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投融资政策环境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旅游大项目大投资的喜与忧
----十一说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旅游大项目大投资的喜与忧
----十一说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旅游大投资大项目问题在《报告》中十分醒目。在形势部分说,“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推出135个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在全国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实际完成旅游投资约7053亿元,同比增长32%”;在回答“旅游仅仅拉动消费吗”时又说,“旅游投资需求大、热点领域多、潜力大,在其他领域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全国旅游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旅游直接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在提到“多措并举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时说,“国家旅游局将联合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大型旅游企业,共同设立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并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建设。国家旅游局将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更多的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中国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共同举办‘2015中国旅游投资论坛暨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推介大会’。有条件的省区市也要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各地要创新旅游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旅游项目建设,防止“一哄而上”。要改进全国旅游投资项目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旅游投资统计,使旅游投资说得出数、说得准数”。
由此可以得知,国家旅游局及省市县旅游局将把旅游投融资作为重要“举措”来抓,而且建立“全国旅游投资项目信息系统”,对投资项目进行具体监控。
时下,旅游大项目主要是“旅游综合体”、“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旅游小镇”、大型旅游演艺场馆地等,投资大头是宾馆酒店,主体依然是“旅游+房地产”。各地报的大项目有几种情况:
项目投资意向书中的投资额,不等于有法律效力的投资合同,但把“意向书”作为工作成绩上报;
投资合同中的总投资额,分若干期投入。己投入的不等于合同中的总投资额,往往是总投资额的几分之一,但媒体报道时往往只报总投资额,不报实际投资额;
投资商拿到地后,象征性地搞些建筑,实质性的投入很少,也算作投资项目;
已经建好、但不开业,空着比开业的亏损更少。2个月前我在被称为“国家海岸”的三亚海棠湾度假区亲眼见到有家新建的五星级酒店闭门不营业,听说类似的还有几家;
新建的度假区开业时火了一阵,但难以持续,或者一年之内经营几个月、关停几个月,如承德的有数百匹真马演出的“鼎盛皇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
对于旅游“大项目”,官方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只报新建了多少项目,投入了多少亿元,作为政绩宣传,但不报经营状况如何、经济效益如何,这已成了“常态”。
下面是近年来我的几篇文章和访谈。
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喜与忧
【2011年2月16 日《中国旅游报》】
“旅游房地产”是近年来旅游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它的内涵究竟什么,尽管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定义,但是它的外延不断在扩展:酒店、度假村、产权酒店、高尔夫会所、主题公园、旅游广场、旅游街区,甚至寺庙旅游区、文物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只要用旅游开发的名义拿到城区或乡镇的一块地建楼堂馆所、宾馆园区,然后或收门票、或出租、或出售者,都可归入“旅游房地产”,成为旅游与房地产结合的一种新业态。
近年来,笔者多次去各地参加与“旅游房地产”有关的考察、研讨、论证、评审,所见所闻归纳起来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大多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的后进地区,由本地或外来的房地产商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商”或“竞标”的途径,取得了一块景观不错、生态良好地块的开发经营权,或城区、或城郊、或山林、或海岛,经营期限50年或70年不等;
2、开发商拿到土地的开发权后,聘请境内或境外的旅游规划机构编制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规划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申请立项、划红线。这是一种向政府立项目、要土地的规划。
3、规划区发展目标定位越来越高,或4A/5A旅游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等,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建度假酒店与配套设施,建设面积大、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高。
4、规划编制单位、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包括旅游主管部门)都希望规划能顺利通过,哪怕是“原则通过”。评审会时间很短,一般半天(3~3.5小时),政府领导讲话、编制单位汇报后,真正的评审时间2小时左右。厚厚几大本的规划文本大多在开会的当天或前一夜送到评委手中。评委只能讲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无法对规划文本进行认真审阅,很艰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最后大多通过或原则通过评审,也有不通过的,但那是极个别。
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可喜的信息:
1、在政府严格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形势下,或有的地方整治“黑煤窑”、“小煤窑”的形势下,大批的房地产商、煤窑主或其他投资者纷纷转向旅游开发。经济调控、转型十分严峻,旅游投资非但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反而继续攀升。中国旅游投资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民营资本涌向旅游开发,有利于改变旅游景区国家所有、政府经营的格局,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有的采取政府以土地景观资源折股、投资商以资金入股的股份制形式,既解决开发资金、又保证国有资源的保值与回报。
3、休闲度假开发正在成为新一轮旅游投资的主导方向,拟开发的大多是大中城市周边或车程两三小时之内的地区,说明休闲度假正在成为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主流,旅游产品正在从观光主导型向观光、度假相结合的休闲型主导转变。
4、投资者的实力雄厚,规划建设的项目规模大、档次高,少则上亿,多至几个亿、几十个亿,而且往往是由一家投资商控制一个旅游区的开发,少则几平方公里,多则一、二十平方公里以至更多,往往属于地方政府定的“大项目”。这与旅游开发早期小打小闹的零星开发大不相同。
种种迹象表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着社会资金的流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在地方政府、投资商、当地民众和规划设计单位四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掌握着资源,处于主导地位;房地产商掌握着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当地民众处于被“安置”状态,实际是被摆布地位;规划设计单位处于“受委托”状态,实际是受雇佣地位。开发模式也有如下一些共同点。
1、开发商的投资—赢利模式是 “圈地—贷款或预售—建设景区、酒店/别墅—收门票、租房/售房”方式,迅速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多数高尔夫项目或主题公园、文化街区本身是亏损的,但圈地后的房产或地产是盈利的,亏盈相抵依然赚了大钱。此类“旅游房地产业”,确切地说是以“旅游开发”为名、行开发房地产业为实
2、地方政府主导着旅游开发的方向、政策和环境。为了加速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把旅游作为突破点、增长点,也为了尽快创造政绩,特别是在任期内完成几件“大项目”、“大工程”,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这种心态导致地方官员迁就投资商,在政府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条款中,在处理当地居民(大多是农民)的过程中,在规划设计的编制评审过程中,在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往往有意无意地秉承“资本”的意志。
3、当地居民是土地的主人,祖祖辈辈生于此、长于此。尤其是农民,土地更是他们的命根子。但在现行体制下,农民无权处置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由于多种原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开发旅游会给他们常来新的职业、新的生路。在编制规划与旅游开发中,要征求民意、保障民权、惠及民生。但是在多数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只做游客调查不做居民调查,没有征求居民意见,不向居民公示规划内容,当然更谈不上居民代表参加评审会,在旅游开发中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处理旅游开发中的民众利益问题上、特别是搬迁居民,开发商与地方官员的配合似乎很默切。在旅游规划中,大多把当地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当作可以招徕游客的“民俗风情资源”,很少把他们当作是开发地的主人与参与者。城市房地产开发中侵犯居民利益、或开发商与居民得利不平衡的现象在旅游开发中也同样存在。
4,旅游规划设计业务进入了市场运作领域,不论是官办的、院所办的、还是民办的规划设计单位,都在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既追求商业利益又坚持学术底线,考验着规划设计者的职业道德。面对 “权力”与“资本”的强势结合,规划设计者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往往无原则地迁就“甲方”的要求。规划中建设面积过大、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几乎是通病。规划设计者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一会破坏生态旅游,二会影响景区性质(往往建成一个新的小城镇)和景观质量。同时,为了使规划得以通过,评审会在“甲方”与“乙方”的共同安排下,或聘请熟人当评委、或草草举行,往往走过了场。对于担任评审成员的专家,对不符合国家政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划,敢不敢说“不”,实际上也在拷问着他们的学术良心。
时下,“新农村建设+承包地流转+土地增减挂钩+撤村转区+农民上楼=增加土地供应”正在各地展开,新一轮的土地拍卖、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方兴未艾。引导、规范旅游投资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序、健康开展,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民众得益、开发商得利三方共赢,首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旅游规划工作者的责职。
政绩冲动与圈地冲动夹击下的旅游房地产热
【2011年3月14日《中国房地产报》。】
“到处传来一投就是几十亿元、上百亿元项目报道,目前的旅游地产‘火’得有些出奇。这里面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旅游规划专家王兴斌教授近日对记者如此说。
疯狂的投资潮在“旅游地产”这一政策监管的真空地带急速地涌动着。这样的投资冲动,似乎还并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针对这一现象,王兴斌指出,新一轮旅游五年发展规划将给旅游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特别是将重点推动与休闲度假相关的房地产的发展,但不是任何投资项目都能获得收益。旅游投资前景看好的形势下,切忌盲目投资。
中国房地产报:据悉,全国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领即将公布。这一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有哪些亮点?
王兴斌:从旅游发展方式看,更加重视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旅游质量与产业素质的提升;从旅游产业的功能方面讲,更加强调它的社会、文化与生态功能,特别是扩大国民休闲消费、增强旅游服务的民生功能;改革开放方面看,更侧重于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从三大旅游市场关系看,更加重视于国内市场发展。“十二五”期间,国民旅游将以高于入境旅游一倍的增长幅度发展,是这次“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一大特点。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预期年均增长率高于“十一五”规划指标的1个百分点。出境旅游人数预期年增长率与“十一五”规划指标持平。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年均增长率均比入境旅游人数与收入的预期年均增长率高出一倍,反映了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的审慎态度,也表明我国入境旅游的增长进入了攻坚期,而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房地产报:“十二五”旅游规划与旅游地产发展有什么关系?
王兴斌:“十二五”旅游规划提出在大力提升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整合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如“打造新型旅游社区”,“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夜间旅游休闲集中消费区”,“加快建设环城市度假休闲带”,“开发建设富有特色的度假休闲基地”、“都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休闲度假产业聚集区”。这些都为旅游房地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土功能区划提出了旅游建设的区域布局构架,如建设国家十大精品旅游带,培育八个海洋旅游增长点,中西部十大重点旅游目的地,整合培育八个都市(群)旅游区等等,这些都为今后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布局奠定了基础。
中国房地产报:国家政策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旅游房地产热。不过,现在政府对此轮的旅游地产热没有预警。在您来看,现在的旅游地产是否过热了?
王兴斌:房地产业历来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无疑是传统的酒店宾馆、休闲娱乐场所,还是新起的主题公园、旅游综合体,都离不开房地产建设。目得国家政策层面对城市住宅地产的严控态势使大量社会资本转向旅游地产,引发了旅游地产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其中不乏有真心实干的,也有不少是冒虚火的。不少地产大鳄采用“草船借箭”的策略,以开发旅游的“草船”,收圈地布营之“箭”,似乎没有引起多少地方政府的警觉,也没有引起国家政策层的监控,这是需要认真关注的。
在我来看,旅游地产在高尔夫球场、温泉度假、仿古街区、滨海度假区和主题公园开发等方面已有过热的苗头,甚至潜藏着风险、孕育着泡沫。国家在2004年出台禁批开发高尔夫球场的政策,此后新增的600多个项目,都是没有正式审批的,其中90%的高尔夫球场本身是亏损的,赢利的主要是靠建、卖别墅来对冲。凡有地热资源的都在开发温泉,有的省、市提出要建百个温泉的“之省”、“之都”。不管有没有市场需求、历史根基与开发条件,到处建“仿古一条街”,建成后游客不去玩、居民不实用,冷冷清清、难以为继。海南大建本岛居民买不起、外地居民不去住的住宅地产,河北、山东某些沿海地带有本地人不住、外地人不买、游客不来的大量闲置房。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急功近利之举,其根源在于某些地方政府以卖地谋取“政绩”与某些开发商用圈地谋求“暴利”互动的结果。今天旅游地产方面的过热与泡沫虽不像大中城市的住宅地产那样明显,但是部分地区、某些方面的过热以至潜伏着的泡沫决不可调以轻心。
《全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及时提出,“规范引导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高档娱乐设施健康有序发展,防止盲目建设和乱占公共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在地方官员政绩冲动与房地产商圈地冲动的夹击下,缺乏“规范引导”的“规范”,因而“引导”就显得十分无力、无奈和无效。
中国房地产报:“十二五”规划不是大力推动国内旅游发展吗?各地建设旅游项目不是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王兴斌:国内旅游大发展的走势不等于现在全国、全民都去旅游了。现在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主要靠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支撑,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农村还没有真正享受旅游生活;即使在大中城市,经常参加远程旅游、高档度假和出境旅游只是中上收入群体。中国的大众旅游消费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中高端旅游产品的供给,目前过度投资的旅游地产大多属于高消费项目,外国游客很少来,中下收入群体消费不起,挑剔的高层群体不一定会去,风险也会随时而至。旅游地产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大项目时,务必慎之又慎,在做可行性分析时还必须做不可行性的风险分析。地方政府在招商批地时,更要对投资者进行是真心干旅游还是借“旅游”圈地的考察,不要“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土地又夭折了旅游。
旅游房地产:防止过热,警惕泡沫
【《中国旅游报》记者邓敏敏访谈稿,2011年7月25日《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报:目前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主体有哪些?
王兴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旅游业内的大家,如以旅游景区为主业的华侨城集团,以旅行社为主业的国、中、青三大家等,目前都正在向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风景旅游区扩展。第二类是旅游业外的各行业的国营或民营企业,有央企、房地产和其他行业企业。其他行业开发旅游房地产成功的有进入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浙江开元、大连海昌、广东长隆、广东南湖等,有的以酒店、度假别墅为主,有的以旅游景区、度假区为主。
其他行业资本进入旅游房地产给旅游业带来资金、管理与人才,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无疑是件好事。但问题在于,是真心实意发展旅游,还是用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话来说, “草船借箭”,以旅游“草船”借圈地建房之“箭”。名义上开发旅游,实质上圈地搞房地产。有人说这是房地产商“绑架”旅游不无道理。
中国旅游报:现在对房地产的过热、甚至泡沫没有太大争论,但是很少有人谈起旅游房地产的过热和泡沫,您认为目前旅游房地产有过热和泡沫问题吗?
王兴斌:现在对大城市的房地产过热以至泡沫已成共识,但旅游房地产有无过热、是否会形成泡沫,很少有人谈及。我认为,目前过热的主要是以高端消费为取向的几类旅游项目开发,主要是高尔夫球场、 “明清一条街”、滨海房地产、温泉度假地、豪华酒店、邮轮母港等。旅游地产投资增长呈几何级所增长,数以千计的项目上马,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入市,一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中国旅游报:能否谈谈导致目前“旅游房地产”过热的原因?
王兴斌:一方面是来自旅游业宏观前景好、产业政策给力、各级政府扶植旅游业发展这些内部因素。另一方面是来自旅游业外部的因素,比如,从2009年开始,国家在大中城市连续出台“限价”、“限购”政策,住宅商品房市场降温,房地产的利润空间缩小。在此政策导向下,资本的逐利本能驱使房地产商从住房地产纷纷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以高档写字楼、商务会展和商贸娱乐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重点在大中城市市区抢滩;二是以高端酒店、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核心的旅游综合体,重点在城市群、城市带的周边布局。
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在城区建商品房方面受阻后,就向不受政策调控的、甚至得到政策鼓励的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或旅游区去开辟新的财源、创造“政绩”;房地产商也转向从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和旅游区去拿地、开辟新的财路。在政府与企业、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企、民企大举进军旅游业,巨量的国家资金、银行资金、民间资金涌向旅游业,其中主要是旅地产项目。
从目前公布的各省区直辖市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看,除少数省市外,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率大多数都定在年增15%至20%之间,有的甚至在20%以上,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增长指标。在投资增长型的发展模式下,高增长指标必然会导致高投资指标。有的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200个以上,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资3000亿元以上。有的省下达2011年“旅游投资、引资双200亿”目标任务,新建、续建旅游项目400个。有的省则提出“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2011年全年完成旅游投资100亿元。其中虽然并非都是旅游房地产项目,但大多与它有关。
从“过热”到“泡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全国来说,目前还不能说旅游房地产过热,但局部地区、若干旅游业态确实存在贪大求快、急于求成现象,旅游项目建设超越了市场的现实需求,也超越了地区经济实力的支撑能力,存在过热现象,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泡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题公园热、国家旅游度假区热、九十年代末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历史教训,似乎已被遗忘了。
中国旅游报:面对目前旅游房地产过热现象,政府、企业该怎么办?
王兴斌:在政府方面,应该树立科学的市场观、发展观、政绩观。政府应该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本地实情出发,尤其是从客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指导、规划、掌控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规模、节奏,既要速度与规模,更要质量与效益,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在开发新项目的同时,要着力提升与整合已有旅游项目,不是把摊子铺得越大越好;在旅游业初步发展的地区,也不要全面铺开,要把握重点。更不要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尤其不要盲目追求搞大项目、高档次、超豪华。政府应该谨慎挑选投资商,警惕“草船借箭”式的投机商。地方政府在 “招女婿”时,不仅要看投资商的财力是实还是虚,还要看他的开发理念是否对头,开发项目是否可行,目标是否可能。更要警惕投资者以“开发旅游”为名圈地,并借用“旅游区”的名义“屯地”,等待土地升值日后牟取暴利。
旅游开发不同于 “圈地→建房→卖房”的房地产盈利模,也不同于“圈地→挖矿→卖矿”的采矿业盈利模式。无论是主题公园、旅游景区开发,还是高档酒店、高尔夫,盈利与风险并存,。
风险之一,旅游业是敏感度极高的产业,一场天灾、人祸、政治风波,旅游会瞬间跌入底谷,起伏不定。
风险之二,旅游消费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当国民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时,人们不能取消穿衣、饮食、住房、交能、医疗、教育、养老等必需品的消费,但必定会减少或停止旅游消费。
风险之三,旅游经济是高度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旅游产品除少数世界遗产外很少有独占性、垄断性,十分容易仿制同类产品,农家乐、游乐园、度假村、古街、古镇以及宾馆酒店等等,现在遍地而起,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成功者不少,失败者亦不在少数。
风险之四,旅游产品是不可储存的潜商品,不像煤炭那样这个月卖不出去下个月继续卖,今天酒店没人住、景区设人来,水、电、人工等成本照样支出,但今天的“生意”就永远补不回来了。
风险之五,旅游开发大多是投入大、回收慢、经营期长的长线投资,一个大景区的回收成本至少三、五年,一个中高档酒店回收成本至少十年八年,不像投入住宅地产和釆煤那样,一两年回本、三五年赢大利。
机遇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风险则随人而异。这不仅要靠入市者的运气、经验和悟性,更需要深入的市场调研、务实的经济分析、高明的规划设计和专业的经营管理,切不可以急功近利、侥幸取胜。旅游业总体形势看好,并不等于任何项目都能成功。
【录自《旅坛忧思录》上卷355~360页】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央汇金要继续为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发挥好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简称“中投公司”)屠光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也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提出了新任务,海外投资需要更多“中国视角”,促使对外投资真正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他还透露,中投公司的对外投资结构会持续调整,将增加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比重。另外,中央汇金也要坚持好自身定位,继续为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投资资源应转化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中国证券报:正如您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投公司正在开启第二个十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的第二个十年是如何规划的?  屠光绍:中投公司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基础性的架构:一是它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运营制度;二是聚集了一批人才,培养了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团队;三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国际、国内联动的投资网络;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投公司十年的海外投资经验,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投公司是“1+3”的框架,即中投公司下设三个子公司,分别是中投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国际”)、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海外”)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  十年前,为应对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很快的状况,中投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国家外汇储备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十年前相比,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对外投资规模、对外投资主体都发展很快。  其次,海外投资面对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中投公司成立不久就遇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彼时全球都需要中投公司的投资。现在来看,虽然全球依然欢迎投资,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出现了某些国家和地区既希望获得中国的投资,同时又对中国的投资“严加防范”,这么一个矛盾的局面。比如通过安全审查、竞争审查等,给我们的海外投资设置一些障碍和门槛,保护主义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形成的挑战也比以前更加突出。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也对我们的海外投资提出了新任务,即海外投资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走出去”,而应更多和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联系在一起。同时优化我们的对外投资结构,促使对外投资这样宝贵的资源,能够真正地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中国证券报:中投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更关注哪些领域?  屠光绍:目前我们主要关注:一是根据资产配置策略,持续关注基础设施等长期稳定收益类资产,以增加组合均衡与稳定性。二是继续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投资机会,既包括传统产能合作相关领域,也包括与经济转型、科技升级换代相关的投资机会。三是关注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各领域和各行业带来的投资机会,近两年公司也在组建相关团队,加大对先进制造、TMT、健康养老、创新科技等相关行业的研究与追踪。四是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方式,包括在优化已有多双边基金和平台基金的同时,发起设立新的多双边基金及平台基金,推进平台基金投资及Co-GP合作,搭建跨境双向投资合作平台。  持续发挥好  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  中国证券报:中央汇金被喻为资本市场“国家队”,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2015年“国家队”的及时进场稳定了A股市场。观察部分个股发现,中央汇金目前仍持有这些股票,请问是出于什么考量?这种持股不动的策略会持续多久?  屠光绍:我们要明确中央汇金所谓“持股”其实有两层概念:一是中央汇金公司作为国家出资人代表,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管理,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中央汇金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二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目前中央汇金在A股很多上市公司中持有股份,这是根据市场稳定需要进行的相关安排。其中,在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的特殊时期,中央()过受让上市公司股权,涉及上市公司两千多家。因为分散,对于单个上市公司来说,中央汇金的持股比例都不大。对这部分股权,中央汇金主要从有利于市场稳定和保值增值来持有。  将持续增加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比重  中国证券报:能否详细阐述一下,下一步中投公司将如何进行海外投资的战略布局?  屠光绍:第一,接下来我们对外投资的结构可能要做一些优化,我们将增加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比重。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是相对于公开市场投资之外的那部分,此前在我们的对外投资结构中占比在38%左右,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比重能够上升到40%。2020年,这一比重能够上升到45%甚至更高一点。如此才符合中投公司作为一个大型投资人的战略定位,其优势才能更好发挥。  第二,对外投资需要突出“中国视角”。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好“中国视角”来引领或是规划对外投资。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作出了更为重要的贡献。未来我们必须要利用好“中国视角”做对外投资,促使对外投资和国内经济进行有机的互动和结合,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第三,积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比如说此前我提到的对外投资遇到的阻力,更需要通过创新投资方式进行化解。比如,中投公司去年末与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共同成立中美产业合作基金,目标金额50亿美元。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在中国已经或即将发展商务合作关系的美资企业,聚焦领域为制造业、工业、消费和健康医疗等行业。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希望这个产业合作基金实现双方的“利益绑定”,有助于减少跨境投资的阻力。另一方面,产业合作基金也可以实现优势互动,我们中美合作双方对于各自的国情和法律、产业、市场等都更了解,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升投资效率。另外,产业合作基金还能起到一个撬动社会资金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共投,将投资效益放大。  中国证券报:中投2017年在美股等境外资本市场收益不错,今年会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  屠光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股性资产和债性资产的配置问题。2017年我们股性资产和债性资产的配比分别是70%、30%。2017年我们的投资收益不错,就是因为我们资产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复苏增长的阶段,一般这个阶段的企业增长都不错,所以这个时候的策略应该就是持有更多股性资产,作为大型和长期机构投资者,大配置方向的正确是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  这个配置组合相对来讲是比较积极的。除此之外,我们可能做一些微调,比如在容忍度上弹性更多一些。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会持续加大另类投资和直接投资的比重。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融资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