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与上海个人寻求伴侣电力交涉的经验

自选股已添加成功!
您还没登陆,请先登陆
忘记密码了?点击
上海电力往事
  文 /朱辛放
  濒临浩瀚的东海,统领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依托数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近 20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长江流域辐射东部沿海及大江南北,境内水网密布、江湖相连,早在清初时已是“帆樯,海运要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作通商口岸之一,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式开埠,一时间各国列强纷纷强设租界,进行殖民统治。伴随着金融业、工商业和公用事业的相继兴起,上海拉开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的近代城市发展序幕。
  随着诞生不久的电能生产和电气应用技术的传入,上海近代电力工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华夏大地上闪耀出第一盏电灯的光芒,中国的电力工业开始在这个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城市中起步。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近、现代历史中,由于深受外国列强的控制、掠夺和时局动荡的影响,(,)工业历尽坎坷,几经起伏,发展缓慢。然而,上海广大电业职工发扬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甚至是鲜血和生命,在迎来新中国诞生的同时,也迎来了上海电力工业的新生。
  第一盏电灯
  上海第一次闪耀出电灯的光芒是在清光绪五年的四月初八日(1879年 5月 28日)。那一天,在位于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电气工程师毕晓浦以 1台 10马力(7.46千瓦)的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用产生的电流点燃了碳极弧光灯,放出洁白强烈的弧光。第一盏电灯在华夏大地问世。
  这件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被创办于 1850年的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北华捷报》生动地记载了下来。在介绍了试验环境和设备情况后,这期出版于 1879年 6月 3日的刊物写道:“当试验命令下达打开蒸汽阀门后,灯的二根碳棒之间出现的微弱火光,逐渐由红转为白热;当蒸汽机最终达到正常(转速)时,两碳棒分开时电弧突然发出我们从未见过与之匹敌的光辉。起初,强烈的光亮令人难忍,但非常洁白纯净,几分钟后,人们就可以对灯本身看上短时间而不会(感到)严重不适”。
  在详细描述现场对灯光亮度所作的各种试验后,《北华捷报》没有忘记记述一下观看试验者的感受。该刊继续写道:“参观者一致认为在灯光下丝毫没有可怕的感觉。旁边一位先生评论道,这灯光像‘气体’那样纯净和洁白,灯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是个将由有关方面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只对灯的本身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虽然这是一次粗糙的试验,尽管措施不合适,并存在着不会或至少是不应该在实际情况下出现的缺点和困难,但就我们见到的灯光的宁静满足要求,其强度可以忍受,白净如同白天和我们曾见到过的任何煤气管灯同样放光”。
  中国电力工业的肇始
  时隔 3年,人立德尔等招股筹银 5万两,成立(,)公司,从购得 1台 16马力(11.93千瓦)的蒸汽发电机组,在南京路江西路的西北角处(今南京东路 180号)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电厂,并在电厂转角围墙内竖起第一盏弧光灯杆,沿着外滩至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立杆架线,在 6.4公里长的供电线路上串接了 15盏每盏亮度 2000支烛光的弧光灯。清光绪八年的六月十二日(1882年 7月 26日)下午 7时,电厂开始供电;夜幕下,弧光灯一齐发光,眩人眼目,吸引成百上千人惊喜而又新奇地聚集围观。次日,上海的中外报纸都对电灯发光进行了报道。曾经是英国人在华出版历史最长和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 1882年7月 27日报道了这一事件。该报写道:“……成百上千的人带着十分羡慕与得意的神态,凝视着明亮如月的电灯。这些电灯装在好几处地方,有一盏装在南京路江西路转角……凡有电灯之处都聚集着不少观众,但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在外滩一条街和公园里的电灯……以上这些都是上海电气公司第一次灯展取得卓越成果所产生的力量……??”
  这家电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从上海起步,这一时间仅比全球率先使用弧光灯的巴黎火车站电厂晚了 7年,而比东京电灯公司早了 5年。在上海有电 120周年(2002年 7月 26日)之际,上海的南京东路江西中路口竖起了第一盏灯的模型,来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每年的这一天,现在也被辟作“中国电力主题日”,成为展现电力工业发展成就和电力职工精神风貌的行业节日。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电力了,但在当时,对于用电流点燃弧光灯发光,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识之士对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并咏诗加以称颂;而清政府上海道台因设备故障时电灯时亮时暗,以“电灯之患,设有不测,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为由下令禁止中国人使用,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然而,电灯的效用是油灯、煤气灯等其他照明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它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非但禁不住,反而争相装接,一时竟成时尚。
  民族电力工业登上历史舞台
  首次供电照明的成功让社会看到了电力的价值,也让经营者捕捉到了商机。为了扩大经营,上海电气公司又从英国订购蒸汽发电机组,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将电厂从南京路迁址到乍浦路 41号,并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合约,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等 3条主要干道上安装弧光灯,使道路照明得到改观。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上海电气公司改组为新申电气公司,从英国又购置新式交流发电机组,并推广使用更为便捷的白炽灯。但由于公共租界工部局对路旁架线限制极严,而公司又缺乏资金购置价格昂贵的地下电缆,以至业务发展受到抑制。于是,公共租界工部局纳税人年会通过提案,于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初九日(1893年 8月 20日)以银 6.61万两,收购新申电气公司的全部产业,并成立工部局电气处。七月二十一日(9月 1日),工部局电气处在乍浦路新申电气公司旧址处建造设备容量为 197千瓦的中央电站,供 123盏弧光灯和6325盏白炽灯照明;后因用户增加,又耗银 2.5万两,在虹口斐伦路(今九龙路)30号动工建造设备容量为 298.5千瓦的新中央电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九日(1896年 5月 21日)落成发电。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电站开始向工厂电动机及电梯供电,此时的用户装灯已达 88201盏。为扩大电站规模,清光绪三十三年又装置了全国第一台 8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全站发电能力达 4400千瓦。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斐伦路新中央电站受到场地、水源和航运条件限制而难以扩展,工部局电气处在杨树浦沈家滩另建江边电站(今杨树浦发电厂),于民国 2年(1913年)4月 12日发电,设备容量 4000千瓦。民国 18年(1929年),工部局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将电气处的全部产业和专营权以银 8100万两出售给美国电气债券和股份公司所属的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虽然公共租界华人纳税人会议曾发表宣言进行抵制,上海特别市政府也以电力在租界收回时工部局应无条件交还政府为由,呈文行政院进行外交干预,但均未成功。电气处被更名为上海电力公司,亦即后世电力人俗称的“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在原有设备基础上,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继续增加发电能力,到民国 23年,设备容量已达 18.35万千瓦,售电量 7.44亿千瓦?时,用户 80214户。因其越过租界范围,大量向用户供电,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上海市政府和国民政府外交部与美方反复交涉,终于民国 24年 1月 4日达成协议,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批,成立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方股份 49%,美方 51%。该公司向上海电力公司购电转售,供沪西越界筑路地区(北自苏州河、南至虹桥路、东起租界线、西迄碑坊路)的用户,其负荷约为上海电力公司全部负荷的 1/5。至民国 12年(1923年),江边电站的设备容量增至 12.1万千瓦,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江边电站于 1950年代改名为杨树浦发电厂;在此后的 40年里,该厂先后为全国 24个省市自治区的 256个单位培养、输送了 3224名发电技术和管理人才,因而被电力同行誉为育人育才的“老母鸡”。
  在公共租界开办电厂十多年后,法租界公董局开始奋起直追。清光绪二十二年三月(1896年 4月),法租界公董局在洋泾浜带钩桥(今延安东路路口)筹建洋泾浜电气厂,次年建成后以直流电供电,法租界上闪耀起电灯的光芒。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6年 1月),比利时的国际东方公司以 22.5万法郎收购洋泾浜电气厂,并联合几家法国财团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于五月初四日(6月 26日)成立资本总额为 300万法郎的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当年十月(11月),法商电车电灯公司购得地块兴建卢家湾蒸汽机发电厂,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全部建成。卢家湾蒸汽机发电厂前后共装设锅炉 4台、直流发电机组 5台、交流发电机组 1台,总容量 1500千瓦,电厂常年发电量为 300万千瓦?时。由于电力需求量逐年上升并受水源不足限制,法商电车电灯公司于民国9年(1920年)在卢家湾蒸汽机发电厂的西侧另建柴油机发电厂,并逐步成为法租界最大的发电厂,而蒸汽机发电厂则于民国 14年设备退役并拆除出售。
  1934年卢家湾发电厂安装的苏尔寿 80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
  几乎与法租界同步,民族电力工业逐步兴起,成为一支新兴的民族产业力量。在与外商电力企业互相影响、相互竞争之中,一批民族电力工业的先驱登上历史舞台,电力这一新兴的工业领域,开始闪耀出民族工业的光芒。
评论0条,1页 &
将本文分享至:|||||||
发表回复&&
客户端下载
热线:010-客服:历史沿革/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10月,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多年来,主要经历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5个发展期。上海电业学校的创建(52.11)
1951年初,燃料工业部根据全国工业会议“电业发&
展,培养电业干部”的精神,指示上海电力公司筹建上海电业学校,首批320名新生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调配到位并正式开学上课,由此翻开了学校办学历史的第一页。
7月9日,上海电力公司召开上海电业学校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
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和上海中学工科班等职校共320名学生调到电业学校,租用上海扬子江饭店(申江饭店)作为临时集中校舍。上海电力公司选派了20多名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到校工作,由蔡敦基临时负责,同时选定隆昌路371号作为校址。
日,全部师生从扬子江饭店迁入到路新校舍。
1951年10月初,上海电力公司任命李汉杰兼任电业学校校长。
日,学生分机电、机械两个专业,六个班正式开学上课。
1952年l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后,相继经历了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电力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转换。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53.11)日,华东工业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决定由上海电业学校负责筹建一所中等电力技术学校。日,学校正式建立了筹备处。
日,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停办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将该校平凉路2103号校舍和眉州路家属宿舍由上海电业学校接管,作为开办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之用。
日,上海电业学校以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的名义招生,规定招生对象为上海电业职工子弟,在职的市政工人等。
日,华东工业部决定学校隶属该部领导,校名定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日,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阐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三年)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
日,786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正式上课,当时共有教职工90名,其中教师49名。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59.8)电力学校的中专教育,在教学上基本是照抄苏联的中专模式,学生业余负担过重,体质下降。
1955年春,决定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的苏联模式。1957年秋,根据电力工业部通知,学校将三年制学制改为四年制。
1958年,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式。
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85.1)1960年5月,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
7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两校合并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9月,国家水利总局所属上海水电学校停办,所有房产、设备、财务、教职工及134名学生并入电力学校。从此,电力学校进入了大专和中专兼容的新阶段,学制为三年。
1960年8月起,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进入了以大专为主、兼有中专的办学层次。1964年秋学校招收77名高中毕业生,缩短学制为两年半,作为培养中专生的试点。
1965年秋,根据水电部指示,学校终止了招收中专生,校名又改为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设五个专业,学制四年。
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课、停止招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事业迈出新的步伐,进入了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同时还将学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9月,在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招招收新生330名,共分八个班级,四个专业,学制三年。日,水电部发文明确电力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上海电力学院(1985.1--&2006)
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
1989年3月,学院首批三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八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
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
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日,该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日,该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2000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学校实行属地化,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该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学校占地面积将近1000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
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2006年学校初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概况/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设2个校区,其中,杨浦平凉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黄浦江之滨,毗邻杨浦大桥,南汇学海路校区地处南汇科教园区,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城和科教园区的“2+2+x”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建成一所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学校另在杨浦区国顺东路设有教学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近一千亩,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办学五十余年来,上海电力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 的优良学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华东电力
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验收,成绩优秀。
学校实行全面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在五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和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始终得到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各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在校党政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
目前学校与、、、、、、、等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学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学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学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学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同时各电力企业如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学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精神,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电力行业和上海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学校地址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2103号
邮编:200090&
地址:上海市南汇区学海路28号&
邮编:201300
地址:上海杨浦区国顺东路25号
邮编:200433
办学理念/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自195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技术教育”,致力于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累积经验、形成特色。从1958年刘少奇来校指示“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到20世纪60年代“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蔡德泰教学法;从1985年在全国首批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到2002年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学校一直在矢志不渝、锐意改革,积极探索中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之路,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学校走上了实施本科教育的新征程。针对定位问题,学校明确提出以举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体,深化内涵建设,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确立为办学方略。2010年,学校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又进一步将“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培养“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2013年,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学校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实现由合格本科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当前,“本科技术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已经深深植入学校发展血脉,其中:
办学类型定位——坚持举办高等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一所教学型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以工学为主,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技术学科专业群,联动发展生产服务学科专业群和技术文化学科专业群。
层次与规模定位——以本科技术教育为主体,适量保留专科教育,适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的办学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控制在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左右的规模,逐步调整招生结构。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有创新素质,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组织机构/上海电力学院
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纪检委办公室;工会;团委
院长办公室;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杨浦校区综合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教学评估工作办;科研处;后勤保障处;学生处;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审计处;实验室管理与装备处;保卫处
信息化办公室;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分院;图书馆;工业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培训处继续教育学院;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电世界》杂志社
学科建设/上海电力学院
学校现有5个学科门类,27个本科专业(新增物联网工程、能源经济)专业硕士工程硕士(电气工程领域风电方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海市特色专业专业6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6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
国家级电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装备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校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
大锻件材料加工工程、电机与智能电器、计算机应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国际贸易学、能源装备制造管理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
英语语言文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基础会计学、自动检测技术上海市精品课程16门、
重点课程35门、全英语课程4门上海市级教学团队4个
学校领导/上海电力学院
现任领导上海电力学院现任领导职务姓名校长李和兴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石奇光党委副书记李国荣党委副书记顾春华副校长万 峰副校长姚秀平副校长张 浩历任领导上海电力学院历任领导学校沿革校领导姓名任职任职时间上海电业学校李汉杰校长(兼)2.5胡永畅书记2.5上海电力工业学校时期仇启琴书记3.3\8.8校长0.8董一博书记5.6校长5.6褚干臣书记6.2徐振声代理校长0.3叶 枫书记2.12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程重远校长(兼)3.3书记(兼)3.3阎学谦党委负责人,书记4.5吴晨平校长8.3左凤阁副书记(主持工作)6.10任伯祥书记8.5校革委会主任8.5徐 平副书记(主持工作)2.12陆楚龙校长5.7李 营书记5.7
学术科研/上海电力学院
科研成果上海电力学院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全国电气工程学科共有41所高校参评,在其中有26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和4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参评的情况下,该院电气工程学科获得全国第29名的良好成绩(与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两个博士点学科并列),在硕士层次学科中、仅次于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排在全国第二位,成绩高于部分博士点学科。
学校曾参与或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科研基金、国家航天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高水平纵向课题4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2005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接近4000万元,有3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近420篇,其中核心期刊180多篇,获省(市)部级科技进步6项。
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学术资源
学校图书馆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藏书总量为76.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4.4万册,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书目检索管理系统。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9大实验中心、35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2个研究室,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五十余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该校是国家正式确定的25个产学研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实验中心
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技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
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南通供电公司、嘉兴电厂、外高桥电厂等多个外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原国家电力公司、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
该校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国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该院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该院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多名国外学者、专家为该院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到该院学习或实习;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二十三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管、文、理、经五大类别。学校还设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厂集控运行、工商管理等多个高职专业。学校在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三个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四个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力经济与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共十大实验中心,有三十七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八十二万余册,电子图书百万余册。
师资力量/上海电力学院
师资规模上海电力学院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2%,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48%。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46.4%。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全国劳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1人;另有上海市劳模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2人,上海市教学名师5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60余人次,上海市级教学团队4个。导师
夏建国、徐余法、焦斌、于忠海、汤学华、王耀明、项湜伍、曾宪文、陈国初、刘军、王淮亭、马慧民&、王致杰、刘三明、刘天羽、刘文红、孙强、连志刚、吴斌、邹海荣、辛绍杰、迟长春、迟冬祥、张延迟、张向锋、张晓红、陈国初、赵朝会、贾铁军、徐漫涛、高桂革、傅晓锦。
学校荣誉/上海电力学院
学校连续四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
学校分别荣获了原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
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2010年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的企事业单位。
收费标准/上海电力学院
一般专业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5000元。
高职教育一般专业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7500元。
中外合作专业本科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5000元、中外合作专业高职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8000元。住宿费
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500元。&
显示方式: |
包括中国学校和外国学校
共有62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0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12:53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力安全经验分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