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硬件检测工具各硬件指标是怎样的目前?

推荐到广播
3037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职场精英)
第三方登录:选购笔记本的硬件指标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选购笔记本的硬件指标分析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精心整理的买电脑耗材的各种参考资料,自己买的时候参考总结的,买到手的产品都不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电脑各硬件的性能指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脑各硬件的性能指标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你可能喜欢笔记本常见硬件参数科普(科普向)[ 教学 ]
本帖最后由 甜汐酱の消失 于
12:45 编辑
这篇文章是给那些对笔记本有一定简要的了解,但是被众多参数搞晕的人。本身是大白科普向。
一、屏幕篇
二、cpu处理器篇
三、显卡篇
四、其他参数
一、屏幕篇
用户普遍对屏幕的误解很多,衡量一款屏幕好坏不是看面板,主要看色域,色准,色深,亮度,对比度。当然其他参数也很多,不过毕竟是简单科普,不在这里谈。
1.色域(色彩饱和度)
谈到色域,目前就三种常见的标准:NTSC,sRGB和adobeRGB(笔记本喜欢用NTSC,精品区那些测评就是这个)。区域如下图,换算关系大概就是
100%sRRB=72%NTSC
100%adobeRGB=95%NTSC
不过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区域并不是重合的,所以说即使100%NTSC也不一定100%sRGB,同时NTSC色域也不是全部可见光,还差得远,这只是一个色彩多少的标准。sRGB实际是现在的标准颜色标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满sRGB已经够用了(72%NTSC),因为高色域会带来一定兼容性问题,坐标转换带来偏色和过饱和等问题不是很好。
2、色准(色彩偏离度)
谈到色域,就不得不谈色准。好多人觉得色彩好色彩就准,这个是没有道理的,有些屏幕就是故意偏色来让色彩更鲜艳,色彩不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色准有一个准确的数值ΔE(DetalE),这是衡量色彩准确程度的通用标准,这个值就是软件给屏幕的颜色参数和屏幕显示出的颜色的差距,ΔE越小,色彩就越准确。ΔE不是一个数值,每测一个颜色就有一个ΔE,一般取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ΔE在3以下,人眼很难分辨出。
ΔE在3到6之间,色差可以看到,但给人的印象基本相同
ΔE在6以上,色彩的差别是可以明显看出的
注:测ΔE时为了控制变量,标准是120cd/m的亮度和6500K色温下测试。
3、色深(色阶)
谈完色域和色准,咱们来说说色深。这个值对屏幕的影响非常大但是许多人不重视,主要因为中低端屏幕大家都一样。。。不过既然它很重要,我还是说一下。
色深就是不同坐标下颜色之间的过度颜色数量,比如深红和浅红之间有64个过度色,那么色深就是6bit(2的6次方)。色深直接决定颜色的数量,6bit的面板能显示64x64x64=26万色(红绿蓝各64阶),8bit的面板能显示256x256x256=1600万色。这个值和色域不同,色域是表示颜色的广度,这个是颜色的数量,因为不是线性改变,同色域下颜色的数量可以不同。
常见屏幕大多是6bit面板,不过由于6bit面板色数不够用,有一个技术叫做色深抖动,通过不断切换色彩产生视觉暂留,让人看到了那些它显示不了的颜色。通常屏幕大多数6bit抖动8bit,比原生8bit色彩要差不少,而10bit的色彩通常需要专业卡才能显示。
对比度即屏幕黑处最低的亮度与白处最高的亮度之比,换算为XXX:1就是对比度。对比度常见有两个值,典型值与动态对比度,典型值就是同一画面下的对比度,动态对比度就是不同画面下的最大对比度,普遍认为对比度只看典型值,动态对比度就是个噱头(如果一个屏幕在最黑时关闭,那动态对比度就是正无穷大)。
对比度在显示中很重要,高对比度会让画面层次分明,看起来更纯正。有些色域不高的显示器显示效果很好就是由于对比度高,这个值越高越好,一般ips屏能到800:1就是不错的,高端手机屏普遍特别高。
6、面板及雾面屏
笔记本常见面板目前只有tn和ips(pls),由于厂商普遍用低端tn和中端ips的原因,导致许多吧友对ips屏产生一种盲目的信仰,认为ips一定好。其实这是不对的,tn也有高端屏,ips也不一定好,主要还是看上面那些参数。
tn屏的优点是延迟低,缺点是可视角度差。ips屏优点是可视角度高,缺点是延迟也高,所以144Hz的g-sync显示屏目前大多是tn面板,至于参数ips不一定好过tn。至于pls面板就是因为三星没有ips的专利,搞了个pls出来抢市场,可以理解为ips,差不多。
再说说雾面问题,雾面屏优点是不反光,不把自己的脑袋反映在屏幕上,亮处表现好。镜面屏显示效果更好,锐度方面优于雾面,缺点是反光。具体自己取舍,不过其实镜面也不一定反光,因为也有高透玻璃以及增透膜的存在,多半因为成本原因在笔记本上少见
二、cpu处理器篇
x86处理器的主要参数有型号,构架,频率,核心/线程数,指令集,缓存,tdp等。
1、型号及命名
目前在笔记本处理器里intel一家独大,amd几乎没什么拿得出的型号。
amd方面,我本身也不特别了解,反正记住a10&a8&a6&a4就好,fx系列大概相当于apu的a10,即使是a10也低于intel的低压i5。
intel方面:
性能上,标压i7&标压i5&低压i7&低压i5&i3&赛扬(奔腾)&凌动atom。core m不好说,定位是i7,性能上肯定小于低压i5大于atom,主打低功耗。
命名上,以i7 4702hq为例,第一位“4”代表这是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第二位“7”是产品定位,最高端是“9”,最低是“1”。第三位是步进及集显,一般“0”到“3”代表频率提升,“5”以上是高级核显,再提也是频率提升,好像也有反例。第四位“2”代表节能版tdp为37w,“0”代表普通版tdp为47w,在i5中代表37w,在低压中代表15w,“8”代表tdp为28w。“h”代表不可拆卸的标压,“m”代表可更换的标压,“u”代表低压。“q”代表是4核,不写就是2核,i7也有2核的。
其实命名不要太在意,性能对比自己翻精品贴有cpu天梯图。
同构架比主频是衡量cpu性能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只是注意不同构架不能直接比(每一代构架几乎都是同频性能提升)。
cpu的频率有主频,倍频,外频三个部分。
主频=倍频x外频。
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表示的是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由于不同构架下cpu脉冲信号的运行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高主频低运算性能的情况。
外频即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是cpu与主板间的同步运行速度。最近的处理器的外频普遍是100MHz。外频和前端总线(FSB)频率容易混,前端总线频率是cpu和北桥间的连接速度(现在cpu已经整合北桥),更实质的表现cpu与外界传输的速度,外频为整块主板的系统时钟频率。前端总线这个概念已经渐渐消失了(除了农企fx系列),想详细了解的自己百度吧。
倍频指主频和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最早主频和外频是一样的,后来有了倍频才使cpu有较大的性能提升。由于有睿频及降频,倍频并不是一个定值,是一个范围,超频即拉高倍频。
如图i7 4710mq,外频是100MHz,倍频是8到35,即主频范围是0.8GHz到3.5GHz
3、核心数/线程数
核心数很容易理解,window2000以后的系统支持多核心,系统通过在多个执行内核间划分任务,极大的提高了cpu的运行效率。
线程是程序执行流的最小单元,这个涉及系统,不详谈,想了解的自己百度。2001年intel提出了超线程技术,使单个物理核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线程,进一步提高了cpu运行效率。最早出现在2002年的奔腾4中,但到了core i7才真正把超线程技术发扬光大。现阶段超线程技术非常成熟,在日常中,有几个线程可以说是平时的几核处理器。8线程不如物理8核,但是比物理4核强得多。
主流i7大多4核8线程(不是全部),桌面i5是4核4线程,笔记本i5是2核4线程,i3大多是2核4线程。amd方面都是物理核心,暂不支持超线程技术。
下图是桌面e7,有几个框框(线程)自己数
CPU缓存(Cache Memory)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工作效率远远大于内存。目前的CPU拥有一级、二级和三级缓存(L1 L2 L3 Cache),部分处理器还拥有四级缓存(集显的显存)。
一级缓存(L1 Cache)位于CPU内核的旁边,是与CPU结合最为紧密的CPU缓存,可以分为一级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一级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以及对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进行即时解码。大多数CPU的一级数据缓存和一级指令缓存具有相同的容量。
二级缓存(L2 Cache)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4MB,而服务器可以达到19MB。
三级缓存(L3 Cache)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常见cpu都有三级缓存(除了amd的少数处理器)。三级缓存早期的是外置,截止2012年都是内置的。它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比内存速度快),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
四级缓存(L4 Cache)是最近才有的。其本质是给CPU中整合的的核显使用,当作临时显存。这个四级缓存对于核显的性能提升比较显著,但是对于CPU原本的计算则没有影响。
L1和L2都是和核心数成正比,仅L3缓存在低端CPU上进行阉割处理。
依旧拿i7 4710mq做例子,一级指令缓存和一级数据缓存都是每核心32KB,二级缓存每核心256KB,三级缓存6MB
5、构架及制程
这里谈的构架不是大的构架(除了atom全是x86),是cpu厂商给一个系列的cpu定的一个规范,主要目的是区分不同种类的cpu。(ps:amd之所以叫农企,应该是因为它的cpu构架名称,什么打桩机、推土机、挖掘机之类)一般来说,换构架就会带来同频性能提升,所以不同构架的cpu之间不能直接比主频。
制程即工艺,是集成电路中电路与电路间的距离,换工艺是一定会换构架名称的,目前intel低压处理器是14nm,标压22nm,amd最低28nm。工艺的提升会带来功耗的下降,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根电阻长10cm功耗一定,1cm工艺就是分出来10个处理核心,5mm工艺就是分出来20个处理核心,要是同性能的话只需要5cm就够用,功耗下降一半(仅仅是个比喻,实际复杂的多)。工艺的提升也会带来漏电的问题,晶体管间距离变小就更容易漏电。
一般认为5nm是工艺的极限,因为单个硅原子直径也有0.23nm,再低的话漏电将不可控制。以后计算机的进步得靠换工作原理了。
6、TDP及睿频
TDP(Thermal Design Power)即散热设计功耗,表示cpu在满负荷时可以达到的最大发热量,散热器必须保证cpu在功耗等于TDP时把cpu的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由于cpu的功耗在不断变化中,tdp与实际功耗没有直接关系,对于cpu的睿频关系很大。
睿频即处理器的瞬时功耗小于tdp且需要较大负载时,拉高倍频来提供短时间更大性能的一种cpu运行机制。睿频技术使tdp分为短时睿频tdp和长时睿频tdp,日常标注的是长时睿频tdp。
短时睿频tdp与厂商有关,是cpu睿频加速的第一个限制值,cpu短时睿频功耗如果没有超过这个值则睿频可以继续,有一个短时睿频限制时间(也与厂商有关),如果超过睿频时间则功耗限制改为长时睿频tdp。
长时睿频tdp即平时看到的tdp,是cpu长时间持续负载时允许达到的最大功耗值,由于不同cpu的体制不同,达到tdp的频率也不同。
限制睿频的除了tdp还有温度墙,温度墙即厂商设置的cpu最高温度,一旦达到温度墙,cpu会关闭睿频并持续降频到温度可以控制在温度墙之内。
指令集是存储在CPU内部,对CPU运算进行指导和优化的硬程序。CPU依靠指令来自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不同的指令集,对CPU的某些方面产生特定的优化,例如AVX指令集理论上使CPU内核浮点运算性能提升到了2倍。一般说来,指令集支持越多,其CPU执行效率越高。Intel和AMD的CPU指令集不完全相同,因而对每个程序的执行效率也不同。
新架构往往会添加新的指令集支持。在同一代CPU中,为了区分CPU性能高低,也往往在低端CPU上减少对新指令集的支持。
不过,新指令集并不代表会带来性能的提升。新指令集需要相应的程序支持使用,才能得到应用,提高CPU的使用效率。因此,有时候我们并不用担心新指令集的缺少带来的性能损失。
对于指令集就是了解就好,x86构架与arm构架一个主要区别就是x86是复杂指令集构架,arm是精简指令集构架。精简指令集构架显得主频更高,但是特定程序运行效率更低。
下图是4770k与3770k的对比,4770k增加了几个指令集。
三、显卡篇
聊显卡,先说说显卡是什么。显卡,全名显示接口卡,又名显示适配器。最早作用是将电脑的数字信号转化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大概是个转接头的作用。现在的显卡大多是利用它的图形处理能力,在3d游戏中的模型在显卡里建立起来,调节模型间的位置关系,配合光照等数据把人应该看到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1、显卡的命名
民用显卡供应商主要是amd(原ati)和nvidia两家,两家的产品就是常说的a卡和n卡。现阶段n卡和a卡没有本质区别,说区别基本上是开玩笑(比如a卡音质好,n卡网速快就是一个著名的玩笑),桌面端a卡和n卡平分秋色,近几年笔记本端n卡占有比较大的优势。
a卡的命名,以r9 m290x为例:“r9”代表高端系列,“r7”中端,“r5”低端,这只是一个分类。“m”代表这是移动端的显卡。“2”代表第二代,也是a卡用新命名后的第一代,下一代是“3”。“90”代表性能等级,是这一代移动端最强的a卡,这个数越小性能越低。“x”只是代表性能好的一个标志(加强版)。
n卡的命名,以gtx980m为例:“gtx”的意思和“r9”一样,代表它高端,“gt”中端,“g”低端,仅仅是个分类。“9”代表这是这种命名的第九代产品。“80”代表性能等级,n卡“80”是旗舰,“90”是双芯卡,笔记本没有。“m”代表移动端。
命名仅供参考。
2、GPU的基本参数
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就是图形处理器,和cpu是电脑的核心一样,gpu是显卡的核心。gpu本身的参数主要有流处理器数和核心工作频率,其他参数有光栅单元(ROPS),L1缓存,制造工艺等。
①估算性能方面:显卡是近几年变化比较大的硬件,预测性能比较复杂。有一个大致的估算性能的方法就是
gpu性能=流处理器数x核心工作频率
这个也是n卡和n卡比,a卡和a卡比,an之间没法比(工作原理不同),本身也是估算,精确度不高,不同构架下运行效率也不同。
②流处理器,即SP单元(Streaming Processor),是nvidia在2006年提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8800GTX中,它的作用就是处理由CPU传输过来的数据,处理后转化为显示器可以辨识的数字信号。这个没必要彻底的懂,只需知道每个流处理器相当于cpu的一个核心,所以gpu在某些运算方面远强于cpu。
③核心频率,gpu的核心工作频率,即gpu的主频。和cpu的主频类似,nv开普勒构架之后支持boost,相当于cpu的睿频功能,也有tdp以及温度墙限制,具体见上面cpu篇。
④光栅单元ROPs(Raster Operations Units),主要负责游戏内光线及反射运算,用于游戏内光影以及抗锯齿的处理。
⑤缓存,gpu除了显存外也是有L1以及L2缓存的,集成在gpu中,不做主要参数(没法看)
下图是目前最强单芯ttx的gpu
显存,又被叫做帧缓存,是用来储存gpu处理过的或即将处理的渲染数据,gpu的显存相当于cpu的内存。显存的参数有:显存类型,容量,位宽,频率等。
①显存类型目前主流的三种关系为:GDDR5&GDDR3&DDR3。GDDR5的等效频率是4倍,GDDR3和DDR3都是2倍。这里注意GDDR3不是DDR3,GDDR3是由DDR2改造来的专属显存,DDR3是出现更晚的内存但在显存方面不如GDDR3,DDR3优点是便宜,目前说d3多是指DDR3,d5指GDDR5。
②显存容量,日常厂商忽悠说的“2G大显存”就是指显存容量,这个数和显卡性能并没有直接关系,够用就好。目前960m这个档次的显卡1080p分辨率2g足够用,低端显卡1g用不完,高端显卡4g也基本够了。显存不够时会借用内存(动态显存共享),同理内存不够借用硬盘(虚拟内存)。
③显存位宽,表示显存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所能传递的数据的位数。是显存带宽的决定因素之一,由每个颗粒的位宽和颗粒数决定。比如8颗32bit的显存位宽就是256bit。具体作用见显存带宽。
④显存频率,频率和显存类型有关,常见显示的是等效频率,关于什么是等效频率的问题,不管怎么简略都要扯到显存发展史上去。。。想知道还是自己百度吧。。。
⑤显存带宽。显存带宽由显存位宽和显存频率共同决定,表示的是gpu与显存间数据传输的速率。
运算关系为:显存频率x显存位宽/8 ,单位为GB/s
显存带宽是显存方面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显卡显存方面的根本区别,理论上越大越好但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对性能影响不大了。
下图是笔记本gtx860m,核心边上那四个黑色的方块就是显存。
4、显卡参数补充
①gpu部分忘记说纹理单元了,顾名思义,处理纹理(贴图)的单元。
②关于显卡的制程,和cpu一样,工艺越先进,同规模的核心面积越小,功耗越低。目前受限于台积电16nm的跳票,新显卡全都是28nm。
③关于多卡互联。笔记本多卡的很少,这里就简单说。nvidia的互联技术叫做sli,amd的互联技术叫CrossFire(和著名游戏同名),一般来说CF的效率高于SLI(不完全一定)。互联技术需要两张显卡但是不一定同核心,不过混合互联效率堪忧,目前唯一有意义的混合互联就是amd的集显与独显交火,受限于amd笔记本cpu乏力,也意义不大。
④关于g-sync技术,这是nvidia独占的技术(amd目前也有差不多的,不过没有支持的机器),原理就是让显示器刷新率与显卡输出画面速度相同,减少延迟。桌面方面有单独的g-sync显示器,笔记本目前已知只有两个机器支持。
⑤关于分辨率和性能的关系。分辨率越高帧数越低是显而易见的,4k屏下980m连768p的840m都有差距。提高分辨率降低的帧数和驱动的优化显存带宽等等都有关,目前a卡在高分辨率下优化更好(可能是高位宽的原因)。
width:100%">
860温度怎么样
width:100%">
width:100%">
width:100%">
width:100%">
做人就要做自己,发表30个主题帖即可获得此勋章
1. 2. 3. 4. 5. 6. 7. 8.
400-699-9999
周一至周五8:30-19:30 仅收市话费
Copyright &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电脑硬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