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德国二战电影有个战略家提出今后德国二战电影依然还要经济统一世界,是谁?

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称德国,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走资本主义路线。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12月2日。1990年3月,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8月31日,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 日0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采纳率:56%
在美英法占领区由美国主导成立的,加入北约,合并民主德国,经济快速恢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它怎么了,能说说吗。
德国在修正民族国家方面的努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联邦德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图文】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
&&主要讲二战后的德国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大小:387.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二战后德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述评
日 08:42 来源:《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作者:丁丹
内容摘要:如果说德国与西欧国家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是从欧洲联合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与东欧国家边界的解决则更多体现的是德国在东西缓和外交政策的有限独立,考虑的长远政治目的是德国统一。
关键词:德国;领土争端;邻国;欧洲;领土
作者简介:
  引言  边界、领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不可侵犯。自主权国家诞生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夺领土资源的战争史。  战争与边界、领土争端如影随形。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世界地图的同时,也制造了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一战已经结束近百年,二战也离我们远去70年,但因边界、领土问题导致的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动乱每天都在上演。  欧洲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战争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痛苦的回忆,更有反思战争、寻求联合发展的智慧。欧洲历史的辉煌曾因战争而远去,现在又因联合的实现而再次辉煌。今日无边界争端的欧洲与过去为了疆界厮杀、分裂的欧洲有天壤之别。  有着8个邻国且位于西欧中心位置的德国在历史上不是因为太弱小被他国侵略,就是因为太强大而侵略他国。曾经的德国由宰相俾斯麦通过铁血方式统一,获得了大量邻国的领土。德国是一战与二战的策源地,同时又是战败国,所以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问题。二战后的德国被分区占领,甚至分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使邻国深深恐惧的德国是如何打消邻国的疑虑,解决边界、领土问题,恢复经济并重新统一的呢?  一、德国与西欧邻国解决边界、领土问题为欧洲联合奠基  德国与法国的边界、领土争端曾经是决定欧洲命运的最难解决的争端。德法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直接改写了欧洲甚至世界的历史———导致欧共体的诞生并发展为欧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法德关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法德之间打了200多场战争,其中大的战争有23场,平均50年就打一场大战。从1871年德国统一到1945年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德法双方就有三次大的战争,其间巴黎则两度被德国占领[1]。一战后,法国作为战胜国仍然依据传统的处理方式来处置战后德国,在领土与边界问题上极力压缩德国范围,这也成为德国冲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又摆在战胜国,尤其是法国面前。是再次重复历史的恶性循环,还是另辟蹊径超越传统,这是欧洲走向和平与发展还是战争与动荡的现实问题。能否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待战败的德国就是症结点之一。  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的政策主张是类似于一战后的强压与严厉制裁。在鲁尔问题上,法国主张多国共管,以防范德国的东山再起。就领土问题而言,法国对战后德国的强硬政策还反映在萨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上。萨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是法德矛盾的一个结点。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萨尔地区一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路易十四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后,萨尔曾两次短暂归于法国。维也纳会议后,萨尔归属于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德国统一之后则一直属于德国。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地区由国际共管15年。日,按照和约规定,由国际联盟在萨尔地区实行全民公决[2]。根据表决结果,萨尔地区属于德国,一直延续到1945年德国纳粹的倒台。  萨尔地区之所以成为德法争夺的对象,是因为萨尔的煤矿和铁矿。二战结束后,萨尔地区一直由法国管控,日,法国与萨尔自治政府签订了“萨尔协定”,该协定规定了萨尔地区政治自治、经济上隶属于法国。联邦德国政府在“萨尔协定”签订的第二天就表示强烈的不满并提出抗议,法德关系由此恶化。  上述表明,历史上法德关系恶化并诉诸武力的重要导因在二战后初期又有重复的可能。将引发德法历史冲突的症结问题改变为促进德法和解的引擎,法国政治家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从煤钢问题入手,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法德双方的利益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公布了著名的《舒曼计划》。《舒曼计划》既满足了法国经济振兴发展的需要,又迎合了人们限制德国的心理要求。同时,《舒曼计划》改变了法国单独管控鲁尔的初衷,转而谋求符合法德双方利益的共同发展,这就从经济及资源的根基上缓解了由此带来的领土争端恶果。此外,《舒曼计划》的开放性让德国的钢铁工业置于欧洲国家共同监督之下,也使欧洲国家消除了对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担忧。正如阿登纳所预见的:“只要实现了舒曼计划,萨尔问题也就会无形中得到解决。”[3]  这样,法德之间持续了一百多年冲突乃至战争的萨尔问题,最后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得以解决。萨尔问题的解决清除了法德和解最大的障碍,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日该条约生效,宣告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在《舒曼计划》基础上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成了欧洲联合的先例和示范。日,法国与联邦德国签署了《萨尔协定》,该协定的签署为法德在萨尔问题上的和解铺平了道路。日,法德两国在卢森堡签定了新的《萨尔协定》,规定萨尔分两阶段加入联邦德国:政治上的加入于日完成,经济上的加入于日完成(实际上提前到日完成)。总之,通过《舒曼计划》,法德实现了超越历史旧怨的和解,开创了全新方式解决领土争端的先例,为日后欧洲国家处理边界、领土纠纷问题提供了范例。  德国除了与法国的领土纠纷外,二战后德国与邻国的领土纠纷还包括:德国①与比利时;德国与荷兰;德国与捷克和德国与波兰等国的领土争端。  二战后,联邦德国追随美国并加入北约组织;东德则追随苏联,属于华沙条约成员。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格局在德国明显体现。联邦德国出于对战争罪责的认识,为了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处理与西欧其它国家的边界领土争端问题上态度积极。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德国—比利时边界线,是划分两个国家的历史边界线。一个世纪后,重新确立世界格局的《凡尔赛条约》的第31~35款规定,将Eupen-Malmedy和Moresnet割让给比利时。这就使1036km2领土和6万居民被划出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只能暂时接受这一屈辱安排。  1935年,双方甚至进行过和平谈判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德国得到了Aachen附近的两块小的领地改善交通拥挤状况。日,因为一项Eupen-MalmedyandMoresnet属于德国的法令的公开,维也纳会议确定的两国的边界线再次生效。后来这项法令由于比利时的不满和这两地再次交给比利时当局而导致无效。二战后初期,比利时和荷兰就都向占领当局要求对各自与德国的边界做出修改。因为边境管理、税收控制、交流和水域污染等问题在边界的一些地方长时间存在,1949年,德国西部边境临时调整工作组批准将7处边境地区(共约20平方公里,500居民)给比利时。  这次调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界划分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但是也产生了新的类似问题。经过短暂谈判,德国与比利时于日在布鲁塞尔签订《联邦德国与比利时王国关于边界变更和其他问题》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为了解决边境地区交流的技术问题、水域污染和关税控制问题。该条约日生效。条约的生效使得德国与比利时边界纠纷得以解决。这种以谈判签订条约解决的方式在边界纠纷中是很值得赞赏的。因为条约以小部分的领土交换的办法来尽量让双方都满意。这次谈判将1949年临时调整的其中三地区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德国,并且根据交通便利等前提,将高速公路、公路等归属也作了相应调整。这些调整的相关内容于日生效。1956年签定的条约基本上消除了双方的矛盾[4]。  从德国与比利时领土纠纷解决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德国与比利时领土纠纷的产生主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纠纷存在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双方历史上没有过多的战争与冲突,总体上两国关系比较友好,所以解决起来相对简单。第二,德国与比利时在解决领土纠纷的过程中都能够理性地合作,尤其是在二战后确立边界线划分的过程中,能够长远地考虑到对双方边境地区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具体解决途径是通过交换领土的方式,非常睿智,也正因如此,两国边界基本稳定不至于产生新的纠纷。  德国与荷兰边界是欧洲比较稳定的边界之一。两国北部边界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南部边界才150年的历史。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一些类似于交通、关税控制、灌溉等小问题时有发生,但是还不至于影响到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解决这些小问题以及同时作为对战争的赔偿,1948年,荷兰对德国提出领土要求。荷兰对德国的领土要求达700平方英里。到1949年,西德划界委员会的一份“临时建议”里将荷兰的领土要求减少为26平方英里。最终,划界委员会作出对德国西部领土临时调整的决定,涉及到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的边界。  1949年,德国荷兰划界委员会就划界问题提交一份报告。基于这一报告,日双方签订《联邦德国与荷兰王国关于埃姆斯河口(Ems)合作规定》,日生效,双方划界完毕,基本没有领土纠纷。德国与荷兰边界划界主要不是依据自然特征,而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角度加以划定的。条约的签订,缩短了两国边境线的长度,也减少了很多问题,除了多拉德(Dollart)和埃姆斯河口(Ems)的边界还未确定。但是条约确定了双方对存在争议地区共同勘探与开采的原则[5]。  同年,因为存在争议的领土人烟稀少且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边界问题最终解决[6]。上述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解决方式都是和平谈判签订条约,没有出现任何冲突甚至战争。有些即使在短时间内没有解决的边界地区,也确立了共同勘探与开采的原则,体现的仍然是双方的和平合作。第二,在边界划界过程中,双方都首先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如,对资源的共同开发、海关便利、乡村经济发展等。第三,边界确定过程中签订了大量的条约或者协定。尊重国际法,选择和平协商解决边界问题,是这些国家能够解决边界纠纷的重要原因。第四,争端解决的时间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欧共体成立之前。这为欧共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便于欧共体的进一步深化。欧盟后来的历史表明,共同体内存在领土争端不利于欧盟的深化合作。英国和西班牙关于直布罗陀的争端曾经就导致欧盟成员国提议的《外部边境公约》在1991年、1993年两度受挫。  西德立足于欧洲,认识到欧洲发展德国才能发展,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理性处理边界、领土问题。正因为西欧国家尤其是德国在边界划界阶段能够理性合作、考虑到边民的生活便利,才为日后欧洲的稳定和边境地区的跨境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早在欧盟通过官方手段促进地区融合之前,边境地区就已经组成各种合作模式。而跨境合作则为欧盟的深化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德国与东欧国家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为国家统一铺路  在冷战时代,德国处理与东欧国家的边界问题就复杂缓慢得多。因德国的分裂并分属冷战两大阵营的条件下,德国东部边界的确定尤其是与波兰的边界确定复杂得多,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战后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所奉行的是不承认民主德国政策,并用“哈尔斯坦主义”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所以,德国的东部边界划定比西部边界划定晚。德国与捷克、波兰、东德的边界确定则是在70年代勃兰特任总理时期了。  二战结束后,德国成了东西方冷战和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最前沿。西德一直不承认与东德的边界,一直到1972年,东西方局势相对缓和,西德勃兰特总理上台后意识到阿登纳奉行的哈尔斯坦主义限制了德国外交发展空间,不利于德国统一。勃兰特立足西方,并开始实行“新东方政策”。西德承认与东德、波兰和捷克的边界都是这一共同背景下的产物。1972年12月,西德在与东德签订的一条约中承认东德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同时,西德重申通过自由表决的方式实现德国和平统一的目标[2]。  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给了德国。二战后虽然德国把苏台德归还给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德国从未正式宣布这一条约无效。西德政府认为德国东部边界要等德国实现统一才给予最后确定。1973年12月,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协定,德国宣布《慕尼黑协定》无效,并表示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领土要求。德国统一后,两国于1993年完成陆地边界的划界。2003年4月,捷克共和国政府与德国在布拉格签订协定,2004年11月双方进行因为过境高速公路建设涉及到3000平方英里的领土交换[7]。  二战后,波兰以西德的奥德尼斯河为界限,获得西部属于德国的领土。二战后两国边界划定是根据波茨坦协定划定的。东德政府承认这一边界,西德政府宣称对波兰获得的这部分领土有所有权,对于与波兰的边界认为要等德国实现统一再给予确定。1970年11月,西德与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奥德尼斯河为德国与波兰的西部界限,并对波兰没有领土要求[3]。西德承认与波兰的边界,但是德国统一后与波兰的边界又成为新的问题。开始科尔政府未能明确表态保证统一后的德国承认这一边界。随着德国统一的临近,波兰更加坚持要求德国在统一前就确认这一边界。科尔意识到,德国“历史上有一些劣迹。这部历史使人们对我国始终有着强烈的恐惧感”[8]。确实,最明显的是法国对于科尔是否承认德国统一后与波兰现有边界十分敏感和紧张,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给科尔施压。日,由东德、西德和美、苏、英、法召开的第三次“2+4”会议解决了德国与波兰的边界问题。1990年9月的《莫斯科协定》承认这一边界并与波兰签订确认这一边界线的条约。德国与波兰的边界问题的解决直接为德国的统一铺平道路。  德国与东欧国家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在70年代初通过谈判签订条约的途径实现。如果说德国与西欧国家和平解决领土争端是从欧洲联合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与东欧国家边界的解决则更多体现的是德国在东西缓和外交政策的有限独立,考虑的长远政治目的是德国统一。与同一阵营中的西欧国家解决纠纷相对容易,通过欧洲联合,西德恢复经济发展并最终和平“吞并”了东德,实现了德国统一。  三、结语  边界、领土争端影响两国关系甚至世界和平。边界划界过程中应该坚持合作的原则,一定要服务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便利。边界的划分不科学、不合理最终将导致不稳定的因素增加。  边界、领土纠纷的解决只有秉持友好合作态度才能赢得两国关系的长期友好。对于暂时难以解决的领土纠纷,双方官方和民间都应该保持冷静和克制,如果能共同开发、实现双赢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共同开发则应该等待时机,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原则。总之,共同发展是王道。  在传统安全观念向现代安全观念转变的时代,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不仅仅只局限在于边境的铜墙铁壁,更重要在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现代国家边界应该更多地成为“桥梁”而不是“屏障”。主权国家应该以开阔的胸怀和学习的眼光看待外界,将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孙志香)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苹果/安卓/wp
积分 32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千斤顶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4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7]常住居民III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1:41 编辑
【人物简介】: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泰因
09:25:23 上传
& && &“贵族的出身,标志的五官, 不穿军装时,俨然是一位大学教授”,这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泰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一位被认为是德国国防军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惊惶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一代代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曼施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他战场指挥官,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09:25:23 上传
  (Heinz Wilhelm Guderian,~),德国陆军一级(),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的倡导者,也是“闪电战”“坦克战”的提出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
09:31:56 上传
& && & 隆美尔是二战中最负盛名的将领,也是希特勒最为宠爱的将领。稍对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由于他在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隆美尔率领2个师的军队在北非仅仅用了2个星期就让英军之前2个月的战果丧失殆尽)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书名】: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古德里安——闪击英雄
隆美尔——隆美尔战时文件(英国兵学大师李德哈特编辑)
【目录】: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09:21:59 上传
古德里安——闪击英雄
09:22:38 上传
09:22:39 上传
09:22:39 上传
隆美尔——隆美尔战时文件(英国兵学大师李德哈特编辑)
09:39:58 上传
09:39:58 上传
【附件】:
(21.14 MB)
09:27:11 上传
09:26:44 上传
09:40:45 上传
载入中......
谢谢楼主的分享
瞧瞧。。。。。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隆美尔无法和前两位看齐
国家养士多年,无以为报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您当前的位置:
> 二战后的德国,如何从惨淡境况中创造经济奇迹?
好康分享给你
总文章数:123779总点阅数:7326942当月点阅:2899261
数据正在载入中…
数据正在载入中…
二战后的德国,如何从惨淡境况中创造经济奇迹?
数据正在载入中…
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几乎变成废墟,作为二战发动者之一的德国也不例外,更是满目疮痍。当时,德国多数壮年男性不是死于战争就是成了战俘,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战后变成一片废墟的柏林。网络图重视教育。在二战后期出现的V-2火箭,喷气式飞机虽然未能在战事上为第三帝国挽回失败的命运,但却还是证明了当时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尽管许多工厂毁于战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依然在,并没有造成技术断层,为今后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结束后,德国对教育领域及重视,崇尚“实用”和“功利”,把人才培养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此外,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在西占区,盟国要求德国给予的赔付较少。1945年12月,十八个西方盟国依照在战争中的损失,总共从西占区获得价值5.023亿美元物资,其中美、英、法分别分获1.24 亿美元、1.06 亿美元和8700万美元。西方各国拆卸的设备不多,西占区的生产能力仅因此下降了8%。西方国家从德国获得的赔偿,大约相当于51.5亿—64.4亿美元。而苏联至1953年所获赔偿可能有171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其在雅尔塔会议时要求的赔款数额。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以大众汽车厂为例,它一度为盟军控制,英国人重建了工厂,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资产被没收。主要修理英军车辆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没有象苏联人那样疯狂的从占领区将整个整个德国工厂搬回去--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全部的德国技术。也就是说西德地区的尚未毁于战火的工业基础设施被保存下来了,而没有象东德地区再遭受一次比战火更甚的洗劫。为今后的经济重建保存了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1946年开始的冬天导致10万人死亡,数百万伤病。美国政府害怕德国乃至西欧会遭到严重打击。这样,苏联就加快东扩,再加上德国等西欧老百姓对过渡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毁灭论”在社会传开,用不了多久西方全部吞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一名苏军士兵试图抢夺德国妇女的自行车。网络图经过马歇尔的努力美国国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即欧洲经合组织的前身。130亿美元自1948年到1951年以直接援助和贷款的形式为帮助恢复工农业生产、稳定金融、扩大贸易作出了极大贡献。在此期间几个西欧国家的GNP增长达到了15-25%,并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钢铁工业的迅速更新,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德国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但这并非美国人大方,而是出于不让欧洲“沦陷“于苏联的无奈之举。进入上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远超美英法等国,彻底摆脱了“毁灭论”,进入国家复兴的黄金发展期。(历史存在于一切细节里。微信号:songshugonghui)
转载来源:新史记
数据正载入中…
重要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由会员即时发表,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所有文章内容只代表发文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发文者拥有在秀客网发布的文章。 由于本站是受到「即时发表」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即时文章,如有不适当或对于文章出处有疑虑,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撤除。本站有权删除任何留言及拒绝任何人士发文,同时亦有不删除文章的权利。切勿撰写粗言秽语、诽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本网站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COPYRIGHT (C)
秀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拍的二战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