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1988年至1998年杨氏太极拳老师师是谁,快三十年没见,想去拜望他,知道者相告,谢谢

学拳那些事儿(15)真水无香——刘武年老师
我第一次遇见刘武年师伯是在我刚搬到天通苑时,08年11月份,那天天很冷,我再天通苑找个练武的地方,第一次遇上了刘武年老师,刘老师在天通苑小区里面一个网球场教拳,我看是陈式拳,但是拳架与我们的有些出入,我就走进前去聊了起来,这位老师称是陈照奎老师弟子,在网上并没有这位老师很多的资料,刘老师问我和谁学的,我回答老师是田秋茂老师,他说:“和秋茂学的啊,你听你师父说起过我吗?”我说我忘了,师父确实提起过很多师叔师伯,但是我很少记,所以就是不知道了,可是听这位老师对师父直呼秋茂,我不以为然,老师毕竟也是北京城陈式太极拳名师,但既然这样称呼,想必关系很熟,我对刘师伯还是很尊重的,还请老前辈今后多指教,刘老师说:“你和秋茂学的,我不能说,有时间可以一起探讨拳理”。我问如何称呼刘老师,是师叔还是师伯?刘老师说“我比秋茂大几岁,就叫师伯吧”。第二天我见到了师父,和师父说了这位刘老师,师父说,确实是刘武年老师,师兄弟之间直呼姓名以示亲切,很正常的,还特意发短信嘱咐我“一定要尊重刘老师”。
刘师伯既是同门前辈,我作为晚辈自然要对前辈尊重,有机会的话向老前辈多请教,过了很长时间,大约是接近春节了,有一天我有事没去陶然亭,便来拜望刘武年师伯,很不巧,那天师伯家来了亲戚,就没有出来晨练。转过年来初春,也是同样的情况,我再次拜会刘武年师伯,又是很不巧,那几天刘老师和陈瑜老师回陈家沟祭祖了,同时游览五台山,他的弟子对我说,太不巧了,就你来的这两次老师不在,平时老师每天都来,真不巧!
09年7月份我再次遇见刘武年师伯,在这之前,我平时晚上在小树林练拳时遇上过两位师伯的弟子,我坚持练拳的事估计师伯是知道的。师伯说,前两次太不巧了,你得拳架不错,但是练的时间还是短,还要坚持,还要多体悟拳理。师伯还问了我的学历,我都一一回答了,师伯点了点头,问我读了哪些书,我说关于太极拳的主要有三本——《陈式太极拳》《太极拳图说》《太极拳研究》。有些书还没有读完。刘老师说这几本都很好,有时间可以再看看一本《逝去的武林》,这本书我听说过,但没读过,有时间一定好好看看,那天刘老师给我指点了一些推手技巧和身法要求,并亲身做示范,让我体会劲力变化与虚实转化,并结合拳理进行说明,刘老师很强调“拳道”,从拳道的角度理解太极拳及其技击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刘老师说很多年没有这样讲了,要我回去好好体会。
&&&&我回去买了一本《逝去的武林》,很快就读完了,,我被这本书里传奇般的武林轶事和拳法拳理深深吸引了,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武林,我马上又读了第二遍,并作了笔记与批注,同时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很多人。09年底由于工作原因时间充裕了些,我几次来到刘武年老师这里和师伯探讨书中内容和太极拳拳理,刘师伯也经常谈起和陈照奎老师学拳时的一些武林趣事,我感到收获颇多,并和几位师兄推手交流。
&&&&我本人喜欢书法,也向刘武年师伯请教了学多书法知识。
目前社会上“大师”云起,“名家”辈出,其品学是否能够胜任,实在不敢一一恭维,当然其间也不乏真才实学者。刘武年老师是陈照奎老师早期弟子,跟随陈照奎老师学拳多年,直至陈照奎老师去世,并对陈瑜老师照顾备至,陈瑜老师对于刘老师也是非常的尊重,刘老师为人低调,待人和蔼,从不张扬自己,数年来默默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对于我们晚辈关心备至,并且对于书法和古玩颇有研究。故此我以“真水无香”为题赞刘老师,期冀各位陈式太极拳爱好者能了解这位前辈,并以此为楷模!
&刘武年老师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录像
&以下刘武年老师简介转载于陈瑜太极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心中的叶家太极拳
我的图书馆
我心中的叶家太极拳
何老师所传的太极拳,成了我生命的信仰和实践。由此,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多年儒、释、道、医的经典学习,让我对生命之道有了通达的领悟,98年我移居美国,恩师允许录下了他的太极拳。
89年在文化宫经何老师介绍,我又幸运地遇到了敖江的朱良胜老师。朱良胜老师早年常常出差上海,有机会跟随叶门曹树伟老师学习叶氏太极拳,曹树伟老师移居香港后,朱良胜老师又前往叶门徐毓岐老师处学习。
朱良胜老师所传更多是以心印心的感动,生命的精神性和虚无的感应,开启了太极拳无限的大门,让我知道、体道和悟道,太极是无为自然的大道,天地人三才在宇宙生命中展开,大化流行,升降开合、提放运化均自然创生。
习练叶氏太极拳多年,我受到过上海和温州众多叶门老师的教导,在美国遇到了??冰如老师和金仁霖老师的学生李品银老师(居住新泽西),也遇到了香港曹树伟老师的学生。
叶氏太极拳让我受益终生,虽在美国生活,但离不开的是传统文化的生命。
有关叶氏太极拳的文章和书很多:金仁霖老师文章很多,结集出版了太极拳书,早年有《柔克斋传心录》。曹树伟老师在香港,由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秘奥剖析》。蔡松芳老师的无极气功以及在旧金山的学生有英文书出版。嘉兴武协主席的蔡光復系叶门何基洪和蔡松芳老师的学生,出版了《武当叶氏太极拳研究》和《光復讲太极》。乐清师兄余灵在香港出版了《拳艺拾零》。
“叶家太极拳”
“叶家太极拳”为原上海“武当太极拳社”社长叶大密老师,在原杨家大架太极拳基础上,于原架子极大多数式势之上下衔接处,求其极自然地介入了原杨家中、小架子、并孙家、吴家、陈家等诸家太极拳架中,拳技作用肯定而清彻之动作,以及八卦掌中之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之反臂(倒捶)捷用法等等,用以帮助学员对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所以姿势洒脱、气势磅礴加深认识,换言之,迺是一种实作注解法。故若删去其所介入内容,则仍可恢复其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本来面貌。
为此,在“武当太极拳社”社员中,惯称原来之,杨家大架太极拳为“老架子”,而称经叶大密老师加增内容之架子为“新架子”,社会上则通称为“叶家太极拳”。
  叶大密(),名百龄,号柔克斋主。早年曾习温州小八卦,1917年在北伐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第八团任职时,师从田兆麟习练杨氏中架太极拳。次年,孙存周先生去该团教内功拳,叶与孙义结金兰,并得到孙父孙禄堂先生的口授身传,功夫大进。
  1926年11月,叶大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以太极拳命名的专业性武术团体,当时在全国是第一家。后叶大密改编了太极拳架,把杨氏大、中、小拳架的主要特点,和八卦掌、武当剑的技巧,都吸收进自己的拳法,形成沉着干净、轻灵活泼、舒展大方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叶家拳”。
  叶大密还是田汉、阳翰笙等人的好友,先后帮助这些文艺界人士完成了电影《逃亡》《生之哀歌》《黄金时代》等拍摄。1962年,叶大密被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聘为馆员,在导引推拿治疗内科疾病上开辟了新路。他的“太极行动”五十七式,曾由其学生曹树伟编写成册,可惜毁于“文革”。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氏太极拳慢架黄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