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2是是在保险社保大病医疗保险范围范围内吗

登录您的帐户
还没有帐号吗?
创建一个帐户
注意:注册后请联系管理员为您激活!带(*)的为必填项.
真实姓名 *
密码确认 *
电子邮箱 *
电子邮箱确认 *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咨询热线:400-182-5566800-857-1319
2016 ACOG宫颈癌筛查指南解读
  2016年1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发布了子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实践指南(ACOG Practice Bulletin No. 157,ObstetGynecol.5-7.),以替代2012年11月发布的第131号实践指南。ACOG实践指南主要是对妇产科医疗实际工作各领域最新技术及临床治疗信息进行总结。这些实践指南及临床处理建议都是在大量证据基础上制定的。ACOG 是美国最主要的提供妇女健康保护和治疗的专业学会,有58,000名会员。ACOG的实践指南对美国妇产科医生及相关医生临床工作起最主要指导作用。得益于广泛的宫颈癌筛查,美国近30年来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50%以上,1975年发病率为每10万女性14.8例,2011年这一数字降低至了6.7例;死亡率也从每10万女性5.55例同步降低至2.3例。2011年,美国癌症学会(ACS)、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及美国临床病理学会(ASCP)更新了宫颈癌筛查指南(Saslow D, et al. CA Cancer J Clin –72),随后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也发布了最新筛查指南(Moyer VA. Ann Intern Med –91)。
  2014年4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罗氏HPV检测可用于宫颈癌初筛;2015年2月ASCCP及妇科肿瘤学会(SGO)14位专家学者发布了一项关于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时建议指南(Huh WK et al. ObstetGynecol –7)。美国临床医生和病人现存在着一个复杂或疑惑的问题,在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宫颈癌筛查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HPV检测是否可以代替细胞学筛查?根据不同年龄制定筛查方案时,不同年龄女性的风险-获益比该如何平衡?ACOG157号实践指南非常全面的总结了美国妇女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的历史及现状,宫颈细胞学应用和发展,细胞学TBS报告的逐步修订,高危HPV检查及HPV基因分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对细胞学和HPV检查有异常的妇女临床处置指南的修订等。我们对2016年ACOG宫颈癌筛查指南做一系统的解读,以飨读者。
  一.新版本的主要更新
  强调了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推荐中的改变,包括讨论了单一使用HPV测试筛查的角色、HPV疫苗的药效更新、以及修改了HIV阳性女性的癌症筛查指南。
  1.HPV检测:更新了2014年4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罗氏HPV检测可用于25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的初筛。超过65岁的女性如果既往筛查结果为阴性,可以停止筛查。
  2.HPV疫苗:更新了疫苗的使用,指南包括了九价HPV疫苗的使用指导,这样就覆盖了另外五种高风险的病毒株筛查。之前完成三针系列的四价HPV疫苗或二价疫苗后不常规推荐再次接种九价 HPV疫苗(67)。如果一个女性病人已开始了HPV疫苗的接种,那可以完成任何这个系列的HPV疫苗产品(66)。因此,鉴于HPV疫苗的高度保护作用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感染病毒的风险,建议符合条件的患者都应该接种现成的任何疫苗,而不应该推迟接种特定类型的疫苗。
  3.更新了HIV感染女性的宫颈癌筛查策略:新指南指出,建议依据年龄行宫颈癌筛查,筛查应在有起始性生活开始,无论HIV病毒的传播方式,但应不迟于21岁开始。HIV感染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应持续终生,而不是到65岁就停止。小于30岁的HIV感染者,应在初次诊断HIV时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初始细胞学检查结果是正常的,下一次细胞学检查应该在12个月内。如果连续三年的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是正常的,应该每3年随访宫颈细胞学检查。不推荐年龄小于30岁的HIV感染女性行联合筛查。30岁以上的HIV感染女性可行单独细胞学检查或联合筛查。单独细胞学检查的女性,如果连续3年每年的检查结果是正常的,可以每3年随访复查。HIV感染女性联合筛查结果正常(正常的细胞学和HPV阴性)可以3年内行下一次宫颈癌筛查。HIV感染女性,联合筛查结果:细胞学阴性而HPV阳性,则按普通人群处理。HIV感染女性,细胞学结果是LSIL或更高级别病变建议行阴道镜检查。HIV感染女性,细胞学是ASCUS,如果HPV阳性,建议行阴道镜检查。如果HPV检测结果无效,建议在6-12个月重复宫颈细胞学检查,如结果仍是ASC-US或更高级别病变,建议行阴道镜检查。
  二.筛查的起止年龄和频率、筛查方法
  1.强调了宫颈癌筛查应在21岁开始。不管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发生在几岁或有其他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小于21岁的女性不做筛查,除外HIV感染女性。年轻女性如果出现HPV感染,而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1-2年内依靠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而不发生瘤变。比指南建议的时间更早的进行筛查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患病率和花费,并导致过度随诊。
  2.21-29岁女性应行单独细胞学检查,每3年筛查一次,不必每年行宫颈癌的筛查。30岁以下女性不必行联合检查。30-65岁女性推荐每5年行细胞学和HPV联合检查;每3年单独行细胞学检查也是可行的,不必每年筛查。
  3.对于既往筛查充分阴性且没有CIN2或更高级别病变的患者,65岁以后应停止各种形式的筛查。所谓既往筛查结果充分阴性被定义为,在过去10年间,连续3次细胞学阴性,或2次联合筛查阴性,最近的一次检查在5年之内。有CIN2、CIN3和AIS病史的女性,应该在CIN2、CIN3和AIS自然消退或妥善治疗后持续筛查20年,即使超过了65岁。
  4.对于已行全子宫切除,且既往没有CIN2或更高级别病变的女性,应停止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且没有任何理由重新开始。
  5.有下列高危因素的女性,可能比常规筛查指南推荐的需要更频繁的筛查,这是针对平均风险的女性:
  ■&HIV感染女性
  ■&免疫缺陷女性(例如接受实体器官移植者)
  ■&子宫内乙烯雌酚暴露女性
  ■ 既往因CIN2,CIN3或癌治疗女性。
  三.HPV检测
  2015年,ASCCP和SGO发布临时指南使用FDA批准的HPV检测用于25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初筛,HPV初筛可以替代当前细胞学检查。如果使用初始HPV检测,应按ASCCP和SGO的临时指南执行,25岁之前的女性不用行HPV检测;可行单独的细胞学检查。初始HPV筛查结果为阴性应不短于每3年进行重新筛查。阳性结果应进行HPV-16和HPV-18的基因分型,如果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是阴性,行细胞学检查。如果基因分型和细胞学检查结果阴性,患者应在1年内进行随访检测。虽然在临时指南中没有明确提出,但有很重要的几点。对于既往筛查结果阴性的女性在65岁时可以停止筛查。对于没有宫颈的女性不用行初始的HPV检测。对于HPV初筛阳性女性1年随访期间基因分型阴性而细胞学检查未说明,行联合筛查是合理的。对HIV阳性或免疫功能低下女性没有指导检测方法的使用。
  四.联合筛查结果异常的处理
  1.联合检查中细胞学ASCUS和HPV阴性女性,CIN3的风险很低,但其风险仍略微高于联合筛查阴性女性,推荐3年内行联合筛查,该建议也是对2011年ACS、ASCCP和ASCP宫颈细胞学筛查指南的的修订,对这些女性推荐常规筛查。(见表2)
  2.30岁及以上女性,联合筛查中细胞学检查阴性HPV阳性女性,应依照下列两种途径之一进行处理(Fig1):
  (1)12个月内重复联合筛查。如果重复的细胞学检查为ASCUS或更高级别病变,或HPV仍为阳性,应建议患者行阴道镜。否则,患者应3年内行联合筛查。细胞学水平的诊断评估应该执行之前推荐的2012 ASCCP修正的异常宫颈癌筛查结果的管理指南对LSIL及任何异常病变(ASC-US或更高)的处理。
  (2)立即行HPV-16和HPV-18的HPV分型检测。如果HPV-16和(或)HPV-18阳性,应直接行阴道镜检查。如果两种HPV亚型检测系阴性,应在12个月内重复联合筛查,对其结果的处理参照2012ASCCP修正的异常宫颈癌筛查结果的管理指南。
  五.HPV疫苗与宫颈癌筛查
  FDA批准的3种疫苗已经证实对预防HPV的感染是有效的:1)二价疫苗,包括HPV-16和HPV-18;2)四价疫苗,除了HPV-16和HPV-18还包括HPV-6和 HPV-11;3)2014年批准的九价疫苗,涵盖另外的5种高危型HPV亚型。二价和四价疫苗对非HPV-16和18亚型导致的约30%的宫颈癌,其交叉保护作用有限。九价疫苗能涵盖另外5种HPV亚型所致的超过20%的高危型HPV的感染。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 advisory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和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推荐9-26岁女性注射疫苗。对有机会性感染HIV的成人和青少年,工作组推荐9-26岁时接种疫苗。目前,宫颈癌筛查仍然是保护女性远离宫颈癌的最佳途径,筛查时暂不考虑HPV疫苗是否接种。之前完成三针系列的四价HPV疫苗或二价疫苗后不常规推荐再次接种九价 HPV疫苗。如果一个女性病人已开始了HPV疫苗的接种,那可以完成任何这个系列的HPV疫苗产品(66)。因此,鉴于HPV疫苗的高度保护作用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感染病毒的风险,建议符合条件的患者都应该接种现成的任何疫苗,而不应该推迟接种特定类型的疫苗。
  目前的ACIP和ACOG建议允许疫苗接种到26岁,此时许多女性可能已经感染了病毒,这导致疫苗的功效大大地降低了。疫苗的长期效果仍未完全明确。尽管HPV疫苗是宫颈癌预防的重要一步,但它不影响常规宫颈癌筛查的必要性。
  六.2014年宫颈细胞学报告Bethesda系统
  七.建议和结论总结
  以下建议是基于良好的和一致的科学证据(A级):
  ■&宫颈癌筛查应从21岁开始。除了HIV感染女性,对年龄小于21岁的女性,无论性活动开始的年龄或是否有其他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都不应行筛查。
  ■&21-29岁女性应用单独细胞学检查,筛查应每3年一次。联合筛查不应用于年龄小于30岁的女性。不必每年筛查。
  ■&对于30-65岁女性,应行每5年一次的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也可选择每3年一次的单独细胞学检查。不必每年筛查。
  ■&液基和传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方法都是可行的筛查方式。
  ■&对于既往筛查充分阴性且无CIN2及更高级别病变的女性,65岁以后无需继续各种形式的筛查。既往筛查充分阴性指在既往10年间连续3次细胞学检查阴性,或连续2次联合检查阴性,最近的一次检查在过去的5年之内。
  ■&切除子宫及宫颈(即全子宫切除术后)且无CIN2及更高级别病变病史者,不用继续行细胞学和HPV筛查,且以后不因任何原因再次筛查。
  ■&有下列高危因素的女性,可能比常规筛查指南推荐的需要更频繁的筛查,这是针对平均风险的女性:
  ■&HIV感染女性
  ■&免疫缺陷女性(例如接受实体器官移植者)
  ■&子宫内乙烯雌酚暴露女性
  ■&既往因CIN2,CIN3或癌治疗女性。
  以下建议是基于有限的和不一致的科学证据(B级)
  ■&既往有CIN2、CIN3或AIS病史的女性应在病变自行消退或适当处理后的20年内持续筛查,即使年龄已过65岁,仍应继续进行筛查。
  ■&全子宫切除术后、但在过去20年间有CIN2或更高级别病变或曾患宫颈癌的患者,应继续进行筛查。对于这类患者在初始治疗后的20年内,进行每3年一次的单独细胞学筛查是合理的。
  ■&25岁及以上的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可以应用FDA批准的初始HPV筛查替代当前的细胞学检查。单独细胞学检查和联合筛查仍然是当前主要学会指南特别推荐的。如果行初始HPV检测,应该按照ASCCP和SGO临时指南执行。
  ■&对于细胞学ASCUS、HPV阴性女性,无论是HPV检测还是联合筛查获得的结果,进展为CIN3的风险非常低,但风险仍要略高于联合筛查结果阴性的女性,建议3年内行联合筛查。
  ■&30岁及以上女性,联合筛查结果细胞学阴性、HPV阳性的患者应依据以下两种途径之一进行处理:
  1. 12个月内重复联合筛查。如果重复的细胞学检查为ASC-US或更高级别病变,或HPV检测仍阳性,应建议患者行阴道镜。否则,患者3年内行联合筛查。
  2. &立即行HPV-16和HPV-18的HPV分型检测。如果HPV16和(或)HPV18阳性,应直接行阴道镜检查。如果两种HPV亚型检测系阴性者,应在12个月时重复联合筛查,对其结果的处理参照2012ASCCP修正的异常宫颈癌筛查结果的管理指南。
  以下建议基于初步共识和专家建议(C级)
  ■&接种HPV疫苗女性应依照未接种HPV疫苗女性同样的指南进行筛查。
(内容来源于张师前,作者:张丽丽 张师前,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家卫计委通告中国糖尿病防治情况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消息,4 月 6 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分两个部分通告中国糖尿病防治情况。  全文如下:  一、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2012 年中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9.7%,其中城市为 12.3%,农村为 8.4%,患者人数约 1 亿。18 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为 36.1%,治疗率为 33.4%,控制率为 30.6%。  二、防控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是颁布相关政策和技术指南。2012 年,卫生、发展改革等 15 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年)》,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策略措施进行了明确。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标准等,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是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利用联合国糖尿病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和日常科普宣传,广泛传播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截至 2015 年 12 月底,全国超过 80% 的县(区)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三是加强糖尿病患者管理。2009 年开始,糖尿病患者管理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包括健康教育、患者筛查、随访评估、年度健康体检和分类干预等内容。截至 2014 年底,我国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达到 2500 万,综合、连续的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四是完善糖尿病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我国居民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信息,全面掌握疾病患病及影响因素的现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政策、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开展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突破口,进行先行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29 个省(区、市)和四川省汶川县开始了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在分级诊疗中,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签约医生团队,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二级以上医院的医疗服务。&
  来源:人民网
如此详细的解读血常规,再也不愁看不懂 !
  1、血红蛋白浓度(Hb)
  介绍: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 :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 &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 &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 &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 &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白细胞计数(WBC)
  简介: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6、白细胞分类计数
  简介:
  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 &(0.04~0.5)×109/L;
  分叶核50%~70% &(2~7)×109/L;
  嗜酸粒细胞:0.5%~5.0% & (0.05~0.5)×109/L;
  嗜碱粒细胞:0%~1% & (0~0.1)×109/L;
  淋巴细胞:20%~40% & (0.2~0.4)×109/L;
  单核细胞:3%~8% & (0.08~0.8)×109/L。
  注:前面是分类百分占比,后面是绝对值
  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5) 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4、血小板计数
  简介: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正常值:
  (100~280)×109/L
  男性 (108~273)×109/L
  女性 (148~257)×109/L
  平均值 190×109/L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异: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2) 病理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5、网织红细胞计数(RC)
  简介: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正常值:
  成人 0.5%~1.5%,绝对值(24~84)×109/L;
  新生儿 2.0%~6.0%,绝对值(144~336)×109/L。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红细胞比积
  简介:
  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男性:0.40~0.50 (40~50vol%)
  女性:0.37~0.48 (37~48vol%)
  新生儿:0.49~0.60 (49~60vol%)
  临床意义:
  (1) 增大:
  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 减少:
  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④妊高症。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简介: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临床方便的计算公式是:平均红细胞体积(fl)=HCT/RBC×100。
  正常值:
  手工法 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 80~100fl
  临床意义:
  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
  ① 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 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
  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 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简 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手工法 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 27~34pg
  新生儿:23-30 pg (1.5-2.0 fmol)
  临床意义:
  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简介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平均每1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以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克数(g/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L/L)
  正常值:
  MCHC:32%~36%(320~360g/L)
  临床意义:
  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简介: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正常值:
  <0.15(<15%),
  RDW-CV 11.5%~14.5%。
  临床意义: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2、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3、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内容来源于医学之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务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 200 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4 月 6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部署推进“互联网 + 流通”行动,促进降成本扩内需增就业;确定 2016 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七成地市将试点分级诊疗 年内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
  会议指出,新一轮医改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
  会议确定了 2016 年深化医改重点:一是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 100 个扩大到 200 个。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
  二是在全国 70% 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 15% 以上。力争全部三级医院、80% 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是健全补偿机制,新增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严控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年内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
  四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
  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或零售药店购药。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增加艾滋病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加强医疗和药品质量监管。
  五是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试点城市制订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与岗位职责和业绩相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凸显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六是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提高基本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新增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 7 万名,其中儿科医师 5000 名。统筹推进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
  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
  提振对“中国制造”信心
  会议认为,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力争到 2020 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 70% 以上提高到 90% 以上。要弘扬工匠精神,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的产品,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
  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
  会议指出,实施“互联网 + 流通”行动,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
  为此,一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尤其要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带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 使市场价格合理稳定。二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展允许无车企业从事货运和商户选择执行商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的试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三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分享经济成长。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市场,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据中国政府网
  公立医院改革要达成哪些目标?
  去年 4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意见》提出,到 2017 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担负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任,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地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在提高医保水平、降低药品价格、缓解看病难等诸多方面进行尝试,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仍有一些公立医院错位逐利,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为此,《意见》明确“破除以药补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力争到 2017 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 30% 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 20 元以下。
  在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上,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专门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此外,根据医疗行业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特点,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方案。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
  《意见》还提出,逐步增加城市公立医院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号源,上级医院对经基层和全科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尿常规11项怎么解读?都在这里 !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及参考值
  1、尿量(VOL)
  【参考值】
  成人:(1.0~1.5)L/24 h或1 ml/(h·kg体重):
  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
  (1)尿量减少:①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②病理性: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高热、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①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2、颜色(COL)
  【参考值】
  透明无色,淡黄色或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
  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3、相对密度(SG)
  密度原称尿比重,主要用于了解肾脏浓缩能力。
  【参考值】
  成人随机尿液:1.003~1.035。晨尿:&1.020。
  新生儿随机尿液:1.002~1.004。
  【临床意义】
  (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②病理性:蛋白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②病理性: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胶原性疾病、蛋白营养不良等。等张尿:肾实质有严重损害时,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主要见于尿毒症。
  4、尿蛋白(PRO)
  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24)mg,如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或一过性出现蛋白质。病理性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尿中蛋白质持续超过150 mg/24 h。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10~150 mg/24 h尿。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件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②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在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高达“++”,此种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
  ③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人大量蛋白质。
  (2) 病理性蛋白尿: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②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③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④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5、尿糖(GLU)
  生理情况下,正常人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浓度为0.3~0.8 mmol/L,由于肾小管近曲小管对葡萄糖分子的重吸收,晨尿或空腹尿定性试验阴性,尿糖定性阳性称为糖尿,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参考值】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人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
  ①糖尿病。
  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
  ③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尿糖检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产生尿糖假阳性c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400 mg/L或久置的标本可引起尿糖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6、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的分解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p一羟丁酸。正常人尿中酮体含量极少,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参考值】
  尿酮体定性:阴性。定量:丙酮3 mg/24 h。
  【临床意义】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一般尿酮的升高先于血酮,故尿酮检查对诊断重症糖尿病极为重要。
  (2) 非糖尿性疾病:严重饥饿、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子痫、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全身麻醉、肾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碱质丢失过多、有机酸相对增多,可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中排出,使酮体呈阳性。
  7、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为橙黄色化合物,血浆中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排出。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
  【参考值】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8、尿胆原(UBG)
  结合性胆红素排入肠腔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人肠腔,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胆原。
  【参考值】
  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定量:1~4 mg/24 h。
  【临床意义】
  (1) 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
  (2 )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9、隐血试验(BLD)
  尿液分析仪检测的尿BLD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和(或)红细胞变形裂解后溢出的血红蛋白,因此BLD报告的阳性程度往往高于显微镜检查的红细胞数。正常人尿液中可有极少量陈旧红细胞,偶尔引起BLD的微弱阳性,成年女性由于白带污染常引起BLD的弱阳性。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尿BLD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以上疾病的显微镜检查多可查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而有些情况的BLD阳性,显微镜多查不到红细胞,称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大面积烧伤、疟疾、病毒性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等。临床上,对于一些临床无症状而BLD阳性者,应注意定期复查。
  10、酸碱性(pH)
  即尿液pH值。
  【参考值】
  尿pH值(酸碱性)为5.5~7.4,一般情况下为6.5左右。
  【临床意义】
  (1)生理因素对pH的影响:
  ①饮食:摄食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
  ②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2) 病理变化:
  ① 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坏血病等。
  ② pH升高见于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11、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液及其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及尿液中的各种结晶等,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值】
  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
  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
  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但在新生儿较多见)/高倍视野;
  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视野;
  透明管型:&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其他管型:无;
  结晶:少量(非病理性结晶,如磷酸盐、尿酸、草酸钙等结晶)。
  【临床意义】
  (1)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及月经期前后的几天中,都可出现红细胞,此为生理性,应注意排除。
  (2)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泌尿系统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肾梗死、恶性高血压等。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等,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如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5)结晶: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铵结晶;病理性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性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
(内容来源于医学之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重点新闻事件
第 70 页,总共 188 页
公司总部: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科技经济园振中路208号2号楼   邮编:310023 传真:0 日常咨询电话:0 免费咨询热线:400-182-7-1319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C)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浙公网安备1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大病医疗保险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