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生物制药业怎样银行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长

生物医药行业潜力大 技术门槛高成保护伞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全球生物产业市场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成长。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物产业究竟有哪些市场潜力?投资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投资理念和视野?    巨额财富诱发投资热情    数据显示,在、港口航运、零售、、房地产、等各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的毛利率仅次于饮料和房地产。至2012年,我国生物产业总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使其成为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全球生物制药的销售额每五年翻一番,2003年至2012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22%,大约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速的10倍。尤其是生物制品行业在年的十年间销售利润率高于医药行业,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重要对象。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生物制品将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2013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给医药行业注入活力,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提速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生物制药行业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末生物产业产值达到4万亿,其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关注领域,工信部2012年初发布的相关规划指出,将力促医药工业"十二五"期间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推动增强新药创制能力,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巨大市场空间引导投资方向    单抗、疫苗、重组蛋白和干细胞四个子行业将受益"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    国家基因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可溯源性生物样本保存规模全球前三。不仅如此,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得批准,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美国三期临床试验;生物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水平国际领先,新型高效大通量分析生物芯片正在大规模占领市场;转基因抗虫棉已实现大面积种植。    单抗是具有高度靶向性的"生物导弹",在肿瘤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突出优势。单抗位于生物制药金字塔的顶端,具有最高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同类竞争少可保持高毛利率。    2012年全球销售额前10名的药物中,有6个为抗体药物并占据销售额最高的前3位。单抗药产业的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不平衡,欧美研发实力最强,产品线丰富,新兴起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单抗药物。此外,前景广阔的单抗药物受到药企的青睐,很多跨国药企通过收购技术平台涉足这一领域,罗氏收购的基因泰克公司是单抗药物行业的全球领跑者。国内单抗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研发高潮即将来临。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最为活跃,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左右,2012年全球单抗市场规模达780亿美元。单抗也是重磅药物主要来源,2012年英利昔单抗(强生)、依那西普(安进)、贝伐珠单抗(罗氏)、利昔妥单抗(罗氏)、阿达木单抗(Abbvie)、曲妥珠单抗(罗氏)6种单抗药物的全球销售额(包括第三方销售)均近60亿美元,合计约占全球单抗市场的60%。2000年开始蓬勃兴起的抗体市场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复合增长率达到41%。中研普华发布的《年中国单克隆抗体行业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单抗市场规模可达860亿美元,到2017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销售额有望达1100亿美元左右。    同时,得益于我国医疗模式转变、国家政策扶持和新产品上市,预计未来几年疫苗行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当前二类疫苗是市场主体,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等迅速崛起。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未来发展方向,宫颈癌等癌症疫苗、肺炎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艾滋病疫苗等陆续进入临床,备受市场关注。    目前我国有400多家疫苗企业,但疫苗研发能力及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疫苗产业的发展。近两年,国际上很多疫苗的专利将到期,这给我国疫苗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疫苗的研制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合作、良好的研发平台以及多年的疫苗研发经验。另外,新开发传染病疫苗研究投入巨大,风险也很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推动疾控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可通过技术联盟等形式,分解疫苗研制流程,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各自的优势。国家颁布的《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年)》,以及科技部与盖茨基金会制定的合作战略,都给疫苗行业吹来了政策暖风。    目前,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8%,但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排名前10位的药物占总销售额60%以上。以EPO、重组胰岛素、和凝血因子等品种为主,具有其他药物无可取代的疗效,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重组蛋白市场稳步发展,年复合增速约为25%。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了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盈利时间。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将加速重组蛋白市场的新一轮扩张,具有非常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创业和    在欧美市场上,针对现有的重组药物进行分子改造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上市,如重组新钠素、胞内多肽等;另外,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反义核酸以及基因治疗、制备抗原的新手段、新技术、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应用等也都有了实质性进展。国外生物医药的最新发展动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克隆技术    1997年克隆多莉羊的出现使人类的克隆技术出现划时代的革命。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克隆技术相关的一项最新进展。1999年4月美国的研究人员将得自成年人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养分化为软骨、脂肪和骨骼细胞。采用该技术开发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药物将具有庞大的市场,可治疗软骨损伤、骨折愈合不良、心脏病、癌症和衰老引起的退化症等疾病。    血管发生    用于治疗癌症的血管发生抑制因子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1998年5月《纽约时报》介绍两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抗血管生长因子一angiostatin(制管张素)和endostatin(内皮抑制素)的功效,引起投资者竞相购买EntreMed公司的股票,使该公司的市值在一天内增加4.87亿美元达到6.35亿美元。第三种抗血管生长蛋白称为vasculostatin(血管抑制素),1998年5月发布时只有体外试验数据。1998年3月公布了第一次用生长激素刺激心脏周围的血管生长的临床实验结果,该法可用于防治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动脉阻塞。此类血管发生疗法与癌症疗法的作用正好相反,它通过刺激动脉内壁的内皮细胞生长,形成新的血管,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和局部缺血。    艾滋病疫苗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1998年6月VaxGen宣布在美国和泰国进行一种新的艾滋病疫苗Aidsvaxgpl20的Ⅲ期临床。这是一种新的双价疫苗,该公司认为它将比以前的单价疫苗更有效。1999年6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成立了一个疫苗研究中心,将研制艾滋病疫苗作为中心任务之一。    药物基因组学    药物基因组学利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获得的有关病人和疾病的详细知识,针对某种疾病的特定人群设计开发最有效的药物,以及鉴别该特定人群的诊断方法,使疾病的治疗更有效、更安全。采取这种策略,医药公司可以针对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生产同一种药物的一系列变构体,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人选用该种药物的相应变构体。这一技术可根据病人量身定制新药,使功效和适应症十分明确,可以减少临床试验病人数和费用,缩短临床审批周期;药物上市后,由于具有明确、特异的功效和较小的副作用,更容易说服医生使用这类价格较贵的新药。当然药物基因组技术的应用也有不利的一面。大多数药物因针对性加强,使得适应症减少,市场规模也随之缩小;此外,由于与遗传学检查联用而导致的隐私权问题也有待解决。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测序掀起了新一轮竞争高潮。PerkinElmer与J.CraigVenter组成了一个新的基因组公司,计划在3年内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则于1998年9月宣布,为庆祝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于2003年底前完成人基因组全DNA顺序的测定。几乎同时,属于Incyte制药公司的IncyteGenetics宣布将在1年内完成人全基因组图谱并建立含所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的基因组顺序库。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载体导入人体内并在体内(器官、组织、细胞等)表达,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自1990年临床首次将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导入患者白细胞,治疗遗传病重度联合免疫缺损病以来,到98年接受基因治疗的病人已达400多例,目前国外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病(如度联合免疫缺损病SCID、ADA缺损症等)、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CF)等上,但临床效果表明,目前基因治疗只对ADA疗效显著,作为对糖尿病、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CF)的补充治疗有一定疗效。基因治疗掀起了一场临床医学革命,为目前尚无理想治疗的大部分遗传病、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恶性肿瘤等开辟了广阔前景,随着“后基因组”的到来,基因治疗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成为临床医学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生物和动植物变种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从最初狭义的重组DNA技术扩展到较为广泛的领域,目前人类已经掌握利用生物分子、细胞和遗传学过程生产药物和动植物变种的技术。    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的显著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比重,处于产业主导地位。在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从生物技术产业看,2002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销售总额约为413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公司总数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76%,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而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仅占全球的3%左右。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    美国    在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植下,美国的生物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该产业是继电子产业以后发展最快的产业,年收入递增迅速,在自身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2012年为止,全世界共有几千家公司、研究所和大学从事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其中美国有2,000多家,已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共141个,适应症达220种,使3.25亿患者受益。美国还拥有525个基因实验室,有占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物技术专利,有30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公开上市,其市场资本总额达到3,308亿美元。    美国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整体经济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企业自身在新药研发、经营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但更重要的还应归功于美国政府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产业政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在政策层面已经形成了扶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多层次立体体系。首先,美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有效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协调以及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美国白宫和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委员会负责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法规以及税收政策。美国生物技术行业组织则负责协调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制定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其次,美国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美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有:《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合作研究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形成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再次,优惠的政策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对生物产业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府的直接投入是其产业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的保证。除了进行直接的投资外,政府还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刺激社会投资。除政府的政策保证之外,其他的投资来源在生物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以大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高技术研究投资总额已超过政府资助。最后,美国政府通过对研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构成的研究开发生产机制。    英国    英国是目前国际上生物产业发展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在发展生物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采取了有力的并具鲜明特色的多项措施。    英国现有专业生物技术公司270多家,其数量约占欧洲同类公司的1/4。到2012年,英国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药物已占到整个欧洲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其雇员数量也几乎占据了欧洲生物技术行业的1/3,生物产业的销售收入占整个欧洲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29%左右。此外,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如、制药、与饮料业、和环境技术工业等,雇佣的工人超过了200万,其产值约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在发展生物产业过程中,英国政府主要是通过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促进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来推动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英国也有专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来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英国贸工部不仅负责有关生物技术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同时还负责帮助企业利用生物技术来提高竞争力;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则具体负责支持有关非临床生物科学的研究与培训,每年的研究经费就达1.8亿英镑。另外,英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同样是和其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融资渠道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英国政府出台的几项措施:一是改革税制。为了鼓励风险投资,英国政府对小型高技术企业的投资减免了20%的公司税;同时还引入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税务信贷,年研究开发投入超过5万英镑以上的企业可以享受150%的研究开发费用免税;对研究开发投入很大但没有盈利的新企业,其研究开发投入的80%可以作为信贷累积减免税收,等企业盈利后再从利润中扣除。二是建立新的风险投资基金。1998年,英国财政部建立了三个用于支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中小企业的风险资本基金,这些基金提供的资本为2.4亿英镑。三是在1999推出了为期4年的BIO—WISE计划,总经费1300万英镑。该计划实施主要是面向企业提供如何利用生物技术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德国    在国际社会范围内,德国的生物产业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近几年,德国生物产业呈现出积极增长的发展趋势,1996年至今的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另外,德国在促进其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2012年德国的生物技术企业近500个,生物技术行业的就业人员比增加了35%,超过30000人。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数上升了37%。生物技术企业的销售额增加了1/3,达到20亿欧元。快速的增长强化了德国作为欧洲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之一的地位,也缩小了德国生物产业发展和美国、英国的差距。    德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首先是专门的负责机构。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是负责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机构之一。在1995年到1996年,BMBF发起了BioRe-gio竞赛活动,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业活动,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正是在这一活动的推动下,年成为德国生物产业的“创业年代”。这一时期,新的生物技术企业纷纷成立,从而掀起了现代生物产业化的浪潮。其后又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开发了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平台技术。其次是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在德国,专利可为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供长达20年的法律保护。在专利有效期内,第三方可与专利所有者协商以许可证的方式使用发明成果。另外,德国生物产业发展拥有坚实的资金支持。联邦教研部对生物技术的项目经费也在大幅度地增加。随着这项投资的增加,德国基因研究的经费直逼美国。此外,德国政府还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风险投资投向生物技术领域,以优化生物产业的投融资环境。
本文分享地址:
13年,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年中爆发的葛兰素史克(GSK)在中G …
2014年:从“药改”到“医改”的转折元年、政策大年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 …
近日,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市中医管理局、宁夏中医药(回医药)管理 …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近年来高度重视生物医 …
为更好的展示枸杞文化的魅力,加强与海外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 …
昨天(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京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政府有?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您的当前位置: >
国际药企进军新加坡或加大投资 生物医药领域出现大洗牌
国际药企进军新加坡或加大投资 生物医药领域出现大洗牌
: [ &&&& ]&&
新科研扩大生物医药组合,除继续发展药剂业外,也投入更多精力在其他生物医药领域,以分散和抵御经济风险。
新加坡过去几年经历一波国际知名生物药剂公司撤离及减资的阵痛后,今年迎来一批制药企业进军新加坡或加大投资的回暖趋势。
不过,主导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发展该领域的策略,在过去几年已悄悄出现变化,使这个领域的分布出现大洗牌,药剂研发的龙头地位岌岌可危。
新科研属下的新加坡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执行署长薛寒友医生日前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过去几年关闭新加坡研发业务的国际药剂公司,主要是受国际大趋势影响。
当时的撤离规模不至于&惊人&,却促使新科研进行了一番内部思考,包括如何继续保持新加坡的吸引力,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这些公司接轨。
此外,新科研也扩大生物医药组合,除了继续致力于发展药剂业之外,也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其他生物医药领域,以分散和抵御经济风险。
薛寒友说:&归根结底,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少数公司上&&我们希望与许多公司展开合作,通过多元的领域和地理组合,减少脆弱性。&
在研发方面,新加坡传统制药领域的企业研发经费从2010年起滑落,近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负9%。在制造方面,生物医学产出和增值也在同时期下滑(见上左图表)。
在这段期间,至少三家国际药剂巨头结束了新加坡的研发业务。2010年底,美国药剂业者礼来(Eli Lilly)关闭成立近九年的新加坡研发部门,并裁退130名人员。
2013年中,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也关闭在莱佛士医院设立约六年的临床研究单位,并裁退30名人员。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简称GSK)则在去年底,结束其在启奥生物医药园(Biopolis)成立近八年的研发部门。
薛寒友解释,国际药剂业过去10年在研发药物方面投入更多经费,但由于研发过程漫长,平均超出10年,加上失败率很高,问世的新药物并不多,研发付诸东流的可能性很高。
根据美国特夫兹大学去年11月发表的调查,研发新药物的总成本已上涨至26亿美元(约35亿新元),而即使有新药物问世,也不能保证畅销稳赚。
2010年推出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的美国药剂公司Dendreon,就因无法取得理想的销售额,股价从2010年最高时的54美元,重挫至如今的4美分,在去年底宣布破产。
此外,过去问世的一批重量级旧药物专利即将过期,也让国际药剂公司极为头痛,它们必须考虑节流和整合全球业务。
不少大药剂公司干脆挖西墙补东墙,一边重组业务,一边以高价收购有新药在手的较小公司,填补新生产线的不足。
全球制药生物科技业
去年并购总值创新高
据统计,全球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去年进行的收购与合并总值达2120亿美元(约2888亿新元),创历史新高。
今年3月,美国制药企业艾伯维(AbbVie)与辉瑞为了收购抗癌药制造商Pharmacyclics一事交手,最后艾伯维以210亿美元(约285亿新元)的收购方案胜出,出价之高令市场哗然。
在新加坡,药剂企业的撤离潮已减退,反之还迎来新的药剂业投资,一度结束新加坡部分业务的企业也卷土重来。
今年1月,由瑞士罗氏药厂(Roche)持有多数股权的日本中外制药(Chugai)宣布扩大新加坡科研部门,新加坡员工从目前的70人增至100多人,并承诺额外注资4亿7600万新元。
日本武田制药(Takeda)随后在2月宣布扩大新加坡业务,集合新兴市场事业部、武田亚洲开发中心、疫苗事业部和亚太区总部。到了今年底,其新加坡员工预计将有至少160人。
研发须采平衡发展策略 
GSK则在今年3月宣布将其亚太总部搬迁至新加坡,新总部预计在2017年下半年落成,能容纳近1000名制药、疫苗和消费保健部门的员工。
薛寒友表示,当局仍会致力于发展药剂领域,但这是一种长线投资,因此研发组合须采取平衡的发展策略,必须同时进行短线投资。
他所指的短线投资,包括食品和营养保健以及医疗技术这两大生物医疗领域。这两个领域的产品批准门槛不像药物般高,研发产品可更早推出市场。
前者的企业研发经费自2010年起便直线上升,目前直逼传统制药业的研发经费,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医疗技术企业经费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达13%,在2012年至2013年增长58%。
两者在整体生物医疗企业研发的份额同期也从40%上升至52%,超越了传统药剂研发。
薛寒友透露,在启奥生物医药园工作的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研发人员已从2010年的400人增长至今年的1200人,最大雇主包括宝洁(Procter & Gamble)、雀巢(Nestle)和雅培(Abbott)。
其中,雅培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刚在上月底于新加坡开幕,中心耗资2400万美元打造,是雅培在美国以外的首个研发中心。
宝洁的创新中心则在去年3月开业,是新加坡最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之一,有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资额高达2亿5000万新元。
薛寒友表示,这些食品和营养业公司到来后,也吸引其供应商来新加坡设立据点和研发中心。
他指出,新加坡约有800家从事食品配方和生产的中小企业,国际大企业和其供应商在新加坡展开研发也将对这些中小企业带来良好影响,为新加坡带来收入和效益。
中外制药发言人原田功贵则认为,公司扩大新加坡业务不会对新加坡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但可带动和提升新加坡的生物医药领域。
新加坡生物医药企业威特实验室(Veredus Laboratories)总裁陈淑彬博士同意这种说法。她说:&那些支援新入场国际企业的新加坡公司将受益,为新加坡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不过,陈淑彬认为,新加坡业者也应尝试成为生物医疗领域中的佼佼者。
她说:&个性化医疗是应该关注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大门敞开,主导者并不多,如果我们利用本身的长处,很可能成为主导者。&
国际药企增加投资动机不一
尽管今年第一季出现多家国际知名生物药剂公司加大对新加坡的投资,但它们此举背后的动机不尽相同。
中外制药在新加坡的药物研究所总裁松原享一表示,随着新加坡的项目增加,公司必须扩展研发部门以加速前期研发,才能顺利把这些项目带入下个阶段的临床试验。
武田新兴市场事业部总裁彭嘉思(Giles Platford)表示,扩大新加坡业务能让公司更迅速地解决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不断演变的需求,获取重要市场信息也近水楼台,有助加速药剂的研发。
德国药剂公司拜耳医药保健(Bayer)亚太区总裁江维和亚太区医疗总监符传杰医生表示,新加坡对生物药剂领域的关注,以及新加坡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市场,为新加坡创造独特的战略地位。
拜耳在2007年在新加坡只进行6项临床试验,去年已增至20项。拜耳在亚太区进行的七项第一阶段癌症研究中,新加坡的占四项。
新加坡也为新入场的外国药剂业者提供税务优惠和其他奖励。不过,一些市场观察者指出,新加坡科研人才的成本高昂,当税务优惠和奖励结束时,企业将会重新考虑是否继续留在新加坡,而前几年撤离的药剂公司似乎正好就是在税务优惠结束前后决定离开。
文章及图片未注明来源为瑞投咨网,均为转载,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
国际药企进军新加坡或加大投资 生物医药领域出现大洗牌,进军新加坡,国际药企
均价:68000元/㎡
位置:德普路180号,180 Depot Road(4区)
均价:98000元/㎡
位置:国王路151号,King's Road 151(10区)
均价:200000元/㎡
位置:那森山18号,18 Nassim Hill(10区)
位置:新加坡新民道
位置:新加坡汤申路上段
位置:新加坡皇后路17&19号
110000元/㎡
位置:经禧路Cairnhill Road/Bideford Road
瑞投咨网手机客户端
瑞投咨网互动
瑞投咨网新浪微博
如需刊用本网站稿件,需注明转载来源:,否则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 2008- 瑞吉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版权
&本站法律顾问: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外来人才与新加坡生物医药业
  启奥园的成功,体现了新加坡国际人才政策的一个典型特点: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指导原则,但并不是包办一切,而是通过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从全球吸引人才。中国论文网 /3/view-3685389.htm  21世纪,新加坡政府开始将生物医药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认为这一经济转型能使国家经济多元化,并增强应用性研究的比重,从而凸显新加坡的比较优势,包括在亚洲区域中的地位、稳定的政治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多元的文化、语言和族群等。.  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措施:大规模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园区建为融工作、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家园式社区;吸引国际级生物和医药公司落户新加坡;从世界各地招揽一流的科研人才,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三管齐下  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2005年在生物科技领域投入15亿新币;2006年~2011年再投入14.4亿,全力拓展生物医药业及生物园区(Biopolis,启奥园)的建立。它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医院、欧洲商学院、教育部等科研和相关政府机构;同时,科技园区还提供幼儿园、会议室、诊所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这种完善的商业居住环境,解除了企业家和高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吸引30个世界级的生物科研和医药公司来新园区落户,新加坡支付高达30%的建筑费用。它们包括阿斯利康制药和先灵一葆雅等。它们的产品年营业额达180亿新币,占新加坡经济的5%。  在推动硬件建设和吸引外国,公司进驻启奥生物医药园区的同时,政府还积极招揽人才,建立新的科研机构,使产学研三者得以有效地结合。在21世纪头几年间,园区先后引进2000多名科研人员,包括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  人们对这些外来人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首任执行总监刘德斌博士曾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科学部主任,他说:“在投资、移民、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医疗系统中,他们所作的调整极有专业水准,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令人震惊的社会工程。”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段志勇博士于2005年加入到AMRI新加坡研究中心,现已成为该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回顾过去几年的时光,段博士说:“那些日子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跟我以前所处的纯学术氛围相比,如何将商业和技术完美地融合,是我在新加坡得到的最大挑战和收获。吸引我来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政府对发展前沿科学技术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化工和资讯科技上的投入,以及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令人惊叹和钦佩的。”  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外来人才在第一个合约期满后愿意留在新加坡工作。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咨询机构对1000名旅居亚洲的西方专才所作的调查表明,新加坡是外国专才眼中最喜爱的亚洲国家。对新加坡政治制度素来颇多微言的西方主流媒体也逐渐认可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成效。《纽约时报》称“新加坡成为干细胞研究的天堂”。  三管齐下的战略使新加坡的生物医药业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国际级的起点之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2011年9月,生物医药业产值猛增88.4%,而同时期电子业的产值比去年同期萎缩26.5%。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的国际人才政策也存在隐忧,对于流动性很大的外国科技人才的依赖程度太高,使它无法建立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科研团队。  启奥生物医药园区的成功模式也被带到中国。2011年10月,新中双方在位于南京建邺区合作开发的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项目启动,它的第一个产业项目“新纬壹国际生态科技园”前不久正式营运。这个项目将借鉴新加坡纬壹科技城(One North,启奥生物医药园所在地)的概念,引入住宅、零售、商用等元素,提供集工作、生活和休闲为一体的体验。  政府指导与市场紧密结合  启奥园的成功,体现了新加坡国际人才政策的一个典型特点: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指导原则,但并不是包办一切,而是通过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从全球吸引人才。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的“联系新加坡”,可视为是新加坡的国家猎头公司,在亚洲(包括北京和上海)、欧洲和北美设立办事处,为有意到新加坡投资或开拓全新商业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  该机构也与新加坡私营企业合作,帮助有意到新加坡投资的人士。“联系新加坡”提供有关新加坡就业机会及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并积极建立平台为全球人才和新加坡雇主牵线搭桥。  对外来人才进行高能效的甄别和管理  国际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必须有一整套相配套的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加坡政府对人才的界定、甄别、奖励和管理有其显著的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协调。  人力部以吸引专业与技术人才为主,专设“国际人才局”(现改名为国际人力局),负责全球人才招聘。人力部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负责每年制定和更新“关键技能列表”,例如,银行和金融业、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仪器制造、卫生保健服务、信息通信产业、互动式数码媒体、法律业、海运、旅游业都属于新加坡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拥有以上行业技能的外国人在申请就业相关证件时将予以优先考虑。  财政部则负责实施免退税等优惠措施。尽管新加坡是世界上个人所得税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为了鼓励企业招纳外国优秀人才,政府规定,企业在招聘、培训外来人才方面的支出,以及为外来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支出,可以享受减免税。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机构,经济发展局则负责确定战略性产业和方向,推动产学研结合,并为国际人才的引进提供策略性的指导。  政府在引进外国人才之后,还注重他们的社会融入。2007年,总理公署内设立了公民与人口办公室,负责整合到新加坡的新移民。2009年9月,由政府、私人企业及民间组织共同组成了国民融合理事会,提出“开放门户、敞开胸怀、开阔思想”的“三开”口号,要从不同方面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促进各社群间的相互信任。政府还为此拨款1000万元新币,设立社会融合基金。(刘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制药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