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rx1论坛这个怎么样

瓦力识别-答非所问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索尼RX1-R(单机)( SONY RX1-R(单机) )
400-810-9000
外观颜色:
参考报价:
产品特性:
全画幅(35.8×23.9mm)
用户口碑:
243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卡尔蔡司定焦头F2.0大光圈
索尼RX1-R (单机) 主要参数
相机类型:准专业便携
操作方式:全手动操作
有效像素(万):2430万
最高分辨率:
传感器尺寸:全画幅(35.8×23.9mm)
显示屏尺寸:3.0英寸
广角镜头:不支持
长焦镜头:否
最大光圈:F2.0
索尼RX1-R (单机) 大事件评测在索尼黑卡™RX1出现之前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卡片数码相机也会有全画幅相机,或许也不是没想到......评测2012年说是数码相机的全画幅年应该没人反对,而其中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索尼黑卡系列的第一台全画幅卡片......
购前读物 不少人在看照片的时候,都很喜欢那些拥有迷人的浅景深效果的照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景虚化效果。玩过一段...... 十一假期将至,不知道大家的出行计划是不是都已经规划好了呢?出门在外,除了要玩的开心,更重要的是过的舒......
索尼RX1-R (单机)和网友推荐品对比
有效像素(万)
最高分辨率
传感器尺寸
显示屏尺寸
索尼RX1-R(单机)¥14000
准专业便携
全手动操作
全画幅(35.8×23.9mm)
尼康D810(单机)¥15200
全画幅(35.9×24mm)
同品牌最热产品
准专业便携相机排行
1000元以下相机
热门链接:
索尼RX1-R(单机):
热门数码相机品牌
数码相机新品推荐
免责声明:此页面(本网站)所显示的维修商主体资格、经营资质、报价、售后服务等承诺、以及所发布的商务信息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维修商负责,不代表天极网观点,天极网亦对此不作任何承诺与保证,天极网所提供(本站显示)的信息资料仅作为市场资讯供用户参考。页面上带有”官方授权”图标的为官方授权维修点,维修商提交了官方授权书,带有“官网认证”图标的为官网认证维修点。天极网建议您选择同城具有相当资质的维修商当面交易,不要先直接打款给维修商,以降低自身风险。网络用户依其意志自主选择维修主体、维修物品,并自行承担后续风险,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Copyright (C)
Ye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极网络一眼瞬间的回首,我与 SONY RX1 的三年回忆丨数字尾巴
请绑定手机号
亲爱的尾巴用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要绑定手机才能发布内容,感谢你的理解
即使是外星科技充斥的现在,我依旧非常喜欢这台相机,不单只是画质,也因为它的纯粹。
持有 RX1 到现在也差不多经过了三年,原本只是在 2012 年底发表会体验上短短的见面,这几年这台相机居然也从短短一见逐渐变成走入生活的随行相机。
对于轻便的相机,我一向没有什么抵抗力,RX1 更是如此。这是一台具备 135 片幅的轻便相机,即便是不能换镜头,让我评价如此高且爱不释手的还是镜头表现了。
这样轻便,也具备高画质的相机,确实成为这几年来我手上最喜欢的相机。
一直都惦记着要来介绍这台喜欢的相机,没想到光想着要收集更多照片素材,拍着拍着,从见面的第一眼瞬间,也变成三年后的回首。
就用这篇文章,来重新回顾我所喜爱的这台相机吧!
在我的相机启蒙时代,Sony 的 F707/F717、F828 都是当时相当重要且名气响亮的铭机,然而我一直都没能长期使用 Sony 的数位相机,直到 RX1。
“轻便”一直是我的软肋,入门的数位单眼相机,我选的是当时机身与镜头搭配最轻巧的 Pentax *sit Ds/D,也影响到我后来热爱无反光镜系统;小相机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拿着单眼相机,我身边都还是有些小相机,底片的 Contax T3、Minolta TC-1,数位的 Ricoh GRD 都是基于轻便而开始喜爱的相机。
对 RX1,我喜欢的第一个理由自然就是轻便。
而这个轻便的比较标准,就基于他是个 135 全片幅的数位相机。
RX1 是台单纯的数位相机,规格也很简单:2400 万画素的 135 全片幅感光元件搭配定焦的 35mm F2 蔡司镜头。
这么简单的搭配,就已构成让我喜欢的条件。
如果 RX1 跟以往 Sony 的数位相机类似的话,比较偏向一般使用者的操作逻辑,我或许也不会那么喜欢它。
RX1 有一些操作上的逻辑我是喜欢的:它具备独立的曝光补偿转盘,同时光圈的调整也与一般数位相机不同,是透过镜头上的转环来调整改变。
快门纽上也能安装机械式的快门线,加上光圈数值调整这部分是比较接近底片相机的感觉,但是 RX1 也不全然是仿古,它也具有蛮多数位相机的特性,像是可以自定义一些功能在“C 功能钮”与“左、右、下钮”,后滚轮、方向钮四周的转盘也能够作为快捷调整。
我想这是一台生长在数位时代,却带有一些底片操作意图的相机。
RX1 是台精致,外型质感好的相机,操作上也挺让人满意,不过在使用上我认为还是有些未能圆满。
RX1 基本就是一台方块,虽然已经是相当轻便的机器,但是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体工学可言,尤其是相机的前缘,虽然有蒙皮的覆盖,但是面积跟形状都不是很理想,因此握着的同时无名指大概得靠在相机下面来稳固。
不过 RX1 小归小,还是有些重量的,一趟六七天的旅行下来,我的无名指也磨了破皮。
幸好是还有些第三方的厂商,有针对这样的状况制作一些外加握把,我原先是用 Flipbac 的握把贴,后来买了日本 UN 社的金属制握把,这才改善了这些使用状况。
Sony RX1 在推出之时,很多人看的是这台相机是首台拥有全片幅的数位相机(非可交换镜头的机身)
在此之外,我更满意的是这颗 Zeiss 镜头。
老实说,今天 Sony 若是推出的是等效 35mm,感光元件为 APS-C 的 RX1,只要光学品质一样,我同样会买单。
RX1 的好,基本上就是在 135 片幅底下,拥有精致的体积重量,然后又有极优秀让人惊艳的镜头。
下面这张照片,说明了我对 RX1 异常喜爱的原因。
散景柔和、光点漂亮、明暗过渡良好、解析度高、在逆光的表现优秀,我所喜欢的一个好镜头的特点,通通在这张照片上了。
我稍微挑了几张照片来看一下这颗镜头的实力。
下面这张是光圈 F2.8 的状态下拍的,叶脉的纹理相当清晰。
散景的表现,下面这张照片则是全开所拍。
RX1 的散景光点并非是正圆形的形状,边缘也还是可以看出有一点口径蚀,但反而是这样的特性,让这台相机的成像反而没有那么现代的感觉。
你要说 RX1 这颗 Zeiss Sonnar 35mm 完全没缺点,那倒也未必,碍于体积,这颗镜头有用上数位修正,在没有修正前,都略有变形跟暗角。
暗角的部分蛮有意思,是个不修正也很有味道的特色。
RX1 是一台现代的相机,但光学确有一些略别现代气息的表现,但也不是全然的有缺陷而已,而是在体积缩减与完美的光学修正上取得一个平衡。
的表现,散景的柔美让人心醉。
作为一个器材派,除了看 MTF 与定向的测试以外,我个人有一个对镜头的判别方法,不是那么精确,但很容易找到喜欢的镜头。
如果这是一个好镜头的话,针对材质的描写会十分优秀’
在这个理论底下,Olympus 的 M.ZD 12mm 跟 M.ZD 75mm 都符合这样的条件,虽然 M.ZD 12mm 的解像力并不特别高,但它们都针对玻璃、流水、金属等材质有特殊的光泽描写表现。
而 RX1 也一样有。
我尤其喜欢它在反射材质上的表现。
高ISO的表现呢?
当时我主力机种是采用 4/3" 感光元件的 M43 与小感光元件的 GRD,RX1 这样的表现实在是跳跃了不只一级,这样的高 ISO 表现即使拿到现在来我也认为蛮优秀,下面这两张都是 ISO 6400 的实际拍摄,点图会连到 flickr,我放的是原图,可供参考。
RX1 也设计了一个对焦距离较近的近拍模式,这个模式下放大率尚可,拍拍出门的饮食与小花小草也是足够的。
我因为个人兴趣的关系有时候会拍一些器材,RX1 的 2400 万画素虽然比不上现在的超高画素,但裁切一下仍旧可用,尤其镜头与相机上面的漆料,质感展露无遗。
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除了为了长时间使用而购入的握把以外,基于个人喜好,我还是添购了一些配件,像是真皮的背带,外接光学的观景窗,还有复古的方形遮光罩。
再怎么说,照片拍得不好,相机打扮的好看出门,总是不能输人的。
光学的观景窗 Sony 有推出原厂部品,那是有着 Zeiss 镀膜技术的光学观景窗,那个观景窗我实际看过,非常明亮,观看感异常舒服,可是过于昂贵的售价(19980 新台币,比外接电子观景窗还贵,里面是只有框线而没有任何拍摄资讯),所以我选了替代方案。
我的替代方案是当时候 Olympys M.ZD 17mm F2.8 同捆的外接观景窗,外型跟大小都正好,
当然如果用 GRD 的外接观景窗或者是福轮达、蔡司的外接观景窗都可以。
我用了摄影铁人胶带加了点工变成黑色,虽说观景窗是塑胶镜片透光度稍差一点,但还勉强可用。
搭配方形遮光罩真是好看哪!是不是真的用这个观景窗取景,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四、名为开始的尾声
这其实是一个三年后对一台相机的总览与回顾,尽管仍旧还是有器材派对于器材的感想跟分析,在此之外,文章更有弹性些,可以有更多队于相机的个人观感。
除了轻便的相机以外,我也一直都喜欢简单纯粹的相机。这样简单纯粹的相机有时是朴实的单眼相机,像 Olympus E-1;有时候则是纯粹的小相机,像 Ricoh GRD。
但更有时候,是具备奇妙特色却仍纯粹的相机,Ricoh GXR 是一个类型,这台 Sony RX1 又是另外一个类型。
GXR 跟 RX1 都是新世代的相机,GXR 代表的是某种模组化、最佳化的美学,而 RX1 则是单纯的将技术镕铸在最精致最小这件事情。
对我来说,RX1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是一台可以随身放进包里的 135 全片幅相机,而且画质足够好。
RX1 的价钱不低,同等价位我们可以买到 Canon EOS 5D Mark3 或者是 Nikon D810 的机身,以入门全片幅(EOS 6D 或 D600)来说,还可以搭配一些很好的镜头。
但我依旧认为那是不同的东西,不同的样貌,甚至可说是不同的乐趣。
单眼相机、无反光镜的魅力可说就是在不同用途下挑选适合的镜头,喜欢小小大世界的可以投注在微距镜头、喜欢风景的可以投注在超广角镜头、喜欢运动的可以搭配长焦段镜头。
各种镜头可以搭配各种你喜欢的题材。
以这样的标准看,RX1 是台什么都做不到的相机:它不够广、它不够近、它不够远。
原因无他,它不能换镜头。
如果还有要求的话,它甚至还不够快。
对很多人来说,一台好相机的要素是可以换镜头,然而我的标准不是,应该说,不全然是。
当你会留意到 RX1 这样的相机并且决定选择时,我想除了价钱以外应该是有一些思考过的要点,这些要点也是我说的纯粹所在。
还记得在回覆 PTT 那篇关于 RX1R II 的购买建议文章时,里面推文有个意见是说:“这样一台相机过于昂贵,且不能换镜头,几年后回头看会觉得很傻、很天真。”
RX1 是一个具备 35mm 视角的镜头,这是一个拍什么都适合,却也不一定每样能拍好的焦段。它是一个在生活中但可能缺少些激情、它能拍但缺少些张力、它没负担但缺少些独特。
你会选择 RX1,一定是对这个焦段有所瞭解而后的选择。
这么一般的视角,搭配小巧的机身,旅行时在街上不怕打扰,也没有任何侵入感,你同时知道照片的品质就是这么好,所以你只需要带着它,然后按下快门。
这种乐趣就是日常、随行、单纯的拍照之乐。
这是专属小相机的乐趣,而RX1就是这类小相机的终极版。
你会选择 RX1,其实也就是对这种小相机的乐趣认同。有时候是兴趣使然、有时候是从单眼回来的返璞归真、有时候只是想要单纯的东西,就这样而已。
RX1 一发表之初,我就很喜欢这台相机,但预料到没办法马上购入,已经有长期抗战的打算,持有至今已经超过三年,我仍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大概是 RX1 的画质优秀,我对 Sony 的印象改变很多,后来其实也因为 RX1 而踏入了 A7 系列,整个 A7 系列是很有魅力的系统,但刚买 A7 的时候我总觉得还是差 RX1 一点,直到后来用了 A7s 还有 A7R II,才觉得在画质上有相似的感觉。
这篇文章说着 RX1 这台相机逐渐到了尾声,但它却也同时是另外一个系统启蒙的新开始。
这个名为开始的尾声,说的是这台相机带来的新体验,还有跨入的新门槛。
用 RX1 这几年下来,我一直很有个感觉:“这是一台具备工程师浪漫的相机。”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RX1 推出的当时,是在不确定市场反应而推出的。
同样的价格确实可以买台全片幅单眼相机跟一颗好的定焦镜,不可换镜的相机对很多人来说就跟玩具一样,要能购买这样的相机,我觉得很有勇气。
而要能够推出这样的相机,我认为更有勇气。
这台相机并非粗制滥造,镜头的设计一点都不马虎,感光元件的表现也十分可圈可点,速度上虽不快,但也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在不知道市场反应,也不知道这些技术有没有办法延续下去到第二代,有一个工程师的团队设计了一台这样的相机。
这样的团队应该对相机非常有热情,才有办法在未知的状况下设计推出这样的相机。
当时为了小型化的技术,包含光学、感光元件与使用体验,我相信 RX1 的设计经验有很大一部份也转移到了 A7 系列上面,除了 A7,也促成了 RX100 与 RX10 系列的到来。
说来也奇怪,相机是一个理性的器具,设计者也是理性的工程师,然后在使用者与摄影师手里,却能造就感性的作品。
但总还是有个理性的相机,在操作的时候能感受到设计者努力往用户的体验靠拢,融合量化和质化的成品。
我想,RX1 就会是那样具备理性跟感性的相机。
Sony RX1 并不完美,但确实是近年来我难得特别喜爱的相机。
至于它后来修整了面貌,用更完美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延伸阅读:
快给朋友分享吧!
45人已收藏
请先登录再评论..."索尼rx1感受"的糗事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索尼rx1感受的糗事,各种关于索尼rx1感受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索尼rx1感受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拒绝访问 | www.chiphell.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hiphell.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f95b6b2d1d43a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rx1和rx1r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