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坏了一点就想直接崩坏3rd烈焰毁灭者是什么心理比如手机坏了一个小地方,

心理课 |第一章 命运
我的图书馆
心理课 |第一章 命运
  昨天咱们说过,这一周的主题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一讲——潜意识就是命运。  为什么在心理学课程的第一周,就来说“命运”呢?其实包含了我们专栏的初衷,希望你通过学习专栏,能够明白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的关系。意思是,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看到他的内在想象,也可以通过他的内在想象,看清楚这个人的外在命运。  而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的。同样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命运,就需要去认识、去改变你的内在意识。  那么,什么是命运?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小的探讨。  先讲一个我现在常用的谈话技术:  在短时间内,如果一个人把一句话说了三遍以上,我就会知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就会去和对方去探讨,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谈话技术发展起来,是因为十来年前的一个故事。当时,我一个初中同学过来找我聊天,说他有很痛苦的事,找我咨询一下。  什么事情呢?原来他处在三角关系中,他有长得不好看的老婆,还有一个美貌情人,他们频繁因为这个三角关系而吵架,对父母、对孩子都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一讲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情人是第三者。但这个故事里恰恰不是,这个美貌情人其实是这哥们的初恋,他很爱这个美女,美女也一心想嫁给他,但他并不相信美女是真心的。后来经过相亲,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虽然这哥们不太满意,但他们还是迅速走向婚姻。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不断说“ 这是命 ”。  这句话太普通了,所以他第一次讲的时候,我没有当回事,以为就是一般性的、对命运的感慨。他第二次讲,我还是没当回事。但不到十分钟,他第三次又说“这是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句我认为很普通的命运感慨,可能对他来说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于是问他:你不断说“这是命”,是什么意思呢?  他回答说,他和妻子的相亲过程有些诡异,所以他觉得,是某种类似命运的外在力量推动他做了这个选择,而不是他自己的意识在做选择。  我请他详细讲讲这个过程。  划重点:  这里我使用了“具体化”的对话技术。具体化即,你必须搞清楚一个人话语中的那些细节,你才能具体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因为词语是非常容易含糊和有歧义的。这是咨询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  例如,你可以请对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以及其中的想法、情感、情绪与身体感受,也可以非常简单地说:“你刚才那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请多说说吧。”  他说,他有过三十多次相亲,最后一次相亲,一进到房间里,看到有几个女孩在,其中一个最丑,他心里一咯噔,对自己说,千万不要是她。  没想到相亲对象竟然就是她,但奇怪的是,这哥们答应了,本来他是对相貌很重视的,何况他已经和那么漂亮的女孩谈过恋爱,到现在他也没搞清楚自己当时的鬼使神差是什么状况。  我说,这明明是你做的选择啊。他说,这看起来是,但他觉得,如果是脑子清醒的话,他绝不会做这个选择,是他糊涂了,是“命”的力量让他做了这个选择。  这种事我见过太多,明明是当事人的内在意识做的合理选择,却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内在意识到底是什么,所以将结果归因成外在命运。  在这种认识中,藏着一个假设:  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  这的确也是一个心理学的假设,问题的核心在于,你在做决定的时候,知不知道某个选择的好处是什么。对于我这个哥们而言,他看起来是不知道自己做这种选择的好处,于是我就想和他探究一下,其中的好处会是什么。  我请他设想,你真的和美女结婚了,那会是什么感觉?  划重点:  这里我使用了“搁置”的对话技术。搁置即,我们常常陷入矛盾思考中——假如这样会怎样,假如那样又会怎样。这会让思考变得混沌。  这时可以这样问:假设某个问题彻底没有了,那你会怎样?  他想了一会儿说,这很好啊,有这样的老婆,真的是赏心悦目,而且会很爱很爱,会非常用心对她,只是面对她,会免不了自卑,于是有点不自在。  说到这儿,答案就出来了。  对他而言,美女像女神,和女神一起过日子,会一直被自卑折磨着,这会很不舒服。  相反,和丑妻一起,这份自卑就没有了,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高兴了就吵,再不高兴就打,虽然家暴很不好,别人会非议他,但同时外人也会说:这人找了一个这样的老婆,真的是让人同情啊,他本来可以找更好的。  于是,不仅他自己可以将自卑甩到妻子身上,外人也会这么看,而他妻子自我不够强大的话,也容易中这种投射。  这样就可以看到,他没有和美女结婚,而是和丑妻结婚,这真的是一个很狡猾的选择。他多数时间和妻子在一起,而他地位高,于是有了一份优越感。同时他又继续和美女保持情爱关系,偶尔见一下,可以满足对美女的各种期待,又不必天天活在自卑中。  有人会说,自卑算什么,如果可以和一个很爱的美女结婚,那我愿意承受和她在一起时的自卑。这样说,是因为这份自卑你能承受,而对他而言,这份自卑是他消化不了的“毒”。当一份“毒”我们消化不了的时候,很容易做出的选择是,将它甩到别人身上。  从道德角度上看,这有些卑鄙,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很难避免的选择,甚至都不是一个自主选择。所以他一再说“这是命”,是有道理的。  当把他的故事理清后,这个哥们就再也不说“这是命”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内在想象中,包括着意识和潜意识。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清晰地去塑造我们人生的,但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并且,可能对于多数人来说,潜意识的力量都太强大,于是,我们难以认识到,潜意识的想象如何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荣格说: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无力,而荣格还有另一句话:  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背景知识:  荣格是瑞士的心理学家,是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本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器重的弟子,弗洛伊德甚至称他为“王储”,但因为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等理论,也因为持有神秘主义倾向等,而和弗洛伊德决裂。  潜意识,最早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有很多理论,也有很多争议,特别是他的恋父恋母情结和泛性论,这里的泛性论简单说来就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来自于性。虽然这些理论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承认,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控制着我们很多心理行为的理论,是他最被承认的巨大贡献。  背景知识: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心理医生,他发现仅仅通过谈话治疗,就可以疗愈人的心灵,而谈话治疗效果的核心,就是把潜意识意识化。  所谓恋父恋母情结,即弗洛伊德发现,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情欲,而对同性父母有竞争欲。所谓泛性论,即弗洛伊德的理论给人感觉,性是一切行为背后的驱力。  今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都很容易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说,这是“我”做的选择;  而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所以我们会觉得,这不是“我”做的选择,是命运一般的外在力量推动的结果。  不过,当我们扩大了觉知范围,觉知到了潜意识的部分时,潜意识就变成为意识层面的东西了。通过这种努力,你扩大了你的觉知领域,因此可以更好地去做选择,更好地去掌控自己,你的自我因此变得更为成熟而强大。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关键知识点:  第一,我们的外在命运,是由内在想象决定的,特别是我们潜意识层面的想象。  第二,要特别重视一个人经常说的话,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把一句话说了三遍以上,这句话就非常重要,值得好好探讨。  第三,我们做任何选y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能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  武志红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下,我们这个专栏,既讲意识的规律,也讲潜意识的规律,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扩大自己的觉知范围。  并且,因为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对其他人的生命,和人际关系也会有更多的理解。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就是我们这个专栏的宗旨。  命运02 |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武志红  7月4日  命运02 |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08:56 4.18MB  转述师:宝木  你好,欢迎来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今天进入第二讲——自我实现的预言。  昨天,我们讲了潜意识就是命运,讲这个是作个铺垫,主要为了引出今天要讲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  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在这周的开篇语中讲了,就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只要形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我们看人的眼光就会犀利起来。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哥们,经常考年级第一名,照这个成绩,他考北大清华都绰绰有余,而且考北京大学也是他的梦想,因为他的叔叔上了清华大学,总瞧不起他们家,他很想为家里争一口气,去考一直被称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当然,虽然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但我绝不是说,北大好过清华,只是讲一下他的感知。  他是有这样的实力,但却常常说,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开大学就很满足了。结果,最后高考,他发挥失常,果真是上了南开大学。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女人总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你可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预言,她找的男人都不会是好东西,因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着她常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了。  关于这个,我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  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我的心理医生朋友。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场合你会怎么做。我猜,大家十有八九会去指责家暴男。她的朋友们就是这样做的,她们质问家暴男,你难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不过,我的心理医生朋友不同,她没有参与指责,而是问,请告诉我,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讲讲细节。  划重点  我的心理医生朋友,也是有意使用了“具体化”的对话技术。再回顾一下这个昨天介绍的概念:具体化即,你必须搞清楚一个人话语中的那些细节,你才能具体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因为词语是非常容易含糊和有歧义的。  细节是魔鬼,魔鬼般的细节一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妈一样!  女人说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女人预言了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昨天,我们讲的是一个男人,本来可以娶一个能干的美女做老婆,但偏偏选了一个不好看、自己又不爱的女人。  今天,我们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可能你会觉得,武老师,你太暗黑了,怎么讲的都是消极的故事。别着急,我明天会给你讲积极的。  不过,我还是要跟你说,虽然我们很喜欢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但很多心理学家发现,活得幸福快乐的人真不多。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说,每年他都会和妻子玩一个游戏:请那些他们两个都认为幸福快乐的人来参加聚会。但他们发现,每年都凑不够一个圆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  背景知识:  欧文·亚龙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心理学家,他擅长写心理小说和畅销书,《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诊疗椅上的谎言》都是非常棒的心理治疗小说。  人太自恋了,而自恋,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大敌。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再回到昨天和今天讲的这两个故事去寻找答案,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两个故事藏着至少两层自恋:  第一层自恋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这个原因,今天讲的这位女士,把好男人变成了家暴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两口子和旁观者看到,这个男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而他们关系中的问题都是男人导致的,她自己则是清白无辜的。  第二层自恋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一份这样的自恋,叫做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自在舒服。因为这个原因,我的那个哥们才不找女神做老婆,而找一个他觉得远远不如自己的妻子。  有一本寓言小说叫《盔甲骑士》,这个书名也被翻译成《为自己出征》,里面讲了一个伟大骑士自我醒悟的过程,其中一个细节是,他突然明白,当他的妻子酗酒时,他虽然看上去很恼火,但其实内心深处有一份高兴在,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他们之间的问题都推给妻子了,而他这位伟大的骑士就没有问题。  背景知识:  《盔甲骑士》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费希尔。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寓言小说,讲的是一位骑士,发现他的盔甲和他长到了一起,然后他去寻找亚瑟王的老师、魔法师梅林帮助自己脱掉这个盔甲。 脱掉这个外在盔甲的过程,是紧密伴随着他的内在逐渐觉醒的过程。  我们常常会觉得命运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痛苦与悲观。但从这两个故事你就可以看到,当我们在关系中追求这样的自恋时,自然会痛苦,而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不过,我也必须澄清,我绝对不是反对自恋,自恋有它很深的合理性,这点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会学到。在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都需要从满满的自恋出发,在走出自恋的过程中,发现我和你都是好的,才能拥有幸福快乐。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你学到的关键知识:  第一,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因为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话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二,自恋的两个常见表现是,追求“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  那么,该怎么去改变这样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呢?明天我们就来讲这个。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和你一样热爱心理学的朋友,一起找到更多话题。  命运03 | 改变,从体验开始  武志红  7月5日  命运03 | 改变,从体验开始  08:50 4.14MB  转述师:宝木  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周“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主题的第三讲,改变,从体验开始。  听了前面的两篇分享,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些触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某个说法或者某件事有道理,但真正被触动,是非常难的事。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  1.“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  就拿我自己来说,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我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系本科的时候就知道,但第一次真正理解到它,却是在十多年后。  那大概是2005或06年的一天傍晚,我走在广州的滨江东路上,因为那天有几件大事进展得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也很好。但走着走着,我看到珠江里一条运沙船,它有点漏油,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夕阳的照耀下,五彩斑斓,特别刺眼。  这那一瞬间,我心中有一股强烈的悲伤涌起,不禁感叹了一句:“这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出来后,我自己被吓了一跳。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常常对环境污染很愤慨,可是,那一天,我在工作和恋爱上都有非常好的进展,这几件事对我来说份量很重,而这条运沙船造成的污染对我的影响,远远不如这几件好事的百分之一,但究竟是为什么,我的好心情好像一扫而光,这件不好的事给我造成的负面心情,竟然彻底压倒了好心情呢?  我停下脚步,安静下来,回味刚才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快,我就观察到,我虽然看起来是悲观的,是一个为全世界着想的好人,但这里面其实藏着浓浓的自恋:看吧,这个世界上谁有我武志红聪明,我早就预言过,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这条运沙船证明了我是对的。  这份自恋非常强烈,但因为它会让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好,所以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意识到了自己有环保意识的好人一面。而这一刻,当我觉知到这份被我忽略掉的自恋后,我才第一次真切体验到,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读研究生时,我有过两年的抑郁症,后来自己痊愈了。一直到现在,我不再有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但抑郁特质还是我的基本个性,我仍然是消极、悲观、被动和封闭的。  抑郁的心理机制,就像一种过滤器,让我容易忽略掉积极开心的好消息,反倒去关注那些消极悲观的坏消息,这样就证明,我的抑郁是有道理的。  这种心理机制,可以称为选择性注意,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  还记得昨天讲的内容吗?当我发出一个预言后,为了维护“我是对的”这份自恋,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预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这样一来,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预言。  一键回顾:命运 | 自我实现的预言  2.如何觉知“自我实现的预言”  觉知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有体验帮你去发现。想改变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一样需要体验。再来跟你讲一个故事。  我在河北省辛集中学读的高中,那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但我的成绩一直在全班第11名到19名之间徘徊,按照之前的规律,这个成绩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那个时候我定的目标,就是天津大学和吉林大学这种级别的学校。  你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学校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我认同了这个规律,然后它就成了我自己的预言。  但是,高二第一次期末考,我考了全班第29名,照这个成绩,最后可能连大专都考不上,我一下子着急起来,开始拼尽全力学习,并且将化学这门课列为第一个突破对象。  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我物理、化学常常考六十多分,而满分是一百,这确实太差;第二是因为,我的化学老师是美女,她特别喜欢叫我回答问题,我却常常满脸通红回答不上来,每当这个时候,全班就会哄堂大笑,这太尴尬了,所以我决心改变。  高二下学期的第一次化学考试,成绩一下来,只有62分,我傻眼了。不过接着却听说,全年级就一个人及格了,就是我。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自己竟然是年级第一名!我竟然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门让我发怵的课程,提到了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这太戏剧了!  这是我高中第一次有年级第一的成绩,我有些激动地想,要是我其他科目也能有这种级别的成绩,是不是就可以考虑考北大清华了?  在那以后,我的化学成绩一直超级好,物理课也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提到了九十多分,最后一次模拟考和高考,我都是全班第一名,如愿以偿地上了北大,并且,这是我高中三年来仅有的两次考入全班前十名。  后来总结起来,我也想到了类似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的概念。当时那个年级第一的化学成绩,突破了我的想象,让我将目标从重点大学调到了北大清华,这种愿景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那次考第一的体验,而我只是在头脑上给自己树立考北大清华的目标,可能意义就不大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如果只有意识上树立了这个目标,而潜意识上却是自卑的,那样就只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不会有正向的结果。  之后,我多次拿我的这些体悟辅导过一些考生。一次是我好友的表弟,他的愿望是考南京大学,他一贯的成绩也是能上南大的,但因为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能上个普通本科,他不愿意,就选择了复读。  可是,在他复读的过程中又有几次考试失常,这让他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还预感自己第二次高考也注定会糟糕。学了我们之前的内容,你就会知道,这是他认同了自己消极的体验,还由此产生了更消极的预言。  没过多久,正巧遇上春节,我和他聊了很久,将我的高考经验分享给了他,对他说,你曾经达到的高度,就是你能达到的高度。接着让他回忆了他曾经获得最好成绩时的体验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去改变那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果然,这次聊天对他帮助很大,他在第二次高考时正常发挥,真的考上了南京大学。  今日得到  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第一,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你的预言,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第二,如果你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给自己制造机会,体验到那个更积极的预言;  第三,你还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我过去在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你的回忆,让自己去体验当时的感觉。  打个比方,我出去讲课前,我会花几分钟时间,让自己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回忆一下我曾经的成功的讲课经历,让自己去感受在这些经历中我的状态。  再比如一些优秀的推销员,在开展一天的工作时,会先去找一些优质的客户,或者推销一些容易卖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去制造一些成功体验,这份体验会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一天的工作。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我过去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怎么办?那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去接近那些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地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一周我的讲解,就到这儿了,接下来两天,是回答大家问题的时间,也期待你留下故事和见解与我分享。  问答 | 别去切断沟通和探索的可能  武志红  7月6日  问答 | 别去切断沟通和探索的可能  09:05 4.25MB  转述师:宝木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们专栏互动回答的时间。  今天是第一次问答,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你多说几句。  第一,每周日的预告很重要。在那里,我会设置一些心理学的练习,比如我们第一周的练习是,“写下你常说的一句话”。这样的练习,对帮助你觉知自己、了解自己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我会在每期内容后,附上“今日得到”的部分,帮助你提炼整篇文章的核心知识。也希望你紧扣这个主题,跟我展开精彩的讨论。  第三,我会尽可能地回答你的问题。一些经典的问题和分享,我也会提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接着,我来说说专栏上线以来,和看到留言之后我的感受。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自证预言”,说的是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很多朋友早就知道这个概念,不过看来我们课程的讲解,还是触动了大家。很多事情常常是这样,一些真理、至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懂得它们,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碰触它。而我只是在提供我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  很高兴看到,大家在留言里不仅分享了自己学习课程的收获,还结合自己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角度的思考,特别是第三篇内容——《改变,从体验开始》,更是引来了大家讨论的热潮。  一键回顾:《命运 | 改变,从体验开始》  其实,在这一周的课程里,还有一个内容特别重要,就是我们剖析了自恋的两个表现——“我是对的”、“我比你强”。很多朋友也留言说被触动了。  不过,就我个人的感知来说,大家对自恋的感悟还不够深,但这可以理解,因为自恋是核心,它复杂而深刻,需要更丰富完整地展开。关于这个,在之后的课程里咱们会慢慢地深入了解。  我特别关注我们在本周预告里留的作业,就是找出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和别人认为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这个部分,大家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我挑了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留言,略做点解释。  这样的自我觉知,就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以上,就是我挑选出来的几个印象深刻的留言,也许这里面有我的“选择性注意”在起作用,挑的多是被动消极的,只有一个朋友是积极的。  不过印象中,我看到的也大多是这样的留言。  这说明什么呢?欢迎大家都试着说说。  在我看来,这或许可以说明,我们的确常常在关系中、在人生中不能做自己,缺少自己说了算的空间,所以变得被动消极。  还可以看到,很多朋友发现,自己说得最多的话,只有别人能记住,而自己却记不住。  如果我们在关系里,说得最多的,是不走心的应酬话,这也许可以说明:我们在最初的关系里,也就是童年时的家庭里,不能做自己,总是要围绕着家人的意志转,所以,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藏起来,不在关系中去呈现。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显得被动、消极、心不在焉,看上去有些不好,但请你看到,这其实紧扣着我们专栏的大主题——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在最初的关系中,不能自己说了算,于是就把自己藏起来。藏起来,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去争取自己说了算的机会。  所以,别恨自己的消极,要去理解它,给它以拥抱、耐心和爱。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别着急,我们刚刚开始。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是一条长路。你那些重要的疑问,可以一直留着它,不急着寻找答案,不急着立即改变,而是不断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它。  这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你说了算而不是武志红说了算的学习过程。  愿我们都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命运04 | 罗森塔尔效应  武志红  昨天  命运04 | 罗森塔尔效应  10:45 5.03MB  转述师:宝木  你好,欢迎来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权威期待的力量”,今天是第一讲“罗森塔尔效应”。  上一周,我们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我们自己说的话,就像是生命预言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其中的一个故事是说,一位女士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不停地用自己的行为去推动这个预言,以此证明“我是对的”。我相信有敏感朋友会看到,这位女士的命运,就像是一种轮回,她的爸爸打她妈妈,而她的三任丈夫都打她。  那么,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会不会是这样一种东西: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成为了自己的认知。而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我是对的”,我的认知是正确的,那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的确是这样,所谓命运,就是这样的东西。我们那些不太积极的自我预言,常常最先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预言。  这就要讲讲心理学里的一个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先来解释它的第一个名字,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  这看来是一个妥妥的宅男梦啊,找一个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美女为伴,而且竟然还实现了。  这个古希腊的神话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  在这里,还得跟你补充一个背景。在做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先拿小白鼠做过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  听完小白鼠的实验和学校的实验,你会发现,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这个发现,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因为是他做的实验,所以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背景补充  小白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用的最多的实验对象,于是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攻击就是,你怎么可以将从小白鼠中观察到的规律引申到人身上?  我在北大读心理学系本科时,学习过拿小白鼠、青蛙、兔子与猴子等动物做过实验。小白鼠和青蛙会被各种对待,而猴子和猩猩则只是观察它们的行为。曾经一只猴子还跑到未名湖北边的树林中,好一段时间后才找回来。  这里,我要告诉你,并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对一个生灵发挥重大的作用。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都是权威的期待发挥了力量。  什么是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  像在小白鼠实验里,饲养员对小白鼠有巨大权威,因为他们可以决定小白鼠的饮食,甚至生死。  而在学校实验里,校长和老师对学生有巨大权威,因为他们可以评判一个学生的资质。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甚至可能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关于我的故事  接下来给你讲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名字中的“红”,不是因为生在红色年代,而是在我出生后,我父亲梦见,他在地里捡了一块红宝石。  因为我出生之前家境非常贫穷,而在我出生之后情况开始好转,所以我父母认为,是我给家里带来了鸿运。其中一个例证是,我出生那年,他们买了那个时代的“三大件”,也就是自行车、衣柜和缝纫机。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权威性谎言”。之所以那年买了三大件,是因为他们之前一直在攒钱。这些财富是他们创造和积累下来的,但他们却欺骗自己,把这些好事都归因到我这里,觉得是我带来了家庭的鸿运。  我父母甚至还觉得,全世界好像都在配合我似的。因为家里穷,所以遇到我升学这样的大事,就额外需要钱,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好运降临。要么是借钱很容易,要么是家里的母猪生小猪了,生意突然变好了,等等。  他们的这种认为和期待,可能从我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之后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期待进入到我的潜意识深处,成为了我自身的一部分。  我也果真如他们所愿,成绩一直都非常好,而且学得很轻松,最终从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走到了今天。  这些事情听上去,像有命运在安排,因为这些改变都不是自己可以直接操控的力量,但就像罗森塔尔的实验结果显示的那样,这可能是我的父母有强烈的期待,结果得到了回应。  所以,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对他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你可能会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获得5000次夸奖,那么他就能获得自信。但在这里,需要跟你说明的是,我的父母并不是通过言语影响的我。他们虽然从来不否定我,但也很少夸奖我。  甚至,关于那个红宝石的梦,还是我三十岁以后才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他们很少对我说,我是家里的福星这样的话。  但他们却打心眼里这么认为,这种态度、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远远的胜过语言。  自信的形成  以前,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哥们常常问我:你怎么从来没有因为你是农民的孩子而自卑过?  当时的我,虽然已经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了,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学头脑,所以反问他说:我干吗要因为这个而自卑?  这问题放到现在,我就可以回答说:我之所以不怎么自卑,是因为父母最初对我的积极期待,让我有了基本的自信。  自信,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候爆发出力量来。  但这份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其实本源上,是来自父母这个权威的。他们对我的这份相信,内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你就会知道,你那些所谓的“我的想法”、“我的认识”、“我的自我感知”,其实很少是单纯地来自你自己,很多时候往往是来自权威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这样的生命最初的权威,给你的。  当你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那些顽固的自我意识,像什么“我是谁”、“我是怎样的”等等,就都会松动,甚至会改变了。  而当自我意识改变后,你会看到,你的外在命运也会随着改变。  今日得到  最后,来总结一下,你今天学到的关键知识:  第一,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这就是权威期待的力量。  第二,“权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学里有个专有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第三,自我实现的预言,源头很有可能是权威对我们的期待。  延伸阅读  “实验组”、“对照组”、“随机与显著差异”,是「实验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当实验者要考察某一变量会带来的影响时,就会将这一变量影响到的组设为“实验组”,而这一变量没有发挥作用的组设为“对照组”,以此来考察这个实验变量的影响。  譬如罗森塔尔效应中,实验变量就是“权威性谎言”,给校方的名单就是实验组,而没有列入名单的则是对照组。  挑选列入实验组的名单时,使用的是随机方式,也就是完全无序的,这可以通过掷骰子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随机数来挑选。  实验心理学发布结果时,会使用“显著”一词。如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权威性谎言是自变量,而因变量则是测试成绩,当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差,达到统计学上的一定水平时,即为显著差异。  我在大学时,对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等科学主义路线的心理学一直缺少感觉,但对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现象学路线的心理学则非常喜欢,觉得其中有无穷无尽的可探究之处,并且可以直接因为体验到一些东西而导致改变。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开端,而同时期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则开启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因此被视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虽然心理学界总有人想把冯特的地位列在弗洛伊德之上,甚至将弗洛伊德的学问视为“伪科学”而彻底抹掉,但弗洛伊德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艺术、文学与影视等方面的影响力,远胜过冯特。  命运06 |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08:43 4.08MB  转述师:宝木  今天,我们进入本周的第三讲:“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我们之前讲过,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而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那这两个来源不同的期待,对你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好的情况是,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力就会自然的生长,没有多少矛盾。  相反,如果这两种期待形成了矛盾,成为两股完全相反的力量,那你就会变得很难办。  这是因为每个生命最天然的声音都是自恋的,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发出的期待是鼓励我们做自己,那就是很幸运的事情。  但一些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的需要。  而那些善于鼓励属下的权威,习惯通过激发大家自恋的生命力的生长,去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  比如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就激励他的员工去完成员工自己的构想,因为他觉得这份构想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韦尔奇说:给别人自信,是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了解完之前的课程,你就会知道,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  一面镜子  说一个关于镜子的隐喻,其实权威的人就是我们的镜子,当我们得到赞美的时候,相当于我们从镜子里照见了自己是好的,但当我们得到批评的时候,镜子里照见的自己就是坏的。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但也可以这样说,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的时候,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  相反,喜欢赞美别人的人,也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我有位心理医生朋友,她刚做咨询的时候,月收入只有5000元,但她老公却对她说:老婆,我告诉别人,你的收入是一万多。  那时候的她并不敢想自己能有一万多的收入,丈夫就给她打气,这对你来说太小意思了,我相信你很快会做到。  后来,她的收入果然升到了一万多。她老公又说,老婆,我跟别人讲,你的收入都超过三万了。在之后,她的收入也果真到三万多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丈夫的收入也一直在涨,还都比她高,所以丈夫并不是有意想让她挣更多钱来支持家庭,而是由衷地觉得,妻子就是这么好、这么能干,她的价值就该有这样的回报。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Heinz Kohut)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这里说的条件,就是诱惑。  诱惑就是,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  不含诱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实,哪怕有一些诱惑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  情感的链接  在电影《后天》中,有一位男科学家读书无数,有人怀疑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最开始养成读书习惯是因为,父亲每次出差前都会扔给他一本书,出差回来就会和他探讨书上的内容。  这个故事里,书不仅是诱惑,也是父子间建立起情感链接的媒介和桥梁,他后来那么热爱读书,其实都是在通过读书感受父爱。  我还知道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互联网的编辑,也是读书无数,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而且学得很轻松。从表面上看,他的优秀来自于父亲的期待。因为父亲会给他设置一些奖项,如果他读书目标或学习成绩达到了某个标准,就会给他金钱或物质上的奖励。  这种有条件的爱,其实很容易出问题,虽然它在意识上传递的是正向期待,但在潜意识上传递的其实多是负向期待——如果你达不到目标,就会有惩罚,一旦惩罚太多,就会变成负向的罗森塔尔效应。  但这位编辑的回忆是,其实还有比物质奖励和金钱奖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父亲的开心,他记得,当父亲给他奖励的时候,那份喜悦溢于言表,父亲有时还会拉着他跳舞,开心得大笑,这个时候他就会被深深感染到,觉得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了一份深刻的情感链接。在他看来,父亲给他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期待,而是架起了父子之间情感的通道,在这个通道里,有爱,有热情,有生命力在流动,他感觉到喜悦与饱满,还因此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动力,去追逐卓越。  这种状态也带到了他的工作中,他从来不考虑老板会怎么看他,他深信只要努力做出成绩,其他的一切自然都会拥有。结果,他的这份内在感知都一再变成外在现实,每一个老板都非常信任他,对他也很慷慨。  在我看来,这是最为深刻的体验之一,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专栏更新了两周,围绕“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主题,我们讲了三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个层面,自恋。因为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命运轮回的基本。当内心的自恋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时,就会忍不住去压制别人,这样一来,自恋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但当自恋发展得比较成熟时,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  第二个层面,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父母等权威的期待,会对我们造成巨大影响,这份期待会深入到我们内心,成为一种影响命运的力量。  第三个层面,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甚至可以说,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三个命题:  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  第二,满足别人期待;  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  用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 “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就像诗人鲁米的作品里写的那样: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我不就是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问答 |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武志红  18小时前  问答 |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12:26 5.82MB  转述师:宝木  你好,欢迎来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们专栏互动问答的时间。  一周回顾  今天,是这一周的第一次问答,我先说几点感觉性的总结。  第一,绝大多数朋友,从父母等抚养人那里,得到的是负面期待。  第二,这好像可以说明,为什么在第一周的评论里,大多数朋友说得最多的第一句话,也大多是负面的。  因为,父母这样的权威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了一致性。  第三,相对而言,自我实现的预言,还是比父母的权威期待,要更加积极一些。  这也是人性吧,毕竟,人本来是自恋的,人本来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但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第四,尽管有那么多来自父母等权威的负面期待,我们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人,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绝对不容小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韧劲的,要为这份韧劲给自己鼓掌!  自恋与权威期待  接着我再说一下自恋,也就是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之间的复杂逻辑。  第一,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  第二,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一些朋友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问,来自权威的太积极的期待,是不是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压力?  答案是肯定的,来自权威的过高期待,自然会带来压力。  积极期待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  第三,父母的期待太重,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譬如我的故事中,我在《罗森塔尔效应》这篇内容里讲了,我名字中的“红”,是来自父亲的梦,我出生后,他梦见自己在地里捡了一块红宝石,所以我的父母在潜意识深处,对我有着巨大的积极期待。  这种期待的确塑造了我,但同时,也意味着,虽然他们从没有在意识上要求我,去担负起振兴家庭的重任,但这的确成了我的重担,我在深度自我分析,和找做咨询师做治疗的时候,就觉知到了这个期待,有多沉重。  一键回顾:命运04 | 罗森塔尔效应  第四,我讲讲精神分析的态度,也希望这成为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一个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中立客观。精神分析师在给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会如实如是地观察一切呈现的人性,并且不会做好坏对错的判断,也基本不提建议。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只是在试图搞清楚,人性是如何运作的,而不去分对错好坏。这是因为,一分对错好坏,就是制造分裂,或者说,制造二元对立。  譬如我们讲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的时候,就分了积极期待和消极期待,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让人做这样的判断:积极是好的,消极是坏的,所以我们只能给积极的期待,不要发出消极的期待。  当我们做了这样的对错好坏的判断时,我们就会失去一定的自由,在观察时会有失偏颇,在行动时也将失去一些自由。  这是一个极深的道理,我们课程的第三周,会清晰透彻地去讲。总的来说就是,当我们把一些观察到的道理给固化,去区分对错好坏的时候,就会影响人的潜能发挥。  第五,除了分析和疗愈之外,我其实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使用专栏里讲述的这些道理呢?  我们真的只能去积极期待吗?  在这里,我讲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士,经常在小区里打台球,另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人,是小区里的“台球之神”。这位年轻的男士,从来没有赢过这个“台球之神”。  有一次,这哥们想,我必须要赢这个老家伙一回,不过我水平的确不如他,该怎么赢呢?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去试图唤醒“台球之神”的失败体验。关于“失败体验”,我们在第一周的第三篇文章中也提及过,《改变,从体验开始》。  一键回顾:命运03 | 改变,从体验开始  所以,他主动邀战“台球之神”。打着打着,他问老人,你在小区里这么牛,但你参加过更高级别的比赛吗?有人会总是击败你吗?  老人也是心理战大师。他问了三遍,老人充耳不闻,这也是一招,拒绝别人唤起自己的失败体验。当这哥们问到第三遍后,老人才傲慢地回答说,在我参加过的比赛里,没人能赢我。  眼看这一招不行了,这哥们转念一想,老人还很爱杀象棋,于是问他:哎,你这么爱玩象棋,咱小区不是还有一个“象棋之神”吗?你俩水平,谁高谁低。  跟上回一样,他还是问了三遍,老人一开始也充耳不闻,最后不耐烦地说,我象棋不如他。  这哥们接着问了老人一些和“象棋之神”下棋的细节。细节是魔鬼,当老人把杀象棋的失败细节讲出来以后,老人的失败体验就出来了。  果不其然,这哥们接着就真的击败了这位“台球之神”,而且,之后他们再次对垒的时候,他也能够偶尔获得胜利了。  心理学是非常美妙的学问,我们不能只拿它来“搞”自己,疗愈啊改变啊,也可以拿它去“搞”别人。  当然,不要“搞”自己的伴侣孩子等你本来想爱的人。但他们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搞”你时,你也要有战斗力一些。  一周问答  没想到,我讲了这么多,接下来回答大家一些问题。因篇幅问题,部分留言有删减。  匿名①  我婆婆现在帮忙带孩子,按理说是应该感谢她,但是我心里又特别不爽,巴不得她赶快回家,看完文章我明白原因了。因为她时时处处都在表明“我比你强”,“我是对的”,她会在在言语上批评人,给人感觉是“我好,你不好,你要听我的”。所以婆媳在一屋檐下总有冲突,有时为了维护和谐,我必须要压抑自我的想法,和她相处很压抑,不舒服。她是长辈,面子上要尊重她。每次我老公在听我婆婆训斥时都是保持沉默的。目前我是远离不了我婆婆,当她又要倚老卖老批评人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感觉好些?  武志红  我想告诉这位朋友的是,人性是自恋的,你婆婆这么自恋,你可以常夸夸她,去满足她的自恋。当你的夸奖真的入了她耳朵时,她可能就会依赖上你的夸奖,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反转,也就是,你逐渐地成了你们关系中的权威。  对你丈夫来说,他妈妈是他的绝对权威。但对你不是,这只是一位老人,所以,别受你丈夫态度的感染,你是可以灵活地面对你婆婆的。  我一位亿万富婆朋友,她奶奶是家族的超级大母神。奶奶八十多岁时,她带着奶奶去上海玩,去了很多奢华的地方,奶奶在农村里是见多识广的,但上海这些奢华地方,还是超出了她想象。  最初,奶奶还是极具威严,但几天过去后,奶奶对孙女的态度突然变了,她开始把亿万身家的孙女视为权威。  这是我这位朋友的无心之举,她也惊讶地发现,短短几天,她和奶奶的权力关系竟然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所以,当你的婆婆批评你的时候,你可以充耳不闻,你可以当作耳旁风。但还有一个道理可以使用,就是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一个人说你差的时候,其实是她担心自己差。她要把不好的感觉甩给别人,这个时候你不认同就好,你可以在心里说,“她是在说她自己”。  匿名②  读完文章,反观自身,确实自身存在低级自恋的情节。出于对工作的无奈,整天牢骚满腹,生活中更是对家人肆无忌惮的打压,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情节。如今想来,自己真是糊涂透顶。整天的抱怨,使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生气,整日浑浑噩噩,不知其可。对家人的苛刻,换来的是家人“我是自由人”,从此很难再一起组织或者参加一次大型的活动,落寞的单干成了家常便饭。如何去改善这种情况呢?如何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变成我好你更好呢?我想自己首先应该先慢下来,好好思索自己的过去,找出满腹牢骚的原因。其次,让自己的思想慢下来,不要什么情况都快反应,给自己慢半拍的节奏,在思考之后再做出行动。最后,要培养自己不具诱惑的深情,尤其是和家人之间。  武志红  这位朋友提了一个好问题,当发现自己有严重的自恋,而且为了维护自恋还产生了严重破坏性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呢?  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案,也许就是,慢慢来。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如果来访者想改变一些现实性的问题,譬如离婚、职场困惑等,通常比较简单,但如果来访者想改变自己的人格,那就很漫长,没有个三两年,是基本不可能的。  这位朋友问的,如何升级自恋,其实就是如何升级自己的人格。这必须是要慢慢来的。  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观察自己的时候,也要有中立的态度,当然最好是抱持的态度,也就是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如果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找一个能抱持自己的他人,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条件,找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办法。  拿我自己来说,从2014年10月开始,我一直在找一个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做分析,受益非常大。所以,特别想说的一个建议是,如果有经济能力、有时间、也有认识自己的强烈意愿,找一个资深的优秀咨询师认识自己,是非常棒的事情。  刚才是关于问题的回答,现在分享一下,我在留言里发现的,使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大“行家”。  爱读书的鲁迅  听了今天的课,让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婆,现在我能专心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她对我积极的预言,和满满的喜欢!  武志红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女士说,她一直是有意识地给丈夫发出积极的期待,结果丈夫变得越来越好,她现在对孩子也使用了同一招,效果也非常好。不过她不想被别人知道她是谁,我也就不公开了。哈哈。  其实,当我们有意识地使用心理学招数的时候,其实也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积极的期待中,最好的状态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哪怕我们没有遇到过,体验过,我们本能上也都明白,这是生命的答案。  不过我也想说,心理学不是道德学,大家也可以灵活点。  命运07 |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武志红  7月17日  命运07 |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06:52 3.22MB  转述师:宝木  昨天已经预告过,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打赢你的内在比赛”,今天来进入第一讲“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昨天,我们谈到了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的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在这本书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和精妙的阐述,但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用正确的方式击球,而且干得不错,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但如果你只是顺其自然地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感到骄傲,也许甚至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这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满足感。  加尔韦发现这个道理,是因为这样一个故事:他用他的教学法,教一些女学员打网球,效果非常好,但没过多久,她们的水平又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在思考这个现象的时候,加尔韦发现,根本在于,他教的打球方法,不能满足学员的“自我成就感”。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加尔韦说的这个“自我成就感”,也就是咱们在前两周不断提到的“自恋”。它在强调“这是我的胜利”,“我”必须要有这种东西,才能满足。相反,如果达成的这个成就,不能给我提供“自我成就感”,“我”甚至不想要。  只追求“我”的胜利  只追求“我”个人的胜利,而不追求单纯的胜利结果,这在职业运动员身上是非常常见的。譬如勒布朗·詹姆斯,他被誉为NBA现役球员中的第一人,有人把他列为仅次于篮球之神乔丹的NBA史上第二人,我也这么认为。今年在和勇士队打总决赛前,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詹姆斯能带队战胜这支堪称历史最佳球队的勇士队,他就能超越乔丹,成为新的“篮球之神”了。但是,当他的骑士队被勇士队以4:1的比分轻松击败后,关于他在篮球界历史第二和现役第一的地位,都变得有争议了。  这些描述中的期待和贬低,都在试图标定詹姆斯的“自我”在NBA王国中的地位。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  不光舆论对这个地位很看重,就连詹姆斯的这种意识也非常强。他第一次跳槽加入热火队后不久,就遇到了NBA的总决赛。当时队里的一号人物韦德发挥神勇,但詹姆斯却异常低迷,六场比赛场平均只得了17.8分,甚至还有单场8分的成绩出现,最后球队果然输了。对这个结果,有声音说,是詹姆斯有意发挥低迷,因为他不想以球队老二的身份帮助球队赢得总冠军,那样一来,其实是帮助韦德确立了在球队中的老大位置。  事情在第二年果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詹姆斯在热火队老大的位置逐渐确立,而在韦德也甘愿做副手后,球队终于夺冠。  来自舆论的这些分析,有阴谋论的猜测,但也有道理。NBA中这样的球员很多,他们必须要追求“我”个人的胜利,避免“我”个人的失败。这种强烈的自我成就意识,会让他们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不过,这背后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自我成就意识强烈的人会将自我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这会严重伤害球队。  像今年的奇才队,在输给詹姆斯的骑士队后,奇才队老大沃尔,公开批评了球队的替补球员,这就是在说:失败不是我导致的,而是你们导致的。  如果一个球队的老大,常常公开做这种表达,那这个球队可能就不被看好了。  警惕“自我成就感”  在加尔韦看来,如果你的自我成就感太强,不断地去追求“我”的胜利,避免“我”的失败,那么,这份自我成就感就会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变成自我挫败感,限制你的潜能发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别看看篮球竞技场和网球竞技场上不同的情况。打篮球,是一个团队PK另一个团队,而打网球,虽然也有双打,但常见的情况还是一个人PK另一个人。  所以,在打篮球的时候,情势如果不妙,你可以甩锅,让别人承接你转嫁过来的失败感,但打网球,你是没法儿转嫁失败感的。那这个时候,这份自我挫败感怎么处理呢?  它很难处理,这也就形成了阻碍竞技者们发挥潜能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你把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就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发挥;而如果这份挫败感是你一个人承受的,也影响你的个人发挥。  其实,别说发挥潜能了,当你强烈地需要一个人承接你的失败感,做你的“背锅侠”的时候,你会找比你差很多的人做伴侣、做商业伙伴,还会对你的孩子发出强烈的负面期待,让你的周围聚集一些失败的人,最终使你活在失败与痛苦中。  今日得到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关键知识点:  第一,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胜利结果,而是在追求“我”自己的成就,我个人的“胜利”,这就是自我成就感。  第二,自我成就感的对立面,是自我挫败感。也就是说,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我’的失败”。这样的自我挫败感,会影响我们发挥潜能。  第三,在团队作战中,追求自我成就感的人,会试图把他的自我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这会影响整个队伍的发挥。  第四,要想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就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这四点串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自我成就感、自我挫败感和头脑的评判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也是我们明天讲述的核心。  命运09 |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武志红  20小时前  命运09 |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08:48 4.12MB  转述师:宝木  今天,我们进入这周主题的第三讲,“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昨天,我们介绍了提摩西·加尔韦的“身心合一”打球法,也就是全然放松地专注在你的动作里,让你的潜能自由发挥。  今天我们来说说另外一种状态:有那么一些人,虽然不能完全放下自我意识,不能做到“身心合一”,但他们却能表现出惊人的竞争性,达成一些非凡的成就。这是为什么?  竞争性  前几天我们都在说竞技体育,篮球和网球,其实,我们发现,很多竞技领域的成功者,都有一种霸气。  霸气是什么?  其实就是追求自恋时的决心和信心,就是我必须赢,我也坚信“我”会赢,我不接受“我”输的状态。  篮球明星乔丹和张伯伦我不够了解,而像詹姆斯和科比,我确实认为,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让队友“背锅”,把失败的原因转嫁到别人身上,这虽然会影响球队的发挥,但却可以保护他们心中“我必须赢”的气势,让这股自恋之气不断掉。因为他们是球队中绝对的核心,所以只要他们的这股气不断,球队就有机会。  也就是说,为了赢,他们不仅要击败对手,也会打击队友。他们不容许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像詹姆斯,他从进入NBA开始就是每个队的老大,而科比跟着另一位球星奥尼尔夺了三个冠军之后,还是和奥尼尔闹掰了,就是为了追求自恋感,追求 “我”自己的胜利,在这个王国中,“我”得是老大。  篮球赛场本来就是竞技场。有的球星,也许是压抑了自己的竞争天性,很容易和别人合作。但像詹姆斯和科比,也许是因为一直都活在激烈的竞争中,所以懂得竞争中的各种规则和潜规则,更容易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也许,他们难以达到加尔韦教练说的“潜能全部发挥”,但他们能赢。  竞争性,是最重要的人性之一。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咱们每个人都是亿万分之一的竞争胜利者,因为每次人类的受孕,都是一粒精子在亿万个竞争对手中获胜的过程。  微小的精子,与相对硕大的卵子结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图景。  我看过一部讲亚历山大大帝的电影,当时,看着他从希腊一路打到了印度,突然觉得,他为成为世界之王做的努力,多像一粒精子想占领地球这个巨大的卵子的过程。  所谓世界之王,就是这么回事。  人性的展开  卵子与精子,也像是一个关于男人和女人的隐喻。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有过类似的表述,比如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女人的品质是“在”,她只要存在着就非常重要;而男人的品质是“干”,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追求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才能找到存在感。  这也会引出母性与父性的不同。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母性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母亲对孩子的一切都会给予肯定的回应,所以母子趋向融合;父性则是提供秩序、界限与力量,要把家庭撑开,父亲就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性,他要赢。竞争就好像是雄性的天性一般。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只是善良,却没有力量,那就很难被孩子认可。  我在广州的工作室里曾经讨论过竞争的话题,当时,工作室的周健文老师说,他听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家庭里,母亲提出了离婚,结果儿子对父亲说,你真没用,你被妈妈甩了。  不过,工作室的另一位老师黄玉玲说,其实,女人之间的竞争也一样激烈,她有两个女儿,她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我比你好”,“我打败了你”,“你不如我”……  所以说,不仅篮球场是竞技场,社会中到处都是竞技场,家庭也一样,就连亲人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篮球队内部不允许竞争,都把竞争看成是一种错误,这个球队或许看起来很团结,但战斗力会有问题。对于家庭的竞争也是,我们先不着急去批判它,而是来看看竞争的价值。  其实,我们会发现,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想比你强,你想比我强,我们都想强过对方,所以大家的能力不断地上升。  同时,在充分展开的竞争过程中,我们的人性会完全展开,当人性被全面地展现,我们就可以去完善它。  例如奥尼尔和科比,因为竞争球队老大的位置,导致湖人王朝结束。他们后来都非常后悔,多次在公众面前表达了对对方的歉意,最后他们和解了。  像勇士队也一样,他们上一个赛季,如果不是球队的防守核心队员格林被禁赛,另一位球员博古特受伤,那他们也会夺冠。但是,上个赛季的失败,让每个人的问题得到完整暴露,后来格林学会了控制坏脾气,库里也学会了一直保持专注。  王者之路是不会容易的,冠军们必须要经历失败的淬炼,在这些淬炼中,他们的人性会变得更完整。  我很佩服球星詹姆斯。  他能及时调整自己,对老骑士队失望后,迅速做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个决定,加入热火队,和球星韦德、波什组建了一支超级团队;第二个决定,当热火队让他失望后,他又重新转回骑士队,和球星欧文、勒夫构建新的冠军球队。这些举动都绝对需要勇气。  他能持之以恒地、精进、科学地训练身体,让自己一直没有大的伤病,一直保持着可怕的竞技状态,这是极好的球员。  他的篮球智商非常高,他会帮助球队挑选队友,布置战术,像教练一般。  他虽然击败了太多的顶尖高手,但他情商极高,和这些人都成为了朋友,所以,他是NBA球员中最有话语权的人,就像是工会领袖。  他还特别会经营商业,开了很多公司,是最懂经营之道的老板。  在慈善上,他也大力投入,重新回到骑士队后,他在美国克里夫兰市的教育业捐款超出了4000多万美元。  他的家庭幸福,至今没传出什么被落实的绯闻,孩子们的人格发展也非常好。  ……  所以说,他不仅是球场上的国王,也像是人性完整展开的人。虽然他的球队打的篮球不够流动,他在关键时刻也有露怯的嫌疑,但这无损于他的完整。詹姆斯身上展现的竞争性,恰恰是让他人性完整展开的一个重要力量。  虽然,在加尔韦的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里,太过强调“身心合一”,忽略了自恋性在竞争中的直接力量,但是他也在书中说明了竞争的重要,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也许你会认为,一说起竞争,我们的家庭、社会和文化容易变得吞吞吐吐,但其实我认为,在大胆的竞争里,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的你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今日得到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身心合一“的确会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但竞技场上的王者,其实都有舍我其谁的霸气,他们在强烈地追逐“我必须赢,我比你强”的自恋。  第二,追求“我比你强”的竞争,是人性的基本动力,它在竞技场、社会和家庭里都存在。  第三,在激烈的竞争中,人的能力会增强,人性会充分展开,我们会因此看到自己的人性,并且学会完善它。  问答 | 别忘记你的身体  武志红  昨天  问答 | 别忘记你的身体  13:42 6.42MB  转述师:宝木  你好!欢迎来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们专栏互动问答的时间。  头脑与身体  今天,是这一周的第一次问答。我发现自己已经形成惯例了,会把大家的留言尽可能地看一遍,然后说说我的感觉性总结。  第一个总结是,留言的大多数朋友,都有过身心合一的体验,并且大部分朋友也都是在各种和身体有关的活动中体验到的,有时是体育竞技,也有时是其他活动。  当然,这个总结不够严谨,因为我在本周预告中,发出的问题是“你曾经在任何一种竞技比赛中体会过‘放松而专注’的状态吗?”因为这种的限制性的问题,大家的回复自然会受到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发布完本周的三篇文章,所以可以问一个开放性问题:  你什么时候曾经有过印象深刻的“高峰体验”呢?  都来说说吧。我会再看看大家的这些体验,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总结是,本周的文章,回复和点赞,都明显少于前两周。  为什么呢?一些朋友的留言可能给出了答案。很多朋友说,“这周的故事都是体育方面的,我没有感觉。”  也有朋友说,这周的内容,他没有读懂。  这或许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写得不够清晰;第二,很多女性朋友,的确对篮球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第三,一些朋友在体育方面少了一些体验,所以在听读本周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和自己无关了。  其实我也不是体育达人,相反,我中学的时候体育简直不要太糟糕,体育成绩在初中和高中班里,都列男生的倒数第二名。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学生的体质,是比较差的。原因很简单,体育课、音乐课等等,都给主课让路了。  与我们明显相反的,是美国。在美国的中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重视体育,体育好的学生,受欢迎程度,会远远地胜过只是学习成绩好的。而且,学习成绩好但体育差的学生,被看作书呆子,容易被霸凌。  所以必须感慨一句:还好我生在中国,不然我就是典型的学习成绩好但体育成绩差的那种学生,如果到了美国这样的国家,也许会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这是半认真半开玩笑的,但说一句非常认真的话: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严重忽视了身体?  我总感觉,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在我们文化中被美化了,而一谈到身体强健的人,好像总是容易归为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达头脑简单。  然而,离开了身体,只剩下头脑,会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中国当代艺术家四大“天王”之一的方力钧,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雕塑作品,是一个人,只有脚、手、脖子和头,没有身体。我在我的微博上谈到这个雕塑的时候,有一位朋友说,她父亲看到这个雕塑的时候惊叹一声,然后说,天啊,这不就是我自己吗?  方力钧雕塑作品  放松而专注  我们回过来想想,身体是什么?头脑又是什么?  在以后,我会专门拿三个月的时间,三章的内容,来谈头脑、身体与情感的复杂关系。  单从这周内容来看,我们知道提摩西·加尔韦有说过,自我分两个:  自我1,是以头脑和意识为核心,容易发出好坏对错的评判,它的语言是文字;  而自我2,是以身体和潜意识为核心的,它的语言是图像。  当我们只处于自我1的领域时,我们会被“头脑我”的对错判断给限制住,还会引起身体上的紧张,从而不能在体育竞技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而当我们在自我2的领域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放下了“头脑我”的对错判断,可能会达到身体合一的奇迹。  这当然不只是体育领域的事,其实仔细看每一位朋友的高峰体验,都可以发现,在这种体验中,你是因为放下了头脑与意识的自我,所以体验到了“合一”的奇迹。不过是体育方面的活动,更容易让你体验到这一点。  跟你分享一个我自己的重要的转变历程。  在心理咨询中,也许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共情。共情最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来的,它的操作性定义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对共情做了各种思考,但我觉得这玩意实在太难,还怀疑它简直不可能。我怎么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想到对方的想法呢?我觉得,共情只是一个“澄清”技术吧,对方讲了一番话,我试着去理解他,并问对方,我这样理解你的话,不知道对不对。  这就是,我想在头脑层面达成共情,但这根本就不可能。现在我明白,因为头脑不能建立和对方的链接,只有身体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链接。  一直到了2008年,我去学催眠。催眠老师是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得意弟子斯蒂芬·吉利根,他在课上教我们,用身体去聆听别人说话。也就是说,试着去留意聆听对方讲话时你身体的感受。  然后我震惊地发现,我竟然能在多数时候,感受到对方身体的感受,当我头脑放松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时,我的身体和情感,甚至能极为精妙地共振到对方身体和情感的转折变化。  当能感人所感的时候,我也就能想人所想了。这其中的技巧是,当有了一些身体感受,我就在画面上想象,如果我进入了对方的身体,我还有着这样的感受,那我会想些什么。  这个听着简单,但不容易,我以后在身体这一章,会详细讲,今天只是开一个头。  从我的讲述中,我想你也看到了,我也是在“放松而专注”地聆听对方讲话的时候,就能和对方共情。  所以,“放松而专注”的秘诀,不仅仅是加尔韦在体育竞技中的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朴素的技术。  一周问答  讲了这么多,现在看一下大家的留言。先看几个分享。  Haotian  潜意识自我在极限运动里尤其重要,圈里流传着一句玩家们常用的话:Think less do more.这应该是对限制"思维我",发挥自身潜能的直接体现。很多高难度的技巧如果是听从"思维我"的判断,会因为想到太多因为失误而带来的坏结果而使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避免失误,而非如何正确完成动作上,最终结果就是新的技巧很难学会。因此玩家们会互相鼓励不要想太多,把注意力拉回集中在正确完成一个技巧上,从而获得快速突破。当然了由于极限运动本身的危险性,也不能过分忽略"思维我",在尝试新技巧前一定要想清楚如何完成,并佩戴好各种护具。  董之威  武老师,Don't think,feel!当我练拳的时候,有时会放空自我;在对练时或者模拟实战时,有时会有放松而专注的状态,此时效果最好!所谓身心合一是也!  江南木子  有一次,班上学生参加集体葫芦丝合奏比赛,学生们因为太想得到第一名了,以致于连训练时都有点紧张,演奏得很不理想。我作为老师,可能和学生们想得不一样,我认为这只是学校安排一种娱乐活动,没必要拼什么第一名(要是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想)。我是这样和学生说的:好好欣赏自己选择演奏的音乐就好了,当你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时,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不用去管别人怎么听、怎么看、怎么想,更不要去想什么第一名,你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沉浸其中就好。学生一开始还不认同,但慢慢地,他们训练得越来越有味道,自己听得也高兴。结果上台演奏时,简直是超水平发挥!演奏结束,整个体育馆里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学生们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出许多分。这就是不做评判,让 潜意识里的“真正的我”和音乐的“真我”直接相遇,并且合二为一了吧!  武志红  这几天的留言里,跟这三位朋友类似的分享,简直不要太多,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我们的精选留言。  接下来,再分享两位朋友的觉知。  F.  我很容易对别人评判对错,你这个地方做的不对那个地方做的不对,思维里对他人或自己评判对错,从未停止,我也不知道如何放下这份评判,好多时候哦,都是事后,我感受到了自己又在评判了,不过,相比于两三年前,对他人的评判,现在已经少了很多。  老虎给咬  以前自己每天早晨只要稍微晚一点起来,自我1就会进行评判,认为这是错的。这样会导致一天都无精打采紧张,自打上周听完武老师的课后,发现了自己的这个潜意识,不再用自我1进行评判,放松下来,让自我2发挥作用,反倒这几天每天都神清气爽。  武志红  我们常常以为,该用鞭子抽打自己,以此鞭策自己努力。这有时候会奏效,但也会带来一个反作用力,你鞭策自己时,会恨上这份鞭策。鞭策其实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导致的恨,加在一起,会切断我们做事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心流。  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力量,它常常起到的作用就是切断链接。我们需要觉知到恨。  不过,同时也要说明,不要将恨视为不对的,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切断一些自己不想要的链接,来守护住自己的界限。  关于“界限意识”,今晚我在得到的首场直播里,也会重点来讲讲,欢迎你关注。  匿名  曾看过武老师的书《身体知道答案》,今天又回顾了一次关键的知识。我发现自己完全凭感觉做事的经验并不多,即使是在打篮球的时候,我也曾会不停地评判自己,最后导致打得自己很郁闷。同时我还会评判别人,所以我经常觉得很奇怪:那些人动作这么难看,为什么就是能进球?后面就是觉得这样不公平,然后引发更多的评判,更多的郁闷。通常要在一场球赛打到我都没有力气去思考的时候,我才能把球打好,那时候的头脑确实是停止了思考的。我学习过PET(父母效能训练),知道行为窗口的概念。界限在我的理解是活动的,可变的,那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当每个人对待孩子的界限都不一样时,看起来孩子是能够自由适应的,但当这些人都同时在场的时候,事情就有点难办了。我可能会逼于压力而顺从了其它家庭成员的界限设定(通常是因为我没有力量反抗),这样会对孩子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武志红  这位朋友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养育问题,如果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里,明显忽视了一点——孩子自身。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巴菲特父亲的智慧了。他不断告诉巴菲特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这不仅是面对其他人时的态度,也是面对父母时的态度。  也就是说,当因为养育孩子的问题,大人起了冲突,甚至大人与孩子起了冲突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说:在混乱矛盾和冲突中,请记住,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相信大人等权威对你的判断和建议。  最后,我想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多朋友提出来了。  我们先是讲了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说要放下自恋,但为什么第三篇文章又说了自恋性竞争的重要性呢?该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呢?  我们的课程,已经讲了三周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发现了,这三周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对矛盾:  外在命运与内在想象;  自我实现的预言与权威的期待;  自恋与依恋;  头脑与身体;  放下自恋与自恋性竞争;  ……  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特别是本周的这份最明显的矛盾:为什么一会儿讲放下自我,一会儿又鼓励自恋导致的竞争呢?  我想先听听你的思考。  必须说一句,在得到,我不是一个纯粹的讲者,我也是一个学习者,大家有太多精彩的留言,有感悟性的,也有知识性的,我屡屡受启发。  所以,期待你的参与。  背景知识  今天内容里提到的米尔顿·艾瑞克森,是美国传奇的催眠大师,他天生有音盲和色盲,17岁时还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全身瘫痪,但他却因此领悟到了催眠的真谛,并花了三年时间通过自我催眠,让自己站了起来。  在他之前,催眠虽然也被一些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使用,但并未被学院派真正承认,而主要是被视为表演。但在他之后,催眠被承认,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流派或技术。  大家知道,催眠中,催眠师会不断说:放松,放松。放松,是为了放松掉肌肉和骨骼的紧张,而每一个肌肉和骨骼的紧张,都对应着一个紧张的头脑意识层面的思维。所以,当全身全然放松时,意识也就被放下了。  然而,全然放松非常不易,而艾瑞克森的小儿麻痹症导致的全身瘫痪,却让艾瑞克森体验到了极致的放松。作为传奇人物,艾瑞克森的生命是,命运每为他关上一扇门,他都会因此打开另外一扇不为人知的门。全身瘫痪也许会吓坏吓死很多人,但却让艾瑞克森进入了不可思议的境地。  国内现在有多本书在介绍艾瑞克森,我推荐《催眠之声伴随你》一书,非常精彩也好读的一本书。  直播回顾 | 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  武志红  昨天  小时候,父母会说:“你是我生的,日记就得给我看”;  长大了,恋人会说:“谈恋爱这么久,手机密码为啥不让我知道”。  ……  其实,你的空间已经被疯狂入侵了。  要想掌握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首先你得弄清楚界限意识,这是基础和开始。  界限意识  我先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来说说,什么叫做界限意识。  年有一次出国,去了波兰农村,看到了那里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距离很远,普遍没有围墙,就是木栅栏隔离一下。  我是河北人,而河北的农村,是一排排紧挨着的房子。就像排队的时候,明明非常宽松的队,后面总有人紧紧地贴着你。我对这个很紧张,有时候会回头看着这个人,他不明白,我会告诉他:请离我远一些,这是很不舒服的。  河北农村的老家就是这样,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家房子比我高,你家房子弄了什么事情,干扰了我家的风水,为此争吵,这很常见。  我们还会互相争斗,盖很多围墙,墙跟房子一样高,还在围墙之上,盖了一座房子,就像碉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大家共生在一起。  一些别的地区更夸张,房子下面窄上面高,好像要把房子盖到别人家放上,大家都在竖高墙,甚至“打架”。  但如果你去欧州,就会发现大家房子是有界限的。这不仅仅是房子,也是人际关系的象征。  欧洲农村  国外有个最美小镇的镇长说,不许外来游客拍照,他说:因为我们小镇很美,你拍了回去,你会自卑的。当房子一家家散落在山坡上,隔得很远,就是界限。  我在得到的专栏已进行三周了,我看到得到的订阅用户,是非常活跃的,并且特别想变强、变卓越。然而,当缺乏界限意识时,也许这会导致,你的内在并不愿意变卓越。如果你优秀了,你会背负着家庭使命:家庭的未来都靠你了,而你不能独自享受优秀,整个家庭会依赖你。  有个来访者,是一位男士,上了很好的大学,毕业三周年的班级聚会,他发现自己收入最低,不仅这样,而且自己还一身病。他说他的父母告诉他:我们很辛苦,我们养不好家了,你们仨(儿子),谁混得好,谁养家。这就让他很害怕,为了不承担责任,变得不敢去追求优秀。  刚刚说的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一块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界限意识,是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东西。有了明确的界限意识,一个人就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  界限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界限、地理界限和身体界限。地理界线是地盘意识。比如,你可以告诉别人,我的房子在这里,周围是我的地盘,别人不要来突破我。你来我家,如果我让你走,你不走,我有权利驱赶你。  回到身体上,一般的环境下,动不动摸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讲到这里,还比较简单。心理学里讲,人的身体有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当我不能在心理层面表达不快的时候,我会在生理层面表达。  很多身体问题,如嗓子太容易发炎、肚子太容易痛、一些皮肤病、听力丧失,视觉损失,都是在用身体表达界限。中国的孩子太多近视眼,因在读书这件事上他们不能说了算,于是就用视觉损失来表达“我不想读”。  听力也是,从小听家人诉苦,又不能说“我不想听你诉苦”,耳朵就出问题了。你会发现,你不能在地理上树立界限的时候,身体上就会出问题,而且是链接的部分:能“听话”就是耳朵。  当人不能在空间上设置地理界限时,就意味着他守不住自己的界限了。然后他会在身体上设置界限。当身体都不能守住时,他只好在心理上设置。于是导致这样的情形:他表面上非常坦诚,但内心深处的秘密,谁都不会说,甚至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了。用身体来表达界限时,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所以,必须学习,在地理上守住自己的空间。  不是我想拒绝你,是我的身体太差了;  我生病了,所以我不能按照你的来了。  不是我想拒绝你,也不是你不好,而是客观因素,导致我不能按照你的来。  这三句话都是一个意思,“我不”。当你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拒绝时,你就有了一定的界限意识。  共生关系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  共生即,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们的事。我们社会的人际关系,都带着共生性质,这是各种糊涂哲学的根源。  老外电影里,大家都很较真,这就是界限意识。我们一团和气,可能就是共生意识导致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家庭浆糊逻辑。今天不讲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其中说到:你来到我家,怎么就像主人一样呢?我的东西你怎么就拿走了呢?当有人入侵了我的世界和空间,本质就是剥削。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6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意思是,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才是正常共生,以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正常共生的基础是,婴儿是无助的,能力是最差的,他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依赖妈妈的帮助,通过“剥削”妈妈才能生存下去。有些妈妈甚至可以感觉到:宝宝好像要完全霸占自己,时刻在一起,不过在婴儿时期,这都是正常的。那什么是病态共生呢?很多妈妈和父亲会说:我家孩子没有秘密,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暗黑破坏神2毁灭之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