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罗庄地图二十中可不可以带手机 ,我马上就升初中了,在二十中上,家里的很远,想知道可不可以带手机

交文友,学写作,就到作文批改网! |
& & 欢迎,朋友 |
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发布时间: 08:20:57&作者:苗成彦&发布者:miaochengyan&浏览次数:1320 &类别:我的随笔 &
山东省 && 临沂市 && 罗庄区 && 罗庄区教体局 && 罗庄教体局师训室
临沂市第二十中学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中学教育教学改革速写
《人民教育》记者 李帆&&& 特约通讯员&苗成彦
(来源: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
2010年春天,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数学老师们,听说了一位“神奇”的数学老师:
他只用40多节课的时间,就能带领学生完成初中三年的数学教材学习。
他从不布置课外作业,也没有一次加班加点。
他的学生,高达90%以上,都觉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学习数学不累。他所带的班级,平均成绩位列级部第一,优秀率也是最高的……
张店区的数学老师向领导请求:“什么时候咱能够亲自去他的课堂看一看?”机缘巧合,他们听到了这位老师一节课,所有人啧啧称奇:“这样的课,别说我们亲眼见了,就是听也没听说过!”
依旧在这所学校里,有位年轻教师。她工作仅五年,却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一学年完成初中三年语文教材的教学,剩余时间,便与学生共同研读莎士比亚。
孩子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对名篇名著的阅读远远超过了其他班级,成绩也名列前茅。
济南市教科所一位领导听说了此事,难以置信:农村孩子也能研读莎士比亚?
他悄悄到学校去考查。一堂《哈姆雷特赏析》让他惊叹不已:孩子们自信大方,侃侃而谈,分析人物透彻到位,准确细腻,“称得上是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课堂表现”!
赞叹之余,他产生了新的疑问: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是什么让这所学校满怀勇气,引领教师拒绝做教材的奴隶、做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的奴隶?
抛弃掉外在的秩序、有序和浮华,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
2009年,教育部一位领导曾到这所农村初中――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视察,她连说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所学校会有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没想到这所学校会有这么高的办学品味,没想到这所学校的个性优质课堂这么精彩!”
“许多老师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没成想,反倒把自己和学生给淹没了”
张店区拜访的数学老师,名叫刘建宇,如今是临沂二十中的副校长。
不同于时下的许多老师,想方设法把知识又快又准地教给学生,刘建宇却反其道而行之,做着一件看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讲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而不是对教材上的知识亦步亦趋。
一节初一的常态课《如何学,是为了更会学》,把他对数学教学的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建宇问:“平行四行形的性质和判定,大家会吗?”学生说,不会。
“为什么不会?”“老师,我们还没学过呢。”
“没学过就不会吗?这节课,我带着大家把前面的知识复习一下,虽然没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但我认为,你们也会。大家信不?”
“不信!”学生们笑着,嚷嚷起来。
“那咱们试一试。同学们,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得非常流利:两边相等,两角相等以及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该角对边上的高、中线等三条线合一。看来,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他们掌握得不错。
“我提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假若我说,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对不对?”
在学生看来,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他们异口同声,立即否定。
刘建宇没有停止,而是追问下去:“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不对?之前你们说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依据又是什么?”
学生们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率先醒悟。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不能据此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但是,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其他两个判定方法也是如此。”
“这就对了。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依据,都是等腰三角形独有的性质,而不是一般三角形都有的性质。”刘建宇一转身,在黑板上写道:“独有、都有。”
他说:“等腰三角形独有的性质,就是一般三角形不具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称它为特殊的性质。找到了特殊性质,就找到了判定方法。对三角形如此,对其他图形也是如此。”随即,他板书道:“特殊、一般。”
学生们这下明白了:“原来,所谓的判定,就是找出它的特殊之处,是相对于一般而言的。”
接下来的课,顺风顺水。怎么去判定平行四边形?只要找到相对于一般四边形而言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就行了。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是两个边相等,一般四边形没有这个性质,我觉得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还有的说:“两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为一般四边形也没有!”
此时,学生不再是在学习特殊图形的判定方法,而是在探寻特殊图形的特殊性质。他们寻找着“特殊”,并为自己发现了这么好的方法而兴奋万分。
“具备了这种思路,再遇到特殊图形的判定,诸如梯形、圆等,能解决吗?”
“能――”
听到学生自信的回答,刘建宇会心地笑了。
但课上到这里,还远远不够。这不,新的问题又来了:“数学中有关一般和特殊的案例有很多,那么,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们一愣,初一的孩子还没这个思维啊。
刘建宇提示说:“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对它的判定是不是包含了一般三角形判定的所有方法啊?”
“是的!”
“但我们判定等腰三角形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说,是特殊包含了一般。”
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位学生不觉高呼起来:“我明白了!特殊三角形包含了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也包含了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而正方形则包含了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哗――哗”掌声一片。
“几何的性质判定遵循‘特殊包含一般’的规律,那代数是不是这样呢?”刘建宇随即板书了4道代数计算题:1、(2x+3)(3x+5)。2、(3x+2)(3x+4)。3、(3x+2)(3x+2)。4、(3x+2)(3x-2)。
“从第一题到第四题,存在什么关系?”刘建宇开始发问。
渐入佳境的学生发现,从第1题到第4题,越来越特殊。第4题是平方差公式。
学生们开始发言:“越是特殊的,计算的方法越多,凡是一般式子所用的方法,特殊的式子都能用;但特殊式子的特殊方法,一般式子是不能用的。”
“这是不是代数方法上的特殊包含一般呢?”刘建宇不失时机地提问道。
“是!”回答得特别响亮。
快要结束时,刘建宇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
“老师,我觉得学数学重要的,是去找联系,进行归类。”
“我认为,只要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规律,就能掌握学习之道!”
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结束了。
然而,听课的老师却是心潮起伏。“内行看门道”,这短短的40分钟,竟然包括了常规教学中的几何6课时、代数4课时,即10课时的内容。
一个老师惊讶地说:“俺听你的课,又很短,又很长。讲它短,是觉得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习毫不吃力;讲它长,是学生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学那么多的东西。”
她说,“俺有次上课,教了整整一节课,连线段如何表示还没有讲明白,气得要命。”
刘建宇笑着对她说:“知识是人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一定会遵循某种思维规律。教数学,就要找到知识中思维的痕迹,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
一言蔽之,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知识服务于思想方法。
像《如何学,是为了更会学》一课里,知识是载体,知识被重组,让学生去领悟“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一基本思想。
在刘建宇那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教案,与教材大相径庭:第一课《数学运用之奇,联系推论之美》;第二课《感悟数学》,随后还有《a说:“你们对我了解多少”》、《全等三角形在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时,初中三年的知识全部被打碎、被揉和。乍一看,知识的完整性没有了。但是,“我教给学生的是思想方法的完整性啊!”
“许多老师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没成想,反倒把自己和学生给淹没了。”
只是,有多少老师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敢于去打破教材知识的权威与完整呢?几年前,临沂二十中曾召开大会,研讨“教什么”的问题。
很多老师不满意,认为是一种侮辱,“俺连教什么都不知道?还当什么老师?”
校长姜怀顺说:“你还真不知道!看看日常课堂,有多少人是在教教材,是在考什么教什么。弄不清楚‘教什么’这个教育的元问题,环节打造得再精美,知识教授得再流畅,也不过是个优秀的匠师。”
“三流的教师讲知识,二流的教师讲方法,一流的教师讲基本思想和方法产生的过程。对照这个标准,你做到什么程度了?”
会场上,老师们陷入了沉思。
&&&&&&&&&&&& 真正的教学并不是观摩课上那些完美的环节
刚参加工作不久,王丽花就让年级主任很头痛:“这个‘小年轻’,怎么不按常规出牌?”
很多时候,王丽花的课堂太安静。学生们坐在座位上,不读教材,却捧着《莎士比亚全集》等课外名著;读书有了心得,就提笔写下,长短不拘、体裁不限,只需写出自己的真诚感悟即可。
还有些时候,课堂却像煮开了锅的饺子。学生们大声辩论、开心表演,好几次,声音大得连隔壁班的老师都忍不住提意见。
屡劝不改,年级主任一气之下,向校长姜怀顺反映情况:“教学环节没有了,模式没有了,教学常规也不遵守,教学质量怎么有保障!”
“可是,真正的教学并不是我们在观摩课上看到的那些完美的环节啊。教育,不过是把学生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王丽花轻轻几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姜怀顺的心,应和了他对知识和能力的看法。
记得前不久,他听了一节语文课,讲的是说明文《赵州桥》。
老师准备得很充分,讲得也非常精彩。
课后,姜怀顺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想让学生得到什么?”“要让学生得到说明文的方法,理解赵州桥是座伟大的桥啊。”
“你怎么让学生得到说明文的方法?”“他们知道了详略、重点、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知道了写作的顺序。”
可是,“这就转化为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了吗?”教师一考虑,对啊,当学生不会使用的时候,怎么能说他掌握了说明文的方法?没有活动,又怎么去呈现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
此时,老师把无形的能力等同于有形的知识了。
有形的知识可以分析,而无形的能力无法拆分,也不能传授,只能靠学生的做和悟来加以把握。
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去培养能力,就会像寓言里讲那样,青蛙问蜈蚣:“你有上百条腿,是怎么走路的?到底是先迈哪条腿,然后动哪条腿的?”蜈蚣苦思不得其解,到最后,反而连路也不会走了。
“我们做的何尝不是青蛙的事呢?我们总以‘深挖’为借口,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以为把文章从内容到写法都分析清楚了,学生就有了相应的能力,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姜怀顺问老师们,中国第一部研究语法的著作是《马氏文通》,写于1898年,在那之前,难道中国人的语文能力不好吗?“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区别啊!”
“王丽花不过是想通过《莎士比亚全集》,把学生带进一个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世界,一个表达情感和形成价值取向的世界,一个用文学的特有思维方式来呈现生活的世界。她的关注点在能力,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等待花开?”姜怀顺对年级主任说。
三年后,学生用成绩证明了姜怀顺的预测。王丽花带的两个班,入校时,语文成绩在全年级垫底;中考时却一跃为年级的二、三名。一下子,大家刮目相看。要知道,这是刚毕业的王丽花带的第一届学生。
“过去,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原来,还有不教而教。”对王丽花的成长,许多老师很有感慨。不教而教的真谛何在?在于让学生在生机勃勃的、不强求一致的教育境界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
不久后,语文老师们聚在一起,商讨出了语文教学的“六大”策略:大阅读、大背诵、大演讲、大复述、大欣赏、大写作,目的就是超越教材,为学生能力养成创造条件。
学校语文教学的境观,为之一变。
孩子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笔下也慢慢有了灵性:从最初的一两句话,到后来的提笔千言,有的学生甚至在班刊上连载小说,一次写作就在万字以上。
而超越教材的关键,是把学科逻辑变成学生的认知逻辑。
“就拿初中地理来说,教材上罗列着枯燥的知识,前面讲个问题,后面立即跟着答案,学生哪里有感悟和思考的空间?又哪里有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的路径?”地理教师上官景进从教20多年,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
像《新疆》一章讲到坎尔井,不仅有示意图,还有很详细的解释。这不坏事儿了吗?“为什么不把示意图直接删掉,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新疆人,该如何生存?能力必定是在探究中形成。”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想,去年,上官景进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重写《新疆》一章的教材。
在他自写的教材里,没有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只是用美丽的笔触介绍新疆:“高山与盆地相间,酷寒与奇热并存,冰川与火洲为邻,荒漠与绿洲相映。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外貌、气候特点,造化出新疆神奇的塞外风光……”
如诗如画的文字,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对新疆这个神奇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抓住机会,上官景进抛出了问题:“为什么新疆会呈现出这样的地理景观?”“渤海水西调入疆可行吗?”“在这么极端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当地居民怎样才能生存下来?”……
学生们相互讨论着、质疑着。一节课结束,学生们跟在上官景进身后,叽叽喳喳:“老师,地理真有趣儿!”
&&&&&对学生的表达,不以己律人,不以成人化的观点和态度来评价
学生们很喜欢生物老师田宗秀。
因为她从来不拿学生的成绩说事儿。不管谁问她成绩,这个大眼睛的女老师眼睛更大了:“我不记得哦。”随后,她补充道:“我只记得孩子向我提出了什么问题。”她给我们看自己随身携的一个小本子,上面写满孩子们的问题:“鱼的鼻孔是干什么的?”“中国有狮子吗?”……
其中一个问题让田宗秀特别得意。那是学习“癌细胞可以无限分裂”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来的:“能不能利用癌细胞无限分裂的特征,让已经衰老的细胞重新分裂,让人长生不老呢?”
田宗秀遇到这个班的班主任,乐呵呵地表扬起了提这个问题的学生。没想到,班主任眉头一皱,说,这个学生调皮得很,老是问些不搭调的问题,哪有那么好!
田宗秀默然了。后来,她在教学日记中里写道:“求学问,需学问。真正的好课,应当越讲学生的问题越多。”
可现实是,学生年龄越大,越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最后连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了。
问题在哪里?
几年前,学校曾派田宗秀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一个心理学故事让她感触颇深:科学家给一只初生的小猴子,做了两个假的猴妈妈。一个猴妈妈用铁丝做成,但有一个奶瓶;另一个猴妈妈是用温暖的绒布做成的,没有奶瓶。慢慢地,科学家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其他时候,都依偎在温暖的绒布妈妈怀里。
“这个实验里的奶瓶,不就像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吗?而我们给学生的情感,给他们的心理影响,就像绒布的温暖一样。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学生希望学到知识,但他们更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回应与温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放松,感到安全。只有当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时,他们才会敢于提问,敢于表达。”
如何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临沂二十中的老师想了不少的办法。
初冬到,临沂飘下了雪花。
学生们望着窗外,眼里是欣喜和渴望。语文教师吕金峰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大手一挥:“走,我们到教室外面去!”
伴随着一阵欢呼声,学生们“飞”出了教室。操场上,有的学生迎着纷飞的雪花狂奔,有的漫步徜徉,还有的捧起雪花,任凭它在手中慢慢融化……
一个男生俨然忘记了寒冷,把外套一脱,来了个前空翻,又仰卧在草地上,大吼一声。吕金峰一惊:“你咋了?”
“老师,我还想再脱下一件衣服。我就是感觉太爽,太爽了!”
渐渐地,学生们聚集到了吕金峰的身边。师生一边赏雪,一边开怀敞聊。
“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看花园的树木,挂满了雪花,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景象。”刚才在树下徘徊的学生,曼声说道。
“真是温婉细腻。”吕金峰颔许赞叹。
“刚才我大吼一声,任凭雪花落在身上,只是希望能扫去我这几天的郁闷,我那是兴奋,是发泄啊!”其他学生也抑制不住地表达自己。
“老师,我听到了地下小草的欢喜,它们急切盼望的棉被来了,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了,不信您听。”
放下心防的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对错,没有高下,有的只是个性化的、多彩的表达。
等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吕金峰这才笑着说道:“同学们刚才说的,不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吗?”
“你们所观察到的,如树下、草坪上,就是写作时的角度与顺序;你们或欣喜或沉寂的反应,就是作文的情感。如果把今天的收获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绝妙的文章吗?”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依然热情高涨,意犹未尽。
第二天,学生们交上来一篇篇对雪景的观察感受,真诚而自然,个性而富有情感。
“我尊重学生的自由言说、个性表达。对他们的表达,我不限制,不提要求,不以己律人,不以成人化的观点和态度来评价。”吕金峰说,为此,自己特地每周开设一节口语课,日常课堂也以说为核心,以说促读,以说带写,引领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
自由的表达,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也唤醒了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一位家长对吕金峰说:“吕老师,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孩子读小学时,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六年都没调动他的积极性。但现在回家以后,他总是积极和我们交流,然后就是思考、写作。”
“哪有什么好办法?表达与言说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我不过是让学习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它不再是神秘和艰难的事。”吕金峰说,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我们成年人给学生的,我所做的,只是纠正与回归。
“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向美而生。”在校长姜怀顺看来,如果老师不能创造一个审美的境界,那教育就是低层次的。
有一次,姜怀顺看电视节目,心被狠狠地揪痛了。节目报道说,在广西的一个村子里,出了100多个抢劫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而这些抢劫犯的年龄都在18到25岁之间。
记者到村里的小学采访,校长和老师一致说:“我们的孩子很老实,很听话,认真学习,平常没有什么问题。”和学生交流,记者问这些孩子,将来大了干什么?孩子百分之百地回答说:“出外打工挣钱。”
看到这里,一股子热血,直顶姜怀顺的脑门。他大声追问道:“教育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当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目标和高尚的志趣时,他就不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人。他的人生只是在物质层面徘徊,如果不能满足,他怎能不去抢劫、不去掠夺?”
“现在,学生成人化倾向很严重。很小的孩子就知道挣钱、消费,这不是社会深刻的表现,而是一种平庸和媚俗。他们长大后,有知识无智慧,有欲望无理想,有规则无道德,社会该是什么样子!”
他反复跟老师们讲,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的,而不是工具性的。
没有情感的注入,没有人性的放大,没有人性中最光辉的诚实、善良、感恩、同情这些有活力的东西,教育就成了驯化。
有一回,听语文老师孙庆晓的课,让姜怀顺感动不已。
课的内容是《诗经?蒹葭》。孙庆晓告诉学生,歌曲《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这首古诗改编而成的。学生们兴奋起来,请求她:“老师,你唱唱吧!”
果真,孙庆晓放下教学进程,放声高歌,学生们听得如醉如痴。一曲既了,掌声雷动。
尽管部分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但姜怀顺却给了这节课很高的评价。他说:“唱歌仅仅是作料吗?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花絮吗?不是的。唱这首歌恰好就是《蒹葭》的最好的教学方式!”
“只有音乐,才能把学生带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朦胧的、不可言说的意境之中。依靠单纯的讲解和翻译,怎么能带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孙庆晓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音乐。
她认为,音乐的美和文字的美是相通的。美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激荡起所有的正面情感,让人对生命有尊崇,对道德有感悟,对信仰有尊崇,对自然有敬畏,对人生的意义,也能有一种全新的把握。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有着持续的吸引力。如今,孙庆晓所带的班级,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连续三年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这在许多农村初中,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很多学生,都对她的课有着深深的依恋。
“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人,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
只有美的情感,才能让教育触及到生命的内核。
而崇高感,则是美的一种极致。
为什么有时会抽出大段时间,甚至是整节课,给学生们讲励志故事、热点时事和自己的哲学思辨?数学老师刘建宇说,是因为“学生是否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志趣,比知识重要得多”。
有一次,刘建宇在网上发现了一篇文章,他特意在班上为学生们朗读。文章的大意是,一个日本记者到中国某大学演讲,演讲前问在座的听众:“谁知道黄继光、邱少云?”没想到,一名大学生抢答说:“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知道这两个傻帽。”日本人由此感慨万分。
文章读完。一位女学生站起来,眼流满面,她问刘建宇:“老师,如果青年人都这样的话,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希望吗?”
“你就是希望啊,当你落下热泪的时候,就预示着你可能成为明天的脊梁!”
这个学生,刚入学时,成绩在全班居于下游。但从那后,她却迸发出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到了初三,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临沂一中。
离校的时候,她对刘建宇说:“我一直记得初一时你读的那篇文章,也因此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学习。”
“要让学生进入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要让他们拥有春水般的情感。”校长姜怀顺由此感悟。
每次交流,他都鼓励老师不要做只关注技巧、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小老师”,而要做“大老师”,做一个站在制高点上、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广阔、丰厚天地的老师。
他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精神和心灵的格局。
回到北京,翻看资料时,我们看到了校长姜怀顺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教师首先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然后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课本’时,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
“我们今天所施加的教育,应当被学生视为一件无比高贵的礼物而欣然接受,并成为他们一生的依恋和一世的拥有。”
“教育,必须遵循生命本身的逻辑和教育教学深刻的内在合理性。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
【记者手记】
姜怀顺: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
临沂,已是冬季。
接受采访的姜怀顺,在会议室大踏步,走来走去,高声讲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谈到教师培养,激动处,他一个转身,甩掉身上西装,白色的衬衣映得他脸更红了。
“我们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机制上发牢骚,应该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了多年的校长,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姜怀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的花园里”。所以,学校热衷于让教师盲目地模仿、照搬别人的模式,教师们也投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模式、打造环节,甚至详细到导语怎么说,后边结论怎么讲,中间怎么弄花花肠子,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
姜怀顺特别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通吃所有学科。那套路子,是引着教师往匠师的路上走啊!”思考经年,他为教师成长设计了自上而下的“六级之路”:教育价值观――学科思想――把握学习规律――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专业技巧。
在他那里,教育价值观就是教师成长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遥远。
姜怀顺对价值观这类基本问题看得特别重。临沂二十中倡导教师创设“个性优质课堂”,相应地提出了“三四四策略”。一次,有位专家听完课,评价说:“你们的三四四模式非常好!”
私底下,姜怀顺对他说,能不能纠正一下?因为“三四四”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策略、原则,或是一种价值引领,它解决的只是方向性的问题。
在这个方向下,姜怀顺把教学权完全放给了老师们,让他们的个性想怎么张扬就怎么张扬,特色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他理解教师劳动的个体属性,到处张扬“自由,才是教师创作的力量”。
刘建宇刚参加工作时,做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位教研员在听了他的课后,勃然大怒地训斥说:“这上的什么数学课,简直是瞎胡闹!”再听说,他还从不布置作业,从不写备课教案时,教研员拍着桌子,愤怒之极。和他一道听课的姜怀顺,却冷静得多。他从刘建宇看似信马由缰的、大跨度的教学中,看到了一个教师追寻教学规律的奇思妙想的萌芽。
“此时,他教学生命中那种很光彩的东西已经呈现出来了,你再用那种综合的、传统的评价来套他,不是在叫他平庸吗?‘三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子子’!”
姜怀顺当即拍板,给刘建宇量身定做了“三免”政策:免参加综合评估、免备课、免修改作业。受到保护的刘建宇,快速成长,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首届沂蒙名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
与教研员的评价背道而驰,对一个校长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到今天,姜怀顺也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可姜怀顺站在那里,厚重得像沂蒙山一样,给愿意改革的老师们撑起了一片天空。现在,学校有志于改革的老师,都可以申请享受“三免”政策。
“很多时候,校长以领导的认可为目的,所以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还有很多校长,充当着制度的‘卫道士’,他们不去研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却做着坚定的执行者。我们把改变当目的,把领导的决策和评价当目的,把维护制度当目的,却从来没有把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当目的。”
“老师无法张扬自己生命的权利,也就无法给学生发展生命的自由空间。这个时候,工具论便大行其道。看看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学生成了老师的工具?又有多少校长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
姜怀顺说,我就是要打破这些充满了伪科学的东西!
前不久,有一位校长带队到临沂二十中参观交流。他们提出来,能不能看一下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姜怀顺双手一摊,诚恳地对他们说:“我们没有啊。”原来,在临沂二十中,教学也好,管理也罢,核心都是价值引领,对教师的具体行为并无多大的约束。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一个学术场,不能单靠行政来解决问题。”姜怀顺解释自己的做法时说,当校长,他的胸襟、气度是第一位的。
在临沂,姜怀顺对老师的宽容是出了名的。曾有教师犯倔脾气和他大声争吵,到了评优的时候,和这位老师有过冲突的人都投反对票,独姜怀顺力排众议。他说,要看到这位老师的长处,我们评优,不是在评圣人和完人。还有老师因待遇问题给他难堪,姜怀顺也只是一笑而过,并不放在心上。
结果,在他手下,吸引了一批性格迥异、思想独立的老师,即使有的人古怪执拗,也都对他信服尊重。
地处农村,让姜怀顺至今不为多少人所知。
他带领着一个普通的、无名的教师团队,无拘无束、泼辣恣肆地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他们在现实中依凭理想而生,哪怕有时需要逆风而行――这是理性主义者的生活状态,他们为波澜不惊的教育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卓尔不群证明着理想的高贵。
教育,本来就是理性主义者的事业。
投稿排行榜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备案编号:,设计制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临沂罗庄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