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玩网络游戏上瘾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戏怎么办

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怎么办_百度知道
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怎么办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多花一些时间去陪陪孩子首先,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会产生更强烈的叛逆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希望可以帮到您,发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时,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只能让青少年愈演愈烈,更加觉得游戏世界才充满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容易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人爱他的,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来禁止亲少年上网,这样才有助于青少年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一味的打骂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带领孩子去旅游了、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也是有人在乎。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强制破解。
是你上瘾了吗?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风号出品
孩子痴迷玩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03
作者简介:黄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结构学士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电脑信息硕士。现在美国从事IT工作。业余时间热衷于新泽西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PCE )的志愿者工作,乐于和大家分享俱乐部13年沉淀的 EQ Parenting,即以情商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详见www.pceclub.org.本文无文注图片来自网络前文回顾:电子产品对孩子危害大?!——我是如何让儿子从电子游戏中获益的01孩子痴迷玩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025.孩子违规怎么办?孩子在不能玩的时候玩,或者玩电游超过规定时间,你三令五申,他还不肯停机,我们怎么办?有些家长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近乎始于无休止的“请求”,例如:“Eric, 时间到了,应该停下来了。”10分钟后,Eric还在兴致勃勃地刺杀妖魔鬼怪。以上场景重复好几次,如果你今天好运,Eric可能会依依不舍地停了机。运气不好呢?你终于火山爆发,冲上去把线拔了,气急败坏地说:“你两个星期不能玩电游了!”Eric 气愤填膺含泪奔向他的房间,“嘭”的一声关上门,恨恨地留下一句:“我恨你!我希望没出生在这个家!”留下你呆呆地站在那:“我做错了什么?我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你整晚彻夜难眠、担心、无助、心痛。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自控力差,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要求孩子不再犯错误,是完全不现实的,是违反孩子发展天性的。我儿子也经常有违规的时候,比如周末早上,我家规则是不能玩电游的。他就起个大早,趁我们还在睡觉,偷偷溜下楼玩;还有的时候,说是玩1个多小时,2个多小时过去了还在意气风发地杀妖魔鬼怪。有无数晚上他偷偷把iPad拿到房间,我也只好心平气和但严肃地提醒他我们的制度,但也没有次次都戳穿他的小把戏,只是把iPad拿到楼下,看到哪天儿子心情还好,就心平气和地说:“晚上不要把iPad拿到房间,好吗?妈妈想要你好好休息。” 然后继续引导。我经常征求儿子意见:“晚上上楼睡觉前,你觉得自己可以控制不把iPad/电脑带到卧室吗?还是希望妈妈帮你,晚上把iPad/电脑拿到妈妈房间?”很多时候儿子更希望我能把所有电子产品拿走。我告诉儿子:“为了让你晚上休息眼睛,妈妈帮你个忙,把电子产品拿走。但有时我不拿走,是希望看到你能控制自己,晚上不把iPad/电脑带进卧室。妈妈希望能看到你有控制能力,因为上了大学,你自己将掌控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孩子10岁之前,当孩子违规时,马上指出是应该的,当然我们一定要保持情绪平和,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重点放在总结错误上。相反,过激的情绪化处理往往会导致孩子的情绪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机会。但当孩子11岁以后,每次孩子违规你都用“当场抓贼”的方法,不仅效果不好,也让孩子感觉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监视”他们。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阻碍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对亲子关系也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一个朋友讲她的一位朋友看到儿子与同学玩网络游戏就来火,冲着儿子痛骂,同学那头都听到这位妈妈的歇斯底里。青春期的孩子,不让他干的事(特别当家长态度强硬时)他偏要与你作对。在当头儿,拨电源线,砸遥控器,大声吼叫,这类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实在是不可取,只会增加孩子对你的抵触情绪,把孩子往更沉迷电游的路上推。交流是一门艺术,与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有效的沟通不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而是要冷静考虑时间、双方情绪状况、从什么角度说、怎么说、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去说等等因素。也许需要等几天找到合适的时机,这时大家情绪平和,你也比较有准备,孩子才比较能考虑我们的想法,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我现在主要原则是:希望帮助儿子在离开家庭走向独立之前,通过逐步的锻炼,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自控力。主要方法是:在儿子违规的时候,我有时也会指出问题:“不是有规定现在不能玩吗?”,表示我对他行为的不满;有时也启发儿子找自控的方法;有时会心平气和地说:“自控确实不容易,是吗?没事,慢慢来,下次再努力!”表示我对他的理解和期望,因为我坚信:温柔的鼓励远胜于严苛的指责。别指望几次交谈或管教,孩子就老老实实了。如果你孩子真是俯首贴耳、循规蹈矩而缺少主见的孩子(也许没这样的孩子),你又得对这种孩子今后的生活操心和担心了。我经常告诉儿子:“Integrity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even thoughthere is nobody watching you”.(诚信是即使没有人看着你,你也会做正确的事)。我希望自己对儿子的正面影响,不仅限于他未成年之前,而是希望在他成年后,在他愿意听我的时候,我依然能说上两句;在他需要听众的时候,希望他知道,家永远是个避风港,父母永远是他最忠实的听众。6.化孩子玩电子游戏为契机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既然对孩子适当玩电子游戏采取了接受的态度,我为何不“既来之则安之”呢?与其只聚焦于玩电子游戏的负面,倒不如把精力花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化玩电子游戏为成长契机上。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吉林大学副教授董进宇博士“学习方法的革命”的演讲。他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点像一盆水倒在沙滩上后,四处漫流。作为父母,我们的作用是挖沟,那么水就会顺着挖的沟流。我认为他的这个比喻很形象,也蛮有道理。其实,挖沟就是正面引导。从那以后,我就注意做个用心的妈妈,很自然地把“挖沟”融于儿子的生活中。儿子不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他5,6岁时,我发现他说起游戏就像变了一个人,兴致勃勃,滔滔不绝,自信满满,表达能力也蛮不错。我想,我倒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锻炼他的表达能力。我知道儿子玩的所有电子游戏的名字(Plant vs Zombies,CastleCrashers, Minecraft,Tower Defense, Clash of Clans,Terraira,Team Fortess 2 等等),我会到维基百科上大概了解一下儿子玩的一些电游。儿子小的时候,我有时也会坐下来看他玩。儿子玩完游戏时,很喜欢我就游戏提些问题。我会问“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啊?需要用什么样的战术才能赢啊?”之类的问题,儿子则会热情高涨地向我解释,然后再问“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我有时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新问题时,小家伙一副很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表情,知道老妈不在行,但小家伙看得出来老妈确实努力了。记得儿子1年级左右喜欢玩Castle Crashers, 打印了一张有30多个Castle Crashers 人物的相片,他一一指给我每个人物的名字和功能,然后来考我,让我说出每个人物的名字。天啊,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玩意儿,在老妈眼里好像都是一样的怪物。每晚在床上,小家伙就耐心地讲解他们的特征,帮助我记忆。到了第三个晚上儿子再考我时,30多个人物,他指到哪个人物,我都能说出名字,儿子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因为“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老妈的一半”。几年前,当儿子疯狂爱上Minecraft时,见到每一位小朋友,都会不厌其烦去兜售Minecraft。我每次去管理中心接他,都看到他与他的小朋友一起谈Minecraft,儿子还图文并茂地画在纸上,很耐心地向小朋友解释Minecraft的游戏规则。他一位同学的妈妈告诉我“你儿子给我儿子写了一本玩Minecraft的玩家指南”。有这么回事儿?我还真怀疑是不是这位妈妈把人搞错了,回家一问,果真有其事。过几天这位妈妈还把我儿子那份“Minecraft玩家指南”拿给我看,儿子写得还真不错,从游戏规则,到每个键盘的使用,都写得很详细,而且配以插图加以注释。儿子不属于那种外向会说话型的,但儿子与小朋友谈到那些从网上看到孩子都爱看的傻闹剧和电子游戏时,他所表现出的那种自信,那种口齿伶俐,还真令我大跌眼镜。我当时想,咦,这倒是个锻炼儿子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他的另外一位同学也因为儿子的“推销”,喜欢上了Minecraft。这位同学的妈妈是大学教市场营销的教授,她笑着对我说:“孩子们自己互相推销产品,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营销方式。”有一次我看到儿子在电脑上看一些卖广告的短片,便在一旁对儿子说“Pay attention to whatinterest you (留意任何引起你感兴趣的事)”。我鼓励儿子“你说服了好几个小伙伴成为Minecraft粉丝,体现了你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表达能力也是任何职业最基本的素质”。我很喜欢做儿子和他朋友的车夫,经常听到孩子们在车座后讨论怎么设计电游的计划和策略,如果不知道,还以为他们在讨论学校的课题呢。几年下来,儿子的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这与他与小朋友们交流电子游戏是有关系的。儿子5,6 岁时,特别喜欢Plant vs Zombies,还画了张表格,把各种Zombies和Plants分类,那张表格虽然很幼稚,但可以看得出主人的用心。我还鼓励儿子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用到电子游戏上,我儿子还真把Minecraft做成了ppt,那技能可比我强多了。我在PCEClub年会上做演讲的那张ppt,也有儿子的一份功劳哦。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用心地把知识融于生活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是紧紧相连的。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和生活对立起来,更不要整天在孩子的耳边唠叨“学习,学习”的。好像我们与孩子的交流,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可谈的了,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太无趣了。有一次儿子想找个可以录制玩电游的工具,他在亚马逊看到一种,我说太贵了,能不能找个便宜点的。他很想买,但我坚持不买。他就一直在网上寻找,一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个免费的,自己琢磨着怎么用。当终于成功时,他兴奋得不得了。还有他自己琢磨怎样建个属于个人的YouTube频道, 在网上找信息,设计一些很酷的logo.孩子不就是通过无数这样小小的经历来锻炼査找信息, 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孩子不就是通过无数这样小小的经历来体验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努力琢磨,最后终于经历成功吗?因为我很鼓励他在网上多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文章,他有时也会告诉我他在看什么。儿子跟我聊天,我很吃惊他知道的很多知识都是从网上学来的。他最近一年迷上RickRiordan 的书,一天他很兴致勃勃地在看RickRiordan 与粉丝的见面会,还找到RickRiordan即将发行的新书片断录音,听得津津有味。大家可能都听过“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进行过一个有名的教育实验。有一次他到一个班级,当场点了一些学生的名,并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从此,被罗森塔尔教授肯定的学生不仅自己认为将来一定有出息,连老师都另眼相看。果然不出教授所料,20年后被点名的学生确实比较出色。人们以为罗森塔尔教授有什么特殊的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于是纷纷向他请教。不料教授说,当年他完全是随意地点了一些学生的名。至于后来他们比别的学生出色,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之后,人们就将这个与心理教育有关的事例及其中的规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的要旨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孩子需要支持、鼓励、表扬,需要充分的心理享受。我会时时观察儿子,一旦看到儿子的进步,比如按规定时间关机,在网上看与拓展知识面方面相关的视频和文章等,就会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也经常当着儿子的面告诉老公,儿子做得好的方面。正面标签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及鼓励是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7.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单单通过硬性手段管制孩子玩电游,绝不是上策。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亲子关系。特别是对中学以上的孩子。经常听到高中生或已上大学的孩子坦诚地告诉家长:别过高估计了限制孩子上网的电脑软件,早被我们攻克了!也别以为你们定的制度对我们有多大的制约,我们如果我们想玩,一定会有办法的。你们那点雕虫小技,还是别费心了吧。一个家长告诉我,她把电脑锁起来,儿子居然会撬锁而入。看来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家长们也并不一定占上风啊。仅仅花很多精力在硬性控制和监控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心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有兴趣做的事。孩子一旦找到了他的兴趣,那股动力可厉害着呢,他们对玩电子游戏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我们啊,就可以在一旁悠闲地喝咖啡偷乐了。有人看过我儿子10岁在PCE表演的街舞吗?够酷的了吧!你知道,那可是他自己原创的编舞哦。儿子爱上了跳街舞,说起来还是老公的功劳。老公喜欢看“YouThink You Can Dance.”,后来我和儿子也喜欢上了。每到节目播放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赏优美的音乐和舞姿,那酷酷的街舞在儿子的身上播下了种子。但很奇怪,儿子疯狂跳街舞是在下一年“You Think You Can Dance.”节目播放的时候。那段时间,儿子跳街舞跳狂了,一有空就跳,洗澡前对着大镜子跳,还把Youtube上几乎大部分他喜欢的街舞片子给看了,他还去查他喜欢的街舞团队的资料。儿子最喜欢jabbawockeez舞团的表演,后来去拉斯维加斯时,还专门去现场看jabbawockeez 的表演。儿子那个激情份,我和老公还真没见过,这让我感慨,孩子一旦对什么事有兴趣,那股力量我们想挡都挡不住。那段时候,玩电游时间大大减少。儿子还告诉我他在YouTube Top 10 Facts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些家长埋怨孩子不努力,他们主要指的是没见孩子整天在做题。我一直认为,学校的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生活才是个大校园,通过电子产品吸取知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我外甥女(在国内)初中的时候,我妹妹曾在电话中与我聊她女儿,在一番的肯定赞语之后,总会有点惋惜地加一句:“但我觉得她不够努力。”我问妹妹她为什么这样认为,妹妹答到:“她把学校的功课做完后,就看电视,或在电脑/手机上。”外甥女今年刚刚被她的心仪学校(时装产业技术)录取。跟她聊天中知道她当时很喜欢看Project Runway的美剧,她在网上很爱看跟服装、装饰、艺术有关的东西,她去看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的传记和品牌设计。这一切对她申请FIT 都大有帮助。外甥女在高二的时候告诉妈妈:“我觉得花85%的时间在学习上就够了,我想花些时间在我感兴趣的事上。”高中毕业她took gap year(间隔年), 去了英国一家顶级设计学院在国内办的一个服装设计基础培训班,在此期间她为了自己的激情忙得废寝忘食,但再累再苦却乐在其中。后来她告诉我:“爸爸和妈妈当时一看我在看电视,在电脑/手机上,就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其实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像史蒂夫乔布斯说得:“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有些父母只鼓励孩子跟学习有关的兴趣,否则就认为是浪费时间。我倒不这样认为。想想看,我们成年后在工作上,家庭里,朋友中运用到的种种与人相处技巧,处事之道,思维方式,很多难道不是归结于我们童年或青年时代书本之外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悟和沉淀吗?还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情趣爱好,很多不也是从小时候逐渐发展下来的吗。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是捣蛋鬼,年轻时迷茫过,徘徊过,沉沦过,但往往都是因为他们对某一方面的激情,让他们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他(她)真是个幸运儿。我不希望儿子做考试机器,我希望他能不断地去跟随他内心的召唤,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去发现和体验: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我经常跟儿子说:Find your talent, and use your talent to help others.(寻找你的特长,并以此来帮助他人)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玩电游而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也有的恰恰相反,留出大块大块孩子独处的时间,这也许适合一些家庭和孩子(比如已找到兴趣的孩子,或有较好自制力的孩子),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折中的取向,这样家长和孩子既不会忙的连全家一起吃顿晚餐聊天的机会都难得,而且孩子也需要有一些闲暇时间去找一些除了电游以外感兴趣的事去做。我本人很享受阅读,所以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每晚在床上一起读书的习惯。大部分的周六周日早上,我都会带儿子到书店看书。平时一起做些家务,在家地库打乒乓球,全家玩桌游, 打牌,看电影等活动。儿子春天打Lacrosse,冬天打篮球。全家经常与朋友结伴滑雪。他经常与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打篮球,打橄榄球,玩户外游戏,或几个孩子在我家玩桌游或纸牌游戏等等。最近儿子喜欢 Magic: The Gathering Card game, 除了与朋友玩,儿子还教我玩。哈哈,受到一个“前青春期”的儿子的“盛情邀请”,老妈好个受宠若惊。我经常告诉儿子:“生活应该是平衡的(balanced life)。学校的学习非常重要,帮助家里做家务也很重要,人也需要适当的放松消遣,玩游戏只是放松有乐趣的方式之一,生活中有太多的乐趣等着你去探索。”虽然儿子有时也有一天玩几个小时电游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他会与朋友们一起玩耍,在户外活动,打篮球,等等。还有,在家里,除了做家务,我们是如何度过空闲时间的?我们要求孩子少玩电脑,但他们看到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或在微信上,我们是怎样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生活应该是平衡”的榜样呢?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平衡,孩子也跟我们学,我们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埋怨的呢?8. 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子多鼓励孩子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认识不同的朋友。孩子与朋友玩的益处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提高孩子与人交住技能;第二,只要与朋友一起,不管玩什么都是快乐的,让孩子尝试到在生活中除电游以外同样有其他的乐趣。第三,孩子也就不会除了学习,就是弹钢琴,剩下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玩电游了。我很早就认识到playdate(“约玩”)的好处。儿子3岁多时,我就开始有意识的给儿子在周末安排playdate,主要是看护中心的小朋友,什么种族的孩子都有,只要儿子几次提过那个孩子的名字,我就会想方设法与那个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儿子几乎每个周末都有playdate,很多孩子都愿意跟我儿子玩。有一个星期六竟然有4个家长先后打电话说她儿子要与儿子玩。好几次playdate都安排不过来,儿子朋友的妈妈开玩笑说:“要想与Aaron安排playdaye,看来今后要提前预约了”。我的规则是:playdate允许玩一会电游,然后得关机,玩其他的。9岁前孩子玩玩具和乐高。儿子朋友家长(包括美国家庭)都知道我对playdate的要求,所以儿子在他们家玩,他们也采取同样的规定。现在儿子有7,8个好朋友,经常来我家hangout(聚会)(儿子说长大了,不再叫playdate了)。不是每一次hangout都能玩电游。他这几个好朋友都参加了4HBoard Game Club, 是由他好朋友的父母(美国人)创建的。我有时会给这些朋友的家长发hangout 的email时特别指出,这次hangout不能玩电游,可以玩桌游。因此孩子来时都有心理准备。一次hangout,几个孩子遵守了我“不能玩电游”的规则,在我家玩了4个小时的boardgame "Settler of Catan",中间除了上厕所,孩子们一直坐着玩,经常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家长来接他们,因游戏没完,他们硬把家长支走,让家长1个小时之后回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没有打电游,居然还能玩得这么开心,而且玩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又再接再厉,在我家搞了几次“没电游”的hangout,这几次,孩子们玩了Manhunt game,它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藏猫猫”,但又不完全一样。孩子们楼上楼下的跑,避免被贴名牌。最近,他们又很有创意地重新设计了Manhunt游戏,分小组把一些电游里的场景和规则融进去,而且听到他们不停地改进规则,使得游戏既有乐趣,又要用一定的战略战术,而且还要公平。玩得孩子个个大声尖叫,上窜下跳,气喘吁吁,放怀大笑,玩得那个开心啊!一个下雪天,几个孩子在我家玩了7个小时,中间只玩了40分钟左右的电游,之后还是觉得"Manhunt"更好玩。玩到天黑时,还不能开灯,全家伸手不见五指,一片漆黑,连做饭都得等孩子走了之后。孩子们在黑暗中玩得更起劲了。天气暖一点,他们就跑到户外玩些自创的游戏。休息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做点点心,孩子们边吃边聊,从游戏、网上闹剧、体育比赛、到食品营养、肥胖症、到第一世界大战、第二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等等,也不知道这些话题是怎样引发的。我在一旁想: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没有电游的环境,出于本能孩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享乐的方法的。每个孩子离开我家都说:We had so much fun, it was the best hangout ever!(玩的太开心了,真是我参加过的最棒的聚会!)最近儿子和他的几位朋友对Magic: The Gathering card game 超喜欢,经常约在一起玩,一玩就1~2个小时,大大减少了他们对电游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在生活中有很多比玩电游更有趣的事。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他们也学到了与人相处的社交技能。我家现在可是儿子的狐朋狗友的活动中心了,只要想聚,他们自己张罗互相联系,地点一定在我家,因为我很支持孩子们这种无忧无虑的自然玩法(我们小时候比他们还玩得疯呢),没有很多的清规戒律,看到孩子们能暂离电游还能这么开心,我这个当妈的,可真是心花怒放啊!这件事更让我认识到,其实孩子在无聊时最能激发他们寻找娱乐的能力,这是人的本能,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创造这种“没电游”的无聊机会,而不要一无聊就让电游来填补,那会使孩子对电游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最后导致沉迷上瘾。孩子老是独自一人玩,因久而久之,他与朋友正常交往的需求会减少,社交能力也会欠缺,因而更渴望在电子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去寻找刺激,享受和满足。听一位在加州的朋友讲,她的一些朋友的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下,去了加州很好的大学,照说家长应感到欣慰,也可以松口气了吧。错,这位孩子迟迟未能毕业。“我想我知道原因”,我的朋友继续说“孩子的父母在学习上抓得很紧,孩子的很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唯一可以放松消遣的活动就是在家打游戏,也没有什么朋友的。上了大学离开家了,天高皇帝远,这下可自由了,可以终日打游戏了。他经常因为打游戏而旷课。加上他缺乏交友能力,没什么其他的兴趣,打游戏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9.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在孩子玩电游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最终能掌握的能力是自控力。执行自控力确实很难,连成人都难完全做到,别说青少年了。我们自己都有无数的坏习惯,想改又改不了,不都因为缺乏自控力吗?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百分之百达到我们的要求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大脑的发展,它会对我们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达不到我们希望的“说停就停”有所帮助。我们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信号是先通过人脑边缘系统(limbicsystem)到额叶(frontallobe)。边缘系统主要处理跟情感有关的行为(What I Feel); 额叶负责理性思考,计划,冲动控制等(I Think Rationally)。玩电游带来快感,是WhatI Feel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起了作用,控制玩的时间需要调动I Think Rationally(额叶 frontal lobe)的功能。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没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孩子知道过度玩电游不好,也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难怪家长埋怨:“我叫儿子定时,时间到了,他怎么还是停不下来啊!”所以期待一个孩子做到说停就停,是不现实的,那是自寻烦恼。因此父母对孩子自控力的期盼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要耐心,只要有进步就行,我们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不断磨练孩子自控力的机会,并不断地进行沟通,为今后他们离家独立生活做好准备。我的经验是当实施一个制度或对孩子出新的要求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你实施的原因,这样对孩子遵守制度有一定的帮助。我经常与儿子谈自控力的重要性。几个月前我去听了Boys Adrift一书作者Dr.Leonard Sax 讲座,他问观众:“IQ(智商),GPA(学校成绩),Self-Control(自控力),Opening to new ideas(思路开放), Friendliness and Agreeableness(友好和随和)中,一个12岁孩子应具有的哪个素质将最能预测这个人32岁时是否具有健康,财富和成功?”答案是:自控力。这个结论是由很多跟踪数据证明的,可见自控力的重要性。讲座后,我把这些分享给儿子。同时我也努力以身作则。我有一次参加7天的健康饮食排毒program,只能吃无油低盐蔬菜及水果,最难受的是我平时天天必喝的咖啡和面包也在忌食之中。吃饭时,看老公和儿子吃得那么香,那个馋啊,7天真有点度日如年的味道。我告诉儿子:“妈妈很想喝咖啡,吃面包,但为了达到目标,我得努力去控制自己,不能半途而废。”事情虽小,但让儿子看到,妈妈也是常人,也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实行自控力,希望对他也是一种正面影响吧。讲到自控力,我曾在国内的网站看到一个新闻:一个上中学(或是高中)的男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校老师、父母都与他多次谈过这个问题的危险性,他自己也想控制,但实在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太深而不能自拔,他自己都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控制。一天他拿起菜刀,把自己的一只手的手指斩断,然后叫出租车去医院。出租车司机后来说,他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当时的冷静,因为这孩子是用外衣罩着受伤的手,司机当时完全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把这事也分享给儿子,可见如果玩电游一旦上瘾,即使自己想控制都非常难了。一句话,有意识地去锻炼自控力,千万别上瘾,否则美好的一生就毁了。在儿子12岁之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看儿子玩了一段时间游戏后,我告诉儿子停机。基本上他能在5到10分钟内停机。但如果不叫儿子停机,他会连续玩几个小时。儿子刚满12岁,我觉得是时候逐渐锻炼他的自控力了,目前我的做法是让儿子在玩电游前,提醒他在iPad上自己定了时间(我把iPad定时称为“helper”小助手)。如果儿子忘了,我就说声“Aaron,helper!”,儿子就知道我指什么了。他今天还告诉到我们家玩的他的一个朋友:我妈妈叫用iPad定时为helper.一次我看儿子定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小时到了,怎么还没动静。我忍着没出声,后来终于听到计时器响了,但过了2分钟还是没见到关机的动静,我再忍着没问。又过了2分钟,儿子关机走到厨房,我兴奋地祝贺儿子:“You did it! (你做到了!)你用自控力自己关机,大有进步!”儿子看我心情好,就透露了一句“我多定了30分钟。”我说:“难怪一小时到没听到声音。没关系,自己主动停就是进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管花了多长时间,毕竟是需要他自己去主动停机,这就调动了自己去控制的能力,比我让他停机有了进步,虽然在家长的眼里这是很小的一步,但对孩子是很大的一步,我们应该多多鼓励孩子。我经常鼓励儿子:“自控很难, 是吗?没关系,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有进步的。”当然大部分时间,儿子也忘了用(或懒得用)helper,需要我提醒他。有一次放学回家他说要用电脑做功课,但一做就超过1个多小时,他平时的功课20分钟就搞定。问了两三次,说是在做作业,我这次不想戳穿他的“阴谋”,就笑着说:“这次功课怎么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下次如果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话,你看看要不要把电脑拿到饭厅的桌子上,公共地方,大家可以帮你更集中做作业。”两天后的一天晚上儿子打lacrosse 比赛回家,他直冲客厅桌上的电脑过去,说:“我今天想做extracredit。”我大脑马上掠过一道“咦,哪有这等好事,别这小子又来耍什么名堂?”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儿子捧着电脑边走向饭厅边说:“我今天在饭桌上做作业,这样你也可以看到我。”昨天我还感觉乌云压顶,今儿这太阳从天边出了还是咋地?老妈欣喜若狂,抓住机会使劲表扬儿子。(当然了第二天乌云又出来了)我个人的体会是(哈哈,不一定科学哦),每个人对自己应该做而却因缺少自控力没能做到的事,多多少少有点内疚感,而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内疚感促使人一次又一次试图去调动理性思维的功能,尽量去减少这个内疚感,这也是自控力逐渐形成的渠道之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不指望儿子能在几年内做到说停就停,但我知道,只要儿子在不断地锻炼他的自控力,他的自控力一定会有进步,离开家门我就较放心了。10. 我对高中生玩电游的态度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如果父母还是采用比较强硬的管制方式来对待孩子玩电游,那么孩子到了大学,很可能因为没有自控力,玩电游玩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逃课。所以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限制孩子玩电游的时间。稍大一点的时候,就要逐渐放手,特别是在高中的时候。引导式的给孩子机会,让孩子逐渐锻炼自控力。与孩子一齐制定一个计划,在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后,可以用电脑做自己喜欢的事,包括适当的玩电游。很多有过这段经验的家长告诉我,这段日子(主要是6年级到9年级期间)是“最难熬”的。对于高压强势的父母,一些稍微“听话”的孩子也许会屈服于父母,但很多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大学,没人管了,孩子又没有自律性,玩得一发不可收拾——旷课、不能按时毕业,严重的还辍学;而对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与父母的抗争可谓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孩子无法得到家庭的理解,合理的身心需求没被认知及接受,他们反而会退缩到电游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刺激,以暂时忘却烦恼,或通过游戏的不断升级而得到一种虚假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导致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完全丧失了兴趣,有极个别甚至严重到丧失了寻找活着的意义。这些孩子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含辛茹苦把孩子培养成人,他们是那么的爱孩子,万万没想到孩子会是这样,父母心痛和无助的快崩溃了,但这种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关系好了,沟通渠道畅通了,什么都好说,孩子会给我们无数的机会。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有效的沟通方式,一切都白搭,孩子可以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破罐子破摔,请问家长,你还有什么招啊?家长唯一的法宝就是与孩子的关系。如果关系好,孩子会给你无数的机会,与孩子经常坦诚的交流,从孩子小时起就与孩子一起分享玩电游上瘾的危害性。你对孩子的正面影响一定会有收获的。11. 听听孩子们是怎样看电子产品使用的去年“共同成长”组一个讨论话题是孩子花多少时间玩电脑游戏和手机比较合适,怎样控制花在电脑和手机上的时间。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吧:3年级的J同学说:“电脑,一定得玩,但要有节制。爸爸没有限制我,我也不应该得寸进尺”。他小小年纪的自控意识和流利的中文表达得到了全场的热烈掌声。11年级的E同学认为,学生要努力地学习,也要努力地玩儿。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把重要的事儿先做完。参加讨论的孩子中,有仅仅把玩电脑游戏当做放松手段的,也有玩游戏玩到一定段位的,但小朋友们大都表示,他们的热情不只在电玩上,有些孩子热爱绘画,热爱读书,热衷参加辩论活动等。一对8岁和10岁的兄弟俩告诉父母,大人装载在家里电脑中的五,六个限制孩子上网的电脑软件,早已被俩兄弟一个一个攻克了!哈哈,看来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家长们并不一定占上风。13岁的A同学也分享说,妈妈平时把ipad藏起来不让玩,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结果是孩子们花很多时间到处翻找ipad。14岁的T同学坦诚地说自己缺乏自控能力,希望家长们能不断地提醒他,特别是他玩的停不下来的时候。轮到我儿子了,他说:“一天我放学回家,知道妈妈把iPad和电脑带走了,但我还在找。后来我想我为什么浪费时间找呢?我就做功课了。知道家里没ipad和电脑反而让我更专心做功课。”10年级的C同学最后有一段总结发言,她说在家长给她种种限制的时候,她只想着如何跟家长们“斗争”,直到家长们放开“政策”了,她才意识到学生阶段还是读书重要,电脑玩多了并没有更开心。其实孩子们比大人想象中更成熟,这是讨论结束后很多家长的感受。家长H总结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责任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以身做则是最好的教育模式。进入高中之后,应该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不能以监控孩子的电脑或者给电器上锁来严苛孩子。”家长L(两个孩子已上大学)分享道:“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一定能成长得很好。我们的没有耐心,焦虑和急躁反而会害了孩子。”12. 化孩子玩电游为加强亲子关系的契机看了标题,一定会有人问:“你有没写错啊?为了孩子玩电游,我天天都与孩子战斗得你死我活、焦头烂额的,亲子关系是一天比一天糟糕。加强亲子关系?你脑子没进水吧?”哈哈,俺明白你的意思,让我慢慢道来。记得儿子小时候,我与儿子玩Wii Mario games 和 Wiisports games,虽然老妈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Luigi(儿子让老妈扮演的Mario 里的人物)经常“猝死”,需要儿子扮演的Mario来“救命”,好个“英雄不畏艰险救老妈”的儿子!虽然老妈手笨眼慢的经常掉在悬崖下跳不上来,还好儿子没嫌弃俺,看老妈学习态度还好,在旁一直鼓励:Mom,you are doing good!(妈妈你做的很好了!)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成为了美好的回忆,也加深了我和儿子的关系。一般对儿子最喜爱的电游,我会花10分钟左右去维基百科大概了解一下这个游戏。比如我在维基了解一下儿子现在玩的TeamFortress 2(TF2) 网络游戏(multiplayer video game多角色视频游戏), 跟儿子交流的时候,我得意洋洋地炫耀那点少得可怜的“知识”:“儿子,妈妈看你玩TF2这么有趣,去了解了一下,才知道TF2是ValveCorporation developed。玩时总是有红队与蓝队竞争情报公文箱。哪个队能从敌人手里抢走情报公文箱、并安全护送到自己队的大本营,哪个队就赢,是这样玩吗?“你玩的是capture of flag mode 吗?” 儿子听了一副喜出望外的表情:与很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玩什么电游的家长相比,儿子觉得老妈能说出一些名称来,还挺酷的呢!这不,俺与儿子终于有点“共同语言”了。两、三年前儿子与小朋友们特别喜欢Ryan Higa的搞笑幽默视频,我们母子俩边看边笑。儿子还和我一起来看了DrawMy Life - Ryan Higa,从中得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也许更容易和自然接受以这种多媒体的形式。当然家长和孩子毕竟是不同年代和环境长大的,生活的重心和兴趣不一样,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自己完全跟上年轻人的脚步,但孩子只要看到家长的用心,他们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的。举以上例子就是想引进一个熟悉EQ Parenting 理念的家长都知道的“亲子情感账户”(emotionalbank deposit )这个概念。亲子情感账户是一个隐喻。当父母给予孩子关爱、鼓励、肯定、赏识、接受、倾听、安慰、支持、对孩子喜爱的事表示兴趣时,父母便在亲子情感账户里存款。情感账户结余越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富有越亲密,孩子越有可能与父母配合。但当父母指责、威胁、挖苦、惩罚、唠叨、发脾气、不信任、对孩子最喜爱的事不闻不问、甚至强烈反对时,父母便在亲子情感账户里取款。情感账户结余越少,亲子关系越差,孩子对父母的抵抗情绪越多。父母对孩子正当的要求和管教,虽然是正确的,必要的,但也是从情感账户里取款。可见经常在情感账户里存款,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关系好了,事情就好办多了。咱们可以将心比心地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如果我们觉得哪个人善解人意,彼此关系好,当那个人对我们提出些要求时,我们会尽力而为的;反之,对那些我们不太喜欢、甚至讨厌的人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抵抗、反驳。孩子其实很单纯——如果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就这么简单!亲子关系好了,只要我们注意我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对我们合理的要求,孩子也会理解和配合的。有些家长问我:“什么是拉近与孩子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我会告诉家长:“你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他最想跟你谈什么话题,你就从那着手。”如果你对孩子说的都是你对他的要求,而对他感兴趣的事没有表现出丝毫兴趣,孩子怎么会感到你是真心关心他呢?有一次一个朋友埋怨儿子跟她没话说,我问“你儿子最喜欢跟你谈什么?”当然是谈电子游戏了,但我对这个话题,一是没兴趣,二是我不想给儿子一个错觉好像我鼓励他玩电子游戏似的。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以这个机会为契机,去培养相互的感情。亲子关系好了,什么事情就相对容易了。有些家长对亲子关系有些误解,以为是无原则、无底线的溺爱。EQ Parenting 中所讲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身心需要持有同理心,而不是对孩子做无原则的退让。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生活小事,但亲子关系的培养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小事。当孩子在滔滔不绝、情绪兴奋地跟你谈论他喜爱的事时,你是否在全心地倾听,还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当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喜欢的事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时,孩子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这样你便在情感账户里存款了。相信很多家长都熟悉这样的场景:时间到了,孩子还是不愿关机,你在旁提醒了几次,他还是无动于衷,你感觉怒气上窜,血压上升,你自叹:“我一家之长的权威哪能容忍这毛头小子的蔑视。”于是你提高了嗓门。如果你运气好,他会愤愤地关机;如果运气不好,即将引发一场唇枪舌战。前几年一次和朋友滑雪,两家住在一起。关机时间到了,朋友家的儿子怎么说都不愿关机,我看见朋友每隔几分钟就远远地催她儿子一下,也没见行动跟上。她儿子看妈妈“没来真的”,放心地继续玩。而我儿子往往可以在较时间内关机。我这位朋友看到眼里,惊讶地问“你是怎么让你儿子听你的?”儿子小的时候,我的小方法是,时间快到了,我会坐在儿子身边看他玩上2、3分钟左右,也在旁边做个热情的啦啦队,还不时出于好奇心问一些应景的问题,比如,指指游戏界面问些问题。底线:不关机,绝不离开。关机后,儿子往往想继续跟我聊他的游戏,我也会很高兴地洗耳恭听。很多时候儿子还追问“你刚才有没有明白我玩的,你有没有问题要问我了?”儿子为什么能关机哪?从心理学分析,第一,儿子知道关机后,还可以继续谈跟电游有关的话题,所以关机的痛苦相应减少;第二,我表现出对他游戏的兴趣,让他感觉我没像有些家长那样要求孩子关机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他站在同一个站壕里;第三,我特别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享受这份亲情,我们的亲子关系很好。我想儿子之所以能听我的话,也是因为他觉得我能顾及到他的需求,加上我们的情感账户(emotionalbank) 有较多结余,将心比心,人之常情,他也会顾及到我对他的要求吧。我对儿子喜爱的任何事都感兴趣,这是因为我实在太喜欢儿子、太享受我与儿子的每分每秒了,所以很自然地希望更多地了解他的世界。现在儿子12岁了,开始独立,对我的依赖也减少了,我很庆幸在儿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们互相陪伴,双方都在感受这种天伦之乐。写到这里,那些与儿子一起的快乐回忆,就像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除了觉得实在太美好,还觉得非常的珍贵。儿子慢慢长大,对我的依赖也慢慢减少了,对于我给他的拥抱,他有时也能回一个拥抱,有时会给老妈一个“别打搅我”的手势。哎,那个时不时喜欢蹭在我身边的小男孩哪去了呢?那个老缠着我、央求:“和我玩会儿吧妈妈”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儿子现在看电影要和朋友去,老妈只有个做司机的份了。现在老妈只能“含情脉脉”在一边傻笑看着儿子的份了,哈哈,听了是不是有点小悲催啊?!我现在特想告诉那些有小小孩的爸爸妈妈,多跟孩子一起玩玩享受亲情吧,等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给我们的这种机会也会越来越少,那时你想给孩子个拥抱,人家还得看有没有心情呢。当然了,孩子逐渐长大,我们也需要另辟蹊径,去找与孩子沟通培养感情的新方法。结束语儿子才刚满12岁,我只想在这里真诚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心得,远远还没有达到“为大家指明道路”的程度。恰恰相反,我跟大家一样,也面临很多挑战。儿子很快到了青春期的年龄,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多孩子已上大学的朋友告诉我,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纠结很多,在孩子青春反叛时候,他们好像对孩子失望透了,等孩子上了大学,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回家,孩子变得比想象中成熟多了。这些家长告诉我:这些孩子其实都是好孩子,当时过度的焦虑和担心不仅多余,还会造成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亲子关系是子女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任何方法及管教都会徒劳无功。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视孩子玩电子游戏为洪水猛兽,孩子如果陷得很深,沉迷电子游戏只是表象,还有其它真正的问题需要家长去关注。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多点,不应该是我们最担心的。只要家庭和睦,亲子关系好,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给他们一些责任,孩子的一生是不需要我们担心的。美国人说:“Apple does not fall far from the tree (苹果不会落在离树很远的地方)”我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健康生活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影响。______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奇想国旗舰店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奇想国童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