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会像国产摄像头品牌手机一样崛起吗

股票/基金&
国产手机的“达尔文主义”
  一个手机厂商的移动互联本质,就是跟能够创新的人去合作。  国产手机品牌是否真正走上了崛起之路?  批评者的答案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虽然越来越高,但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还应谨慎思考。另一种答案似乎更为令人兴奋,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逐年攀升,2013年全球占比将一举上升至34%,“Made in China”的表现已然越来越抢眼。  事实上,国产手机发展的十年间经历了三次浪潮,伴有两次大起大落。2005年,天后李玟劲歌热舞为波导代言,“手机中的战斗机”广告语席卷全国。这让我们记住了波导,也记下了国产手机的第一波浪潮。在2002年开始的这波浪潮中,波导、海信、夏新、科健、TCL成为了领头厂商。  此时,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巨头向国内手机市场发起多轮攻势,国内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被疯狂挤压,众多企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熊猫、科健、迪比特隐退江湖;TCL、波导、中兴、处境维艰;其余则步入山寨之路。  一年后,山寨手机在乱世中崛起,其背后的驱动者,就是曾经的“山寨鼻祖”联发科。这一年也被称为山寨手机“元年”。  联发科推出了Turnkey-Solution一站式解决方案,将芯片、软件平台和设计全部完成,手机厂商只需要购买屏幕、摄像头、外壳、键盘等简单零件就可以组装出一部手机。此时,它的客户已经囊括联想、中兴、华为等国内前十手机品牌商。  彼时,国内山寨手机出货量在2009年达到史无前例的1.45亿部。山寨手机的涌入,挤掉了手机市场的绝大部分利润。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外手机厂商也加入到这场规模宏大的价格战中,不久,国产手机“低价策略”走到尽头。但令人欣喜的是,山寨厂商这时候已经渐渐占据半壁江山,并奠定了深圳手机产业链的基础。“那段时间是对中国手机贡献最大却又看不见的3~4年。”宇龙计算机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酷派)副总裁苏进坦言。  1年后,国产手机战场发生了大逆转。是年,智能手机市场风生水起,安卓系统的盛行为国产手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来自市场调研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产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为37.5%,而诺基亚、三星、LG和摩托罗拉四大国际品牌占比为41.5%,国产品牌在逐步赶超国际品牌市场份额。  这时候,“中华酷联”(联想、中兴、华为、酷派)等国内手机厂商踩准了节点,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开始稳住脚跟。苏进说:“对比来看, "中华酷联"只有酷派的主业是手机,以前是对技术的坚持,后来是对运营商趋势的把握,再后来是对智能手机核心的把握,现在则是对技术的把握,因此,酷派拿到了应该有的市场份额。”  技术为先  强:国产手机在功能机时代和智能机时代分别有两次崛起,这两次崛起的特征是否一样?  苏进:不一样。第二次崛起后,国产手机品牌不会再倒下去了。理由是,产业链、产业规模和产业转移都在最近这两年完成了,从产业分工来看,深圳形成了国内最全的产业链。  李强强:这种结果是偶然的吗?  苏进:不,这是必然,这是10多年拼过来的结果,也是技术的积累与沉淀。以前,手机厂商买个设计方案就能赢得市场,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积累,深圳成为世界手机之都,这一次即便不是“中华酷联”崛起,也会有其他人。  李强强:深圳成为全球手机产业中心,是否得益于“联发科模式”在前几年的积淀?  苏进:毫无疑问,在智能手机时代,联发科卷土重来了,虽然在艰苦挣扎,但是很多人仍然用它的方案,这是因为它的技术积累到位了。产业链是无形的,单个企业可能没落,但中国厂商的成功是不会没落下去的。  事实上,2012年以后,PC时代过去了,但并不意味着PC时代所开创的技术趋势停止了,这个市场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充分了。我们对这个时代下了个定义,就是PMCC(personal mobile cloud computer),把移动和云服务都加进来了。  李强强:云计算大潮席卷之下,手机作为硬件的价值在下降,但作为服务、移动入口的价值在上升,你怎么看这种趋势?  苏进:的确如此。不过硬件要加上引号,纯而又纯的硬件本身是我们的需要,没有附加值。在手机的硬件角色之外,其附加的服务价值才能提升。  李强强: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推出智能手机产品,是否也是这种趋势的印证?你对互联网公司进军手机硬件市场持何种主张?  苏进:这还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事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比较专业,互联网厂商做了一些尝试后,也会同意这个观点。当然,小米是另类,它实际上不是互联网厂商,而是新兴手机厂商,只是营销方式比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该合作、分享,一起来搞才能搞大。  大数据下的个性化  李强强:轻公司ZARA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有人将ZARA模式奉为圭臬,认为这是C2B精神的彰显。ZARA能否星火燎原,改变制造业?  苏进:你提到的这事很有趣。ZARA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的信息系统做的特别好,大数据用得好。在智能手机行业,对于手机公司来说,像ZARA一样生产个性化产品,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每个手机已经是完全个性化的,当然大家还希望外观、硬件配置更合乎自己的需求,这是完成大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再进一步的细分。我们向快公司学习的是在大数据利用上,如何让个性化做得更不一样。  李强强:ZARA模式对大数据利用很充分,另外,它还代表了新生产方式对工厂流水线制造模式的瓦解。  苏进:其实这是一种变形,这个事情不是现在发生的。2000年之前,工厂生产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但2000年以后,工厂生产有了工作组制。把原来80个工人的生产线拆成5~6个十几个人的小组,每个人干3~5项工作,而不是一个工作。这可以更加高度定制化完成一笔订单,然后迅速转换。  这是一项巨大挑战。ZARA是低复杂度的高度可工业化产品,而手机复杂度高,元器件多,标准化定制难度高,不能出现跟ZARA一样百花齐放。  从性质上说,酷派和ZARA已经走到一样的路上。酷派一年可以提供50~60款机型,但是我们不希望硬件个性化,而是更多的软件、互联网服务个性化,这一点,领先者苹果已经做出了表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品牌知名度增加,平台化策略的增加,我相信酷派也能走到这一步。  “3V”生态  李强强:从白牌机时代开始,自主品牌手机就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一旦企业品牌陷入低价怪圈,很难扭转。很多人讲,酷派品牌知名度足够,但品牌美誉度缺乏。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苏进:酷派主要是拥抱互联网做品牌转型。只有通过跟互联网各环节捆绑,才能带来品牌认知度的不同。对于品牌美誉度、高端与否,酷派并不保持一种必然性态度。酷派更看重的是把整个社会的智能化水平、生产力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一个台阶。跟运营商合作就是看中运营商智能手机推广得更快,对消费者有帮助。  这涉及到酷派的“3个V”理念。第一是微利化市场,要学会微利生存。ZARA平均售价是LV的1/3-1/5,年利润却是LV的好几倍。这在于ZARA对微利生存把握比较强,我们认为越多人用到越好。  酷派的美誉度从哪里来?就是用“互联网,大家一起来搞”的态度,跟消费者互动,不是简单在高端还是低端上制造品牌美誉度。  李强强:一个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垂直整合是一种捷径,你可以快速获得要素、掌控渠道。但是当这个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合理、清晰的产业分工可能更为重要。  苏进:你说的是一个生态问题。这是我们探讨的另一个V字:微生态。其实就是一个大生态环境形成了,如果企业想在里面玩得好,一定要有自己的微生态。苹果向前利用富士康,向后利用APP公司,就是它生态力量的强大。酷派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是微生态。成熟的产业专业化分工更重要。  李强强:有人放豪言,在2~3年后,手机本身会完全免费,利润中心会快速向上下游分化。你认同吗?  苏进:现在就是免费的,企业跟运营商合作就是0元购机,只不过这种免费是有条件的,这由商业模式决定。单纯技术决定的话永远也不会免费。免费扩大化是一定会的,不光是运营商有套包,互联网厂商也可以有套包,兴许手机厂商也可以打包服务。这就讲到了我们另一个V:微创新。  李强强:苹果之后,颠覆式创新还有可能在手机行业上演吗?  苏进:苹果做的就是。但是它颠覆了吗?它只是颠覆了以前那种模式,大家都会跟着去学,颠覆到最后,我们还是本着微创新心态慢慢做。  李强强:颠覆式创新其实是微创新的加法或者乘法?  苏进:是微创新的加法,最后在一个时段表现出来的东西。当然,还有别人不创新的,所以微创新才有用。如果运营商说不用收费了,我的短信也免费了,就不成为竞争了。  积累的重要  李强强:苹果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创下4年新低。很多人解读苹果走下神坛是必然的,你怎么看?  苏进:还是积累。之前,苹果把这个行业的很多积累都用上了自然能成功。现在它还在积累、创新,在行业里苹果还是值得学习的。不过学习之余,我们还应思考如何超越。移动互联网应该分享、合作,苹果基因却不是,他们还没学会共享,从创新和对整个产业的贡献来说,google要好很多。  李强强:苹果整合能力体现在整合消费者需求跟自己相匹配,google整合能力恐怕体现在产业端。  苏进:不光产业,我认为,苹果只是清楚了解作为消费者的人怎么看,google所了解的是作为人的人该怎么看。人性不仅是消费者的全部层面,人们还追求其他需求,这些都不是苹果能带来的,这方面google给我们很多帮助。  李强强:酷派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苏进:这要看不同阶段。我们永远都会说竞争先看自己,先把自己做的事情积累好,不管别人如何做。这个市场还很大,你去做就好了。  李强强:你认为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了吗?“中华酷联”的竞争目前是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苏进:没有,还是处在把这块蛋糕做大的状态。事实上,没做到人人皆有手机,就没到顶端,即便做到人人皆有手机了,也还没到顶,因为前面的人该换机了。我认为只要投入到没有替代品的行业,这行业就没有枯竭。  李强强:从酷派的发展阶段看,全球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  苏进:重要。酷派联合Metro PCS在正式发布了一款LTE 4G手机。销量已经超过百万部。酷派一定会“走出去”,前提的是先把自己的积累做好了。  李强强:酷派喜欢大胆尝试,还是喜欢想好了再做?  苏进:两者都不完全是,酷派是技术化的企业,所以酷派也选择尝试。但是在技术发展上,我们认为不存在技术飞跃,都是积累的结果。
05/23 21:3205/08 16:04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自主汽车真能像国产手机一样快速崛起?
车行哥还记得早在2015年,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十名中就占了7席,总占比超过40%。不同于智能手机,在中国近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自主汽车的发展却并不同步,更不要说像手机那样升登世界主流了。
大家肯定也经常能见到不少汽车文章下面的评论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论:自主汽车品牌一定也能像国产手机那样快速崛起为世界级品牌。然而车行哥并不这么认为。
就像当年电子产品垂直网站崛起的同时,汽车垂直网站也依葫芦画瓢一样,汽车和智能手机作为商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车行哥就来讲讲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说明为何自主汽车无法像国产手机那样迅速崛起。
相似点1:技术含量高,信息不透明
跟手机相比,汽车的技术含量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汽车不仅具备堪比智能手机的电子智能技术,还涵盖了材料学、机械学、电气工程学等多方面的传统技术。而这些传统技术对于外行人来说远比新兴的电子技术更让人一脸懵逼。
既然技术含量高,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其所掌握的信息量就会变得极不对称,而众多垂直媒体就油然而生。车行哥认为,这也正是会有很多人觉得自主汽车能像国产智能手机那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大家对汽车懂的太少了(温馨提示:多看没车不行会有很大提升哦!)。
相似点2:对消费者来说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了当代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汽车也在逐渐普及为生活的必备品。正是因为这样大的市场需求,才会有飞速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但即使是汽车普及度已经与智能手机看齐,其更替频率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一辆车少说也得开个两三年才换,而一台手机很可能一年、半年就换掉了(当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真的“掉了”……)。
相似点3:核心技术专利掌握在别人手里
就像很多智能手机都用的高通骁龙的处理器一样,绝大多数汽车的核心电气控制系统也都是用的博世。车行哥前几天的文章也有提过,汽车界的核心技术专利依然掌握在几个国际大牌零部件供应商手里。
其实这一点在大多数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当然,这跟我们祖国的发展历史切切相关,没啥可说的,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
差异点1:汽车的制造成本、售价、实用成本都要更高
为何汽车是市场发展如此迅速,其普及度仍不可与手机相比呢?说白了就是一个字——“贵”!夫妻吵架发脾气,经常见闻摔手机的,但是很难得听到说有砸车的吧?
手机基本是一次性消费品,几千块买回来,最多在花个几十上百块带个套贴个膜。而汽车则完全不同,几万、几十万买回来,一个月加油要几百上千、三个月一次保养又是几百块,这还不算停车费、过路费、保险费。
用手机哪怕你从来不连WiFi天天追剧挥霍的流量费也不及这些九牛一毛。所以,汽车作为商品的门槛要高出手机不少,发展谈何容易。
差异点2:汽车生产和手机组装截然不同
汽车和手机都是设计产品规格,然后采购零部件回来组装。但是汽车的“组装”和手机组装可谓一个天一个地。手机虽精密,但毕竟结构简单,装配也比较容易,街边小贩手艺好的都可达到接近原厂的效果。
而汽车则不同,它的个别部分装配有着不输手机的精度要求,而整体装配工程非常复杂,工程量也很大,经验和技术所占的地位非常高。这就造成了不同车企的装配技艺水平差距可以非常大。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克萨斯品牌,基本只在日本本土生产,直到前两年才在这个品牌的出生地——美国设厂投产,这也是这个品牌长期稳居各国可靠性评比榜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汽车装配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绝对不像手机组装那样能够如此轻易地复制的。
说直白点,咱自主车企想要达到国际大牌的装配技艺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当中还有个背后的“阻挠”,就是国内整体的工艺水平和材料标准的落后,使得自主车企即使狠砸钱也难以赶超国际大牌车企。
差异点3:汽车产业生态更为保守、传统、庞杂
相比归属于电子通讯产品的手机,汽车涉及的产业链要广阔很多。除了直接相关的整车厂和配套零部件企业,还涵盖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设备企业、电子设备企业等各行各业。所以说汽车产业水平可以较全面地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还真不为过。而国内传统制造业发展得其实并不是很好,这也就限制了自主车企的发展。
除此之外,隶属于传统制造业的汽车产业绝大多数都有国有控股成分,管理上相对于民营为主的新兴手机产业相比要保守太多。这点上也很难以应对其高速发展的需求。
差异点4:汽车历史更加悠久
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智能手机是新兴产品,而汽车则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就会带来比较深的沉淀,简单讲就是那些海外大佬车企不是你想赶超就能赶超的!人家专利、经验、背景、资本都是咱国内车企所不能比的。
这不同于手机界,苹果、三星等大佬是让出了低端市场给咱玩儿。那帮车企大佬,什么丰田啊、大众啊、PSA啊,一直在下探,而且深扎国际市场多年。咱自主车企顶多也就能在咱本土和个别老铁级第三世界国家闹腾一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国产汽车未来会不会像国产智能手机那样进入一个_百度知道
中国国产汽车未来会不会像国产智能手机那样进入一个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国产车更是绝对霸主国产车(自主品牌)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台了,15万以下的SUV市场份额。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国产汽车即使没有现在的手机那么强势,但肯定也可以占据相当的话语权。现在很多资本也涌入国产汽车领域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国产汽车会不会像国产手机那样崛起?-老何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几乎在2010年以前,国人的手机还是以诺基亚,三星等外资品牌为主,但之后,国产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像小米,华为,步步高等国产品牌一步一步地挤压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而诺基亚也倒闭了。现在国产汽车如奇瑞,长城也在崛起,还有这两年格力,乐视也要进入汽车这个行业,发展电动车,电池的瓶颈还没突破,以中国的产业链如此丰富,有非常大的成本优势,未来几年外资品牌如丰田,大众,通用势必会受到国产品牌崛起的挤压,国人将会越来越多地买自己国产汽车,国产汽车也将走向海外挤压外资品牌。
国产汽车会不会像国产手机那样崛起?
不会,因为汽车不像手机,价格便宜,今天不喜欢了,立马就可以换一个,汽车的价格昂贵,不是说想买就可以买,想换就可以换的,普通家庭积攒多年的积蓄买一辆车,即便再怎么不好,怎么着也要开个十年八年,谁不愿意买个皮实耐用的?可何况很多人因为条件限制,不能够买车。
可以肯定的说,国产车会越来越强大的,但绝不会像国产电视和手机一样迅速地强大。至于为什么,请你听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来分析一下国产手机以及电视迅速崛起的原因。电视以及手机对于研发的依赖比较低,就算你没有技术,通过采购你仍然能够有一个不错的销量。国内手机市场的小米就是如此,瞄准当时手机市场的市场空白,就算没有技术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销量。当然了,也不是说手机完全不依赖技术,像华为这样能够在世界上领先的手机企业,没有技术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汽车行业。我们都知道国产车刚起步的时候,采用的也是“小米”类似的形式,核心技术都采购自其他外国企业,在销量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就仅限于此,谈不上迅速的强大。因为像汽车这种传统工业,它太依赖技术了,像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等都是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的,没有几十年的积淀是肯定不行的。而且在市场层面,消费者也更喜欢老牌的外国企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汽车总归是个大物件,它要陪伴自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选择会更加慎重。不过,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都在着力研发,正在慢慢地积累技术。所以说未来自主品牌一定会强大起来,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而不是迅速。
自主汽车象手机一样崛起不太可能,或者说很难,手机大品牌基本都是民营,国家没有限制,充分竞争,所以才有短时间快速崛起,相比汽车行业,国家严格限制,建国后只有国营,到82年与外国成立合资企业,又过20年入世后的02年才有民营进入,吉利获得了第一个营业执照,至今国家或地方仍有很多限制,如面包车,皮卡车,老年代步车,就连即方便又环保的电摩都要限制,市场形成垄断,以民营为主的自主品牌举步维艰,汽车行业分为政府十国企十外企还包括日本车,他们形成一个圈,叫圈内,他们是自己人,他们强大的实力是无法估量的,而站在圈外的外人一一民营为主的自主汽车,允许同台竟争已是天大的恩惠,指望他们象手机行业,把外国品牌一个个打爬下,是很不现实的!
28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产摄像机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