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杨露禅鸟不飞到底有多厉害

一百多年前无人知晓太极拳 杨露禅让其名满天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士农工商各有生活的关注点与兴奋点,各自不同的时髦。与今人的“消费”不同,民国时期的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主要消费两样东西:一是皮簧戏,即今之京剧;二则是太极拳。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在杭州成立,邀请了在当时国术界享有盛誉的56位名家莅临观礼,并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浙江省国术馆欢宴国术名家之摄影&一帧。使得今人得见孙禄堂、杨澄甫、李景林、杜心武、吴鉴泉、刘百川等国术名家的&庐山真面目&。1946年陈发科收李经梧、孙枫秋等5人为徒时合影1933年吴式太极同门合影(前右2为王茂斋、右3为郭松亭、右1为赵铁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士农工商各有生活的关注点与兴奋点,各自不同的时髦。与今人的&消费&不同,民国时期的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主要消费两样东西:一是皮簧戏,即今之京剧;二则是太极拳。&太极十三式拳法,自有清咸同之间始著称于世,学者甚众。迄清之末叶,京兆许禹生先生首倡于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视。三十年来流传遍海内,非当时初料所及也。&这是1912年首创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之弟子王新午于所著《太极拳法阐宗&自序》(1937)中的话。北京体育研究社设址于西单牌楼北西斜街5号,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为宗旨,是北京最早的民间武术传播机构。此后数年,北京体育讲习所又开办。一时武术名流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孙禄堂等均麇集于此授艺,影响日著。忽一日,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平静被打乱了。有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云乃明代武当派宋远桥第十七代孙,精易理,善&三世七&太极拳,竟然令体育社名手们一一败北。七十老叟宋书铭与许禹生、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推手,竟使诸人&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太极拳法阐宗》)当年这一幕历史情景,倏然间已穿越了一百年。如今,太极拳之花不仅开遍京城,开遍全国,也逐渐开遍五洲四海,这恐怕更是&非当时初料所及也&。如今,太极拳日渐走出国门,可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咸丰年间,几乎还没几个人知道太极拳的大名。让太极拳名满天下的首功应当记在一个河北永年人的名下,他名叫杨露禅(蝉)(),杨露禅带着二子班侯()、三子健侯()来到北京,据说先在西郊张家酱园教拳,后来又到端王府教拳。杨露禅有&杨无敌&之誉,有关其神化拳功的传说不少。清末时期,他也是制造武功传奇的大师之一,在民间他与形意拳河北派大师郭云深()、八卦掌开山祖师董海川()有较武比技的传说故事,遮蔽于历史的迷雾,人们似乎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的。武林本即是江湖,而在清末民初社稷风雨的飘摇时代,中华武术凝聚着的华夏民族精神,便幽幽地弥散在街谈巷议的武侠故事中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武术家云集,而仅就精于太极拳者言,便有杨式一门的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崔毅士()、王矫宇(生卒年不详)等。关于杨家,陈微明曾有评语&深沉不露,尤善养气,绝无争雄竞长之心&(《太极拳名人轶事》)。据说杨露禅是由其同乡拳友武禹襄()次兄汝清荐于北京教拳的。但又有一说杨露禅是先在西郊张家酱菜园教拳,因较技赢了原张家中的武师而为东家欣赏,后在一次宴会上显露功夫,被端王看中,于是开始同时在张家与端王府教拳。无论如何,杨式拳经三代人的打创,在北京城是闻名遐迩了。尤其是凌厉勇武的班侯和少侯,打出了杨家一片天。由于露禅&三下陈家沟&向&牌位大王&陈式太极名家陈长兴学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再经影视作品的渲染,今人无不听说过这位太极拳大师。但笔者想说的是,不要过于相信文艺作品的演绎,历史真实有时也许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总之,露禅从陈家沟学得了拳,但他所传的杨式与陈式可是大有不同。有人认为杨家教拳内外有别&&不管怎样,&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杨敞诗句),露禅第一代,班侯、健侯第二代,少侯、澄甫第三代的家传嫡系,真正是一时辉煌。那也正是皮簧戏受人追捧的时代。杨露禅曾于旗营(善扑营)、王府和清宫大内教拳,一时从学者有王公宗室、贝子贝勒,因此传脉甚多,后世有所谓&府内派&者、李瑞东式(简称李式)等,近年又出现当年在溥伦贝子府上任管家的汪崇禄儿子汪永泉一支杨式拳。据说伦贝子府在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路北,汪管家因职务之便向杨健侯学得拳功,虽传人不多,也是一脉。而其所教拳的端王府,据有关学者考证即是&富国街&,当年的&祖家街&,现址为&中国儿童中心&&&即北京市平安里西大街43号的中国儿童中心,旧址已荡然无存,仅有关端王府遗址的一块纪念碑。端王府遗址被八国联军烧毁了(参见于志钧《太极拳史》)。除了杨家嫡系,露禅还有三个高徒:万春、凌山、全佑。史载三人虽为薪传,却各得筋、骨、皮一体之说。迄今为止,武林中未闻有万春、凌山之传人,迹近失传。而全佑一脉则成为今日之吴式拳。有意思的是,露禅公教三徒,却让三徒拜于儿子班侯门下。班侯生性暴烈,甚至将全佑打伤一腿致瘸,全佑也无怨言。今天习拳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吧?杨家太极拳有大、中、小架,快拳、慢拳之分。全佑()是满族正白旗人,原姓吴福氏,北京大兴人。全佑随班侯学了杨式小架,但他早就精通满人的&扑虎&,即今人所说的摔跤,因而糅入拳中。其实,吴式拳里还有宋家的东西,即前边提到的明代宋远桥第十七代孙宋书铭的技功。当年全佑的儿子吴鉴泉()(赐汉姓吴)与宋书铭较技败北,于是叩首拜师,又学到了&三世七&的功法。有鉴于此,吴鉴泉所传的吴式拳与师兄王茂斋(全佑首徒)所传的拳势也颇有异。时下有人要分吴式拳为&南北派&,笔者以为无大道理。当年王、吴师兄弟情同手足,一起切磋研艺,齐头并进。后来吴鉴泉于1928年南下,到南京、杭州、上海教拳,与师兄王茂斋同享盛誉于南北,才有了&南吴北王&之称&&但这是以声望论,并不是按宗派上分的。王茂斋()在吴鉴泉去了南方后便成为吴式拳的拳门领袖。一时风气,京城靡从。作为山东人的王茂斋经营同盛福麻刀铺,在东四大街钱粮胡同,这里也成了一个小型太极拳场。除了儿子王子英外,当时不少同门如李子固等多来练拳。徒侄一辈如赵铁庵(与吴鉴泉共传大弟子)、修丕勋、吴图南、杨禹廷等也是经常过来的。继&北京体育研究社&、&北京体育讲习所&之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影响最大的太极拳组织即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该会执行人便是执北方吴式拳牛耳的王茂斋,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会长则是北平(当时称特别市)市长马良。吴式拳以第三代赵铁庵、修丕勋、王子英、杨禹廷、吴图南,第四代李经梧、王培生、刘晚苍、孙枫秋、赵安祥等知名于北京,以至有&太极五虎上将&之名目。王茂斋的功夫出神入化,那是民国时期有口皆碑的,但他作为北方吴式拳的&老大&,为人却十分低调,很少介入武林中事,理由是自己要经营麻刀铺(相当于今日的建筑材料店)。王茂斋因爱子练功后冲凉受风伤寒意外夭亡而一夜头白,于一年后逝去。从此,次子王子英领衔吴式拳,功夫同样了得。笔者恩师李经梧便曾多得他这位师叔指教,说过:&王子英的功夫是拿化于轻灵发放有泰山压顶之感,让人时时如坠深渊。&可惜,&文革&他被从北京揪斗回家乡莱州(原山东掖县),含冤去世。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太极拳研究会继王茂斋之后的执鞭人便是其弟子杨禹廷()。几乎北方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多出其门下,由于为人厚道又功夫精妙,颇富人望。此时,还有杨禹廷师兄弟吴图南(-1989)、徐致一()等,均享时誉。1928年3月,中央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成立,后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北方太极名家杨澄甫、杨少侯、吴鉴泉、孙禄堂等纷纷南下传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1928年为分界线,北京的太极拳界有了人物换班。杨、吴、孙三位鼎足人物&南下&了,却有一位鼎足人物&北上&了,他就是被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式太极拳家、第九代传人陈发科()。陈发科是陈氏第十七世,太极拳从陈王庭算起则是第九代。由于太极拳&重量级&人物的大量南下,本来在北方盛行一时的太极拳又迅速向江南传播,也就带来了太极拳中心的分解。太极拳是由湖北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此为大多拳派尊奉之说),后传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庭在家族内部传授,外人根本不知有陈式拳。且不说清末民初太极拳界也不自称&杨家&、&吴家&的,太极都是一家,只叫太极拳。可是,由于杨、吴、孙等大腕们的离京至江湖淮粤传拳,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创办人、北京武术界闻人许禹生()便在陈绩甫的推荐下邀陈发科出山。陈发科至北京教拳,住在骡马市大街的&河南会馆&,也叫&中州会馆&。在陈式拳进京前,北方太极拳以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各领风骚,虽风格有异,但大体都是以柔缓匀慢为宗旨,而陈发科带来的陈式太极拳却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这一陈式真面目把世人惊住了。当时诗人、闻人杨季子赋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武术界开太极拳会议,杨吴式拳名家吴图南竟然拦阻陈发科进会场,称其所练为&炮捶&(涉及陈式太极拳的形成与演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历史问题,非本文可探讨)。陈式世传有所谓老架、新架、大架、小架之说。实际上,杨式太极同样也有上述多种架势传承,这就一言难尽了。总之,有发力、有震脚、有蹿蹦跳跃的陈式拳在陈发科的传授下扎根于北京后,理所当然地跻身于大宗之列,而陈发科凭借着深厚的实力也成为一代宗师,教授出李经梧、洪钧生、田秀臣、冯志强、雷慕尼、陈照奎、孙枫秋、杨益臣等一批名家。陈式太极拳有今天的局面,有赖于陈发科当年走出陈家沟,将之带到北京这个首善之地,此功劳无人能比。1912年,武式太极拳家郝为真(也有写作&祯&)来京拜访同乡杨健侯,遭冷遇。后病痢旅店中,受到孙禄堂礼遇,延医侍汤,因感动而将武式拳功授与孙。要说孙禄堂()可是民国时一位了不得的武术人物,河北完县人。集形意、八卦、太极之长,融为一体,自创孙式武学,而其孙式太极拳之创拳基础即系出郝氏所传之武式。后郝氏之子月如又将武式拳传到上海、南京,此不提。孙禄堂不仅武技深湛,且文化修为博雅,是民国时期一位真正文武双修的大师。所著《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名噪武林,开近代武学著述之先河。而其以武功折服洋人的故事,恕不能在此文中详述了。行文至此不禁发现,如今风靡世界、影响日著、丰深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太极拳六大派(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式)之创始人,竟然除陈式、赵堡式出自河南外,余四派均系河北人所创。旧时北京就在直隶(河北省)境内啊。
[责任编辑:胥大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682415
播放数:672536
播放数:651239
播放数:663268热 词& && &
太极拳成名之因:弟子多为京中政要
&&&&来源:&&&&
&&&&&&字号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和杨健侯(),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太极》剧照&
编者:近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与女儿们,来到成都第七中学进行参观、演讲。其间还和学生们一起练起了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不仅有良好的健身价值,还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包括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在内的许多领导人也都热衷于太极。事实上,太极拳在清朝晚期之所以能推广开来,也正有赖于当时的京中政要。
功夫片也许是华语片在全球范围内认知度最高的金字招牌,不过这几年它的势头不太好,这和人才的青黄不接大有干系。随着成龙、李连杰的老去,缺乏有号召力的“打星”担纲,银幕上借助电脑特技花里胡哨的武侠片倒是不少,但有点影响力又有真材实料的功夫片,数来数去也就是周星驰的《功夫》和甄子丹的《叶问》,但星爷毕竟处在半退隐状态,也不长于武戏,原汁原味的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昙花一现。甄子丹要做“演技派……功夫迷的心早已拔凉拔凉的。
今年国庆档,一部名叫《太极》的三部曲前两部亮相大银幕,评价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里面确有一些很爽很High的打戏,并且终于有人要斥巨资打造新一代的武打巨星了。
看电影像是在打游戏
《太极1:从零开始》和《太极2:英雄崛起》分别上映于9月27日和10月25日,两部电影投资2.2亿元人民币,号称是史上最贵的功夫片。大结局《太极3:巅峰在望》按计划将于明年6月上映。电影改编自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赴陈家沟学武的故事,杨露禅的扮演者是位新人,但来头不小――北京奥运会长拳冠军袁晓超,功夫自然是没的说。为了力捧这位武林高手、演艺菜鸟,电影公司也拉来了一干大小明星为其配戏。电影中他爹是刘伟强、娘是舒淇、老丈人是梁家辉、大舅子是冯绍峰、老婆是杨颖(Angelababy)、情敌是彭于晏。幕后阵容也极为豪华,就算冯德伦在导演这一行当上的资历可以忽略不计,监制陈国富、武术指导洪金宝、美术指导叶锦添都是业内顶尖之选。
《太极》的题材不新鲜,民国武侠小说家宫白羽的《偷拳》和1987年的电影《神丐》都是对此事的艺术加工,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中杨昱乾的人物原型也是杨露禅。《太极》的故事情节也相当老套和幼稚:傻小子闯天关,抱得美人归……
当然,要一本正经和这部电影纠缠情节、人物,你就输了。《太极》追求的是把传统武学玩出花样来,大量对游戏、动漫的借用也让它被称作“混血功夫片”。杨露禅一出场,电影就用“怪咖”――一个刚刚在网络上开始流行还没被《现代汉语词典》“招安”的词来形容它,目标受众对准80、90后的用心昭然若揭。之后,大战清兵时的“暴走模式”、初到陈家村网游式人物地图标签、和玉娘对打时的招式步法图解、街机格斗游戏式的闯关,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切水果也粉墨登场,配乐扔掉了老三样琵琶、古筝、二胡,换上了重金属……有的时候感觉导演是把游戏机接到了大银幕上,用游戏手柄、鼠标、触摸屏操控着袁晓超过关斩将。这种对游戏的大面积克隆,注定不会搔到所有人的痒处。把电影拍得像游戏,偶尔尝鲜还行,用多了也会让人腻味。
相较之下,第二部风格没有第一部那么出挑,更像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武打片,结尾处袁晓超和元彪的一段厨房比武,洪金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精心编排,会家子打起来端的不一样,以致海外媒体已经忙不迭地送给袁晓超“李连杰接班人”的头衔。电影中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出现了能自动铺铁轨的装甲移动城堡、机械动力的飞行器,说它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也好,说它瞎胡闹、鬼扯也好,用“好玩”来定义《太极》应该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作为爷爷奶奶们晨练健身操的奠基人,杨露禅被《太极》一掌推进宅男们的世界,尽管在他使来,“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还是具有相当威力的妙招,但列位看官,这里事先声明:杨露禅的一生,和我们早已被武侠小说和动作电影过分满足了的英雄幻想相比,要平淡得多。
众说纷纭的太极拳起源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4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电影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 (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 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电影,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电影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 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 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电影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高潮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电影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淄蹀日p。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和杨健侯(),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原题:《太极》宗师杨露禅HIGH起来,作者:上林
原载于《文史参考》(现更名《国家人文历史》2012年第2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雷蕾、周斌)《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露禅手捧太极震环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