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华夏盛世大宗之灵秀,唯千古之宗魂。 是什么意思

我的图书馆
华夏之根——河洛(页 1)
&&|&&&&|&&
  鬼剑飘 发表于
18:36 华夏之根——河洛 [align=center][img]/up/xwpic/253.gif[/img][/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size=7][b]河图洛书[/b][/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洛书向来被人视为中华文明之源。它的影响渗透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渊源和原始本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对于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在是有必要。现代考古发现的证据,终于使我们可以揭开《河图》、《洛书》的神秘面纱,一窥其真容的时候了。 在《河图》、《洛书》图传出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没有任何文献对河图洛书做过具体的说明。《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首次提到“河图”。《尚书。中候》说:“元龟负书出”,则与“洛书”有关。《系辞传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把河图洛书并列一起。在古代的文献中,上自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但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说。倒是经过不断的谶纬迷信式渲染演绎,河图洛书成了荒诞的神话怪谈。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发了易学界对《河图》、《洛书》的真伪的争议。遂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作出种种解释,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即西汉汝阴侯夏侯竃墓出土了两具占盘[1]。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式盘,距今已有2180余年。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圆周数字排列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字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诊断。 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45墓发现了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2],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6500年前,中华先民的天文历法水平。同是1987年6月,在安徽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玉龟衔玉版图。在遗址中出土的诸多玉、石器中,还发现了鸟猪合体玉雕和玉人[3]。这些新石器的文物发现,为我们解开《河图》、《洛书》之谜提供了新的条件。 一、解读含山玉龟、玉版图的文化信息 我国古代盛传“神龟贡书”的神话。含山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龟玉版,令现代人大吃一惊,原来神话怪谈竟然也有其实物依据[4]。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其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了研究,并推测它是“原始洛书”。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其中的奥妙。近几十年的考古证据表明,距今年其间,是我国上古文明,特别是天文历法随着勾股方圆数学产生应用而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正确的解读和了解玉龟玉版图,对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期文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破解洛书之谜尤为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随着农业的产生,上古先民也开始了他们的天文历法活动。天文观测形成了上古先民最初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即以北斗七星环绕的北天极区域为中心的盖天思想。这种盖天观念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圜绕极心运行,即所谓“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吕氏春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晋书。天文志》)。这种宇宙观念直接影响并贯穿着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盖天观与立竿测影结合,产生了八节及二十四节气历法。为了记录传播八节历法,先民们又创造了八角八卦等历法盖天图式。伏羲画八卦,最初应该就是八角八卦历法图式。 早于八节历法,并与其同时存在的是十月太阳历。古代“金乌负日”、“扶桑树上十日轮值”、“后羿射日”三则神话传说,基本上概括了十月太阳历的内容和后来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上古存在“鸟历”的记载。《史记?历书》说:“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鳺先滜。”这里的“秭鳺先滜”,说的就是鸟与节气的关系。“鸟历”,就是十月太阳历。三星堆巨大的青铜神树的发现,再次以实物的形式说明“十月太阳历”的存在。与安徽含山玉龟玉版同时出土的含山玉人,也向我们透漏着同样的信息。[/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align] [size=3][color=sienna]&&这个含山玉人,俨然是一个古代“传天数者”的形象(图一)。他高高的站立着,沿用始祖伏羲“近取诸身”的方法,以自己的身体打着比方,传授着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淮南子?精神训》)。玉人头顶笠形盖天冠,象征天似盖笠。略成斗方形的面部,象征北斗星的斗魁[5]。斗魁璇玑所在的北极,就是天穹“盖笠”的中央。这是从伏羲氏时代,已经存在的盖天宇宙观念。玉人直立的身体,象征与人身同高的八尺髀表。髀表又称圭表。刻在玉人手臂上的圭表纹,象征立竿测影确定的八节历法。玉人伸出自己的双手,以左右手各五指,表示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五个月,寓意的是十月太阳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含山玉人传达出的信息,为我们解读含山玉龟玉版提供了同时代同一地点的依据。[/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含山玉龟、玉版图,是对距今5000年前的盖天思想和天文历法的详细图解。它在表现伏羲时代的十月八节太阳历的同时,系统的总结了从伏羲时代开始的天文观象系统、立竿测影方法、历法图式等文明成就,也澄清了环绕在“元龟负书”传说中的神话迷雾。[/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龟玉版出土时,玉版衔在龟背甲和腹甲之间。古人对龟崇拜的习俗,源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观念。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引发对龟的崇拜。从伏羲氏太昊部落生活过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百余个龟甲[6]。说明在距今近8000年前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观念。含山玉龟,象征的正是这种古代先民特有的宇宙观念。[/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http://v..cn/swf/player.swf?vid=2879266&uid=[/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3:51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44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安徽含山玉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图二∶1)。呈灰白色,长9.4、高4.6、宽7.5厘米,通体精磨。背甲为椭圆形,横剖面呈弧形,以象穹窿盖天形。背甲中间有脊,把背甲一分为二,呈左右两部分。背脊两侧刻有芒纹,象征着天球南北极的轴线。背脊两侧,有芒纹弧线左右相向对称,象征东西天区和太阳的视运行轨迹。两弧线外侧,又各对钻2个圆孔,并刻凹线连接,这是古人对星座的表示方式,象征着东西周天运动的苍龙角宿二星。按岁差原理推算,冬至黄昏时,看到角宿二星从东方升起,春分时则看到心宿大火在东方升起,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星象[7]。伏羲氏东迁贾湖遗址的年代最早在距今约9000年。由此看来,伏羲以角宿二星授时正合当时的天象。因此,玉龟背甲上的角宿,表现的是伏羲时代观测授时星象。玉龟背甲脊後部对钻4孔,表示北斗星的斗魁四星。与斗魁相应在腹甲后部有1个钻孔,表示北天中的北极星,即后来被称为的天一、太一、帝星,象征盖天说的北天极心[8]。用斗魁建极,立竿与“天中齐”,是上古时代立竿测影的重要规则。因此,古人在玉龟上把北斗斗魁和北极星表现出来。[/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龟腹甲平面略成方形,四角内收,两翼上翘,象征大地。龟背甲为阳,象天;腹甲为阴,象地。龟背甲和腹甲构成一个立体盖天宇宙模型。斗魁、极星、太阳、苍龙的角宿,是伏羲氏时代的天文观象系统。[/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龟背、腹甲中间所夹的玉版图,则是“观象授时”的历法系统。[/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为长方形,长11、宽8.2厘米,剖面略呈拱形,呈牙黄色(图二∶2,)。玉版周边有钻孔,成5、9、5、4数顺时针排列。这是伏羲十月历的历数和内容。玉版上边有9个圆孔,下边左右侧各有2孔,合为4孔。上为天、为圆、为南,下为地、为北、为方,天圆地方。以“参天两地”之义,三、二为阴阳数。上古以三为圆周之率,故三三九,九象征天圆。“两地”,即两矩。二二四,为地之四方。[/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天圆地方,天数用阳数、奇数。地数用阴数、偶数。天以北辰为大辰,北辰即北极星、天一。天数始于一,极于九。天有三辰,月有三旬,天见三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规圆于天,天数为阳,故天极数为九。乾为天,用九数。《周髀算经》讲:夏至建午,位南方,“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亥子丑)”。冬至建子,位北方,“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巳午未)不覆九”。故玉版上边的九孔既象征天,亦表示夏至。二、四为地数。玉版下边的4孔,象征地方,也表示春夏秋冬阴阳四时。4孔一分为二,左右各2孔,表示上、下半年各有二季。伏羲历度三百六十,六六三十六为一月之期。玉版上9孔、下4孔,四九三十六,正表示了十月历每月是36天。[/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圣人面南“向明而治”。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是古代天文历法图式的基本规定。玉版左右边各有5孔,合之为十,分而为五,与含山玉人伸出的十个手指的意义相同。这是对伏羲十月太阳历上、下半年各五个月的表达方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周边的5、9、5、4圆孔数,表达了天地阴阳的数理观念和伏羲十月历的历数等内容。[/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原始的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0天历度,这是它的粗俗之处。先进的立竿测影方法产生后,当人们连续两次对夏至或冬至日影进行观测,发现一年的实际历数是365天,而不是360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每年在冬至和夏至前后重新测影,以确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开始的日期,并把测影过程所用的二、三天时间,作为祭天和调整历度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用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来补伏羲360历度与回归年365天之差。至今仍保留在彝族中的火把节、回星节,就是这种古老习俗的遗存。古代“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应是这一历法变化的反映。[/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冬夏二至,是八节中最重要两节气,也是上古先民立竿测影最先确定的两个节气,是确定南北方向,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因此,玉版图在紧临周边圆孔之内、大圆之外,以四个圭形矢纹,分别指向玉版的四隅角,表示二至时日出日落的方位。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特别注意太阳出入的方位与节气的关系。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北纬33-35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古人的主要生活区域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是冬至前后北极星出现在中天,建立观象中心的最佳区域。冬至日,太阳南游至南回归线上空;夏至日,太阳北游北回归线上空。生活在北半球中华古人,直接观察到是:冬至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并由此把春秋二分太阳的出没方位看作东、西方向。《周髀算经》说:“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赵爽注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故以东为左,西为右。日冬至从南而北,夏至从北而南,故曰南北行。冬至十一月斗建子,位在北方,故曰从坎。坎亦北方也。阳气所始,故曰在子。巽,东南。坤,西南。人见少晷,阳照三,不覆九也。夏至五月斗建在午,位在南方,故曰在午。艮,东北。乾,西北。日见多晷,阳照九,不覆三也。”《周髀算经》以古盖天理论和勾股法为主要内容,更多的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宇宙观念和天文历法实践。由此可以说明,玉版图上为什么特意用四个圭形矢纹,指向四隅角,来表示二至日太阳的出入方位的。[/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我们发现,玉版左上角的圭形矢纹与其他圭形矢纹的不同。它独呈五段十节,显然是古人有意所为。十数为天地数之终。数十岁成,“原始反终”,表示的是十月历的最后一个月,即冬至节所在的月份。因此,左上角的圭形矢纹所指,应是冬至日太阳升起的东南方位。右上方圭形矢纹所指,是冬至日落的西南方位。同理,玉版左下方和右下方两个圭形矢纹所指的方向,表示夏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这样做,显然是为了突出冬至、夏至在十月历中的重要位置,和每年在二至重新测影的必要性。[/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图中,刻绘有大小两个同心圆,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方格内有圭形矢纹。大圆在外,表示冬至的日道,小圆在内,表示夏至的日道。八个格和八个圭形矢纹,象征立竿测影确定的八节。[/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太阳是立竿测影的观测主要对象。上古先民在盖天思想的主导下,用勾股原理求圆于方,连续使用方形的外接圆方法,设计和建造了观象和祭祀天地的圆形或方形三阶高台。并用同样的原理计算各节气的日道直径、圆周和太阳出入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达到“天与地协”的理想境界。《周髀算经》载七衡六间图,并有对不同季节的日道直径和圆周的实测计算记录。其中,“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一百七万一千里。冬至日道径三十七万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万八千里。”七衡图是由二衡、三衡、五衡图发展而来的。我们不仅可以从春秋战国的铜镜上看到二衡、三衡图的饰纹[9],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铜镜上有七衡、五衡饰纹[10]。而且在距今7000前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兽塑”和“堆塑飞燕”“饰五圈附加堆纹”的残损器物上,也可以看到三衡、五衡图[11]。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三环石坛遗迹,则是距今5000年的祭坛。三环石坛内环直径11米、中环15.6米、外环22米[12]。石坛的成等比关系,与《周髀算经》对二至二分日道观测所得数据的等差关系接近,而且外衡直径都是内衡直径的二倍。说明早在距今5000年,甚至距今7000年前,人们已经以圆形的盖天衡图表现不同季节的日道了。二圆衡图表示夏至冬至日道,三衡表示二至二分日道,五衡则表示二至二分四立八节日道。由此,我们认为玉版上的内圆和外圆分别是夏至冬至的日道。[/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与衡图日道相应的是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周髀算经》对八尺髀表在不同节的表影长度有详细的记录:“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立春丈五寸二分。……春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夏至一尺六寸。……立秋四尺五寸七分。……秋分七尺五寸五分。……立冬丈五寸二分。”在《后汉书?律历志》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录。[/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立竿测影,亦称圭表测影。显然,含山玉版的作者,在象征二至日道的两圆之间,刻绘八个方格和八个圭形矢纹,意在表现春夏秋冬的八个节气。二至二分四立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八节,也是最主要的八个节气。赵爽注释《周髀算经》说:“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易纬?乾凿度》讲:“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春秋考异邮》“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一变,以阴合阳,故八卦主风,相距各四十五日。”八卦即八节、八气、八风。历法有了此八节,才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晋书?律历志》说:“分八节,以始农功”。[/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中央刻有八角形纹。与一般的几何八角形不同,它呈四面八角形。八角又为四个燕尾组成,显然是古人特意设计,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图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这种八角图式并非仅在含山玉版上出现,在含山玉鸟的中央也有这种图式(图三∶1)。而且,上自距今7800年的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遗址、距今6000年的汤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下到距今4000年的小河沿文化以及殷商时期,上下延续三千余年。其间在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不同文化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遗址中,都发现有这种八角为图形[13]。这些八角图形外周大多有双环或单环,少数则无环。说明这种图形有独立的意义。玉版中的八角形与其前后出现的相同图形,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l1Pbrxprcl4[/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09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45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湖南安乡县汤家岗遗址,有一个刻在M1:1陶盘底部八角图式[14](图三∶2)。在该图四正方的燕尾角内,各有二人相对,中间有表竿、表影,象二人正在立竿测影之状。在四隅的夹角里,都有飞鸟在平台上飞翔,象征中午的太阳,丽行在中天,同测影的饰纹相呼应。这种立竿测影的图形,我们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铜镜上仍然可以看到[15]。该八角图形四正方的内收角上,各有一个三阶纹,象征三阶观象祭祀高台;三阶纹的左右肩部都有“┏ ”、“┐”纹,呈两个相对的矩尺形,与表示观象高台的三阶纹组合在一起,具有测影过程中“用矩之道”的象征意义。这些文饰,明确地表现出八角图式与立竿测影的直接关系。最外层大圆是重圆纹,象征周天历度。中间环布星纹,表示运行于天上的星宿。点状星宿纹,被分为三小段、三大段;三小段均由三个星点组成,可能象征心宿三星。三个心宿星,象征从春分到秋分傍晚,人们所能观测到的三个不同方位。如:《尚书?尧典》:五月“日永星火”。《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幽风?七月》:“七月流火”等。心宿星与角宿一样,都是苍龙七星中的主要授时星宿。围绕八角形的各种简单直观的饰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八角图式是立竿测影的产物。它内含了建立观象台、立竿测影、“用矩之道”和以苍龙星宿为授时星象。包含了八节、八方、八气、八风等历法内容。伏羲以龙纪历,说明八角图式是伏羲八节太阳历的图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组成八角图式的四个燕尾,是鸟类的象征。伏羲氏风姓,崇凤鸟,象征八角图式是伏羲氏所创造。《说卦传》:“离为日”。孟氏逸象载:离为日、为鸟,为飞鸟、为鸿。鸿鸟,即候鸟。鸟是太阳的象征,也是“金乌负日”十月太阳历的象征。古人测影时常把鸟的象征物值于表端,表现对太阳和对鸟的崇拜。《拾遗记》上讲:“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鸠,是鸟的通称。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壁、玉琮上常有鸟立于表端的图案(图三∶3)。商代后期的戌革鼎上有四飞鸟组成的变形八角纹,也说明八角图形与鸟的关系。因此,燕尾八角图式不仅表现了立竿测影的这一习俗,也表示该八角图式既是八节历的图式,也同时是十月太阳历的图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八角图式的中心为一方形纹,象征“北极之下,天地之中”。方形象征地,表示观象地点是地的中心。方形纹,还象征北斗的斗魁。斗魁璇玑环绕北天中心运动,故斗魁又有北极天中的含义。[/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古人立竿测影,必须立髀表与“天中齐”。《周髀算经》讲:“冬至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大中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北极大中星”即北极星,为“璇玑之中,天心之正”。这是盖天观念在立竿测影过程的体现,是古人立竿测影的规则。北斗星不仅是最早的北极璇玑星,也是后来立表“与天中齐”的主要指示星。因此,从盖天思想出发,八角图式中心的方形纹象征“天地之中”。[/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从考古发现的八角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式中心,有内接正方形、圆形、圆方共存等不同表现方法[16]。只是繁简的区别,含义则相同。内方表示地中、北斗,内圆表示天中星。在商后期的戍革鼎上变形的八角图[17](图三∶4)的中间是斗方纹,四角有四个展翅的飞鸟纹,鸟头向着中心,四对鸟翼呈八角。斗方纹的中心有“一”字,象征“天一”、“太一”,表示北极星和北天极。斗方纹则象征北斗。这也证明玉版八角图式中心的方形纹,具有北斗和北极之下天地之中的含义。[/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在我国西南的彝、白、傈傈、傣、景颇、瑶、苗、僮等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对这种八角图形的喜爱。在彝族的词语中,八角和八卦是同义语。八角就是八卦,八卦即八角。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伏羲氏“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就是画八角历法图式,取代了更古老的结绳纪历形式。后来八卦符号则是对八角图式的抽象。为了与盖天衡图和其他的八卦图式区别,我们称这种八角图式为“燕尾八卦八角图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燕尾八卦八角图式的诸多含义,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流失。相反,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玉龟玉版以更进步的表达方式,赋予它的更丰富的内容。[/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令人惊叹的是,与立竿测影的含义相对应,含山古人把玉版左右的5孔与其下方的2孔,组成两个相对的“L”形矩尺状图案。其形状极似由4孔与3孔组成的勾股形,与《周髀算经》说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勾股法暗合。赵爽注释说:“圆径一而周三,方径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周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政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勾股法是立竿测影的发展。在距今六、七乾年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勾股方圆数学已经产生并应用于天文历法的观测和计算中(见本人的《新石器仰韶文化的数学》一文)。含山玉版图反映了这种数学进步,也是可以理解的。[/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古人把奇偶数区分为天地阴阳之数。天数为阳,象征温暖之气;地数为阴象征阴冷之气。阳春半年阴气消退,阴秋半年阴气长进。含山玉版的作者有意把代表阴冷之气的二数,分别置于上下半年的五数之下,表示有阴阳消长的寓义。左边代表阳半年的5个月数,减去下方代表阴数的2数,余3,表示阴气的消退;右边代表下半年的5数,加上其下方代表阴数的2,合为7,表示阴气的增长。这一减一加之后的3与7,其和仍然为十,十月历数不变。而3,7数又与春秋二分的授时星,苍龙的心宿三星、白虎的参宿(不含伐星)七星的星数一致。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发现的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表明在距今6500年前,青龙星宿的心宿星座,白虎星宿的参宿星座,都已成为春秋二分的授时星[18]。含山玉版图用心宿三星,参宿七星,象征春秋二分的作法,与当时的天文历法水平符合。玉版的作者作如此巧妙安排,不仅把立竿测影和对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的认识表现出来,也把新的天文授时星象寓于其中。从而丰富了早期的“燕尾八卦八角图式”。这种图式,既是星象图、方位图,也是立竿测影的十月八节历法图,同时也是古代的盖天图。[/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含山玉龟、玉版图以象数的表现方法,把上古时代的盖天观念、天文观测系统、观测方法手段、十月八节太阳历法内容,及燕尾八卦八角图式尽囊其中。原来“元龟负书”,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距今9000年-5000年其间,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们,在认识天地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成果和文化的结晶[/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8gPQWdkabIM[/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18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48 [size=3][color=sienna]二、《洛书》是历书和数图[/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有学者推测含山玉版图是“原始洛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在没有弄清它与《洛书》数的对应关系之前,与真正解开《洛书》之谜,还有一段距离。因而也无法明白流传了几千年的“燕尾八卦图式”与《洛书》到底有什么联系? [/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洛书》(图四∶1),如《朱子图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个用四十五个黑白数点组成的数图,究竟是一幅什么图式?它的九个数点是怎么来的?又象征着什么?自宋代以来,各种解说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为了说明含山玉龟玉版与洛书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把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含山玉龟玉版,是由圆点数和不同的图案共同组成的图式。《洛书》是有45个黑白圆点组成的单一数图。尽管表示的方法不同,但二者却具有共同的内涵。后者是前者的简化和纯数理化。[/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洛书》“盖取龟象”,与含山玉龟玉版一样,都表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的盖天思想。[/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左右5孔,表示了以二至为分界的春、秋半年各有五个月。左右合10数,象征伏羲氏十月太阳历。《洛书》则以南北、东西、西北东南、东北西南之数,减中五而为十。即一与九,三与七、四与六、二与八相合为十数,分布于四面八方,象征“十日轮值”,行360度周天。其象征的也是十月太阳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的内圆中有表示八卦、八方的燕尾八卦图;有象征二至日道的大小圆和其间表示八节、八气、八风的八个内含圭形矢纹的八格。《洛书》则把玉版上的内容综合,并以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数,顺时分置四正四隅,代表八卦、八方、八节、八气、八风。玉版和《洛书》表现的同是伏羲氏的十月八卦八节太阳历。《洛书》数为四十五,与含山玉版八节历,每节气的45天一致;玉版暗含,《洛书》明示。[/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八角图式正中心的方形纹,象征盖天理论的“北极之下,天地之中”。上应“笠盖”的璇玑中心,下应测影时髀表所在的地之中央。《洛书》则用五数象征天地之中。五数为洛书一至九数的中间数。它既是二、四、六、八地数中间数,又是一、三、五、七、九天数的中间数,故为天地数之中。《洛书》以五数表示天地之中,与玉版图中央方形纹象征的意义相同。同时,中五也代表着二至前后测影、祭天调整历数的5天。即十月太阳历360日与岁实365日所差的5天。朱熹在说《洛书》数的变化时讲:“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参伍”,即三个五数。是指十月历的上、下半年各个五个月,和调整历数的五天,简称“参伍”。但由于《洛书》的“错综其数”,使其在表现十月历时,变得隐蔽了,而不像含山玉版上的左右各五孔和玉人双手十指那样直观,反而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但《洛书》用中间的五数,表示调整历数的五天数,却十分明确。玉版图则是通过突出二至日的测影,暗示用于祭祀天地的五天是调整历数的日子。[/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玉版上方9圆孔,与《洛书》图上方的九个圆点数一样,意义完全相同。三三九,表示天圆。上为南,南为离,离为日、为乾卦,乾为天。九数代表天,代表南方,象征夏至和中午的太阳。玉龟腹甲后部1孔,代表上应背甲斗魁的北极星即天一。《洛书》下方为北方,其一圆点也表示北极星。《说卦传》讲:坎为北、为亟心。说的正是北极星天一。北极中星在冬至时正是古人认定的天中,因此也表示冬至。[/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上半年阴消阳长,下半年阴进阳退。为了表示阴阳消长,玉版左边代表阳半年的5数减去下方代表阴数的2,余3;右边代表下半年的5数,加上其下方代表阴数的2,和为7。加减后的3、7,这与《洛书》的“左三右七”相同,表示心宿三星和参宿七星。在伏羲时代,二十八宿体系尚未形成,人们观察到的是苍龙星春天升起在东方地平线,秋天则沉没于西方地平线。因此苍龙星在东西天空的出没,成为春分和秋分的授时星。含山玉龟背甲上左右两侧象征角宿的二孔,表现的正是伏羲氏时代的天文观察对象。伏羲崇龙,以龙纪也由此而来。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北斗青龙白虎图的出现,表明在距今6500年前,北斗授时和二十八宿天文系统观测系统已基本形成。人们以青龙星宿代表春天,以白虎星宿代表秋天,并以心、参二星宿作为春秋二分的指示星。青龙七宿中的心宿大火(心宿二为大火),白虎七宿的参宿和北辰(北极星),同称为大辰,为主要的授时星座。所以,含山玉版和《洛书》都用三、七数表现新的天文观象成就。只是它们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一个含蓄隐蔽,一个直接明白。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承继关系,这一点不容忽视。所以,玉版内含的左3右7,《洛书》的“左三右七”,都在保持十月历数的同时,又代表心宿、参宿二星座。[/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出土的太乙九宫式盘。式盘的天盘上是洛书九宫数。中央有“招摇吏也”四字。招摇是古人对斗杓的称呼。“招摇吏也”四字,象天之中宫。与天盘上下一上九相应有铭文“君”、“百姓”。君王“南面而治”,表示其位在北。百姓,象臣民北面而事,其位在南。由此可以看出,天盘下北的“一君”和上南的“九百姓”之间的直线,象征的是天球的子午线和南北两极。天盘的左三右七和对应有铭文“相”、“将”二字。左相右将,左文右武。唐代瞿昙悉达主编的《开元占经》卷六十在说到心宿时载,石氏曰:“心三星,五度。……心为天相;一名大火;一 名大司空。心者,宣气也。心为大丞相。”卷六十二《黄帝》曰:“参应七将也”。《命元苞》曰:“参、白虎之体也;其星三列,三将也;东北星曰左肩,主左将军;西北星曰右肩,主右将军;东南星曰左足,主后将军;西南星曰右足,主偏将军。”《黄帝占》曰:“参星,天右将军也;天市石武,金性刚强,斩刈平时,参应七将;其中三星,列三将也;右肩右足,右将也,左肩、左足,左将也”。由此可见,洛书上的左三右七数是由心宿三星和参宿七星而来。春秋二分时节,太阳出入的方向正好是东西方位。因此洛书的三、七又象征东西方和春秋二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新石器时期文化的特征是以象数为表现形式。在象数方法中,象与数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是象数形式的奥妙。历来人们对《洛书》四隅的二、四、六、八数,曾作过种种解释,但大多不得其要。今与含山玉版对照就能应刃而解。[/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冬至、夏至是古人立杆测影确定南北方位,区分春半年和秋半年的最重要的历法时空点。因而也特别重视二至的太阳出入方位,并通过测影调整历数,来避免节气失令而造成历法的错乱。含山玉版图,特意用指向玉版的四隅角的四个圭形矢纹,通过冬至、夏至日出日落的位置,突出冬、夏二至在十月八节历中的重要意义及测影的必要性。[/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伏羲氏的八节历,是以立杆测影为基础产生的。除了可用太阳的出入方位表示二至日之外,还可以用日出日落的表影指向来表示二至日。表影在地,为阴,数用地数偶数表示。夏至太阳北至,昼长夜短,阴之初生,表影最短,可用天地数阴数之初生之数二、四,表示出入有别。夏至,日出东北,表影指向西南,西南以数二表示日出之影;日落西北,表影指东南,东南以数四表示日落之影。冬至太阳南至,夜长昼短,阴之极,表影最长,表影用地数之成数六、八表示。冬至日出东南,表影向西北,西北以阴数六表示;日落西南,表影指向东北,东北以阴数八表示。当我们把玉版上圭形矢纹所表示的二至太阳出没的方位,改为用表影指向表示,并把图像转换为数时,就与《洛书》四隅的二、四、六、八数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说明《洛书》的四隅数,也是从玉版转换而来。这样正好把四阳数置于四正方,把四阴数置于四隅方,阴阳分置相间。上南又代表夏至,把夏至日出日落表影置于西南、东南二隅;下北又代表冬至,把冬至日出日落表影置于西北、东北二隅。《洛书》这样做,使之更符合“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上南下北,时空合一的历法图式特征。玉版用圭形矢纹表示冬至夏至日出日落的方位,《洛书》以二、四、六、八圆点数表示表影指向。玉版图和洛书图,都是盖天宇宙观与立竿测影的产物,都突出了二至在十月八卦历中的重要性,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而已。按照古代的历法图式,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又分别代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历法时空点。因此,《洛书》四隅的八、四、二、六数,在表现二至日太阳出入时表影指向的同时,又象征着历法中的四立节。[/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至此,我们发现含山玉龟玉版图中的所有内容,即盖天思想、天文观测体系、立竿测影方法、伏羲十月八节历法系统,经过数理处理后全部体现在《洛书》数当中(图四∶2)。顺时分布的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数点,每一个数点都有它多重的象数含义。《洛书》不仅是十月八节历法图、气候图、方位图、也是盖天观念与立竿测影方法结合的天文盖天图。[/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从距今7800年前出现的伏羲“燕尾八卦图式”,到距今5000年的含山玉龟玉版图,到宋传《洛书》图,再到西汉式盘上和《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图,以一贯之。玉龟玉版图是对早期“燕尾八卦图式”的详解和发展;《洛书》则是从玉龟玉版的数与图直接转换而成的纯数图式。换句话说,《洛书》是“燕尾八卦图式”的几何图形,抽象为数字后形成的数图;燕尾八卦图是《洛书》的原始。玉龟玉版图则是二者的过渡。八卦符号是对八角几何图式和《洛书》数理图式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因为它可以从固定的图式中独立出来,并进行新的组合,成为六十四卦,表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过程,也可发现历法图式的演变情况。从燕尾八角几何图式,到《洛书》的纯数理图式,再到八卦符号,标志着古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进化过程。从历法角度讲,《洛书》数理图式的产生,扩大了它原始的表达范围,不仅是伏羲十月八节历图式,也成为后来的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图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洛书》即“历书”。[/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P7CEx-ahIv4[/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46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49 [size=3][color=sienna]《洛书》为什么用45数?数由何来?这对认识理解洛书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混乱解释,除了因为不了解《洛书》的由来之外,还因为不知道它与勾股方圆数学关系造成的。[/color][/size][size=3][color=sienna]& & 古代文献中一直把《洛书》与龟联系在一起。“元龟负书”,“神龟贡书”,就连含山玉版的原始洛书出土时也是夹在玉龟背腹甲之间的。这确实说明《洛书》是“盖取龟象”。一方面是以龟象征天圆地方,表现了先民的盖天观念。一方面是海龟卵的孵化期是45天;45天又是伏羲八节历每一节的天数。这可能是古人把《洛书》取45 数的初衷。但《洛书》的45数图的构图,又与勾股方圆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中国的勾股方圆数学早在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产生和存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和元君庙遗址出土的器物上有36、45、55数点组成的三角形。它们分别是直径1、4、7,2、5、8,3、6、9三组数组成的三重圆周(圆周率为3)之和。其中45数是直径2、5、8的三同心圆周(6、15、24)之和。2、5、8数的方周之数为8、20、32,其和为60。《周髀算经》:“圆径一而周三,方匝一而匝四,伸圆之周而为勾,展方之匝而为股,共结一角,邪适弦五。政圆方邪径相通之率,故曰数之法出於圆方。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因此45数之和的三个同心圆周数与同径同率的三个方周数,就组成了三个勾股弦数学算式。即:勾6股8弦10,勾15股20弦25,勾24股32弦40。圆者象天,方者象地。组成《洛书》的45数,正是来源于直径2、5、8三个同心圆的圆周数;而《洛书》的纵横斜九宫八方的四个15数之和又恰好是60(15×4=60)。与以2、5、8为边的三个方周之和的60数等同。同时,15数又是三个勾股弦的弦数之差。因此可以看出,《洛书》数是来源于圆方径为2、5、8的勾股方圆数学数理。它的数点表现方式与仰韶文化时期的数量表现方式也相同。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洛书》产生的具体年代,但它应是仰韶文化时期勾股方圆数学产生之后的产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洛书》数图是按照勾股方圆数学数理,构成的一幅天地时空一体的宇宙数理图。这就是《洛书》数和其来源的真正所在。(关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勾股数学见本人的《新石器仰韶文化的数学》一文)[/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宋传《洛书》图,由于无文字说明,又是一个纯数图。数字的抽象,掩盖了它的真正面貌。它所包含的数理哲理又给人以太多的想象。加上种种神话传说,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所以成为千古难解之谜!含山玉龟衔玉版的考古发现和仰韶文化勾股数学,终于让我们有幸为《洛书》的千古之谜划上了句号[/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nk31urFAH8k[/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21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51 [size=3][color=sienna]三、《河图》是合图[/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洛书》之谜有了答案,那么《河图》的谜底又是什么呢?[/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伏羲十月八节太阳历,属于上古的观象历。其后,八节历发展为二十四节气的十二月太阳历。到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结合,统一于六十甲子,形成十二月阴阳合历。那么十二月太阴历起源于何时?周代已经实行颁朔制度。太阴历的每月初一为“朔”。颁朔制度说明太阴历存在。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多处关于月食的记录,表示对月相观测的水平和重视。在殷商女将军妇好墓中出土的铜镜中,有四分月相十二月羽纹镜。表明殷商时期有十二月太阴历。《尧典》已有精确的“置闰法”,其必然是由十二月太阴历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的传说。帝俊、常羲都是伏羲氏、女娲氏的后裔传人。宜宾出土的东汉石刻画像中,伏羲捧日女持月。古人已经把十二月历太阴上朔到伏羲女娲时代。相对而言,人们对月亮的月周期和年周期的观察,要比对太阳的观测直观和容易。伏羲时代既然已经有了十月八节太阳历,那么与其同时存在有十二月太阴历应不是问题。在古代的传说在,伏羲被尊为太阳神,女娲被尊为月亮神,月神当然与太阴历有关。[/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一般认为阴阳合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但这是就十二月阴阳合历说的。在这之前,有没有伏羲十月太阳历与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阴阳合历呢?古代的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帛书周易讲:“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阴阳之合配日月,易简至善配至德。”楚帛书云:伏羲、女娲“是襄天地,是格参化”。这些说法又隐约透露出伏羲女娲阴阳合历的存在。有幸的是考古发现的证据使我们能得到问题的答案。[/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1965 年12月,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M368∶6号出土一件有铭纹的铜异卣盖(图五∶1)[19]。盖身为椭圆形,顶上有喇叭形握手,两端有附耳翘起。在卣盖的肩部有三重环纹环周。在中间的宽形带状纹上,有十个人面句芒太阳纹和十二个月牙卷蛇纹相间,并由双线“S”纹上下分开,明暗分明。卣盖整体呈盖天形。中心的喇叭形握手象征北天极心;双重环形纹围成的区域象征日月星辰运行其间的天盖。十个人面句芒太阳纹象征伏羲氏十月太阳历;十二个月牙卷蛇纹象征女娲十二月太阴历。它们被两个翘起卣盖附耳,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个太阳纹、六个月亮纹,象征上下半年各有五个太阳月和六个太阴月。这种把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有机组合的一起的做法,显然是在表现一种阴阳合历的历法内容。这件卣盖是距今至少在2700年以前的文物。它说明在十二月阴阳合历之前,已有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阴历合历的存在。[/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三星堆遗址中2号坑的大型青铜像[20](图五∶2)上,集中体现了伏羲氏的天文历法实践,及十月八卦八节太阳历的全部内容。铜像借用左上右下的表现形式。在伏羲燕尾服的左边,纹以苍龙,代表天;在右边饰以方框纹,代表地。左右之间,从上而下饰以长条带状纹,象征在天地中间。在长条带状纹中间,回形太阳纹和卷蛇纹相间,成22数。在古人心目中,历法是通天达地的象征。因此回形太阳纹代表太阳历,卷蛇纹代表太阴历。伏羲十月太阳历为10数,女娲十二月太阴历为12数,相合为22数。回旋纹、卷蛇纹相间表示阴阳合和,日月相推而成岁。铜像把中间的长条带纹与铜像肩部象征周天历度的三重圜形纹连接,也象征着这种合和是建立在周天历度之上的。这是距今3000年前存在阴阳合历的表现。[/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1958年,在陕西宝鸡市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瓶上绘有鸟衔鱼尾图[21](图六∶1)。在陕西武功游风出土陶瓶是鸟鱼合体图(图六∶2)。从形制上看,两个器物基本一致,都分上下两部分,鸟鱼图在陶瓶的上肩部。瓶上部都呈天盖形。两个器物都是盛水的。《说卦传》讲:坎为水、为豕、为极心。豕,即斗豕,是北斗的象征;极心,指北天极心。故瓶中水象征北斗、北天极,圆形的瓶口在天盖之中,代表北天的极心。瓶 的上腹部象征为天盖,下部象征地。鸟衔鱼尾,或鸟鱼合体,都表现鸟与鱼的交合。鸟鱼交合,在天上环周天运动,显然是要表现一种与仲春季节有关的天文历法内容。春分前后,昼夜平分,阴阳合和。“在人间便是春社中交合男女,在自然界中各种鸟类、兽类也交尾和孵化。”[22]在历法则是阴阳合历。离为日、为鸟、为鸿鸟。鸟是太阳和十月太阳历的象征。坎为水、为月,鱼是水中之物,古人常以鱼的半月形象征弦月。《说卦传》:“坎为水”,孟氏逸象说:离为瓶。水火日月正组成水瓶之象,与陶瓶的用途造型一致。鸟与鱼交合,象征日月相会,阴阳合和。太阳和月亮一起环天盖作周天360度运行,可以从日月阴阳合历上得到解释。伏羲、女娲既为夫妻,他们所代表阴阳合历,就象人间的夫妻阴阳交合,动物间的交尾孵育一样。所以,古人用鸟鱼交合来表现阴阳合历,既合天时,又合人情物理。这表明仰韶文化的两个陶瓶,是通过其器形、用途和鸟鱼交合的饰纹,以“制器尚象”的形式传播的是盖天观念和伏羲女娲的阴阳合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我们还可以断定:汉代的各种伏羲女娲龙蛇交尾图,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阴历合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伏羲女娲阴阳合历的艺术再现。[/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始行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十二月阴阳合历,是以太阳回归年的365.25天周期,以朔望月朔实29.53天周期,以六十甲子周期,通过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的闰月方法,使三个周期三者统一谐和而形成的阴阳历。那么伏羲十月太阳历与女娲十二月太阴历,又是在什么基础上达到谐和,而成为阴阳合历呢?[/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女娲十二月太阴历,伏羲十月八卦太阳历,同属于早期的观象历。它们不如后来的推步历精细。太阴历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依据的。女娲的十二月太阴历的朔望周期只能是30天,十二个月为360天。这恰好与伏羲十月太阳历的360日历度一致。因此360历度,成为合历的首要基础。伏羲氏首创立竿测影,制定八节太阳历。立竿测影的运用,使人们发现太阳回归年周期是365天而不是360天。因此又通过每年冬至和夏至的测影,对上下半年的的天数进行调整,并把用于测影的2、3天,作为祭祀过节日期,补足年周期的365天。这成为伏羲女娲阴阳历相合的又一基础。这说明,考古实物上出现的伏羲女娲阴阳合历,并非随意所为。况且,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的是伏羲的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历。而当时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阴历的粗俗,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这种原始的阴阳合历,反映是上古已经产生的天地日月、男女阴阳合和的观念。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觅的《河图》的秘密之所在。[/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tqTBhbxOK-o[/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24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8:52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img]http://www.heluochina.net/wz/upload/.jpg[/img][/color][/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河图》是用天地阴阳数之和,五十五数点组成的数图(图七∶1)。《河图》自内到外有四层,最内层中间有五个圆点;其外由十个圆点,分五、五上下两组,为第二层;第三层,从下向左顺行,有一、三、二、四圆点依次布于四面;最外层,则由右向上向左逆行,有九、七、八、六 个圆点依次排列四方。图中以奇数点为白点,偶数点呈黑点,表示阴阳进退升降有别。[/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最内层的五个圆点,呈“+”形排列,与《洛书》的中五一样,包含有多层意思。其一,中心的一圆点与周围的四个圆点,表示东南西北中四方五位,四方表示立杆测影的观象地,中心圆点表示天地之中,即立杆与天中齐的位置。其二,表示天地阴阳交午,表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八节中的二至二分四节、及一日子午卯酉四时辰。其三,还表示月之朔望上弦下弦月之四相。其四,中间的五个圆点,又表示冬至夏至用于测影、祭天、调整历数的五天。[/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第二层的两个五数,相合为十,与含山玉版上的左右十圆孔意义相同。“十”为天地数之终,表示的是伏羲十月太阳历360日历度。两个五数,既表示上下半年各为五个月,又突出冬至夏至。突出冬至夏至的目的置于强调其时测影的必要性。《河图》把两个五数作上下分置,有夏半年和冬半年之义,目的在于强调春秋二分阴阳合和的意义,隐寓着《河图》谜底。[/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第三层,一、三、二、四,表示的太阳历春夏秋冬四时和二至二分四节。太阳为“万物资始”,故用天地数的四个生数。冬至日后,太阳由南开始向北逰,北半球的白天由最短开始变长,是阴极阳生之时,《河图》在下(北)方用一阳点表示;夏至日后,太阳从北始向南回逰,白天由最长开始渐短,为阳极生阴之际,以阴数二表示。从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半年,用阳数一、三,象征阳气升;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半年,以阴数二、四,表示阴气进。太阳历为阳,一、三、二、四数作顺时针排列。阳顺行,数也顺增。同时也反映着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一、三、二、四之和为十,象征着十月太阳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有趣的是,最早记载五行的《尚书.洪范》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所用的数竟与《河图》上的冬一,夏二,春三,秋四完全一样。中心五为天地之中,地为土,故土取五数。但《洪范》没有涉及到《河图》外层数的五行。说明最初人们只是把五行与太阳年周期联系起来,而并未与月相变化周期联系。[/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与太阳东升西落相反,月亮在一月中的运动则是西升东落。《河图》最外层的九、七、八、六圆点,其和为三十。三十是女娲太阴历月周期。日为阳之精,月为阴之精。太阳光照强烈,感觉太阳与人的距离近,月光弱好象距离人远。月亮的变化被放在了最外层。太阴历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依据。古人对于月相的周期变化有者深刻的理解。《管子.宙合》:“岁有春夏秋冬,月上下中旬”。沈括《梦溪笔谈》:“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长,望前月行盈度为阳,望后月行缩度阴,两弦行平度,至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一月中亦然。”河图的九、七、八、六在四方的逆时针排列,象征着月相的变化。与表示太阳顺行其数也顺增相反,《河图》在表示月亮逆行同时,其数也由九、七,八、六逆减。“日兆月”,月光来自太阳光。古人把一至十数区分为生数和成数。九、七、八、六,分别是四、二、三、一生数的成(承)数。所以,人们用天地数的四个成数表示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是晦朔、上弦、望月、下弦四相。人们能观察到的是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晦朔月是看不到的。上半月,是上弦月开始从西方升起的时候,月相由缺而圆。“月行盈度为阳”,故河图用阳数九表示上弦月,阳数七表示望月。升为阳,降为阴。下半月,月亮是向东方落下的日子,月相由圆而亏,继而变为晦而不见的过程。“月行缩度阴”,故《河图》以阴数八表示下弦月,阴数六表示晦月。晦极生朔,终而复始,遂有新一周期的月相变化。河图外层的阴阳数理排列,完全合于月亮的运动和月相变化的客观规律。由此说明《河图》外层的数理,表示的是每月三十天的太阴历。明确女娲太阴历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就是360天。与伏羲十月太阳历的三百六十日历度一致。它们共同以冬至夏至节为分界,分阳半年和阴半年;同以二至前后的测影、祭天节日的五天时间调节历数。因而,在不需要置闰的情况下,与太阳回归年的365天保持了一致,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数理图式(图七∶2)。[/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在《河图》的图式中,女娲十二月历在外,伏羲十月太阳历在内,“负阴抱阳”,阴阳合和,浑然一体,结构巧妙。《系辞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太阳在上午下午或春秋二分象征阴阳平衡,与月亮的上弦、下弦“两弦行平度”相象。中午或夏至的太阳最明亮,与望月相象。夜间或冬至太阳隐没或日照时间少而寒冷,与晦月相象。故河图有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合,五与十合之说。就是对日月阴阳合历的数理描述。当把十数转换为十天干,天干的五合也源与此。天地自然,男女社会。天地蕴育自然万物,男女延繁人类。天地阴阳之谓道,万物生生之谓德。阴阳合,万物生。日月为易,生生为易。伏羲女娲阴阳历的存在,说明《周易》的阴阳生生观念由来久远。[/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是伏羲十月八卦太阳历与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合和图,是我国的第一部阴阳合历的数理图式。“河”、“合”同音,河图即“合图”。这就是《河图》秘密的谜底![/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因为《河图》是日月阴阳合历,故用天地全数五十有五。[/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但《河图》用五十五数,还有数学数理的意义。仰韶文化发现的三种数点三角形中,圆径3、6、9数的圆周之和,是用55数点(加中心一点)三角形表达的。《河图》既然表达的是日月合历,它表现的是日月地的关系。日月在天运行的轨道为圜道,故以55数的三圜圆周数表现,是与古人的观念一致的做法。既然用圆周,就必然涉及到圆周率。圆周率在勾股方圆数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的“径一而周三”的圆周率,源于月相变化的“一弦三周”。女娲太阴历的一月三十天。十天一旬,三十天为三旬。三旬即三周。半月为弦,合为一月。故有“一弦三周”的说法。这也是古代先民取“一弦三周”,即圆周率3的原始由来。《河图》外层的月数三十,与三圆周数55数一起存在,说明同时也蕴涵了“一弦三周”的圆周率的存在。因此《河图》在构图上也体现了古代勾股方圆数学数理的应用。[/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远古先民仅用一到十的十个自然数和勾股方圆数学数理,创造出《河图》、《洛书》两幅结构简单严谨的数理图,就把伏羲十月八节太阳历、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天文历法内容,及其二者的内在关系尽囊其中。真可谓达到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最高智慧境界。[/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河图》、《洛书》,及其以前的八卦八角图式、含山玉龟玉版图等各种表现形式,和它们其所包含的十月八节太阳历、十二月太阴历,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的科学成果。是数千年中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结晶。因此称《河图》、《洛书》是东方宝典,是中华文明之源,毫不为过![/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_akTgljkq38[/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34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9:16 [align=center][size=3][color=darkgreen]&&[/color][/size][/align][size=3][color=darkgreen]河洛文化以[/color][/size][url=/view/2411.htm][size=3][color=darkgreen]洛阳[/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darkgreen]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color]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 圈相衔接。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炎黄始祖 文化、《河图》、《洛书》与《周易》、夏商周三代文化、[/color][/size][url=/view/26914.htm][size=3][color=sienna]东周[/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文化、[/color][/size][url=/view/38096.htm][size=3][color=sienna]秦[/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统一后至[/color][/size][url=/view/17592.htm][size=3][color=sienna]唐代[/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的[/color][/size][url=/view/84207.htm][size=3][color=sienna]封建[/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正统 文化、[/color][/size][url=/view/553902.htm][size=3][color=sienna]宋代[/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洛学及理学等。内容涉及[/color][/size][url=/view/5073.htm][size=3][color=sienna]政治[/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20838.htm][size=3][color=sienna]经济[/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4656.htm][size=3][color=sienna]军事[/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266635.htm][size=3][color=sienna]伦理[/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3330.htm][size=3][color=sienna]哲学[/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725360.htm][size=3][color=sienna]史学[/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8732.htm][size=3][color=sienna]文学[/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3496.htm][size=3][color=sienna]教育[/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9438.htm][size=3][color=sienna]宗教[/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 [/color][/size][url=/view/35755.htm][size=3][color=sienna]科技[/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576.htm][size=3][color=sienna]艺术[/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2907.htm][size=3][color=sienna]民族[/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color][/size][url=/view/246974.htm][size=3][color=sienna]民俗[/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等。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color][/size][url=/view/40980.htm][size=3][color=sienna]儒家文化[/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渊源于河 洛[/color][/size][url=/view/476950.htm][size=3][color=sienna]三代[/color][/size][/url][size=3][color=sienna](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在儒学变革过程中,洛学兴起,理学形成,根植于河洛。河洛 文化具有源发性,“河图”、“洛书”出于河洛,儒学、道学、佛学等源起于河洛,儒学之礼源于 河洛三代之礼乐,老子《道德经》修于河洛,佛教祖庭白马寺建于河洛,河洛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 头之一。河洛文化具有兼容性,她吸收、包容了古代周边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河洛文化具有极强的发散力,河洛文化辐射到周边的地域,并派生出诸多文化体系,如客家文化等。[/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bExO0Jq41wM[/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37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9:17 [align=center][size=5][b]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起源[/b][/size][/align][size=3][color=sienna]& &&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color=darkgreen]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color];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中华文化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九朝古都洛阳正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和中华姓氏的总发源地。洛阳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也是其祖脉所系,“根在河洛”已成为遍及全球的客家人的一致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的集中体现,洛阳是永远的中华文化圣城。 中华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是万姓之源,中国人自称是炎黄之孙,并且公认炎帝和黄帝为中华人文初祖。这是因为炎黄二帝的部落于上古时期在中华大地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炎黄族系遂成为后世华夏族的主体。同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国还有很多,他们与炎黄族团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间频繁交往和纷争,最后,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华夏族群,产生了大量的姓氏。除了炎黄二帝外,历代相传的古氏族首领还有燧人氏、太昊伏羲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人文始祖和万姓之源。 中原地区是200个大姓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外迁徙,其中有历史记载的就有五次大规模南迁,因居官、经商、流放、戎边、避灾祸躲战乱的迁徙者不计其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50多万大军到岭南,汉代也曾派兵两广平乱,留下10姓官兵戎边屯垦。两晋交替之际北方居民近百万人渡江南下,形成移民潮。唐初陈政、陈元光率部入闽,又带去58姓军校在彰州落籍,后又带入84姓定居福建。唐初王潮、王审知率部34姓入闽。宋代有500多万北方移民定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南宋末年,为避战火,又有143姓移居珠江三角洲,今广东29个县(市)。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大批中原士兵,清朝统一台湾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形成大陆向台湾移民高潮。由广东、福建向台湾和广西、四川移民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原人的后代。在南迁的人口中,一大部分成为“客家人”现在有一亿两千万之众,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区)和台湾、香港。有大批的客家人现已定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南方各地都有以洛阳命名的村镇和纪念性建筑,客家人在生活中仍然保留了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客家人的堂前仍挂着“河洛先声”、“根在河洛”、“魂系中原”等思恋洛阳的堂训铭言,客家人都把洛阳当成自己的老家和祖根。 [/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flash]/v/K3w0gbrV7HM[/flash][/align][/color][/size]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41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9:29 [align=center][b][size=6]客家情思[/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洛阳,一个太久太久的梦想 是炎黄二帝握手的瞬间 是夏商两周 是鼎汉盛唐 是八王之乱的西晋兵戈相向 是抛泪离别的城墙背井离乡 就这样 我一走就是一千六百九十多年啊 步步心酸 道道愁肠 洒下了一路的洛阳儿女 还有那数不清的—— 洛阳村洛阳乡 洛阳桥洛阳堂 还有夜夜流淌着思乡情的晋江[/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根在河洛 河洛一脉…… 那高悬于门楣上的堂号 都在无言的呐喊着 ——望乡,望乡 那锤击在胸膛上的乡音 都是无须表白的思念 ——洛阳,洛阳[/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走进洛阳村 这里是河洛人家的旧居 步入洛阳乡 这里有河洛风情在回荡 踏上洛阳桥 这里有洛河畔的依依垂柳 跪倒洛阳堂 为远在河洛的先祖 上一柱香[/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跋涉千里,只为寻找生命的土壤 辗转千年,只为追求民族的辉煌 青山有幸,把河洛之根深深扎下 绿水惜缘,把客家情思悠悠传扬[/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 [size=3][color=sienna]客家人 是不忘故土的心灵印记 河洛佬 是难舍先祖的自我标榜 客家话 才是纯正的河洛乡音 河佬语 把中华之正统一路豪迈唱响 山河回荡[/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一亿两千的河洛儿女啊 是女娲母亲撒向广袤天地的种子 遍布世界的客家脚印啊 是洛神姐姐凌波微步罗袜生香[/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有客家人的地方 都把根在河洛 当成自己永远挺立的精神脊梁 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河佬话 讲河佬话的地方 都把同根同源 作为自己恒久不变的岁月情殇[/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喝一口黄河水 那是九曲回肠剪不断的中华血脉 掬一捧邙山土 那是祖在国中毁不去的华夏根基 死葬北邙 只为那飘泊四海的魂灵 皈依神殿&&永驻天堂[/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color=sienna]华夏民族啊炎黄子孙 河洛儿女啊龙的传人 无论我们走到何时何地 共同吟唱的是 那一曲从古唱到今的黄河谣 无论我们 把脚步停留在何方 永远不变的 是黄土地赋予我们的黄色皮肤 高贵灵魂 还有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携手同心 锻造华夏之复兴 中华之强音…… [/color][/size][/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19:31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19:34 [size=3][color=sienna]河洛地区,即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2)[/color][/size][size=3][color=sienna]& & “河南”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时间却要晚的多,它应该是始于汉代“河南郡”。战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于河洛及周边地区一带设置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故名),郡制雒阳(今洛阳市东北,即汉魏洛阳故城);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初都雒阳,后因娄敬、张良谏言迁都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雒阳、辖雒阳、河南(汉置县,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西北)、新成(伊川西南)、糓城(新安东)、巩、新郑、中牟、开封等二十二县。光武帝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置有河南道、河南郡;唐置有河南道、河南府;宋置有河南府;元置有河南江北行省、河南路、河南府;明置有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清置有河南省、河南府。以上这些称“河南”的行政区划,级别不一、其辖境范围并不一致和重叠。[/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原指洛阳一带。[/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慈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慈中国,自之又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3)《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望焉,廼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应该是后来河南省地区称“中州”或“中原”的由来。(4)[/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人所周知,迄今,在全国范围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如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多元论”或说“满天星斗说”。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实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历史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度邑篇》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国语·周语上》又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河洛地区和夏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以后又长期进行考古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不少学者认定,这里就是“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鄩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5)这应该是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最早诞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古城洛阳为“九朝古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古都”。[/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在中国七大古都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头夏都斟鄩被称为“华夏第一都”;沿洛河由东向西一线,在50公里以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由东向西依次为:商都西亳、夏都斟鄩、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仅见的;北魏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古代都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治洛阳)“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东汉初年,全国人口两千多万,后增至五千多万),北魏洛阳有“十万九千户”,约六十万人口。凡此,在七大古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中国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国的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国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国的1000年可以到开封;要了解中国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国的5000年,只有到洛阳。这是完全正确的。这和司马光的名句“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分吻合。[/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还应提及的是,作为国都、京师、京畿之地,古代洛阳的范围要比今日洛阳市大的多。尽管在不同时期洛阳的范围大小不完全一样,但一般说来,可以涵盖整个洛阳地区,即如前面已经说到的东至荥阳、郑州;西至华阴、潼关;南至临汝;北至济源、晋南。[/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前又提及,古代所称“中国”,本指洛阳一带;“河南”也原指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及周边一带地方。嵩岳是驻洛帝王朝拜之地,武则天“登嵩封禅”,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并用“万岁登封”年号;少林寺则是魏孝文帝为天竺僧跋陀所建。“洛、偃、巩、孟、登”古均属洛阳。巩义市即巩县,因其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故曰“巩”,本为洛水入河之地。[/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二[/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为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述河洛文化这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笔者考虑:如将河洛文化改称“京洛文化”,似乎更恰切(京洛即洛阳。班固《东都赋》云:“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玄奘“法师少离京洛……”)。[/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文化圈内的新郑市裴李岗而得名。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前些年,又在孟津小浪底峡谷与三门峡峡谷分界处的黄河南岸发现,说明古洛阳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之一;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境内的龙山文化,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又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而洛阳地区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6)由裴李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龙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脉相承,大约延续了一万年之久。《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华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制礼作乐”,实开儒学之初基;且因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治理鲁,故鲁国成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国。后鲁国诞生孔子,孔子向往周,故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之事,洛阳实儒学渊源之地;东周王朝“柱下史”老子撰《道德经》,成为道家学说重要经典,老子也被尊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佛学首传于洛阳,东汉雒阳西雍门外的白马寺,初创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入华后官府营建的第一座寺庙,被誉为“祖庭”、“释源”,是中国佛教早期活动和传播的中心;玄学诞生、兴盛在洛阳,洛阳伊川二程则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学、玄学、理学这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品格”,对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外,洛阳历史上还产生了许多其它重大的科学文化成就(如史学、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科学技术、医药等),生活过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以上这些,无异都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内容。[/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让我们“放眼世界”。世界史上有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它们是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黄河、尼罗河、恒河、两河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后,也即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由“野蛮”跨入“文明”的时期,这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几大文明中心,因此洛阳也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或直接称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这也是符合世界历史史实的。而且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前列。[/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巴比伦,甚至希腊、罗马,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通通被征服了、灭绝了、消失了,只有中国文明、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在考察这一段历史文化现象时,我们注意到自古以来以洛阳为“天下之中”这一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古代所称“中国”即指洛阳一带也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好;“廼营成周洛阳,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也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谓洛邑,为天下中心”也好;“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等等,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豫州即“中州”,嵩岳为“中岳”。这种“以洛阳为中心”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对中国的统一、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实在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color][/size] [size=3][color=sienna]& & 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一书中,把《中华文明圣地》作为洛阳的“一级理念形象”;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圣城,都以不同提法概括了洛阳和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我们常说的“根在洛阳”是完全一致的。[/color][/size] [align=center][flash]/v/wQCcs-XSjg8[/flash][/align] [[i] 本帖最后由 鬼剑飘 于
20:42 编辑 [/i]]鬼剑飘 发表于
馆藏&1247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夏宗师指环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