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山东第一,二,三产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丽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紧密联系丽江的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进一步明确丽江市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深入贯彻落实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优化升级;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创丽江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论文网 /2/view-491727.htm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十七大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结合丽江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实际,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化服务业,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丽江已站在了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经济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先导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以旅游业为主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比重已占50%以上,这种第三产业在市级经济中已占有半壁江山的情况,在全国地级市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水电产业是丽江最大的后续产业,以培育壮大水电产业为重点新型工业经济渐入佳境,前景广阔;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丽江已经呈现出了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设旅游强市,必须不断提升丽江的旅游文化品牌,创建一流景区,不断提高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通过十多年的拼搏,丽江品牌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通过我们十多年的努力,丽江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市接待游客从1995年的84.5万人次增加到了2006年的460万人次,增长了4.4倍,旅游总收入从1995年的3.26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46.29亿元,增长了13.2倍;通过十多年的奋斗,丽江旅游正从观光浏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丽江正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但旅游强市战略方才开篇,犹如万里长征才迈出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当前,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硬件建设,认真落实好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作出的各项部署,加快丽大铁路、丽江机场扩建、泸沽湖机场、丽攀公路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旅游景区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丽江古城和玉龙山景区,加快开发泸沽湖和老君山景区,突出神奇、绿色、文化、环保、和谐特色。二要以“大产业、大市场、大集团、大手笔”的理念,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区规划开发工作,加强对现有景区的深度开发。坚持以国有控股企业开发骨干景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健全完善旅游龙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骨干景区、龙头企业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集团化发展战略。三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软件建设。丽江市在旅游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区的差距正逐渐在宿小,但在服务规范化和精细化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还很大,加快推进精品建设,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是现阶段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必须要在理念、规划、管理、服务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要抓好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持久地广泛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树立人人讲诚信,讲文明的良好形象。四要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深入落实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丽江调研时提出的努力“把丽江打造成中国大香格时拉生态旅游圈的中心和示范区”的要求,更自觉地融入到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充分发挥丽江的区位、气候优势和旅游集散功能,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发展区域合作机制,加快联手打造中国西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品牌,把丽江建设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的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在走出丽江中做大丽江,提升丽江品牌。   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使丽江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与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相适应,使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与发展综合型旅游相适应,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使旅游企业规模实力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适应,使旅游软件建设与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实现丽江旅游真正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二、加快推进以水电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经济      加快开发丽江境内金沙江中游段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秦光荣省长前不久在丽江调研时指出:“金沙江干流是国家确定的我国第一大水电基地,加快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的开发建设,对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尽早发挥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综合利用效益,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金沙江“亮”起来,实现水能富市,也是丽江人民企盼多年的迫切愿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施好“水能富市”战略。   要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践中,加快开发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稳妥搞好移民安置,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办实事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做好移民规划,研究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库区群众的合法利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二要进一步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库区生态建设。三要抓住国家实施水电开发的有利时机,带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所涉及范围全是丽江市山区、干热河谷贫困地区,通过水电开发,要切实加快推进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库区建设和移民搬迁,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推进库区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积极参与水电开发建设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重延伸电力产业链,促进库区范围的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的开发,要大力发展矿电结合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群。要根据实施“水能富市”战略的新要求,进一步研究制定好发展规划和有关法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以水电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努力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好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特别要抓好煤炭产业的提质增效工作,深入搞好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煤炭产业发展规划,高
起点、高档次开发煤矿等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逆境中奋进的丽江的工业,已经从实施天然林禁伐、全面关停原有林工企业的低谷走出,实力日渐增强,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形成以水电、生物、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丽江工业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以“五个带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要像抓旅游抓文化产业、抓城市抓工业一样抓新农村建设。特别要通过发挥“五个带动”作用,推进全市近百万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旅游业带动。旅游业是丽江市已形成的最大支柱产业,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已辐射带动的农业人口达15万人左右,涌现出了一批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其中束河经验成为“中国经验”,要进一步总结推广。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力争全市旅游业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人口达到30万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反哺农业的作用。二是开发水电产业带动。抓住国家正在启动金沙江中游水电产业开发机遇,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水电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库区周边和移民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积极参与水电开发建设,推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三是城镇化带动。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吸引农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逐步变农民为市民,力争带动15万人左右。四是农业产业化带动。通过进一步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按照“三集中”原则,积极培育开拓市场,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畜牧水产、优质粮油、生物药材、水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培育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农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五是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对于生态敏感的贫困山区,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等机制,让农民在保护好森林、草场、水源、矿藏等生态资源过程中也获得一定收益,并加大科技投入,帮助当地发展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绿色环保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对于拥有“世界三遗产”的丽江市,意义更加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紧密结合建设丽江国际文化旅游名市的实践,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文化立市”战略,用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共同理想、民族文化品牌及文化产业,引领、支撑、推进丽江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丽江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新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丽江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丽江虽然地处边远,但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传统和谐文化,是丽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代表着丽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丽江文化价值的世界性,独树一帜的前沿视野和时代精神。丽江文化曾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要和谐相处;各民族祖先是同胞亲兄弟,各民族要相互尊重,团结和睦;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合”,才能兴旺发达;倡导各种文化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融合发展等传统文化,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华中的“天人合一”、“和合”等思想文化内涵。丽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纳西东巴文化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古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丽江境内的“三江并流”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纷纷走出国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丽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中,让丽江文化更加光彩夺目。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市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近期和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分类、分地区的保护传承规划,进一步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推进保护与传承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要建立建全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社团)为桥梁和纽带,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符合丽江实际的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体系。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基金,认真开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生态区(村、社区)建设。要努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巩固和发展丽江市取得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经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精心打造好《印象丽江》等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丽江建设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要深入实施“和谐兴市”战略,加快和谐丽江建设。   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切实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高度重视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加强社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政治敏锐性确保社会安定团结,着力提高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提倡人文关怀,促进社会的谅解宽容,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更加注重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加快扶贫开发,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
殊的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解决好子女就学、就医、福利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建设和谐丽江。      六、培养造就高素质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      实现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之本。古人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非常之功须仗非常之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崛起,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地区之间或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推动”战略。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拓人才视野,拓宽培养人才渠道,认真学习贯彻云南省《关于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丽江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水电产业、生态产业的实际,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重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培养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乡土人才,要更加重视培养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丽江建设文化旅游名市、重要水能基地、生态产业基地的人才和智力基础。要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作用。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依靠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对外开放,成就了丽江茶马古道重镇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成就了今日丽江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对于丽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为紧迫更加重要的意义。   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开放”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在引进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人流(包括高端游客)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管理等,促进丽江更多的优质特色产品(包括旅游文化产品)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丽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才能加快发展。大量的资金从何而来?只有靠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去5年,我们靠了150多亿投资拉动实现快速发展,今后五至十五年内,我们将争取1000亿元投资来拉动。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要坚持招大商,大招商,千方百计把国内国际一流的大企业,大品牌引入丽江。要努力做好丽江机场的改扩建、口岸机场申报和航线拓展等工作,力争把丽江机场建成云南省连接海内外的第二大航空港。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扩大开放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又必然推进对外开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开放战略。      八、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要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环境优先,环境是资源,是资本,也是资产;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青山绿水就是政绩,在欠发达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保住和改善了当地的青山绿水,就是最大的贡献等观念。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制度、措施,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依法治理污染,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工程,加快建设园林城市。      责任编辑 徐敬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分析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_百度知道
分析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下,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当前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10%,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长11.5%,城镇就业增加较多,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同时,投资增长快、货币投放多、外贸顺差大的问题尚未解决,物价水平上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任务繁重。还应看到,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还不合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明显加大。因此,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强调经济发展好中求快,努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经过多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明显改善。一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随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升级。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五个统筹”逐步落实,这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体制条件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活力日益增强,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这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四是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居民储蓄率高,能源交通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逐步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紧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方面,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一、分析十七大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二)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三)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四)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五)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六)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七)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
采纳率: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在对比中显现的,事物的主流总是从不同方位审视中认清的。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了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27位上升到第3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前景。从百姓的餐桌到穿着,从家中的陈设到存折,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变化可谓日新月异。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这是一个变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必然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党通观全局应对挑战提出来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应当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充分认识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充分认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和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国民经济沿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前进。
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鼓舞人心的。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国民经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地理 统筹兼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