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注音版》里说为“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像法转时”,说法很多。请问,其它佛经是否也如此设定范围?

推荐到广播
7131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清風居士)
(微信leeerwang)
(晨光照高林)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药师经》释义――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第二、文殊师利祈请分;【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法王子,是因为释迦佛与诸佛是为父,菩萨是为子,文;承佛威神,仰承十方诸佛的加持力,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一肩,因为曼殊室利的穿着打扮是露着右臂的,这;右膝著地,右腿跪在地上;向薄伽梵,翻译成中文就叫世尊(佛),因为已经入了;曲躬合掌,不敢用眼睛直看佛;这些
《药师经》释义――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
第二、文殊师利祈请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tǎn)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这个尔时是当时,六种因缘和合的时候,就是前面给你们讲的闻成就、信成就、主成就等六种因缘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叫尔时。大家都坐好等着薄伽梵,曼殊室利也是文殊师利的另一个名号,因为曼殊室利总是以小孩子十六七岁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法王子,是因为释迦佛与诸佛是为父,菩萨是为子,文殊菩萨是所有菩萨的上首,她的智慧第一。所有的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都称为法王子。佛为法王。菩萨、罗汉都是跟佛学习的,都叫法王子。
承佛威神,仰承十方诸佛的加持力,从座位上站起来。
偏袒一肩,因为曼殊室利的穿着打扮是露着右臂的,这里只说一肩,大家要明了这个过程,是把右肩露了出来。
右膝著地,右腿跪在地上。从座位上起来的时候,很恭敬地整理一下衣服,同时把右肩露了出来,右膝跪在释迦佛的前面。
向薄伽梵,翻译成中文就叫世尊(佛),因为已经入了清净的佛位,薄伽梵也是佛的称呼中最重要的一个,加上它是十一个称呼。面向释迦佛。
曲躬合掌,不敢用眼睛直看佛。这几个动作是非常连贯的。
这些礼节,大家要懂得,要如理的去执行。比如到庙里去问法师,双手合十,头微微的低下,请问法师上下怎么称呼。比如我叫释法界,我会说上法下界。
大家学法看经也要学一下,看菩萨是如何请问的,用什么语调什么词汇。问出的话不要以小我为中心,要以大我为主题来请问。这个时候就会感受到很强很强的佛菩萨的加持力,这种加持力不可思议。很多时候大家没有感觉到,自己都是以小我心在问问题,以后大家要怀着一颗大我的心去问,这个时候就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是在无形之中打开经脉的,打开智慧的。
『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白言,是问佛,向释迦佛请问了。
在开佛教大法会的时候,很多居士不知道如何用身心去恭敬,刚才几个动作都是用身心恭恭敬敬地请释迦佛,而且身心恭敬的同时,身口意三业就会清净下来。因为得到了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自己不清净的妄想杂念一下子就熄灭了,自己的身口意一下子清净下来了。
听法的人都是一个想法,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叫惟愿,唯一这么一个愿望听佛给我们演讲清净微妙大法。
如是相类。“如是”大家已经懂了,真实不虚的。相类就是不同层次的道理。人相、动物相、植物相、还有非人相、天魔相,都属于相类,但是曼殊室利法王子问的什么相类呢?是请释迦佛讲讲十方三世佛的名号是如何来的,他们在因地的时候,都发了什么功德本愿,想听闻他们的功德和愿力行。
文殊师利是以智慧的菩萨相出现在娑婆世界,协助释迦佛来请法的,是给我们末法众生请问的。她自己不需要请问什么法,因为她已经到了等觉菩萨,只差
一点点就进入佛位。那个一点点就是她还有一个请法的愿,她就必须做菩萨的这个角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是显性,一个是显德,所以说菩萨、大菩萨与佛之间,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但显出来的是两个,一个性,一个德。
请问的是在往昔,他们都发过什么愿力,这大愿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功德。文殊是为了末法众生请法,而且请法的时候,她所用的语言都是非常如理如法的,听起来非常殊胜。
『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能使听见他的愿力和功德名字的,就像听闻佛的功德和愿力,我们的贪嗔痴以及业障一下子就能消除掉,恢复清净的本来面目。文殊的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请佛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普供养或佛的加持力,让众生法喜充满,得到安乐。
像法转时,就是我们现在。正法时期,有的说是五百年,有说是一千年。如果按照释迦佛所说一千年已经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也完了。现在正好是像法和末法的交替之间,是十字路口,没人拽你、没人给你正知正见就会堕入魔法。释迦佛活着的时候以及涅磐后五百年之内或一千年之内都属于正法。正法的时候,大家修法都能得到利益,得到正知正见,而且成功也容易。
像法就是相似于佛法。很多外道学了一些佛法的基本词汇,就开始了宣扬传法的过程,也打着佛教的旗号,现在各个网络以及佛家论集,也有好的,但毕竟是少数,写得很多东西是相似于佛法,都是言谈上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正法了。
在像法时期实修的越来越少,现在口头谈空的人比比皆是,放眼于世界,一百五十万个僧人,能有多少人是实修的,中国有十多万僧人,又有多少个实修的,这就是末法时期,只会谈论,只会修庙,修庙为了养老,不是为传法。你看现在的寺庙,但是没有办法,这个经文里已经告诉了。
等到未来末法时期,干脆就没人修,也没人读了,经文只能作为博物馆的书供在那里。末法时期的人不相信经文了,因为他的功能全没有了,人的功能本能已经修炼不出来了,更不相信经文所说的事情了,连谈论都不谈论了,经文就没有了啊,最后连阿弥陀佛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又听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没有的时候,人类也就没有了,从现在的发展状况看可能等不到一万年。因为末法时期是一万年,像法时期是一千年,正法时期也是一千年,这是按释迦佛走后来划分的。
如果末法时期从现在开始的话,人类能不能存活一万年也是个问题。一万年对人类来讲很漫长,一万年之内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可能这个地球已经都空了,每个地方都会地震下陷,人可能全往外飞了,所以末法时期根本就没人谈论佛法。
现在像法末法交替时期还有人谈论,但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我们还是很有福份的,还能来听经,还能亲自去证,这都是释迦佛和十方诸佛菩萨加持利益我们,我们才能得到安乐,才能得到法喜充满。
像法时期修庙的人多,实修的人少。现在是在像法和末法交替之间,也是鱼龙混杂时期,佛魔混杂时期,很多人修魔法、修邪法也打着佛法的旗号,混到这个队伍里来,也修庙开山立个派。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过程就可以了。
有情,主要指人,非人也听,但是这里主要是给凡夫来请问的。因为非人来听法的时候,很多人一听释迦佛讲法即入道了,神通就会显前,智慧就会显前。只有人越来越不相信,因为乌云越来越厚,笼罩在摩尼珠上,摩尼珠发不出光芒来,或者说西天月暗淡无光,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路。所以说主要是为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有情众生请问的。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从这里就开始了一问一答,就像《金刚经》一样,一问一答。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佛的身边都有两个大菩萨,释迦佛身边是文殊、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身边是观音、大势至菩萨,药师佛身边是日光和月光菩萨,都是为了表法的。他们之间的一问一答,把法讲得非常圆满。
大家在看经的时候就能懂得了,佛和菩萨之间的一问一答。就是让我们用一点点真情真意和十方诸佛菩萨相应,印度语叫瑜珈,最后达到回归的目的。不和诸佛菩萨相应,随你们怎么练,最终也是一事无成,四大和合的身体一烧全都成灰,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这一点点的东西就是能量,没能量走不了。
佛和菩萨之间的一问一答都是为了让我们把散乱的心回归到正道上来。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志)、正业、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这个时候释迦佛非常欢喜,一个是恭恭敬敬地请法,一个是非常欢喜赞叹,好呀好呀!曼殊室利!你问的这个话非常好,恰到好处。曼殊室利童子显得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相,头上有小抓抓。文殊菩萨显得是很成熟的菩萨相,不同时期显不同的相。
『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用真正的大慈大悲的心,或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劝请我,劝是请问恭敬的意思,并不是一次一次的来劝请,是证明曼殊室利童子的悲心已经到了极致。为了像法末期众生,请问诸佛名号以及诸佛在因地的时候,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14《药师经》释义(法界法师)―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等内容。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一、法会缘起分 如是我闻...而为说法。 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一、法会缘起分 如是我闻...而为说法。 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一、法会缘起分 如是我闻...而为说法。 第二、文殊师利启请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4)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4)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4)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创古仁波切发布:净染无别 12:00:04开示:创古仁波切翻译:堪布丹杰地点:化育基金会日期:日~5日整理:Sigrid校对:法聚法师、庆喜法师药师经教授接着说药师经的部分,在最开始藏文的经文当中,有一段是特别提这部经梵文的名称:阿呀 巴嘎弯 悲夏贼 咕鲁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谁 布噜哇 布拉尼 达呐 比些司 比司达呐  那嘛 玛哈呀纳 苏答啦(梵文发音)也就是印度文,这个梵文在印度的经文当中并没有特别立出来,而是西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在经文中会特别加上这一段梵文的经名,因为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源流是非常清净的,而不是由这个译师、翻译者他自己撰写臆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佛陀当时在印度出生,降生之后并且开示佛法,那时佛法非常兴盛,次第的传承下来,传到了西藏并且翻译成藏文,所以当时的译师为了能够纪录、纪念这样的一个传承,所以在最开始才会有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药师经经名的意义同时这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二层意义的,这是因为在未来陆续会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佛他都会降生人世间,并且广为说法,同时也都会在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成就佛道,而他们所说出来的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讲说的,所以当我们多念诵这些梵文的经名,也帮助我们种下一个梵文这些经译的种子,所以代表说在未来如果我们见到佛陀,并且能够跟随他们听闻法,能够修持的时候,由于过去我们有这样梵文经名的一种习气跟认识,我们更容易听懂他们的法要,同时也更容易将他们所说的法忆持记忆在我们的心中。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感恩这些译师,感恩过去这些翻译的大师们,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兴盛,当时在西藏并没有佛法,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认识佛法想学习,也非常的困难,首先要学习梵文,然后才能够修持法要,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来修学,但就是因为透过了译师,将这些梵文的典籍翻译成藏文,之后西藏的弟子们便可以读诵及学习,同时也能够修持,这可以说都是这些古代译师们的恩德,印度当时的大师班智达们,是不会藏文的,同样在很多藏地的弟子们也不会梵文,中间都要靠译师们的翻译跟传述,才让弟子们能够学习修持佛法,所以特别要忆念这些大师们的恩德。仁波切也特别讲到,他自己现在也不会中文,各位也不会藏文,虽然佛法是这么珍贵存在,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译,所以仁波切说也要特别谢谢这位翻译(指堪布丹杰)。接下来讲到经典的名称,就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是《圣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差别广大大乘经》,也就是说这里面最主要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个大愿,是为了能够让众生得到加持,同时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得到短期、暂时的各种利益,还有得到究竟长期的利益,因此述说了这部经。各位可以看到在经名下面有一段藏文并没有翻译出来,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萨礼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翻译大师们的一个礼敬,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句要礼敬诸佛菩萨的经文呢?是为了在翻译的最开始,先礼敬的话,能够帮助他在翻译的过程都能够圆满而毫无障碍,所以首先要礼敬诸佛菩萨,在所谓译师礼敬的部分,传统上有两种礼敬。第一种叫做认识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第二种是依照各自的本尊来礼敬。首先如何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是由于过去在翻译的时候,西藏的国王制定了一个规矩,佛经主要分为三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所以只要翻译佛经的部分,最开始的礼敬就是要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佛经的内容是很广大的,所以要礼敬的是诸佛菩萨;如果翻译的是律藏,由于律典内容的繁文缛节是非常多,当中非常多有关善恶取舍非常细微的东西,所以要礼敬的偈文提到说要礼敬一切遍知;第三个是论藏,论藏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当中谈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这部分为了开启智慧,所以论藏的最开头是要礼敬文殊童子。在译师翻译这部分透过上面的偈文,礼敬的对象是谁,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他是属于经、律、论的那个部分,由于这也是国王所制订的一个规矩,所以这一句礼敬也被称为国王制订一种礼敬的语言,现在这一部药师经,是属于经典的部分,所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缘起接下来是经文的部分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序言;第二个才是正文。序言的部分就是在第一页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这个序言的部分,并不是当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里是有一段历史的,当时佛陀在印度圆寂之后,由于不忍佛陀圆寂的悲伤,所以陆续有非常多的阿罗汉都示现涅槃,而拥有阿罗汉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陆续地进入了涅槃,不仅是殊胜的佛陀入灭了,同时殊胜的比丘众、阿罗汉众也都入灭了,当时很多天人都形容当时的情况,整个世界就好像只剩一团灰、一些烟而已,什么都没有了,是令人非常难过的情形。当时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赶快将佛陀的经典及开示结集起来。第一次的结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罗汉,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还差一位,这时候,他们知道还有一位阿罗汉,但已经入定了,而且就在这个天界当中,这时有一位阿罗汉进入神通,就化现到天界去找这位阿罗汉,并请他下来一起来结集,因为还差一个人,这位在天界禅定的阿罗汉,叫做帕龙达尊者,当请他一起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经涅槃了,他也不愿意下来,要继续入定,当时送了这一件法衣,还有一个钵给另外的阿罗汉带回到人世间。这个时候大迦叶尊者,很严厉的制订了一个规矩,他说在经典还未结集之前,不准任何一个阿罗汉再涅槃了,要不然就都没有阿罗汉了。大迦叶尊者也透过神通,知道还差一位,这一位就是阿难尊者,但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够让他证得阿罗汉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让他难过,让他生起出离心才会精进想要修持佛法。这个时候,僧众就特别用一些语言,说他犯了错误,然后就把他赶走了,赶走之后,阿难尊者当然非常的伤心,心想我在佛陀身边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竟然被赶走了,心中非常的难过而生起出离心。接着更精进地开始修持佛法,透过修持佛法,证得了果位之后,具备了神通。原来当时大众把他赶走的原因,就是为了经典的结集,因为还差一位阿罗汉之故,这时候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就有五百位阿罗汉,陆续地他们就有几次的结集,结集了经、律、论三藏。经典的部分最主要是由阿难尊者他来结集,律典的部分是由一位叫优波离的尊者结集,论典是由迦叶尊者来结集的。当时这些阿罗汉们要结集佛陀所开示的经、律、论藏,首先都会聚在一起,然后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发愿祈请之后就向阿难尊者请法,阿难就开始说出当时佛陀说了什么样的内容等等,接着由大迦叶尊者将论典的部分说出来,优波离尊者就将佛陀所开示律典的部分,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再记载下来。同时就在结集的当下,他们也就写下了序言,特别记载当时佛陀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之下,说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部分都是序言,同时这部分的序言虽然不是佛亲口说的,但也是符合佛制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佛在未涅槃前,也曾经嘱咐过后世的弟子说,你们要将我的教言结集起来,同时你们也可以注明是在哪里讲的,听法的人有谁,讲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这部分的序言,可以说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开许的序言。经文内容:序言看到这序言的部分,第一句谈到“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着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说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而已,而是当事人在当时,在某个地方,他亲耳所闻的,而记录下来的,所以说“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当时,“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在当时的印度诸国最主要有六国大城,在这里面,佛陀是到了广严城的地方,他为了要利益所有的众生而来到了这里,坐在这个乐音树下,当时有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同时有民众来听讲,还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等等,另外还有非人类的,像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里面还有提到像是伽楼荼,就是金翅鸟,紧那罗就是非人,还有摩睺罗伽就是大莽蛇等等这一些非人众,无量的大众都恭敬围绕而在听法,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佛陀说出了这部药师经。接着是:“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这里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经来讲,有一种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说的经典;一种是佛陀开许亲口讲说的经典。以药师经来讲是佛陀特别加持了文殊菩萨,而述说出来的一部经典,所以这里说,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从座而起,然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习惯特别像现在在传授皈依戒也好,或者传授戒律的时候也好,便是这样的一种跪姿,就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来,并且合掌于心间。当时弟子们向佛陀来请法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姿势来请法的,所以说是以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来祈请。接下来翻到第二页,文殊菩萨当众就向佛陀祈请,他说:“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后面提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这里说众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最主要的苦就有三个部分,也叫做三障的苦:第一个叫做业障,第二个叫异熟障,第三个叫烦恼障。烦恼障是可以透过我们修持禅定而消除的。第二种异熟障是指说异熟果,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话,那就是异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没有机会修持佛法,这时的方法就只能透过一些发愿跟祝福才能消除这种异熟障。最主要的就是业障,业障指的就是过去所造的的业,而造成今生身体上的不健康、生病,或者心里的伤心、各种的烦恼,或者各种的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业障。文殊菩萨主要发愿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所有的众生能够消除这些业障,就是要开示诸佛的名号及本大愿殊胜的功德,特别针对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所谓的像法转时,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坏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希望佛陀能够开示利益他们的诸佛名号。接下来:“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这时候世尊听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请问之后,他就赞叹说:“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在藏文就是勒克梭!勒克梭!,善哉应该是一个古语,现在的意思就是“很好!很好!”“亚玻堵!亚玻堵!”(藏音)就是很好,“你问的很好”,为什么说赞叹文殊童子他问的很好呢?因为:“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因为你是以大悲心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一切业障所缠的有情们。那业障就是指有情过去生造了很多恶行,在今生造成身、心上很多的痛苦的这些有情,还有很多的天人等等,为了要利益安乐他们,所以你劝请我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文殊菩萨:“汝今谛听!极善思维!当为汝说。”在中文是只有翻译汝今谛听,这个谛听的部分,藏文是有三个部分的:第一个谛听部分是要“听好”;第二个就是“完整的聆听”;再来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叫“善加忆持”,就是要记下来,所以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听好”,第二个是“完整的聆听”,第三个是“要记在心中”。主要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都需要具备这三个部分,具备这三个能够消除我们听法时所产生的过患。第一个如果我们听法的时候,带有烦恼的话,就好像是一个有毒的容器,也就是说听法的确是在听,如果我们带着是一念恶心,或者烦恼的动机,那就好像要将水或是东西倒进有毒的容器里,那这些水也会变成是有毒的一样,所以要消除不清净的动机,要好好的来听。“听好”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动机来听闻,透过这个能够消除第一个听法的过患。第二个是叫做完整的聆听,这意思是说,有的时候在听法时耳朵并没有专注的在听,就好像是一个倒过来的容器,不论是牛奶或茶都倒不进去的。同样,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专注听,所有的法也是进不到他的心中的,所以“完整聆听”是指心要专注不散乱的来听闻。第三个就是极善思维,或者说当善忆持的意思,有的人的确很专心的在听,但是他都记不下来,无法忆持。这时候就好像容器是有破洞的,如果倒了再多再多的东西,也全部都会流出来的,所以说要善忆持,要好好的记下来。透过了这三个,就是具备好的动机来听。首先是“听好”,第二是“专注”,完整的聆听,第三要“忆持”在心中,这是经典当中提到的,同时也是我们听法时候要具备的三个要素。接下来文殊菩萨他就回答了,文殊室利言:“文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唯然就是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要带着清净的动机来听,要专注完整的来听,同时还要记在心中的来听,我会这样子做,所以唯然,愿说!请你宣说这个经典,我等乐闻!序言的部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当时佛陀是在什么样的因缘说出了这一部经典,同时刚刚也提到这个结集经典的一个缘起,透过这个序言,也能够让我们回忆起、忆念起佛陀他当时的恩德,然后对佛陀、对这些大师们生起信心,这是序言最主要的目的,今天的下午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最后我们也提到说,在平时无论我们在讲说佛法,听闻佛法,或者我们来接受灌顶,或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最后我们都会要做个迴向,将一切善功德要迴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个迴向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无论做了任何的善行,我们积聚了这些善业,如果我们这些善业没有迴向的话,譬如说当我们生起了嗔心、嫉妒心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积聚的善减少,或者是消除,所以为了不要让这些善的功德消失,所以我们要做迴向,就不会被这些嗔心,或者逆缘所伤害、消除。这里做一个比喻,这些善行、善功德,就好像是小水滴一样,这小水滴如果就放在那边,放着放着就干了,如果你能将它汇入到大海当中,只要大海没有干枯,那这个小水滴都存在里面。我们现在无论做任何的功德,我们要将它迴向给一切众生,只要众生还在,这一切的功德就会存在的,所以说迴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就要来做迴向,将一切功德迴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得到喜乐,尤其现在各种的病痛、灾难、战争、饥荒等等,都能够得到消除。(未完)————————————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地震遇难诸有情:生者离苦得幸福,死者早登极乐境。众志成城险呈祥,国家安泰民康宁。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师经什么人不能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