的样子”。有次我去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旁边有个用人单位的HR抱怨刚刚放下一份简历的求职者“来找工作,至少穿个西装打个领带吧?!”不用说,这个求职者肯定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被PASS掉了。
我们的教育中可能存在一个误区,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在灌输“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好像至今这还是语文教科书上的“命题作文”。
这种引导的结果可能是——很多学生要到走出大学、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踏入职场才明白一个道理——外表美和心灵美同等重要!如果你是一个职场新人,外表美甚至比心灵美更重要!
Lily就是个例子,她个头不到160,长得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但是她,从面试那天开始,始终把自己打扮得看起来象是干那一行的样子。
我曾经在一家商业企业工作,老板对HR每每招不来“漂亮”的导购员而大动肝火。他知道,如果客户喜欢店里的导购并且愿意多在店内停留,销售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而美国有项调查也表明,“只要你比67%的同龄人好看,那你这辈子等于多赚了23万美金。”
作为一个有着近30年职场经历、做过十几年HR的“老人”,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职场上,的确存在着外貌偏见!很多公司就是以貌取人!
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在公司还不能充分了解你真实能力和心灵美之前,只会用简单粗暴直接的方法来判断谁更有能力。这个方法就是——看形象!
先天的相貌是爹妈给的,没办法改变;但后天的穿衣打扮、气质修炼靠自己呀!所以即便自谦“长得没那么好看,颜值不高”,但也别忘了俗话说的“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呐!
杨澜曾写过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她说“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发现你的内在。”职场形象的确很重要,怎么穿的确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总是“随便穿”或“穿的随便”,窃以为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我曾负责过一段时间的卖场,我们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有统一的工装。那天,有个刚入职不到一周的员工穿的是——吊带衫!如果是晚上逛商场,她的装扮并无不妥,还着实有点小清新小可爱,但在工作时间,她站在晨会队伍里,任谁看到了都觉得不协调。恰恰是她自己可能没意识到。
晨会结束我建议她回家换件衣服。对我们来说,这些并不是讲究、做作或者矫情,因为作为一家商业企业、作为任何正规的公司和单位来讲,员工个人的职业形象也代表着企业形象。
如果你已功成名就如李嘉诚或马云,穿路边摊10块钱一件的T恤那是美德,但作为职场小白,每天早上我们出门开始上班,就应该是一个“职业人”、“职务人”。我们的穿衣打扮、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私人状态,也代表着你的职业化程度。只有得体,才能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己对职业、他人对职业的尊重,这也是自我成熟的表现。
怎么做?Get?几个职场着装心得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年轻人有所帮助。
1、衣服干净整洁是第一要素。
除了身体的卫生,衣服也要干干净净。露出不洁净的衣领和袖口、穿着一双脏兮兮的鞋子,如同饭后不漱口露出牙齿上的小米粒或韭菜叶儿,自己不觉却可能令别人作呕,非常不礼貌。
没有人喜欢跟不讲卫生的人共事。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就要每天穿的精神饱满、干净利落。
2、至少要有一套做工考究的正装(职业装)。
当你踏入社会、准备开始工作前,就得置办一套职业装了。不仅面试时用得到,此后,每有正式场合都可以拿出来穿,而且绝对不会穿错。我们公司每次正式会议都通知“着正装”,所谓正装,就是正式场合的装束,而非娱乐和居家环境的着装。
那些已经正式入职了还在声称“没有西装”的男生,你准备结婚时才买第一套西装吗?不要太晚哦。要知道,职场上穿正装永远正确。
3、着装要根据你的行业、职业定位,与身份相符。
如今一般企业都有工装,虽然没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自己的工装,但在要求穿统一工装的时间着工装,是有团队精神的最直接表现。工装,不管你喜不喜欢,该穿的时候一定要穿。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每天爬梯子爬上爬下,穿高跟鞋、穿裙子不是一个好选择。我以前在工厂的机加工车间工作过,女工再爱美也肯定不能穿裙子上班,违犯安全操作规程。我想表达的其实是——着装要服从企业文化。
我原来所在的工厂有一年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热处理设备,有个美国蓝领盖瑞(Gary)来负责调试。正是炎炎夏日,车间里又没有制冷设备,盖瑞一身牛仔工装,工作帽戴得一丝不苟。天气实在太热了,又要钻到热处理设计里调试,但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个美国人,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工作服穿得一本正经,令我对他肃然起敬。
前段时间刚买了套家具,送家具的人进我家连鞋套都没换,让我签字的时候还特别嘱咐“如果回访问穿鞋套了吗,你就说穿了。”我真想,切。
4、着装要根据场合调整。
阿里十周年年会上,马云一身“出众”的Lady
gaga造型登场,获得满场喝彩;等到在纽交所上市或在达沃斯论坛演讲,就是一身西装或中山装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儿”,职场上,在穿衣方面“到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准不会错。
虽然这世上的确有人穿着拖鞋也能做出伟大的设计,头发油腻也能拍出获奥斯卡奖的杰出电影,但我们普通人在天赋异禀被世人认可之前,还是不要太桀骜不羁的好,免得不合时宜的外表被伯乐直接“拍死”掉。
如果你还不是足够有(成)名(功)或者在职场上不够老辣,就不要穿得太过随便。洞洞裤和吊带衫真的不具备职场的普适性,逛街旅行休闲时适合,会议签约求职面试……时,不妥。噢,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有更多的自由,可以想怎么穿就怎么穿。
5、不知道怎么选衣服时,选黑色或白色永远没有错,而且是经典搭。
虽然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套衣服”,但如果选对了,一套(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也是可能的。比如英国女王的女儿,有套蓝色套装被考证已经穿了三十年,是人家穷吗?断然不是,因为是经典,永不过时。我看南怀瑾讲演录,记得他说身上一件长袍是学生送的,他穿了四十年。衣服不一定要多,但如果选对了,可以一件抵十件穿多年。
另外,看电视看新闻追韩剧美剧追《欢乐颂》等等,除了看热闹,也可以顺便学习一下人家的穿衣搭配技巧的“门道”。多看看时尚杂志,多关注些教人穿衣打扮的公众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讨厌的人和事上
随着公众号被关注人数的增多,后台常会收到一些咨询的问题。忘了是陈丹青还是哪位学者曾说过一句话:我不想扮演人生的导师角色,我希望成为TA心灵的朋友,可以将烦恼事倾诉的对象。
被信赖的感觉,有时会使人“诚惶诚恐”。用农村老百姓的一句大实话讲,大概是“怕担是非”。面对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你怎么知道哪条路是康庄坦途哪条又荆棘满布?
选择对了,TA走过几十年的人生之后,会感慨感谢当年那个给的建议,甚至传为美谈。比如1960年,有个叫春水上行日本年轻人给100岁的摩西奶奶写信,说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行当。摩西奶奶亲笔回信: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写信的年轻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作家渡边淳一。
选择错了呢?会不会抱怨“当年,要不是TA……”呢?那天有个失联N久的同学加了微信,发来当年我在他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我佩服你的胆量,这一步,你走对了!……”我看了竟然惊心不已,惭愧自己年少时的狷狂。毕业那年,一家新建的大型石化企业到学校招人,他报了名。我不知道这么多年他是否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没敢在微信上问他一句。
青春年少时我们就知道那句名言,“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的时刻往往只有几步。”其实人到一定年纪才知道人生的道路一点都不漫长。你总有感叹“时间太快、人生太短”的时刻,时间不以时计,不以日计,不以月计,甚至不以年计,动辄就是十年。
此时,我觉得春节才刚刚过去,转眼就该半年总结了。匆匆的,请告诉我,时间都去哪儿了?地球是不是转得比从前快了?
“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倒是真的。
昨天,有一条深夜留言:我在一个工厂工作,人际关系非常复杂,我在这里一点也不高兴。三无:无朋友,在这里上班的都是30以上的,我有严重的代沟;无健康,非常大的噪音,就算有防护措施,影响避免不了;无真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有许多厂长亲属等恶势力,班长常常找茬、给小鞋穿、扣钱……觉得不太适合自己。想要辞职……怎么办?
我以前也在工厂工作。目前我觉得自己人生做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是当年离开了那里。
离开的原因,我常常说是因为“一眼看到自己的前途、看到自己退休时的样子。”这种说辞比较“官方”,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我当年情商比较低,低到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去找新厂长理论,并递出辞职报告,然后被打回车间重操旧业,且工资降了几级。
那是我人生最晦暗的时期。
后来看到鸡汤这般抚慰人心:
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恩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自尊;
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我的人生才没那么悲催和倒霉,遇到“伤害、绊倒、欺骗、蔑视、遗弃”。我只不过遇到一个极其狂妄、自大、毫无情面的领导,想“治”我一下,而已。我递辞职报告,在他看来倒是对他的蔑视。
我以为,这世上只有父母值得“感恩”,其它的人和事,只可以说“感谢”。所以对这类“鸡汤”嗤之以鼻。而且,我绝不会感谢伤害过自己的人。我直接——蔑视、漠视、无视!
我有个前同事,比我晚几年离开那里。她英语很好,当年负责外贸出口业务,据说因为无法忍受派系争斗、不公平的待遇而愤然离职。她去了一家外企,发挥自己在机械领域的专业能力,闯出了新天地。她去了很多个国家,还做到了高管的位置。观过了世界,眼界和胸襟自然不一样。
我还有个前同事,是个电气工程师,直到前两年才离开。工厂后来搬迁到三十公里之外的新区,且效益不佳,据说每月只有2K多一点的微薄的薪资。他一直很犹豫要不要跳槽,因为早有老板开出8K的工资聘请他去。他患得患失,一直犹豫、眷恋“社保五险、这么多年……”后来实在不堪承受生活的压力,下决心跳到更有生机和活力的民企。
这一跳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不去改变,根本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看不到前途或一眼看到的前途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如果跳槽的成本没有那么高,如果你每天一觉醒来最痛苦的事就是去那个根本不想去的地方上班,我个人觉得于私于公——离职要趁早,这是件双赢的好事。
我遇到的几乎所有的离开体制或不喜欢的地方的人,后来都并没有混不下去或混得更差!更多的人,反而因此获得了更精彩的人生、散发出生命的无限张力。不管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我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李开复曾经说过“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用智慧去区别两者的不同。”与其常常抱怨、不开心,不如尽早做出选择。
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但不要浪费在讨厌的环境和人身上。如果不喜欢,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就接受;如果接受不了,就离开。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时间痛苦纠结浪费时间?
人生重要的是有勇气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选择的结果好,就欣然接受;结果不好,也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因为,人生就是一个连着一个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我们成长中的必修课。
留言的朋友也许只是想找个倾诉的通道,类似那个诉说“皇帝长着鬼耳朵”的理发师,在没人的地方挖个坑,将一个秘密隔山隔水对一个值得信赖、素未谋面的“知心大姐”的公众号说出来,心里轻松了很多。
其实,他自己的内心早就已笃定、做出选择,只是为了有个人帮他坚定地点一下“确认”键。
谢谢你的信任。
一个人可以没有架子,但是不能没有身段
作者:徐嗖,简书签约作者,悦读专栏作者。微博@徐嗖xuso,自营公众号:徐嗖(id:xuso003)。一个明明能靠脸吃饭却偏偏想靠才华发家致富的作者。想交流如何在不上不下的人生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请与我联系。
一个人可以没有架子,但是不能没有身段。
前一阵子有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个情况:她是一名老师,刚刚入行,因为年轻,所以很轻易地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虽然能和学生交朋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其中分寸她总也把握不好,于是老师和朋友的界限不甚明显。
结果就是,让许多学生骑到了自己头上,其中有一个学生更是让她十分头疼。
这个学生经常都会借着各种名义企图让她帮忙,“你是我的老师,帮我做做这个呗”,“你不是说要做我们的朋友么,那就帮我做做那个吧”,就差没给这个学生斟茶递水、洗衣叠被了。然而每次帮完,拍拍屁股就走人,一点尊师重道的道理都不懂。
被身份绑架的她不得不以老师、朋友的形象为这个学生完成各种本不该由她去做的事情,每天都觉得特别困扰,不知如何是好。
这不禁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说到底,我这个朋友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人做好了,然而戏却没演到位。
我们的身份就是我们需要演绎的东西,本质上你可以做一个善良、好相处的人,但是该要换一张脸的时候不妨好好扮演你的角色。
想要在社会上生存,找不准自己的身份就会迷失自己?
昨天,一位读者留言说:她老公做事勤恳,被领导提拔为单位的二把手。不过做这个二把手并不容易,工作上的烂摊子不好收,底下人的小团伙不好对付,员工动不动撂担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把手也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她老公是个实诚人,不多事不多嘴,工作用心却不讨人欢心。多年来,只要单位加班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然而好结果与他无关,出了事儿他第一个背锅。
觉得自己问心无愧,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害谁、压谁。结果,讨人欢心的却是那些光会动嘴皮子却混得风生水起。
她感到很委屈,却不知道怎么劝说。
我看了以后有点心塞,明明不多事不多嘴,做事实诚、为人低调是一种多么好的品质。最后却演变成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思考了很久,我回复道:生活不易,既要做人,也要演戏。一个人可以没有架子,但不能没有身段。
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位读者的老公是一个很好的人,但却并没有扮演好作为领导者的角色。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那些不能扮演自己应有角色的皇帝,通常都是亡国的皇帝。任何人也是一样,在其位不仅要谋其政,更要演好这个位置的角色。
为什么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身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没有架子,但不能没有身段?
在社会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人的身份的:某一角色,即是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每一个社会角色都附带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也可以说角色乃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它指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的联系位置,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
而身段是京剧里的术语,指的是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有尺寸,一看一望都有规定。生活和演戏都是一个道理,你的言行表达着你生活里的角色。
什么叫做演好了自己的身份?
我的一位领导前辈曾经分享了这样一句话给我:有什么事情,要是我的手下能做他都会自己解决,要是他做不了,他自然会来找我,到时候我再给他解决。
简单地理解这句话,一共三个要点:第一,认清自己的定位。第二,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第三,世界上没有大包大揽的独角戏。
还有一点很重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合适的身份说合适的话。不要见到谁都推心置腹,说话不符身份吃亏的只是自己。
巴尔扎克说过,他宁愿一下子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份减价为零。
人之所以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你的演技代表了你的身段,你的身段代表了你的身份,你的身份代表了你的身价,而你的身价恰恰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资本。
章子怡说:在走红地毯时我就是明星的身份,代表的是一种形象。但那只是我的一种工作片断,一种身份或是一个角色,不是我的全部。在那样一种环境,我必须做着明星章子怡该做的事,那一瞬间我被塑造成那种形象,我一定以最完美的姿态示人,不可能穿成生活中这个样子。从我踏上红地毯那一刻起到活动结束,那是我工作的时间。
人生的角色常常变化,人的演技也要时时更新。但是有个道理我们必须明白:身份演出格了,惹人生厌。身份演不到位,让人欺负。
真正的聪明人知道如何让别人感到舒畅,而一言一行又能不逾规不逾矩,不卑躬屈膝不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为人处世的真意。
不是不能放下身段,但我绝不轻易放下。
做一个有身段的人,做一符合身份的事,走到哪里大多都能让人正眼相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管住你的嘴,瞎说啥大实话
李月亮,专栏作家,著有《愿你的生活,既有软肋又有盔甲》等。微信公众号“李月亮(ID:bymooneye)”,深入解读情感、婚姻、生活、人性。欢迎关注。
给小妹牵了个红线,男方是我同学的弟弟。小伙子很帅,名牌大学硕士,健康阳光爱运动。见了两次,小妹很喜欢。
可惜也只见了那么两次。之后小妹再试探着约见,他就推脱了。
小妹不甘心,在微信上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呀?
他回了个“嗯。”
小妹忍着心痛,追问了一句:是不是我哪里不好呀?
他说:你太胖了,我接受不了。
小妹顿时心如死灰,难过得一夜没睡。第二天把他们聊天的截图发给我,说,姐,我受刺激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后面跟着一排大哭的表情。
我心疼又生气,立刻给同学打电话。因为很熟,所以直接朝他开火:你弟弟怎么这么说话呀,不喜欢也该委婉点拒绝嘛,怎么能硬生生说人家胖,还“太胖了”,多伤人!
同学立刻道歉:对不起啊,回去我批评教育他,这孩子从小就太诚实,这毛病始终改不了!
“诚实这个毛病”,这话有点好笑。但仔细想想,在特定的情况下,这话也没错。有时候实话的确不能实说,比如小妹确实有点胖,但直接说出来,还是不太合适。&
这段时间,一个同事在跟她儿子的老师撕逼。起因是老师每天都要给她儿子多布置些作业,她打电话问老师原因,老师当时可能忙昏头了,没工夫含蓄,就直截了当跟她说“你家孩子挺笨,让他多练练巩固一下知识。”然后就把电话挂了。
同事气啊。又拨回去,说你怎么这么不尊重家长呢,我话还没说完你就挂电话。
老师说,我这带着几十个孩子组织活动呢,没时间细说。
同事转头就找校长去了,说这老师素质不行不懂尊重没有耐心等等。
其实我知道,她真正介意的,就是老师那句“你家孩子挺笨”。——没有一个妈妈愿意听别人说自家孩子笨,尽管她自己内心可能也承认老师没说错,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说的对,但我不能接受。&
有次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他老爸,老人家肺癌去世快十年了,但他始终有个心结:最后没能带老爸出去玩玩。
其实在查出肺癌时,他就准备带老爸去海南待两周,假都请好了,老爸也愿意去。可是临行前在敲定化疗方案时,老爸问了护士一句“会遭罪吧?”,护士也是心直,说“会啊,癌症就是遭不完的罪。”
这句话让老人很受打击,完全没心思出去玩,也不愿意配合治疗了,一点抗癌的信心都没了。
“我恨那个护士一辈子。”朋友说。&
虽然诚实是个好品质,但诚实过头,还是有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绝对诚实,那我们的一部分日常可能是这样的:“我的新发型怎么样?”“你这么大一张脸,还弄个蘑菇头,真是丑炸了。”
(请注意,不是调侃戏谑的语气,而是认认真真描述事实,就像说“下午三点开会”那么认真。以下也是。)
“晚上有空吗?一起吃饭吧。”“有空,但是不想去,我太烦你了,你以后也别喊我了,咱俩能绝交是最好的。”
“我妈特别好。”“对你是特别好,对别人可坏了,咱们邻居个个都讨厌你妈。”
“我以后得嫁个有钱的。”“别做梦了,你这么丑,能嫁出去就不错了。”
“老公你为啥娶了我呢?”“因为比你好的都不愿意嫁给我。”“那你还惦记以前没追上那个女的吗?”“当然惦记啊,一直琢磨着怎么找带她的联系方式呢。”
要是人都诚实成这样,这世界还会好吗?&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但是到最后,大部分人都学会了虚伪。
那是因为,一点点适度的虚伪是有必要的。
现实往往都残酷,赤裸裸摆在面前的话,没几个人能招架得住。所以有时我们需要一点掩饰和伪装,来让世界看起来美好点。
我们都喜欢会说话的人,称赞“说话让人舒服”的人情商高。其实那些让人舒服的话,肯定不全是实话。
而那些我们认为不会说话、情商低的人,往往都是不懂顾及别人感受,想什么就说什么的。他们倒是诚实不虚伪,但也真是不招人喜欢。
&“你太胖了,我接受不了”“你家孩子太笨”“你活着就剩遭罪了”,这些话可能都对,但是这么直接说出来就不太对。
因为很多实话都是刺耳又伤人的,杀伤力很大,非常不适合一五一十照直了说。
有些人说话难听,总是无意中给别人造成内伤,自己却并不觉得有问题,意识到不良后果,也会说“本来就是事实啊”“我没有恶意”“我就是太直”。
直爽不是错,但直爽到伤人,就是错。可能你也确实没恶意,不是故意要伤害讽刺打击别人,但纵是善意,也应该同时伴有体贴,若非万不得已,就不该给别人带来不适,甚至惹恼激怒别人,继而被人反感、反击,让自己身处逆境。
也许你还觉得委屈,心里想着“我又没说错”。是的亲爱的,你没说错,可是你做错了。我们跟人交往,不管对方是玻璃心还是铁石心,你都没有理由平白无故去冒犯。
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一个文明人的基本教养。
善意和体贴,有时候比诚实更重要。
前十年人生不升级,35岁后你该“退休”了!
赵晓璃,职业培训师、简书签约作者,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
35岁的这一天,我遇见了快35岁的M。
M对我说出了自己的尴尬和困惑,她说自己上学那会儿觉得学习很累,就直接读的职业技校,学的是冷门的冶金专业,毕业之后去了对口的国企做质检,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一份挺安稳的工作,没想着再找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后来又做了两年的行政,接下来就是六年的全职家庭主妇时光,如今的她到了35岁这个关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个巨大的迷茫就在于,她发现35岁是个坎,好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对于基础岗位都注明年龄35岁以下,同时她发现由于自己这些年并没有过人的一技之长,那些中高级职位根本想都别想,而那些基层岗位要的都是年轻人,35岁,难道就要“退休”吗?!
我想M的案例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个案,而是当下一些人将要面对的人生尴尬。
诚如一篇文章的开篇所言,你所有不曾料想过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经潇洒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让你承担那些似乎命中已经注定的代价。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十不立、四十仍惑的大有人在。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恣意挥洒青春,从来不曾考虑三十岁后说的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到了三十岁来到的那一天,依然迷迷瞪瞪,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吧,并安慰自己说这样下去也好,至少图个安稳;然而当你以为稳固的工作一旦发生变动,曾经效益好到爆棚的公司效益下滑,或者干脆来个破产的时候,你脑海中以为的稳固会顷刻间坍塌,留下一个卡在35岁却不上不下的自己。
于是,一场危机正向你袭来,35岁的你惊慌失措,陷入人生的瓶颈里,与成长起来的90后相比,你已经没有了年轻的优势,学习能力也在逐渐衰退,要命的是还仗着那么一点点自以为的资历不愿屈就;然而和做到中高层以上的同龄人相比,你这么多年,没什么成长和升级,你的内心感到一阵一阵的刺痛。
这一切都来的这么猝不及防,假如当初上学的时候能够再努力一些,假如当初刚上班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在职业方面进行一番规划,假如不断学习充电,多学几门技能和手艺,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尴尬的地步。
然而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可悲的是时间并不会因为你的悔恨就此倒流,或许这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写情感文,那些情情爱爱求之不得的心痛多么牵动人心,你看情感文总是能够吸粉无数?
活到这把年纪,如果让我说真话,我最想说的一句就是:越早从情感的泥潭中走出来,越能让你看清现实。
我觉得人活一世,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爱情可遇不可求,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与其耗尽心力放在你无法掌控的事情里,不如早点抽身,掌控你自己能掌控的,比如职业。
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职业才是你终生最值得信赖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生不稳定的真相,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那时候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途经省政府门前时,我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那里静坐抗议,抗议的中心思想就是,他们工作了这么多年,如今为什么会遇到下岗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关键他们多数都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下子没了工作,一时间慌了手脚,他们试图向政府发出抗议,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合理的解决。
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也是第一波下岗潮。
倒下去的国企中,安纺厂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提及这家国企,是因为我家有个远房亲戚当初就在安纺厂上班,那个时候能去里面当个工人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万分荣幸的事情,还记得他们家当初还花了钱打点了关系,这才把这位亲戚也就是家里的长女送进了安纺厂,以为可以从此无忧安稳度一生。
没想到倒闭说来就来了,没想到“下岗”这件事有一天真的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这个亲戚当时着实慌了神,她的女儿刚刚小学毕业,父母身体还不是很好,老公是长途货车司机,每天也忙的起早贪黑,如今这份看起来可以安稳一生的工作突然就没了,然而当她重新鼓起勇气踏入人才市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除了会做基本的纺织活儿,没有任何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女人嘛,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别那么努力,我只能告诉你,这是封建糟粕,也是当今时代最恶毒的谎言。
职场发展是容不得半点水分的,它诚实地记录了你这一路的轨迹,你今天的样子,就是昨天行为的结果与总和。
第一个问题,所谓的“经验”并不是“工作年限”,它看重的是你的年龄是否匹配你应该有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是年龄增长了,能力和经验却没什么变化,这样的人早晚会被年轻人淘汰,年龄成了最大的障碍。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自己永远年轻,于是我们的头脑就会自动地将一些问题予以屏蔽与过滤,觉得自己应该永远不会遇到这些问题。然而残酷的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在流逝,等有一天你望着日渐长高的孩子,望着镜子里斑白的鬓角,望着满头银发的父母,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加速变老,真的,尤其是过了三十岁之后,这种感觉愈发明显。
你可以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无忧无虑地做着一份简单的文员工作,然而年过30岁后,你会发现工资显然是不够用度的,于是你想换个更好的工作,当你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在网上海投简历的时候,不知道你会不会涌起一种不适的感觉,说不上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反正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是的,好工作你无法胜任,一般工作你又瞧不上,这种尴尬年轻时从没想过。
必须指出的是,不要在35岁危机到来的时候再检视自己,那个时候你在职场中几乎没有什么退路了,真正起到分水岭的年龄,是在30岁。
请检视一下自己,30岁前,你在做什么?或者你打算做什么?
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文章指出,如果一个人在30岁前缺少积累和提高,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想要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问题根本没法解决,这就是硬伤。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35岁惨遭淘汰,提前步入“退休”阵列,你就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30岁前怎么规划?
顺着这种思路,请给自己定一个5年或10年的奋斗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一年,再分解到每半年、每季度、每个月,直到每一天。
第二个问题,你的回报其实并不和努力成正比,能与之匹配的,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35岁,当你还在试图找个文员工作抑或一份出纳工作,甚至一份行政工作,你可曾问过你自己,你比那些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满身干劲的90后而言,优势又在哪里?
你已经不能接受加班了,孩子的作业需要你辅导;你也不能接受一个离家远的单位了,因为交通太不方便的话,意味着孩子上学没人送,放学没人接,更谈不上给孩子做一顿可口的午饭了;你也不能忍受一份微薄的薪水了,因为你要生存,你有老人要养,你有孩子要养,你的朋友亲戚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更是数不胜数,光份子钱就足以让你捉襟见肘了。
那么请问,你比那些90后的优势又到底在哪里?
除了一副被岁月摧残的躯壳之外,用人单位看不到你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也看不到你的学习欲望,更看不到你对自己的职业期待,有的只是一颗垂垂老矣巴不得混到退休的心。
在很多职场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那阳光触不到的阴暗及辛酸,才是我们大段大段的时光里无法规避的人生课题。
难道35岁就意味着“死在职场”了吗?也未必,除非你拥有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叫做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层面,就是技术层面。
你对你所从事的领域是熟悉还是精通?你能否在任何一个人缺位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挑起重担,迅速开展业务?
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就是战略层面。
30岁了,如果从你22岁踏入职场算起,你已经在一个领域里精耕细作了八年。八年,连抗战都打完了,而你有没有从一个技术岗位升职为管理岗位,去负责企业具体的一个项目运作,甚至是参与企业战略层面的制订?
核心竞争力的第三层面,就是看不见的软实力。
比如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你的时间及情绪的掌控能力,你学习的能力,你的职业化能力,等等。
请记住,如果你能做到以上的三层能力,35岁,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主动来找你。
第三个问题,现在,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每一天?
我只能告诉你一个事实,那就是正如很多文章揭示的那样,凡在一个领域能够做出成绩的或者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自己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十年以上,而那些经常跳槽,无法在一个方向深入积累下去的人,往往一直游走在职场边缘,迟迟找不到方向。
按照35岁年龄计算,从你踏入职场的第一天开始,真正留给你奋斗的时间只有十来年。
如果让我给初入职场的新人一个建议,那就是,一旦确立了方向,就不要盲目跳槽,薪水对于人生目标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每一次跳槽都要有一次进步与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重复自己。
谈到这里,顺带提及一点,那就是爱好往往成为很多人逃避现实的借口。
你可以扪心自问下,你有没有真正让你茶饭不思的梦想?如果有,那就勇敢追梦。
而如果没有,或者你的想法很简单,就想过得比较滋润一些,那么任何行业只要你用心去做,都会达成这个目的,不要陷入所谓“爱好”里不停打转,用来逃避任何你可能面临的琐碎与麻烦,而等你醒过来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合适的机会了,而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有了。
因为时间不等人。
以上就是一个站在35岁当口的我,想对你说的真心话。
当然,如果你已经在这样的瓶颈里,也可以换种思维模式,就是非得打工吗?你可以做小生意,开店,如果你还有其他手艺,比如手工制作,烹饪,借助互联网工具,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你会写作,愿意做自媒体,也是一种出路。
不怕你前十年一事无成,就怕一直不肯努力拼一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毒有害工种认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