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新为什么要首先应用于金融领域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随着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金融信息化成为近年来一个颇为瞩目的关键词,尤其是在中国金融领域逐渐与国际接轨,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产品变革与创新、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日,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京宣布成立,联盟由北京宇信易诚有限公司、神州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炬新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7家金融信息化知名企业发起,并汇集行业领军企业日本NTT DATA 中国有限公司、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通邮集团等企业组成。清华大学及金融研究院、(,)、上海微创、成都中联信通、VMWARE、重庆沙海信息等行业精英组成产学研核心团队,旨在提高我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悉,这也是国内首个金融信息技术领域的联盟组织。联盟是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导下,根据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成立的。未来,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对行业形成四轮驱动的格局改变:一是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在联盟成立现场,科技部火炬中心软件产业处宋少刚处长表示,联盟的建立打破了过去金融信息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产、学、研不同角色能各司其职,形成健康、良性的配合、协作、技术资源共享,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据了解,联盟成员中,大学和研究院所等机构将通过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的突破,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人才保证,企业将通过信息技术领域的开发加速联盟内技术成果向成熟化、产业化的转化,并通过持续的发展需求和资源支持为联盟技术成果搭建产业化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联盟理事长陈静先生表示,联盟是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自愿组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非营利性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联盟设置理事会、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秘书处等分支部门。针对联盟准入机制问题,陈理事长透露,联盟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在中国从事金融行业信息技术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均可加入。
  陈理事长认为,当下,我国金融领域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金融信息服务普及化是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水平的关键一步。经过多年来的基础应用、系统建设等环节的积淀,金融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不断壮大,但整体来看,金融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地位并不高,而通过联盟的形式紧密合作,将有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我国金融信息技术领域产业链的优质生态系统,显著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来源:】
(责任编辑:赵刚)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script src="/track/track_xfh.js?ver=">  电子金融年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拟以&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IT挑战&为主题,于11月在深圳隆重举办&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日益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在金融领域,信息技...[]
  批准单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  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  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  金融服务业标准联盟  媒体支持:  东方财富网
  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  时间:日上午  地点:五洲宾馆深圳厅  主持人(李绅):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现在开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的秘书长李绅,很高兴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深圳,共同参加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这次论坛由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金融服务标准联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还得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教科部、深圳市人民政府警容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也向指导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论坛的嘉宾,他们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盛斌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潘永华部长;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罗凯先生;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肖志家先生;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邹胜先生;香港立法会议员谭伟豪先生;香港金融管理局资讯科技总监陈永华先生;香港证监会资讯科技总监夏启祥先生;澳门金融管理局资讯科技总监刘奇峰先生。出席这次活动的还有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孙楠部长。同时,本次活动还有境内外金融机构代表、IT服务商、国内外专家,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一并表示欢迎!(掌声&&)  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在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办的直接领导下,我会于2009年成功创办了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至今已经是三个年头,论坛成功搭建了国内外金融机构、IT服务商在信息化领域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了金融IT服务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深圳市人民政府的关心、爱护。前两届论坛,深圳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陈应春先生出席指导我们的论坛,昨天,盛斌秘书长设晚宴招待出席论坛的贵宾,今天盛斌秘书长又不辞辛苦为我们做大会致辞,有请盛斌秘书长。(掌声&&)  盛斌:尊敬的潘永华部长、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受陈应春市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深圳市政府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境内外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街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日益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在金融领域,信息技术正深入地渗透到日常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领域中,日益成为支撑金融发展的重要决策,深圳是我国重要的IT制造基地、出口基地,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就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市每年金融创新奖的7成均来自IT技术,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领域,促进了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市金融业快速发展。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金融竞争和市场动荡的严峻挑战。刚刚在法国戛纳落幕的20国集团峰会指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仍面临压力,有专家说世界已经进入深度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本届论坛以&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IT挑战&为主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别是深圳金融科技的高度融合与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金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迎接全球化的国际金融竞争的挑战。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论坛能继续在促进深圳金融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金融科技信息应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做出新的更加有益的探索,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嘉宾不吝赐教,对深圳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在深期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掌声&&)  主持人:谢谢盛斌秘书长的致辞,谢谢盛斌秘书长对我们论坛的肯定。中联办教科部这两年来非常支持深港两地金融资讯科技界的交流合作,这次潘永华部长又亲自率众多的香港金融机构代表来出席这次活动,下面有请潘永华部长致辞!(掌声&&)  潘永华:尊敬的盛斌秘书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新老朋友在此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同时也允许我代表今天出席会议的香港资讯科技界的朋友们对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的盛情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下,深港两地金融科技精英会聚一堂,以&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金融创新与IT挑战&为主题的深入研讨,其成果必将为推动两地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政府成功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连续两年在道琼斯国际金融发展指数中名列第四,新股集资额更位居全球第一。去年,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将香港长期外币主权评级由2A调高至2A+,表明香港稳健的经济基调以及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得到了全球业界的肯定。香港金融稳定既是香港金融业界自身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得益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两地金融的紧密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香港金融业要不断地巩固和提升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特别是深圳金融业界的合作,这是必然的选择。深圳作为香港连接内地的桥头堡,拥有国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领先的科技创新氛围,巨大的金融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坚实的两地合作基础。以金融机构互设为例,目前港资银行在深圳开设的营业机构就已经有45家,居于内地城市的榜首。最近,深港在携手开发前海金融合作区,前海又将成为两地金融合作的热土,特别是今年8月,国务院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宣布了包括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在内的36项惠港政策,这又为两地的金融合作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相信以此为契机,深港金融合作空间将会更加宽广,在资讯科技力量的发展方面更加有前景。我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两地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后台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促进深港金融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有效地防范全球化的风险,共同提升两地金融业国际的竞争力。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事业发达!谢谢!(掌声&&)  主持人:谢谢潘部长的祝愿,希望深港两地的资讯科技界在中联办的指导下,两地的交流更上一层楼。  下面有请联合主办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刘少伟总裁代表主办方致辞!(掌声&&)  刘少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感谢大家光临美丽的深圳参加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我谨代表主办方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金融服务业标准联盟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欢迎各位的到来。  金融全球化改变了金融机构运营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展了金融机构的市场空间,为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搭建了广阔舞台,挖掘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大了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创新是转危为机的一个很好的手段,IT与金融结合不断深入,IT创新与金融创新互相促进,在金融创新时代,金融业务的全能化、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特点,3G技术、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IT创新,将更好地促进金融业务的创新。作为这次联合主办的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供应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广泛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服务超过全球1/3的人口。金融行业作为最具活力的重要行业,我们将投入主要的力量,结合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和实践,与在座的各位共同为金融客户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主要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IT创新,华为是全球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IT创新已占公司销售额的65%以上,华为在金融创新、IT创新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ATM机、手机银行、IT银行进行了结合,我们非常荣幸与在座的很多金融机构有了合作,我们更希望我们的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创新能够更加契合金融创新的需要,以我们的技术创新推动金融产业的创新,促进金融全球化大力发展,助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最后感谢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给我们提供这次机会,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掌声&&)  主持人:谢谢刘总致辞。下面进入主题演讲环节,今天的主题演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由中银香港的郑总和招商证券的殷总担任主持,从主持人的安排来看,也体现了深港两地互动的特点。下面让我们以掌声请出中银香港资讯科技总监郑松岩先生主持。  主持人(郑松岩):各位早上好,我是郑松岩,来自中银香港,很荣幸参加今天的盛会,向各位来自金融科技界的领导、专家学习取经。最近金融科技融合最流行的词肯定是全球化、移动互联、金融科技与创新、云计算、网络安全。我从香港到深圳、北京、上海,大家都讲这个。这个词很流行,是不是代表大家都很熟悉呢?也不一定是。我们到底该怎么走,或者做什么,才能保证这些投入有所得呢?能够减低一些风险,增加一些效益呢?大家想深一点反而会觉得挺迷茫的。今天很高兴有200多位专家学者,可以在这里给我们拨开这些云雾,让大家见到晴天。  大家都是来自金融机构的,现在最流行的是要创新,没创新机构就没办法往前走。问题是在这个创新的时候,也会遇到风险,我们的科技风险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4小时服务的提供,还有一些外包,很多不同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科技风险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金融机构的科技风险牵涉到的是操作的风险,牵涉到法律的风险,牵涉到信誉的风险,最终也牵涉到财物的风险,这是大家时刻都不能忘记的一件事情。  下面有请证监会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罗凯先生为大家做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加强备份能力建设,保障资本市场业务连续运作&。  罗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与大家共同交流我们的一些经验和观点。我想结合资本市场这些年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工作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谈行业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加强信息系统备份能力建设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备份能力建设是我们行业最近几年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资本市场全面加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数量、交易活跃度、影响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完成了一个从小市场到大市场的转变。作为支撑证券期货市场所有业务运行的基础,信息系统在里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全行业建成了先进的交易结算系统和覆盖全国的通讯专网,实现了全电子化的交易、无纸化的存管结算,发展了现场交易、网上交易、电话委托、手机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非常方便投资者,也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有力地支持了市场业务创新和发展,为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本市场信息系统有一个特点,有别于银行和证券行业,我们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实施性非常高,我们的信息系统支撑着所有的日常业务的运行,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石。从各个机构来看,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了行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支持也成为各个机构推出新业务、新产品的前提条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关系到行业机构的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关系着投资者权益保护,关系着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资本市场的信息系统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性强、业务持续要求高,保障难度大,一旦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投资者的交易就没办法进行,数据一旦丢失,可能问题就更大,投资者的权益就无法确认,因为我们是一个无纸化的市场。然而资本市场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很多问题,一个是电力通信系统可能会故障、业务系统也会出故障,还要面对地震、火灾等灾害,甚至是人为破坏、恐怖袭击的威胁。因此,建立信息系统备份体系,是保证数据不丢、业务不断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技术抗风险能力,保障业务连续运行的一个客观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不少重大的灾难灾害事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一些没有信息系统备份的机构遭受的损失是比较严重的,从国内外实践的情况来看,单一的信息系统应对技术故障和灾难灾害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备份系统就能够为我们的业务保障提供一份保险,所以说国外建立备份系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我们国家对各个重要行业加强备份能力建设也有总体要求,证监会对备份工作也是十分重视,把它列到工作重点计划中,要求全行业在未来几年内逐步达到信息系统备份能力的标准。  这些年,证券行业不断地加强信息安全工作,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不少的机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备份设施,切换的速度也比较快。一些机构正在着手建设信息系统的备份设施。但是,一些机构的建设标准不高,还有一些机构没有开展备份建设工作。考虑到建设备份体系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了引导规范行业机构的备份能力建设,避免盲目建设、低标准的建设,证监会就提出了&标准先行、规范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组织行业专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标准和其他行业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行业标准,今年年初的时候出台了,叫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备份能力标准》,它是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在建设备份能力上面的设计标准。对于交易所等市场的组织者,他们的系统更为重要、更为关键,证监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金融机构来说,它的要求指标更严格一些,要求尽可能减少系统恢复的时间,如果真是发生灾难、灾害事件的时候,如果需要切换系统,要求先于金融机构完成恢复。  在能力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在国标的基础上来制定的,同时我们也参考了银行、保险以及其他一些行业的标准或者规范。我们这里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系统的实施性要求比较高,交易开市的那段时间,系统是不能中断的,因此从我们行业的特点出发,我们主要定义了两种系统,一种是实施性的,一种是非实施性的。实施性的对业务要求连续性非常高的系统,短暂的停顿甚至系统的性能下降都是难以接受的,它会损害到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方的权益,所以我们对一些交易类、行情类、通信类的系统,我们都定为实施系统。非实施系统是对业务连续运行要求相对来说略低一点的系统,短暂停顿,大家可能不会感觉到,比如说一些结算类的系统,还有一些业务类的,比如说风控类的、网站类的,我们都把它定为非实施系统。  在这个备份能力标准中,我们首次提出了四个能力的概念,对行业里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备份能力,因为我们行业是无纸化的,所以投资者的权益数据、交易数据、交易记录都是存储在电脑里的,如果数据出问题了,我们这里就会出大问题,所以首先定义的就是数据备份能力,对这方面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凡是在这个行业里要做这个,数据备份就必须要做。第二个是故障应对能力。在发展软硬件故障的原因下造成业务的停顿和性能的下降,要确保系统能够恢复和运行。第三是灾难应对,应对火灾等原因导致系统数据中心不可用的情况下,要确保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恢复,通常情况下,应该是需要切换到灾难备份中心运行的。第四是重大灾难应对能力,是指地震等原因导致所在地区的电力、通信、交通严重瘫痪,甚至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确保信息系统及时恢复和运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切换到异地的备份中心运行。  我们的标准还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标要求,对于数据备份主要从数据备份的频率来要求的,要求每天都要备份。从保存方式方面,要求同城、异地都要有备份,还有就是恢复验证,因为备进去的数据必须要能够提取出来。对于故障应对能力、灾难应对能力和重大灾难应对能力,主要从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性能容量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的。我们行业还提出了分等级、分行业备份建设的思想,这主要是促进不同类型的行业机构来逐步达到标准的要求。因为资本市场有证券、期货、基金三大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各类重要系统的特点也不同,因此我们一共划分了6个等级,第一级是数据备份级,对数据备份提出要求。第二到第四级都是故障备份级,主要是应对故障的。第五级是灾难应对级,它实际上也包括了对数据备份的要求和故障备份的要求以及灾难应对的要求,第六级是重大灾难应对级,它又包括前面的四种,它是逐级递进的。行业的备份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及系统的重要性、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来确定备份系统的建设标准。这里有一个表,数据备份能力一级是什么要求,二级是什么要求,在这里都列出来了,这个要求还是比较严的。  下一步尽管部门还将根据证券、期货、基金行业的实际情况,来引导、鼓励、督促行业开展备份能力建设。希望深圳地区的证券、期货机构,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商能够以创新的思维,努力探索加强备份能力建设的新方式,为行业提供建设经验。因为深圳这边的宣传比较多,创新能力也比较强,加强备份能力建设的投入巨大,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力都比较多,对管理上有很多的挑战,怎么样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备份的目标,能够同时综合成本和效益,这还是很有挑战的,所以我希望深圳的券商能够多做一些努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香港的同行和银行、保险机构的各位专家为我们提供先进经验,帮助我们提升信息系统的备份能力,提高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掌声&&)  主持人:谢谢罗凯总工。在过去的10个月里也有这样的情况,新加坡有一家很大的银行在一些设备上处理不当,所以银行的业务停顿了24个小时,迫使新加坡的监管机构要让他们做出一个额外的拨备,这是一个严重的惩罚,而且自己的生意也受到了损失。两个月前,香港有一家证券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它的系统出了问题,备份也没有做好,因此头一天的证券交易不见了,只能够恢复到前两天,头一天有没有做,他们就冒着一定的风险去处理。所以在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是很严重的,更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乱。可以想像,如果一间银行的系统出现了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下面我们进入全球化的话题,机构全球化是我们内地这几年一直在提的,中央也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不单是把产品放出去,或者是把我们的渠道放到全球,实际上这里面还牵涉到产品业务中操作的文化,这些东西也要出去。产品、渠道、文化、服务怎么样出去呢?它的载体就是信息科技。因此,信息科技在企业的全球化中占有的份量是最大的。内地有一家公司在24年前只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经过24年的发展,它现在是世界500强,这家公司就是华为。华为公司是怎么样让自己&走出去&,同时华为公司又是怎么样帮助这些大型的企业&走出去&呢?下面有请华为的梁天佑先生跟我们分享如何&走出去&。(掌声&&)  梁天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分享华为在全球化的经验,以及从这些经验中总结出怎么帮助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策略。  华为公司在20几年前是一个小公司,但是通过努力,我们已经&走出去&,我们已经在全球15个区域有超过140个分支机构,现在我们在全球有20个研发中心、35个培训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地。  我们的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8年开始,主要是支撑业务的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因为2003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考虑到要&走出去&,支撑全球的分支机构,我们的战略布局是怎么样,在第二阶段我们就考虑这些主题。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开始,当年我们的业务迅猛增长,我们怎么支持这些增长的业务,以及怎么配置全球的资源。这是三个阶段。  全球化的基础是覆盖全球的IT网络系统,现在的IT网络系统就是一个端对端的以IP为主导的系统,我们在海外总共有这么几个区域中心:北美、拉美、欧洲、非洲、南非、东非、独联体、亚太。海外是通过香港中心与深圳相连。海外中心是通过MPLSVPN互联,也通过运营商构建我们的IT网络。我们在构建全球IT网络的同时,最近为了全球化提升,我们也开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实现全球的数据一致性,我们在所有的办公点以及所有的研发中心方面,以&云&做基础,包括我们的研发中心已经是用&云&技术做了一个桌面云。另外,我们也提高全球化的沟通效率,利用统一通信、协同办公系统构建全球的协作能力,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的统一通讯工具,在这个平台上,包括用手机终端都可以连接到公司的数据中心里,我们通过这个终端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开会议,以后也可以开一些视频会议。  从华为的经验,我们也总结出一些策略,你们有没有在全球市场开展业务?寻求新的增长来源?其实很多公司,包括苹果,它实现全球化,它已经实现年收入超过6倍的增长,包括我们的另一个银行客户,在拉美、亚太都实现了有分网络经营。到2010年,全球保证额达到15万亿的总增长,所以金融服务的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  如果你们已经计划好部署更多的分支机构,去拓展业务,你需要怎么定义你的业务架构原则,达成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现在的全球化是怎么找增长点,怎么实现&走出去&的策略,在&走出去&这个策略中,我们可能有一些决策的碰撞,有业务层面的决策、技术层面的决策,作为CEO在这时候考虑什么问题?可能业务决策者考虑的是总部和分支机构的关系,怎么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运营的情况,或者是新的分支机构如果走出去,员工的类别、办公室的场景,包括他们的技能。如果你是一个保险公司,你要考虑到底有多少个员工,有多少个代理,分支机构的规模、预算、业务产品的进化,还有把业务模型复制到其他地方,这是业务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作为一个技术的决策者,我们怎么样考虑企业架构模型?包括考虑综合业务、应用、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架构等等。另外,原来可能有很多IT的投资,我们怎么考虑将它们更新替换,对它们的整合怎么来做,这是CIO要考虑的。还有一些办公室需要的功能,或者是辅助可选的功能,我们怎么去判断,怎么去选择?包括很多人考虑的TCO的问题,CAPEX、OPEX,怎么符合行业的标准,这都是CIO要考虑的。CEO的考虑和CIO的考虑是不一样的,但是通过碰撞,我们就有一个结论,怎么例如这个架构,把业务和IT的战略保持一致,对于新的业务的执行或者是IT投资,有一个清晰的效益的分析。另外,我们在全面的IT资产组合管理和管制制度方面,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气候,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股票市场像玩过山车一样,今天涨几百点,明天跌几百点,商业环境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组织架构,包括IT资产组合管理,怎么去配合、适应这些变化?  我们在原则和战略上会有几方面考虑,如果你是CTO、CIO,你会考虑如果要&走出去&的话,到底我们的网络是租的还是自己建,我的服务器是放在自己的机房还是托管,还有核心业务的解决方案等等。从原则来说,怎么跟业务匹配,IT的系统怎么给业务带来一些价值,怎么更有灵活性,更可靠、更安全,这些都需要考虑,也是我们的原则。合理的IT成本跟业务的匹配,公司重要的资产怎么处理。我们总结下来,应该是要使用精简化的IT服务。  华为通过20多年&走出去&的经验,我们总结需要什么样的方案帮助大型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实现全球化,我们综合我们的经验,提出一个&In a Box&的精简IT服务方案。什么叫&In a Box&?就是在箱子里面。大家肯定去过麦当劳,麦当劳实际上就是一个In a Box方案,你在深圳吃麦当劳,在北京吃麦当劳,或者是在纽约吃麦当劳,它的&巨无霸&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形成一个&In a Box&,它可以带来什么好处?一个是标准化的IT服务,标准化的IT服务能够适应多样的业务需求,能保证实施的统一性、有效性。另外,可以带来业务驱动,通过华为精简IT服务能够快速响应你的业务及战略变化,快速应对市场,不管你是放在深圳,还是放在北京,或者是&走出去&,到纽约,到一些高增长的市场,到巴西等等地方,你可以通过这个精简的IT服务,可以快速的应对你的市场。另外还可以做到风险控制,华为的&In a Box&解决方案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具备高兼容性,能够快速交付,保障你的IT投资。你不用担心它是用专有的技术、或者专有的标准把你以前的IT投资全部浪费了,怎么将现有的IT投资进行整合,我们&In a Box&的方案也会予以考虑。  这是精简IT服务的总图和架构。我们考虑&In a Box&精简服务的架构时,有一些基本的IT服务,包括语音、办公室用的桌面、网络连接,还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考虑其他的服务,包括通讯上面的要求,数据、语音、视频等等服务,在办公方面,也会考虑打印服务是放在当地,还是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去做一些打印?还有安全的问题,你在安全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左边这个图是精简的图,右边这个图是&In a Box&的架构,我们把每个模块都放在一个&箱子&里,比如说办公室的打印服务,这个标准怎么统一,桌面的标准是怎么样的,还有怎么考虑它的语音以及视频的服务,还有连接网络是怎么构建的,然后放到一个分支机构的箱子里。很多分支机构都按这个模型&走出去&。我们有很多&In a Box&的方案,包括数据中心的&In a Box&方案,我们会帮你考虑分支机构的要求、数据中心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你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打包在一个箱子里。最近我们也跟很多金融机构合作,包括一些保险公司要求我们给他们做&In a Box&的方案,因为&走出去&的分支机构都是以标准化的方式考虑,有一些保险公司考虑要先开一个分支机构点,才能拿到牌照,所以需要有一个标准的办公室的方案,我们也把它打包,把所有具备的东西融合进来,把所有的东西都存放在这个机柜里,如果以后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就把它送到新的分支机构,标准的统一可以控制你的风险,并且对业务的开拓变化能够快速响应。  这是我们的一个&In a Box&方案,这是银行的营业厅的&In a Box&方案。现在全球都在做分支机构的转型。到底新型的分支机构有什么功能,应该怎么设计?其实在这个&In a Box&方案中,我们已经按照新型的营业厅的设计去打包成一个&箱子&。我们的四大银行都有&走出去&的策略,因为全球环境的变化,你的&走出去&策略可能就要重新考虑,要考虑怎么标准化,怎么降低风险,怎么增加成本效益。有一些银行的方案,包括IT的精简架构,有基本的IP的架构,包括交换机、网络的路由器。另外我们也通过我们的统一通讯,帮他做远程的金融专家的服务,我们也有多媒体的呼叫中心的方案,包括IP电话、绿色机房,我们全都放在一个&箱子&里,如果你要&走出去&,我们就把这个&箱子&打包的送到新的营业点,然后把它打开,就变成一个新的营业厅的&In a Box&方案,马上就可以运营,你不需要考虑到底互联互通怎么做、到底怎么增加一些业务,我们已经帮你们考虑好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个低时延的WAN In a Box方案。在全球的证券业方面,一直在考虑低时延的问题,他们已经从局域网的低时延,放到广域网的低时延,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个低时延的WAN In a Box。现在华为在这方面可以做到非常低的时延,在某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你们去实现低时延的方案。低时延广域网WAN In a Box有很多的应用,在公司内部是通过数据中心的互联,通过一个终端可以直接接到公司内部进行互联。还有市内的连接,从DMA-to-Colo,以此实现低时延的连包括城际的联线,从DMA到附近的DC。还有跨境的连接,比如说香港和深圳、上海,可以通过低时延的跨境的wan连接来达到目的。现在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不同的交易中心做互联,现在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开始这种高频的交易,但是因为市场的需要,考虑到这种业务对广域网的低时延更有要求。  我们在10月份也推出了一个虚拟营业厅(VTM)的方案,通过我们统一技术,构建一个VTM的方案。现在在银行业有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什么?第一,我要建很多的营业厅,第二,我要降低建营业厅的成本,在新加坡跟星展银行,包括跟澳大利亚的一家银行都谈过,当时我们没有想过发达地区也有这种需求。在新加坡也需要建很多的营业厅,但是他们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营业厅的扩张,因为这些营业厅的成本很高。如果把营业厅建到偏远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举个例子,在香港,很多人都在中环上班,如果你把营业厅建在新界,大家就不愿意去了。所以虚拟的营业厅方案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在很多国家都有需要。首先它可以减轻建营业厅的压力,以及降低成本。这个虚拟的营业厅有摄像的系统,可以直接跟专家对话,比如说你做理财的,我可以设一个专家池,通过高清的摄像,他通过网络直接找专家对话。还有就是需要开户,通过虚拟的营业厅(VTM),可以马上帮你开户,如果需要了解的话,我们在会后可以分享一下。  我们还有一些接入的In a Box,现在在欧洲很流行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自助服务机,这就需要有一些营业厅的接入方案。  另外就是办公室的In a Box,我们会帮你考虑办公室的场景,包括你的网络、语音、视频会议等等。包括现在很多办公室已经实现无线化办公,通过wifi去连接服务器,我们也考虑把它打包在一个&箱子&里,如果你有需要的话,我们会把这些箱子送到你需要的地方,如果&走出去&,我们会帮你送到你的目的地,我们可以把这个箱子送到全球的每一个国家。  这个精简的架构,从底层的终端,到平台,到软件,三层我们都有考虑,不同的架构是一个模块,我们把这个模块标准化打包,然后放在这个箱子里。构建办公室的In a Box架构有几块,一块是需要虚拟化的,我们把云计算的虚拟桌面,还有数据中心、灾备放在一起。我们通过智真系统,实现视频会议,我们现在的智真系统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另外我们通过统一通信平台实现协同办公,提高生产能力,现在华为公司内部已经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打IP电话,发一些传真,我们出差在海外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如果可以上网的话,我就可以实现统一通讯和协同的工作,我不需要再打长途电话,也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帮助。我通过自己的网络,就可以实现统一通讯的功能。通过远端的连接,降低劳动力、物业、能源成本。  还有一个,我们在运营商层面也有一个In a Box的技术实现,你可以把一个办公室放在一个工具箱里,不是说我卖皮包公司,当然我们可以把一个公司做成一个皮包,你到了野外没有网络,可能要调试基站,要跟总部沟通,我们自己就把In a Box的概念放到这个箱子里,可以有标准化的IT终端设备,满足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通过这个工具箱,基本上就相当于把分支机构的办公室搬到那里。我们这个In a Box的概念已经在华为实现了很久。  华为现在在全球都有分支机构,我们可以提供端对端的集成服务,保障你们的优质的用户体现。我们从咨询到设计,到POC,到整体的集成、融合、维护,提供一揽子的方案,提供给每一位用户。  华为全球化的经验,包括我们在全球化经验下总结一些策略,放到我们的方案中,希望能够帮助你们在全球化过程中提供一个好的方案,包括战略跟原则更好的配合。如果大家对In a Box方案有兴趣的话,会后我们可以进行交流。  主持人:多谢梁总裁的In a Box,你说麦当劳在每个国家都一样,实际上我看到有一种不一样,就是价钱不一样,因为我发现英国的价钱比香港要贵很多,我相信华为的In a Box应该在这点上可能也是跟麦当劳一样。刚才梁总提到服务的客户体验,除了客户体验以外,实际上价格也是一个很直接的客户体验。不过我相信华为的价格肯定也是华为很好的竞争优势。  现在休息20分钟,大家在10点35分回到现场。第二节主题演讲将由招商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殷明先生主持!  (茶歇)  主持人(殷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金融和IT界的朋友们、同行们,大家好!我是招商证券的殷明,受大会主办方的委托,本轮主题演讲环节由我主持。这个环节我们邀请到两位金融行业IT的重量级人物和一位世界级的IT供应商的代表为我们做主题演讲,我尽量为三位主题演讲的嘉宾做好服务工作。  大家知道,2007年工商银行成功上市以后,它的市值超过了美国的花旗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企业,在2010年的时候又跃居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不得不说工商银行是全球化战略的一个传奇,创造这个传奇和延续这个传奇,IT的能力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邀请到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张颖先生,他跟我们分享的是&中国工商银行IT全球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掌声有请张总!(掌声&&)  张颖:谢谢殷总,谢谢大会主办方。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工商银行这几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IT做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我想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第二,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第三,工商银行IT全球化发展战略。  第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工商银行去年和今年在境外的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到今年底,我们的分支机构应该会达到40个国家和地区。在机构设置方面,这张表上列了几个国际大银行的情况和中资银行在境外的网络情况,这张表中有两个数字值得关注,第一是排在前面的几家国际的大银行,他们在境外机构的数量上面占自己本身机构数量的比例都在30%以上,而中资银行在服务网络的覆盖方面还是以本地为主,境外的数量是很少的。中、农、工、建家起来也不过是1200家左右,远远少于汇丰银行。中资银行在国际化方面有4个特点:第一,境外业务以香港为主,其他地区为辅。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为例,76%分布在香港。第二,跟进为主,飞地为辅。中资银行紧紧跟住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资企业到哪里,我们的结算和其他的金融服务就到哪里,还有就是跟进华人社区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中资银行开办的机构就比较多。所谓&飞地&,这跟全球化的领头羊华为公司不一样,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飞地&非常少,中资企业不在的地方、华人少的地方,很少有中资银行。同时,在几大洲的分布来看,主要是集中在亚洲,而在亚洲又主要是在香港。其次是拉美和欧洲。第三,设立为主、并购为辅。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是工商银行在境外的机构截止到去年年底的布局,在去年年底的33家机构中,有26家是我们以设立机构的方式进军到海外的,机构数只有7家,分布在印尼、香港、美国的部分机构以及加拿大等地。第四,商行为主,综合为辅。所谓综合指的是一些非传统银行金融业务,比如保险、基金、投行等等,目前银行的传统业务走出去的比例还是非常少的。从左边这个柱状图可以看出,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的占比也只在20%左右,国际大银行一般都在40%到50%之间。  从以上4个特点来看,我们认为中资银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见,在座的IT界的从业人员,包括银行内部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人员来说,我们作为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以上是我第一个想要汇报的内容。  第二,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从经营规模来看,已经迅速跃居全球市值第一、资产第一。从市场地位来看,工商银行在境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从2009年开始我们强调国际化和综合化这两个方面的经营,也是我们在经营转型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举措。从国际化来看,主要是机构经营网络的覆盖。从综合化来说,基金、租赁、投行、保险等等业务都陆续开展起来,当然这些业务主要还是在境内,在香港和美国,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相对来讲比较成熟一些。从经营网络来看,目前全资子银行在欧洲和中东比较集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就是我们在南非参股了非洲最大的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我们也即将在南美洲新设一些机构,这样的话,基本上就覆盖了五大洲。  第三,工商银行IT全球化发展战略。  我们从2006年开始,逐步在IT部门开始为行业走国际化和综合化道路做准备。到今年为止我们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体系,我们在境内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到了国外。在生产运行体系方面,首先做到了全球化。工商银行比较早地把全国30几个分行的数据中心全部集中到北京和上海,在2002年10月完成这项工作,除了基础数据的集中以外,我们还在管理上做了集中,我也是2000年初从分行调到数据中心的。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心的基础上,在2004年我们又把两大数据中心生产运行整合到上海,并且建立了数据的备份。  在我们全球化的过程中,境外机构运行的一体化方面我们也实现了落地,从去年开始,我们把核心业务系统在上海运行起来以后,随着全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们每设立一个分行,就把我们的核心应用系统推广到这个分行,甚至我们还没有开门之前,就把系统铺好,把各种业务演练、业务验证的工作做好,这个步伐非常快,到这个月为止,我们的境外机构已经做到全覆盖。  从IT的基础架构方面,以前工商银行在各种场合交流的时候谈的比较多,这次我就拿一个比较新的内容来讲,就是我们的&两地三中心&工程,所谓&两地三中心&工程是目前我们在北京和上海有两个数据中心,上海这个数据中心是生产运行的中心,在外高桥保税区,跟农业银行的数据中心紧挨着,我们下周就会在上海的嘉定开工奠基一个新的150亩的数据中心,这样的话,我们同城的数据中心将在年建成投入使用。同城方面,目前我们只是在外高桥保税区马路的两边,两个园区各50亩中做同城的备份,等嘉定的这个中心建成之后,我们会在外高桥和嘉定之间做一个同城的备份,这样就在北京和上海形成三个中心的布局。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也是为了保护全球运行的安全、稳定。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走出去&,接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监管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各种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在境内,我们目前已经完整地实施了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的体系。到今年年底为止,我们全部的境内外的客户端(每一台PC、笔记本电脑)全部都做了软硬件的安全控制,这也是华为和国外的一家安全厂商合作建立的,我们在各种文档的控制、客户信息的防泄露、互联网访问的安全等方面都做了一些硬控制。我们现在如果把一些密集的文件或者包含敏感字的文件发给工商银行以外的人,就会有人来打电话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记得在4年多以前,我们跟花旗在交流的过程中,花旗银行的一个领导把他的交流的PPT发给了我,他的手机上马上就有一个短信,现在我们很自豪地也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再比如说我们的后台会空闲的时候对我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扫描,如果扫描我的某一个文件中有一大堆的卡号,我也会受到质询。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研发方面,工商银行和其他的银行各有不同的战略,工商银行的战略是一直持续地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目前我们在项目开发方面,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特别是我们这两年在境外的业务上面,根据&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们在境外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在我们的&十二五&信息科技规划中有&四化&要求:全球化、综合华、智能化和虚拟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希望有持续的投入,最近这10年以来,在我经历的这个过程中,工商银行的持续投入是坚持的比较好的,在全行的&科技引领&的战略指导下,每年的科技资金投入都在50亿元以上,到今年为止,我们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的队伍已经达到5300人,这是在总行层面的,这些人分布在5个研发部,总部设在珠海。我们开玩笑说,珠海的机场每天的航班中,不管哪个航班,肯定有工商银行开发中心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才保障和持续的投入,才能够支撑我们在境内业务发展和境外的全球化过程中的进步。  我们的IT在全球化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经验就是用信息科技的技术来银行的创新和变革提供服务,我这里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也是我们在境外的业务拓展过程中,IT部门需要进一步支撑的。因为我们在境外很难想象像国内一样,满大街都能看到中、农、工、建的网点,我们在境外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需要依靠电子银行做业务的推广。我们的电子银行涵盖了呼叫中心、电话中心、网上银行、ATM、POS这几项业务,电子银行的占比目前已经突破了57%,应该说这相当于2010年一年之内就可以再造17000个网点,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个事情。在集团理财方面,这方面我们也有金融创新中的例子,我们跟一些石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全集团的现金管理。在呼叫中心方面我们提供境内外统一、标准的服务,这也是科技部门需要全力支持的一个事情。  最后我想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在IT服务的全球化方面所做的探索和今后的一些空间。第一,在地域格局和服务的规模方面,信息科技部门或者说在座的各位所从事的专业,应该能够为银行的全球化提供非常好的服务,业务覆盖到哪里,科技要跟到哪里,我们在每一个境外机构开办的时候,在筹备组里面都会搭上信息科技的人员,我们有一个全行的信息科技境外人才储备库,全行的人员都可以参加考试,通过考试进入到这个储备库里面来,哪个地方需要,我们就从中抽取合适的人员,参加到筹备组里面,到当地开展工作。比如说我们要在加拿大开设一个分行,我们会派人过去,境内的软件开发和IT队伍中也会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专门为他们提供服务。因为总行集中的人才队伍比较多,所以我们有这个能力,这是第一个。第二,在全球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互联互通和系统整合的问题,工商银行在这方面采取两个不同的策略。对于新开办的机构,我们一律用工商银行统一的版本去覆盖新开办的机构,不在当地另外组织开发,这是一个策略。第二个策略,对于收购的银行,一行一策,对于收购的银行,我们有的是采用本行的系统去覆盖,有的银行是保留它原来的策略,然后慢慢的覆盖。对于互联互通的策略,我非常赞成华为的梁总提出的In a Box,我们不叫In a Box,我们叫&标准装备&,我们有一个标准装备的技术指南。新开办的境外机构从无到有建立起IT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应该做哪几件事情,从大的架构到具体的每一个配置的细节,我们会出一个手册,这个手册就支撑了我们快速在全球各地开设新的机构。第三,我们非常强调数据集中和客户信息整合,这是我们绝对不动摇的一个战略,当然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在这方面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层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在科技的服务方面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当地监管的要求,这方面大家的感想和体会都会比较多,也容易理解。第四,境内外统一的IT服务水平管理。怎么统一?它有赖于我们做的数据集中、生产运行的集约化管理,由上海这个数据中心统一对境内外机构提供一致的服务,如果没有集中,就很难谈服务水平的统一。第五,在全球化过程中,支撑全球7&24小时的连续运作。工商银行的做法是把全球时区分成三大区(欧非区、亚太区和美洲区),在核心应用系统上分这三个区来运行。这样就不会因为系统要升级,而导致全球某个时区停下来。我们一般安排星期六晚上做一些应用版本的升级和调整,我们这样的时区的划分,更好可以迎合全球的一些地方,有的地方可以接着营业,有些地方正好赶上周末,可以不营业。第六,面对国际监管和特色业务,这是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大投入的。各地的监管不同,监管的报表、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甚至会计准则不同,在当地的特色业务方面,我们收购了澳大利亚的一家华人银行,当地的银行有一种联名账户,以前在国内的业务中是没有这种需求的,我们就需要满足这种需求,在满足了这种需求之后,我们就在国内推出了这种服务,这就是走出去和引进来,把一些好的做法也带进来。第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我们经常说我们做作火山口上,操作风险的范畴需要计量,这个风险可能也会引申到其他银行的风险,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这块的内容,建立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其中科技部门参与到其中的一些工作,科技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相互制衡,保证信息系统的风险能够有效地得到测量和控制。第八,我们还将建设全球科技服务中心。这个中心可以为境外的机构提供信息科技支持工作,同时我们还要做境外业务需求的整合。在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的职能,并在科技服务中心里面,这样可以解决信息系统不统一、没有办法兼容等等的问题。我们用一个核心系统支撑全球的业务,这个成有一个矛盾,就是当地的特色怎么办。第九,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化方面都有很多差异,需要内外员工的密切协同,这也是一个感想,在全球化科技服务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因为我们境内人员的外务水平相对差一些,这也是需要努力改善的一个地方。  我今天简单给大家汇报这几方面的内容,有需要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平常还可以再沟通。(掌声&&)  主持人:谢谢张总给我们分享了工商银行在全球化过程中IT的战略规划以及具体的措施,我也衷心祝愿工商银行在IT强有力的支持下能够不断地创造更多的辉煌。  下一位演讲嘉宾,我们邀请的是来自证券行业的专业人士,他是证券行业入行最早的CIO之一,他也见证了证券行业的起起落落,一直引领着证券行业IT的创新和发展,在证券IT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年他当选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就是国信证券的首席工程师廖亚滨先生,廖总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证券业创新与发展&。(掌声&&)  廖亚滨:谢谢殷明,谢谢主办方给了这个机会。接下来我就移动互联网时代证券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给大家做一下交流。  刚才工行的张总对工行的IT战略做了一个很全面的阐释,我很受启发。但是中国的证券行业相对银行业来说,应该是处在很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同时,我感觉中国证券行业因为包袱小,所以也有一些契机,从20年前开始采用电脑以来,一直是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滚动前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既有困难,同时也有契机。  今天就一个特定的题目,移动互联网和未来证券业发展的关系,就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做一些交流。移动终端有几个特性,一个是及时性,然后是个性化、智能化,同时这个端的服务和后面的云服务还是有关联的。及时性就体现在这些移动终端是随时携带的,通讯是随时实现的,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当场就可以获得,这是最大的区别,你随时要随时就能获得。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私密性比较强,因为是个人使用,它很容易把客户需要的服务内容直接推到它的终端上。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恰当的内容给到他。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也越来越高,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产品,它已经演变成一个功能很强的IT系统,未来它的操作系统就会落到苹果的IOS,谷歌的安卓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在用户界面、位置、重力感应、照相机等等功能都会集中到这个产品上。云计算这一块,主要是把这个终端的特性和后台的服务很好的展现出来。  证券服务也有几个特性,一个是时效性,因为市场行情是瞬息万变的,证券公司或者是专业机构需要给客户及时的提醒相关的风险或者是机会。另外,证券服务需要给客户提供很有效的,而且与客户相关的、比较专业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跟客户的持仓或者客户的关注密切关联的,需要很有效的过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化,证券的业务,包括我们的服务、营销,全是基于信息化的,比如说投资者查询行情、做资讯研究,他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做一些信息的研判,或者是下订单等等,都是通过他和后台的信息交换、信息处理进行的。  说了移动终端和证券的几个特性,我们再来看看电子商务的几个特性。电子商务的特性一个是用户自助的,就是用户使用终端自助处理相关的业务,包括他的网上购物、证券交易、资讯搜索等等。第二个是无缝的后台服务流程。为什么是无缝的?这跟自助是有关系的,用户要做相关的业务或者是相关的个人需要的服务,所以后台的处理过程一定要经过很精心的梳理,使得中间没有缝或者没有缺陷。传统的人工处理上,严格来说是有很多断的地方的,但是你一旦给客户提供自助服务的话,对你的后台的服务过程有很大的要求。除了一些自动服务以外,一些人工服务也需要非常好的嵌入到你的服务过程中。电子商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据驱动。因为在电子商务的这个范畴中,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是被完整覆盖的,就是说你的服务提供商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客户的消费行为,基于对这样一些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尽快地响应市场或者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时对客户端的服务资源也做出一些精准的优化,在传统的证券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中节奏是没有那么快的。  通过刚才对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证券服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说就等于电子商务,这样就给证券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因为互联网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公司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很多地方是值得现在的传统行业、证券公司借鉴的,这两个借鉴的交集,能够碰撞出很多在传统的产业下我们想象不到模式。其中第一个就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因为中国的证券公司,按照中央登记公司的统计,差不多有7000万的投资者,现在只有108家证券公司,50多家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客户群比这个还要大,他要服务这么大的客户群,一个证券公司只有几千人,他的服务资源和客户需求之间是有巨大差距的,要弥补这个差距,就要靠大规模个性化。而大规模个性化就是电子商务的一个特征。在电子商务或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把传统的对客户提供的应用服务和客户现在在使用的一些移动终端尽可能充分地整合起来,还要促使后台不断面向服务,面向云计算的架构,进行重构或者改变。传统的人工拍脑袋决策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逐渐的加入很多数据驱动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借助于电子商务、互联网公司的经验,可以比较容易地搭建这样一个新的运营或者是服务平台,但是在这个运营平台或者是服务平台上面,传统的业务部门怎么来适应这个新平台,我觉得这是更大的一个挑战。如同我们办一份报纸,它每天需要有新的内容出现,这个内容从哪里来?这就是对业务的一个挑战。这里提了几点,假如说传统的证券公司要向具有电子商务特性的新兴证券公司转型,它有哪些挑战?第一是客户端的技术,许多证券公司不重视、甚至放弃对客户端技术的自主掌控,依赖标准化的市场产品。第二是后台应用,传统的应用是有一个业务需求才做一个应用,它的应用是面向业务的。以后它的应用是面向客户的,就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应用整合,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第三是流程管理,前面也提到过,原来是业务部门按照某一项业务,它相对来讲是完整的,但是要把不同的需求串起来时,它就会断掉,目前在网上的很多服务中都能看到,比如说有一次我到某航空公司做电子购票,做完以后我尝试更改时间的时候,它就断掉了,它的后台服务过程没有和前端的用户需求很好的整合起来。以上这些都是技术层面或者操作层面可做的事情,最根本的挑战应该是在创新文化上的挑战,就是需要这个公司的技术团队或者公司的业务人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什么样的创新,在文化上实际上是要有一定的主动性或者是自主性。我常常说,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文化,或者有这样的团队,创新想法是源源不断的,我觉得这是转型期最难做到,或者花时间最长的一个方面,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你的观念问题,涉及到你的知识经验问题,还涉及到利益问题,要想办法一个个突破。  虽然有那么多困难,但是我们看到未来还有很多的机遇,一个是终端不断地发展,第二个是技术架构的改变,刚才讲了,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公司非常高速的成长,积淀了全新的技术线路。亚马逊公司一天的电子交易量丝毫不亚于一个传统的机构的交易量,我们再回头看它的技术架构,它用的是跟机构完全不同的架构,假如说都用传统的技术架构,我相信这些公司早就倒闭了。他从很低水平的发展,导致他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这条全新的路的很多成果是值得传统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包括他们把很多的成果都开原出来,包括大规模计算的成果,我们在网上都能看到。过去这么多年互联网有比较成功的应用模式,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上成功的应用模式和我们的服务模式也尝试着做一些结合,或者做一些融合,因为我不是简单的套一个facebook,或者是套一个twitter,我们把它的要素理出来之后,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服务和管理上面去。还有一个是大数据的处理,传统的对大数据的处理门槛是很高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从开原数据中做出的一些产品是很好用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应用起来。硬件技术也在大幅度提升,无论是CPU处理的能力,还是存储的能力,以及网络的能力和服务器的能力,都有大幅的提升,我觉得目前的系统软件落后于硬件的发展,总体来说,传统行业的信息技术是落后于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技术  这里列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微软前副总裁(后来被挖到诺基亚公司)讲的,可能很多人都看过,我觉得这是很有启发的,大意是讲一个人站在着火的海上钻井平台上,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站在平台上被烧死,要么跳在海里被淹死或者是被冻死,在两种危机下面临着抉择。他上面讲的很多事情虽然是手机行业面临的变化,但是对任何一个行业面临这种变化拐点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技术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我们需要做一个决策,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跳出传统的观念,甚至是要痛下决心。他后面讲到,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要从机遇方面去正视。  这里介绍一下互联网过去十几年发展的经验:第一是互联网的产品有一个灵魂,这个最典型的就是iphone、ipad,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它打动了任何一个用户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不用做宣传,不用做广告。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必须有一个魂,这个魂是需要他有一个创新的文化,或者创新的氛围。第二,互联网产品需要持续运营、持续打磨。它不像我们平常做一个计划,做一定的准备,然后推出来之后,就划句号了。而互联网的竞争是运营出来的,不是你某一段时间毕其功于一役拼出来的,拼出来的没有用,这样做你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如果没有持续的能力,你很快就会被淘汰。在这样的竞争策略下,它的做法就是以用户群不断地做尝试,集小胜为大胜,那么我们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规划就要有几种策略,有的是中长期策略,针对你的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和后台的部分,但是对于你的前台的应用,可能你是规划不出来的,我没有看过谷歌、亚马逊有5年规划或者10年规划,我相信它也不会有,它不知道下半年或者明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后面的机制就是它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我相信在传统企业里,对未来的信息技术规划也需要融入互联网的演进法则,就是要不断的演化。第三,你一旦确定做某一件事情,你要把这件事情做得很专注、很极致,做出你的差异化。或者反过来说,你在这个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时代,你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你给客户做的10个服务中,可能客户感兴趣的只有一两个服务,还不如就把这两个服务做好。  亚马逊的启示。这家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它是我很尊敬的一家公司,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而它挺过来了,现在在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它有一个最核心的企业价值,我相信这是现在很多企业所缺乏的,它的创始人就讲&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打造最佳的服务&,同时还要把价格定在竞争对手无法媲美的水平上。他把好的服务和便宜的价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从一开始卖书就是这样,到后来它卖很多的东西,到后来它对自己的技术进行改造,它有一个amazonn web services,把这个技术提供出来,亚马逊在构建一个很完整的体系,它不是说只卖书,或者只提供一个电子书,它的物流仓储也是电子商务企业里非常先进的,它的服务体系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这样一个企业日后可以说无所不能。  云计算的一种解释。目前国际上一些大企业占据制高点的做法就是把数据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这个概念下我们一方面要重构自己的后台应用,一方面要注意数据的价值。我们平时在做一些外包服务的时候,尝试把很多东西放出去,放到别的云里,我觉得这对金融企业是比较致命的。  方便是移动服务的本质。这里举的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肯尼亚一家公司用短信给客户提供转款的服务,只是利用一个短信,没有很复杂的应用。第二个例子是一家企业在手机上加刷卡器,使得你能够做信用卡的支付。我们还是要回到客户的本质需求上面来,看看我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更方面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证券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我简单介绍到这里。(掌声&&)  主持人:感谢廖总,我也是证券IT的从业者,我跟廖总结出的时间多一些,每次听廖总的发言,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前瞻性,也是我在不断学习而又学习不到的榜样。  戴尔公司大家都很熟悉,它的个性化产品的定制,以及高效的配送,可以说戴尔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革命性地改变着整个行业,不但使全球的个人消费者能够不断感受到I T新的产品,他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在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下一位演讲嘉宾,我们邀请到的是戴尔亚太区金融服务董事总经理岑秉权先生,他将为我们分析&金融市场全球化中的机遇和挑战&。(掌声&&)  岑秉权:谢谢殷总的介绍,我代表协办单位欢迎大家的光临。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近也的国际化&&挑战和机遇&。  我希望先从全球化的话题讲出我们的观点,以及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以及技术改革的推动力,我也会向大家汇报在金融行业技术支出的状况,以及这个状况能否配合未来全球化的需求。同时我也很荣幸分享一下戴尔在改革方面的现状、成果,以及我们怎么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最后总结一下机遇和挑战。  在金融行业大家很关注的是欧洲债务危机到底怎么解决,怎么影响到各行各业,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各地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到了自由兑换的时候怎么影响到各行各业,以及影响到IT的组织架构。全球化方面,facebook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它目前已经有7.5亿的用户,所以说全球化不仅仅只看金融,所以也要看其他的行业,你们的客户可能在各行各业,他们的全球化的发展到底怎么样,怎么影响他们的业务,我们作为金融行业怎么提供一些帮助与支持,帮助他们增长?我们对于全球化的看法是,它跟虚拟化是同时进行、互相影响的,可能来得比我们的想象更快,facebook就是很简单的例子。  客户的需求正在变化,现在客户不管在哪儿,都需要不间断的连接,而且移动需求特别强,这跟几年前的客户行为都不太一样,需求数据实时的需求很明显,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怎么样呢?不管是哪个行业,可能因为全球化、虚拟化发展的速度特别快,很多企业可能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在金融行业举两个例子,第一,欧洲债务危机如果导致银行倒闭的话,我们作为银行企业、保险公司,有多快能够看到倒闭的银行对我们本身业务的影响?第二,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一些银行要计算出对本身的业务有几天,有的是一天,有的是几个月才能算出来,当我们&走出去&,铺了很多点在全世界的时候,可能这个难度更高。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候,那么对核心系统的要求也非常高,  金融正在努力保持行业的可控与发展。我们在不同的国家设点的时候,因为它们的市场的成熟度不一样,他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最终如果我们要统一标准平台,我们可能要满足更高的标准,比如说成熟的国家,经管机构可能要求的不仅仅是报表,它们可能要求能够直接进行客户的数据管理、审查,以及报表。数据方面的需求很多。安全保障有不间断的管理挑战。而且我们的客户管理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2008年的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很多国家要求银行披露更多的信息,这对企业对IT的影响是很大的。  总结一下技术的推动力,企业的推动力就是法规、营业的利润、创新、渠道等等,但是因为全球化所发生的一些市场推动力,它跟几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全球经济连锁反应,因为全球化的影响是及时的,大大提高了风险,全球化是客户选择多了,忠诚度降低,法规的要求会提高。虽然说是全球化,但是你要跟别人竞争的话是很不容易的,这样就对IT的需求提高了。同样,由于客户的文化不一样,需求不一样,他们要求及时的、不间断的连接,客户需求每天都在改变,所以要创新,这也需要强大的平台才能支撑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推出。渠道方面就包括云计算、手机、ipad等等,这些都是创新的渠道,我们基本的架构怎么支撑这些快速成长的新渠道,做到金融机构的总集成的需求。  下面我先讲一下中国的金融行业IT的支出情况。全球从2007年到2009年的IT投入是负增长的,中国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未来几年全球会回升2%左右,中国会维持在7%左右,这说明一旦有金融风暴的时候,IT的投入最快受到影响,一些策略性的投资就慢下来了。在中国,如果万一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IT的投入可能跟现在就不一样了。目前在中国,战略技术投资占金融业整体投资的约36%。在中国,不管你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在全球发展,这个比例还是偏低的。但是如果有金融风暴发生的时候,这个策略性的支出还会降低,因为要保证营业增长的要求。  全球来看,我们的领导几年前就说,全球的每个行业都只花了20%的比例进行策略性的投资,为什么不能更多的投资呢?我们当时得出结论,应该可以做到50%以上。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刚才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是36%。  戴尔的战略和正在进行的转型。1984年的时候就是提供电脑、笔记本以及服务器,用直销的方法,有很有效的供应链,把成本的优势带给客户,成长了几年之后,收购了很多不同的产品,在前几年大概达到了20多家,这也丰富了我们产品的种类,现在有服务器、储存、安全、网络等等方面的产品,最近这几年还提供了针对性的服务,包括咨询应用服务、业务流程,以及基础的架构,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服务的能力。现在戴尔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服务供应商,戴尔收购了毕博,目前是全球排名第33位的企业,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615亿美元,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180个国家,全球的员工超过10万,43%的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且我们的服务跟我们的硬件是没有挂钩的,用我们的任何产品,我们都可以提供服务。我们的服务包括信息服务、托管服务、云计算服务、咨询等等服务。我们这些年建了不少的客户中心、区域性的数据中心,以及组装数据中心,在中国有南京、大连、北京、成都、厦门等地都有我们的分支机构。我们1998年进入中国,在现在拥有18000名员工,在厦门有两个生产中心,一个全球的指挥中心,以及一个中国区的总部。在上海也有一个全球的采购中心,在大连有全球的服务中心,在成都有全球的运行中心,覆盖6000多个公司和350多个城市,戴尔在中国每年采购量达到250亿美元,为中国的GDP贡献了500亿,并创造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未来10年,我们预计在中国的投资量将会超过1000亿美元。  我们的市场定位就希望能够提供端对端的咨询以及落地的服务,希望很快速地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回到刚才说的那个20%到50%,在几年前我们还是跟其他的行业一样,把20%的资金放在策略性的投资,经过我们的标准化、简化、自动化以及云阶段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50%放在策略性的投资方面,帮助我们全球化的发展。在标准化方面,我们将97%的系统迁移到开放的平台,这是第一步。简化方面,我们大规模地实施了虚拟化,减少了6000台服务器。在自动化方面,我们已经成功地用一个控制台管理13万台服务器与客户端,也把相关的重要流程用私有云去运作,这样我们成功地拿出52%投资在策略性的IT投资方面。  我们还用同样的理念帮助不同的金融客户,节省他们在运行方面的成本,希望通过这样帮助,使他们能够投放更多的资源为他们进行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在中国已经为一家国外在中国运行的银行的核心系统放在开放平台运作,目前在国外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这样大大节省了他们的成本。我们提供的IT服务包括IT集成、流程咨询、应用解决方案,全方位的服务都能提供。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看到的全球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金融机构,因为你们要&走出去&发展,肯定要投入更多的IT资金,怎么把这个百分比提高,而且能很准确地投资,以及实现端对端的服务?这是最关键的挑战。对于监管机构,因为全球化会带来很多的风险,怎么预见这些风险,保障投资者、存款者的资金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供应商方面,我们认为不仅仅是推产品,应该要为客户提供增值、操作性的客户服务,了解客户的现状,以及拿到全球最领先的方案,把它带来中国,为他们服务。不仅仅是&走出去&,国外怎么进入中国,我们也可以帮助一些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本地化,因为他们面对的还是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比较理解他们本国的市场,但是对中国也不一定非常的了解,所以我们也对他们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机遇方面,金融机构如果能找到策略性的合作方,这是非常好的。监管机构方面,通过这样的会议,可以拿到更先进的端对端的服务给到供应商,可以提高大家的水平。服务供应商方面,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就可以跟客户走得更近,更理解他们发展的情况。  戴尔非常愿意为大家提供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应用服务、业务流程、基础架构服务、技术支持等等。我们还有行业的专长,我们目的已经放出了金融的业务线,希望更接近客户的需求,更理解金融的情况,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我们可以提供端对端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做了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银行有一个大规模数据访问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提供分支机构客户柜员解决方案,以及指挥中心。  我今天演讲的部分就到这里。(掌声&&)  主持人:谢谢陈总。  各位来宾,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再次感谢上午进行主题演讲的5位演讲嘉宾。由于时间关系,原定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发布会调整到午餐会上,最后有请香港立法会议员谭伟豪先生为上午的主题会议做总结发言。谭先生在香港政界和资讯科技界都有很高的地位,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谭伟豪先生。(掌声&&)  谭伟豪:各位嘉宾,上午好,早上听了5位嘉宾的发言,我学到了很多,我在香港是做立法的,看到国家在金融资讯方面的发展未来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多的机遇。早上我一直在听,大家谈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参会的人有政府人员,有技术供应商,还有行业应用的人员。今天早上听了几个很重要的内容,包括国际化、全球化。中国的企业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走出去&,通过IT技术可以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另外就是虚拟化,云计算绝对是未来的一个很大的机遇。  从香港的角度谈谈,香港过去几十年靠的就是国际的企业在香港这个平台上,把国际的经验放在香港,美国、欧洲、亚洲等地最好的银行都在香港运行,香港过去很多很好的经验都凝聚在那边,也培养了一批懂得国际金融的人才。过去10年很多香港懂金融、懂IT的人员也跟内地有很多的交流,也有很多回到内地参与内地金融IT的发展,两地的融合已经实现得很好了。香港以后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过去把国际经验带来中国已经带得很好,我就一直在看,香港下一步能做什么。最近我经常到北京去,跟工信部的领导探讨香港可以做什么,特别是跟陈伟(谐音)司长交谈,他提到香港在云计算方面应该怎么参与,他说国家已经定了5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作为云计算的城市,我听完之后就问他,能不能把香港纳入进去。过去几个星期我们一直沟通,他好像有点认同了。他认为如果把香港加进来,香港一定有自己的定位,他就让我找深圳的相关领导,谈谈香港跟深圳怎么互动,借助香港的国际经验,把云服务发展得更好。听完今天上午的论坛,我感觉香港的金融是最强的,深圳的IT是最强的,我觉得我们联手一定会成为中国很好的云服务的城市。我希望香港这个云计算的城市能够得到发展,可以帮助内地很多的城市用好香港这个平台&走出去&发挥很大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利用香港这个平台,把我们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得更好。(掌声&&)  主持人:第三届中国(深圳)金融信息服务发展论坛上午的主论坛部分圆满结束,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和参与!谢谢大家!(掌声&&)
深圳金融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绅
中银香港资讯科技部副总郑松岩
论坛议程(暂定)
08:30-09:00
地& 点:深圳五洲宾馆A座二楼深圳厅
09:00-09:15
开幕式致辞
主持人:主办方负责人
致辞人:盛& 斌&&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潘永华&&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部长
09:20-10:20
主题演讲(第一节)
主持人:郑松岩&& 香港资讯科技界国庆庆典筹委会主席、中银香港资讯科技部副总经理
演讲嘉宾:罗& 凯 证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
题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证券业IT创新、风险及监管思路
演讲嘉宾:刘少伟& 华为企业业务副总裁
题目:华为协助大型金融机构实现全球化发展的IT策略
每位演讲20分钟)
10:20-10:40&&&
10:40-11:40
主题演讲(第二节)
主持人:殷 明&& 招商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演讲嘉宾:张& 颖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题目:中国工商银行IT全球化发展战略与规划
演讲嘉宾:廖亚滨& 国信证券首席工程师
题目: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证券业创新与发展
演讲嘉宾:岑秉权& 戴尔亚太区金融服务董事总经理
题目:金融市场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每位演讲20分钟)
11:40-12:00
发布人: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代表
&金融行业典型案例及新技术推荐发布
12:00-12:05
谭伟豪&& 香港立法会议员(资讯科技界)
12:30-13:30
地& 点:五洲宾馆A座一楼淮香阁
主持人:张克科&&& 深港促进会会长
平行分会议
13:30-16:30&&&
&第一分会场
议& 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创新
地& 点:五洲宾馆A座三楼泰山厅
主持人:郑松岩&& 中银香港资讯科技部副总
&&&&&&& 廖亚滨&& 国信证券首席工程师
指导嘉宾:张& 颖&& 工商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 刘学成&& 深圳人行科技处处长(总结讲话)
&&&&&&&&& 邹& 伟&& 深圳银监局信息科技监管处处长(总结讲话)
&& 专题演讲嘉宾(各15 分钟):
&& 华& 敏&& 招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 参会代表:深圳及外地各银行、证券IT总监
13:30-16:30&&&
第二分会场
&议& 题: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探索
&地& 点:五洲宾馆A座二楼黄河厅
&主持人:邹& 胜&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助理
&郑小康&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亚太区科技与营运总监
&指导嘉宾:罗& 凯&& 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总工
&夏启祥&& 香港证监会资讯科技总监
&李& 鹏&& 深圳证监局机构监管处副处长
&专题演讲嘉宾(各15 分钟):
&山本明&& 野村综合研究所(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融服务外包商资深专家1名
&参会代表:深圳及外地各银行、证券IT总监
&13:30-16:30&&&
&第三分会场
&议& 题:金融全球化时代下的IT创新与风险控制策略
&地& 点:五洲宾馆A座二楼长江厅
&主持人:王德英& 博时基金副总裁
&陈永华& 香港金融管理局首席信息官
&指导嘉宾:刘奇峰&& 澳门金管局资讯科技总监
&孙& 楠&&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部长(总结讲话)
&专题演讲嘉宾(各15 分钟):
&李松林&& 嘉实基金总经理助理
&杜劲松&& 中银国际证券执行董事
&题目:后危机时代信息技术带给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挑战
&前沿IT企业资深专家
&参会代表:深圳及外地各基金公司IT总监,部分银行、证券IT总监
2011(第五届)中国金融客户联络中心与卓越服务高峰论坛将在12月2日在北京举行,该峰会由中国金融客户联络中心与卓越服务高峰论...[]
中国自1991年引入MBA教育后,在过去20年中MBA/EMBA教育发展迅速,中国商学院教育与中国企业成长相辅相成,成为商业中国强劲推动力...[]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科技领域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