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boss一定要先练漫威未来之战比邻星星吗

科学家发现一个“第二地球”:比邻星系统内或存在类地行星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据外媒报道,德国《明镜周刊》最近公布了一项有可能是目前为止最令人激动的发现:天文学家宣布他们最近发现了一个环绕比邻星运动的类地行星,离我们只有4.25光年。
  这颗目前仍然没有被命名的行星被认为是一颗环绕比邻星运转的类地行星,它与比邻星的距离可以允许液态水在其表面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在离我们如此近的地方发现“第二地球”。另外,来源称这是欧洲南方天文台使用拉西拉天文台的反射式望远镜做出的发现。
  事有凑巧,这个天文台在2012年亦声称发现了“离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半人马座&星B b。不幸的是,稍后的分析认为这是数据分析时的人为误差,为人马座&星B b的存在与否打了一个问号。
  然而,根据《明镜周刊》的匿名来源&&据称是做出这一发现的是拉西拉天文台团队中的一员,最新的发现来自于大量的工作,是货真价实的。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为什么不掉?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净增长五六十万人,而深圳已经是过千万人口的城市,现在还在增长。北京的朝阳区,光是中央电视台就为它带来了几万人,所以这个地区的租金持续上涨。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运行轨道距所绕恒星太近:比邻星b或因强辐射生命难存_辽宁省科学普及网
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省科学普及网 >>
星宇迷尘星宇迷尘
运行轨道距所绕恒星太近:比邻星b或因强辐射生命难存
& & & &今年早些时候,英国科学家在比邻星的宜居带发现小型岩石行星——比邻星b,再次激起寻找地外生命的希望。但据《每日邮报》13日报道,有天文学家称,该行星上的生命可能被所绕恒星的电子辐射摧毁,超级耀斑将它置于“灭绝水平”的辐射中。  比邻星b围绕太阳系外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运行,距离太阳只有4.22光年。虽然其与所绕恒星相距只有地球和太阳间距离的5%,且11.2天就能完成一个轨道周期,但比邻星b所绕恒星非常暗淡,辐射能量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温度足够温和,大约在零下90℃到零上30℃之间,适合液态地表水存在。  科学家认为该星体宜居,那里的条件应该能够支持生命的存在。但是,其磁场仍是决定性因素。由于比邻星b运行轨道距离所绕恒星太近,比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还小,任何恒星耀斑都可能对其表面产生巨大影响。非盈利机构“蓝色大理石空间科学研究所”天体生物学家迪米特瓦·阿特瑞依相信,耀斑辐射与行星磁场强度之间有着很好的平衡。如果磁场强度足够大,比邻星b可以像地球大气层那样偏转太阳风;如果磁场很弱,大部分恒星辐射将到达其表面,对可能存在的生命造成潜在威胁。  阿特瑞依模拟了从恒星发出的耀斑对其轨道行星产生的影响。他在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论文中写道,虽然耀斑辐射不足以完全消灭比邻星b上的所有生命形式,但还是会定期“扫荡”,造成频繁的“灭绝级别事件”。  阿特瑞依的研究表明,行星的强磁场和良好的大气屏蔽对星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这两个因素,再强的恒星耀斑对原始生物圈的影响都要减弱。  此外,阿特瑞依与同事认为,行星表面演化的生命必须在其外层组织变硬后才可能抗辐射,其最新研究转向了生活在地球表面以下2.8公里处的一种棒状细菌,可以在没有光、碳或氧气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他们仅从放射性铀中获得能量。
上一篇发现:
下一篇发现:
这个世界,在残酷...
“中国航天日”主...
辽中区三产联动休...
知识共享“3.0...
图片探索发现
中国天文学家新发...
谷神星上发现冰水...
外星人正联系我们...
糖尿病成美国“最...
今晚可赏“轩辕十...
NASA搜寻地球...谈谈比邻星的类地行星
已有 3882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2016年8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宣布比邻星有一颗类地行星。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离我们大约有4.2光年。这篇Nature文章说,比邻星有一颗类地行星(被命名为Proxima b),它有可能处于“宜居带”内,也就是说,理论推测的行星表面温度可能使水保持液态。大新闻!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了太阳系外的行星以来,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但是它们与地球的差别都很大,它们通常都非常重、非常大,而且温度要么太热、要么太冷,不大可能有我们熟悉的生命形式存在,更不可能让人类生存。这次发现的这颗类地行星,不仅大小与地球相仿,而且到它的太阳的距离比较合适,理论推测其表面温度有可能让水保持液态。当然,这颗行星上到底有没有水、有没有空气,都还是未知数,但是已经很让人激动了。 一、发现的具体内容总结一下这次发现的内容吧。比邻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到我们的距离是4.2光年。它是一颗红矮星(Red Dwarf),直径大约是太阳的14%,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2%,表面温度是3050K(大约2800摄氏度,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是5500摄氏度)。这些都是早就知道的信息。这次的主要测量结果是,比邻星这颗恒星周期性地朝着我们前进或后退,这个周期是11.2天,运动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公里。由此推断出来,这颗行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3倍,它到比邻星的距离大约是700万公里,也就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行星表面的温度。关于这颗行星可能处在“宜居带”的话,其实也是从这些数据里推断出来的。Nature文章进一步讨论的它究竟宜居与否面临的几个问题,潮汐锁定、恒星磁场、恒星耀斑和高能辐射的影响,其实都是推断。关键数据就一个:比邻星这颗恒星周期性地朝着我们前进或后退,这个周期是11.2天,运动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公里。
Planet Found in Habitable Zone Around Nearest Star
二、物理知识接下来谈谈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到的。下面只用了大学普通物理的知识。比邻星到我们的距离可以用三角法来测量。在相距为d的两个位置A和B,看一个遥远的物体,会有一个视差角$\alpha$(实际上这就是AB对C的张角,通常$\alpha \ll 1$),那么C到A(或B)的距离就是$d / \alpha $。选择A和B作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点,测量比邻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冬天测一次(A),夏天测一次(B),AB的距离就是地球公转轨道直径,大约是1000秒光程,比邻星的视差大约是1.6角秒,这样就可以得到,比邻星到我们的距离是4.2光年。1.6角秒是个很小的角度,但还是可以测量的。至于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以前也是用三角法测量的(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是雷达回声法)。比邻星的温度和大小,可以用光谱法测量。测量比邻星的光谱,也就是光的能量对波长的依赖关系,再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就可以得到比邻星的温度了,大约3050K。根据单位面积收集到的比邻星星光的总能量,再根据比邻星到太阳的距离,就可以得到它每秒钟辐射出来总能量,而表面温度决定了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这样就可以得到比邻星的直径了。顺便说一下,也有光学方法(HBT)可以直接地测量恒星的角直径,再乘以恒星到地球的距离,就是恒星的致敬了。比邻星的质量,好像不能用大学普通物理的方法得到。如果有伴星的话,利用其轨道运动可以确定恒星质量。然而,离比邻星最近的南门二(双星系统)在0.1光年以外,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根据比邻星的大小和温度,应该可以用恒星模型计算出来它的质量,因为它也是靠星体内的核反应来发光的。 三、寻找行星的方法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主要有两种方法,凌星法和径向速度法。凌星法的原理是,行星围绕恒星转动,如果其转动面碰巧与我们的视线偏离不太远,那么它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挡住恒星的一部分光。因为行星比恒星小得多,离恒星很远,离我们则更加远得多,所以行星遮挡恒星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大致是$2R/\pi a$,其中,$R$是恒星的半径,$a$是行星到恒星的距离。即使行星的运行轨迹碰巧可以与视线交叉,那也只能挡住很小的一部分光,因为行星比恒星小得多,遮光比例大约是$r^2/R^2$,其中$r$是行星半径。Nature文章也尝试过用凌星法探测比邻星,但是没有看到任何信号。根据他们用径向速度法得到的数据,他们估计了Proxima b 遮挡比邻星的几率大约是1.5%,遮光的比例为0.5%,而研究者只能看到5%的光度变化,所以没看到也很正常:很可能是这颗行星压根没有遮挡我们的视线,也可能是遮挡的光太少了、测不到。径向速度法测量的是,恒星在我们视线方向上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我们是圆心,恒星位于天球上,视线就是半径,所以这种方法就成为径向速度法。因为恒星离我们非常远,至少也有几个光年,所以圆心选在我们、地球还是太阳,根本就无关紧要。恒星的运动速度为什么会在径向上发生变化呢?因为有行星绕着它转动。恒星和行星这两个家伙之间有引力,引力使得行星绕着恒星转。因为行星的质量不为零,所以严格地说,行星绕着转的是恒星和行星的质心,恒星也绕着这个质心转动,只不过转得慢一些就是了。恒星的转动速度大约是$mv/M$,其中,$v$是行星的转动速度,$m$和$M$分别是行星和恒星的质量。因为恒星做圆周运动,它的速度在视线方向上的投影(也就是径向速度)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我们的目标就是测量这个变化。怎么测呢?可以采用多普勒效应。等一会儿我们再说具体的测量方法。由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恒星的径向速度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测量这个变化的幅度和周期,就可以得到行星的很多信息。径向速度的周期就是行星的公转周期,由此可以得到行星到恒星的距离,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第三定律,$d^3/t^2 \propto M$,其中$d$是行星到恒星的距离,$t$是行星公转周期,$M$是恒星质量。公式的推导也很简单:对于圆轨道,中学物理知识就够了,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等于万有引力,考虑 $mv^2/d=GMm/d^2$ 以及$v=2\pi d/t$ 就可以了;对于椭圆轨道,稍微复杂一些,但是大学普通物理知识肯定是足够的,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比邻星来说,其质量为太阳的14%,径向速度的周期是11.2天,这样就可以得到行星的轨道半径,大约是700万公里、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同时还可以得到行星的轨道速度,然后再根据横行径向速度的大小,就可以得到行星的质量了。这次测量比邻星的径向速度大约是1.4米每秒钟,也就是每小时5公里,由此得到行星Proxima b的质量是地球的1.3倍。知道了行星的质量和它到恒星的距离,就可以探讨它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了(是否处在“宜居带”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多说了:行星表面的温度和潮汐锁定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大学普通物理的知识讲明白;恒星磁场、恒星耀斑和高能辐射的影响,比较困难,无法用大学普通物理的知识讲明白,因为这些都要涉及到恒星模型。 四、再说说径向速度法具体讲一讲径向速度法到底是怎么测量的。首先介绍一下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与波源的运动有关,探测波的起伏宛若感慨人生的际遇。当波源朝着观测者运动的时候,观测到的波的频率就增大;当波源离开观测者运动的时候,观测到的波的频率就减小。频率的变化量$\delta f $依赖于波源的速度$\delta v$与波的传播速度$v_0$之比,$\delta f /f_0 &\propto &\delta v/v_0$,其中$f_0$是波源本身的频率 。以前最爱讲的例子就是火车鸣笛了,朝着你开来的火车,笛声尖锐(频率高);离开你远去的火车,笛声低缓(频率低),“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可惜现在都是高铁了,都不怎么鸣笛了,开起来的动静也不大。声音是波,光也是波,它们都有多普勒效应。最大的差别在于各自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三百米,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如果波源运动的速度是1米每秒,那么声音频率的相对变化就是$3\times 10^{-3}$,而光频率的变化却只有$3\times 10^{-9}$。具体的探测方法仍然是测量光谱,在不同的时刻测量光谱,观测光谱随着时间的偏移。如果光源朝着我们运动,我们看到的光频率就会略微增加(所谓的“兰移”);如果光源离开我们,光频率就会略微减小(“红移”)。这些偏移量就反映了径向速度的变化。补充一句,这些速度变化必须是沿着视线方向才可以,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运动是感受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叫作径向速度法的原因。如果行星轨道平面碰巧垂直于视线方向,你就什么也测不到了——当然你通常不会这么倒霉就是了。严格地说,测量得到的结果还包含了一个系数$\cos i$,其中$i$是行星轨道平面与视线方向的夹角。另外,不用担心地球和比邻星的直线运动速度,虽然它们的速度很快,每秒钟几十公里甚至更多,但是这些都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变化的,只是把光谱平移了一点而已。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远处的星光很弱,你把它们收集起来,仔细地进行光谱测量。这需要以下设备(“光谱测量系统”):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尽可能多地收集星光,这个工作采用的是3.6米口径;狭缝和小孔,用来选择出你想要观测的那颗星星;光栅或棱镜,把不同波长的光分解到空间的不同位置上;灵敏的探测器,高效率、低噪音地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里采用的是4Kx2K的CCD相机,也就是说,大约有1000万个像素(可以是每个像素对应于不同的波长,也可以是每列像素对应于不同的波长,这个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前者)。因为需要测量的光谱很弱、变化程度很小,光谱测量系统必须非常稳定,必须采用以下措施:优异的隔振性能;抽真空、保持恒温;自校准系统,保证每个像素对应的波长是确定的,不会随着时间和外界条件而变化,可以采用标准吸收谱或者光梳的方法;CCD的暗计数很低(没有光就没有读数),每个像素的光电特性都标定好了,能够长时间累计信号,这个工作(其中的HARPS部分)的积分时间是1200秒,也就是20分钟。只有做到了这些,再加上精巧的算法,才可能把径向速度的探测精度达到1米每秒,才能够有把握地测量每小时5公里的径向速度。 五、径向速度法的误差估计下面带入数字来估算一下这个光谱测量系统的理论分辨本领。目标是能够分辨每秒钟1米的径向速度,光谱的平均偏移是$3\times 10^{-9}$。太阳常数是地球附近1平方米上的太阳光功率,大约是 $1.4 kW/m^2$;太阳到地球距离 500光秒;比邻星到地球距离约4.2光年;比邻星的亮度为太阳的0.0015;1200秒的积分时间;望远镜直径为3.6米;假定大气吸收、探测器效率和响应波长范围、各种镜面损耗的总影响为50%;那么,一次成像(20分钟)能够收集到的比邻星星光的总能量为$0.5\times 3.6^2\times (0.0015\times 1.4 \times 10^3 \times 1.2\times 10^3) / (86400 \times 365 \times 4.2/500) ^2 = 2.3 \times 10^{-7}J$因为比邻星的温度大约是3000K,对应的峰值波长在900nm左右,所以,这些能量对应的光子数为$2.3\times 10^{-7} J/(1.4\times 1.6\times 10^{-19}J) = 1\times 10^{12}$严格地说,光谱由黑体辐射定律决定,但为了估计方便,可以认为这些光谱大致均匀地分布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间(400-1100nm,大概是CCD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区间了)。所有的信息都隐藏在这$ 10^{12}$个光子里了。光谱探测过程可以认为是泊松随机过程,方差就是$10^{6}$。简单地想,一次测量与平均值的偏差应该是$10^{-6}$,分辨本领也就只能是$10^{-6}$,远远小于目标的$3\times 10^{-9}$。还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呢?真实光谱是黑体辐射分布,峰值在900nm附近的宽包状分布,这可能会带来2倍的改进;可以用整个晚上来测量光谱,而不仅仅是20分钟,这样就会有5-6倍的改善(测量时间延长到8-12个小时,这样就会有24-36次测量,信噪比与测量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这样下来,可以有10倍的改善,但离目标还有大约30倍的距离。而且,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每晚测量20分钟还是10小时,文章里写得不是很明白。这种简单估计的理论测量极限是$1\times 10^{-7}$,而目标为$3\times 10^{-9}$,差了大约30倍。作者采用的不是这种简单估计,而是采用了统计模型和方法,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方法,频率学派(frequentist)和贝叶斯学派(Bayesian)的方法。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也就不介绍了。如果简单地把400-1100nm的谱线平均分配到1千万(4Kx2K)个像素上,那么1米每秒的径向速度对应于1/300个像素,分辨起来确实挺难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比邻星表面温度略有起伏,黑体辐射谱线也会漂移,1米每秒的径向速度大约对应于10万分之一的温度变化,而光通量的测量表明了百分之几左右的每日涨落,应该是为分辨增加了很多困难。如果被测量的恒星比较亮,测量的困难就会少很多。显然,信噪比跟恒星亮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可惜,比邻星还是有些暗了。 六、结论欧洲天文学家通过多年的观测(特别是今年年初两个多月的HARPS精密测量),利用统计模型分析观测结果,发现比邻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的径向速度有周期性的变化,变化周期大约为11.2天,变化幅度大约为每小时5公里(每秒钟1.4米)。根据这些数据,他们推断出比邻星有个行星,质量为地球的1.3倍,公转轨道半径大约是日地距离的5%。他们还推断出很多其他性质,比如说,这颗恒星有可能处于“宜居带”里。最后,再随便说两句。大学普通物理知识很重要。只要知道些简单的大学普通物理知识,就可以知道世界前沿的科学家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任何恒星离我们都太远了,即使比邻星也太远了。不管那里有没有宜居行星,其实都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不管费米悖论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也跟我们没有关系。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暗淡蓝星(pale blue dot)是我们的唯一希望所在,月亮不是,火星不是,暗淡红星(pale red dot)更不是。我们必须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脆弱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自己作死,那么暗淡红星不在乎,地球也不在乎: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癣疥之疾,根本就无关紧要的。至于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命运,当然就更加无足挂齿了。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A. Anglada-Escude, et. al., Nature, 536, 437(2016) 研究揭示一颗类地行星环绕比邻星旋转
如何看待「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发现宜居类地行星,可能还有水」?
欧洲南方天文台
Planet Found in Habitable Zone Around Nearest Star
太阳系外行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姬扬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4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作者:晋楠
来源: 发布时间:
选择字号:小 中
飞往比邻星分几步?
疯狂计划欲造访太阳系外最近行星
正如天文探索者们所说的,没什么能够替代到达那里。它还会带来广泛的回报。
艺术家幻想的比邻星b非常美丽。一两代人之后,造访该行星的任务或将形成更加精确的表达。
图片来源:ESO
那些渴望一观外星世界的人在去年得到了一份礼物。2016年8月,研究人员报告称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生命栖息地&&围绕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运行的一颗大小类似地球的行星,它距离地球仅有1.3秒差距,即4.22光年。
这是颗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星球,一些人甚至认为其诱惑不可抵挡。向这颗被称为比邻星b的行星上发射一艘飞船,将能让人们一睹太阳系外的世界。&很明显,如果我们能够到达这个最近的恒星系统,那么将是向前迈出的巨大一步。&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行星科学与技术协会执行主任Bruce Betts说。
到达比邻星b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实际上,在发现这个地外星系之前,一群商业领袖和科学家就已经宣布了&突破射星&计划,该研究将由俄罗斯投资者尤里&米尔纳出资1亿美元支持,以加速推动相关研究,开发可以实现此次旅行的太空探测器。
不过,到达那里并非易事。尽管比邻星b从名字来看似乎并不远,但它到地球的距离仍是目前任何人造探测器可以到达的距离的近2000倍。要在一位科学家的一生内实现它,探测器将需要达到相当于1/5光速的速度,并经历太阳系和星际空间极为复杂的航行。而且,它将需要在每秒6万公里的飞行速度下掠过比邻星b,同时收集有用的数据,并穿过4光年将其传回地球。所有这些将会带来巨大的工程挑战,但该项目研究人员称:这是可能的,现在他们正在朝那个方向努力。
类似&突破射星&计划的任何太空任务真正的第一个挑战都是推进探测器的星际速度。传统火箭绝无可能,因为它们没办法以燃料形式储存足够的化学能量,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该项目顾问和管理委员会成员Philip Lubin说。&化学物质可能让你到达火星。&他说,&但它永远不会让你到达其他恒星。&
所以&突破射星&正在聚焦驾驭光。但太阳光并不足以驱动飞船到达比邻星系。Betts说,那将会成为巨大而笨拙的航行。
该项目执行主任Pete Worden则建议在地球上利用激光阵列形成足够强的光束,用来推进一艘小型光帆。
&突破射星&团队计划利用传统火箭将探测器发射入轨。然后地面上的一个100千兆瓦的激光阵列将会持续对光帆在几分钟内连续发射激光,从而使其达到每秒6万公里的速度。&突破射星&计划负责人表示,他们期望激光领域能做出新突破。
&突破射星&计划的探测器将不同于以往发射到太空的任何飞船。设想一系列小型电子设备、感应器、推进器、照相机以及一块电池均被集中在一艘约4米宽的环形或方形光帆中央的一块约1厘米宽的芯片上,它们总质量仅为1克。探测器越轻,推力就可以将它的速度提升得越快。
为了将速度最大化,并使激光对探测器造成的损伤最小化,这样的光帆需要能够反射几乎所有传向它的光。目前,能够反射99.999%的入射光的薄电绝缘体材料已经存在。但研究人员仍需要增加其产量并降低其成本。
无论是什么样的设计,探测器必须异常坚固。100千兆瓦的激光将会给它以猛击,使其达到数以千万倍的加速度抵抗地球引力。Worden表示,在军事测试中,炮弹已经能够经受住这样的力量,但时间却仅有1秒,更不要说激光将连续攻击该光帆几分钟了。
此外,该探测器的体型微小、成本低廉,如此一来便可以每天发射一艘光帆,或是一天发射多艘光帆。Worden表示,建设该探测器的第一步将是建设一个每秒可加速至1000公里的原型系统,相当于&突破射星&计划探测器速度的2%。
一旦驱动探测器到达1/5光速,并旅行了两三百万公里之后(相当于地月距离的5倍),激光器将会被关闭。如果一切理想,那么接下来的20年将是极为枯燥的时间。
然而,实际上,这一过程中也充斥着与尘埃团、氢原子以及星际空间中的其他粒子碰撞的严酷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突破射星&计划在探测器最前缘覆盖至少1毫米厚的防护材料,如铍铜合金。
即便探测器没有被撞毁,也可能会飞离原定路线。因此,探测器需要有自身导航和驾驶系统,它可以由质量极轻的用放射性同位素如钚-238做核电池的发电机驱动。
这些系统将需要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来监控航行的位置并通过光子推进器调整路线。&我给人们讲的是,芯片上&需要有像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者)和查克&耶格尔(太空英雄)那样&实时做出关键决策的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Caleb Scharf说。
到2060年,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突破射星&探测器上载荷的计算机将被唤醒,向地球发送声音并做出周期性状态检验,表明它在接近比邻星,并准备进行飞掠。
专家一致认为,最优先的是拍摄一张照片,揭示该行星上是否具有像地球一样的水和绿色植被,还是像火星一样荒凉。同时,如果比邻星b有大气层,那么探测器载荷的分光仪将探测其构成成分,探寻氧气、甲烷以及更加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等潜在的生命标志。
这一过程中包含了该项目负责人认为&突破射星&计划面临最严峻且目前尚未解决的挑战:如何用1瓦特的激光将比邻星的数据传给地球上热切等待回音的天文学家,同时让这个信号经过4.22光年的太空之旅后依然足够强,从而被地球接收到。Lubin设想在地球上建造一个1公里宽的探测器阵列,以捕捉该探测器传来的微弱信号。
并未参加此项研究的专家对该项目的态度有乐观,也有怀疑。华盛顿特区光学协会首席科学家Gregory Quarles说,在大幅提升激光能量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技术方面,&我认为存在极大的挑战&。但她补充说,随着公共和私人对光学和材料学领域的资金支持,&这些投入将会带来回报&。
然而,还有一些人担心过多技术障碍可能会压倒一切。&对于不远的未来实现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Betts说,&每一块技术似乎都是可以克服的,但当要把它们簇拥到一个又小又轻的探测器中时将会存在极大挑战。&
伊卡鲁斯星际航行协会理事长Andreas Tziolas认为,即便&突破射星&计划到达了比邻星b,它也不可能提供有用的数据。&在极快的运行速度下,它拍摄到比邻星b并传回地球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他说。
实际上,天文学家也可以不通过向我们最近星系发射探测器来了解比邻星b。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已定于2018年年底发射,未来10年还有若干地面上的巨型望远镜将建成。利用它们,天文学家也可以了解该行星上是否有生命。
不过,正如天文探索者们所说的,没什么能够替代到达那里。该任务支持者表示,它还会带来广泛的回报。&我觉得&突破射星&是在夯实科技发展潜力。&该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英国伦敦星际研究计划主任Kelvin Long说,&它就像登月一样。&驱动探测器到达比邻星系的激光阵列,将能够在数天内把探测器送往太阳系内的任何地方,或是在一两周内送入星际介质,他说。
那样的能力将会让太阳系探测成为常规。&你希望如何把明天的亚马逊包裹送往火星?&Lubin说,&这将会给我们探索太空的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晋楠编译)
《中国科学报》 ( 第3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邻星动漫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