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双摄像头比单摄像头比更清晰更清晰吗

单摄和双摄对比评测: 看完你就知道选谁了
中关村在线
双摄像头无疑已经成为拍照发展方向的一条新路,假如说在iPhone7Plus之前只是Android阵营乱点科技树的尝试,那么在7Plus之后便意味着双摄已经成熟,接下来会更多地出现在手机背部。他们有的平行放置黑白/彩色搭配,有的一主一辅提供大光圈拍摄,而有的则像iPhone7Plus那样提供了不同焦段,但画质真得比单摄像头要强吗? 目前双摄像头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彩色镜头+黑白镜头组合成像:
双摄提升画质原理示意 拍照时两颗摄像头同时工作,一个负责拍摄彩色画面,另一个拍摄黑白画面。由于黑白镜头取消了分色滤镜,所以进光量更多,细节也就更加清晰,再通过软件把黑白画面的细节强化进彩色照片,最终成为一张画质更棒、细节更清晰的照片。画质更强是此类双摄手机的宣传重点,代表机型有荣耀8等。 第二种:模拟大光圈拍照效果
模拟大光圈拍摄效果 专业相机搭配大光圈镜头可以拍摄出漂亮的背景虚化效果,使得被摄主体从背景中被剥离出来,观看者注意力能全部集中在主体上,尤为适合拍摄微距、人像。但在手机上做到大光圈十分不容易,因为手机还要保证轻薄,所以只能通过软件后期实现。 两颗镜头由于存在一定距离,所以在拍摄时看到的图像不完全相同,就像我们的双眼,而通过计算“像差”可以大致判断画面中谁是被拍摄的物体,然后再将背景涂抹掉就实现了背景虚化效果,用好了能接近大光圈镜头,但部分场景存在缺陷,例如:
模拟大光圈发挥不稳定 拍摄仙人掌、自行车车条等有尖锐边缘或是轮廓复杂的物体,可以轻松让此功能露出马脚,效果假的绝对不敢发朋友圈。上图单反真实拍摄的仙人掌尖刺,由近到远逐渐模糊,而手机拍摄的照片则把左侧尖刺末端误认为是背景而涂抹掉了,就算是iPhone7Plus也有此现象,但苹果聪明地称其为“人像模式”,人像拍摄时人物边缘是很规则的,不易露出破绽。 第三种:两颗摄像头不同焦段
iPhone7Plus摄像头分别为等效28mm和56mm 大家熟知最先玩儿这个的是今年初的LGG5,现在苹果7Plus也用上了。一颗是手机常见的28mm焦段,另一颗是56mm焦段,其中56mm非常接近50mm人像焦段,而“人像模式”下也是强制56mm镜头成像,另一颗负责辅助识别主体和背景。
【版权提示】中商情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4,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数据平台合作】我们的数据自媒体平台“”、数据交易所“”正式上线了!欢迎各位数据自媒体们合作入驻。免费入驻类型:各行业数据自媒体、数据企业。咨询QQ :
中商情报网扫一扫、与您一起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扫一扫、每天阅读免费高价值报告
中商情报网始终聚焦科技、互联网+、创业、财经、产经大数据等,目前在全国财经网站中排名居前,旗下中商产业研究院专注产业经济细分市场研究,中商可以为用您提供一手的市场数据和高价值的商业资讯,欢迎沟通交流合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双摄像头有什么好处?双摄像头和单摄像头的区别
  今年可以说说双摄像头的元年,随着双摄像头手机逐渐兴起,很多安卓智能机已经开始搭载了。双摄像头并不是炒作的噱头,而是真正能提高智能手机拍照效果。今年有众多手机厂商推出了双摄像头手机,让人不禁想问双摄像头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把重点转向了双摄像头手机呢,双摄像头和单摄像头的区别有哪些,下面小编带来了解答!
  双摄像头的7个技术原理
  1、裸眼3D
  起初夏普、HTC、LG先后开发了裸眼3D手机。通过两枚相同像素的镜头直接拍摄3D照片或视频,这样就可以在支持裸眼3D显示的屏幕上观看效果。
  2、景深辅助
  TC One
M8以及中兴AXON天机、红米Pro算是这类技术的代表机型。一般来说,辅助镜头的像素较低,用来记录景深信息,并不会直接影响拍摄画质。拍摄样张时双镜头是协同工作的,通过照片合成的方式能实现更自由的背景虚化效果。
  3、仿生平行
  步入2014年,当时国产手机正在经历创新换代时期,双摄像头成为了他们征战高端市场的&杀手锏&。酷派、荣耀先后推出了搭载双镜头的酷派铂顿与荣耀6
Plus,这类产品不同于景深辅助类双摄,双后置镜头同时拥有对应的CMOS用来拍摄更高像素的照片,故被称为仿生平行排列。
  技术上分析,这类双镜头具备更大的进光量以及感光面积,也能实现先拍照后对焦以及虚拟光圈调节等。不过这对于后期的软件合成算法也要求更高。
  4、彩色黑白
  在平行双摄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迎来彩色+黑白双摄镜头。代表产品依旧是国产机型,比如华为P9、奇酷旗舰版、荣耀8、酷派Cool1。一般主镜头会配备彩色传感器,副镜头则是像素相同的黑白传感器。拍摄时双镜头能协同工作合成照片,彩色镜头收集图像色彩,黑白镜头则补充了图像亮度与细节。
  5、广角辅助
  双镜头也可以应用在广角拍摄中,代表产品是LG
G5。虽然拥有双镜头,但拍摄部分更多是依靠主镜头来完成,辅助镜头作为广角镜头备选,适合在户外拍摄宽阔场景。这两个镜头并不能同时拍摄改善画质,而是分开来使用。
  6、光学变焦
  Corephotonic公司之前展示过另类的双镜头原型机,它可以用不同焦段的镜头同时拍摄远景与近景,最终依靠软件算法实现类似于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Corephotonic把这种相机称为&计算相机&,这种技术让照片拥有更高的解析度,同时也能在低光环境下降低噪点。只是很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对应的产品搭载这种双镜头技术。
  7、增强现实
  不久前联想发布了黑科技的产品Phab 2
Pro。该机最大的特点是配备三镜头,主镜头用来拍摄画面,副镜头由广角镜头与动作捕捉摄像头组成。多个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运动追踪、深度感知、区域学习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见的AR增强现实。
  双摄像头有什么好处?以问答形式来帮你了解双摄像头的优缺点
  问题一:能简单说说双摄手机的发展史吗?
  说到后置双摄就不能不提HTC,为什么?开启手机双摄时代的是它,开创手机双摄&新&时代的也是它。2011年HTC发布了一款叫EVO
3D(也可称作G17)的智能机,它后置两枚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借助这两枚镜头配合屏幕可以呈现出有立体感的3D影像。但是,这种裸眼3D效果体验太差,普通用户很难接受,如今看来它更像是一款概念性的试验品。
  首款后置双摄手机-HTC G17
  三年后,HTC重新出发推出了旗舰机HTC One
M8,并且打出&先拍摄再对焦&的理念。多出的一枚镜头专门用来记录空间和景深信息,配合相应的算法可以实现照片拍摄后重新选择对焦点的功能。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HTC
One M8的热销也让后置双摄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后置双摄以其高实用性开始被普通用户欣赏。
  首款&先拍摄再对焦&双摄手机-HTC One M8(2014)
  首款&彩色+黑白双摄&双摄手机-360奇酷旗舰版(2015)
  2015年,国产手机厂商360推出了奇酷旗舰版,它首次使用了一枚彩色镜头+一枚黑白全透镜头的组合。以全透的黑白CMOS增强画面细节信息的记录,然后与彩色CMOS的呈祥信息叠加实现超过以往的高画质。这次,360为后置双摄增添了新功能,而且在消费者关注的画质上首次做出提升。
  首款&双焦距双摄&手机-LG G5(2016)
  2016年发布的LG G5则使用了一种新的双摄像头理念&&两枚镜头使用不同焦距,这样利用双镜头可以拍摄出或超广角(LG G5)或者远摄(iPhone7
Plus)的照片。这种思路虽然对画质本身没有什么帮助,但在照片焦段上做文章也是很创造性的一种考量。
  问题二:现在市面上的后置双摄有哪几个类型?
  前面已经提到过,目前市面上的后置双摄主要有三种类型:
  1.&先拍摄再对焦&,HTC One M8、荣耀6Plus都属于这类;
  2.&彩色+黑白双摄&,360的后置双摄和华为、荣耀、乐视等品牌的产品属于此类,也是目前后置双摄的主流类型;
  3.&双焦距&,代表机型为LG G5和iPhone 7 Plus。
  问题三:双摄手机的拍照效果一定比单摄好吗?
  不一定,因为包括成像质量在内的照片表现与摄像头数量没有正比的关系。&先拍摄再对焦&和&双焦距&这两种类型的双摄对成像质量没有提升,只是相对来说增加了玩法。真正提高了成像质量的只有&彩色+黑白双摄&。
  黑白+彩色摄像头互相配合合成高细节图像
  彩色+黑白双摄技术利用两枚后置摄像头在结构上的细微差异,经算法融合呈现优于传统单枚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其中,彩色的摄像头采用传统的RGBG拜耳阵列,用以记录画面中的彩色信息;而另一枚名为Monochrome的摄像头取消了CMOS上面的分色滤镜,进光量是普通拜耳阵列CMOS进光量的数倍。所有入射光线都直接传到传感器并被捕捉,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像素细节。
  主流索尼堆栈式CMOS规格表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双摄成像一定好于单摄,因为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实在太多。如果我们把目前主流的索尼堆栈式CMOS排个号的话可以发现,代表&彩色+黑白双摄&的IMX286,它的CMOS尺寸比早年的IMX220、IMX230等型号小得多,单位像素尺寸也要小,理论上画质是要有差距的。当然CMOS尺寸和单位像素尺寸并不是决定画质的唯二要素,对于画质要综合考量,但不能武断地说双摄就一定比单摄画质好,这是片面之词。
  双摄像头和单摄像头的区别
  单双摄像头实拍样张效果对比
  利用荣耀6Plus的双摄像头和单摄像头(遮住左侧摄像头)在同一位置、相近时间段进行了相同场景的样张拍摄,对比效果如下&&
  荣耀6Plus单双摄像头拍照效果对比
  正如之前预想的一样,荣耀6Plus在双摄像头拍摄情况下,样张细节更丰富,整体宽容度更高,尤其是在高光和暗部区域表现得更明显。当然,也因此降低了整体的对比度。至于喜欢高宽容度和多细节还是高对比度,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自己控制。单双摄像头的转换在可玩性和可创作性方面表现不错。
TA发布的帖子手机双摄像头真的比单摄强?对比结果惊人,小米哭晕
手机双摄像头真的比单摄强?对比结果惊人,小米哭晕
接近真理玩数码
双摄像头在数码相机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设计了,但这种设计近几年里却在智能手机中悄然蔓延开来,今天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最热门的设计元素之一。在普通消费者心中,多一颗镜头相应的拍照实力也会提升,就好比双核处理器要比单核强很多,而厂商们也会将双摄像头作为最大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如今主流的双摄像头手机有华为P9、iPhone 7 Plus、小米5s Plus等产品,在设计上,不同产品间其实也不尽相同。华为和小米阵营的双摄产品采用了彩色+黑白镜头的组合,而苹果则为iPhone 7 Plus使用了广角及长焦双镜头以达到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当然了,彩色+黑白镜头的组合更为主流。而双摄像头难道真的像宣传中那样比单摄像头强么?我们耐心往下看。对于这一普遍的认识,国内媒体进行了详细的评测,他们使用了两台单摄产品iPhone 7与OPPO R9s和两台双摄产品荣耀8与小米5s Plus进行了对比。在动态范围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小米5s Plus外,其余三台手机的暗部树叶都清晰可见。在解析力方面,四台手机均能清晰看到。在另一个场景下的动态范围对比中,四台手机也都可以看到暗部金属钉的细节。而在解析力方面,四部手机拍摄的样张中叶片边缘基本可以看到。上出两个测试也说明其实双摄也并没有比单摄占到什么便宜。另一组解析力对比中,可以看到iPhone 7的发挥出色,OPPO R9s放大部分的细节保留也十分的完整。双摄像头的荣耀8也同样发挥稳定,而小米5s Plus则出现了部分区域涂抹的现象。白天的拍摄可能拉不开太大的差距,而在夜晚,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四台手机之间的差距了。解析力方面,单摄的iPhone 7与OPPO R9s发挥稳定。苹果的iPhone在夜间一直都有着很出名的拍照能力,稍微让我惊讶的是OPPO R9s的实力也很强,或许这要归功于IMX398这颗全新图像传感器的F1.7大光圈以及双核对焦技术。不过拥有双摄的荣耀8与小米5s Plus表现则不理想,放大细节丢失严重。而在这组更恶劣环境下的样张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双摄像头手机甚至还不如单摄像头的iPhone 7与OPPO R9s。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得知,手机拍照效果好不好与单双摄之间的关系并不太大。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需要软件方面的调教以及硬件方面的优化。而我们消费者在选择拍照手机时,也要有着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网上的宣传所蒙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接近真理玩数码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资深数码自媒体小理子前来觐见
作者最新文章手机双摄像头一定比单头好吗?未必!
我的图书馆
手机双摄像头一定比单头好吗?未必!
自去年苹果iPhone 7 Plus发布以来,“双摄像头”手机开始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虽不是苹果首创,但却借着苹果品牌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发扬光大的特性,开始受到厂商追捧、消费者认可。“两个总比一个强”,这个在商家的宣传和消费者的眼中看似顺理成章的规律,然而在专业的测试机构中,貌似并不是非常的“买账”。根据国外专业相机测试机构DxOMark的手机拍照天梯,在所有得分超过85分的11款手机当中,没有任何一款搭载了双摄像头。而排名最高的双摄手机,是80分的华为P9,位列总榜第27位。换句话说,世界上拍照最好的手机,都是用单摄像头成像的。究竟这些单摄像头手机有哪些黑科技,最终“团灭”了“双摄军团”呢?今天哥就来给屏幕前的你“科普”一下。瓜子板凳准备好,哥要开车啦!(本文文字量较大,看完可能需要8-10分钟,但文中干货足以让你去和小伙伴炫耀一番,请耐心看完~)如今大多数都是通过光线入射到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上来完成的,而让CMOS感应到外界的光线,需要一定的光通量,想要提高光通量,要么加大光的强度(外界光、光圈影响)、要么增加感光面积(CMOS规格)、要么延长曝光时间(防抖系统)。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光学影像防抖)顾名思义,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学防抖,在DxOMark天梯榜超过85分的11款手机当中,有8款手机都搭载了OIS技术,足以见得这项技术在拍照中的重要性。在日常拍摄时,手部轻微抖动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由于手部抖动,会造成手机光路易位,让照片发生抖动发虚。但在光线充足时,由于传感器无需长时间曝光,极其轻微的抖动可以通过算法忽略。而到了夜晚或是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想要保证拍出的照片不是漆黑一片,就要延长手机的快门时间,但是快门时间越长,手部抖动对光路影响就越大,呈现出的照片就越容易发虚。所以在摄影行业内,有个“安全快门”的概念,即最大快门时间小于=1/等效焦距(秒)。例如iPhone 7 Plus,等效焦距为31mm,其安全快门就是1/31s。但为了保证夜间成像质量,无光学防抖的iPhone快门被定在了1/17s,大于安全快门,于是在夜拍时只能依靠电子防抖补偿,很容易发生抖动。而有了光学防抖,通过镜头的浮动透镜来纠正“光轴偏移”,其原理是通过镜头内的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移动,然后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处理器立即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然后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补偿;从而有效的克服因相机的振动产生的影像模糊。借助于这项技术,可以有效抵消“手抖”带来的影响。因此,厂商可以延长“安全快门”的时间,例如苹果、三星都将快门拉长至1/4s,保证了夜晚拍照的明亮与成片率。当然光学防抖的加入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一方面是画面边缘的解析力下降较大,另一方面浮动镜组占用的空间更大,所以很多搭载OIS的手机摄像头“凸起”都十分感人。Electrical Image Stabilization(EIS,电子影像防抖)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排名第一的谷歌Pixel手机并没有搭载OIS光学防抖技术,那么这些手机靠什么来防抖呢?靠EIS图像优选,这是一个在OPPO R9s炒起来的新名词,后被小米Note2发扬光大,虽然英文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翻译过来就是电子防抖。依靠软件算法实现防抖的电子防抖历来就有,最早被应用于电子相机的录像模式之中:通过对画面周围四边进行一定程度的裁切作为“缓冲带”,对图像的抖动进行相应的反向补偿。而到了相机成像方面,借助手机多帧合成成像算法的成熟运用,如今可以利用图像序列中帧与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软件算法对抖动的像素进行替换补偿。而像Pixel这样的旗舰机,则可以借助陀螺仪的的运动,对手机抖动引起的图像序列抖动进行估计与补偿算法。说到底,Pixel使用的无非只是更高级的软件算法,在硬件上,相比具有光学防抖的技术的手机并不具备优势。那是什么让Pixel脱颖而出?IMX 378(大尺寸大像素CMOS)在摄影界,盛传着“底大一级压死人”的铁律,其中的“底”,指的就是感光元件的面积。更大的感光元件面积,可以在单位时间拥有更大的光通量。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已经消失的诺基亚PureView 808 (下图右)和 Lumia 1020(下图左),两者的感光元件面积分别达到了1/1.2英寸和1/1.5英寸,当然超大的感光元件也让这两款手机的镜头显得极为臃肿,一度被粉丝戏称为“奥利奥”。不过你可知道全世界感光元件最大的手机是哪一部吗?是松下公司在2014年9月Photokina大展上推出的Lumix DMC-CM1,CMOS尺寸达到了1英寸!但这外形的手机拿在手里,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把它当成相机……所以在这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九十分看脸”的世界里,如此挑战消费者审美的摄像头注定难以成为主流。而另一方面,虽然诺基亚PureView 808 和 Lumia 1020拥有超大的CMOS,但由于4100万像素的加持,其实手机的单位像素面积并不大,仅有1.4微米和1.12微米。举个例子,手机CMOS就像一口大锅,锅越大,能装进的光也就越多,然而CMOS上的像素就像是围在锅边等着吃饭的人,像素越少越少,单位像素面积也就越大,每个像素分得的光也就越多,于是每个像素都可以“吃到饱”。拥有了更大进光量,对于手机成像意义何在呢?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照片更亮了。但除了“一亮遮百丑”以外,由于单位像素增大而享受到了更多的进光量,像素点转化为电信号的强度也就越高,变相降低了相机本身模组由于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噪音”串扰的比重,拥有更高的信噪比,极大降低了在暗光拍摄时,由于线路“噪音”而产生的伪色噪点的出现,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再来看位列榜首的谷歌Pixel,采用的 IMX378 就是这样一颗传感器,系索尼Exmor R系列背照式传感器的最新型号,有效像素达到了1220万,对角线尺寸为1/2.3英寸(7.81毫米),相比iPhone 7(1/3英寸)大了59%,同时单个像素尺寸为1.55微米,进光量相比iPhone 7(1.22微米)大了61%。可以说是相对iPhone 7 CMOS 规格的全面秒杀。Dual Pixel(全像素双核心对焦)拍摄照片时,有时会因为事情来得太快,手机来不及对焦而拍出一张模糊的照片,让你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永恒。对焦速度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成像效果,但这项功能的好坏在于不仅影响到了手机是否能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也影响到了拍照时等待手机对焦的心情。而现在的手机对焦通常有以下几种:反差对焦就是通过反复推拉镜片寻找对焦区域对比度最大的点作为对焦准确的点,也是最原始的对焦方法。在拍摄被摄物体时,系统并不知道对比度什么时候最大,所以需要来回去移动镜片来寻找。因此我们会发现,使用反差对焦对焦时,取景器会有一个来回变焦“拉风箱”的过程,这种对焦方式不仅慢,在录像这种需要连续对焦的场合,频繁的“推焦”会极大影响画面观感。IRAF激光对焦(又称红外对焦,港台译:镭射对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摄像头旁发射器发射一道红外光(属于不可见光),当光线碰到物体时发生反射会回到手机接收器,通过发射和返回的时间差,计算手机与物体间的距离。严格意义上讲,由于发射的是红外线,所以叫做红外对焦更准确(至于为什么叫激光,也许是宣传起来比较高大上吧)。由于激光对焦属于主动对焦,所以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极为昏暗的条件下完成对焦动作,但国际上对于红外发射器功率的限制,目前手机所搭载的激光对焦最大距离往往不超过2米。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也是目前手机上较为主流的一种对焦技术,相位对焦即通过在负责感光的传感器上,将一些负责成像的像素遮蔽1/2面积作为相位对焦点。通过检测每个对焦点前后方向存在多少差值来实现高速合焦。打个比方,每两个相邻的对焦点,可以比作人的眼睛,通过双眼对同一物体的观察,可以判断是否同一个点进来的光线,也就知道是否合焦。然而这种对焦方式对光线要求很高,而另一方面,负责成像的像素被替换成了相位对焦点(一般不超过全像素的5%),失去了部分成像的功能,而这些像素点只能通过手机通过参考它周围的图像“猜”出这个点应该显示什么。也就是说,相位对焦快的前提,是用损失一定画质的代价实现的。全像素双核心对焦——Dual Pixel那么有没有既不损失画质,也能兼顾高速对焦的技术呢?那就让相位对焦点也可以成像就好了,也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双核对焦。其实双核对焦技术在几年前在就已经在佳能的单反相机上应用,如今这项技术已经下沉到手机产业中。在三星S7/S7 edge搭载的IMX260 这颗传感器中,首次将相位对焦点做到了双核,原理和相位对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每个相位对焦点由两个完整的像素(光电二极管)组成,通过两个像素独立感光,并分析两个像素间的相差,就可以测算出被拍摄物体的距离,让每一对完整的像素都可以进行对焦,变相提高了相位对焦点的数量和感光面积,也就是相位对焦的升级版“双核对焦”。借助这项先进技术,让S7 edge在DxOMark自动对焦速度的单项比拼中,以94分的最高分摘得桂冠。技不外传的相机算法刚才提到了“三分天注定”,接下来我们要聊一聊“七分靠打拼”的故事了。每当我们拿到新买的手机,想拿它拍张照片发微博朋友圈炫耀一下的时候,往往看完拍出来的照片,选择默默删掉,心里默念“呸,这怎么和样张上的不一样!”抛开前期取景技巧(和后期PS造假)的因素不提,单单是手机厂商杨照的拍摄,就需要运用三脚架、稳定器、补光灯等一系列设备,加上ISO、白平衡、曝光时间的一系列调节,才会得到一张“样片”水准的照片。而你呢?无非只是希望看到旅途中流连忘返的景色或是街边稍纵即逝的艳遇,从兜里掏出手机,按下快门,随手拍出一张好的照片而已。没错,就是“举起手机,对准拍摄对象,按下快门”这么简单,也许整个过程不超过一秒钟。那么在这零点几秒的时间里,手机自己都处理了哪些事情呢?以iPhone7为例:在你按下快门后的0.025秒的时间里要经过:面部识别→自动曝光→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广色域抓取→本地色调映射→画面降噪→多帧图片合成&在内的8项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在你“优雅”地按下快门后,手机通过自己的运算所得出的结果。而这套手机的算法,正是每家厂商的不传之秘,厂商调教得越好,手机能够自动胜任的工作越多,也就离我们“随手拍出好照片”的目标越近。而说到调校一直是iPhone的“优势项目”,虽然论风格各家自成一派,例如三星手机的浓艳、OPPO手机的红润、小米手机的高色彩饱和度,但iPhone的白平衡的色彩调校则少了前面几家的“讨喜”元素,力求还原人眼所见的感觉。正所谓:调的准的叫还原,调不准的的叫风格,风格每个人各有所爱,但真实就是真实。稳定的“傻瓜式”相机表现,让iPhone用户远离了手动调节参数的繁琐,虽然在硬件水平已被安卓手机大幅赶超的情况下,用一颗小小的1/3英寸CMOS,依旧可以占据高端手机榜单的一席之地。当然,研究算法的投入也是极大的,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从光穿透第一层手机镜片开始,到如何映射到传感器,再由处理器转化为图像,都需要在独立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复测试。根据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接受《60分》节目采访时透露,专门为iPhone开发摄像头的团队目前员工数量就已经超过了800名。800名员工研究摄像头是什么概念,据说老罗的锤子手机全公司上下一共也就这么多人,所以锤子T1发布时,由于人员有限,算法调校基本要靠买“现成”的,所以才有了老罗日本拜访五十岚千秋,后因T1拍照实在太烂,五十岚不认账,最后就有了”老罗被日本人坑了“的笑话。硬件性能是体验的保证对于手机拍摄来说,光有好的镜组和感光元件只是第一步,厂商优良的调校算是第二步,随着这几年手机像素的提高以及算法的升级,用户拍出好照片越来越容易,但是手机自己要实时处理的运算量就要大得多。当然这对于手机的性能也是一个极大的消耗,仍以iPhone 7为例,从按下快门到成片仅仅25毫秒的时间里,手机要进行多达1000亿次的运算!当你的手机没有足够强劲的性能,无法在短时间里进行如此庞大的运算,要么会在拍照时比别人慢半拍,要么为了保证拍照流畅降低了手机后期处理的标准,让成像效果大打折扣。除了我们常说的CPU和GPU,芯片厂商还会为自家的旗舰级芯片定制独立的ISP和D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ISP,图像信号处理)是在手机中用来对前端图像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的强大处理引擎。负责CMOS信号的实时导出,以及照相录像时的曝光、白平衡、防抖运算等。上文提到iPhone 7 能够在25毫秒的时间里进行1000亿次运算,基本上都是这颗ISP的功劳。除了苹果用上了独家的ISP,安卓阵营的旗舰芯片也有独家定制的ISP,例如高通的骁龙820采用了14位图像信号处理器Spectra ISP,最高支持2800万像素/30fps,吞吐量最高1.2GPix/sec(每秒12亿像素)。换句话说,我们用着比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还要强大的设备,仅仅是为了拍出一张好照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特别适合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与全知全能的CPU相比,DSP更像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执行单项任务时更加快速高效。例如骁龙820上集成的Hexagon 680 DSP,相比前代除了2倍上的性能提升,整合了低功率岛(LPI)后,能效比也提高了10倍,靠它来执行HDR视频、HDR图像合并、低光图像增强、降噪等图像处理工作,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根据知名的木桶效应,上面我所说到的这些问题任何一项成为了短板,都会拉低手机拍摄的整体体验。但无论是OIS、EIS,还是ISP、DSP,要是不是被商家包装成唬人的英文,懂点行情的都知道这些从相机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演进之中。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些功能很关键呢?因为许多双摄的手机这些关键的功能很多都!没!有!由于摄像头的数量增加,同时要平衡手机的美感,手机内部空间将变得更加紧凑,也就限制了两颗CMOS的大小,毕竟没有人喜欢手机后面两大颗“火疖子”。以双摄像头排名最高的华为P9为例,所采用的IMX 286感光元件体积仅为1/2.9英寸,单位像素面积仅有1.25微米。同时为了进一步节约镜组空间,双摄像头的手机往往不支持光学防抖功能。不过就算是拥有光学防抖,两颗摄像头镜组还要在抵消抖动时也要严格保持轴矩的同步,这项技术虽然已经在实验室里取得了成功,但以目前的工艺水平还不能量产。所以有些厂商虽然给双摄像头增加了光学防抖功能(Mate 9),但光学防抖与双摄像头的开启相互冲突,在拍照时,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开启。没有大底优势,光学防抖也缺席,双摄像头的手机在“外功”上已经输了一半。而在双摄解决方案上,目前市售的彩色+黑白双摄方案都是采用国内一家叫做舜宇光学的方案,高端低端都是这一家。与竞争对手苹果和高通采用定制ISP不同,像华为P9这样的双摄手机,麒麟955芯片内嵌的ISP居然不支持双摄,只能再外挂一颗altek(华晶科技,台湾数码相机和手机产品的生产商)的ISP,少了几分“私人定制”的优化,让双摄的P9在“内功”上也矮人一截。若不是赶上个“好师傅”徕卡亲自调教软件算法,双摄军团恐怕要输的更惨些。当然,双摄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下一篇中,哥再来跟你聊一聊面对单摄像头的全面压制,双摄像头手机是如何反击的。本文出自:&头条哥&授权&虎嗅网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比蓝光更清晰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