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怎么赚钱,90后创业该如何创业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当前位置:
自媒体人生存状况堪忧 为何不赚钱?
自媒体人生存状况堪忧 为何不赚钱?
商界导读:在新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自媒体正在成为新兴的传播力量,受众于信源的交互,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无门槛的经营模式等等都使得自媒体走在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日前,网络媒体新榜发布了一篇《自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自媒体人目前生存状况堪忧,除了极个别的成功案例之外,绝大多数自媒体的经营者处在不盈利状态,60%以上的月营收在1万元以下,而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超过10%。
在新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自媒体正在成为新兴的传播力量,受众于信源的交互,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无门槛的经营模式等等都使得自媒体走在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不过,直到今天,尽管自媒体的影响力已经无远弗届,深入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大部分自媒体的经营仍旧依靠个人的兴趣,而难以产生有效的产业模式,因此,也局限着自媒体进一步的发展。未来的传播会是自媒体的天下,这是许多人都会认可的观点,然而,从手工作坊式单打独斗到真正雄霸天下,自媒体显然还有许多的难关要过。
新媒体的软肋是信用度
自媒体发展迅猛,不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的积累远远不足,最终成为发展的阻力,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说:“几年前我写《媒体话语权》,在最后曾经提出过两个担忧,一个是新兴媒体的盈利模式问题,一个是信用问题”。
经历数百年积累的传统媒体,在今天虽然面对着新兴媒体的激烈冲击,但有一点显然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很难比拟的,张国庆说,“对于媒体来说,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有一点是共同需要的,就是信用,媒体要有话语权,就要有公信力、有信誉感,也就是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说的。信誉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诚信,少发布假消息,不造谣传谣,时间长了自然人们就信任你。第二,要有权威性,不能信口胡说,要有知识含量,要有专业素养,也可以说专业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媒体公信力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在今天,显然两方面的问题都很严重”。
信用决定了受众的认可度,有了认可度,才会有经营、盈利等等后续的问题。张国庆说,“我们的新媒体在信用建设上显然还远远不够。首先,许多人为了吸引眼球,信口开河,什么都敢说,这样显然是靠不住的,说的多了自然被读者抛弃。第二,权威性,也是专业性。自媒体没有门槛,谁都能进,但是从事新闻传播需要专业的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自从微博、微信出现以后,社会普遍变得浅质化,以前人们看书读报,最起码可以把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了解得差不多,但是微时代中,人们开始变得普遍浮躁,每个人都大量地阅读,但却很少深入地阅读,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实际上可能读了别人的只言片语,然后人云亦云。”
浮躁的阅读影响的不仅仅是读者,也包括自媒体的从业者,张国庆说,“浅质化的时代,自媒体的运营者很容易陷入到迎合潮流的漩涡中,结果越迎合自己就越肤浅,而且不以为肤浅,反而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没有他不能说的,没有他不能评论的。结果就是没有权威性,说的多得别人都不相信了。在这个世界上,通才确实需要,但首先需要的是专业,那些一流的知识分子、学者,看起来他们通达世事,但实际上仔细去看,他们本身都有自己的专业,先专而后再通。只通不专,从来都不是正途。而这正是当前许多自媒体严重的问题”。
运营模式不明确是成长的代价
在《自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中》,自媒体本身发展不成熟、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是影响自媒体人生存现状的重要问题,而对自媒体人来说,如何找到新的属于自己的发展和盈利模式,同样重要。
张国庆说,“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任何一个新兴事物,它的运营模式必然都是不明确的,都是模糊的,当年淘宝这些网站他们的运营模式,也是通过无数的摸索,一点点成熟起来的,经历了很多艰苦的过程。”
问题是,从生涩到成熟,从来都不是简单而平静的,张国庆说,“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首先摸索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其次,成功率极低,淘汰率极高,比如说网站,当初数以万亿的网站,能生存到现在的有多少,成名成功的有几个?就数的过来的那么几个。一个新事物出现时,总是不稳定的,只有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付出,到了稳定期,才会形成自己成熟的运营模式。但是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中途倒下,有多少人被无情地淘汰?绝大多数,成功太难了,成功的也太少了,天赋、能力、机会、坚持等等,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互相配合才有可能造就一两个成功者,大部分人坚持不到那个时候”。
而对于大部分自媒体的运营者来说,显然还远远没有摸索到如何经营一个好的自媒体的方法。张国庆说,“做一个产业,需要很多东西,就如自媒体,内容、营销、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要是都能做好自然最好,不能全部做好,你要么内容好,要么营销好,总得占一样,才有可能发展下去。而且对自媒体来说,现阶段可能营销的作用更大,媒体本来是传播的中介,所以它首先要把自己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同时再注重内容的建设,把知名度变成公信力,变成信誉感,让人们信赖。但是显然,目前来说,在这方面多数做得还远远不够”。
高昂的机会成本
所以,看似完全开放的自媒体,仅仅是没有显性的门槛,真正要获得成就,必然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张国庆说,“这是一个机会成本极高的领域,不是谁都可以做自媒体”。
显然,自媒体的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宽阔和美好,张国庆说,“我们喜欢跟潮流,跟风,什么新鲜,就蜂拥而至。就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都写稿,靠稿费生活,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过得很艰难,因为市场是有限的,发表平台的容量是有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都去下海,最终有几个成功的呢?道理都是一样的,自媒体最后仍旧要形成金字塔结构,巅峰的位置站不下几个人,大部分还是会在底层苦苦挣扎”。
现实的残酷往往超出想象,张国庆说,“所以,对自媒体的从业者来说,首先应该意识到竞争的残酷,其次,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没有这个天赋和毅力,在这场竞争中坚持下去。成功是不容易的,需要天赋、能力、机遇等诸多的因素配合才有可能成功,不是谁都能成为巴菲特、马云。当然,这不是说要人们放弃,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一下,但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觉得可以,那么就要坚持下去,觉得不行,就不必再干,再找别的机会”。
事实上,过分耽于某个领域,往往还会忽略了更多的机会,张国庆说,“今天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仍旧处在上升期,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机会绝不仅仅限于新媒体,各个领域都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各有长处,所以最应该做的,是找到自己适合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获得自己的成功。新媒体不错,但如果天赋不在此,那又何必非要在这个领域中最终把自己变成分母呢”?
市场的独木桥
自媒体从业者的群体在高速增长,然而,自媒体人的生存状态却越加艰难,张国庆说,“实际上真实的生存状态可能要比调查得更差。”
生存状态差,必然影响到发展的动力和生长的底蕴,张国庆说,“状态越差,就越没有精气神,实力越差,就越没有发展壮大的能力,这是恶性循环”。
许多人怀着梦想进入了自媒体的世界,但现实却总是给人当头一棒,张国庆说,“进去以后你会发现,自媒体和别的任何领域一样,不存在什么暴利空间。何况在今天这个阅读普遍低落的时代,更是如此。很多人都订阅过微信公众号,肯定会发现,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有的人一开始一天一更新,后来一周更新一次,再后来一个月、半年……然后就没有了。为什么?开始写的时候,很有激情,但是后来发现没人理他,也就没有动力了,越来越少,以至于无”。
自媒体或许是媒体的未来,但自媒体不是所有人的未来,张国庆说,“热衷于做自媒体的,我想第一个建议,是给自己的一个试用期,比如三个月、半年,真不行,就别干了,转行,要是有点儿起色、甚至渐入佳境,那时候再加大投入,为时不晚,完全来得及。”
除非极少数已经获得投资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媒体这个新兴的领域,更理性的态度的方法比冒然投入更好,张国庆说,“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不要破釜沉舟。先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把自媒体当做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有了生活基础,做这个也就没有了负担,说不定一段时间后反而能做好。假如没有生活基础,把一切都投入其中,把所有的希望寄于此,对个人来说压力就太大了,反而不容易做好。就好像炒股,那些拿闲钱炒股的人,往往多有盈利的,而且即便不盈利,也不会影响生活,而那些孤注一掷,卖房子卖地去炒股的,有几个不失败的?”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琦
商界招商网:优质创业项目甄选、推荐平台。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商界网”或者“sj998_”,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获得招商加盟项目数据。
分享文章:
投资额:10~~30万
投资额:1万以下
投资额:1~~5万
投资额:1~~5万
投资额:10~~30万那些拿到钱的自媒体,看他们怎么变现 - iDoNews
> 那些拿到钱的自媒体,看他们怎么变现
那些拿到钱的自媒体,看他们怎么变现
挥舞着钞票大喊“买买买”的财经大叔吴晓波,自己先被人买了。今天中午,他创办的传媒公司“蓝狮子”,获准挂牌新三板。
这只以传媒为概念的公司,被打包上市的资产,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创建刚满一年的财经自媒体“吴晓波频道”。2014年“吴晓波频道” 诞生,不到一年快速实现盈利,强势扭转了蓝狮子的盈利结构,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也给蓝狮子贴上了新媒体的资本标签。
这无疑将给新媒体从业者又打上一针鸡血。今年以来,吴晓波大叔发起的狮享家新媒体投资基金,已经投资了一大波主打内容的新媒体项目。
现在大叔有了钱,一大波自媒体从业者或许又将翘首以盼:下一个,大叔,你还买吗?
那些被资本彩蛋砸中的自媒体们
之前在电脑前码字的自媒体从业者,或许不用再躲在幕后唏嘘内容不值钱了,向来嗅觉灵敏的资本已经找上门。最近几个月,过去冷清清的自媒体早已变成了香饽饽,投资人频频抛(投)媚(钱)眼(去)。
仅十月份就又有两家自媒体创业项目拿到融资了。最新的一个是在10月28号,一个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的公号拿到了300万投资,这个只有两位畅销书作家李筱懿和搭档陶妍妍运营的自媒体估值3000万。据悉,除了文字,李筱懿和她的团队将涉足于音频和视频产品的开发,其中音频方面已经与喜马拉雅FM签订合作协议;而视频方面,它将加盟吴晓波投资自媒体矩阵,还会参与到爱奇艺合作的“大头频道”。如此看来,一个自媒体IP已经呼之欲出了。
而吴晓波牵头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投资基金要属这波投资潮里最活跃的一个,频频出手:
餐饮老板内参:2000万
酒业家:1000万
十点读书:300万
12缸汽车:数千万
另一个是在微信公号里坚持每天60秒、把社群经济玩出新高度的罗辑思维,10月20日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虽然具体金额未透露,但13.2亿人民币的估值着实震惊了不少人。要知道,一年前,它的品牌估值才1亿左右,一年时间翻了13倍。
正是这几笔集中的投资,把自媒体投资的潮头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主打纯内容生产的大象公会也拿到了A轮融资,具体金额黄章晋没有透露。
新榜,一个移动端新媒体全平台数据机构,也在9月份拿到了2020万A轮融资,目前估值2.2亿人民币。这也是众多媒体人出来创业,唯一个做产品而不是切内容的项目。
如果你以为这些偶然的投资个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国外的谷歌和Facebook早就开始行动了。谷歌想利用自己的搜索技术,以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形式去渗透到内容生产环节中去。
Facebook也没闲着,先是在2014年2月创建了一个叫Paper的APP内容聚合平台,雇佣了一批编辑专职负责组织内容,接着又在2014年12月宣布与美国广播公司ABC合作制作一档60秒的新闻视频节目Facecast。VICE先后拿到了传媒集团WPP和时代华纳集团的投资,现在估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了。
向来擅长向国外学习的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国内的BAT之一的阿里更是动作不停,就是资本寒冬也无法阻挡其继续投资的步伐。10月28日,阿里与四川日报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封面传媒”,携手打造“个性化定制”的移动媒体平台。从2013年收购新浪到后来成为文化传媒中国,从入股华数到收购优酷土豆,再到最近的子公司蚂蚁战略投资创业投资媒体36氪,以及最新的封面传媒。两年多时间,阿里不断通过并购、合作、投资等方式向传媒行业渗透。
说是疯狂也好,野心也罢,其强势布局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打造传媒帝国的想法已昭然若揭。这股内容投资热是不是意味着重估内容价值的时代来就此来了?
资本不是无缘无故向自媒体示爱的
众多以内容起家的自媒体在2013年的增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疯狂。罗辑思维在年底一亿多的估值给2014年定下了一个基调:自媒体全面商业化时代开始了。意气风发的自媒体人们,俨然一副“枪已经上了膛,给我一颗资本的子弹,就可以翻江倒海!”的豪情。
资本天性是逐利的,对于内容,终于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自媒体联盟WeMedia的天使投资人、金种子基金合伙人雷中辉直言:高估值的直接原因是其变现模式清晰“媒体+社群+电商”。从酒业家、到餐饮老板内参、到十二缸汽车,这些都是垂直领域下的细分行业,而依靠内容圈住的用户可以在后续的产业布局中发挥持久的消费力。
狮享家基金之所以这么集中地投资新媒体就是看到了其背后的人群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内容找到精准用户,建立起“直连”的关系。看我们内容的人不再是读者,而是跟我们有关系的人。忠诚度显然要比热闹度值钱,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用户显然要比影响十万不相干的用户有价值。这也是罗辑思维被资本看好的原因所在,背后有足够多有关联、有粘性的死忠粉。
在跟投资人聊他们会愿意投哪些类型的自媒体时,他们一致认为光有微(内)信(容)不行,得有立体式的布局,数据、盈利模式、发展前景都要看,要能够实现公司化运作。酒业家的微信公号只有十几万粉丝,估值5000万;餐饮老板内参,30多万粉丝,估值1亿。虽然资本市场泡沫多,向来理性的投资人还不至于这么任性撒钱。
对投资人而言,粉丝数多少只是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影响力才是那个更重要的参数。而且如果在酒业、餐饮业能影响到供应链,那就不再是内容的生意了。毕竟,内容只是让用户产生黏性的一个基础,内容之外的东西才是更有价值的。当然这个前提就是你得先把内容的牌子做大,当你的内容能够影响相应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那拨人时,你离变现也就不远了。
在这波拿钱的自媒体中,新榜是一个例外。因为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选择在微信、微博和其他第三方平台上发展,而不是马上开始开发App,这种模式下就必然需要一个中立权威的数据平台。新榜创始人徐达内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直接做起了全平台数据监测。新榜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盈利:首先,增值服务,比如成立子公司博选优采,做媒介执行;其次,通过渠道评估,排除有造假前科的公众号;最后,通过为媒体主创造更多的变现模式。
吴晓波本人便在公开的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他只投垂直门类的第一第二名。“对于一个公众号来说,要在自己的垂直领域有很强的渗透能力,能打通产业链,聚拢各个环节的人,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不可能一直烧钱。如果只是粉丝量很大,但变现模型不清晰,我也不会考虑。”
经纬创投合伙人曹国熊(也是狮享家新媒体基金的合伙人之一)认为面向未来的媒体组织将是基于专业、融于社交,多媒交融。“拿巴九灵新媒体来说吧,它抓住“时间窗口”,聚焦于泛财经领域,以名人战略和专业化重度垂直为模式,形成“公号+视频+O2O”的融媒体矩阵。”
那些拿到钱的自媒体,起步之初就想好了商业变现之路
细数这些拿到钱活得相对滋润的自媒体创业项目,还是能从中看到一些相似点的。
首先,几乎清一色的前媒体人属性。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是前《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此杂志广告年收入1.5亿)。罗振宇曾担任《对话》等电视节目主持人,08年从央视辞职,2012年和申音一起创办了罗辑思维。2007年徐达内从东方早报副总编的离职后,做起了EG365数据可视化项目,后来专注做“徐达内.COM”旗下系列的政经信息产品,期间在FT中文网还开设了媒体札记专栏。先后担任网易新闻中心副总监、《凤凰周刊》执行主编的等媒体职务的黄章晋,2013年蜜月回来后在北京创办了《大象公会》,说要做些有产品有气质的原创。这些自带光环的「前X媒体」PGC内容生产者们,在原先的生产模式下玩腻了,纷纷想借助移动互联网玩些新花样。
其次,都是基于之前已关注领域的垂直细分行业进行创业试水。2013年初,曾在搜狐汽车频道任职的李颖,在创业屡次失败的两年之后,决定重新回归汽车行业,“12缸汽车网”由此而生。在深谙时尚与文化品味的徐沪生的带领下,一条视频专注生活、潮流、文艺领域。徐达内团队抢先做“微信排行榜”这件事,并非偶然。虽然是媒体人出身,徐达内早在2007年就跑出来创业了,而且一做就是“数据可视化”的前瞻性技术项目,不仅实现了财务自由,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团队基础。这次新榜的创业可以说调用了他先前从工作到创业积累的所有资源。
最后,创业之初就开始规划商业出路。“与其说我是一个文化人,倒不如说我是个生意人。”徐达内这样的自我评价与罗振宇“赚钱不可耻”的理念其实是相通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内容本身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创业的,内容只是他们找到用户,打开市场的工具,必须找到可行的商业出路才能活下去。同样是做内容,专注于生活、潮流、文化领域的一条视频想要成为连接中国最好设计师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未来“内容级别”的广告也许会成为“一条视频”的一个品牌标签。餐饮老板内参是以媒体为中心,打造餐饮及其产业链高价值用户的入口,同时搭建社交和服务平台。
不过,罗辑思维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首先罗振宇个人的品牌效应和商业运作能力便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他从一开始就把自媒体当成产品在做,他的用户很精准,商业化的途径是早就规划好的东西。罗振宇一直试图让公众了解自己买卖人的身份,为此他还专门录了一期视频节目:「认钱不认人」系统地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他跟一大帮内容创作者说,“挣钱不丢人,各位把自己的根系扎到真实的交易当中吧,去卖货。”事实上,吴晓波同样希望在卖货之路上走得更远一些。甚至,是否具备电商属性,是他投资一些微信公众号的重要考量。
自媒体创业,「扎准」垂直领域做到极致还是有机会的
如果说,以前自媒体人是靠“卖字吃饭”不知道用户在哪里,现在借助社交平台,他们不仅知道用户在哪里,还能聚集这群人做更多的事情。有了用户起家,再做产品或是另谋其他出路也就不那么难了。
目前来看,自媒体商业化无非两种方式:要么做to B的服务,要么做to C的服务。比如金错刀,他去给公司做培训,这是to B的服务,比如买书或是其他形式的产品给用户,就是to C的服务。
未来美食、旅游、时尚、综艺、体育、财经等细分领域,只要选择一个行业去切,做到细分领域极致,就能稳稳把握住这波人,形成人群效应,进而通过这群人去渗透到产业中去谋划其他的事情。“自媒体想要持续发展下去转型是必然趋势,内容本身有价值会吸附内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发展必须与用户建立落地的强关系。”盈动资本创始合伙人项建标(大象)在被问及自媒体未来转型出路时这样说道。
在一片唱衰媒体的唏嘘声中,网易前总编辑陈峰,一个做了多年PGC内容的资深媒体人现在出来做了个社交内容媒体,他说单纯做内容太无聊,但一句“当下不一定是媒体的好时代,但一定是媒体人的新时代,尤其是之前做内容出身的媒体人,机会会越来越多。”足以证明他对内容生产者的看好。如果说陈峰说得比较含蓄,那魏武挥显然更直接:基于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9月9号,曾经的央视一姐张泉灵也出来创业了,拉了一帮牛人(经纬的张颖、真格的徐小平、罗振宇、李学凌、姚劲波等人)成立了紫牛基金,这支基金与吴晓波的狮享家类似,都是专注于早期创投。目前已经出手的三个项目都是内容相关的。内容创业者们,好像又多了个有钱有势的金主。
风起了,资本也开始涌动了,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B12团队 仇蝶 来源:B座12楼
正在加载......90后自媒体+创业两年时间做到月入5万_管理资源吧
90后自媒体+创业两年时间做到月入5万
日期: 16:30 来源: 作者:
当别人还在思索微信自媒体如何盈利时,1992年出生的刘大白已经凭借自媒体实现月入两万元以上。而当微信自媒体人开始思考如何转型时,刘大白已转战传统餐饮业,她的米线店才试运营三个月,每月个人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两万元。从月入3000元的上班族到月入5万元,刘大白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个90后的小姑娘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了她身上所有能量。创业前曾失业在家近一年2013年7月,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刘大白,同其他毕业生一样,按照自己的专业,投简历、找工作。最后,她在徐州一家商贸公司应聘为出纳。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很快发现,这份精细的工作并不适合她。她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差别很大。自己虽然是新人,但公司并不是培训机构,没有时间让自己适应。总是出错,老是挨训。”刘大白说,有次她写错一个小数点,公司要多交1万多元的税,老板大为恼火,狠狠骂了她一顿。也是那次,刘大白开始反思,自己虽然像父母期待的一样,成为一个白领,每月有3000多元稳定收入,但自己并不开心,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为何还要继续在这里呢?大半年后,刘大白从公司辞职。“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但这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刘大白说,她有近一年的时间窝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她每日在网上收集创业资讯,观察周围朋友在做什么。在那段思索的日子里,刘大白说,她也一度迷茫,甚至想再找份工作。但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工作,实在太难。“既然找工作难,为何不自己做呢?”刘大白说,自己喜欢吃喝玩乐,平时经常看这方面资讯。和朋友聚餐,就喜欢看别人的推荐后再去。而她发现,很多做吃喝玩乐方面的自媒体公众号,已经有不少成功者。刘大白和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请教后,两人一拍即合,在微信注册了自媒体公众号。创业经营自媒体,一年之后月入两万元刚起步时,需要做大量活动吸引粉丝订阅,但这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刘大白拿出自己仅有的两万元积蓄,不断组织活动,以朋友带朋友的方式,积累了一些订阅用户。但两万元钱很快用光,刘大白的父母对微信自媒体并不看好。刘大白说,为了让父母支持自己,她甚至采用“威胁”的方法如果父母不支持她创业,她就赖在家里啃老。昨日下午,记者见到穿着蓝色呢子外套、画着淡妆的刘大白在收银台前微笑着,非常从容地接待往来顾客。当与记者说起创业之初与父母的僵持时,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她说,那时候她不断与父母沟通,将别人成功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最终同意支持她。谈到创业之初的艰辛,这个1992年出生的女孩,又是满腹感慨。去年夏天,刘大白的微信订阅号还只有两万多粉丝。为了扩大自己影响力,刘大白和朋友顶着烈日,每日扛着印有他们微信二维码的展板到市中心摆摊。他们给逛街的年轻人介绍自己的平台,告诉对方,关注他们平台就可以领取饮料、娃娃等小礼品。一日,刘大白热情地为一名男孩介绍自己的平台。但男孩直接说:“你这个平台对我来说没有用,我关注领东西了,马上就会取消。”刘大白说,男孩很是瞧不上她的辛苦和努力,她感觉很受打击。因为她发现,男孩的话有一部分说对了。比如一天有150人通过领礼品关注了他们公众号,但很快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取消。刘大白信心产生了动摇,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没出来。她说,那两天她想了很多。最终她成功战胜了质疑。刘大白想到,自己为何要因别人的否定,就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努力;自己已经投入这么多,还有父母的支持,真的要因别人一句话放弃吗。刘大白想起那段日子,白天组织活动,晚上编辑要推送的文字、视频到深夜,有时候累得脸都没洗就睡着了。刘大白认为,自己的路是行得通的,只是还没到收获的时间。想通后,她和朋友举办了几次大型活动。两三月后,订阅用户突破5万人。她的微信订阅号开始有商业广告进入。然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雇佣了三个业务员拉广告。目前,刘大白的微信自媒体,已经带给她每月两万以上的纯收入。
上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您没有权限查看该内容.
您可以试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后创业成功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