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衰退的纪录片经历了多年的衰退,现在是否复苏了?

当年日本90年代房地产崩溃后,日本经济是如何复苏的? - 知乎53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681分享邀请回答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351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请问日本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退的 是否一直衰退到现在_百度知道
请问日本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退的 是否一直衰退到现在
尤其是我想知道日本近几年经济是否在衰退可以的话请给我最直观的数据比如GDP 失业率等能反应一个国家是否陷入衰退的数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日本经济是从90年代开始衰退的,是否一直衰退到现在不好下结论。& & & 说日本经济停滞是和它90年代以前的发展势头比。但这个标杆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 &1.衰退背景:& & & 8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的GDP超过英法德三个老牌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比日本多)之和,东京证券市场交易量超过全欧洲总额,如果那时有500强排名日本企业也会比美国或欧洲都要多。直到90年代中期,由于日元的升值,日本的人均GDP成了仅次于瑞士的世界第二比美国要多20%。战后第一次有国家达到了美国GDP总额的70%。但这并不是日本真正的实力,这里面有一部分是80年代开始的泡沫经济带来的虚假繁荣,还有一部分是当时还留有“经济动物”心态的日本人玩儿命干出来的。& & & 2.衰退原因:& & & 后来的“停滞”期一方面是在给之前的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问题还债,大量坏帐导致的银行和企业破产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峰,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把烂摊子清理得差不多,刚要缓口气又碰上了世界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在向它应有的位置回归,经济暴发户学习如何做一个发达国家。曾经是发达国家中最长的人均工作时间逐渐下降到了平均水平,GDP数字二十年来变化不大,但经济结构更加健康,国民的生活品质还是有提高的。& & & &3.数据分析:& & & 如上图可知日本经济衰退,也只是在年和年这两次金融危机期间受到了冲击。所以日本经济是否衰退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 & & 经济衰退(Economic 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经济衰退(Economic 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虽然日本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受出口影响经济增长放缓,但年其经济增长仍均为正增长。日本1997年至2010年GDP增长率依次为:年份
GDP增长率1997
-5.0 2010年大约为3.9%。所以要说日本经济衰退,也只是在年和年这两次金融危机期间受到了冲击。至于2011年,虽然由于地震的原因可能对其部分行业产生影响,但是灾后重建对经济的拉动也不可小视。所以2011年日本经济是否衰退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日本经济衰退:中国前车之鉴[编辑本段]
一系列金融大案要案的集中爆发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的莫明其妙辞职,给中国金融改革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政府在努力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的同时,却对绝对控股权的掌握情有独衷,让人不禁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日本曾经经历的问题,毕竟两者有很多的相象。
日本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型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和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积累的政策后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破坏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破坏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日本经济是东亚经济的代表,虽然日本政府部门总是声称自己并不属于亚洲经济的一部分,很多国际投行也因为日本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而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管理区域,但这并不能改变日本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具有典型东亚文化属性的事实。
一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是一国社会的一部分,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将推动并决定这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在短期内并不会决定这个社会的存在面貌,相反,短期内的经济发展是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制约的。日本社会具有典型的东亚特征:强势政府部门主导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经济体系内部很难自我调整。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但时限一般不超过50年,之后就是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在日本型经济体系中,虽以市场经济为法则,但尽量回避市场调节,更多地采用契约关系的方式,长期合作。像终身雇佣制、企业集团的结合、总公司和承包公司、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都是一种长期契约,所以说日本的市场经济是长期契约型经济。繁荣时限50年的原因就是强势政府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固化,只能在一代人的主导下强大,而不能获得制度的保证,随着激发社会全体成员奋发图强的社会背景消失和制度保障的缺失,社会经济自然会陷入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自明治维新以来的14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日本人民的勤劳和社会各方的勉力而为成就了日本的强盛。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国力强盛和国内市场狭小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实不然,真正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恰恰是使日本走向强盛的“明治维新”,它的另一面就是政府部门主导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
在日本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政府部门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论是妄图恢复封建政权的失意武士还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都死于明治政府的屠刀之下。由大地主转变而来的大资本家深深明白依靠政府权力谋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所在,三菱重工集团就是典型案例。即使是在二战以后成立的和平政权也沿袭了日本的这一经济政治紧密结合的典型发展模式。
日本无奈,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来自东亚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强大、完善和成熟的封建经济所形成的文化熏陶了几千年,日本社会的强势政府文化深深扎根于日本经济当中,对于善于学习但没有根基的日本文化来说,想改很难。这恰恰说明了坚持原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一个具备原生文化的社会才具有更新换代的可能,仅仅是模仿,只能成一时,不能成一势。
不过,日本因为模仿而成就了一时的繁荣,但强势政府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导致了社会经济陷入了“结构性低迷”。经过50多年的发展强大,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将日本拖下了深渊;再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强大,1990年代初期再次陷入衰退。衰退了15年之后的今天,在本次全球经济的高涨之中,日本经济犹如蜗牛一样前行,还经常时不时犹如狗熊一样冬眠一段时间。
悲情的动漫产业兴起有学者认为日本的经济周期应该是:50年繁荣——20年衰退——50年繁荣——20年衰退,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20年衰退的第十四五个年头。充满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动漫产业在日本很是兴盛,它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正在成长。
的确,在和平宪法的压力下,日本无法通过发动战争来卸载经济结构固化所带来的痼疾。除了默默的忍受就是充满幻想,幻想也带来了生产力,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就认为,日本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其结果不光是在日本和韩国出现一串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更令人吃惊的还将在后面。
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当世界其他经济体将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通讯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这种旁溢斜出的趋势得到了日本社会上下的赞同和追捧,因为整个社会文化处于经济增长大萧条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岗员工的精神压力不亚于失业人员的精神压力,社会需要动漫产业的兴盛来解决整个社会精神压力的释放渠道。
但是,正当动漫业似乎进入黄金时代之际,动画制片商、政府官员和分析师都警告说,该产业的长期前景黯淡。由于薪水微薄、工作条件恶劣,日本的年轻人再也不愿从事动漫工作。同时,随着对动漫的需求猛增,人们担心制作质量已经下降。“日本动漫业的未来肯定不太光明,”吉卜力工作室总裁铃木敏雄说道。宫崎骏获得2003年奥斯卡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是在该工作室制作的。
从十多年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代经济的两大特征:第一要有金融市场的强大支持才能获得飞速的发展;第二是必须要有很好的盈利点和真实的赢利,才能有很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两者又归结为一点: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归金融回归财富金融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意味着它应该会有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预期,否则,金融市场不会支持它,所以,“永动机”项目是融不到资的,日本的动漫产业注定了是一个类似的项目,它不仅仅不能带来财富的创造,而且还是在消耗财富,消耗财富的产业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成为主导社会的产业,起码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是这样,没有听说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开设大量“高尔夫球场”发展起来的。
目前的人类社会还处在创造财富的阶段,金融业中流动的就是社会的积累财富,长期来看,这些财富应该是为财富的增长服务。但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金融)体系下,金融往往成为了破坏财富的场所。原因很简单,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以效率为核心的,而是以“关系”的近疏为标准的。
在日本,以互相持股为特征的长期契约型经济主导了日本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仅不接受外来的投资,而且还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面对经济长期衰退,日本并没有真正下决心进行金融改革,而是各个利益集团在你争我夺,从日本的多党之争就可看出。所以,每次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以房地产迅速增值而告终,日本的土地真的比其他经济体的土地更能创造财富吗?不会的,真正更具有财富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得以发挥出来。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而且处于典型东亚文化的中心,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成为了必然。不过,中国还没有互相持股的固化经济结构,但是,目前的金融改革中出现了国有金融企业互相持股的苗头,如果上市不顺利,相信这种互相持股局面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对中国金融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如果金融企业形成了一个固化的网络,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堕落,从此次房地产泡沫中的情况就能看出一二。
中国的情况和日本有所不同,不仅仅有原生文化作为基础,而且其中的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中国的开放前景远远超过日本,虽然目前程度不如日本。但是,中国培养市场经济文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中国落后西方强国不是三十或者五十年,而是两百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发生了大规模的衰退,整个九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梦魇,日本从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一下子变成了“劣等生”。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据统计,日本的名义GDP从1987年到1991年的7.2%,下降到1991年到1998年的1.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由1986年到1990年的10.8%,下降到1990年到1998年的2.6%。日本的名义GDP的增长率在1990年“一落千丈”,在以后的年分中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失业率业从九十年代开始上升。由于日本所采取的统计口径较松,如果按照欧美的标准,日本的失业率现在早已超过了10%。这些证据表明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停滞不前,出现了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九十年代以前,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储蓄、高投资。这必然会使其资本存量的增长过快,从而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化,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是企业的破产和兼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将过高的资产值划下来,企业的资产值一旦降下来,企业的成本自然降低,可以扭亏为盈,投资也会随之而增加。同时随着资产值的下降收入分配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有利于工人收入份额的提高,资本家收入份额的减少。只要收入分配调整过来了,就会有力与消费的增长。这些方面加在一起会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但是在实际中,九十年代在日本,大量的企业破产并没有使经济顺利的度过低谷。许多濒临破产的大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下勉强为生,资产值并没有回复到理性的水平。另一方面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中的货币发行受阻。由于企业经营情况的恶化无力偿债和大量破产的发生,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无法得到恰当、迅速的解决,信贷流通渠道不畅,则货币的发行受阻。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减慢必定会使名义GDP的增长率减慢。企业的破产必定会使银行的情况恶化,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得银行的贷款大量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上不去,经济的增长率也上不去。银行不能轻易破产,如果银行破产,会造成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崩溃,由于商业银行是内生货币供给体系中唯一的货币发行渠道,货币就无法正常的发行出去。日本金融体的不完善和财政、货币政策的错误造成了经济长期的衰退。这可见,日本的问题关键在于巨额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消化和处理。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说,日本的经济在周期的谷底被拉长了,经济周期的形状由“V”字形被拉长为“L”字型。以上就是日本经济危机的症结所在的简单表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日本的金融体系和企业日本的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的缺陷。货币金融体系是货币内生供给理论的关键所在。在日本,企业融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如1990年间接融资在融资比重中为80%。那么,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货币金融体系使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执行着货币发行的重要功能。战后,日本政府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实行了金融统治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大量放款,如果出现问题由政府出资帮助解决。这样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处于盈利目的而放松贷款限制,而且日本的金融业的监管体制不完善,这些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随意性。日本的金融监管当局以缺乏法律依据和市场标准的行政管理为主,太过于强调对金融机构的政府行保护,监督机制明显不合理。战后日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大型的金融机构作为日本经济的血库被日本政府严加保护,政府曾经反复承诺决不会让二十多家大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倒闭。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或濒临倒闭时,政府将通过行政手段或要求其他的金融机构加以协助和保护。在这样的保护机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监管当局允许“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等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情况长期存在。日本银行的“保驾护航体制”或主银行制度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繁荣。在这种特定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金融体系中,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不断膨胀。由表附录3.2中的数据可知(M2+CD)/GDP的值在1985年以前都是小于1的,说明在货币内生供给体系中存款和贷款的转化过程比较顺利,货币供给量趋于增加,收入也会增加。经济中资本存量不断上升,下面是日本股票价格和土地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种资产在总资产和净资产中所占地比例。表 附录3.1
各种资产在GDP中的比重条目 日本(1995)
美国(1992)
亿万日元 比重 十亿美元 比重国民总资产 7,268 100 50,789 100土地 1,840 25.3 4,289 8.4住宅 252 3.5 5,188 10.2企业资产 1,023 14.1 8,831 17.4金融资产 4,154 57.2 32,462 63.9净资产 3,204 100 17,887 100土地 1,913 59.7 4,230 24注:1.资料来源:日本经济规划局,1993; 2.企业资产包括建筑、厂房、设备、存货等;3.日本净资产为1993年数据。显然,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本存量值上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富人的财富集中在房地产、有价证券上面,这样会导致这些资产的价格疯狂的上涨。观察日本的土地价格,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土地价格一直稳步上涨,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其价格趋于加速上涨。到了1990年,地价达到顶峰,这也是日本九十年代经济衰退的开始。此后,土地价格开始下降,但是下降的非常缓慢。这也就是说,资产值并没有迅速将下来,经济衰退不可避免。资本家如果想要维持以前的利润率,投资必须以累积的比例加速增长。由于日本企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大量的银行贷款,当贷款由于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比率而不容易获得时,经济情况必然恶化。传统上,日本银行持有大量的相关财团企业的有价证券。按照当时的会计规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所反应的应该是其市值和帐面值中较低的一个,而两者之差是商业银行的潜在资本收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这是银行的二级资本,应该计入银行的资本方。经济高涨时日本的房地产,股票很高,银行的潜在资本收益相应的也非常高,九十年代初期,这些资产值迅速回落,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失衡,银行为了提高自有资本比率而紧缩贷款,企业则面临超负债状况,开始减少贷款需求,努力还款。于1992年生效的《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等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面对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必须对贷款做出慎重的考虑。金融体系中的贷款额减少,信用货币创造循环过程受阻,经济情况必然恶化。表 附录3.2
贷款利率和(M2+CD)/GDP
年份 贷款利率 (M2+CD)/GDP 年份 贷款利率 (M2+CD)/GDP 91.39
107.04 94.09
108.29 95.03
110.08 96.67
112.27 100.86
112.63 107.03
114.49 110.00
120.48 114.75
124.65 114.27
126.55 110.04 - - -数据来源:东亚经济展望,2002,vol.13特刊(二)日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让世人瞩目,政府主导的增长模式为各发展中国家所竞相效仿。然而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另一方面政府的债务比重业越来越大,见上图。其实政府债务比重增加并不可怕,日本政府的债务大部分都是内债,是“借自己的钱化”,而且日本的利息率很低。只要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健康增长,随着政府的税收等收入的增加,合理规划,债务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关键的问题是政府支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使用在不同的方面。在本模型的经济周期分析中,资产值是一个关键因素,经济高涨时期资产值会上升,那么日本政府在九十年代以前对资产值的上升做了多少“贡献”呢?这需要在上述的简单模型中加入政府部门。
图 附录3.5
政府债务与GDP的比值数据来源:东亚经济展望,2002,vol.13特刊在上述三部门模型中加入财政,新模型相应的变为:W+D+R+T+?=GDP=C+I+G政府的税收为T,构成企业的成本,G为政府的支出。当政府的支出大于其收入时,就需要财政以举债的方式为政府筹资,筹资额为G-T。这一部分差额将转变为企业的利润,最终成为居民的收入。考虑企业的利润 ?=(I-R-D)+(G-T)。企业的利润中加入了国债发行额(G-T)这一由财政控制的变量。财政影响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又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而影响到货币内生供给机制。具体分析,企业的利润不仅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而且可以来源于财政的国债筹资支出。本期的国债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企业本期从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就是挤出效应。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的国债筹资支出,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多于贷款的现象。如果企业在本期取得了经济利润,并且想要保持这样的利润率,那么企业有两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商业银行在下期增加对企业的贷款。这样会增加企业的利息和折旧成本,情况正如同不包括政府部门模型分析的一样。二是,财政在下期继续增发国债,这样会使企业不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是依赖财政的国债筹资支出来增加其利润。这种方法又会使存贷差继续增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是基于企业的资产抵押的,如果企业以国债作为资产进行抵押从银行借款,那么金融体系将出现不稳定因素。财政发行的国债是政府发行的信用凭证,在它的背后完全是政府的信用,而没有任何的资产值,商业银行以政府的行用作抵押发贷款,必定会改变以企业的资产为抵押的贷款机制。宏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不再保持以前的稳态。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可见日本政府债务比重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经济的景气,但同时也加快了日本经济衰退来临的步伐。日本政府大量举债进行公共事业的建设,但是效率越发低下,出现了大量的“烧钱取暖”和“先挖坑,然后再填洞”的不合理做法。这种做法虽然一时刺激了景气,但是却是经济中的资产值不断上升。日本在实现了“赶超”任务,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后,政府保护的主导产业选择出现了失误。政府政策引导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进一步升值,促使国民财富进一步增长。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休养地法》,大量资金投向了发地产等相关行业,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疯狂的上涨。九十年代初期,资产价格下跌造成了房地产900多兆日元,股票比高峰时期缩水300多兆日元。企业资产减少,负债过大,资产负债率猛增;银行的不良资产大增,资本充足率不足。在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是因为内生货币供给体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中,如果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则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政策会被商业银行通过“倒逼机制”等方法转嫁给中央银行。本模型中,利率是有商业银行制定的,它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不同与主流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利率取决于内生货币供给体系下的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货币的供给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尔这种可贷资金就是家庭部门的储蓄存款;货币需求就是企业的投资需求。日本银行自从1991年以来十二次调低贴现率,从6%将到了0.1%,1995年以后基本上实行零利率政策,其根本原因是内生货币供给体系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在大于10%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却减少了4-5%,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基础货币又通过商业银行增加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方法“倒逼”回了中央银行。在内生货币供给模型中,只要是对商业银行不利的货币政策都会被商业银行通过种种“手段”拒绝,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迫不得已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三、不良资产制约日本经济发展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九十年代的经济衰退是种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于企业在通过破产和兼并的方式来调整降低资产值,必定在商业银行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没有及时、迅速的对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导致了内生货币供给体系中货币发行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名义GDP的增长。日本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日本政府的对策从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开始衰退,金融业沉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整个九十年代日本政府为摆脱经济衰退的困扰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实解决了一些不良资产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又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产生,日本的不良资产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01年3月份,不良资产总额达到150万亿日元,占总贷款额的22%,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中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达到33.5798万亿日元。2001年9月,日本当局推出了有关按照市值计算资产值的法规,这是各金融机构必须以市值重新计算所持有的贷款数量,这样会显示出日本不良资产的真实水平。根据高盛公司的估计,日本的不良资产总额将达到237万亿日元,约为日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如此高额的不良资产将继续阻止日本经济的恢复。只有彻底清除巨额的不良资产,日本经济中货币发行渠道才能理顺,资产值才能降到合理的水平,经济情况才能好转。对于金融业中的不良资产问题,日本政府其实早有察觉。大藏省曾经在1991年出对7家“住专”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损失资产为2.64万亿日元,1992年又查处日本金融业停止付息6个月以上的无保证不良资产近10万亿日元,为银行贷款总额351万亿日元,13个月上升了25%,并认为其中5家“早晚要陷入经营危机”。(董晓平等,2002)但是日本当局去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消除这些不良资产。随着经济情况的恶化,不良资产问题日益严重,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又将经济拖入继续衰退的烂泥潭。日本政府若想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1995年日本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升值,造成日货出口困难,但是日本人乘此买了国外大量的自然资源,我从来不觉得日本人为此吃了多大的亏。
经济在衰退,人民收入在增加,不可思议把,GDP不能衡量一切。日本政府也说了不在乎GDP,更在乎人民的生活水平
GDP反应的是你用了多少资源,消耗了多少环境,未来,承受了多少风险和污染来获得丰富的产品【包含生产出的危害健康,伪劣产品及垃圾】GDP其实是一个负向指标,平均幸福感增长率除以GDP增长率的根号值才能粗略的表达经济的健康程度很不幸,这一指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基本上少有正增长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加速出卖人类共有的未来,出卖我们的子孙后代,但是自己却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幸福......陷入了粗苯贪婪的旋窝日本在过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变化在于:过去大男子主义的男生完全不受排斥,甚至主流,现在已经没有人要了...日本的非中心城市过去二十年拆的路远多于建的路,还原草地和各种生态......只有更多更多的了解大量日本人的感受,和从深层次理解一个名族,全人类的未来,才有评估的意义跟着那些鼓吹经济增长又是多少多少,形式年年大好的家伙......好在哪里??特别是当GDP到一定程度,绝大多数的生产都不是针对生活必须品的时候,经济质量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数量 做一些某些人看似不值钱,却具有长远意义,或者具有格调,或者艺术,或者仁义,或者环保的事情......这些不会被那些家伙统计入GDP,或者就业,但是实际上,那才是人唯一可能比动物做的美妙的地方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日本经济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经济衰退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