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武术传承人介绍。

传统武术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武术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传统武术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但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逐步趋向边缘化。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遭受着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挤压。被迫采用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竞技武术,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下,一味体现&高、难、美、新&的标准,已失去传统武术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技击性。在竞技武术被奥运会拒之门外后,人们才回过头反思,并寻求传统武术的回归。传统武术历经了几千年的锤炼,被国人赞誉为国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在我们国内却重视不足,发展不力,渐趋萎缩。
  2014 年 2 月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新周期的全国武术工作任务得到明确,武术推广仍是重重之重。并将以武术研究院为核心建立专家网络体系,形成武术科研的良好机制,实现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常态化。2014 年 11 月 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软实力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传统武术&、&传承&等为主题、关键词和题名在中国知网包库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检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对主要观点进行评述。
  1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要整体性保护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传统武术的传承要进行整体性保护,开发动态传承,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李吉远,谢业雷认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范铜钢得出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七个公共因子为传承途径因子、传承主体因子、传承定位因子、传承方法因子、传承形式因子、传承内容因子和传承对策因子;认为传统武术的保护必须是对包括传承人、传承组织、传承学校与传承环境的&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认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传承途径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传承人涉及到遴选、评价、管理等诸方面。
  王岗,朱佳斌的《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中指出,要突破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必须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学界介入、民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明确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同时又要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最后还应该拓展保护的范围,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达到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
  2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研究
  民俗学中,传承人是指通过居民的生活经验而具有丰富的传承知识的人。牛爱军认为,传统武术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传承、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
  洪浩,胡继云从保护传承人的视角在《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中指出:传统武术传承人是我们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必须予以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系统掌握某一拳种的技术和理论并引导该拳种发展的代表人物,传统武术传承人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从文化安全视阈下探讨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
  因此,在武式太极拳的传承研究中要对历代的传承人进行梳理,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通过传承人介入传承的相关问题研究。
  3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内容的研究
  关于传承内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划分。张云崖等认为,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彭荔丽在《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中指出,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武术的内容主要包括武术套路、武术格斗,也即技击运动、武术功法运动;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武术又有传统武德、尚武精神、武术礼仪之分;从审美情趣上来看,传统武术又讲究套路创编之美、意境感悟和斗智斗勇。并得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内容的流失主要表现在技击属性的转变、武德与文化内涵的流失、功法的衰落和武术精神的脱离。
  从研究中不难看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传承内容进行梳理,提升传承内容的理论价值。
  4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普遍对师徒传承的方式持肯定态度,更多的学者也在寻求师徒传承与学校传承的良好结合。曾桓辉认为,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延续的载体,而现代的班级教授制则是适合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师徒教授制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
  王林,赵彩红,黄继珍在《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中指出&: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完成了文化纵向上的继承和横向上的扩展&,并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传承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异化,主要表现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在面临传统武术日益消亡的今天,加大武术师徒传承,才有可能使这种身体化的技艺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活的记忆和赖以追寻的精神乐园。
  薛欣,薛扬借助现代教育学理论分析了两种武术教育传承方式对武术文化传承功能、技术传承功能、流派形成的影响。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师徒传承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仍具有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
  刘帅兵对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进行系统性、相对性的比较研究。研究认为:(1)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政府主导。(2)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3)从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4)从体认路径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5)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师徒传承多采用一对一,学院教育多采用一对多。(6)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7)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
  以上研究均对师徒传承表示了认同,笔者认为在学校的传承中实行&双轨制&,即学校传承中的学习骨干如有拜师意愿,可以纳入师徒传承的行列中来。在实际的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在传承方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5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特点的研究
  郭玉成提出:民间武术传承的主要特征是脆弱性、长期性、师承性及非标准性。张宣认为由于传统武术自身的技击性、师承性、长期性、繁杂性等特点的约束;民间开展的困破中有社会形态的变革、竞技武术的冲击、价值功能的退化;高校传统武术教育模式的缺失中的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竞技武术占主导地位、体系的非标准化;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等原因造成的。
  并得出只有保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转变理论模式,改革管理交流的方式,才能加快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及与推广,重现新的繁荣。
  6 有关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
  学者对传统武术传承存在问题、衰落的原因、存在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各自相应的对策。栗胜夫认为,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武术受诸多因素的困扰,自身体系明显呈萎缩态势。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武术的萎缩速度大于传承速度。
  王林,虞定海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中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据此提出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引导传承者&在场&,调动其传承的自觉、自为意识,开发传统武术动态传承的多种途径,加强传统武术的长远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
  刘宏亮,刘红建认为主要困境来自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缺少传承艺人等。
  李雄锋,王艳红,刘军勇分析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武术传承与文化传承相分离、文化异化现象严重、传承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传承等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并指出应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武术和社会发展服务。
  郭玉成认为,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周开胜从休闲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战略思路:以人为本,突出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和对养生休闲的重视;在主观认识和制度层面,创造传统武术传承的主客观环境;注重项目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拳种的传承方略,传承方法应百花齐放;加强理论研究,促使传统武术发展逐步迈入科学轨道;增大宣传,扩充开发和投资渠道;加强科学化管理,推动传统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7 有关传统武术原生态保护方面
  王林,晋会峰,徐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武术期许&原生态&传承,与传统武术的传承现实形成了如下悖论:传统武术的&传统&界定与原生态相违背、以击技为原点的传统武术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生态的变迁导致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承缺乏土壤、传统武术自身的不断变迁拒绝&原生态&.造成这一悖论的根源是对于&原生态&内涵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传统武术传承需要的是变迁后的&原生态&文化,即原真的&次生态&文化。[19]
  王林,王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中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原生态&回归的时代背景,认为对于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不能拘泥于学理意义上的&原生态&,只要能够唤起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这一传统武术就是&原生态&的。[20]
  8 结语
  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相关研究所作的综述可以看出,当今学者对传统武术的的研究大多是围绕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传承特点、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以及原生态保护等方面展开的,并取得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 范铜钢。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
  [3] 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 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54-57.
  [4] 王 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
  [5]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
  [6]洪 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3-58.
  [7] 彭荔丽。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1-43.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1 武术与跆拳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国粹,其产生和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才挖掘和整理出源流..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学校武术与教学现状的研究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前沿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从2005年起做了最为显着的修改,最突出的变化是借鉴奥运会..
提到武术人们都不陌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武..
武术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武术的传承,可以不悲观!_内家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304贴子:
武术的传承,可以不悲观!
刚才在某个帖子,看到一些悲观情绪!想起前几年我去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协会成立大会,一位同道得知后,就酸酸的说,国家不重视传统!!我说,其实,我认识的跆拳道人,去北京开会的那批,其实多数有武术,甚至传统武术的背景!大家不愿意在传武的圈子里论资排辈,所以,努力多年,创立协会,大家有了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做为的人的!!
任何人,你让社会适应你?你是谁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成语,屠龙之技!!啥意思?
技术,也得适应社会!不然,不叫失传,叫淘汰!!
内销镇 受是万人迷,一...
那少林寺这些又怎么说呢...
阿哲跟老毕有一拼 歪歪...
能与功夫媲美的作品应该...
江湖失传已久的降龙十八...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说得太好啦,狠狠地赞一个~\(≥▽≤)/~,顺便放点水**2%~~~~
实际上,传统等于自己一个圈子,自己跟自己玩!外边的规则变了,自己不想变,已经不行了,却不想改变!
楼主简直说到人心坎里了,感觉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啊!
屠龙之技顶一个,哪来的龙让你屠啊?
武术人当前的悲观,是社会现实不迁就武术人!!所以,去适应社会变化的人走出了自己的路!不适应的人,在网络上说这个矫情,那个矫情~~其实,矫情的是自己!
大唐老师说得对,咱深有感触。但咱传武人咱寻求变通的过程中,往往是很尴尬的。在当地你好心指导人家,人家嫌你的土,不好看,而教他们的师傅却视之如珍宝,还拉着咱不要跟他们讲。好的东西,简单自然又健康,往往又没市场。所以现在大搞玄虚忽悠的、花里胡哨的,反而招人爱。确实无奈。而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也就合该被淘汰
现在,国外的武技,随着发展的深入,实际上,在无限的接近内家拳!其实,人体结构大体是一致的,只是东西方思维决定各自走的路!!但是,地球那么多人,并不是西方人就永远那个思维!他思维一旦转变,内家拳,是一切武技最终的结果!!而不是现代散打所谓的格斗最终极形式是散打!!!相反,任何一个人,在实战的路上走,走到六十岁,他必然走到内家上!!现代搏击中,先进的人士,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内家的倾向!
时代已经变了,归根结底,宣传不到位,实战太少,实战能力强的,也没有展现在世人面前,搞的人们总认为传统武术是花架子,自然就发展不了,只在自己的圈子内发展,没落也是正常了
现在中国传统武术人,两个倾向,一个是坚持武术就是好的,反正我不跟你打,你叫战我也不应战,再一个,就是挨打了,彻底否定传统武术,去练现代!!很少有人能够有实践精神,去打,去验证,输了,回传统里去找答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标题全称:武林探秘 寻找真功夫 &&记张志俊太极功夫北京指导中心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摘自王忠岳《太极拳论》。这是笔者在&张志俊太极功夫北京指导中心&看到的关于太极拳的总体论述。
第一次到&张志俊太极功夫北京指导中心&是2月28日。当时是,国际功夫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李仕勤老师受国际功夫联合会主席傅彪先生的委托,送亚美尼亚国家新闻社体育和时尚杂志资深记者、亚美尼亚功夫联合会主席助理大卫先生去学习太极推手。一进门,笔者就被墙上的壁画和书法作品所深深吸引。
经过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导中心的馆长黄宇老师,开始最简单的基础动作教学。通过和美女教练邢捷的演示后,让大卫先生亲自感受动作的要点和技巧。刚开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卫先生有一种试探和不服输的劲头;但他每一次&较劲&,不管是黄馆长还是郭磊老师,总能适可而止地让他知难而退。渐渐地,大卫先生变得神情恭敬,开始认认真真地学起来!
据了解,大卫先生练习跆拳道十多年,修习咏春也有很长时间,对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都涉猎盛广,是亚美尼亚功夫联合会主席的得力助手。由于亚美尼亚境内习练中国武术者众,而且很多人对中国的太极兴趣浓厚,苦于没有教练和资源,亚美尼亚功夫联合会主席特地派大卫先生到国际功夫联合会主席傅彪先生处求取真经。
经过一节课的&磨练&后,可以感觉得出,各自都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黄老师说大卫的基础不错,而且很有运动天赋和韧性,是一个不错的培养苗子。大卫则疑惑,为什么中国的这些高手们会这么低调和含蓄?表示他们西方人学习功夫技艺,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我可以感受得到,这几个老师都是真正的高手,对于我实施的攻击,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地化为无形,而且还能保护我的安全;中国的文化真是太过深邃,我一定要抓紧时机认真努力,多学点真功夫,而且争取下次,带很多太极功夫爱好者到这里,来领略中国功夫文化的神奇。黄老师则笑言,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想学好中国功夫,就必需理解东方人的智慧。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黄老师介绍到,推手的作用就是纠正太极套路中的偏差;其实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实战的作用。太极拳是集吐纳、导引和拳术为一体的养身、技击综合体,太极推手有八劲五法之说,合称太极十三式。十三势中,八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法:进、退、顾、盼、定也。习练时,讲究自然为第一要素,实战时,注重看好肘、管好手,肘和膝在实战中都是重武器,需要在控制好自己重心的同时,更要掌控全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短短几天的学习,大卫先生表示感触和收获良多,对指导中心老师的技艺和教学,赞不绝口,深感不虚此行;由于工作原因,大卫带着收获和不舍回国而去。
笔者第二次造访&张志俊太极功夫北京指导中心&,是在大卫先生回国之后的3月7日。恰逢其时,馆内可谓群英荟萃、大咖云集:除第一次见着的三位老师外,馆内主教练、江湖人称原大师的原永强老师也在座,著名影星石天龙先生,著名导演张冰寒先生,海南武协副秘书长、兵器王柴秀林老师,国际功夫联合会推手总裁判长孙铁海先生,国际功夫联合会摔跤总裁判长王同庆先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晓红女士等,众多大家贤能,正欢聚一堂高谈阔论。
原永强老师与大家探讨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以自身经历和不争事实,道出了传统武术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尴尬和隐忧。表示,传统武学博大精深,绝非像现实生活中,外行人所了解的那样;武可入道,更可开智明慧,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和提升,你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但在传承上始终难以与时俱进,传统技艺的精华部分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发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感悟;只能&口传身受&,没有可以复制的统一量产模式,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门派都有自己固有的规矩,很多东西,大师们都不愿教;因为不是品行端正的人,有些东西的确不能教,比如日本人和韩国人,我就绝不会教。指导中心其它几位老师都向笔者表示,原老师之所以被大家称为大师,因为,他这个人虽很低调,但绝对有真功夫,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很多难以解释的技法,他总能说得浅显易懂,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他也很有原则,很多人他都不会去理,更不用说教了;这些年来,大家一直都在坚守着传统武学和传统理念的底蕴。
大家对传统技艺、国学文化、影视时尚以及时代潮流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不热闹。聊到兴致高昂处,柴大师和黄馆长现场为大家展示起了绝学功夫和看家本领。在会餐时,张冰寒导演更是即兴朗诵了石天龙老师曾经感慨万千的改编诗句:&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笑谈间,不胜人生一场醉。&可谓应时应景,也足见大家胸怀之坦荡,相处之融洽!
感受得到,大家都是一帮志趣相投、情意相合的性情中人;在一起是那么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在让人感佩和神往。为了共同的梦想,正可谓: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相信在这些有志之士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下,中国传统功夫的明天必然会一片光明!武当太极传承之路系列:寻找武当三丰派传人
武当太极传承之路系列之寻找武当三丰派传人,正式在福泉山太极宫开设“武当武术教练专修班”。福泉山太极宫位于贵州省福泉市东隅,又名三丰主题文化馆。坐落在福泉市太极水以南、月山寺以西皆属三丰主题文化馆范围。文化馆坐南朝北,一条中线贯穿山门,朝拜殿,大殿。此景区建筑面积2万平米。文化馆现建有龙虎殿,朝拜殿,太极殿3大殿,道院4座,御碑亭4座,配房10座,钟楼、鼓楼、大殿、父母殿、三清阁一应俱全。师资教练本届教练专修班将有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道长亲自督导,每周一次言传身教,亲授武当武术理论知识、养生知识及武术训练;所有师资均由三丰会馆钟云龙道长亲传第十五代弟子、武当武术传承人、资深武术教练主教。学习形式开设“武当武术教练专修班”其主要目的为了更好的传承武术的原始风貌,正确认识传统、理解传统,回归传统,故接收一批能吃苦耐劳的国内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武当功夫训练,学制为五年。教学内容依照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依次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武当功夫传人,能全面而系统的传承武当武术的传承人,成绩突出者可收为武当三丰派门下弟子。能长久留在武当山或者福泉太极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发展,也可能外派到国内甚至世界各地发展武当武术,担任教练。报名条件(1)15-20岁有志于传统武术的男、女青年。(以身份证为准)(2)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传染类疾病。(出示match体检证明)(3)思想健康,品行端正,无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4)热爱武当文化, 愿意将武当武术推广工作作为长期事业的。学习计划第一学期:练习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等功夫,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学会三拳一兵。第二学期:巩固第一年所学内容,并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依次学习新的内容第三学期:完成所有三丰派两仪拳系及所有兵器的内容第四学期:培养教练,学习太极、无极系等内容,参加国内外各项武术比赛提升自己第五学期:外派实习教学、代表武当对外演出,并参与各大媒体活动等任何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武当传统武术班先从基本功开始,以手、眼、身、法、步为核心技术体系,逐步学习武当内家拳术类、器械类、太极拳系、道教养生功等,循序渐进。全程实战教学,封闭培养,文武兼修。注:第四、五年可根据学员的训练情况,成绩优秀者达到功夫团员或教练水平可发补助。教学内容腿法:三十六路腿法拳法:武当基本拳、玄功拳、玄真拳、龙华拳、伏虎拳、玄武拳、八卦掌、太乙五行拳、太极拳二十八势、太极拳十三势、太极拳一百零八势。器械:八仙剑、太乙玄门剑、拂尘、子午枪、玄功刀、春秋大刀、八仙棍、方便铲、太极剑、太极刀。功法:桶子功(硬气功)、活骨养生功、八段锦、五行气功、混元桩功。发展规划学员毕业即就业,传承基地解决其工作,并可扶持其成长发展,学员毕业后可在三丰派所辖宫观担任太极养生教练,进入三丰派功夫表演团,参与各类大型演出,特别优秀学员还可进入三丰派后备骨干储备计划,派驻海外武当三丰派养生基地,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联系我们:咨询QQ:手机/微信:189 电话:(武当山三丰宣传处);(福泉太极宫宣传办杨师兄)。(请工作日、工作时间致电)师资介绍钟云龙道长:武当三丰派,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坚守祖庭,使武当武术在武当山得到延续。一代宗师钟云龙,出于对武当武术的崇敬与热爱,在年轻时学有所获之后,便下山游历遍访内家名师,将散落民间的武当武术收集整理,基本完善了武当武术的系统体系,可谓做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21世纪初,作为武当武术掌门人的钟云龙道长广收门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当传人。先后在武当山上创立清微道院,又亲临贵州黔南福泉太极宫弘道,福国利民。他始终倡导清静无为,自然顺化而臻天人合一作为自己修炼的法则,宏扬祖德返始报本。袁修刚道长:袁修刚道长,道号师懋,武当山三丰派十五代武术传人,现任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馆主。因为害怕受人欺负,他立志习武。因为久治不愈的风湿病痛,他立志通过习武健身。因为内家功夫的玄妙精深,他立志将武当武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陈师行道长:陈师行道长,是武当剑世界冠军,也是两座武馆的馆长(武当师行功夫馆新馆及旧馆)。从平凡的少年,到武当剑世界冠军,他修行了十年。道家给人生的过程起了一个哲意的名字 ,叫做“修行”。陈师宇道长:因为尊师重道,练功刻苦,为人忠厚,1996年陈师宇道长便被选为入室弟子,深得钟云龙师父喜爱。练拳的日子虽苦,却最难忘。现如今的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之间早已从容淡定自如。呼吸之间,阴阳转化,腾挪辗转,精诚专注,法度俨然。胡师黄道长:胡师黄道长,道号无心子,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玄裔弟子,系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掌门人钟云龙道长之弟子。似云中仙鹤,似空谷幽兰,似夜空星辰,胡玮哲道长纵情在武当山水间,遨游尘世天地间。多年漫漫修道长路,守静、慎独、笃行,他一直牢记“心是净土,也是红尘”,无处不修行,一事一修行。夏师崇道长:夏师崇道长,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弟子,道号:师崇,1995年来到武当山习武修道,已逾20年了,长期于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膝下,跟随师父身边学武、学道,修行十余年,幸得师父如父般慈爱。夏师崇由于常伴师父身侧,加之自身勤修苦练,在国内武术圈也偶有微微薄名。(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太极当道”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武术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