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有没有人对市场营销3c理论的定位理论很熟悉

  这几年国内最热门的关于品牌打造的书,大概就是Trout和Ries的“定位”系列了。利用“定位”原理来打造的最成功的品牌,大概就是“定位”系列的一本又一本翻来覆去炒冷饭的畅销书了。最近看到Ries的女儿也开始写书了,看来这个品牌是打算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话说回来,他俩的这一系列书我看了很多本,所以才有炒冷饭的感觉,这并不是说定位理论没有价值。事实上,这碗蛋炒饭里面还是很有深刻的洞察的。  首先特劳特和里斯颠覆了传统的做品牌的方式。在他们发表定位方法论之前(六七十年代之前),做品牌基本等同于做产品。企业说出自己产品的好处,广告公司想办法把这些好处宣传起来。对于这个传统的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战场是在产品部门,在工厂,在车间里。但是特劳特和里斯说:你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原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真正的战场在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的脑子里!  他们告诉你,不管你花了多少功夫做出了多么好的产品或服务,到头来,消费者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消费市场是用钱投票的一个民主体系,而民主体系作为所有坏体系里最不坏的一个,其弊端大家虽然身在天朝但也都虚幻地经历过一些。最轰动的一次你可能还记得,选出来一个唱歌也不行,跳舞也不行,甚至都不那么像女人的人当了超女。你的好产品,你的好服务,都不顶用,除非它在消费者心目中是好产品好服务。  依云水就是法国一个地方的自来水,可是消费者能把它当成最好最神圣的矿泉水,那好吧,它就是最好的矿泉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真有那么大区别吗?可是很多消费者非要认为其中一个更好,以致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Superdry明明是俩英国混混在车库里捣鼓出来的牌子,可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它就是来自东京原宿的时尚酷牌。  于是乎,特里二人为品牌的历史翻了一页,对七十年代之后的广告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现在问题的中心不再是我们的产品是什么了,而转变为:在顾客的心目中这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 所有的打造品牌的重点战场,就转移到了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空间中,在那里为品牌建立一个身份,一个印象,一个认知。  让我的品牌在顾客心中占据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就叫:定位。我们知道,空间位置是相对的,任何位置的存在都是相对于其他位置的。定位的原文是 positioning,可能更形象一些,它给出的一个动作是把东西放置到某个已经存在的空间的某个位置上。在这里,这个已经存在的空间,是由竞争对手构成的。因此你的品牌究竟定了哪个位,是相对于你的对手品牌所在的位置而言的。  特里二人举过的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1. 七喜。 当年可口可乐独霸天下,整个软饮料市场的空间维度可以说是由可口可乐来定义的。那么相对于这个霸王龙,七喜该怎样做好一个偷蛋龙呢? 它不遗余力地给消费者灌输这样一个印象:不喝可乐的时候喝七喜。“不喝可乐的时候喝的饮料”- 七喜把消费者心智空间中的这个位置给占住了。    2. 赫兹租车是最大的租车公司,只要赫兹不断地告诉顾客:“我们就是最大的”,那么排第二的Avis在这一点上是没有还手之力的。Avis于是干脆把自己定位成这样:“我们虽然只是第二大,但是我们更努力。”  特/里的书里还总会提到贝克啤酒打入美国市场时采取的定位。在美国最家喻户晓的德国啤酒是卢云堡,贝克要打正宗德国啤酒这张牌的空间似乎已经被挤占了。可是它毕竟还是找到了一个定位:“您已经喝过了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德国啤酒,现在来尝尝在德国最受欢迎的德国啤酒吧!”这个定位一旦进入了消费者的心智中,那贝克啤酒不仅给自己开辟出一个空间来,同时还给了卢云堡一记狠狠的闷棍。这个定位,我觉得可以叫“卡位”甚至“挤位”了,把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老大的舒服的位置一下子卡的很难受。  说到这里插一句:特/里的书里充斥着他俩收集的大量的类似例子,看他们的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建议你还是要下载来看看。我写这篇东西的目的在于把他们的理念梳理一下,帮你整理一下思路,然后找找他们的毛病,看看为什么“定位”系的品牌方法论有缺陷,你该留个什么心眼。  写到这里咱们就该把“定位”方法论提纲挈领地归纳一下了。这一段是我最懒得写的,想搜一把找个现成的抄一下,居然找不到! 这几套书这么热卖的,那么多“学者”拿着它混饭吃,居然连个好点的归纳都没有。擦。  “定位”理论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如今的市场上,消费者天天面对无数的推销和广告的狂轰乱炸,他没工夫坐下来听你细细道来你的产品怎么好。如果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信息或印象能够留在他脑子里,那么相比那些凌乱的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他会更容易接受这个前后一致的说法。一旦他脑子里形成了某个印象,要改变它可就难了。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他不得不过度地简化自己看法和经验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这个沟通信息过剩的环境中,品牌要做的事情就是传达一个简明的信息,并确保这个信息和目标顾客大脑中形成的观念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你的产品品牌的本质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目标顾客脑子里形成的那个版本的“真相”。所以你的品牌之战的主战场是在顾客的脑子里。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想要做品牌的企业家,你要为你的品牌做一个定位,然后用这个定位去轰炸,去浸染,去漂洗顾客的头脑。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行业的,但是我下面归纳的一些内容里应该总能有合适你的部分。  首先你要掏掏口袋,找找有些什么东西可以让你用来定位的。比如说:  产品的特点。  给顾客带来的好处,解决顾客的什么问题。  你属于哪个使用的类别。  在什么场合下用。  跟你的竞争对手有哪些不同。  你是什么档次的。  。。。等等  定位的基本点有三个:  功能性(解决问题,给顾客带来的利益)  符号象征性 (形象提高,自我归属,社会认同感)  体验性 (对感官体验的刺激,对认知体验的刺激)  估计你现在脑子里已经闪过好几个可能的方案了。那么现在来做这道填空题吧:  我们是最____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你填好的答案大声读出来,想想它合理吗?可信吗?管用吗? 抢了个好位置吗?  “我告诉你,做品牌就是做定位,做定位很难吗? 不难!很简单!你只要做好这道简单的填空题,就能做好定位!”通常市面上那些“金牌讲师”都是这样说话的。下回听到这种话,直接告诉他:去尼玛的。凡是把极端复杂的情况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解答思路的,都是特么骗子。  这道填空题你可以没事经常填一填,但是最好别匆匆忙忙交卷。你现在只是刚热了热身,还没开始真正的操练呢。  既然定位的本质是在顾客的心智空间中占据某个地位,那么你成败的关键就是:1)你占的位置好不好, 2)这个位置你占得住占不住?  特/里认为最好的位置显然是第一把交椅。第一个占住一个新位置的人,是最容易被记住的,就算第二个赶到现场的人的产品比你的更好,你还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为你在顾客心智空间中留下的脚印要比后来者深的多。比如大众汽车的甲壳虫并不是第一部小车,但却是第一个把“小”作为定位大肆宣传的,因此甲壳虫首先抢占了消费者心智空间中“小车”的这个位置,以至于他们想起“小车”的时候,脑子里会首先想到甲壳虫。特/里书中还举了其他大量的例子,我就不再重复了。    他们也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讨论各种定位的方法。比如你作为领先品牌该如何定位;你作为老二可以怎样定位;你可以怎样把你的对手定到一个差位子上去;第一的位置被人占了之后,你可以怎样找一个空位占上去另立山头当第一,等等。  另一方面,他们非常鲜明地反对品牌扩张,比如新产品上市想搭顺风车,于是沿用某个成熟品牌的名称,或者把某个产品线的品牌扩大到其他的产品线。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削弱你原来在顾客头脑中已经占下的位置。因为你的顾客已经形成了观念,认为你的品牌是最xxx的xxx了,你现在忽然塞进去一个不是xxx的xxx,那么你就自毁长城,把顾客本已形成的对你有利的观念打破了。  他俩所有观点的浓缩整理版,貌似应该就是《22条商规》这本书了。所以如果想省事,就看这一本吧。中文书名竟然有个副标题,叫做《22条商规:美国CEO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商界奇书》,这简直也太扯了。特劳特和里斯的书有个好处,就是可读。你很容易地就能把这22条商规一口气读完。书里确实有大量的营销问题的实例,应该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增强你对品牌营销的感觉。不过千万别把这22条定律当作什么营销铁律。  特劳特和里斯二人后来分手了(具体什么情况我没了解过,再说这种八卦无关紧要),但各自依然很活跃,都继续不停地出着书。他们后来提出的东西,各自的侧重点变得不太一样了。  大致来说,特劳特宣扬定位的企业战略。简而言之,就是让企业为品牌找到一个定位,然后调动全公司的资源来把这个位置占下,做实,做透。就算是空穴来风,也要在顾客脑子里劈开一条道来,把最终那个高点位置拿下,一览众山小。要是戈培尔博士晚生50年,那跟特劳特一定会成为知己。  里斯后来发表了他认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本书”—《品牌之源》。这本书本质上是讲怎么找“空位”的。他把品牌起源比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品牌发展类比成物种进化。当你的产品面对的竞争对手把好位子占掉了,你就该考虑基因变异了,你摇身一变,变出个新物种来(也就是创建出一个新的产品类目来),你自然就是这个类目的第一了。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有个重点一定要交待。特劳特/里斯的定位系列理论,在学术界一直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一方面,你看他们的书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阐述实在是很没有学术腔调的。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和传统的战略/营销管理理论有一个很大的分歧。  传统的营销和企业战略理论,源于经济学,把基本的出发点放在市场的需求上,可以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眼睛都看着顾客。而特里二人的出发点却是竞争,这个游戏的本质是抢位子。这就有点像宫本武藏的决斗要旨:不断地占取优势,就能最终劈死对手。  这一点交待明白,以后如果有人对你说“定位是坚持以竞争为导向的”这种摸不着头脑的话,你就不会犯晕了。  无论学术界对特/里的看法如何,《定位》毕竟是营销类最畅销的专著之一。你不能把它当作灵丹妙药,或者品牌营销的终极金钥匙,但是你可以一边读它,一边反观自己的业务,产生新的洞察,诞生新的灵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大一统的营销理论标准答案,如果一个理论或者方法论可以给你带来新的视角,让你对营销业务有新的把握,那它就足够好了。  在《定位》系列的理论和方法中,我认为有一个观点需要尤其谨慎地对待。这就是他们对品牌延伸的无差别枪毙。按照他们的逻辑,品牌的焦点应该越窄越好,顾客看到你的牌子,就立刻反应为某类产品或者某个定位。如果你把品牌延伸到其他的类别或者产品线上,你在顾客大脑中置入的那个定位是无法移植过去的。你强行把你的品牌用到新的品类上,最终它会反咬你已经确立好了的有效定位,最终把你的品牌整体削弱。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在书里举了大量的实例。但是你肯定脑子里已经闪过了好多个相反的例子了。事实上,你都不需要另找证据,在《品牌的起源》中,里斯自己就预言苹果做手机必然以失败收场。好吧,他错了。    他们的理论也很难用来理解当代一些时尚酷品牌的成功。更糟糕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顽强“聚焦”的品牌纷纷倒下,而风起云涌的品牌舞台上最惹眼的往往却是那些你说不太清楚有什么明确“定位”的品牌。  特劳特和里斯把品牌营销的战场放到了顾客的头脑中,把营销的重点转移到了对于顾客的心智空间的抢夺上,为市场营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他们的著作,我们静心阅读时,依然能够感悟良多。如果你是一个品牌营销的统帅,那他们就是你很好的参谋。可是你作为统帅,不得不比参谋看到更大的格局。他们为你设置好了顾客的心智空间这个战场,但是你知道,真正的战争远远不止这一个战场。有他们的帮助,你可以增加这个战场上的胜算,但是你不会听他们的,只打一个地方而忽视了其他的重要战场。
楼主发言:2次 发图: | 更多
  最近又听到不少批判《定位》的声音。我猜想这可能是一个必须的反弹:太多拿着“定位理论”忽悠人的“营销大师”在骗钱了,以致于见识较高的,有一定分辨能力的商业界人士不得不剥一剥这个皮了。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分辨力”。因此我将围绕“分辨”这个核心再深入地评论定位,首先分辨出它为什么活该挨批,其次分辨出它确实存在的价值。我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我们最终能够判别和屏蔽掉它那些神乎其神的扯淡,而留下它的闪光点来照亮属于我们的灵感。  对特劳特/里斯的《定位》最常见的批判有四点:1. 点子腔太重,2. 事后诸葛亮,3. 太片面。4. 多余。  1. 点子腔。所有的点子大师都是忽悠人的,没有例外。我不是说点子没用,事实上,所有的计划都是从某些点子开始的。然而,除非一个点子能被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略,否则就把它扔了吧。因此,如果你看到哪个“营销大师”用微博140个字就能给企业指出一条明路的,即可直接拉黑。  2. 事后诸葛亮。确实,特劳特/里斯的理论,基本都是事后往成功案例里去套的,而这种做法是正统学术界最痛恨的。可是天朝人貌似特别吃这一套。不信你看,有多少“专著”是教人怎样用《三国演义》来打赢商战的?
柯南道尔是先想好答案,才安排福尔摩斯怎么把它推理出来的。罗贯中是先定了战果,再“天才般地”部署神机妙算的。你若天真地反过来运用,那是找死。  3. 太片面。《定位》的核心,是聚焦在消费者认知层面的抢位子游戏。这个游戏不是不可以玩,但是如果真的按特劳特/里斯所提议的那样,把这个游戏当作企业战略的一切,则后果堪忧。  4. 多余。当我们对行业或企业进行分析时,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的模型和框架呢?各种差异化,波特的价值链和五力,波士顿矩阵,蓝海和价值曲线,Mathur-Kenyon 模型,博弈模型,特劳特的定位,以及很多分析工具,我们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一个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本质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只能用不同的工具和框架来反复思考,从而获得一定的洞见。如果其中某个工具能给你带来的洞见十分有限,甚至基本没用,那就应该用奥卡姆剃刀把它剃掉。  当你使用一个不会带来什么新的洞见的工具时,它往往比多余还要糟糕 - 它很可能反而有害。因为它会徒增一些似是而非的说辞和标签,把你好好的战略重点模糊了,带偏了。经常看到有证券分析师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分析时,上来就是五力 - 真该一脚把他们踹回商学院去重新考试。  而“定位”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一个多余的工具。你看如今吃“营销专家”这口饭的,特喜欢拿凉茶的案例来说定位。这就是扯淡。凉茶的案例,从头到尾,完全不需要用“定位”理论,就可以观察的非常清晰(“凉茶”这种东西,本身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怕上火才喝的,所以这里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定位不定位的事情)。“定位”可不可以往里面套? 当然可以。我要想套的话,马克思主义都能套进去(我不是开玩笑,比如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必然在历史进程中落后于生产力进步的理论,真能套上)。问题是套进去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毫无用处的(除非你是靠天天忽悠土鳖企业家混饭吃的“营销大师”)!  5. 除了上面4点对定位本身的批判之外,我还要加一点:对“定位”这个概念的滥用。什么也阻挡不了普罗大众望文生义的冲动,任何一个时髦的名词都会迅速地被滥用到每个角落。就好比《相对论》:它的含义已经被世间泛滥引申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以致于有科学家大声疾呼把它改名为《狭义绝对论》更贴切。“定位”也是一样:市场细分也被说成定位,差异化也叫定位,产品研发也成了定位,目标市场也是定位。。。 它变得如此笼统,导致它不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了。  对于这个现象,特劳特和里斯本人也难辞其咎。他们或许抓住了营销中的某个灵感的闪光,但是他们接下来干的事情,却是编了个大袋子,什么都往里装。世上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是“定位”,以此来证明他们的价值和大师地位。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忽悠大师也不算过分。  我认为,带着以上的批判眼光回过去再看《定位》,可以做到去芜存菁,把忽悠人的漂亮外衣扒光,把真切有用的洞见留下。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这样说:“在佛教里,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化身。释迦牟尼佛度化人间众生,其实是毗卢遮那佛法身的化身,而报身是卢舍那佛。三者关系就如月亮、月光和水中月影。营销学中定位也一个道理,顾客心中之定位只是化身如月影,法身在企业里。而特劳特只重定位的化身,卖弄而已。”  这个比喻我可以接受,但是这个结论我完全不同意。我的观点是:特劳特/里斯的定位只注重水中月影,这并不是他犯的错误,而恰恰是他的亮点!而之后他们把其他的方面往“定位”里生搬硬套,才是他们最大的谬误。扒掉《定位》那些名不副实的亮丽外衣,我们可以从它的实质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洞察就在于此:企业的竞争战略灵感是可以倒过来获得的,可以镜花水月,可以无中生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管你定不定你的“位”,你都会有个“位”。这是由人类的认知方法所决定的。认知心理学是个天大的话题,我们就暂且借用皮亚杰的模型简单覆盖一下。(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我建议你可以google大致了解一下他的理论。关于皮亚杰的分量,我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吧:“皮亚杰是个天才”。)  皮亚杰认为,人类遇到一件事物,总是先把它归入自己已知的范畴和现有的模式(这叫同化),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里,每一个盲人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同化”。一个婴儿看见什么都抓起来放到嘴里吸吮一番,直到她撞上了墙,这堵墙她既抓不住,也没法用嘴吸吮,她就需要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修改或重建,来适应新情况 - 这就是“顺化”。当“顺化”完成后,她拥有了一套关于“墙”的认知图式,问题解决了,她的状态就叫做“平衡”,下次看到墙,就可以同化了。人就是不断地同化,顺化,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不断地发展认知。  当你的产品引起一个消费者的注意时,他的认知过程就启动了。咱们就以凉茶为例吧,假设你推出了一款“王老八”凉茶,在超市里货架上安静地放着。一个小白领拿了一罐王老八,他脑子里自然地把它同化成了王老吉。定睛一看,我x,#&¥%#,2333,刚才那个同化不成立了。这时候他需要重新来同化这罐王老八,才好对它完成认知。一个有经验的消费者很可能会立刻把它和康帅博方便面,大白免奶糖,营养乐线等等同化到一起去。现在你的王老八在他的脑子里牢不可破地占了一个位:一款可笑的山寨货,或许值得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甚至可以买一罐回去逗朋友玩 - 总之是个低劣的山寨笑话,他甚至就没把你看成是个凉茶。  于此同时,另一罐王老八在某个偏远的村落的小卖部,被一位大婶买回家了。大婶同时看到了王老吉和王老八,但是她没觉得王老八有什么问题,反正都是凉茶,名字就差一个字,包装也很像,王老八便宜几毛钱,当然买它啦。这位大婶的认知图式中,对品牌的辨别是很淡薄的,因此她轻易地就把王老八和王老吉一起同化到凉茶这个范畴里了。在这两个例子中,王老八在两位消费者头脑中都占了一个“位”,尽管此位和彼位截然不同。  既然只要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有认知,就必然有“位”,那么企业自然就要想办法去操纵这个认知的过程,好把这个“位”落实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这不就是“定位”吗? 好了,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证明“定位”不是虚妄之言,而是真实存在的。以后再看到有人一味地否定“定位”,那就要辨别一下,他是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还是跟风瞎嚷嚷。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2017年会 -->
最近几年,理论一直炒得很火,我记忆最深就是在《创富志》有专门的定位理论的广告。说到定位,所以的案例都把“怕上火,喝王老吉”拿出来,也有把香飘飘拿出来,中小企业者就觉得自己只要找到了定位,也就一定能够火起来。
&这种思维,说到底还是结果导向型,我们生活这些年,总喜欢找借口,对失败找借口,对成功也找借口。把企业成功归结于"定位",这就是一直成功的借口。目前市场上“定位理论”炒得火热,很大部分有媒体的功劳,最深层次还是这个营销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也有人指出“定位理论”是营销界的救命稻草。
&有人指出定位理论的五大不足:
&1、细分市场竞争,不是主流的游戏规则。
& 2、静态的细分市场,赶不上动态的购买行为。
& 3、细分媒体的滞后,细分市场还得用大众广告。
& 4、有限的新细分市场,无限的模仿,同质化再起。
& 其实,不管你细分市场多细化,按照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以及大环境,肯定会有很多人挤入这一细分市场。有个笑话,犹太人会开一个加油站、一个快餐店,一个便利店,但是中国会开三个加油站。在知乎上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很有创业想法,但是就怕人模仿,就不敢做。撇开这个主题,我认为,好的想法是不怕模仿的,只要你做得极致,你就成功!
&5、消费行为研究滞后,数据化支撑严重落后。
& 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归根溯源,里斯、特劳特两位定位大师,都是干广告出身的,对于战略、经营管理还不算是内行,因此,如果把定位放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那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企业,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定位,其实,这是一种战略思维误区。我认为,站在人类需求层次,去满足人类的5层需求,从这个出发点去做产品。做企业就做企业,产品只要有价值,满足人类的需求,或者说,引导人的需求,那就是成功的营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产品本身就是营销。
& 任何营销理论都是滞后的,企业如果靠着营销理论去经营,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任何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那肯定是一个敢拼敢干的企业。没有成功,战略都是狗屁,成功了,狗屁都是战略。所以说,停止对定位理论的痴迷,回到心理的本质,做出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放手去做吧。
&1、细分市场竞争,不是主流的游戏规则。
在传统市场肯定不是主流规则,之前听说是御泥坊刚出来时只有10款面膜,去传统渠道根本没人要,所以只有上网卖。所以在互联网这样一个长尾效应显现的地方,小类目足以让一个公司发挥拳脚。
2、静态的细分市场,赶不上动态的购买行为。
这里的静态和动态不知道具体是指哪方面的?是否可以理解为细分市场的滞后性?也就是细分出来的市场只能是对之前市场情况的分析,等真正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有变化的市场情况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细分出一些前瞻性产品和服务就好了,比如阿芙精油,精油在之前就是趋势,现在还是趋势,因为真正的好精油是很贵的,也对使用者是很好的作用的。我想应该没人会对CALL机这个细分市场进行多深入的研究了。
3、细分媒体的滞后,细分市场还得用大众广告。
这是对传统渠道来说,对于电商就不存在,淘宝的后台有你之前所有交易客户的资料,比之前所有的实体店的会员资料都好,因为他们的地址,电话必须保证正确,不然收不到货。
这部分的客户是不是品牌原来定位的细分市场,完全可以进行市场调查后就可以得出。
而目前来说,很多在淘宝上做好的品牌和大店,老客户的贡献率可以完全满足二八原则。
对这些老客户进行口碑营销,病毒式推广,在Q群,校内网,微博这样相对比较集中同样属性人群的地方进行推广,广告效率会大大提高。
当然,不可否认,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硬广是必须的。但也是针对有效关键词的锁定。客户有效性大大提高。
4、有限的新细分市场,无限的模仿,同质化再起。
这个笑话对中国人来说是事实,不过,拿过金牌的你,应该也知道银牌的意义肯定比不上金牌。
所以细分市场之后,就是,如果你是先行者,是否可以把这个市场快速全部占领?传统渠道是比较难操作这点的,而互联网相对来说,目前的门槛相比还是低很多,当然现在门槛慢慢升高,因为大家都慢慢进来了。所以要快,更快!建立更详细的计划,更多的资本,快速的建立细分市场的门槛,把自己做成大家眼中的这类细分市场的标准。
至于这笑话,其实反应的就是国人对于细分市场的缺失,而犹太人反而是真正的在做细分市场!因为国人的跟随的作风而自己畏首畏尾,那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举个简单例子,可乐大家都知道,非常可乐大家也或许知道,但前几年我还记得有的地方有卖,但是现在在那些地方我看不到了。但这不妨碍娃哈哈的宗庆后成为首富,因为“营养快线”可以帮助他。
&5、消费行为研究滞后,数据化支撑严重落后。
在电商的环境中这个就不算太多问题,滞后是肯定的,但时间差会缩短,数据研究的时效性在增强,并可以通过软件等对趋势进行预测。所以感觉以上5点都是传统渠道而且不懂电商的人提出的。
目前大家都慢慢意识到定位的重要性,在一个市场上同类产品都在思考定位的时候,肯定会有想到一起去的,所以也谈不上谁是追随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微调进行区隔,也可以坚持,这时比的就是执行力!在定位后的4P,4C中,谁可以做得更好,才是关键!
高见 ! 学到了~
好,看来做电商的要看很多营销类的书籍啊!
回复更精彩!
很同意LZ的观点,最本质的东西才是需要抓住的。营销理论和方法以及战略都是为结果服务的,为了达到结果,一切皆可用。
插一句,里斯和特劳特在与“广告鬼才“&#45;&#45;乔治路易斯合作”Nauga“项目之后,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并开始传播”定位“的理论。乔治路易斯说:”‘定位’就是废话,好比告诉我上厕所前要拉开拉链“。个人认为,能帮助达成目标的才是有用的。
@你关注的人或派友
亲,先登录哦!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对方邮件地址:
您的反馈对我们至关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营销4c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