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镇林县,修建镇丁工业大道的涵洞,公司名称,江西王

长临河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长临河镇位于最南端,濒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西接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合肥市滨湖新区。作为环湖首镇,其镇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拥有19.8公里黄金湖岸线,辖6个社区,14个村,人口5.2万,为鱼米之乡,也是安徽省第一侨乡。近年来,长临河镇以“打造环湖首镇,建设生态慢城”为目标,砥砺前行。先后荣获“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无邪教示范镇”等国字号荣誉称号。多项工作获得国家以及省市县表彰,自2013年以来,连续4年获得肥东县科学发展一等奖称号。
长临河镇基本概况
长临河镇寺门口村有座长宁寺,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青阳山之水从寺前流至 龙庵注入巢湖,久之形成河,河名长宁河,因此地滨临巢湖,后更名为长临河。镇名源于长临河地名。
建国前,长临河曾以镇的建制三次分别隶属巢湖县和合肥县管辖。1949年4月,成立长临河乡。1956年8月撤乡建镇。1959年12月,撤销长临河镇,恢复长临河乡建制。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长临河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成立长临河乡。1992年恢复长临河镇建制。2006年11月,六家畈镇并入长临河镇。
2010年辖2个社区、18个村。全镇面积102.17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
长临河镇交通便利,店(埠)中(庙)公路纵穿南北,每天有往返合肥、店埠、中庙客运班车;水路有施口、板桥两个码头,可通客运、货运。据悉,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长临河站将正式投入运营。
长临河镇依山傍水,山水秀丽,湖上烟波浩渺,景色如画。四顶山的“四顶朝霞”旧为“庐阳八景”之一。位于东红村的长临河渔场(2814项目),是联合国粮农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合办的水产综合开发项目之一。
地方特产有巢湖银鱼。
长临河镇历史名人较多,革命烈士蔡永祥就是长临河镇人。
全镇有卫生院2所;中小学、幼儿园24所;敬老院1所。
长临河镇历史沿革
长临河镇因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注入巢湖,谓之长宁河,地因河得名,又濒巢湖,遂更名为长临河。
新石器时期,先人耕作于此,始有人居住,现存有东光村大、小钹滩遗迹。
夏商时为淮夷部落。
战国时属楚巢邑管辖,已形成集市。
秦汉时期属九江郡。
三国时期属于吴、魏争锋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湖口戍,是巢湖北岸紧邻南淝河入湖口的一个军事聚落。
隋初,设置庐州,自此长临河到清代皆属庐州。
元末军阀混战,战火破坏严重,居民十不存一。后迁江西“瓦屑坝”移民,形成现今的长临河古镇特色的江淮古建筑群。
清朝,由于漕运兴盛,古镇成为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
1949年4月,成立长临河乡。
1956年8月撤乡建镇。
1959年12月,撤销长临河镇,恢复长临河乡建制。
1958年,政社合一,成立长临河人民公社。
1983年,政社分设,成立长临河乡。
1992年恢复长临河镇建制。
2006年11月,六家畈镇并入长临河镇。
长临河镇地理环境
长临河镇地处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东与巢湖市黄麓镇交界,南与巢湖市中庙街道接壤,西面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同时与滨湖新区无缝对接,北与撮镇相连,全镇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合福高铁设有站点,环巢湖大道、店忠路、石长路、长黄路穿境而过,南淝河在此入湖,位于肥东、包河、巢湖三市县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长临河镇地形地貌
长临河镇域形状呈带状,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0km,西部为湖滨圩畈区,中部为丘陵山区缓冲平原,东北部为岗丘地,高低悬殊,地形多垾。
长临河镇气候
季风型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2.9—15.6度,最高气温40.5度,累年平均无霜期224天,长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
长临河镇社会事业
长临河镇文化发展
长临河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充实古镇文化内涵,经常性举办庐剧演出、摄影作品展、书画作品展、周末大舞台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开发吴忠性旧居、民俗文化馆、六家畈古民居、牛门洪拳、牛家海剪纸、老报馆、根雕馆、老油坊、老照相馆等传承文化景点,展示巢湖岸边水乡古镇文化特色。突出主题宣传,做好文化包装。以长临河历史人文、建设发展、山水风光为题材制作了《亲亲长临河》主题音乐MV、《古镇春韵》中华经典诵读展演等作品,围绕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铁人三项赛、环湖毅行、千人万米长跑、肥东美食节等,把长临河的建设成就、山水资源、和谐生态以音乐、宣传片的形式展现给外界,同时,组队第二次参加合肥市文博会,进一步打开长临河宣传的窗口和舞台。
长临河镇民生工程
长临河镇民生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民生工程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加。据初步测算,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2.2亿元,占全部地方财政支出的75%,有力地保障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项目、移民搬迁、食品环保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林水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同年,共实施民生工程34项,发放财政惠农补贴2240.21万元,其中城乡低保322.87万元、农村五保179.05万元、计生奖特扶111.3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74.2万元、城乡合作医疗244.51万元、社会定救及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46.07万元。
长临河镇拆迁安置
在拆迁工作中,本着“拆迁一处,造福一片,稳定一方”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行政,平安拆迁,保障了征迁工作健康有序进行。2013年以来,长临河镇先后开展了环湖大道、南淝河河堤退建、店忠路、长山路建设、大孔文化产业基地、环湖绿道二期、灾后重建搬迁项目的洪葛、施口、姚埠、东红、全胜村搬迁,搬迁面积近50万平方米。启动安置房建设,该镇拆迁安置点南区占地面积13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3栋商业用房、2栋商住房,1栋幼儿园及38栋多层住宅,1124套;拆迁安置点北区,占地面积250.7亩,建筑面积约34.4万㎡,包括36栋高层,27栋多层,1栋商业用房。
长临河镇综治维稳
长临河镇坚持法治主导,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同年遭遇洪水灾害,部分群众遭受重大损失,为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坚持民主、法治精神,对水毁村庄搬迁安置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案。在绿道建设中,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对绿道工程进行评估。在节假日期间和敏感节点,特别是G20会议期间,实施立体式防控,实现无到省进京群体越级上访目标。在平安创建工作中,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消防、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在信访方面,实行条块结合的矛盾化解制度,加强便民服务、市民问政、正风问效、行风热线等平台建设,一一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长临河镇旅游景点
国家4A级长临河古街景区
准提寺位于长临河镇古街景区北街口,大庙始建于南宋,门头上横有大的牌匾,上书工整的“准提寺”三个醒目大字,该牌匾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大和尚亲自题写。大门两边两只石鼓雕工精细,工艺考究,栩栩如生,分立两旁。
前殿正门三间佛堂,屋内宽敞,供有常年含笑的大肚弥勒佛。两边的柱子上写有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二层大殿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后院主殿,气势雄伟,殿内供有高大的准提佛尊。准提佛尊坐在莲花盘上,数双粗背大手四方伸展,远远望去,常被误认为是千手观音。准提佛尊三只眼睛好像是看破红尘,看透众生的心灵。准提寺解放前由法号“济明”和尚主持,香火旺盛,远近闻名。解放后由政府收回作为国有资产交肥东县轻工业局、长临农具社经营。2000年企业改制,大庙资产处理给个人所有。2012年由县政府将大庙收回,移交给忠庙寺主持修复管理寺务,充实古镇文化内涵,开门迎接八方善男信女。
2015年由安徽聚贤文化发展中心投资,在古街景区内创建的“聚贤中华老报馆”正式开馆,主馆由老民居改造而成,面积约500平方米。经过重修复建后,一座素雅整洁的史实馆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馆内藏有明朝崇祯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年代的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史料、票证等。
它是目前国内民间藏量最大的“老报刊史料馆”之一,不仅记录了我国近代报纸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记载了对于当时国内外重要历史事件的报道。馆内报刊资源丰富,大多数都是珍藏的老报刊原件,内容保存完整,对研究不同时期报刊内容的主流导向、舆论焦点、文化民生、社会风貌等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馆内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和当时先进思想的发展定位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3、百年邮政
长临河古街老邮政局为三进四厢两院,全木结构房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房屋产权属合肥邮政局、电信局。之前是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的老宅。民国初年,这里成为肥东县最早的三家邮政局之一,见证长临河邮政的百年历史。
如今这里正在举办《邮政百年——见证大湖名城历史回顾展》,馆内的展陈面积近500平方米,120块精美的展板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邮政事业的变迁。在老宅院内的两棵广玉兰高大茂盛,当时是作为一种“荣耀树”赏赐给有战功的淮军将士。过去谁家房前屋后种有广玉兰,大家就会知道他家是为国立过功劳、受过封赏之户,广玉兰后来也逐渐成为合肥人心中的“荣耀树”。
长临河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巢湖岸边肥东县长临河古街景区,建筑面积670多平方米,三进式砖木结构房子。最早以前是淮军将领的老宅。目前是作为以“留存民间物件,展示农耕文化”为主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在对外免费开放中。
该馆是民办公益事业,陈列展示了环巢湖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1361件生产生活物件及史料,对研究江淮地区,尤其是环巢湖地域的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明,传承人类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民俗馆由“实用器皿厅”、“生活用品厅”、“生产工具厅”、“民间佛堂”、“匠人工艺厅”、“农家起居厅”、“农耕石器坊”七部分组成,真实反映了当地古民居、古民俗、古民风、古文化,是江淮地区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片段。
5、吴氏旧居
在长临河古街景区东街25号,一座青砖小瓦房显得宁静而素雅。这里就是“测绘将军”吴忠性先生的旧居,整座旧居正屋共117平方米,由肥东县县政府于1993年重新为吴忠性先生核发了房产证,1994年先生长子吴邦杰将房产委托给长临河镇镇政府代为保管,现在被评为县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旧居座南朝北,临街四间半正屋,正屋后面有二间厢房。旧居的正门朝北偏东,寓有“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之意。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为砖木、小青瓦结构,在道家养生学说中,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中居人脉,有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象征意义,具有皖中徽派古民居建筑的特色。
四顶山森林公园
四顶山位于肥东县境内,主峰海拔174米,因四峰并列,故名。此山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炉,四足朝天倒立,亦称四鼎山。
山虽不高,但由于紧靠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显得尤为峻伟壮观。四顶山景色之美,以朝霞为最。每当雨霁露晨,旭日东升,则霞光四射,满山璀璨,所以“四顶朝霞”闻名海内,先后被列入庐阳八景和巢湖八景。
四顶圣境,不仅吸引了大批古今游客,也留下了成篇累卷脍炙人口的诗赋。晚唐诗人罗隐曾咏道:“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宋代文人张彦修也在诗中赞扬四顶山:“翠峦齐耸压平湖,晚绿朝红画不如。寄语商山贤四皓,好来个各一峰居。”明代诗人许蕃春的诗专门描绘了四顶山春色:“亭午过朝霞,山溪约略斜。细泉分石齿,晴鸟乱银沙。地远昔年梦,春浓野诗花。晚烟迷短骑,归路柳条遮。”
白马山旅游度假区
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地处安徽省第一侨乡——肥东县长临河镇东部的白马山脚下,距合肥市区仅38公里 ,离县城店埠27公里。
白马山,肥东东南部海拔最高的山脉,海拔266米。白马山山形较好,有浑圆屹立之势,山坡陡缓不一,既可行人,也可走车马,老少皆可登山、越野和观景;白马山地连绵百里,山地汇水面广大,具备得天独厚的泉水源。泉水沿山洼顺流而下,一年四季不断,是白马山灵性之所在;白马山麓树木青翠,山下果园连片,鲜花遍布,清香四溢。
山下有果园千亩,并与苗木花卉相间,四季花香,月月有果,有“花果山”之美称。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全场土地面积2080亩,其中可耕地1500多亩。现有果园500多亩,有金枝国槐、福建紫薇、深山含笑等珍稀品种树种260多个,以“山野”、“花果”、“泉水”为三大特色。曾先后被评为合肥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2A级旅游景区。
生态马鞍山
长临河镇马鞍山位于店忠路33公里处东侧,紧邻店忠路,面积280亩左右,海拔高度73.4米,东南与巢湖市忠庙街道接壤,西与四顶山遥遥相对,北依羊羚山,距巢湖水面近在咫尺,离姥山岛仅3.5公里之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山上林木葱茏,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林木覆盖率高达80%,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白鹭、斑鸠等珍稀鸟类繁多,且常年栖息在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想的居住场所。
玉带河公园
玉带河是围绕长临河镇六家畈的内陆河,是六家畈地区与巢湖水域相连接的一条重要河道。长临河镇玉带河公园建设项目,是肥东县为推动长临河镇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而建设的。于2015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总规划面积约99公顷,按照“以保护生态为基础、以打造慢城为特色、以发展旅游为主线、以弘扬文化为目的”的定位实施规划与建设。主要是对玉带河两侧50米、沿湖及振湖塔周边实施绿化、道路、景观建设。
项目规划主要分为红石咀风景区、生态教育基地、河口景观区、湿地景观区、民耕文化园、沿河慢道区。项目建设后,沿湖景观带将依托巢湖、向广大游客展现最优美瑰丽的湖光山色,沿河景观带将利用沿河湿地田野村庄的生态慢道,给广大游客提供一种田园与乡村与传统文化的悠闲体验。项目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一期投资约900万元的中日友好林改造提升项目,主要实施绿化提升、园林小品、铺地改造等,目前,一期各项建设已基本完工,二期、三期规划设计等前期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
茶壶山革命烈士陵园
茶壶山坐落在四顶山风景区内,山名因主峰状如茶壶而得,山高不过百余米,却因山脚下一座纪念碑而醒目。
1951年,我省决定组建第一康复医院,收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的革命战士。由于当时刚刚建国,短时间内很难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大型医院,后来就选中了六家畈的古民居群。于是,从1951年到1956年,先后有1000多名伤员在此疗伤。有50多名经治疗无效后牺牲。其中有10多位烈士因伤势太重,没办法说出自己的籍贯和姓名。故当地政府在茶壶山脚下为这些烈士修造了纪念碑。
2013年,县政府投资以茶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中心修建烈士陵园,2014年1月,烈士陵园投入使用。在烈士英名纪念墙上镌刻着建国前后962名烈士的英名(含原纪念碑记载的50名),迁葬了响导乡赵集阻击战无名烈士墓、王子城战役无名烈士墓、黄疃庙战役无名烈士墓、陈集围歼战无名烈士墓。2014年4月再次迁葬了第一批20名有名烈士墓,县内其他174座烈士墓也将分批迁入烈士陵园安葬。
自此茶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广为大家所知并在各类活动中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蔡永祥烈士纪念馆
蔡永祥烈士纪念馆坐落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原名湖滨乡)美丽的四顶山脚下,建好已近40年。此馆系砖瓦结构,坐东朝西,有房屋12间,170多平方米。已接待参观群众达数十万人次。
蔡永祥,(年),安徽肥东人,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蔡永祥所在连队担负着守卫钱塘江铁路大桥的任务。他热爱自己的战斗岗位,执勤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日凌晨,蔡永祥在大桥南头执勤。这时,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列车向着大桥飞驰而来,在列车灯光的照射下,蔡永祥突然发现前方40米左右的铁轨上横置着一段木头,在这一瞬间,他为了保卫旅客列车,冲上前去,用尽全力抱起木头,向铁路右侧跃去!障碍排除了,列车安全驶过了,而蔡永祥由于自身腾挪不及,献出了年轻生命。南京部队党委决定,给蔡永祥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长临河、六家畈集镇向西行,出马槽巷,可以到达巢湖岸边,远远地看到一座巍峨的古塔——振湖塔。塔上系有铜铃,风吹着铃铛,叮当有声,给人一种清脆悠远之感。该塔为清光绪18年间的吴氏家族的人集资而建。高12丈、7层,塔身为六面形密檐式砖石结构,门楣与塔内均嵌有浮雕佛像,内有螺旋式阶梯,缘梯而上可登塔顶层,俯瞰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振湖塔在水边平野上高高矗立,擎天柱似的显得雄浑壮丽。塔上有十二处石刻题词,其中十处系吴姓人所题。塔的最上层的顶端,绘一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之所以建此塔原因有二,一此地为长临河六家畈风水宝地,二此塔为长临河六家畈外出经商返乡的人起到航标作用。登塔远眺,更是观览巢湖风光之佳处。此塔也是合肥市三县一郊保存尚好的唯一的一座古塔,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为了更好地保护修缮一新的古塔,振湖塔已被暂时封闭,待修缮后才对游人开放。
六家畈古民居群
长临河镇六家畈是一个濒临巢湖的古村镇,位于肥东县南端,系原湖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六家畈居民中以吴姓居多。据吴氏宗谱记载: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吴氏一世祖吴宛廷夫妇自古徽州婺源迁至茶壶山东,二世祖吴再三生六子迁至现在居住地从事农耕,因人丁兴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
据了解,村中人才辈出,如淮军将领、北洋军阀时期的代理总长、国民党少将等等。他们大多官高位显,在家乡大兴土木,盖房置地,使得六家畈空前繁荣。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计205间正屋、111间厢房及5条走巷;花园两处;公、私祠堂各1处;望湖楼一座。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木结构,砖雕木雕精细,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设有封火墙,建筑设计精致考究。解放后,曾作为淮委文工团、地质勘测队、康复第一医院以及后作为湖滨乡政府和湖滨中学而保留至今。
桂花台观景平台是古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的最佳观景点,位于长临河镇罗洪村,紧邻环巢湖大道北岸,离南淝河大桥约1500米。该平台建设停车场2300平方米、绿化1400平方米,已于2012年9月建成。
古庐州八景和巢湖八景都将“四顶朝霞”纳入其中,清代《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巢湖志》等均有记载,当代《中国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等书也都收录了“四顶朝霞”,将其作为“国”字号名扬四海。
清代庐州府学政朱弦曾对“四顶朝霞”做了详细描述:“一日晨起,徘徊于是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视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我始悟。”
罗家疃农业观光旅游
长临河镇罗洪村罗家疃中心村位于巢湖北岸、长临河镇中部,坐拥巢湖黄金水岸,以盛产“巢湖三宝”:银鱼、毛鱼、和白米虾而闻名,尤其是本地特产“罗家疃小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称。其以个小形异、香脆甘甜、营养丰富而名扬四海。南淝河大桥建成通车后,合肥环巢湖旅游大道穿境而过,为罗家疃的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采摘旅游,为合肥市民周末出行游玩提供了新去处。
长临渔场垂钓休闲度假区
肥东县长临渔场南濒中国五大淡水湖之——巢湖,西临合肥母亲河——,距合肥市仅25公里,占地面积5650亩,其中连片精养鱼塘3500亩,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场内池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水质清新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相继开发建成“农家生态庄园”、“休闲垂钓园”等项目,修通了场内到每一塘口的道路。区内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结构良好,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渔场养殖品种齐全,养殖技术标准,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农业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
长临河镇六家畈古民居
六家畈共有古民居豪宅6大片,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厅505间,厢房205间,走巷5条,吴氏公、私祠各一座,望湖楼一座,花园两处。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都有高大的封火墙,砖雕木雕精细,建工考究。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吴姓在六家畈老街北头西侧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民间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说)祠堂为三进,每进五间,砖瓦结构,大门楼为宫殿式建筑,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门前有石鼓、旗杆,是吴氏出过举人、进士的标志。黑漆大门红膛黑字对联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厅前院内向西有一角门,通往清廷敕建淮军统领吴伯华的专祠,祠内挂吴伯华的画像,上方有金底黑字慈禧太后题颁的“寿”字横匾,两边还有李鸿章、李瀚章题的匾额。厅前院内有一长方形花台,植、各一株,院南为花厅,门上题有“挹翠”二字。
长临河镇人文历史
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余阙
余阙(),生于庐州(今肥东县),字廷心,又字天心,自号青阳先生,元代官员。
余阙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其父沙剌藏卜任职庐州,余阙遂生于合肥。余阙早年丧父,家道中落,课授生徒以奉养母亲,尝读书于庐州城东南的青阳山。其与儒学大师吴澄的弟子庐州人张恒交往,学问日进。元统元年(1333年)他会试第二,进士右榜一甲第二名(榜眼),授同知泗州事。不久他入朝任翰林应奉,转任刑部主事,以与本部主官不合,一度弃官回家。至正三年(1343年),诏修宋、辽、金三史,余阙应召入朝,授翰林院修撰,与危素等人负责《宋史》列传部分。至正五年(1345年),改监察御史,历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浙东道廉访司佥事。
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任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率兵镇守安庆。时红巾军横扫江淮,安庆已沦为一座孤城。至正十三年(1353年),安庆路宣慰司改为都元帅府,余阙因战功卓著,升都元帅,至正十五年(1355年)任淮南行省左丞相,赐二品服。至正十八年(1358年),余阙坚守安庆七年,终因粮尽援绝,被陈友谅大军攻破城池而自刎。元朝追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谥“忠宣公”。
洪武江阴侯——吴良
吴良,六家畈吴氏世祖。豪放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祯别有传。良从取滁、和,占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士诚兵据秦山,良攻夺之,逐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平章李伯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愠内附,粤西遂平。八年督田凤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子高嗣侯,屡出山西、北平、河南练兵,从北征,帅蕃军讨百夷。二十八年,有罪调广西,从征赵宗寿。燕师起,高守辽东,与杨文数出帅攻永平。燕王谋去高,日:高虽怯,差密,文勇而无谋,去高,文无能为也。乃遗二人书,盛誉高,极诋文,故易其函授之。二人得书,并以闻。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广西,独文守辽东,竟败。永乐初,复召高镇守大同,上言备边方略。八年,帝北征班师,高称疾不朝。被劾,废为庶人,夺券。洪熙元年,帝见高名,日: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会赦得释。宣德十年,子异乞嗣,不许。
代理海军总长——吴纫礼
吴纫礼(),字佩之,安徽肥东人,安徽肥东长临河镇人。曾任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监督,海军次长、代理总长。
1890年入威海水师学堂学习。1895年毕业,后入天津水师学堂深造。北洋海军重建后,1897年任“海圻”巡洋舰协长,1901年任“海圻”舰大副,1902年任保定陆军学校教训处检阅股委员及英法文总教习、监督。日任清政府海军部参赞厅二等参谋官。民国成立后,日,任海军部军械司司长,日,授海军上校,日,晋授海军少将。日,任军事善后会议海军委员。日,任海军部次长兼总务厅厅长,编纂委员会会长,代行总长,2月2曰,晋升海军中将,7月被免职。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参议、候补员。1938年1月列名海军总司令部中将候补员。
抗战胜利后,时海军司令陈绍宽派一小轮送吴纫礼全家回合肥乡下。吴纫礼在家乡六家畈主动出任养正小学校长,以为乡人育英才而尽心尽力。曰,被国民政府授为海军中将并除役。新中国成立后,吴纫礼曾致函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李济深副主席,表示愿为人民海军建设出力。李济深是吴纫礼的学生。李济深函复吴氏:“先生以古稀之年,犹欲为人民海军尽力,可钦可佩。倘有机缘,再为函请出马。”1954年,吴纫礼被安排为安徽省政协委员,人民政府按月发给生活费。1963年春,吴纫礼以九秩之遐龄终老于本乡女儿处。吴纫礼也曾为蒋介石的老师。孙女吴静娴为台湾著名演员,曾主演《星星知我心》。
红色特工——刘鸿文
刘鸿文(),原名刘先富,曾用名刘季温,长临河镇刘寿三村人。副省级领导干部。刘鸿文幼年跟随执教的姐夫吴端礼在撮镇小学读书,后考入安庆师范学校读书。因在安庆受到共产主义影响,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遂于1935年去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鸿文在上海时,深入郊区从事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抗战爆发后,转入白区工作,任中共霍邱县委书记兼皖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在复杂的环境中,他机智沉着,顽强战斗,逐步扩大革命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在解放区历任全椒、合肥、定合县委书记、县长,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皖东专署党团书记兼秘书长,淮南路东地委城工部部长,淮南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等职,领导和发动群众,组织地方力量,发展党的组织,扩大抗日根据地,开展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奉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再次到白区进行地下工作,与国民党上层军官面对面进行斗争,粉碎国民党企图决堤放黄河水阻止刘邓大军南下的阴谋。
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河南省工作,历任开封特别市副市长,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委员、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三、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在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外事工作中颇多建树。
“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因而长期受到打击和迫害,身患重病。日逝世,享年63岁。
长临河镇是安徽省第一侨乡,拥有“三胞”眷属4000多人,有着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有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妇女心声》杂志社主编吴世珊博士。
吴世珊1922年出生于六家畈,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随家人辗转来到重庆。1942年进入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读书。在一次和美军联欢的舞会上,能歌善舞的“校花”认识了美军小伙弗兰克。两人相识并相爱了。
1946年,新婚燕尔的吴世珊和丈夫弗兰克来到美国。刚下飞机,他们就被众多的新闻记者包围。因为吴世珊当时是第一个被美国政府批准进入美国的中国新娘。到达美国德克萨斯州时,吴世珊第一眼看到的两件事令她终生难忘:一是在火车站中明确标识一个厕所是给白人用的,另一个是给有色人种用的;二是在中国洗衣店前站着的一个老华侨失落的神态。
1947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吴世珊在其居住地——纽约市皇后区,联合一些事业有成的华侨创办了“吴阿姨服务中心”为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在美国的非洲人、拉丁人义务提供就业、教育保健、法律等各类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向美国社会宣传中国文化,开始了她的社会活动生涯。
“吴阿姨服务中心”解决了大批华人华侨和拉丁移民的实际生活问题,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维护人权、环保游行、集会,义务为皇后社区各项事业做贡献,获得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尊重,被美国媒体评为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几十年来,历届美国总统都写信表彰吴世珊和她的“吴阿姨服务中心”。
吴世珊先后获得美国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颁发的“杰出妇女领袖奖”。纽约市议会颁发的“纽约社区贡献奖”等近百项奖励,并被联合国聘为特别咨询顾问,出席联合国有关妇女、环保和人权问题等大会。吴世珊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中国文化,宣传家乡,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荣誉市民”称号。
荣获多枚战争勋章——刘光甫
刘光甫,民国12年(1923年)11月生,长临河镇刘寿三村人。兵团级领导干部。民国27年(1938年)10月,刘光甫受胞兄刘鸿文(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曾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的影响,初中尚未毕业的刘光甫,投笔从戎,偕妹妹刘静一道去巢湖南参加庐江县抗日救亡工作团。民国28年(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新四军,转战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路西路东。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第二师营教导员、营长,华东野战军副团长。民国38年(1949年)春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63师188团团长。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中,刘光甫身先士卒,4次负伤。
新中国建立后,刘光甫任第21军63师参谋长。1952年3月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员、系副主任。1962年3月后历任第25军74师师长、24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四人帮”迫害,被关押4年。1974年9月后,任总参情报部副部长、部长。1982年1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83年1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12月离休。曾荣获抗日战争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二级解放勋章。
1926年,刘和谦生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刘家嘴,与胞兄刘和鼎先后任国民党上将,坊间戏称为刘府“一门两将星”。1949年间发生“海军白色恐怖事件”,刘和谦受牵连成了阶下囚。1954年7月任台“副总统”陈诚侍从官。后历任“海军”作战处长、舰长、署长、军区司令。1981年,主持谈判和从荷兰购买了潜艇。1983年被擢“海军总司令”并且参加研制了第二代护卫舰。1983年至1988年任台“海军总司令”。1986年调任“国防部”联训部主任,1989年聘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同年被晋升为“海军二级上将”。1991年11月晋升“海军一级上将”,并擢升“参谋总长”,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1992年刘和谦主持拟订“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拟分三个阶段对台军进行调整整编,精简重点为陆军。1995年6月离开“参谋本部”参谋总长一职。20世纪90年代末,刘和谦反对李登辉挑起两岸对抗,并且告诫李登辉,台湾军队根本没有力量同大陆对抗,结果触怒李登辉而被剥夺军权。
罗本立,又名罗世杰,民国16年(1927年)生,长临河镇人。去台军官。罗本立早年就读于肥西中学、六安高级中学、安徽学院法律系。1949年3月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步兵科。毕业后分配至国民党陆军70军见习官、机枪连排长、副连长、台湾“反共救国军”补给科科长、“总统府”第二局参谋、陆军军官学校指挥官、陆军第8军参谋长。
1974年1月晋升少将。1974年9月任陆军第109师师长。1977年2月任陆军第十军团参谋长。1979年6月任陆军69军军长。1980年12月任陆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1981年1月晋升中将。1981年任陆军第八军团司令。1983年任陆军第六军团司令。1985年7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87年6月任三军大学校长。1987年12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89年11月任台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1993年7月任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1995年7月任台“参谋总长”,晋台陆军一级上将,为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中,坐镇台湾的最高将领。1998年3月卸职,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乙座、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2005年,因为碍于台湾地区高级军官不得前往大陆地区的法令限制,想要回安徽祭祖的罗本立主动申请卸下&战略顾问&与台湾地区陆军一级上将职位参谋总部参谋总长。
丁之发,又名瞻之零。民国24年(1935年)出生,长临河镇丁家桥村人。去台军官。丁之发早年父病故,由其同乡表叔王志纯(曾任国民党少将处长)扶养长大。1949年去台。1958年毕业于台湾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八期,后相继入台湾三军大学陆军指挥参谋学院1978年班、三军大学战争学院1983年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深造。
历任台陆军第17师中校作战科长、陆军第109师上校副师长兼东犬守备队指挥官,1979年1月晋升为少将,同年3月任陆军第109师代师长,后任陆军第257师少将师长,马祖防卫部北高守备区指挥官,陆军第193师少将师长,马祖防卫部司令陆军第21师中将军长,陆军后勤司令部司令等职。1991年任国防部常务次长。1994年5月任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任参谋本部督察部主任。1995年1月晋升为二级上将。1996年7月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司令。其早年在马祖岛当连长时,被前往视察的蒋经国昵称为“丁连长”,至蒋经国去世终未改变这一称呼。1998年退役。2000年5月丁之发回乡探亲。
解放军少将——刘正宗
刘正宗,民国27年(1938年)4月生,长临河镇刘寿三村人。解放军少将。刘正宗早孤,就读于六家畈养正小学。1956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书、保密员,后调入江苏省军区南通军分区,任政治部群工干事、副科长。
1972年12月调解放军总参谋部,任参谋。 1978年2月刘正宗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在院多次受表彰,被评为三学标兵、学雷锋积极分子。1982年后,任总参谋部动员部副处长(副师),总参谋部动员部办公室主任(正师)。1990年6月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党委委员。同年9月,入中央党校进修部进修。1993年2月任安徽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同年4月入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毕业论文载入《中国军事文库》一书。1993年8月晋升少将军衔。
刘正宗在部队工作中多次受嘉奖,被团部评为先进工作者、二级优秀射手、二级值勤能手,被军分区、省军区、南京军区评为学习积极分子,两次荣立三等功。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时表现突出受到解放军总参谋部表彰,并出席在京召开的全国抗震英模表彰大会。曾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事百科全书》(动员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主题词表》,主编《安徽省军区组织史》。1993年撰写《加强民兵工作的几点意见》选入《中国军事文库》一书。次年9月任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退休后钻研书法,作品数十次入选军内外大型书画展和典集,多次获金奖、银奖。
少将戴正华
(),湖滨乡六家畈人。幼年在六家畈、撮镇私塾读书。民国10年(1921)去上海考入南洋专门学校学医,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民国14年毕业后,先后任黄浦军官学校军医、广东国民党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政府陆军四十四军卫生队队长和第五十六师少校军医。在军营生活中,他耳闻目睹官场内部的相互倾轧和社会制度的腐败,思想彷徨,亟想寻求新的生活出路。
民国20年,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戴正华所在的第五十六师被红军歼灭3个团,他被红军解放,便毅然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参加红三军团任军医。面对敌军的不断“围剿”和严密封锁,红军伤病员增多,医疗条件低劣,他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自制手术刀、剪子、等医疗器械和药品,抢救伤病员。民国21年春,他在根据地的永新县黄岗医院,一面克服困难治疗伤病员,一面办起医训班,自编教材讲课,培养医护人才。他懂几国语言,凡从战场缴获的进口药品,别人看不懂的,他都能一一译出,使药品得以及时提供使用。民国22年9月,他调任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次年1月,跟随、指挥的红军第十七师北出南浔。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3年10月,戴正华任六军团卫生部部长,随部队长征北上,组织上配给他的,他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步行在部队的首尾,随时为伤病员治疗。经阿坝过草地时,有的战士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就节省一点干粮让战士吃,自己则挖野菜草根充饥。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后,他被提任中央红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
民国29年,戴正华调任八路军一二○师卫生部政委,从延安率领一支医疗队爬山涉水,迂廻绕道,冲破日军的封锁线,辗转一个多月,到达晋西北的根据地后,在河家川创办一二○师医院,治愈了一大批抗日负伤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等职,致力于军队卫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建设,卓有成效。全国解放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率领医务人员志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健康作出贡献。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吴邦国委员长祖居吴忠性旧居,位于长临河镇老街东巷25号。面积110平方米,正屋四间,厢房两间,为青砖小瓦结构的皖中旧民居。
其祖居购置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吴委员长祖父吴显鲍在陕西做官,去世的时候吴委员长父亲仅6岁。其祖母靠小土地出租,勤俭持家,积攒了积蓄,后在亲属的帮助下购置此座住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委员长的祖母、母亲和唯一在祖居出生、年仅4岁的哥哥吴邦杰从长临搬迁到贵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当时吴委员长5岁,和全家回到长临,在祖居住两个多月。1948年,吴委员长哥哥吴邦杰回到长临读书,在祖居住一年多时间。解放后,1950年,吴委员长父母送祖母和弟弟吴邦胜回长临,在此居住,之后祖母和弟弟一直在祖屋居住到1951年。其后将祖居委托本家兄弟吴邦达照料。
1993年,肥东县政府对祖居落实了产权,给委员长父亲吴忠性(原吴家骥)核发了房产证。
1994年,其兄吴邦杰回到肥东,将祖居委托长临河镇政府代管。
鉴于年久失修,房屋损坏较重,1999年,县政府委托镇政府对祖居进行保护性维修,维持祖居的原貌和风格。
其亲属陆续回到长临,来过祖居逗留。
空军少将——王学刚
王学刚,民国31年(1942年)11月生,长临河镇罗家疃王村人。解放军少将,军级领导干部。1962年6月蚌埠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前夕,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3月后,历任南京军区空军39034部队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组织处干事、副处长,86615部队(团级)副政委、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39797部队(师级)政委。1993年1月任39034部队(军级)政委,1997年4月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2000年7月调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王学刚1966年、1967年两次赴越,参加援越抗美作战。任师政治委员期间,师党委领导班子曾连续三年被空军司令部评为先进集体,王学刚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长临河镇经济发展
长临河镇抢抓发展机遇,围绕“生态为纲、旅游为擎、文化为魂”这一主线,加大基础投入,开展文明创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引进重大项目,全面提高经济实力。2016年,全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9578万元,增幅23.1%;固定资产投资16.01亿元,增幅6.7%;招商引资3.6亿元,增幅227%;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88万元,增幅5.7%。引进的重点项目有:白马山国家篮球公园项目、安徽置地长临花港项目、中国收藏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皖新十八联圩都市田园文创综合体项目、六家畈淮军民国文化小镇项目、基金小镇项目等,目前均按进度推进。
长临河镇城乡建设
为推进城乡建设,长临河镇坚持规划引领,制定《长临河镇总体规划(年)》(已成功获批并荣获全国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根据规划,突出城乡配套功能完善及产业布局调整,完善基础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创建文明村镇。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安置房1627套,在建安置房34万㎡。实施美丽村镇建设,四顶大红中心村和美丽集镇(街巷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实施全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查处违法建设,拆除违反禁养规定养殖场4家。旅游发展步入轨道,创建国家4A级景区,建设完成5万平方米的景观公园和1.7万平方米滨湖观景平台,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活动和休闲观光场所。长黄路、环湖绿道建设里程48KM,官塘路、永久路等镇区主干道建设有序推进。电网、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新建小区全面接通天然气;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长临河镇重大项目
长临河镇充分发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核心优势,利用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契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端、环保、创新项目。已供地实施项目有以民国文化为特色的六家畈淮军民国文化小镇;皖新十八联圩都市田园文创综合体,重点打造绿色创意小镇、绿色教育小镇、绿色康养小镇、绿色农业小镇、特色庄园,拓展游乐、生态实践基地、科普观察走廊、生产实践基地、艺术景观走廊、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绿色运动休闲区;白马山篮球公园项目,占地面积约5500亩,建设国际篮球训练基地、篮球学校、东方龙运动中心、田园运动社区、篮球梦工场等;中国收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规划用地约200亩,建设总面积11.7万平米,主要建设精品博物馆、特色博物馆群落、文化创意街区、酒店。重点洽谈的项目有基金小镇,总规划用地约2.8平方公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文一投资控股集团、安徽置地投资有限公司、安徽斌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实力名企纷纷落户投资,多元投资与精准招商正将长临河镇推上前所未有发展的快车道。
长临河镇产业结构
长临河镇传统农业
长临河镇镇自古即为“农业镇”,传统农产品有水稻、棉花、花生、玉米、山芋、大豆、芝麻、甘蔗等。1990年代末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荒置现象严重。到2002年,政府考虑到粮食价格,号召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即调整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油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006年该镇引导农民群众按照“稳粮扩油、经济作物增收、规模化养殖、品种调优”的思路发展农业,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该镇主要种植“一稻一油”两种耕作物,这两种大宗农作物生产全部推行优良品种,并连片种植,其中水稻收成面积为5万亩,粮食产量35万吨;油菜面积为2.75万亩,5000亩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和5000亩经果林、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粮、经、饲种植比例大致为38:52:10,趋于协调。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化耕作逐步替代传统的牛耕地和人工收割方式。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投资亮点。
长临河镇林业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1997年政府号召群众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力度,在低产田上种植果树,栽上板栗、石榴、大枣、苹果等,受到领导首肯。2001年,长临河镇镇根据国家关于退耕还林政策,按照政府要求,在全镇利用低产田、抛荒田实施了退耕还林及长江防护林造林工程。全镇通过验收的退耕还林总面积达34004亩。全镇林地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有林地森林林种分布情况为:防护林约9000亩,其中国家公益林5586亩,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外松、杉木等等;用材林有2000亩,主要树种是意杨;经果林约800亩,主要分布在白马、茶山、虹光、长岗、迎霞等村,主要树种有、李、杏、柿、枣、苹果、板栗、石榴、葡萄等等;苗圃花卉基地共500亩,主要分布在湖滨、茶山、虹光、白马等村,主要树种有香樟、红叶李、广玉兰、加拿大合欢、垂柳、银杏、枫香、桂花等等。
长临河镇镇经果林业和花木苗圃林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主要集中在、白马村、虹光村和茶山村。以白马村的白马山果园场为例,该场地处肥东县东南部白马山脚下,占地面积1500多亩,其中山地面积近千亩,现有正式职工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人。是个以果树新品种研究和生产为主的专业场,场区内共发展优质葡萄、枣、桃、李、杏、石榴各种果园600多
亩,并长期与、共同合作研究果树新品种引进改良与推广。2004年该场引进了省林业厅种苗总站投资500万元建设省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省花协租地发展项目。省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已建成3600平方米低档大棚9个,1200㎡中档温室大棚1个,栽植苗木14万余株,同时省花协苗木基地项目也已栽植各类风景树苗7万余株。该场还与省电力公司签定果园认养合同,认养面积达60亩,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白马山果园场下一步将加大林果经济发展力度,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坚持按照“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户提供好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出一条林果规模化经营致富之路。同时,依托该场的区位优势和林木、、水等资源优势,从开展农家乐旅游进行定位,逐步构建旅游观光农业的基础,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长临河镇渔业
长临“2814”渔场占地5600亩,有精养鱼塘403口,水产品上市总量2200吨,产值1100万元,纯得300万元,上缴特产税42万元,上缴其他税费20万元。被农业部确定为“生态家园工程项目示范区”,“猪-沼-鱼”生态农业模式已初步形成,并将逐步发挥效益。长临“2814”的发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镇水产业的。其他地方利用荒水养鱼1000多亩,水产品上市量约200吨,产值100万元,纯利25万元。2001年迎霞村利用圩内的抛荒田、低产田230亩挖塘发包给个人养鱼、养虾。现在该村是全镇拥有最大放养面积的水产养殖基地,面积为300亩,实现鱼、虾、蟹、鸭混养的立体养殖。同时,沿巢湖一些村庄的农民平时忙农活,闲暇时进行水产品捕捞,属于非职业渔民。这些捕捞活动受到巢湖管理处统一
管理,需要交费,并且必须按照规定捕捞特定品种,保护巢湖生态资源。该镇的三个圩口和迎霞村等都设有休闲钓鱼处,供当地人和外来游人休闲活动,现发展势头较好。
长临河镇工业发展
长临河镇工业创办于1966年,即长临机械厂。振兴于年,到1995年底已有镇办工业企业17家主要以机械制造加工和纺织品制造加工为主,截止到1995年底,镇办工业产值达到1.92亿元,为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先进乡镇。1996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乡镇工业由于技术力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倒闭破产。2000年镇党委政府着手对企业进行改制,到2006年底,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陆续将镇办集体工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了以长临纺织品有限公司、申龙铸锻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中、小民营企业。2006年底,工业总产值达1.37亿元。合肥徽窖酒厂、合肥丰华叉车厂也将落户长临投资发展。湖滨建安公司199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乡镇企业”,成为国家资质一级建筑企业,现该企业进行了重组改制,建成股份企业,一直活跃在合肥及周边城市。
长临河镇第三产业发展
餐饮业长临河镇的餐饮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规模较大的饭店有4家,都分布在集镇上,其中以小王饭店最为出名、规模最大。小王饭店以巢湖水产品、山珍(、野鸡等)和土菜为特色招牌菜,运用传统土烧法进行加工,深受合肥地区和江苏地区客人的欢迎,回头客人十分多,大多都是老主顾。特别是水产品,供货商是长临丁家巷村有名的水产大户丁晓虎家,都是纯天然的巢湖野生鱼类及其他水产品。
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巢湖观光休闲游的四顶山旅游和侨乡游。这两个主要的旅游资源涉及的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为巢湖观光休闲游,“市区-义城镇-四顶山-中庙-姥山”的线路和侨乡游,“市区-长临河镇”的线路。
长临河镇历史上就是商贸重镇,市场繁荣。1992年撤乡建镇后,镇党委政府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建了集贸市场,促进了城镇商贸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镇注册商家700家,年集市贸易额在3.2亿元左右。
长临河镇镇区发展
长临河镇在镇区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在教育、文卫等公共设施方面也有了发展,但是文化体育等设施方面的建设还不能较好的满足人们需要,有待更好的提高。
长临河镇基础设施
长临河镇道路交通建设
长临河镇原仅有一条县级店中路通过,这条路1992年前为砂石路,1993年改建为柏油路面,但路面较窄,为两车道,路基、路面质量较差。2002年省政府投资1.27亿改造该路,加固、加宽了路基、路面,使其成为三车道。自1986年起就要求各行政村兴修砂石路,经过几年整修,到1998年全乡基本实现了砂石公路通到每个自然村,其路面也有所拓宽,客车可到达各自然村。店中路和环巢湖旅游大道,交通便利。
长临河镇高铁
长临河站是合福高铁第二站,建筑面积3997平方米,其整体设计风格体现山水交融特色,站场规模为2台4线。站前广场20000多平方米,最多可聚集600人。长临河镇站是距离巢湖最近的高铁站,成为游客到环巢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
长临河镇水利建设
受地域的特殊环境影响,水利一直是影响长临河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该镇拥有沿的湖岸线长达20多公里,有长临、星光、施口、湖滨、迎霞、万石等村。1995年,日本投资建设了中日友好湖滨电灌站,支援该镇水利建设,改善了灌溉条件。自1998年全镇以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挖、扩挖当家塘。该镇的农业用水现主要依靠当家塘蓄水和电灌站从巢湖提水灌溉,并且电灌站可实现三级提水。
长临河镇供电
2000年开始,镇电力管理站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投入契机,先后两次对全镇配电台区进行了整改,使农村用电线路规范、整齐。标准绝缘线拉到农户的门口,降低了电损、线损,减少了用电事故,电价也降到了国家规定的0.73元/度电范围之内。现有长临河与六家畈两个集镇,不断涌现出商住楼,方便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镇政府每年号召全镇人民做好“四旁”种树工作,即村旁、路旁、屋旁、沟旁,绿化长临河大街。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