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陕西汉中最新铁路规划张柳村都实施了哪些项目

> 正文 中国梦的汉中脉动:“十二五”期间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评论:条评论字号:T|T“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面回 顾“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全市人民凝神聚力建“三市”、奔小康,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报今起开设“辉煌十二五”专栏,集中重磅推出回眸“十二五”系列报道。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又站在了“十二五”收官之际。时值乙未,岁在仲冬。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上,回顾和梳理全市经济巨轮的轨迹和亮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变化上;体现在顺势而为上,更体现在主动谋划上。”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天汉大地口碑相传的“年度热词”。市、县宣传部门在宣传解读时不忘“中国梦”的本土化-----建设“三市”是中国梦、三个陕西在汉中实践的精彩篇章。建设“三市”,同步小康。“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始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打造汉中经济升 级版,在新常态的大潮中一跃成为“陕西四小虎”之一,经济增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根据西北大学课题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迈入了中等发达城市行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五年来,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五年来,追赶超越、滚石上山的坚韧前所未有。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富裕城市。蓝图绘就,蹄疾步稳。“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追赶超越,争先进位。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 列,据测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6.3%,高于全省1.3个 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3.5%;预计全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将达到80%。在2013年、2014年全省年 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市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综合优秀地市行列,迎来掌声一片。富裕梦&&强市先要百姓富汉中,天府之国。自古以来,汉江盆地的富庶滋润着这片土地。而在现代经济的快速流动性要求面前,秦岭北横、巴山南阻的地势却成为束缚汉中人民实 现“冲出秦巴”梦想和期冀的劣势。2015年9月底,汉中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则重要消息&&“汉中成为陕西首个拥有绕城高速地级市”,随之人民网、 网易、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等中省新闻媒体也跟进报道,为汉中交通之变喝彩。“初闻诧异,继而惊喜!”这或许是很多汉中人或关注汉中发展人士的心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年来,谈及发展,一论汉中,交通不便;再论汉中,交通瓶颈。这些论断如实反映了汉中在发展中一度面临的地理困境,同时也映衬出一些社会思潮的焦虑和信心不足。“瓶颈”不除,遑论发展。五年来,全市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继2007年9月底我市首条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建成通车后,十天高 速、宝汉高速汉中境内路段先后建成通车。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已形成南有西汉高速、北有十天高速、西有宝汉高速的高速交通大格局,率先成为陕西首个拥有绕 城高速大环线的地级城市,标志着汉中全面进入高速时代。北上关中、南下川渝、东进江汉、西连陇南。全市以“三高三铁”(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汉高速、西成客专、阳安复线和汉巴渝铁路)为主骨架的立体大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其可使汉中全面融入陕、甘、川、渝、鄂、晋、豫省会城市“一日交通圈”和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范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倍。其中公路投资253亿元,铁路投资194亿元。全 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3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8877公里。2012年10月,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段正式开工,在2017年建成之后,汉中到西安、到成都仅需一个多小时,汉中、西安、成都将开启“同城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之后,汉中机场直航北京、深圳、上海相继如期通行,标志着汉中又打通了一条具有现代交通意义上的通达当今中国最热的三大经济版图的“空中大通道”。通航以来,各项运量指标位于西部机场前列。交通之巨变,正是汉中追赶超越的一个精彩乐章。五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汉中“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以实施“六大战略”、“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六大产业”、“五大园区”为重要依托,全市宏观经济发展从“蓄势”到“迸发”,迎来量速齐增、质效双提的新图景。&&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在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十二五”以来,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预计到2015年底,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均跨上1000亿元新台阶,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四个一”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汉中成为陕西经济“四小虎”之一,实现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对全省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趋好、结构更优”的显著特点:速度较快体现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有效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1%,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质量趋好体现在: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4%,非税收入占比不到30%,在全省最低,实现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结构更优体现在: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3%,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保持在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亿美元,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以“铁、公、机”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汉中城固机场正式通航,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开工建设,“一环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综合整治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等重大民生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加速推进。兴元新区、滨江新区、龙岗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和南关、东关片区等老城区改造加快实施;15个镇入榜全国重点镇,65个新型社区、74个示范社区全面建成,5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率预计达46.29%,比“十&五”末提高9.21个百分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为转型升级新亮点。预计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3:47.7:35。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工业、能源化 工等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9%。航空装备、新材料、数控机床、节能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增产值贡献超过200亿 元,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20%以上,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159个,龙头企业达195家,猪、药、茶、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值占比达55.2%。以全域旅游为带动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4%,达38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说,经济数据更多地体现为衡量发展的“量”的指标,那么,民生改善则可以作为衡量发展的“质”的标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各项民生投入不断上扬。“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不动摇,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3%,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可为40万城镇低收入和无房人群提供住房保障,累计实施陕南移民搬迁35.36万人,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移民搬迁户适龄人群免费大专学历职业教育,探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解决之路。实践证明,“十二五”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阔步迈入陕甘川毗邻强市的五年;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民生事业极大改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让梦想之光照进每位群众心中。建设“三市”业已化为汉中市越来越多普通家庭触手可及的“幸福指数”。文化梦&&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座城市,经济是根,文化是核。有了灵魂的经济才具有无限发展的活力。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集汉风秦韵与灵山秀水为一体。汉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来为人所称道。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部《史记》中有163处记载汉中;一部《三国志》入载473人传记,有86人与汉中结缘。古、拜将坛、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等文物旅游资源闻名中外。汉中虽地处西北,却又具备江南风韵,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秦岭四大国宝”在此安然繁衍生息。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2014年4月,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倡议下,市委宣传部牵头面向全国集思广益,汇集各方智慧,最终确定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城市品牌。市委、市政府以城市品牌为载体,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战略。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推介,编辑出版《真美汉中》画册,开展“汉中十大文化符号”和“荣 耀汉中系列评选”活动,拍摄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专题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在市内外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产生了对外宣传推 介、聚集人气,对内引领发展、凝聚共识的“磁性效应”。“‘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既从时间经度上诠释了汉中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印记,又从空间纬度上彰显了汉中生态真山真水、群众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的鲜明特征,有效提升了汉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委书记魏增军说。文化软实力可提升一个区域的精、气、神,亦可让一个区域的形象和声音传播得更深远。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深情地说 道:“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汉使张骞”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越来越深地唤起民族复兴梦的历史记忆。我市城固县是张骞的出生地,也是张骞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长眠之处。对于汉中,张骞具有更为直接的历史意义、人文意义和地方精神象征。公元前164年前后,张骞出生并成长于汉江之滨的博望村。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元鼎三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 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一个“凿”何其了得,背后注满多少艰苦卓绝。日,在第38届 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我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汉 中市也是陕南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申遗背后的故事同样动人。张骞墓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市县两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申遗工作组赶赴国家博物馆、西北大学、张骞封侯地河南方城等处,累计采集、整理各类文字资料300余万字、图片2000余张,拍摄视频460多分钟,数据化存储总量达40G。“张骞墓申遗成功,标志着汉中拥有了一个世界级品牌,为‘汉中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汉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如何古为今用,借船出海?今年9月29日,汉中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军的一篇重要署名文章,全面解读了汉中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的历史渊源、独特优势、战略定位、战略方向。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布局之际,市委、市政府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日益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大手笔谋划布局“东西南北”四向融入的开放大格局,即向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北融入京津冀经济圈。从关天、江汉、成渝经济圈“西三角”节点城市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汉水入京源点城市,从地理标识的对外形象到经济布局的务实推进,展示出全市对外开放视野更大、信心更足、步履更实。2015年9月下旬,市长王建军率 团出访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三国,举办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洽谈会,与三个国家的20多名企业家座谈,宣传推介汉中的区位优势、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矿产资源和 优势产业。10月17日至23日,第五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在香港、澳门、深圳三地举行,我市精心策划包装涉及农林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 等8大类71个总投资1167亿元的优势项目,市委书记魏增军率队赴粤港澳举行一系列重点推介、洽谈合作和拜访交流活动。为弘扬丝路精神,融入一带一路,主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我市精心策划组建了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大篷车队。 自今秋起在丝路沿线城市立体开展文化旅游推介、经贸招商、名优商品展销等系列活动。11月12日,张骞使团大篷车队在北京茶博会首秀亮相,与院内汉中专馆 一并集中展示汉中市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有机产品。在当天举行的北京&&汉中重点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合作项目66个,总投资达512亿元。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走好“三步棋”:大片创作讲好汉中故事,精心打造汉水汉中、汉中栈道、汉使张骞、古路坝灯火等文化精品,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今年9月10日,电影《古路坝灯火》在央视六套正式播映。全面反映汉中厚重历史文化、优美自然生态、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域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汉水汉 中》、《汉中栈道》已分别与央视十套、九套达成拍摄协议,并均已开机拍摄。“十二五”期间,歌舞剧《米仓山风情》、《汉颂》,汉调桄桄剧《韩信拜将》,纪 录片《汉水汉中》等先后被列入全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大集团运作整合开发文化资源,按照中省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月9日,汉中文化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我省首家市级跨多企多业、 融合发展的文化媒体企业。新组建的文化媒体集团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整合了汉中日报社、汉中电视台、汉中广播电台所属媒体企业、新媒体、经营性职能等相关 资源,整合汉中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汉中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资源,注册资金6000万元,划转员工近300人,涉及演艺、影视、广告、印刷、发行、新 媒体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有望为全省国有文化企业融合发展创造成熟的经验。大景点支撑打造全域旅游,依托“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分布全市的生态、历史、民俗文化景区项目,融入体现汉中特色的历史元素、文化符号、民俗风情、红色基因,集中包装、推介和打造,增强我市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受地域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厚重。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倾力打造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三乡”文化品牌,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宜居梦&&真美汉中更怡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民生。“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循环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建设美丽汉中和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为目标,坚定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主旋律。积极实施《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15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减排项目300余项,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预计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16.4%,将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陕南移民搬迁、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绿化水岸线等工作成效显著,林木绿化率达58.67%,森林覆盖率达58.18%,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区实现了省级园林城市全覆盖,留坝、、宁强三县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美丽汉中雏形显现。&&循环经济成为引领发展的绿色引擎。“十二五”以来,以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深入推进《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实施。全市初步形成13个以循环经济园区为承载的产业园区,其中汉中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被授予“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称号。以“工业废渣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成药加工&&有机肥”等为代表的20条循环发展产业链日益成型。全市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预计201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达到57.8%,农作物秸秆禁烧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71.3%。既重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也关注“民生的温度”。打扫卫生,外出锻炼,准备早饭&&搬进河东店镇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一年多了,但李雪燕依然保持着在山里时早早起床的习惯。说起移民小区的方便,李雪燕连声感叹:“搬出来就是好,现在看个病、买个菜,走上几步路就能解决了!”今年50岁的李雪燕原来住在汉台区河东店镇大山里的光明村,山大沟深、道路泥泞、野猪出没是山里环境的真实写照。“以前住的土房不结实,跑风又漏雨,平时上趟街天不亮走、天黑才能回家”。住上宜居新房子,开启幸福新生活,我市移民搬迁群众的“小康梦”已渐行渐近。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把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与建设“三市”目标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民生之路。截至2014年末,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完成搬迁9.43万户35.36万人,建成安置点652个,集中安置率达到90%,16万人从农村搬入城镇,3.2万户彻底摆脱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户均固定资产增加超10万元。“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聚焦民生凝民心,全市民生事业实现了“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坚持民生支出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两个80%”不动摇,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可为40万城 镇低收入和无房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养老机构达300余个,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两项指标全省考核第二。全市一系列医改重大举措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商业保险试点、农村卫生“六大工程” 等。各类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9.7%以上。建成89个公共卫生服务示范镇,县、镇、村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实现全覆盖。今年10月,生育服务证制 度改革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11月,全省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现场会、全省1市10县综合医改试点推进会在汉举办。全市医改工作已连续4年受到省政府表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以来,全市教育战线捷报频传:高考一本上线率居全省第二、理工类一本上线率居全省第一,北大、清华和空军招飞录取人数 在全省排名仅次于西安市;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174所,公办幼儿园达到405所,一举消除了公办幼儿园入园难;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8.5%以上;全市已 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5个、省“双高双普”县6个。群众对教育综合满意度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两位。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新常态下,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变中求进,一张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升级版汉中经济版图清晰可见。新常态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民生温度,一条集中民智、顺应民意、惠及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始终坚守。回眸“十二五”,科学发展、积蓄力量;展望“十三五”,追赶超越、实现梦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正是全市发展、改革、稳定始终不渝的华彩乐章。
延伸阅读:
() () () () ()
点击评论关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Copyright ?
古汉台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政府信息公开
依申请公开处理状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汉政发〔2012〕27号
所属主题: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所属题材:
发布机构:
服务对象:
生成日期: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内容概览:
《汉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
汉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2&& 全市重金属污染现状
2.1 重金属污染源产排污情况
2.2 污染源企业地域和行业分布
2.3 环境质量现状
2.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规划编制依据、时段和范围
3.1 编制依据
3.2 规划时段
3.3 规划范围
4&&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基本原则
4.3 规划目标
5&& 规划重点任务
5.1 重点区域的确定
5.2 强化重点行业防控
5.3 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
5.4 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5.5 加强含重金属原料及废渣的污染防控
5.6 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
5.7 建设重金属监测预警体系
5.8 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宣传教育
6&& 重点项目
6.1污染源治理项目
6.2 修复技术示范项目
6.3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项目
6.4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6.5 淘汰关停及清洁生产项目
6.6 项目资金来源
7&& 政策保障
7.1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
7.2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3 加强清洁生产审核
7.4 执行环境经济政策
7.5 开展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8&& 组织保障
8.1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8.2 细化分解任务,按期完成规划任务
8.3 实施跟踪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重金属污染具有长期性、积累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等特点,危害大、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2009年以来,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先后就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在长期的矿产开采、加工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积累造成了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存在重金属污染环境安全隐患。为了有序推动全市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防范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编制本规划。
2.全市重金属污染现状
汉中市域跨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其间夹有松潘甘孜褶皱系的一部分,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是省内主要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截止2006年底,辖区内已发现矿产四大类十二小类92种,矿产开采近千处。汉中市的优势矿产,主要有金、铁、锰、铜、镍、钒、铅、锌等金属矿和玻璃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蛇纹岩、石膏、纤维水镁石、饰面用花岗岩、蛇纹岩及大理岩等非金属矿。矿产集中分布在勉县—略阳—宁强一带,面积约2900余平方公里,储量较大,易于开采,属于国土资源部划定的陕甘川渝有色贵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的一部分。近年来,全市有色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优势工业增势强劲,27个工业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金属矿制品业、非金属矿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机械加工)等13个行业增幅达到20%以上。这些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不断累积到周边的环境,造成部分区域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和超标现象,威胁到区域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2.1.重金属污染源产排污情况
根据汉中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全市工业涉重金属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量见下表:
表2—1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状况(kg/年)
表2—2 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状况(kg/年)
表2—3 含重金属危险废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吨/年)
2.2污染源企业地域和行业分布
家,其中,勉县16家,宁强10家,略阳8家,南郑6家,汉台12家,洋县2家,城固2家。
全市涉重金属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化学品及化学原料制造、机械加工等四大类。国家重点控制的铅、铬、镉、汞和类金属砷五类重金属中,铅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业,汞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有色金属矿采选,镉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化学品及化学原料制造业,铬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机械加工业(金属表面处理),砷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磷肥制造和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
2.3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常规监测和对涉重金属企业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重金属均符合相应的水功能区划标准;涉重金属企业周边地下水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涉重金属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超标,主要超标的项目是镉、铬、铅和类金属砷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问题
全市涉重金属排放源点多面广,小企业众多。同时,汉中属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略阳县废弃硫铁矿、宁强县历史遗留的铅冶炼渣和锰矿渣以及一些涉重金属企业,在长期生产加工过程中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导致企业周边土壤污染,重金属超标。另外,据初步调查,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本底值较高,存在环境风险,影响民生安全。
(2)生产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
大部分涉重金属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污染治理设施水平较低,重金属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有的企业甚至在建设过程中环保设施不到位,违法排污,超标排放。另外,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富集效应,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可通过长期的积累使周边环境中重金属浓度增高。
(3)基础工作薄弱,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重金属污染防治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土壤环境质量的系统基础资料,对重点区域及污染的危害程度未全面掌握,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污染防治科学研究等滞后于涉重金属产业发展,不能适应污染防控的要求。
(4)重金属污染源监管能力不足
近年来,中、省、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全市大部分县级环境监测站重金属监测分析能力薄弱,存在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监测仪器设备缺乏等问题。重金属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环境应急装备水平低。
3& 规划编制依据、时段和范围
3.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8)国务院转发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9〕61号)
(9)《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10〕35号)
(10)环境保护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以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大纲》
(11)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12)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陕西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陕政函〔2011〕153号)
3.2 规划时段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期限为年。
3.3 规划范围
(1)重点控制的重金属种类
重点控制的重金属为铅(Pb)、汞(Hg)、镉(Cd)、铬(Cr)和类金属砷(As)。
(2)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重点行业是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冶炼业,涉重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镀业(含机械制造表面处理);重点企业是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重金属排放企业。
(3)重点区域
重点区域是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物相对集中,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县区,全市重点区域是:勉县、宁强、略阳、城固、汉台区、洋县、南郑县,共7个县区,主要集中在汉江、嘉陵江流域和秦岭、巴山山区。
4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提高重金属污染损害监测评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落实政策措施,严格环境准入,扎实做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4.2基本原则
注重民生,科学发展。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健康为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民生保障,积极防控和应对重金属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污染防治和行业发展,统筹现有污染源整治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分区域、行业和企业,逐步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
源头控制,综合防范。坚持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新的污染物产生。以加强污染源的监管为重点,大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实施污染源综合整治,消化存量、多还旧账,保安全、防风险。
加强引导,明确主题。政府积极引导,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鼓励全社会参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监督。
4.3规划目标
到2015年,集中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和突出的环境问题,防范污染事件发生,基本建立起重金属污染防治、事故应急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体系。涉重金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污染源综合防治水平大幅提升,解决企业重金属超标排放问题。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2007年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表4-1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目标
5 规划重点任务
5.1 重点区域的确定
全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主要集中在略阳县、宁强县、勉县区域,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和电镀企业主要集中在汉台、城固县、南郑县和洋县区域。根据这一实际,结合“汉中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以及国家和陕西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防控区域,确定全市重金属防控重点区域如下:
表5-1汉中市重金属规划重点控制区域设置情况
南郑县铅锌矿采选冶炼、机械加工表面处理企业分布区域;城固、洋县机械加工表面处理、汉台区电镀企业分布区域。
5.2强化重点行业防控
(1)严格环境准入,限制涉重金属项目建设
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提高涉重金属项目环保准入标准。在重点防控区域,禁止随意新建重金属污染物的项目,鼓励重金属排放企业兼并重组,围绕《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规划》,体现汉中资源禀赋的涉重金属项目,整合资源上规模、集中聚集进园区。禁止引进落后工艺、随意选址落户。电镀行业进入工业园区实行集中管理。
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保审批。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学技术、国土资源、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相关部门按国家规定,严格执行节能、环保、安全、土地使用和职业健康方面的准入标准,强化涉重金属项目公众参与制度。环保部门加强涉重金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作为项目环评的重要内容,严格环评审批。建设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项目时,严格执行国家准入条件确定的环境安全防护距离,确保周边群众健康。开展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影响后评价。
(2)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建立完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实施淘汰生产规模小、工艺设备落后、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或生产线计划,逐步淘汰规模小、污染排放高、选址敏感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强化监督,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强监督考核,定期公告限期淘汰涉重金属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各县区执行情况。环保部门对未按期完成重金属落后产能淘汰的县区,暂停审批涉重金属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以及经停产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和治理无望的重金属污染排放企业,由县区政府依法关停。
5.3 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
(1)强化企业日常环境监管,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加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监督检查,涉重金属企业全部纳入重点监控对象管理,按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对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每月执法检查不少于一次。定期实施污染源监督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建立完善涉重金属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一厂一档”,实行档案动态管理,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物动态数据库。
(2)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废气重金属污染治理。控制重金属大气污染源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关键,选择清洁环保的原料、辅料,对环境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采用先进、经济的末端治理技术治理废气,确保废气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减少废气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
(3)严格落实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措施。按照清污分流、分质处理、以废治废、一水多用的原则。含污染物的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废水,宜合并处理;含重金属污染物,且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废水,在车间处理设施处理或与其他车间同类废水合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禁止稀释处理;加强废水循环利用,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4)实施区域重金属总量控制。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区域环境本底条件和环境容量,制定区域重金属排放总量指标,实行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管理。
5.4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1)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定期公布涉重金属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名单,重点防控企业每两年开展一次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向有关部门报告。
(2)建立企业报告制度。建立涉重金属企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日监测制度,每月向县级环保部门报送监测结果。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随时报告。逐步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信息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实施企业排污在线监控。到2015年末,重点涉重金属企业全部安装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县环保部门联网。
5.5加强含重金属原料及废渣的污染防控
(1)严格含重金属原料污染控制。严格防控措施,所有涉重金属企业均要建设规范的的原料堆场,落实“三防”(防流失、防扬散、防渗漏)措施,加强原料运输管理,防止重金属污染转移。
(2)严格含重金属废渣管理。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规范要求,强化含重金属的废渣、除尘后含重金属污染物的烟尘和含重金属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属危险废物的含重金属废渣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严禁无资质单位、企业利用、处理含重金属废渣。
5.6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
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示范。根据汉中实际,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实施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工程,综合治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时间为年。
(1)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在勉县汉中锌业有限公司周边,采用生物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在南郑县两河乡广家坪村、西乡县马家湾乡双河村、略阳县何家岩镇西渠沟村实施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市历史遗留问题主要集中在略阳、宁强等地的硫铁矿、涉重金属企业,因历史原因,在矿产开采、加工中产生大量废渣以及坑涌废水,导致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体是略阳县麻柳铺废弃的硫铁矿坑涌水、宁强县汉中锌业铜矿有限公司周边土壤修复和治理。
5.7建设重金属监测预警体系
(1)开展涉重金属企业周边环境及保护对象的预警监测。对重点涉重金属污染源周边水、气、土壤、农作物、人体健康等进行跟踪监测,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为核心的重点监测网络;实施重点规划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预测预警。
(2)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进行预警,并提出管理与应对措施。
(3)建立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开展全市土壤环境监测,实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建立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和城市改造场地污染评估制度,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工业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
(4)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到2015年末,所有重点防控区域内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具备全面监测重点重金属能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具备重金属全分析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加快新设立的佛坪、留坝县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2015年前,通过计量认证,具备开展重金属监测工作的能力。
5.8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宣传教育
(1)开展形式多样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普宣传活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了解重金属危害、预防、控制、治疗和愈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增强防护的意识。积极把握引导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推行环保自律。规范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实施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开重金属污染排放情况等信息制度。
规划项目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整治示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涉重金属污染源废气、废水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及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等项目。共安排项目60项,总投资80666万元。
6.1污染源治理项目。主要以减少重金属排放和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项目,包括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项目。共计23项,总投资23426万元。见附表3.
6.2修复技术示范项目。全市土壤修复示范主要在勉县、南郑县、西乡县和略阳县部分村镇受污染的土壤、农田实施修复试点示范,远期大规模开展修复工程。共计7项,总投资31000万元。见附表4.
6.3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项目。共计7项,总投资18800万元。见附表5.
6.4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按照全市环境监管实际需要,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分层次配备重金属监测和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重金属样品采集和前处理设备以及监察执法设备。重点支持重点区域县级环境监测站重金属仪器设备配置和重点企业安装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支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科研项目,安排相应的能力建设项目。共计15项,总投资4540万元。建设起止时间为年。见附表6、附表7.
6.5淘汰关停及清洁生产项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共计40项,总投资600万元;逐步淘汰属于国家规定的淘汰企业以及采用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区域产业政策指导中处于淘汰类别的生产工艺和企业。共计8项,总投资2900万元。见附表2、附表8.
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污染责任主体明确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由污染责任主体负责解决治理资金,污染治理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申请部分中、省补助资金;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以申请中省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共同解决。具体见下表:
表6—1 汉中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总投资表
7.1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产污强度低、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工艺先进项目,扩大重金属重点防控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的淘汰范围,严格重金属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外资项目。鼓励对电镀等表面处理行业进工业园区,实施集中管理。
7.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重点防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防控行业专项规划,必须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和行业相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前置审批,未通过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市县级人民政府不得供应土地,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未经环评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项目,要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对关停淘汰的项目,要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新设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前要通过环评审批,未能通过的,工商行政机关不得为其办理营业执照。
7.3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每年依法公布应当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涉重金属企业名单,重点防控企业每两年开展一次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加大处罚力度。
7.4执行环境经济政策。推行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开展重点防控企业污染责任保险工作。严格控制对高环境风险企业的信贷,加快研究建立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进一步完善重金属污染损害赔偿机制,提高重金属污染物排污费缴纳标准。
7.5开展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实施受污染土地的调整政策。农业部门要对重金属排放企业周边土地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对污染严重、短期内难以治理的农用土地,调整种植结构,不得种植食用农作物。国土部门根据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土地变更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按法定程序调整土地用途。
8.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加强组织领导,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成立汉中市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督促全市规划实施工作。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和措施的落实。根据各部门职责,严格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和问责制度。
8.2细化分解任务,按期完成规划任务
重点区域所在县区政府,根据规划任务,制定本县区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确定本县区的治理重点和阶段目标,分阶段按年度提出任务计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保障规划实施。
8.3实施跟踪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实施全市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抓好年度评估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规划相关目标任务和项目。
主题词:环保 规划 重金属△& 通知
━━━━━━━━━━━━━━━━━━━━━━━━━━━━
抄送:省环保厅。
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汉中军分区。
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媒体。
市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2012年5月11日印发
━━━━━━━━━━━━━━━━━━━━━━━━━━━━
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
汉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管理维护
市政府网站联系电话: 6452
陕ICP备号-2 汉中网安:
建议使用屏幕分辨率 IE8.0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更好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省十二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