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企业会计政策判断与选择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按照规定,我国企业可在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企业经济业务特点的会计政策,且各期保持一致。上市公司的下列行为中,不符合可比性要求的是(
)。A.上期提取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00000元,鉴于股市行情下跌,本期又提取100000元B.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不再计提跌价准备C.鉴于本期经营亏损,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借款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D.鉴于某项固定资产已经改扩建,决定重新确定其折旧年限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按照交易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B.按照交易活动是否在固定场所进行可以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C.按照金融工具的具体类型划分可分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D.按照金融丁具上所约定的期限长短划分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2A.企业管理的需要B.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C.会计核算的需要D.经济业务的种类不同3A.接受风险B.转移风险C.减少风险D.规避风险4A.客户填写金额并签章后B.银行填写金额并签章后C.客户与银行共同填写金额并签章后D.客户或银行填写金额并签章后5A.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B.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C.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期间确认D.会计估计变更后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戴奉祥)【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商品介绍加载中...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登录高顿网校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合作账号登录
扫描二维码打开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用微信扫二维码
用微信扫二维码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江金锁
字号[ 大 中 小 ]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核算时选择具体原则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种企业内部行为。它是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广义的会计政策选择除包括其狭义的涵义外,还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使会计政策的制定朝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它是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见,广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既包括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又包括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笔者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会计政策选择需求与会计政策选择供给,并且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是相互影响的。只有把“需求”与“供给”联系起来、把“执行”与“制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全面地理解会计政策选择,进而找到治理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的对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会计的经济后果论是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经济后果论是会计学家泽弗在其一篇著名论文中首先明确提出的,是与“技术论”相对立的一种理论。“技术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范畴,它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真理性。而“经济后果论”认为,会计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范畴,它具有经济后果性。所谓会计的经济后果性,不同学者因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其有不同的表述,主要的表述如下:(1)遵循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各个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和既得利益[1];(2)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意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2];(3)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3].(4)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4].这些表述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将会计的经济后果性与会计政策(包括会计准则与会计程序)、会计政策选择联系在一起。归纳起来,它们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会计的经济后果性通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体现;另一方面,会计的经济后果性影响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说,如果会计没有经济后果性,就不会有会计政策选择,因而将经济后果论作为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充分依据的。                    经济后果论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似乎有矛盾。根据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在一个半强式有效市场中,投资者能识别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不同会计政策的差异,并能进行调整,即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选择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应该引起各方的反应。例如,某企业采用的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变为直线法,它本身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也不会影响所得税的支付(因为税务部门有自己的折旧规定),只会影响企业的报告净利润。经济后果论认为,这项会计政策选择是有影响的,不论它是否影响现金流量。而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这项选择是无关紧要的。对此,笔者认为:(1)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不完全适用。(2)即使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完全成立,也不能否定会计的经济后果论。企业市场价值不能完全等同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或者说,会计的经济后果性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市场价值的变动。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                    企业管理层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执行者。既然会计的经济后果性需要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利益。                    1 有管理报酬契约的企业,企业管理层的报酬通常会和会计利润相挂钩,而会计政策影响会计利润,企业管理层就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实证研究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在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中,经理人员更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5].                    2 有债务契约的企业,若债务契约中有以会计数据定义的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和费用的会计政策(亦即不再遵循稳健性原则)。如果在某种会计政策下预期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便会重新选择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实证研究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企业越有可能违反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条款时,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报告收益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5].                    3 经济学家把政治活动视为财富转移的竞争,财富转移最直接的方式是税收,因此,所得税是企业要承担的政治成本之一。企业要想使其承担的政治成本降低,必然选择可降低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况且较低的盈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实证研究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政治成本越大,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转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5].可见,有管理报酬契约的企业、有债务契约的企业、有政治成本的企业,都存在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几乎不进行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或者说管理层对可能影响其利益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4].这种反常现象,该作何解释呢?对此,笔者的初步思考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要发生成本的,并且在我国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小,企业管理层[*{6}*]的是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只有当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且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越来越大时,企业管理层才会转向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现实情况表明,在我国,企业管理层的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造成了他们对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需求的不足。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                    早期的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几乎完全被企业管理层控制,这时的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是执行层面的供给,是企业内部的供给,是隐秘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有一套公认的会计政策去规范企业相互之间的会计信息的交流活动。由于从客观上来说,会计制度的制定不可能由所有企业共同制定,因此,政府介入就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方式。因为政府具有强制比较优势,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来发表意见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会计政策的制定权就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了政府手中。                    会计政策制定权的变迁,表明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方式发生了变化。此时会计政策选择供给表现为制定层面的供给。它是企业外部的供给,是公开的供给,同时也是有限制的供给。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笔者认为,与其说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不如说会计准则增加了会计政策供给的透明度,规范了会计选择供给方式,减少了会计政策选择供给量。                    可见,由非正式的会计政策过渡到正式的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制定权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政府手中的过程,就是会计政策供给由执行层面向制定层面变迁的过程,是人们节约交易费用、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的过程。                    五、会计政策选择机制的完善                    关于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6].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理由是:从前面关于“供给”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主要是受需求驱动的,供给量已经小于需求量了,如果再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只能造成更大程度的供不应求,为供给方带来更大的好处。笔者的观点是,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程序”,理解并尊重企业干预会计准则制定的行为、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来,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                    在这里,笔者打算用耗散结构理论来阐释上述观点。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戈金创立的。所谓耗散结构,就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系统就会发生自组织现象,即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与孤立系统、封闭系统截然不同,它是远离平衡态的一种结构。耗散结构之所以能够远离平衡态,就是因为在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外界能够输入负熵流,抵减系统熵值的增加,使系统成为一个自组织系统。但是,仅仅是开放系统并不能保证形成这种结构。只有当系统的各种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机制,并且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才会形成。所以非平衡、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形成耗散结构的根本原因。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如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一个孤立系统或封闭系统,不允许企业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来,则外部没有或者很少有负熵流入系统,系统熵值不断增加,会导致系统进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反之,如果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系统,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来,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博弈,产生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作用于系统,则有负熵流入系统,系统熵值就趋向于不断减少。当系统的负熵流足够大到某一阈值时,系统就会发生自组织现象, 形成耗散结构,这时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就会被严格限定在一种合理的、理性的程度上。                    关于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增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当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足够大时,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将向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转化,这样反而有利于实施“充分程序”,有利于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见,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要增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关键是要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防止企业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成果已被人们接受,在此不赘述。&税收,是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调节器,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法律愈发繁杂,税收调整愈发频繁,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税收命脉,迫切需要综合的税务管理能力,加入,掌握税务实务、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复议,拓宽税务处理软技能,成为优秀的财会人。
CPA注册会计师
对不起!让你来吐槽了
新版建议课程反馈题库反馈直播反馈举报
反馈内容(*必填)
+ 上传图片
很愤怒刚学习不久,没法学啊要考试了,急死我了这次就不告诉你们老板了,限你们赶紧弄好算了,麻木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留言内容不能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文/刘思琪1 钟骏华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信息;会计政策选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日
  会计政策是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的,是在编制企业财务制表时(由此追溯到各种会计业务的日常处理)会计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的总称。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的依据,恰当准确的会计政策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产品,其质量优劣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是靠会计政策来规范的,不同的会计政策规范会导致完全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
  一、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相关决策,最终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在现实工作中,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操作领域的不规范性
  1、滥用会计政策现象极为普遍。滥用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时,未按照规定正确选用或随意变更而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有时,对于合理选择与滥用会计政策之间仅仅是一步之差。目前,一些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钻会计政策的空子,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蒙蔽投资者和偷税、漏税的目的。虽然目前滥用会计政策的方法很多,从滥用会计政策的结果来看,滥用会计政策可以分为积极式、消极式和均衡式三种。即通过滥用会计政策来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收益的平衡。目前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选择会计政策。如不按规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或者不按合理的方法估计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从而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金。有些上市公司滥用会计制度给予的会计政策,随意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针对债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金额计提坏账准备,虽说坏账计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某些上市公司总能“推陈出新”,玩出某些新花样来。再如通过“灵活”运用会计政策,将坏账计提做了盈利准备,结果出现了盈利无利,坏账不坏的怪现象。这些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达到操作利润的目的。
  (2)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在同一事项或交易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会计政策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这一特征,不按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例如,有些企业因当年利润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有的上市公司当年预计将发生亏损,但为了达到预定的利润目标或不发生亏损,因而变更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选择没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在会计上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比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快,产销两旺完全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如果企业的生产周期很长,存货流转速度慢,那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再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充分注意会计准则的规定,流动资产减值后可转回,而长期资产减值后则不能转回,计提时要考虑企业未来经济情况的变化后再做决定。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盲目照搬照抄,这样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真实情况,无法反映本单位的会计特色。
  3、政策选择透明度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不再只是为国家服务,更多的是为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服务,会计政策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会计政策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时,很少有企业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按公允立场选择会计政策,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粉饰业绩,以虚假信息维护企业及经营者形象,这必然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可靠性。允许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实际上却成了管理当局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
  (二)企业政策选择目标不恰当,未能真实体现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倾向上,侧重于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者为了有利于申请银行贷款。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报表,如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以利于申请贷款。
  (三)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主要手段。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损害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破坏市场秩序。潜亏挂账;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把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应计项目的坏账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滥用利息资本化;随意改变“八项准备”的计提等。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从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看,真正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还为数不多,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和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这就部分抵消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
  二、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原因分析
  (一)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首先,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留给企业的选择权过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钻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空子,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为满足不同目的之需将盈亏调前、调后;其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以致一些新领域、新行业的同类会计事项或交易会出现多种会计处理方法,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许多企业往往利用制度的滞后性粉饰会计报表;最后,缺乏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数等内容,但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为何使用该会计政策,使用该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
  (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当前,我国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会计信息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同时,我国企业还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使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执法困难。
  三、解决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适应原则,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其次,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不足,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最后,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不仅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对变更的判断,同时在年度审计报告中说明当期存在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能引起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注意。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首先,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即在增资的情况下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在初始投资年里在应收股利的处理上是一样的;在第二年里应该把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做相反的分录冲销,还原为最初取得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追加投资的成本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后各年,在不改变控制性质的情况下,按照成本法的原则处理。
  其次,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不足,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最后,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表中披露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以便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还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内容,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大股东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而现行的法规对中小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规范又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这种地位优势和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干涉,进而通过盈余操纵侵害上市公司及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增加,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我们应明晰产权,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四)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由于我国《会计法》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作出严格的限定,导致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要想用法律制约企业利用会计变更操纵利润,必须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另外,可以对《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进行补充说明:在证券市场上,第二方投资者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只需证明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和企业具有举证责任,证明原告的损失并非由财务报表引起的。这样的话,既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又可以使上市公司的法律责任意识增强,抑制了会计政策的滥用,减少了利润操纵动机,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执业更为谨慎,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我国《会计法》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应与国际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冲动。
  综上,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管理问题。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目标,在会计准则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政策,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大连财经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梁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与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
[2]许志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优化策略.商业会计,2014.5.
[3]李秀敏,张君妍.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北方经贸,2015.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号
您是本站第 5105289 位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主要的会计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