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拍一寸照,我想要数码底片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不给

婚纱摄影照片底片到底应该归谁所有?
最近照了一次婚纱摄影,经过一天的劳累,产生了180张照片,但是,按照影楼套系的规定,我们只能得到36张照片的所有权,其余照片需要我们以每张50元的价格购买,看着那么多照片,实在不忍舍弃,最后花钱购买了40张照片,花掉2000元。
本来以为,婚纱摄影底片本就应该归属被拍摄对象所有,但是为什么各个影楼都不把底片给与消费者。为什么各个参加拍摄的人都最后容忍了这样的霸王条款?实在心里不服气,如果影楼有理由,当然就风平浪静,但是,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影楼的这么样作是没有多少法律依据的,是不合理的霸王条款。那么,既然违法,为什么全国的影楼还可以公然这样运行?执法部门为什么就不能采取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措施?
中华工商时报曾指出,影楼能否以保护著作权为由,主张保留底片呢?不可以。摄影师对其艺术摄影作品享有著作权(因摄影师与影楼聘用合同而出让著作权的不在此例)。但是,如果摄影师的艺术作品以公民肖像为内容,或者就是应顾客委托而拍摄的肖像艺术摄影,那么摄影师对此类艺术摄影享有的著作权是不完整的,仅仅保留有署名权,其它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因与肖像权人的肖像权冲突而不得行使。艺术摄影的底片仍应按肖像权的规定归肖像权人所有。
一般来说,影楼都会在和消费者签订预约单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规定,说明其余底片需要出钱购买。但是,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这样的格式条款属于不利于消费者的霸王条款,应属于无效条款。有读者对影楼的预约条款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影楼照婚纱,通常摄影师会多照几组照片,从中挑选客户最满意的组成影集。这本来是好方法,问题就出在影楼规定:如果客户要带走未入选影集的照片要额外交费。
 其实客户来照婚纱,他们所想得到的最主要的服务就是获得自己满意的影集,照片来纪念结婚这件人生大事。在拍照过程中客户自己一般不会提出多照几组照片的要求,之所以要多照是摄影师为了保证拍摄质量,恐怕没有哪个摄影师敢保证自己拍摄的每一张照片100%成功。如果能保证,他完全可以不多拍,影集上要几张就拍几张,只要每一张客户都满意!因此多拍照片完全是摄影技术上的要求,和客户没有关系。
  那么多拍的照片应该归谁所有呢?这一点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在合同关系下影楼拍摄的和客户有关的一切照片,底片,数据图像归客户所有。很多影楼用以下借口证明多拍的照片归影楼所有:1.多拍的照片是摄影师艺术创作作品。反驳:如果多拍的照片是摄影师艺术创作作品,这些作品也是以客户为模特进行的创作,你在创作时经过客户的同意了吗?客户对这些作品同样拥有肖像权和基于法律的所有权。2.多拍的照片里含有化装师的劳务费用,摄影器材的磨损费用。反驳:化装师的劳务费用,摄影器材的磨损费用已包含在合同费用中,客户就是只照一张照片,化装师同样要工作;只要影楼能保证质量,你可以不多拍一张,这样就不磨损器材了。
  其实多数影楼订出这样的条款,目的也就是在合同之外再多赚一点(客户只要愿意花钱是可以买到多拍照片的)。多拍的照片对影楼本身来说没有什么价值(并不象影楼说的,多拍的照片是摄影师艺术创作作品那么严重),没有客户的同意你影楼敢把照片用来做别的什么吗?搞不好弄出侵权的事来。成人之美还给客户,说不定人家还觉得这是一项增值服务,感谢你呢!这样你的口碑好了,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本来拍婚纱照是一件喜事,高兴之余多数人在当时可能不在乎多花的那几百块钱,可事后想起来,总是觉得影楼的这一行为给人一种吞了苍蝇般的恶心感觉!
真的深有同感,为影楼为自己造成的心灵创伤感到可恶,虽然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事先默许了这样的可恶行径,我们缺乏的就是法律更加明确和更加严格的执行。
其实,还是有消费者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云南就发生了很有影响的事件。
日,蒋先生和妻子专程到昆明拍婚纱照,几经挑选他们决定在昆明澳斯卡婚纱摄影有限公司拍照。双方签订了《摄影预约单》,约定由影楼为他们拍摄一套价值4800元的数码婚纱照。摄影师当天一共为蒋先生拍了210张照片,蒋先生和妻子挑选了46张样片加工制作后,要求影楼将剩余的164
张数码照片的数据资料拷贝归还给他们,可影楼方面表示剩余的164张照片的所有权归影楼,如果他们需要,要以每张20元的价格购买。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蒋先生和妻子将影楼告上法庭,要求影楼返还他们164张数码照片的数据资料并予以删除,在报刊上向他们赔礼道歉,并赔偿12778元。
蒋先生的代理律师认为,预约单属格式合同,消费者对合同中作出的不合理规定,签订时无法进行修改,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对消费者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其内容无效,因此,预约单是一份无效的合同。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摄影预约单》作为双方签订的格式合同,蒋先生和妻子在该合同上签字,表示已认可该合同的内容。且由于影楼已删除了
164张数码照片的数据资料拷贝,无法返还。遂据此判决驳回了蒋先生和妻子的诉讼请求。一审宣判后,蒋先生和妻子不服,向昆明中院提起上诉。
对于照片的所有权问题,昆明中院经审理认定:双方签订的《摄影预约单》是确立承揽关系的合同性文件,蒋先生作为定作人按约交付定作费后,即享有接受承揽人制作成果并对制作成果享有所有权的权利,换言之,作为定作人的蒋先生及妻子对影楼所拍摄的数码影像享有所有权。
针对影楼在《摄影预约单》中基于行业惯例而规定“底片只保留一个月;未选中之影像作品及传统底片、样本归公司所有,概不赠送,消费者需要可出钱购买”
的条款,昆明中院认为,该《摄影预约单》为格式合同,上述内容与我国合同法所列相关规定相悖,且与《云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里的专项规定相抵触,属于无效约定。鉴于影楼将蒋先生所拍摄婚纱照片的数据资料保留一个月后进行了删除,现已无法返还给蒋先生,因此影楼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据此,昆明中院对这起婚纱照所有权案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由澳斯卡婚纱摄影有限公司赔偿蒋先生及妻子交通费、档案查询费共计978元;驳回蒋先生及妻子的其他诉讼请求。
这个案件的宣判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但是,产生的影响却没有产生骨牌效应,只能作为一个个案存在,风雨过后,影楼照样从事这样可恶的勾当,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从道理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来,摄影底片应该归消费者所有,蔡能曾发表了一篇《人像艺术照底片的归属》的文章,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其中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参考。
这里说的人像艺术照是特指流行的婚纱照、影视明星照等冠以艺术名称或较具时尚艺术表现形式的商业照片。人像艺术照的底片究竟应该归谁所有?这是一个争论已久但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商家而言,大多以为应该归于影楼,理由是:底片为影楼所摄,是艺术创作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理当归影楼所有;而从消费者方面看,则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归自己所有,因为觉得自己付了钱,买了商家的服务,底片应当归属自己,但理由在商家搬出的《著作权法》面前,总显得不够充分或有理说不清。为此,双方时有纠纷发生,但结果却常常是消费者气馁,因为只要商家一搬出《著作权法》,消费者就会感到有理说不清,多数情况下便会自认倒霉,或者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即在商家“规劝”下,另外再付一笔钱,将底片“赎回”了事。其实,底片究竟应该属于谁?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便不难明了它的归属。
  一、作品的概念及其载体
  众所周知,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享有著作权。很显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不是作品的,则不受法律的保护。那么,什么是作品?所谓作品,必须符合独创性、客观性且能够以某种物质形式固定下来并能够被人看到、听到或触到之要件。不符合这些要件,则不能成为作品,比如复制、抄袭之作,因不具有独创性,就不属于作品。
  在著作权法律规定中,作品和作品的载体是两个极易被混淆的概念。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但它是—种非物质财富,它仅反映为作者(著作权人)的某种抽象思维的表达形式,属于无体物。作品的这种含义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作品概念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作品,往往是指作品的载体,比如画家所画的画、摄影师所摄制的照片和底片等。其实,画家也好,摄影师也好,他们的作品仅仅是指那种被固定于画布、相纸等有形物之上的思想表达形式,而承载他们思想内容的有形固定物则是作品的载体。摄影作品的载体就是底片和照片。
  由于摄影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殊性,即有底片照片之分,因此常常被人误解或被商家利用,以此作为保护商家著作权的借口,底片归属的纷争也由此而起。其实,底片和照片是同为一个摄影作品表达形式的两个不同载体,虽然固定物不同,但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不可分割。大家知道,没有底片就没有照片。底片虽然承载了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容,但它并不是最终的摄影作品。因为它并没有完整的思想表达形式,单一的底片是无法让人感知作者的思想内容的,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加工,最终成为照片才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所以说,底片和照片是一个事物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单独的底片,不符合《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必备的客观性之要件,它不是作品,而只是一个摄影作品的中间承载体,或者说是一个反映作者思想内容的作品的半成品载体。所谓摄影作品,应该是指照片上所体现的画面内容,是摄影者创作思想的外在体现。而载体的物质形态本身并不具有作品的性质,它可以被印制成几百幅,也就是说摄影作品的载体可以有千百个,但该作品却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体现摄影者思想的那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这才是真正的作品。显然,法律保护创作者的作品,但并不保护承载作品的载体。
  二、著作权与肖像权之冲突  商业人像艺术照的作品因为载有人物的肖像,所以就会发生著作权与肖像权的法律冲突问题。所谓肖像权,从法律上讲是指公民通过造型艺术或其他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所享有的专有权。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就算商业人像艺术照的作品著作权为影楼所有,但是,在作品中被摄对象(顾客)再现自己形象的权力却属于肖像权本人,顾客委托影楼为自己拍照,并不意味着人像摄影作品中的肖像权是任何人都可随意使用的。相反,随意使用顾客肖像,就要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被摄者就其肖像权而言,在法律上具有排他权,虽然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可以归著作权人享有,但作品中的使用肖像的权利则归属于肖像权人,著作权和肖像权两权相交,引起法律冲突,则著作权无力对抗肖像权,肖像权人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权,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利不得侵犯肖像权人的肖像,如果肖像权人不同意,那么,拥有著作权的商家就无法实现《著作权法》规定的诸多权利(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这其实也就是说,著作权的拥有者掌握着一个无法充分实现的权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很显然,由于在两权冲突中,著作权无力对抗肖像权,那么摄影底片的归属就只能属于胜出一方,即消费者,商家无权以著作权人为理由扣留消费者的底片,否则,便是侵权。
  三、从传统照相业行业惯例看商家的真正目的
  传统商业照相也大多涉及人物肖箱问题,例如拍摄全家福;证件照、留念照等等。这类照片其实也是摄影创作的作品,但是在行业惯例上,所摄底片都毫无疑问地归于消费者,从未见有底片的归属之争。至今,这一做法仍然是行业内继续遵循的惯例,但为何偏偏在本文讨论的这类摄影中发生争议?其实,商业上的摄影与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创作作品是有所区别的,商业人像摄影,无论冠以何种名称,其拍摄及市场运作过程,都是一种彻底的商业化行为,商家遵循的是有偿服务和等价交换原则,它不是为创作作品而存在的。对于商家来说,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赢利!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商家就会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手段和借口来获利,至于所摄照片最终用途以及是否真正拥有著作权,其实并不重要。这一论点,可从许多商业影楼对此类底片的处理方法和常见的店堂声明、店堂告示等格式合同中得到证明——尽管这类合同是违法的,但只要消费者满足商家的要求,比如印制一定数量的一定尺寸的照片,底片便可归于消费者。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即商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更多的获利,而并不在乎其所摄底片是否拥有著作权和是否实现署名权、发表权等著作人身权,以及今后的一系列著作财产权利的实现与否,只是搬出《著作权法》作为挡箭牌,以此糊弄消费者,从而达到利用底片归属问题再多赚一笔钱的目的,这实在是有违商业上的职业道德,也违反了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公开、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予以谴责和制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商业人像艺术照的底片,由于其既不其备法律意义上的作品概念之要件,又不能抗衡于肖像权的冲突,也与商业惯例相矛盾,所以,毫无疑问地应当归于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应该理直气壮地取得属于自己的底片,对不道德商家的做法,予以坚决的抵制,必要时,可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
真的呼吁有关部门早日站出来,为消费者主持公道,结束这些不合理的霸王条款。
&#年12月1日实施的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婚庆公司制作的包括照片、录像带、光盘等在内的婚礼音像制品应保证质量,并在规定时间内交付顾客,而且要一并交出录制过程中的所有原始资料(包括底片、录像带及数码资料等)。”
■《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22条规定:摄影业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服务后,应当将全部照片、底片(包括数码相机的数据资料)交付消费者,不得自行保留,不得因此收取费用。
■《云南省消费者保护条例》第28条规定:从事摄影、冲印的经营者,应当保证摄影、冲印质量和规格要求;不符合质量、规格要求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退还全部费用或者免费重拍、重印。经营者提供服务后,应当将全部照片、底片、数码相机存储的数据资料交付消费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另行收取费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想要我自己的数码底片,她为什么不给,甚至给钱都不卖。_百度知道
我想要我自己的数码底片,她为什么不给,甚至给钱都不卖。
今我拍一寸照,我想要数码底片,她不给。
一般拍完照片,要个底片什么的,人家都给。
可是这家偏偏不给,还给我讲什么大道理,说什么这高清的照片你拿去洗1米的大片都可以,我汗,我收藏而已,我就一个证件照片,我洗什么一米大片,再说了,我的照片,我愿意怎...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那你就让他从他的相机删了算了!免得他利用你的照片做别的事!
采纳率:16%
你完全可以给12315打电话投诉的,你拍照交钱就应该有电子版的,也就是底片是算到已经交的费用中的。什么高清照片洗1米,影楼才能用得起能洗这么大尺寸的相机呢
你可以让对方把照片压缩一下给你,前提是他拍的照片真的能洗到1米
说实话,这个相馆太没职业素养了。你当时应该强硬点,什么三元?这底片我已经掏过钱了,它本应该属于我的。如果不行,咱们就都好点精力,到工商部门去,或许她还服软。你一退让他感觉你不会去维权。现在的商家就这样,贱的很。他不给你底片是怕你一劳永逸。都有底片谁还去照相,拿着U盘就去冲了,那才花几个钱。
商家欺诈行为,我想你也不会为了几块钱到消协去告他吧,劳神费力的。算了吧,拿你相片用摄像头照一个就是了。
你好。 如果他不给就吓吓他告他侵犯他人私人权。
把她相机给摔了,底片就是你的。什么垃圾相馆啊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谱时摄影 | 为何还要玩胶片?是情怀还是?
摄影的世界从未停止改变,但是它变化的速度或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快。日前,富士宣布对FP100C撕拉胶片的停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胶片的讨论。人们对胶片时代的怀念,使得这种“复古”的影像潮流始终不退,胶片甚至一度呈现复苏之势。我们找来了六位“行家”来一起聊聊胶片是否真的还活跃在摄影领域。如果用数码的便利性挑战胶片的品质,又会是谁输谁赢呢?
使用胶片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态度
冯建国:我从1996年开始,一直使用8×10英寸的大画幅相机拍摄作品,主要使用黑白胶片,偶尔也拍摄彩色胶片。20年的时间过去了,至今初心未变,一直探索和分享着胶片摄影的乐趣和魅力。我至今拍摄的几个系列作品,一直是使用大画幅8×10黑白胶片的,包括后期的冲洗,暗房的放大制作,到最后的装裱我都一直亲力亲为,也没有办法交给他人来做。胶片摄影创作对我来说充满了无穷的挑战和魅力,我对摄影创作的理解不光是构思和按下快门的过程,后期制作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采用钡地纸基相纸制作的银盐照片,黑白灰的影调过渡纯滑而优雅,既纯粹又耐看,对我来说,至今为止其他材质还无法代替。
这幅名为《西部旅路-读经的小僧人》的照片是由冯建国于青海久治拍摄的,使用了8×10英寸相机,柯达Tri-X胶片,依尔福可变反差FB暖调相纸。在弱光的环境中,暗部到亮部的过渡沉着且有厚度,相纸能很好地体现出脸部的光感和熠熠生光的眼神。
Neil Hibbs:直到今天,胶片产品仍然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虽然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但胶片是一项成熟而有效益的技术,我们始终是它的忠实拥护者并坚定地维持着它的生产。很多成功的摄影师会继续使用胶片或者从数码回归胶片。这种独特的介质,使得他们能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并且带领他们不断探索胶片和暗房的创意潜力。使用胶片拍摄,还可以让用户建立起可靠并有收藏价值的实体作品档案。
陈萧伊:对于胶片和数码的选择,我保持着比较中立的态度。从个人偏好来说,我肯定是会持续拍摄胶片的,但我对于数码照片并不排斥。胶片从保存、携带到后期冲洗、扫描会花费不少时间,数码在这一方面会方便一些,并且节约时间。不过胶片是一种物质实体,不像数码照片只是储存在电脑的虚拟空间中。从这一点来看,胶片让我觉得非常有安全感。
龙彤:对于我而言,胶片和数码只是两种方式,从百年摄影发展来看,胶片和数码都完全能胜任日常的拍摄乃至更高级的创作。很多人都同时保留了数码和胶片两套系统,数码用于工作,胶片更多是用来把玩和休闲拍摄(因为现在胶片也不便宜)。
Maria Mann:欧洲新闻图片社如今已经完全数字化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必须要与其他机构竞争,而时间就是一切。如果有摄影师想用胶片拍摄然后扫描数字文件给我们,只要这是一个长期项目而且是他真心想这么做,我们也完全会接受,而且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样的创作。但是对于突发新闻报道而言速度是第一位的。不过我仍然认为,很多媒体会考量作品的方方面面,然后再作出选择。
Rachel Rebibo:我学习摄影就是从胶片开始的,而由我创办的www.istillshootfim.org这个网站,最初只是展示一些我用古董相机拍摄的照片。在Tumblr网络社区里有个“提问”的功能,于是人们逐渐开始向我询问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从那时起一个庞大的社群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现在,我们在Tumblr上有着20万粉丝,这可算是相当有影响力。我们有一些非常出色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不断在网站上出现,让大家看到胶片是如此独特而迷人。
这幅动人的日出场景是Rachel Rebibo在毛里求斯拍摄的,尼康FM2相机,富士Superia 400胶片。她认为:“胶片可以包含更多不同层次的白色调,用胶片冲洗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效果要更好些。”
胶片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Rachel Rebibo :胶片的优势有很多,如果你用胶片拍人物,甚至不需要修图,因为皮肤在胶片上会表现得更好,在高光和阴影区域也会有更多的影调细节,胶片可以包含更多不同层次的白色调,我一直认为胶片洗出的照片效果就是要更好些。
冯建国:胶片材料自身所拥有的品质和魅力,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龙彤:最吸引我的是胶片会有一种无法预测的色彩,和自然的颗粒之感。现在的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图片,很多时候拍摄之前就能预测出成片大概的样子。而胶片则不同,因为不同类型的胶卷,以及冲扫品质的不同,出来的效果完全无法预期。
Neil Hibbs:我想,重点并不仅仅在于最终拿到的成果,更多的是过程的体验。用胶片拍摄意味着你必须更谨慎地构图、曝光、选择胶片甚至选择相机。如果你在暗房里冲洗自己的照片,那更是一个额外的创意工序。这会为你最终得到的画面增添情感的附加值,并且带给你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经典大师对胶片摄影的诠释,是一代人追随胶片的精髓
冯建国:我一直十分欣赏的摄影师有:近代摄影教父艾尔弗莱德· 施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直接摄影”的实践者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雕塑自然形态的大师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演绎大自然交响乐的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还有时装、肖像摄影的常青树理查德· 阿威顿(RichardAvedon),以及阐述当代艺术永恒时空的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他们把胶片摄影发挥到了极致,变成不朽的经典。
陈萧伊:我喜欢的很多摄影师都在用胶片创作,但还是要根据作品内容而去欣赏,并不会只因为使用了胶片拍摄而去追崇。经典的摄影师,例如麦诺·怀特(Minor White)、哈利·卡拉汉(Harry Callaham)、阿隆·西斯金德(AaronSiskind)这些大师们把做暗房当成了一生的事情,照片也非常迷人。还有我很喜欢的摄影师莎莉·曼(Sally Mann),也是一位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我也有很多喜欢的当代摄影师,但现在很难说清摄影师是否使用了胶片拍摄。
Rachel Rebibo:史蒂芬·麦凯瑞(Steve McCurry) ——用胶片来抓拍纪实影像的大师。还有赫尔穆特·牛顿(HelmutNewton) 和赫伯· 利兹(Herb Ritts)都是极为出色的传奇摄影师。
Maria Mann:我首先想到的是布伦达·安·肯尼利(BrendaAnn Kenneally), 她的作品非常棒。我也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y Cartier-Bresson)的粉丝,我的墙上有一张他的签名作品,简直百看不厌。
胶片是一种情怀?
龙彤:如果我想进行一次很休闲的拍摄,比如天气好的时候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我肯定会选择胶片而不是数码。至于非要用胶片不可的情况,我觉得并没有。
这张照片是由龙彤在巴西圣保罗Luz火车站拍摄的,浓重的红色调为火车站增添了几分复古的感觉。这张照片使用了LOMO 50-200 Red Scale胶片,因为不同的曝光设置,最终呈现出的色彩会在几个颜色间偏移,这样的“杂技”胶片现在很少有人用了。
Rachel Rebibo:我的前半生都完全是和胶片度过的。一般来说,我已经不再用胶片来工作,因为从时间和费用角度来说,它确实不太方便。我也希望我的客户能够多出一些预算来让我能够用胶片拍摄,可惜这并不现实。因此,我用胶片拍摄,纯粹因为它让我感到愉快。
数码还是胶片,在于自己的选择
Maria Mann:我并不觉得数码照片有什么地方比胶片好。我热爱胶片,从胶片时代中成长,自己冲卷、洗照片。不过我觉得在可允许范围内,Lightroom和Photoshop里的那些润色技巧的确可以为数码照片加一些分。在欧洲新闻图片社,我们有一整套规则,规定了数码照片的编辑过程中哪些修饰是可以允许的,这些规定基本与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的标准一致。
龙彤:在拍摄上,数码相机可以进行长时间连续的工作,并可以通过实时取景等手段在前期上修正一些瑕疵。对于胶片而言,如果现在使用了一款ISO 50的卷,若是白天没有拍完,晚上要想继续拍就不好办了。
陈萧伊:快捷是关键。对于拍新闻摄影来说,数码是胜过胶片的这也是需求问题。并且对于大多摄影爱好者来说,其实数码相机才是他的主要工具。毕竟追求高品质的冲洗和扫描其实也是挺费神费力的事情,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昂贵的胶片,廉价的市场
Maria Mann:摄影向数码的转型又前进了一步,在市场上因为数码照片更易得,而且可以立即出售。我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是我认为胶片版本的照片更独特、更珍贵。如果你看看数码照片的价格和成本,可能会觉得非常可悲——尤其是那些只需几块钱就能下载到手机的照片。这就是这场转变的核心:因为数码照片的数量变得如此之多,它们在消费者意识中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对于销售者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只要一点儿钱就可以把这些照片卖出去。这就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Neil Hibbs:近几年,胶片在销售方面出现了相当大的回升,尤其是中画幅胶片的销量。我们看到,新一代的人们开始用胶片拍摄,而那些曾经用过胶片的摄影师,在使用数码相机多年之后又重返胶片,将它作为一个补充或者多样化的选项。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胶片拍摄,然后扫描为数码文件便于复制或者将它们分享到社交媒体。而在摄影爱好者市场,相纸的销量仍然在下降,不过已经不再像过去下降得那么厉害了。而专业的纸基相纸仍然非常畅销。
胶片是学习摄影的必选项
冯建国:胶片摄影的技术手段和最终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着无穷的乐趣和魅力。摄影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去了解、理解和探索其中的奥妙。另外,从对摄影史和经典摄影作品的学习和理解的角度来考虑,胶片摄影的学习和理解也十分必要和重要。我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负责摄影专业工作后,得到学院的支持,重新组建了传统的暗房,开设胶片摄影和传统古典工艺制作的课程,让学生有体会和理解传统胶片摄影和传统古典工艺制作(包括银版摄影、湿版摄影、铂钯印相工艺、银盐工艺)的学习机会。
Neil Hibbs:胶片是帮助人们学习摄影基本概念的完美媒介。它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人们探索摄影作为“手工艺”的一面。我倾向于把胶片摄影看作一种近似于绘画的创作,其中饱含着感情,而这种感情是无法复制的。
陈萧伊:在摄影教育上,尤其是暗房的工艺,在我看来是最应该掌握的技术。除了胶片的原理等,有些时候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暗房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明白”一些照片,比如在看到一些大师作品时,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同时,这也是一种训练,让学习摄影的人懂得在除了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之外,应该考虑更多的问题。这种训练会让人谨慎。
龙彤:胶片是摄影的基础,在趋向快餐化的摄影行业中,理解、尊重和学习使用胶片能帮助自己更深刻的认识摄影。
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冯建国:从2000年开始,中国掀起一股大画幅胶片摄影的高潮,至今依然在发展壮大中,长盛不衰。每年的12月份,在北京有一次民间主办的中国大画幅摄影年会,到去年(2015年)已经举办了九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画幅摄影爱好者两三百人参加,其规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对中国摄影的全面健康发展,与世界摄影的接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萧伊:国内胶片摄影的现状其实挺好,我认识的摄影师们都还是会使用胶片创作,并非全部是数码摄影。从购买胶片,到冲洗,输出,都还是能找得到地方,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并没有某一环节消失或者被取缔了。只是肯定会有不足,让大家觉得似乎没办法跟国外的胶片领域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中国胶片摄影的发展。
陈萧伊的《Shuga》系列作品。她认为,有些时候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暗房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明白”一些照片,比如在看到一些大师作品时,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龙彤:对于一些人来说,中国的胶片摄影现状就是玩胶片的小圈子在自娱自乐。“胶片摄影”一词的曝光率并不会因“小众”而上升,这种现状也是难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不好吧,胶片终归会是一个小圈子。
拍胶片?思考!再思考!
Maria Mann:我想胶片是一种珍贵的事物,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也要用同样珍视的态度去对待它。每一次按下快门都要有它的意义,你要用自己的头脑、也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画面。我觉得胶片是一种更为私密的东西,而当你在暗房中亲手冲出自己的作品,那是一种很难言喻的惊喜。所以,好好把握你拍摄的每一帧画面。
龙彤:因为胶片的原理,为了得到理想的照片,你需要认真思考之后再按下快门。久而久之,这种锻炼能提高自己发现周围兴趣点的能力,也能磨练自己的摄影基本功。所以胶片摄影是一种训练,是回归到最基本的东西,当能熟练使用胶片的时候,数码也会得心应手。我建议:在数码浪潮下坚持拍胶片吧!
陈萧伊:在珍惜着拍摄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自己想要拍出的效果,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去探索胶片的魅力,去发挥和使用这种媒介可以达到的一种极致。也只有这样,胶片摄影才不会最终沦为一种情怀的副产品,而只剩下一个空壳般的“噱头”。
冯建国:真正意义的摄影家,应该对摄影本体语言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应该对摄影的技巧和技法运用自如。摄影创作,既是摄影家思想的表达,也是摄影家技术技巧的表达,光有技术的影像会显得苍白,没有技术的影像又显得粗糙业余,两者不可偏废。
胶片不会亡!
Marian Mann:人们认为只有艺术摄影师仍然使用胶片,但我完全不这么看。胶片能带来非常私密的体验。我想,这才是胶片最大的感染力所在。仍然有很多摄影类型是使用胶片的,从社会记录到艺术摄影,胶片并未消失。我对此既有期待,也有信心。
冯建国: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使用胶片的摄影家还有不少,特别是摄影的大家。胶片摄影依然还有它存在的空间。
陈萧伊:在专业领域里,胶片依旧是不可取代的一个部分。由于中画幅与大画幅所用的数字后背价格昂贵,相比之下,胶片既能得到很高的品质又便宜了很多。所以我希望胶片能有长远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使用胶片拍摄了,可能是潮流趋势,也可能是胶片作品的魅力,对于胶片来说都是好事。
Neil Hibbs:这取决于能否让胶片保持易用和平价。还有那么多人从未体验过暗房冲洗的魔力,他们真的错过了太多,我也希望能够看到家庭暗房的复兴,让胶片摄影重新回到大众文化的视野中。不过在业务领域中,客户们更看重的是胶片所拥有的工匠及工艺气质。对于摄影师来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随波逐流,而胶片就恰好提供了一条“另辟蹊径”的方式,也使得它在数码大潮中得以幸存。
冲洗和显影是一个私密的体验,Neil Hibbs希望能够看到家庭暗房的重新兴起。“很多人从未体验过暗房的魔力,他们错过太多了。”
Tips:胶片摄影小贴士
胶片相机选择小贴士:每一款胶片相机都具有其不同的个性,在选择时需要依据拍摄的需求和形式选择不同的相机以及镜头。那么,入门胶片摄影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相机呢?基本上我会从这几点来考量:
价格:除了少数收藏级别的胶片相机,绝大多数的胶片相机都可以用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千元价位的胶片单反配一颗定焦镜头是不错的入门选择。坚固稳定可靠耐用:由于大部分胶片相机生产年代久远,相机的性能也会随着时光逐渐衰退。
丰富的镜头群支援:你或许会需要使用不同焦段拍摄,甚至镜头要能跟数码相机共用。
相机外形:典雅好看的相机外形,或许是提起胶片摄影乐趣的重要因素哦!
胶片选择小贴士:
由于当今胶片产量有限,所以购买渠道也在逐渐减少,但在各大器材城及网购平台皆可购买到各种类型的胶片。常用的胶片有:乐凯SHD100黑白负片、柯达T-max系列黑白负片,富士Pro160ns彩色负片,富士Provia100 RDP3彩色反转片以及柯达E100G彩色反转片。
胶片冲洗小贴士:
对于目前中国市场来看,大部分照相馆或冲印店已取消冲洗业务,但仍有少部分专业机构可进行冲洗,并提供底片扫描业务。在网络上也可以搜到不少私人店铺提供冲扫服务,只需把胶卷邮递过去,即可收到电子版文件,价格和专业店面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码制作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