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我的灵魂没有伤疤魂

浅谈书法艺术的灵魂:当代书法名家陈洪_凤凰文化
浅谈书法艺术的灵魂:当代书法名家陈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在六朝即露端倪。中唐以後,小的趣尚愈加显明。尤其是绘画中以小见大风气日渐流行。文人意识的崛起,山林境界为人们所推崇,隐逸文化的流布。
【艺术简介】陈洪,男,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1年出生于海南万宁。现任中国书协理事、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书画院院长、海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系中国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刻字展评委)、海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海南省直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作品主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千人千作展,全国书坛五百人作品展,第八届国际书法大展,全国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第二届兰亭书法双年展,第三、四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第三、四、五、六、八、九、十届国际刻字艺术展,全国刻字名家艺术展,海南省历届书法展等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场馆收藏。2003年被评为首届海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2011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优秀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文联工作优秀个人&称号,2014年获第一届海南省南海文艺奖书法奖,出版个人专集两部。《行草斗方》 &68cm&68cm天畔秋英,俊逸舒爽&&陈洪与他的书法创作刘强与陈洪先生从相识、相知到相交,近20年时间,说来惭愧的是,我竟没有写过关于他的文字。这一方面也是因为和他太熟悉了,反而不好下笔,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年轻,他的书法创作一刻也没有停过,他的对于书法的风格的探索与研究,时出新意,不断地攀登下一个高峰,实在是令我难以结论,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恰恰是一个艺术家维持强劲生命力的动因所在。海南书坛的蓬勃发展,依赖于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领导着的一支老、中、青三代勤勉于书艺的孜孜矻矻的创作队伍,而作为中青年代表人物的陈洪正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行草四条屏》 234cm&53cm&4我的看书画展览,实在是不甚高明,一般是走马观花式的,这一方面也是因为我的俗务缠身的忙碌。而20年前的一次海南书法展上,我却被一幅灵秀清劲的行书条幅所打动,记得书写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二王一路空灵清秀、俊逸舒爽的底子,兼具宋元个性鲜明的姿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时只觉得耳目一新,便仔细看了结字,他的灵秀外表之下的绞转线条增加了字形的厚度和表现的深度,转递出作者之于书法创作探索的艰深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作者既保留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又兼顾了多样性表现的需要,于是我随即被他的对于艺术的真诚态度所感染。他之后的一系列作品在我看来是对于这种审美选择的不断完善和更高意义上的诠释。《行草扇面》 30cm&60cm科班出身的陈洪大学里学的就是书画专业,所以他有着坚实的基本功,&&从他的遒劲的线条就可以看出来,这种一般人不具备的功力,为他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于是他可以游刃有余的上追秦汉,中接宋元,下探明清,各种艺术思潮和门径在他哪里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他依然还要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常见他的书案上堆满历代法帖,案角摞满临池日课,他是不避我的检视的,我当然也是时常发出惊讶的,因为他一方面还负责书协的日常事务工作,所以他不能有长时间的自我支配,他所临历代法帖的尺幅都不大,且大多是急就章,这一方面因为时间的零碎,无法长篇挥洒,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选择都是历代名帖,尺幅自然也是都不大的,而我却在它的随性的挥洒中感觉到了他的内心的气势的庞大,小尺幅有大气概,这需要胸怀的博大和素养的深厚,唐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有句:&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所谓&咫尺千里&,对面不知大小,茫然不觉奇妙,这感觉又如黄宾虹所言,好的作品第一眼看去无甚长处,需要慢慢品味,如陈年老酒,愈味愈久,方知它的妙处。又能&小中见大&, 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关于&小中见大&的批解:&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篆书对联》 &180cm&45cm&2(加线)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在六朝即露端倪。中唐以後,小的趣尚愈加显明。尤其是绘画中以小见大风气日渐流行。文人意识的崛起,山林境界为人们所推崇,隐逸文化的流布,士人们返归於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更有甚者,不必山川广远,於咫尺的画幅中可以卧游大千,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风光,在一片叶中包含著世界的奥密。小中有心灵的大开合,有自在腾挪的空间,有优柔含玩的意味。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国美学的内在超越思想,是内在心灵境界的昇华;无限就在有限之中。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深邃的哲思,此般绣肠锦心,在艺术中又浸润最深。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灵魂超越之具,就是引人&见山&的。超越了狭隘的思维,实现了心灵的超越,在小中见大,在近处追广远,在狭窄处见幽深。陈洪的一些极精彩的小行草作品,直接晋唐风骨,追摹宋元遗韵,高古、博大、广深,观之如饮陈醪,直可令人长醉不醒。也多见他的过丈巨制,气魄之大令人咋舌。《行草中堂》 &137cm&69cm在陈洪的大幅作品中,他的气势和苍劲不是利用飞白来演绎的,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一般来讲,大幅难讲魄力,说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广博和大气,与他的博大的修养息息相关,但是就书法而言,&古朴苍劲&一般要想表现得充分,就必须借用飞白,更有所谓&老辣&,更是要有飞白来承载。而陈洪的作品里,你很难找到飞白,这当然不是他不用生宣的缘故,与他的一起笔会,有时候条件所限,大家都是不选择用纸的,我当场也未见他的飞白,他是将笔法和墨法精研了的,可谓纯熟。那么他的&古朴苍劲&、&老辣&就只能也必须只能通过线条本身的质量来表现了。长篇巨制的挥写更令他的这一&特异功能&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表象的率真,貌似平直的线条,实际上是有波折的,多绞转用笔,绝不拖、拉、甩、滑,更不是率意为之。孙过庭《书谱》论书法:&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其意为:初书者求平,就是要合乎法度,仅仅求其平正,既达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复到平正上来.最初以为工夫赶不上古人,到了中间的过程,或则过于平正,或则过于险绝,最后乃领会到把平正和险绝融为一体,能够变化自如.到这个时候,那年龄和书法都已老到了。为了进一步诠释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他接着还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个中三昧,只有孜孜以求的勤奋者才能真正体会得到,但是只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从日日临池的艰辛中悟出学书的微妙之处,也就是&通会&的境界,才能真正成为&通才&,要做到&通才&才是最高层次。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作者缺乏&初学&,直奔&险绝&去了,陈洪的坚守&正面示人&因此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行书对联》 136cm&34cm&2关于&平正&的解读,大文豪苏东坡亦曰:&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是为艺之道,也是为学之道,更是为人之道。这个时候的&平正&的内涵已经远不是初始时期的&初学&,而是包罗万象的升华了的艺术的至高境界。《海南省第九届书法展》展出了陈洪的一幅草书作品李白的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之所以强调这首诗的意境,是因为陈洪的创作取向一般浪漫主义诗词较多,或许他认为这样更能够贴切他的艺术风格罢,但是以二王一路&王者气象&不偏不倚的书风来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对任何作者来讲,那都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隶书中堂》 &136cm&68cm陈洪无疑是勇攀高峰、接受更高挑战的&智者&,他的稳中求变的娓娓道来,居然能够恰当地将二者柔和在一起,他依赖的当然是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对于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特征敏锐的洞察力,还有极度平静的内心世界为他营造的清醒的分析能力。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一般地说,它是一种本领。科学地说,它是人们胜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它发挥人的力量并保证人的活动和行为有一定质和量的水平。《行草五格水》 40cm&60cm&5现代心理学对能力结构的研究有&二因素结构说&,&群因素说&,&智慧结构说&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能力的构成不外乎两点:(一) 人的先天素质&&这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二) 社会实践及其教育&&它是人的能力产生、发展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必要条件。书法家作为社会人、社会中的个体,要从事书法艺术创作活动,并达到一定的质和量的水平,其实是能力越强,创作的水平就越高。我们呼唤和打造当代书法大家,关于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肯定就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关于陈洪的能力,我丝毫不怀疑,这从他日常&讷于言、敏于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格中就可以得到印证。再看他的线条,他的这件作品中的线条的叠加,又让我感受到李可染的层层复加的山水画的层次,虽然经过作者的层层渲染,墨彩绚烂,暗光下漆黑一片,&墨团团里黑团团&,细观之却是层次分明,就连第一次用于勾勒的线条的轮廓都依然清晰,他要体现的是厚度和深度,洗尽铅华始露真容颜,惹人遐思,引人入胜。这些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也是他的匠心独运,他甚至于长于造险,这与前面说的他的&平正&的外表是一对矛盾,陈洪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将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生发,成了必不可少的艺术创作元素,这实际上就是艺术的真谛,既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又符合东方审美原则。以此线条承载奔腾豪放的挥洒,其力度是足够了的,他其实是开了表现形式和内容在极度矛盾下的统一和协调,带给了我们坚劲的大美享受。《行草条幅》 &180cm&58cm通常我们认为美学与艺术相互区别的方式(严格地说,美学是一种知觉科学,仅限于对观照客体的物质特性和情感价值的知觉组合过程。而艺术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范畴,旨在传达感受和认识,创造有愉悦性的形式并借此在表现主客观世界的内心精神。)构成了艺术理论的基础。在陈洪看来,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和谐、均衡、匀称、重复、节奏以及其他一些难以言喻的微妙之处构成了我们在观照书法艺术作品时美感的来源,而这也是美学研究在&感性综合&之外所触及到的最高层次,但是艺术的本质超越这一层次,从而达到了一个更加深层、更加难以把握的直觉层面,即所谓&形式意志&&&一种将富于意味的形式赋予创作载体的创造意志。《隶书条幅》 136cm&34cm艺术表现力,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我这里讲的陈洪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也就是在陈洪探讨书法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多重作用和强劲的感染力量,以及在书法艺术造型诸多方面的特殊效应及其内蕴丰富的意境、节奏、韵律、品位等等。书法的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因为它是静态的视觉艺术,所以它又是形、神在情理之内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但这绝不是强调单调的线条的简单重复,因为那是未入书法门径的。《隶书条幅》 180cm&64cm也正因为此,陈洪的书法创作的本能得到升华和表现,而受众也多是通过移情过程与倾注于他的书法作品的情绪相融合。现在我们似乎应该更加明白陈洪的创作内容为什么一般采用浪漫主义诗词较多的缘故了,如此种种,即为陈洪的&艺术即表现&之信条。&绚烂之极归平淡,平淡之极返本源。&以此作为当下陈洪书法艺术创作的现状应该比较贴切。日于爱莲斋《隶书对联》 136cm&34cm&2《行草条幅》《行草四格水》 50cm&60cm&4《行书对联》 136cm&34cm&2《行草条幅》 180cm&48cm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002
播放数:159440
播放数:144886
播放数:164309浅谈体育课的灵魂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体育课的灵魂
总评分4.2|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谈我国目前的幼教模式,浅谈控销模式,浅谈我的教育观,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浅谈中国国防安全形势,浅谈我的灵魂,浅谈国际工程招投标,浅谈会计国际化,浅谈我的学生观,浅谈中国教育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我国目前的幼教模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Bad Request
Bad Request - Invalid URL
HTTP Error 400. The request URL is invalid.《浅谈灵魂伴侣》 - 美篇
/&&&&《浅谈灵魂伴侣》
扫码分享到微信
《浅谈灵魂伴侣》
文/培英&什么是灵魂伴侣?灵魂伴侣可以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在生活之外,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有灵魂的影子。你可以看到他(她),也可以不用见到他(她)。他(她)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你相伴,并且可以不断的变换角色。灵魂伴侣之间的交流是心灵的倾诉,灵魂的对白。灵魂伴侣往往以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幽居在每一个人心里。这样的伴侣,每一个人都想真实拥有,却并非谁都能获得拥有的机会。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将在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关于灵魂伴侣,多数人只能在得与失中徘徊,又往往是得之者少,失之者多。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有拥有自己的伴侣,这其中有法律意义上的,也有情感意义上的,但这些伴侣却多数无法走进对方的灵魂深处。于是人们更加明白灵魂伴侣的珍贵,期盼在灵魂深处能找到伴侣,希望他(她)熟知自己的过去,善解自己的一切,并且可以终身相伴,拥有共同的未来。即使不能如愿以偿,能够昙花一现也是上天一次完美的垂青。
当今社会频现浮躁之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困惑,常令很多人迷茫与纠结……很多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和安慰,以至于造成诸多的心理问题,成为社会一大隐患。也正是基于此,人人都渴望获得灵魂伴侣,因为惟灵魂伴侣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对徐志摩先生笔下的"灵魂伴侣"定位为异性。现实中,人们也大多把自己期许的灵魂伴侣定位为异性。无疑,如此定位,大大缩小了获得灵魂伴侣的机率。假如我们可以放大格局,让灵魂伴侣的范围扩大起来,不再定位为异性,而也可以是同性,甚至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那么,我们获得精神放松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多。在轻松自由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就可以每天以微笑面对世界,可以时时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于是,即使有一千个哭的理由,也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让自己笑。
在我看来,灵魂伴侣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只要通过不断修炼,认清自己,摆正位置,努力放大自己的磁场、拓宽自己的格局,积聚更多的正能量,营造出灵魂的梧桐树,作为凤凰的灵魂伴侣就会不请自来。
作者:培英,彭培英,自由诗人。生于长白山脚下,供职于河北某单位。作品散见于《燕赵晚报》《现代护理报》《石家庄日报》《鹿泉视窗》等报刊杂志;诗作入选《当诗歌遇上互联网》《红崖艺苑》等著名诗歌作品集,作品多次被我们的精彩人生,文心社、国际城市文学学会、诗词歌赋等数十家网络平台推荐发表。2017年5月,诗歌《母亲的粽子》与孟郊、冰心、贾平凹等名家一同入选北京"我为母亲读首诗"大型主题诗歌朗诵会。个人诗观:用简单的心,写复杂的世界。最崇尚生活:与文学结缘,与诗歌同行,打造美丽人生。
摄影师 强晓鸿:(网名:月光下的狼)、男、1969年3月生、西安市人、90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狼摄影工作室摄影总监;《中国影像》杂志社副主编;作品数十次在国家及省市有关报刊发表,例如:《人像摄影》,《照相机》,《大众摄影》,《数码摄影》,《摄影世界》等,并多次获奖。现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主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