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后未来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势

90年代以来湖北人口寿命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中国卫生统计》1997年01期
90年代以来湖北人口寿命的变化趋势及特点
【摘要】:90年代以来湖北人口寿命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湖北省统计局人口处鲍谦进入90年以以来,湖北省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为分析全省人口寿命的变化的趋势及特点,我们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195.3【正文快照】:
90年代以来湖北人口寿命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湖北省统计局人口处鲍谦进入90年以以来,湖北省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为分析全省人口寿命的变化的趋势及特点,我们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维善;曾尔亢;曾育生;朱高章;;[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0年03期
姚志麒;;[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0年05期
杨珉;;[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1年05期
杨珉;;[J];现代预防医学;1981年01期
李成山;[J];中国老年学杂志;1982年01期
杨辛,王梦燕,张滨,鲁祖荪;[J];北京医学;1982年02期
苏海;龙怡道;张静贞;;[J];江西医药;1982年S1期
郑荣梁,莱斯科,S.A.,曹安邦;[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1984年06期
;[J];中国卫生经济;1984年12期
徐勤;[J];中国老年学杂志;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长恩;;[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王岩;蔡和睦;张孔庄;;[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刘志明;晏明;张文哲;刘凯;;[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成世琦;雷晓;;[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柳楣;刘恩兰;;[A];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毛学森;刘昌明;;[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田永和;朱育林;;[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李树恒;;[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王惠英;李蓉;姜梅芳;;[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李百冠;;[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鑫牛证券网
李云霞;[N];金融时报;2000年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邹德浩;[N];人民日报;2000年
陈纪元;[N];中国老年报;2001年
何顺果;[N];中国石化报;2001年
任志强;[N];中国证券报;2001年
;[N];江苏经济报;2001年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李耀;[N];农民日报;2001年
江宝章;[N];人民日报;2001年
罗良才;[N];中国石油报;2001年
齐文中;[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银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一平;[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孙启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何云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赵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姜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肖聚亮;[D];天津大学;2006年
韩志国;[D];暨南大学;2006年
郝楠;[D];复旦大学;2006年
李文华;[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庄咏涛;[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任福文;[D];新疆大学;2003年
李雪峰;[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宋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赵庆良;[D];河南大学;2003年
陈绚青;[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玉娟;[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莫淑红;[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汪洪;[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中国城镇、农村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城镇人口预测 中国城镇、农村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本报厦门21日电(记者席小平孙惠莲)1997年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分析会议于今日在厦门市开幕。本次会议将通报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的有关情况;听取各省、区、市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和人口形势的汇报;讨论、分析全国的人口形势。国家计生委党组书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信号的传输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是现代的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现代高清晰显示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合成的产物。本文将从数字电视的概述出发探讨现在国内的数字电视传输技…【摘要】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产业的产品,其不仅满足了百姓日常居住、生活的需要,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因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缺陷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对百姓的…
作者:胡英中国人口科学 1998年01期  1.引言  目前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80年代初,中国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90年的21.06‰和14.39‰下降到1996年的16.98‰和10.42‰。199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2389万。 人口增长正处在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的重要时刻。  现阶段的人口变动对本世纪末及下世纪人口的发展将有哪些影响?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较准确地预测人口发展的趋势,超前地预见未来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无论对人口规划和人口控制工作,还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和人口学家对中国90年代的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为“七五”和“八五”人口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对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人口预测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人口预测的可靠性取决于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对影响人口变化各种因素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对人口生育、死亡和迁移的假设与当前人口变动情况不相符时,则应根据新的数据对预测参数进行修正。例如,根据80年代人口发展的状况,曾预计90年代初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第三次出生高峰期的峰顶,人口增长的势头不会低于80年代,人口发展形势将会十分严峻。但进入90年代后,在“八五”期间出生率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一人口发展特点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极大关注。因此,需要根据当前人口变动的新情况,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上述考虑,探讨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的趋势。  2.人口预测方法和预测参数的确定〔1〕  2.1
预测方法  本文采用人口要素预测方法,建立了全国分城镇、农村的人口预测模型。模型涉及生育模式、死亡模式和迁移模式。生育模式采用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将妇女按未生、生一孩、二孩、三孩等孩次结构分类,可较准确地反映育龄妇女未来可能出生的孩子数;死亡模式主要用平均期望寿命作为控制变量,用生命表方法预测未来的死亡人口。模型不仅考虑到城镇、农村在生育、死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也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动态迁移。本文将预测未来50多年的人口发展趋势。  2.2
基础数据  本文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为预测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1990年人口普查按城镇、农村分性别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人口普查按城镇、农村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从全国城镇、农村人口发展来看,由于人口的国际迁移数量小,今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由城镇、农村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少来决定。考虑到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稳,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受出生人口多少的影响。预测以年的总人口数为基数,对“八五”期间的生育预测参数进行了修正,使得从1990年开始预测得到的年的总人口与国家公布的数据保持一致。修正预测参数有:年按城镇、农村分孩次年龄别递进生育率和总和递进生育率,分孩次率,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年龄别净迁移率。  2.3
生育水平预测参数  在分析“八五”期间妇女生育水平变化的基础上,根据生育水平参数的确定,分别考虑了生育水平的高、中、低人口预测方案。  中方案,按妇女总和递进生育率为1.9的生育水平, 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中方案一般作为人口预测的较可行性方案。根据国家公布的1996年人口出生率估算,中国总和递进生育率已降到了1.87,总和生育率在1.85左右。当前较低的生育水平主要是靠推迟婚育年龄和限制生育子女数达到的。在80年代后期,抢生二孩的现象比较严重,从1991年开始,全国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各地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控制了计划外二孩和多孩生育。“九五”期间,农村地区按政策能生二孩的已逐步达到了间隔的年限,总和递进生育率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总和递进生育率确定为1.9比较切合实际。  高方案,按90年代初妇女较高的生育水平,总和递进生育率确定为2.23。也就是说按照“七五”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  低方案,按当前计划生育的政策生育水平,总和递进生育率确定为1.6,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理想中的预测方案, 即假设在农村人们都能自觉地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基本杜绝3 孩以上出生人口,没有计划外生育的现象。  上述三种生育水平预测参数中的一孩总和递进生育率均为0.98,即假设基本上每个妇女都生一孩。三种方案的总和递进生育率,相应的总和生育率及分孩次的预测参数见表1。  表1
高、中、低生育水平预测参数  二孩递进
多孩递进  总
和  生育率生育率 递进率  生育率  中 全 国
1.87  方 城 镇
1.25  案 农 村
2.18  高 全 国
2.21  方 城 镇
1.34  案 农 村
2.73  低 全 国
1.55  方 城 镇
1.16  案 农 村
一孩率二孩率 多孩率  (%)  (%)(%)  中 全 国
12.42  方 城 镇
24.59  5.99  案 农 村
13.91  高 全 国
21.26  方 城 镇
11.01  案 农 村
23.44  低 全 国
35.45  2.99  方 城 镇
22.78  1.30  案 农 村
38.74  3.34  2.4
死亡水平预测参数  通过分析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6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死亡模式与死亡水平的变化情况,应用两个生命表之间的Logit变换,对预测起始点1990年的平均期望寿命进行了调整。并采用了联合国推荐期望寿命增加幅度的经验值,计算了年死亡水平控制参数。根据控制参数,分城镇和农村按性别预测了未来平均期望寿命的时间序列(见表2)。  表2
年平均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岁  年
份 1990  1996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全
76.00  男 66.84
73.18  女 70.47
78.81  城
74.90  男 69.07
72.01  女 73.80
77.78  农
75.37  男 66.11
72.43  女 69.77
78.23  2.5
人口城镇化预测参数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或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人口的定义是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第二套口径,城镇人口是指设区的市辖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1996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37%, 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九五”期间及2000年以后,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快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改革开放的程度。根据“八五”期间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水平,确定了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假设: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Ⅰ和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Ⅱ。  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Ⅰ,是按“八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的幅度,平均每年增加0.5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为2.74%(见表3),到2000年, 城镇人的比重将上升到31.40 %, 到2050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达到57.8%(见表4)。  表3
年中国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  1996~
2041~  
份    人口城镇化
2.431.991.420.980.29  发展速度Ⅰ  人口城镇化
3.022.381.631.060.27  发展速度Ⅱ  表4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份1996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人口城镇化
57.80  发展速度Ⅰ  人口城镇化
70.96  发展速度Ⅱ  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Ⅱ,是按高于“八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的幅度,平均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 “九五”期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为3.23%。到2000年,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2.33%,到2050 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0.96%。 城镇化发展速度Ⅱ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幅度的确定,主要是借鉴世界上中等发达地区、东欧和南欧国家的经验。他们在9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68%。到2050年,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城镇人口的比重确定为70.96 %。  本文在城镇人口发展速度Ⅰ和发展速度Ⅱ的条件下,按总和递进生育率高、中、低生育水平预测参数,预测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  3.总人口增长趋势  3.1“九五”期间人口总量变动  按目前的生育水平,2000年中国总人口可望控制在12.8亿以内,实现“九五”人口控制目标。  80年代初,中国政府制定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 必须在90 年代将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到2000年中国(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本文按照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Ⅰ预测的“九五”期间以及2000年总人口发展的情况见表5。  表5
2000年城镇、农村人口和“九五”期间年平均出生人口  
总人口(亿人)
出生人口(万人)  
城镇 * 农村 *  全国
农村  高方案  13.04
400  中方案  12.72
370  低方案  12.57
340  *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均未包括现役军人,下同。  高方案是在“九五”期间,按1990年初的生育水平,总和递进生育率为2.2。平均每年出生人数将达到2400万以上,净增人口1600 万以上,其中农村出生人数为2000万人,城镇为400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3‰以上。到2000年,总人口将达到13.04亿,其中农村人口为8.98 亿,城镇人口为4.03亿。同时,农村人口在2000年达到峰值,城镇人口的比例为30.9%,到2000年人口总数将突破13亿,超过了“八五”计划及10年人口规划的目标。这说明目前尽管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出生率已降到8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但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八五”期间,人口出生率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由于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生育愿望与生育政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如果计划生育工作稍有放松,到本世纪末,总人口将突破13亿。  中方案主要是考虑了在目前的生育水平下,农村的计划生育在今后10年要重点抓三孩及三孩以上和计划外二孩生育,三孩以上人口控制在12.42%以下,妇女总和递进生育率为1.9。按中方案预测,“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出生人数将达到2060万人,净增人口1220万人,其中农村出生人数为1690万人,城镇为370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78‰。5年净增人口可望控制在6500万以内。到2000年,总人口为12.72亿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8.69亿,城镇人口为4亿,农村人口在2000 年达到峰值为8.69亿,城镇人口的比例为31.4%。中方案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同“八五”人口计划和10年人口规划是一致的。按这种人口发展趋势,“九五”期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控制在12.5‰以内,总人口也将控制在13亿以内。因此,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以中方案为主。  低方案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妇女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控制在1.6。按照这一方案,“九五”期间,中国农村将杜绝多胎生育, 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慢, 出生人数将继续减少, 年平均出生人数将为1720万人,其中农村出生人数为1380万人,城镇为340万人, 年均自然增长率为7.5‰。到2000年,总人口为12.57亿,其中农村人口为8.56亿,城镇人口为3.98亿,城镇人口占31.7%。农村人口在1996年达到峰值为8.59亿。低方案与高、中两个方案相比,是人口增加最少的方案。“九五”期间,出生人口平均每年减少300~800万。这将主要是农村出生人口的减少。从近几年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形势来看,尽管这是一个低方案,但如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总人口在2000年将有可能控制在12.6亿以内。  上述三个方案表明,由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农村生育水平又高于城市,农村出生人口占全部出生人口的80%。“九五”期间,人口控制的重点仍在农村。  3.2
人口峰值水平及年份  中国人口将在2035年前后达到人口的高峰值。按高方案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人口峰值年,总人口将达到17亿,是人口增长的上限。按中方案预测,2033年达到人口峰值年,总人口将达到14.8亿。按低方案预测,2023年达到人口峰值年,总人口将达到13.8亿(见表6)。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人口峰值可以控制在14~17亿之间。80年代以来,每增加1亿人所需时间,由推行计划生育前的5年延长至7年, 使中国12亿人口的到来推迟了9年,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下世纪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将延长到10年左右。 在人口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人口开始缓慢下降,到2050年,中、低方案的总人口仍将在13亿左右。  表6
年总人口增长趋势
亿人  年
  高方案
13.04  14.28  15.47  16.35  16.82  17.03  中方案
12.72  13.65  14.43  14.76  14.68  14.21  低方案
12.57  13.26  13.77  13.71  13.25  12.34  按中方案预测(见表7、表8),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 ‰下降至2033年的0.08‰,将大大快于同期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6‰下降到9.5‰的平均速度。中国将在2035年前后实现零增长,将经历40 年左右的时间。尽管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转变,但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继续增加。  表7
高、中、低预测方案人口实现零增长的年份  
实现零增长
实现零增长
所经历  人口数(亿)
人口数(亿)
年份(亿)时间(年)  高方案12.27
54  中方案12.24
37  低方案12.24
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中方案)‰  
  出生率16..0114.08  死亡率 6.84 7.02  7.31 7.86  自然增长率 9.81 7.39  6.70 6.05  
  出生率13..1311.13  死亡率 8.30 9.88
11.0512.28  自然增长率 4.84 1.37  0.08-1.15  4.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  4.1
按目前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将要经历30~40年  目前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在4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只有30%左右。中国城镇人口如果按“八五”期间发展速度Ⅰ(见表3)增长,2000年将达到31.40%,2035年前后超过50%,城镇人口将达到7亿。2050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达到57.80%,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若按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Ⅱ增长,2025 年前后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城镇人口接近8亿,2050年将超过70.96%,城镇人口将达到9.4亿(见表9)。  表9
年中国城镇人口发展趋势  亿人  
2050  城镇化发展速度Ⅰ
8.22  城镇化发展速度Ⅱ
9.43  4.2
今后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量平均每年将在1000 万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也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改革深入,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另一方面受设市、建镇政策的影响,促进城镇人口的机械增加,这些都将加快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据预测,“九五”期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量平均每年在800~1000万之间, 占同期农村人口的1%左右。2000年以后年均在万之间,从下个世纪的40 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到每年1000万(见表10)。  表10
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量的变化万人  
2050  城镇化发展速度Ⅰ
885  842
  城镇化发展速度Ⅱ
在今后30年中国农村人口仍在8亿以上  由于总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 绝对量就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1996年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即达1200万人。 随着总人口基数的加大,下个世纪20年代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绝对量将达1400 万人。中国农村人口在相当长时间内数量多,比重大的局面不会改观(见表11),按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Ⅰ预测,在2020 年前中国农村人口都在8亿人以上。要实现人口城镇化,使如此多的农村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为城镇人口是不可能的。美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851年的12.5 % 上升到1981年的74%,用了130年;苏联由1881年的12.1%上升到1981年的63.4 %,用了100年,这些国家人口数量远低于中国。与之相比, 中国人口城镇化道路还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表11
年中国农村人口和占总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2050  农村人口(亿人)8.61
5.96  占总从口比重(%)  70.6
42.2  5.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5.1人口老龄化趋势  1996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1%,老年人口超过了7800万。尽管目前还不属于“老年型”国家,但也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预测,“九五”期间,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为3.5%;到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9000万,占总人口的7%, 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4%,而且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在世界各国也是最多的。 到204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9亿,占总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总人口中1/4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见表12)。  表12
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0 ~ 14岁人口比例
15 ~ 64岁人口比例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农村  全国
29.6  66.5
64.65.6  5.2  5.8  
29.3  66.8
64.36.3  5.9  6.5  
28.8  67.5
64.17.0  6.8  7.1  
25.8  70.9
65.88.2  7.9  8.4  
25.7  69.1
62.4  11.4
11.9    9.4
25.3  66.9
59.2  15.3
15.6    8.5
25.7  63.3
54.9  20.0
19.4    8.5
27.0  63.0
54.6  20.6
18.3  预测结果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在2030年前快于城市。在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还不雄厚的情况下, 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压力。 在2000年以后,老年人口问题将会日益突出,这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5.2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未来30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到2020年前后将达到最高峰8.7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是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当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有7.31亿,其中农村为4.96亿,城镇为2.43亿;2000年将达到7.75亿,农村4.99亿,城镇2.76亿;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仍保持增加趋势,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值8.68亿;年,将始终保持8亿劳动年龄人口(见表13)。 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在今后3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仍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部分。到202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才同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相当,约为4.3亿,其后开始减少。  表13
年城镇、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亿人  年份
7.30  城镇
4.63  农村
2.67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在今后30年将不断增加,0~14 岁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25.2%降至2040年的16.5%),因此,中国总人口抚养比将以较大幅度下降。从现在的49.24%下降到2010年的40.7 %。年总抚养比开始回长,2030年为49.05%, 相当目前的水平。因此,未来35年将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负担最轻、最有利于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经济的基本财富。但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资金、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将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因此,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基本问题。  5.3
学龄人口变动趋势  2030年前中国小学、中学、大学年龄段的学龄总人口将在3 亿以上。“九五”期间,中国6~12岁学龄儿童人数将由“八五”期间年均1.2亿增加到1.3亿(见表14),形成90年代后期最大的学龄人口群, 其中农村小学学龄儿童超过1亿。6~7岁入学学龄儿童人数, “九五”期间年均4300万,2000年稳定在4100万左右,其中农村入学学龄儿童占78%。在这期间,13~18岁初中、高中的学龄人口将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17亿增加到1.27亿,增加了1000多万人。由于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比城镇高,到2050年农村青少年的比例都高于25%,比城镇高近17个百分点(见表12)。在3亿多的学龄人口中, 农村学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可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任务相当繁重。  表14
年小学、中学、大学学龄人口数变化
万人  年
份1996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全国
10659  9635  9469  城镇    2562  2817  2888  2783  2974  农村
  8776  8431  7771  6852  6495  初中、高中  全国
1  6927  城镇    3401  3036  3533  3376  3438  农村    8884  7746  7697  6707  6189  全国
11150  9468  9296  8892  7988  城镇    4132  3671  3966  4133  3827  农村    7018  5797  5330  4759  4161  18~22岁大学学龄人口在“九五”期间呈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1.01亿减少到2000年的9747万人。大学学龄人口在 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高峰为1.2亿,直到2017年都将保持在1亿以上,以后逐渐下降,到2050年将稳定在8000万左右。  6.结束语  人口发展既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内在规律。一代婴儿出生的高峰到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必然出现受教育、就业的高峰,随后就是结婚、生育的高峰。60年以后,又必然会有一个老年人口的高峰。一个生育率不断降低直到更替水平的人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口的减少。人口增长过快和生育率下降过快在刚刚出现时常常容易被忽略,但人口数量的增减是逐步累积的,而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所带来的问题,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使其惯性减弱。当前,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绩,但是人口问题仍不容乐观,巨量的人口所反映的人口结构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积极地调整人口结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注释:  〔1〕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在人口预测模型和预测参数方面不做详细的论述。作者介绍:胡英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调查处副处长,统计师。
1.引言目前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80年代初,中国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90年的21.06‰和14.39‰下降到1…【摘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了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是水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核心,其可靠、稳定、高效经济的运行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从工艺、…【摘要】自动化是某种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涉的条件下按规定的程序或者是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者是控制的全过程,而机械自动化是机器或者装置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实现自动化的控制。自动化与机械化的实现将机械生产领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通过自动的控制系统,从而真正达到…【摘要】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使锅炉数量呈现逐年递升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如何确保锅炉工作的安全运行是令不少企业困扰的难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心头隐患。为此,本文将对工作中常见的锅炉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为今后保证锅炉…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