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今天朋友圈只能看到今天的这个平台,不知道前景如何

分答快速圈钱背后:上线24天完成A轮融资 盈利前景难料|分答|融资|圈钱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分答快速圈钱背后:盈利模式前景难料
  上线24天完成A轮融资
  上线仅24天的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近日果壳网创始人兼CEO姬十三(嵇晓华)在微信朋友圈公布了在行&分答(以下简称“分答”)的融资情况。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答着急拿钱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变现的困难。
  高举“知识变现”旗帜的分答于5月中旬上线,并在5月底走红。业内人士认为,分答开启了知识变现的大门,但是分答能红多久也成了大家的一个疑问。
  对于为何着急融资、以及融资详情,本报记者多方联系分答,他们表示融资发布会之前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网红催火分答
  在5月底,不少人的朋友圈里被一款叫做“分答”的应用刷屏,而这距离分答上线仅半月时间。
  5月15日, “在行”在微信公众号上线了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用户在分答上可以自我介绍或描述擅长的领域,并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就是这样一款高举“知识变现”的产品,在5月底迎来了爆红。
  根据指数显示,“分答”指数从5月28日到5月30日增长近10倍,达到2.3万多。而就是在这几天,王思聪以“网红、投资人、哲学家”的身份登录分答回答了32个问题,问题包括投资理念到择偶标准甚至大尺度的生活隐私,他都一一坦率回答,引来媒体的关注和众人围观。5月30日,微博上#王思聪分答#话题已有超过1000万的阅读量。截止到目前王思聪的每个问答都有数千,甚至一两万的用户偷听,收入已经超过25万元。
  微信大数据新榜在6月3日发布了“分答”收入排行榜,榜单中王思聪以23万元的收入高居榜首,粉丝数超过4万;其后是网红作家“ayawawa”和“不加V”分别以8.9万元和8.1万元的收入位于第二第三名,粉丝数在1万左右。其后是艺人章子怡、编剧“鹦鹉史航”、医生“协和张羽”、艺人汪峰等等。
  易观智库新媒体分析师马世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的稀缺资源在于分享者,他们是内容提供者和吸引受众的因素,出于对分答付费分成模式的认可和新社交互动方式的好奇,大量‘网红’(包括明星在内)涌入分答平台,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支撑起了分答目前的火爆。”
  而在葛甲看来,分答的走红在于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分配机制,让知识分享者和提问者共同从中受益。“过去的知识分享一直没有太好的变现方式,往往是一开始明码标价,但最后却逐渐萧条,而分答建立的偷听机制可以维持热络的场面,这是它走红的基本原因。”葛甲表示。
  根据分答机制,偷听者付费收听问题,在平台抽佣后该问题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偷听费。也就是说,虽然某个提问者向王思聪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支付3000元甚至是4999元,如果这个问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偷听,提问者除了能赚回提问的花费,甚至能从中赚取一笔。
  急圈钱面临考验
  6月8日,分答上线仅24天,姬十三便在微信朋友圈宣布:“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该项融资并不是分答独立完成的,而是和在行一起进行的融资。
  分答上线不足一个月便匆匆融资,还拉上了并不火的兄弟在行。本报记者就A轮融资情况多方联系在行和分答,他们仅表示融资发布会之前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对于分答这么快拿到融资,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是因为分答吸引了大量网红进驻,关注度高,且有现成的变现途径。
  而互联网科技观察者刘旷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是趁热打铁,因为此时不融资后面恐怕会困难重重。”
  记者了解发现,在行是果壳网在2015年3月O2O最火的时候推出的一个付费O2O知识交流平台,虽然生在最好的时候可是并没有抓住机会融资,之后资本市场寒冬降临,O2O项目遇冷,在此次和分答一起完成A轮之前,在行并未曝出融资消息。“因为随着用户新鲜感的逐渐流失,在行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魅力,错过了最好的融资期。”刘旷表示,“这一次姬十三明显汲取了在行上一次的经验教训。”
  分答由在行推出,在姬十三的团队看来,分答和在行的区别是一轻一重。该团队在分答上表示,在行的逻辑是O2O知识付费变现和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交易,而分答则是一款门槛更低的轻量级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在行线下约见、远程沟通模式的补充功能。
  对于打包融资,沈哲彦认为:“分答和在行的逻辑一脉相承,利用的都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也正因如此,姬十三对二者一起打包进行融资。融资完成后姬十三能够有资金做更多的尝试,不断完善产品的商业模式,提升用户黏性,为知识变现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轮融资虽然是在行和分答一起融资,但投资人无疑更看重目前火爆的分答。虽然姬十三趁着分答的热乎劲拿到了融资,而拿到这笔钱之后他将如何带领在行和分答继续他的知识变现梦,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知识变现前景难料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评价分答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内容付费开了大门。分答走红后,果壳网的头号竞争对手知乎在6月6日上线值乎3.0,而网友评价值乎3.0的功能设置和分答几乎一样。
  果壳网和知乎都是2010年上线的知识分享网站。在刘旷看来两家企业都面临盈利问题,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寻求知识变现路径。
  从4月开始,双方的知识变现竞争进入胶着状态。5月15日,在行上线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6月6日,值乎3.0上线,该产品由付费文字问答升级到付费语音问答,同日,果壳推出MOOC学院新产品“职场沙龙”,与知乎live类似。
  据悉,知乎live曾请来创新工场董事长驻场,1小时收益10万元,但知乎推出的一系列知识变现产品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火爆。相反,其竞争对手果壳网推出的分答却借助王思聪等网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爆红的分答无疑刺激了知乎,以及很多在知识变现路上的企业。
  知乎方面并没有正面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值乎3.0和分答相似的问题。值乎产品经理前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三个版本的值乎都是知乎对于有价值内容付费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价值内容付费应该是一个观念上的变革,需要内容创业者携手来做,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个平台。”
  在马世聪看来,知识变现的大门打开,目前需要市场厂商一起拓展产业边界形成更大的市场容量,而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
  而分答能在知识变现的路上火多久也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记者观察发现,分答中网民比较关注的大多是明星、网红、大V的隐私和八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王思聪在分答上回答了32个问题之后便销声匿迹。
  网红答主容易流失,网民的新鲜感也会逐渐降低。“仅靠名人、网红赚热度、吸引眼球很难维持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待新鲜感降低后,分答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沈哲彦表示,“目前的分答更多的是趣味性知识变现,能不能真正做成一个舞台还需要看其后续发展。”
  在行业人士看来,回答者是分答、值乎3.0等知识变现平台的核心,让回答者保持高度活跃,从而来提高提问者、偷听者的黏性是一个趋势。“从知识变现的路径来看,分答现在的根基是网红,以后应该是行业专家。知识变现平台接下来将会聚焦在行业大V用户的资源争夺上。”刘旷表示。
  刘旷同时指出,目前分答和值乎3.0在专家审核认证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分答对于一些明星大V有认证,但垂直细分领域怎么鉴定这个‘专家’是否具备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记者登录分答发现,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认证入口。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基建投资不可持续,工业投资也在萎缩,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房地产投资。我并不否认目前房地产是一个泡沫,但如果现在房地产出现重大问题,将对中国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尽管我们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要重视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也要关注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传统金融业态和新型金融业务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
如何把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业结合起来,需要一个高手,这个高手既要懂得互联网,也要懂得金融运作的逻辑和模式,还要能够管理金融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张旭阳是最佳人眩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理由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非常高,远超过我们的邻国越南等国家;第二个理由是,劳动力成本的改变和需求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的改变,我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上线24天完成A轮融资 分答快速圈钱背后:盈利模式前景难料(图)_网易新闻
上线24天完成A轮融资 分答快速圈钱背后:盈利模式前景难料(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上线24天完成A轮融资 分答快速圈钱背后:盈利模式前景难料(图))
  上线仅24天的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近日果壳网创始人兼CEO姬十三(嵇晓华)在微信朋友圈公布了在行&分答(以下简称&分答&)的融资情况。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答着急拿钱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变现的困难。
  高举&知识变现&旗帜的分答于5月中旬上线,并在5月底走红。业内人士认为,分答开启了知识变现的大门,但是分答能红多久也成了大家的一个疑问。
  对于为何着急融资、以及融资详情,本报记者多方联系分答,他们表示融资发布会之前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网红催火分答
  在5月底,不少人的朋友圈里被一款叫做&分答&的应用刷屏,而这距离分答上线仅半月时间。
  5月15日, &在行&在微信公众号上线了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用户在分答上可以自我介绍或描述擅长的领域,并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就是这样一款高举&知识变现&的产品,在5月底迎来了爆红。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分答&指数从5月28日到5月30日增长近10倍,达到2.3万多。而就是在这几天,王思聪以&网红、投资人、哲学家&的身份登录分答回答了32个问题,问题包括投资理念到择偶标准甚至大尺度的生活隐私,他都一一坦率回答,引来媒体的关注和众人围观。5月30日,微博上#王思聪分答#话题已有超过1000万的阅读量。截止到目前王思聪的每个问答都有数千,甚至一两万的用户偷听,收入已经超过25万元。
  微信大数据新榜在6月3日发布了&分答&收入排行榜,榜单中王思聪以23万元的收入高居榜首,粉丝数超过4万;其后是网红作家&ayawawa&和&不加V&分别以8.9万元和8.1万元的收入位于第二第三名,粉丝数在1万左右。其后是艺人章子怡、编剧&鹦鹉史航&、医生&协和张羽&、艺人汪峰等等。
  易观智库新媒体分析师马世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的稀缺资源在于分享者,他们是内容提供者和吸引受众的因素,出于对分答付费分成模式的认可和新社交互动方式的好奇,大量&网红&(包括明星在内)涌入分答平台,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支撑起了分答目前的火爆。&
  而在葛甲看来,分答的走红在于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分配机制,让知识分享者和提问者共同从中受益。&过去的知识分享一直没有太好的变现方式,往往是一开始明码标价,但最后却逐渐萧条,而分答建立的偷听机制可以维持热络的场面,这是它走红的基本原因。&葛甲表示。
  根据分答机制,偷听者付费收听问题,在平台抽佣后该问题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偷听费。也就是说,虽然某个提问者向王思聪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支付3000元甚至是4999元,如果这个问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偷听,提问者除了能赚回提问的花费,甚至能从中赚取一笔。
  急圈钱面临考验
  6月8日,分答上线仅24天,姬十三便在微信朋友圈宣布:&分答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该项融资并不是分答独立完成的,而是和在行一起进行的融资。
  分答上线不足一个月便匆匆融资,还拉上了并不火的兄弟在行。本报记者就A轮融资情况多方联系在行和分答,他们仅表示融资发布会之前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对于分答这么快拿到融资,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是因为分答吸引了大量网红进驻,关注度高,且有现成的变现途径。
  而互联网科技观察者刘旷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是趁热打铁,因为此时不融资后面恐怕会困难重重。&
  记者了解发现,在行是果壳网在2015年3月O2O最火的时候推出的一个付费O2O知识交流平台,虽然生在最好的时候可是并没有抓住机会融资,之后资本市场寒冬降临,O2O项目遇冷,在此次和分答一起完成A轮之前,在行并未曝出融资消息。&因为随着用户新鲜感的逐渐流失,在行逐渐失去了最初的魅力,错过了最好的融资期。&刘旷表示,&这一次姬十三明显汲取了在行上一次的经验教训。&
  分答由在行推出,在姬十三的团队看来,分答和在行的区别是一轻一重。该团队在分答上表示,在行的逻辑是O2O知识付费变现和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交易,而分答则是一款门槛更低的轻量级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在行线下约见、远程沟通模式的补充功能。
  对于打包融资,沈哲彦认为:&分答和在行的逻辑一脉相承,利用的都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也正因如此,姬十三对二者一起打包进行融资。融资完成后姬十三能够有资金做更多的尝试,不断完善产品的商业模式,提升用户黏性,为知识变现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轮融资虽然是在行和分答一起融资,但投资人无疑更看重目前火爆的分答。虽然姬十三趁着分答的热乎劲拿到了融资,而拿到这笔钱之后他将如何带领在行和分答继续他的知识变现梦,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知识变现前景难料
  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评价分答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内容付费开了大门。分答走红后,果壳网的头号竞争对手知乎在6月6日上线值乎3.0,而网友评价值乎3.0的功能设置和分答几乎一样。
  果壳网和知乎都是2010年上线的知识分享网站。在刘旷看来两家企业都面临盈利问题,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寻求知识变现路径。
  从4月开始,双方的知识变现竞争进入胶着状态。5月15日,在行上线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6月6日,值乎3.0上线,该产品由付费文字问答升级到付费语音问答,同日,果壳推出MOOC学院新产品&职场沙龙&,与知乎live类似。
  据悉,知乎live曾请来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驻场,1小时收益10万元,但知乎推出的一系列知识变现产品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火爆。相反,其竞争对手果壳网推出的分答却借助王思聪等网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爆红的分答无疑刺激了知乎,以及很多在知识变现路上的企业。
  知乎方面并没有正面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值乎3.0和分答相似的问题。值乎产品经理前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三个版本的值乎都是知乎对于有价值内容付费不同形式的探索。有价值内容付费应该是一个观念上的变革,需要内容创业者携手来做,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个平台。&
  在马世聪看来,知识变现的大门打开,目前需要市场厂商一起拓展产业边界形成更大的市场容量,而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
  而分答能在知识变现的路上火多久也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记者观察发现,分答中网民比较关注的大多是明星、网红、大V的隐私和八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王思聪在分答上回答了32个问题之后便销声匿迹。
  网红答主容易流失,网民的新鲜感也会逐渐降低。&仅靠名人、网红赚热度、吸引眼球很难维持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待新鲜感降低后,分答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沈哲彦表示,&目前的分答更多的是趣味性知识变现,能不能真正做成一个舞台还需要看其后续发展。&
  在行业人士看来,回答者是分答、值乎3.0等知识变现平台的核心,让回答者保持高度活跃,从而来提高提问者、偷听者的黏性是一个趋势。&从知识变现的路径来看,分答现在的根基是网红,以后应该是行业专家。知识变现平台接下来将会聚焦在行业大V用户的资源争夺上。&刘旷表示。
  刘旷同时指出,目前分答和值乎3.0在专家审核认证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分答对于一些明星大V有认证,但垂直细分领域怎么鉴定这个&专家&是否具备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记者登录分答发现,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认证入口。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在行&分答监管危机后获腾讯投资 将扶植知识网红|腾讯|分答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在行&分答监管危机后获腾讯投资 将扶植知识网红
  新浪科技讯 11月24日上午消息,在行&分答今日宣布获得A+轮投资,穆棉资本为财务顾问。今年6月,在行&分答还获得来自元璟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A轮投资,以及更早前来自昆仑万维周亚辉和阿尔法公社的PreA轮投资,目前累计融资额超过2亿元。
  腾讯方面称,投资在行&分答是因为看好知识分享领域的前景,并相信相信在行&分答会成为中国知识分享领域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实际上,分答快速火爆的过程也始终依赖于微信,在最初发轫时,借助微信的传播和支付,获取了大量用户。
  不过其后,分答经历了一次长达42天的停摆危机,虽然未公布具体原因,但停摆归来之后,内容种类方面开始有规范和限制,这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停摆危机来自内容方面的监管。
  然而,随着腾讯投资的进入,分答发展的另一威胁也被减弱——即微信通过投资的方式进入了知识问答付费领域,而不是自己推出类似的功能。
  在行&分答方面称,一年多前创办这家公司,我们相信每个人头脑中的虚拟价值被定价、可交易是个正在增长的趋势和商业机会。从在行的“一小时知识交易”到分答的“一分钟知识交易”,我们一直在探索更丰富的知识包装形式。今年以来,这一领域的机会逐渐得到了更多团队的共识,日益增长的趋势显示,教育、内容、传媒产业正在融合;知识网红将大量出现,凭借个人知识变现;更精细的、更按需提供的、更动态化的知识形式将不断演化呈现。
  此外,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上,分答方面也表示,将通过连接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分享平台及工具,未来每个人都将以更好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本轮融资将更多投入到产品及用户体验迭代,知识网红的扶植,品牌推广等方向。(李根)
三星真的需要利用裁员来弥补损失吗,或者说缩减成本降低损失,对...
特朗普去年在竞选总统之时就表示要让苹果把iPhone放回美国生产,...
重返中心舞台之后微博会怎么走?这里有五个建议。分答死了,知识付费的前途在哪里?分答死了,知识付费的前途在哪里?青梅才隽百家号2月6日,分答举行了上线以来第二场,也是最后一场发布会,创始人姬十三宣布:分答改名“在行一点”。转眼知识付费的风口已经过去近2年,知识付费赛道也引来一些投资人的关注。从逻辑思维PGC知识付费,到千聊的UGC模式——人人都可以是讲师,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可以支撑一个垂直赛道,还只是昙花一现?也许我们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不可否认逻辑思维的PGC模式是成功的,但是买单的消费者究竟是为什么买的单?为知识?为服务?为大咖的光环?还是其他?首先,我不认为消费者是在为知识买单,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除了特别艰深,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外,碎片化的知识随处可见。逻辑思维那些所谓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而且以免费的形态存在。所以我认为消费者为知识买单的逻辑不成立。其次,消费者是在为服务买单?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逻辑思维把一本本厚厚的书,用几句话就概括了,满足了一些有知识焦虑人的需求。他们认为需要看很多书,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逻辑思维提供了一个便捷途径。参加过一次逻辑思维的线下活动,有位男子号称每天就要读一本书,一年要读360多本,不可不谓厉害。那有没有大咖的光环作祟呢?肯定有啦,据新知榜的统计,喜马拉雅的知识付费栏目,只有头部的5%是盈利的,这说明什么?人们只想为所谓“大咖”的碎片化知识传播买单。并不会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的分享买单。知识付费看起来很风光,现实很残酷,95%的知识付费讲师并不能够赚钱。而对比在线教育,却是如火如荼,炙手可热。为什么呢?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并且对服务的结构有诉求。虽然同是知识传播,但是在线教育的内容多是体系化的,严密的,有结果诉求的,刚需的。如果一个在线教育课程像浅层的知识付费课程那样去设计,一定是死路一条。如果是教育,就需要像线下课堂那样有比较严格的组织,体系,作业,考核,闭环最后实现较好的结果。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是有价值的,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究其商业本质,所有值得人买单的产品一定要创造社会价值。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青梅才隽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亲子教育,写原创文章,分享原创视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57被浏览3,694分享邀请回答36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知道的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