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排放对粮食生产到底有多少影响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科学地研究全球暖化对中国水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朴世龙教授等商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北极千年冻土融化,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排放,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北极千年冻土融化,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排放,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新特科技百家号北极的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几千年来,这些有机碳一直被封存冻土中。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多年冻土开始融化,有机碳暴露对气候变化会产生影响,这引发人们的关注。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期,温度骤升期间,永久冻土中大量碳释放的最直接证据,以及这对于未来意味着什么。这项研究,发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通讯》期刊上,记录了在那个时期,西伯利亚冻土如何以7倍于今天的速度进入北冰洋。“我们知道,由于气候持续变暖,今天北极正在受到威胁,但是我们不知道永久冻土对这种气候变暖会做出何种程度的反应。封存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的碳库有可能导致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本研究的合著者Francesco Muschitiello说,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了了解融化的冻土在过去如何影响碳循环,科学家们检测了11,650年前,莱娜河河口附近,沉积在海底中的碳水平,当时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结束,北半球的温度飙升了好几度。来自冰核的证据表明,在此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90 ppm上升到大约270 ppm。目前还不清楚的是,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在多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来自于永久冻土融化和曾冻结其中的植物融化和腐烂。这项新研究着眼于一个平行的过程,通过研究表层不稳定永久冻土中(被冲刷进莱娜河并流入北冰洋)有机碳的量,来估计永久冻土中释放的碳的变化。当永久冻土开始融化,其表层“活动层”开始变厚,土质松动,使得水更容易从中流过,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而且水流会冲刷出动植物遗骸中封存的碳。“结果表明,永久冻土的活动层变厚,释放出之前封存其中的碳,这意味着在气候变暖期间,升高的二氧化碳水平对于碳气候反馈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论文的主要作者,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Tommaso Tesi说。海洋也释放来自有机碳的二氧化碳。莱娜河是北极地区的第二大流域盆地,它流经的土地约250万平方公里。地表径流将土壤和有机物质冲进河水中,进入下游的 拉普捷夫海(北冰洋的一处边缘海),在这里一些土壤沉入海底,并被新流入的沉积物掩埋。通过钻探沉积物层,分析沉积层的化学成分,科学家们就可以发现几千年来土壤沉积的变化,包括其中的碳。科学家用分子化合物,包括陆生植物特有的木质素酚和来源于植物角质层的蜡状聚合物,来识别沉积物核心中有机碳的具体来源。末次冰消期气候变暖提供了完美的基准,冻土碳的稳定性有了评估标准” Tesi说。“因此,该研究还开辟了新的思路,可以评估高纬度地区土壤的脆弱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并了解多年冻土土壤的预期反馈。”最近的研究表明,今天的北极变暖已经影响到了阿拉斯加淡水河的化学成分。上个月,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一项非相关研究,追踪了育空河30多来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发现钙、镁和硫酸盐的成分显著增加,这些成分可能来自被径流冲入的新融化冻土和新风化的岩石。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新特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时尚、最前卫的科技资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对粮食生产到底有多少影响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对粮食生产到底有多少影响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对粮食生产到底有多少影响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二氧化碳伪科学骗局?哥本哈根环境峰会?机构名声与政治利益?
我的图书馆
二氧化碳伪科学骗局?哥本哈根环境峰会?机构名声与政治利益?
哥本哈根环境气候变化会议正在召开,众多国家领导人和机构都参与其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的认可,但什么东西是对人有害的,什么东西未必有害却是非常需要专业判断的。可是当发达国家需要时,某些科学上不清楚的东西,却在利益驱导下被妖魔化,并进而成为抑制发展中国家的武器。比如二氧化碳这个东西,本来浓度不高时对人类无害,但现在却因政治利益的关系而被妖魔化成了毁灭人类的魔鬼。    1.二氧化碳如何被发达国家媒体妖魔化    “温室效应会毁灭地球”!这是美国前副总统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描述的可怖前景。好莱坞的科幻影片《后天》,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地球末日的恐惧。主流媒体对温室效应几乎一面倒的立场,效果同莱坞大片差不多: “成百上千的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变暖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触目惊心的照片:北极冰川融化!”;在这种大气候下,“每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全球暖化是真的”,而地球变暖的后果就是人类毁灭,这是被科学家证实了的”……等等等等充斥西方媒体,并强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这种价值观念。    然而真正的气象学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Richard Lindzen在谈到如今风靡全球的温室效应时却给出不同说法,Lindzen教授无奈地说:如今“地球变暖”几乎成了一种宗教,你毋需研究理由,做自己的分析判断。有疑问只需一句“科学家们已经证明了”就全打发了,就像一切都可以最终都归于上帝一样。Lindzen博士认为,现在对温室效应的宣传,几乎能同当年戈培尔的宣传相提并论。他在国会作证中对自己的行业自嘲道:“老实对您讲,气候学在科技领域是冷门儿,有本事的学生几乎从不涉及。现在地球上一直在从事气候研究的科学家屈指可数,所谓的‘成百上千’完全是媒体的误导”。Lindzen博士还指出当年在纽约时报刊登支持京都协议的70个科学家,其中大部分不是气象学家。媒体大谈特谈的所谓极地冰川融化,也是在欺负公众的科学知识不够。对气候的研究本身没有错,很多结果也是有益的。 但是,这些结果被那些耸人听闻的环保人士一过滤,再经媒体放大,便形成了地球要完蛋的旋律。    2. 二氧化碳是否导致全球暖化是科学上争议很大,仍搞不清楚的问题。    科学最大的讽刺是研究被流行观念左右,最大的悲哀则是研究被政治化,实际上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问题辩论非常激烈,有大量的反对意见,太专业的这里不说,只说两点:    第一,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趋向承认全球正在暖化,但造成暖化的原因却没共识,研究表明地球温度历史上一直在12-22度间震荡,现在的地球平均温度仅13度,接近最低温度,温度回升是正常的,没二氧化碳也会回升,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图表指出:虽然近150年地球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是这种增加从一万八千年前上一个冰河期结束就开始上升了。从长期坐标看,目前二氧化碳是历史上比较低的时期。另外一份图表说明,地球二氧化碳从1750年开始就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到1950年。而地球过去100年里温度上升,大部分是1940年以前,而人类开始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1950年后。      第二,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今天,最高时比现在高20倍,在又肥又大的恐龙生活的年代,地球二氧化碳浓度也比现在高5-10倍,而那时温度也在12-22度间振荡,地球生物也没有毁灭,反之,约在1亿年前二氧化碳浓度开始急骤下降,此后恐龙反而灭绝了。    3. 即使如京都协议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也对减缓全球暖化没有帮助    实际上气象学家认为地球变暖或变冷受太阳的放热的周期性变化、地壳运动造成的大陆架及海洋分布、地球偏心矩、以及地球表层及海洋吸收能力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媒体却给人一种“温室效应是地球变暖的唯一祸首”的印象。即便是单独讨论温室效应,媒体也基本不向公众转达这样的信息:1,温室效应对地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现在地球要降温18摄氏度;2,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是水蒸气,它造成的温室效应达80-95%根据不同研究数据);3,二氧化碳只占温室气体的10-14%,而这其中又有85-97%是自然界产生的。因此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实际上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极为有限(0.2-0.3%)。大气物理学家Fred Singer 计算,如果京都协议能够达到目标,温室效应可以减少,对2050年地球气温的影响是区区0.05度。    4.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有利于中国    二氧化碳的减少对减低全球暖化的程度没有很大的帮助,但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却大大有利中国的农业,对农业生产来说二氧化碳含量在1000ppm时最好,现在才340ppm。就是说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对缺粮的中国有利,据估算二氧化碳浓度每增高300ppm,植物产量可以增加48%。同时即使全球暖化,农作物的平均生长时间将会增长,北方严寒地区也可以生长粮食,对提高中国粮食生产很有帮助。据专家估计中国20年后会缺粮二亿吨,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缓解紧张的粮食供应有好处。此外,温度每升1度空气中的水和降雨量增加7%,这也有利于改善现在中国极端缺乏的水资源。      5. 二氧化碳问题上欧美的利益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是粮食出口国比如美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 42.7%, 玉米产量占34.4%, 棉花产量占21.2,小麦产量占11.6%.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欧洲的法国等也大量出口粮食。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粮食生产越多,对粮食出口国越不利,因为粮食生产过剩将导致粮价不断下跌,西方go-vern-ment的补贴大大增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把生产过剩的牛奶倒入河里的历史。现代社会道德舆论使它们不便再这么做,于是为了解决粮食生产过剩问题,欧美农业部设立偏向研究基金,只有证明二氧化碳会造成对世界有害的结论的研究基金才能拿到经费,证明二氧化碳对世界有利的研究则不予资助。偏向研究的结果再加上媒体的渲染导致二氧化碳被妖魔化,然后以此为由推动减少二氧化碳的生产如乙醇燃料等等,有利于大量消耗粮食,造成粮食短缺,推高粮价,从而谋求商业利益。    同时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也等同于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全球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储藏量有限,很可能在年间达到峰值,实际上自2005年来,全球石油产量在逐年下滑。这些有限的资源中国用了美欧就没得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就会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从而限制正在快速工业化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成长速度,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供应。    6.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就是限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在工业化过程进行了一半,但要完成工业化,能源是关键因素,没有石油等燃料,机器是不可能开动的。美国人均能耗高达33桶油/年,而最节约的工业国家,如法国,日本等也高达12桶油年,但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最节约的工业国家的1/3左右,所以中国如果真要实现工业化,能源使用量增加三倍是必须的,这也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三倍,如果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受限,那么中国还能实现工业化么?中国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62亿吨, 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就是限制中国!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情况则完全不同,实现工业化后美欧的能源需求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不像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那样正在快速增长,甚至它们的能源使用量还因效率提高和制造业外移而下降。所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对这些国家损害不大甚至在粮食和能源方面有利可图,但却严重损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中国这个地方煤的储藏量多,天然气少,因天然气里含大量氢,所以产生同样的能量,天然气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少得多,而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天然气储藏量很大,限制碳排放对它们影响较小,对中国却是影响极大。    在祭起排放二氧化碳就是毁灭地球这个大帽子后,现在美国堂而皇之地要求收取碳关税,什么叫碳关税呢?比如说,你生产一个铁锅,生产过程中炼铁需要消耗煤,也就是用了碳,这个要加到税里,把铁块扎成铁锅要用电,电也是烧煤生产的,所以也要收税,至于收多少,当然它美国说了算,从此之后在科学和环保的大旗下,美国可以予取予求,对于中国很多企业来说,现在出口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美国这么一加税,这些企业还能生存么?也许今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中国沿海刚缓过一口气来的民营企业又会再次流血破产。      综上所述,地球温度升高是必然的,就算中国一克二氧化碳不排也必然升高。美欧妖魔化二氧化碳不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自己说不出口的利益。美国不少诚实的科学家指出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暖化是IPCC偏向研究的结果,利益集团提供偏向基金,只支持证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研究,若研究者得出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则会失去研究基金。美国科学环境政策前主席辛格更撰文“全球暖化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以详尽科学证据反驳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暖化的谎言(http://www.sepp.org/publicati**/NIPCC-Feb%2020.pdf)。燃烧化石燃料时放出的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气体是对人有害的污染物,但二氧化碳却是人生理过程产生的,不是污染物。发达国家的问题是利用控制污染的共识,为其利益把非污染物妖魔化,结果把控制污染的重点讽刺性地转为控制非污染物,从而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使用能源的目的,而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及西方,只好任其糊弄。因此二氧化碳限排是西方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紧箍咒。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有利于中国保障生命所需的粮食生产,因此中国不应被西方发达国家忽悠,应反其道大排大放二氧化碳。虽然中国应大大加强环境保护,限制燃煤里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但不应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当西方媒体使用纳粹戈培尔的宣传手法,为自己的利益而把二氧化碳妖魔化时,中国应该要求自己的科研机构独立科学地评估全球暖化形成的原因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能任美欧为自己利益妖魔化二氧化碳,并借此在贸易上收取碳关税,限制中国的发展。同时对全球暖化,西方要与地球太阳对抗,本人则认为应顺势调整,因为温度高了,有好处也有坏处,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趋利避害。在建国后几十年建设的经验教训中,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人定胜天是不对的,大自然的力量远强过人的力量,人胜不了天,但人可以根据规律顺天应时,中国应该调整沿海经济,向内陆收缩,应该有长远目光,限制在海边过分发展经济。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据说经济上要超深圳上海,建在只比海面高5米的地区,就相当危险。同时要加强水利建设,当心温度上升后降雨量增加造成的洪水灾害。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上周开始向5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壳牌煤气化装置中投用二氧化碳,(CO2)气化剂。经过一周的平稳运行,中原大化昨日对外宣布,国内乃至世界首套以二氧化碳作为气化剂的壳牌煤气化装置运行成功。该技术的运用,将使煤气化装置生产的合成气完全符合甲醇合成的化学工艺技术要求,从而使煤气化甲醇装置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下每天增产甲醇200吨。
碳捕集和埋存技术(CCS)可以将原本被排放到大气90%的二氧化碳安全地捕集并埋存于地下,已被公认为大规模开发低碳能源和可持续使用化石燃料的关键。CCS也因此成为当今各国研究的热点。专家们指出,氧化碳捕集技术约占CCS总成本的80%。要推动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关键是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经济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着重解决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的高能耗和高成本问题。
二氧化碳(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而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已是万夫所指。据统计,全球大气CO2浓度从现在的370ppmv,以0.5%年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2050年前后大气CO2浓度将在450-550ppmv之间。
碳中和的由来与发展
随着全球减排机制的加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减排呼声的不断提高.基于二氧化碳零排放理念的”碳中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碳中和”(Carbon Neutral)概念.最早起源于1997年伦敦未来森林公司(现改名为碳中和公司The Carbon NeutralCo.)的商业策划。
本文主要论述了天然气中CO2对天然气输送和深加工的危害及其脱除CO2的四种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大庆徐深气田采用的脱碳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利用可再生资源和CO2制取塑料的方法。迄今为止,使用CO2为原材料制取聚合物还需使用石油衍生物,如环氧丙烷或环氧环己烷。而新的聚合物——替代的R-环氧柠檬烷(LO)单体与CO2的共聚体,称之为聚碳酸柠檬酯(PLC),它有许多类似聚苯乙烯(PS)的特性,同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
美国《技术评论》网站于2007年11月下旬发表的评论认为,商业化规模的纤维素乙醇装置已在建设之中,但生产的燃料成本仍不能与谷物乙醇相竞争。2007年初,美国能源部资助建设6套纤维素乙醇装置。第一套即为Range燃料公司受资助5000万美元建设的2000万加仑/a装置。据估算,典型的谷物乙醇装置的成本约为2美元/加仑,即2000万加仑/a的装置为4000万美元。而Range燃料公司装置的成本为常规装置的2倍,即为8000万美元,其由美国能源部提供了大部分资金。 美国Sapphire能源公司于日宣布,将基于海藻的辛烷值为91的可再生汽油推向市场,并已经获得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的认证。这一取得突破的工艺可从太阳光、二氧化碳和光合成微生物,用海藻为起始原料直接生产原油。这一燃料未分类为生物柴油或为乙醇,
我们虽然不能像野兽一样奔跑,像小鸟一样飞翔,但作用却非常广,遮荫、避雨、乘凉,是我们的本能,吸走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的氧气,这是我们的工作。
金月芽期刊网 20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